辣媽問答 | 寶寶發燒了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燒,寶寶一發燒爸媽就焦慮,尤其新生兒免疫系統還不完善,到底該怎麼辦呢?

辣媽自家娃發燒後,便不斷查閱各種資料庫,務求找到最科學的護理方式,並結合自身經驗,整理了貓爸虎媽們關心的熱點問題:

體溫多少屬於發燒?

正常體溫:36℃-37.3℃

低燒:37.4℃-38℃

中燒:38.1℃-39℃

高燒:39.1℃-41℃

超高熱:>41℃

持續發燒:2歲以下超過24小時,2歲及以上持續超過3天

體溫怎麼測?

寶寶進食或活動後體溫略高,建議休息30分鐘後再測量

環境溫度也會影響體溫精準度,若從室外回家,建議室內待足15分鐘再測量

捂出一身汗就好了?

護理大「坑」,不可盲目「捂汗」。

發燒分為體溫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三個階段:

上升期覺得冷,甚至寒顫,是體溫調節中樞對身體發出指令,這時要多穿多蓋,不要著涼;

當體溫到達高峰時,不要把寶寶包裹得太過嚴實,應該鬆開包被,適當減少衣服,以方便其散熱降溫;

「捂汗」會導致身體高熱不退,也是小兒發生熱性驚厥的常見原因。

關閉門窗不受涼?

正確做法是根據所處情況適當地升高或降低室溫,新生兒宜居溫度應在22℃-26℃,並應保持空氣流通。

當寶寶夏天發燒時,空調或風扇僅用於降低環境溫度,不應直對著寶寶吹。

多喝溫水?

寶寶發燒時應多喝溫水,可有效避免發生脫水熱,儘量讓寶寶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物理降溫還是吃退燒藥?

是否服用退燒藥,臨床上以38.5℃為分界點。

38.5℃以下寶寶精神狀態良好且無嗜睡情況下可優先考慮在家物理降溫;

38.5℃以上建議到醫院就診,不要在無任何醫囑的情況下給寶寶服用退燒藥。

酒精or冰敷or溫水?

寶寶皮膚嬌嫩,容易產生刺激,身體發熱時,酒精易通過皮膚吸收入體內,造成酒精中毒。

寶寶耐受力較低,冰敷時過冷容易引起寶寶寒顫,雪上加霜。

酒精冰敷均不適用於新生兒,建議用溫水擦拭寶寶頸部、四肢、腋下、大腿根部,以幫助其散熱降溫。

一貼就退熱?

退熱貼是很常見的物理降溫方式之一。

對新生兒來說,退熱貼大多增加了薄荷、冰片等清涼類物質,易引起寶寶過敏,不推薦。

發燒會燒壞腦子嗎?

我們常說的「燒壞腦子」就是顱內感染(腦膜炎、腦炎)導致發熱抽搐引起的。

發燒病因眾多,不是一發燒就會「燒壞腦子」,只有顱內感染才存在此風險。

退燒後就沒事了?

一般來說,只有當體溫連續24小時或72小時都保持正常,才代表寶寶完全恢復。

可能出現發熱反覆,建議寶寶發燒後每隔半小時或1小時測量一次體溫,直到退燒後72小時。

哪種情況該去醫院就診?

  • 3個月以下寶寶出現發燒時,以防感染髮熱導致菌血症、腦膜炎、肺炎。

  • 3個月以上寶寶發燒超過38.5℃時

  • 寶寶精神狀態差、嗜睡或睡後難喚醒、食慾極差、反應遲鈍時

  • 持續或反覆發熱超過3天,若反覆發熱時腋溫高而手腳發涼,面色蒼灰,哭聲無力,嗜睡不進食,並伴有抽搐,應馬上到醫院就診,極可能是感染引起。

  • 尿量減少時,表現為8-12小時無尿,或一天尿量不足3片尿不濕

「抽筋」怎麼辦?

常說的「抽筋」是發燒引起熱性驚厥的表現之一。

寶寶出現熱性驚厥時可能會意識短暫喪失、翻白眼、牙關緊閉、四肢抽筋,嚴重時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

遇到此類問題時,要做到「三要兩不要」:

一要把寶寶轉移到安全地點,將其放在平坦柔軟處

二要保障呼吸通暢,把寶寶側躺,頭扭一邊,鬆開領口和衣服

三要清理口腔分泌物,如口水、嘔吐物等

不要試圖撬開寶寶嘴巴或在嘴裡放任何東西

不要掐孩子人中或強行按壓身體

單天發作超過1次或單次超過5分鐘、意識恢復慢、呼吸不正常、高於40℃應儘快就醫

一歲以上寶寶發燒伴有哪些症狀需在24小時內就醫?

  • 伴有咽喉疼痛症狀,或拒絕吃固體食物甚至拒絕喝水,可能是咽炎或扁桃體炎

  • 伴有耳朵疼、拽耳朵、突然驚醒等表現,可能是患了中耳炎

  • 伴有嘔吐、腹瀉,可能是腸胃炎

  • 伴有尿頻、尿痛,可能是尿路感染

  • 伴隨著劇烈咳嗽、呼吸急促等情況,可能是支氣管炎或肺炎

  • 發燒超過3-5天或溫度降不下,同時伴有其他異常表現,如易激惹、煩躁、不可撫慰、頭疼、嘔吐甚至抽搐等,可能是顱高壓的表現,應警惕腦炎的可能

辣媽經驗分享,希望寶媽們遇到寶寶發燒時不再手忙腳亂,不再掉各種「坑」里,能夠做到科學護理,從容面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