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了解的早教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長不了解的早教問題一、【那些你不知道的孩子敏感期】

最近李凌雲老師應邀到中國教育電視台做一期關於早教的欄目,而其中涉及的早教問題引起了家長們的廣泛關注。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寶寶即將出生,而如何給孩子做好早期教育,其實很多家長都很迷茫。

如何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早教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要進行早期教育?孩子有必要上早教中心嗎?等等一系列話題都是家長關注的。

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們會做系列的早教文章【家長不了解的早教問題】,為大家普及一下孩子早期教育的知識。

有多少父母知道,你的孩子,為什麼愛吃手?為什麼總是抓住什麼都往嘴裡塞?他為什麼不斷扔掉手裡的東西,你撿起來遞給他,他會再扔掉?他為什麼總愛玩水,經常渾身上下都濕透了?為什麼總是把桶呀瓢押往頭上套?為什麼總是往桌子下衣櫃里鑽?

吃手、扔東西、鑽洞洞、「打」人、說「不」、執拗……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在學習——內在驅動的對與外界環境和生命本身的學習!你是幫助了他,還是遏制了他?

今天我們來談第一個話題【那些你不知道的孩子敏感期】

記得有一句教育名言說:孩子初始是用口來感知世界的。

是的,孩子從出生就開始感知這個世界。

他們用口來品嘗味道和用口來認識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嬰兒用口認識自身之外的各種事物和世界,也用口喚醒自己的身體,包括手和腳。

這就是孩子最初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大自然賦予嬰幼兒的一種神奇的生命助力,以內在需求的方式呈現出來。

當嬰幼兒處在某個敏感期的時候,他會以前所未有的毅力與激情,執著地去做某些事情。

嬰幼兒成長過程中存在9個敏感期,分別是: 0-6歲,語言敏感期;2-4歲,秩序敏感期;0-6歲,感官敏感期;1.5-4歲,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0-6歲,動作敏感期;2.5-6歲,社會規範敏感期;3.5-4.5歲,書寫敏感期;4.5-5.5歲,閱讀敏感期;6-9歲,文化敏感期。

敏感期是發展寶寶能力的最佳時期,如果寶寶在某個時期的這種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甚至受到阻礙,就會喪失某項能力發展的絕好機會,導致他日後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才可以獲得這種能力,甚至可能與這種能力失之交臂,終身無法再獲得這種能力。

敏感期不僅是嬰幼兒學習的關鍵期,也是影響其心靈、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當嬰兒開始使用口和手時,成人的干涉就開始了。

這種干涉剛開始還限於一些老人、低齡保姆和少數無知的父母,隨著幼兒的活動越來越頻繁,成人的干涉就越來越多。

當兒童開始使用他自己的意志和思維時,成人的干涉會更厲害。

例如:繪畫如果繪畫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喜歡用鉛筆塗塗抹抹,但大多數大人會從潔凈的角度出發,不讓他們亂塗抹,阻止他們。

但如果過了這個時期,讓他畫也沒什麼興趣了。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敏感期呢?

1養育孩子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一定要統一,如果大家想法不同,方式不同,一個孩子就要承受來自好幾個方面的拉力。

2家長要弄清什麼是真問題。

有時候,兒童會故意犯個小錯誤,試探成人,這樣他就會知道什麼是錯誤,然後就會改正這個錯誤。

因此,犯錯誤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我們不用大發雷霆。

3父母需要包容、寬容。

有效的兒童是一面鏡子,曾經被怎樣對待,它就怎樣對待別人。

要我們先調整好自己,善待自己,孩子為了,善待家人,為孩子提供安全、和諧的家庭環境。

4父母不要用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

5不能機械的使用某種教育方法。

有很多時候,兒童應該做的事情不去做,那是他們顧不上,成人就應該變通,科學教育方法的靈魂是培養和保護孩子的專注,我們在教孩子做什麼的時候,一定先觀察孩子正在做什麼。

6「堅信愛」是最重要的。

什麼事情也不能凌駕於孩子獲得安全與愛的感覺之上,即便是挨批評的時候,也要讓孩子堅信父母對他的愛。

一定要記住:我們希望孩子記住的事情往往孩子記不住,我們不希望他記住的,它卻怎麼也忘不掉,這就是孩子對環境的吸收。

7真正的教育對象是我們自己。

只有成人改變了,孩子才有可能改變。

以上七個方面,已經很清楚的告知了各位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敏感期。

也希望更多的父母在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問題後,能夠正確讓孩子度過這個時期。

下一期我們來講【為什麼要進行早期教育?孩子有必要上早教中心嗎?】大家敬請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