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家長是否應該教育孩子打回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被誰打?是同學,還是高年級的學生,還是校外的混混?對方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是男生打女生?還是女生打男生?怎麼打的?是否是蓄意欺凌? 弄清楚具體情況,才可能具體分析是不是該打回去。
只有偷懶的父母,才會用一句簡單的「打回去」作為解決方案。
具體情況應該具體分析。
1 同齡小夥伴間的打鬧
我發現小朋友們打架最為比較普遍的情況,是打鬧時玩嗨了,過於興奮出現的打人。
孩子們本意並非欺凌弱小。
在這種情況下,這次可能是你的孩子被打,下次可能是你的孩子打人。
而且這種打鬧時常出現在關係不錯的小朋友之間,單純教育孩子打回去,只會讓你的孩子看起來是個睚眥必報的小心眼兒,這會破壞他和他朋友的關係。
這個時候,最好是讓孩子們自己解決(道歉諒解),如果實在出手太重,造成傷害,可以通過老師和對方家長交涉。
2 被大孩子或團體蓄意欺凌
第二種情況:孩子被比自己大或者強壯的壞孩子團伙蓄意欺凌 這種情況,在大城市正規學校不多見,但非常危險。
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惡劣影響。
但父母絕不能簡單的教育孩子打回去,原因很簡單:打回去一定會吃虧。
這個時候孩子的最好選擇是:第一時間逃離,或者當場求助於成人,如果這兩條路都走不通,裝慫是最好的選擇,並隨後及時告訴家長和老師。
由家長和老師出面幫忙解決。
3 被同齡人騷擾欺凌
第三種情況:孩子屢次被和自己差不多的同齡人騷擾欺凌 這是比較簡單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首選依然是尋求老師和家長的幫助。
而在當面衝突中,不要怕事,慫會助長對方的氣焰。
不怕事不等於打回去,打回去也是有風險的,對方有沒有身懷利器?下手會不會太狠,造成嚴重傷害。
簡單一句打回去,聽起來非常過癮,但絕不是靠譜做法。
4 總結
僅用一兩句「不要慫,打回去」, 就以為能保護孩子,是父母偷懶的做法。
遠遠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義務! 高喊著必須打回去的家長們, 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 怎麼打? 打不過怎麼辦? 被打傷怎麼辦? 打傷對方怎麼辦? 被打死怎麼辦?
這種父母太好當了。
有父母說:我從小教孩子武術。
我還真遇到過這樣的家長和孩子。
1.首先積極有效的溝通
孩子進入學校,就走進了一個小的社會。
在其中會有成就也會有挫折。
身為父母,我們並不是一直要教他們做什麼,也應該是不是做一個認真的聽眾,聽他分享在學校的生活,為他的成功點讚,也為他鼓勁,勇敢面對挫折。
只有保持積極溝通,讓孩子願意分享在學校里開心或是傷心事,我們才會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危險,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孩子。
肯為子女花錢固然好,但不肯為子女花時間的父母,依然不是稱職的父母。
2.鼓勵孩子打造自己的朋友圈
進了學校,孩子就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有了自己的朋友,在學校里也就有了幫手和支持,更不容易成為校園凌霸的對象。
即使被欺凌,也有朋友可以第一時間支援或者找幫手。
這其實還是關係到父母花了多少時間陪伴你的孩子:有父母陪伴成長的孩子,普遍更加開朗,也更容易交朋友。
帶孩子出遠門旅遊,總是家長們很頭痛,我也不例外。
但是我一旦有旅遊機會,我會毫不猶豫的帶上湯圓。
經常旅遊見過大千世界的孩子,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當然更容易交到好朋友。
孩子在學校是否受歡迎,不被欺負。
父母也是有直接關係的。
3.鼓勵孩子練好身體
強壯的孩子,天然不容易被欺凌,那些實施凌霸的壞孩子們,多半也是吃軟怕硬的貨色。
就算出現衝突,強壯的孩子更不容易吃虧。
身為父母,從小在教育中,灌輸的或許不應該總是「慢點」、「別跑」、「不許亂動」的觀點,也應該鼓勵他多參與各種戶外活動,多參與體育鍛鍊。
孩子天性不就是瘋跑瘋玩嗎?找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瘋跑瘋玩,強健的體魄以後總用得上。
4.教孩子如何應對遇到麻煩事。
以被打為例:
首先,教會孩子識別:哪些是無意的打鬧,哪些是蓄意的傷害。
如果是蓄意傷害,孩子有哪些基本的應對策略?是逃,還是求救,是頂回去,還是裝慫?不僅如此:逃,往哪裡逃;求救,向誰求救;什麼情況下可以硬頂,什麼時候必須裝慫?之後如何處理。
孩子不知道這些具體策略,在危險面前就無所適從。
父母一句「打回去」只會把孩子推入更危險的境地。
而且,無論孩子最後的選擇如何,事後不要嘲笑他,不要「怒其不爭」:
你怎麼這麼慫/沒用,他打你,你不會打他嗎?
這種態度無助於平復孩子的心態,只會讓他產生陰影,在下次被欺負時,他可能都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反正和你溝通還會被懟一遍,我還是自己認了吧。
一個適用於孩子世界的從林法則。
堅定的反抗有助於規避重複性霸凌
小孩子間一時紛爭引起的打鬧都不是事。
但是總有些荷爾蒙充溢的個體期望通過欺負他人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目的是獲得成就與炫耀的滿足感,接受欺負的一方逆來順受則會不斷給予霸凌方對於欺負行為的正向激勵,從而產生二次三次傷害,乃至形成習慣性欺負。
息事寧人最終只能指望欺負樂趣的邊際收益遞減來擺脫傷害。
當面對第一次欺負時便給予充分的回擊,給欺負方造成挫折感,形成「不好惹」的觀念,提高了對方欺負行為成本,降低了欺凌帶來的樂趣,對方會本能地傾向尋找新獵物,從而避免了隨後而來的習慣性傷害。
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感謝您那麼酷還願意關注我,您好,我是大迪很酷。
孩子被欺負了,該「禮尚往來」嗎?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段時間只要看新聞,總能看到孩子被同齡人欺負的消息。而前段時間,在杭州就發現了這樣的一件事:在杭州的一個培訓班裡,內向的小男孩被同學欺負,結果被自己的媽媽抓著手當眾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