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您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四大行為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由於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及思想的不成熟,往往會致使他們養成些讓大人們都匪夷所思的行為習慣。

家長們由於害怕孩子走彎路,不得不負起「監督」孩子的責任,一旦看到孩子有某些奇怪的行為就加以制止或訓斥。

那麼,家長們真的了解孩子的行為模式嗎?下面就讓專家幫各位家長們如何正確解讀孩子常見的四大行為習慣。

一、過度追求完美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事情:媽媽叫孩子去把椅子搬過來,在一旁的奶奶見了,幫孩子把椅子搬起來。

結果孩子大叫,說不是這樣的。

孩子又把椅子放回原處,再搬起來。

一些大人很不能理解孩子這樣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樣的孩子太笨,腦袋不靈光,但真是這樣嗎?

專家解讀: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一段「完美敏感期」,說的是做事講究完整性。

在孩子的設想中,事情是這樣做的。

但是中途突然冒出一個人打亂了孩子的計劃,這使得和他腦中設想的不一樣,孩子就會惱羞成怒。

這是孩子從初步建立計劃做事的意識,到掌握較強思維能力的一個過渡。

作為家長實在沒必要嘲笑孩子的行為,不妨多些寬容,並從中指導孩子,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二、經常實行破壞行為

孩子小時候大多都有破壞行為,比如撕毀爸爸的書、拆散媽媽的化妝盒、自己的玩具也常常被拆得七零八落的。

這種種破壞行為是每個家長都不能容忍的,於是乎家長就會大聲訓斥孩子。

專家解讀:其實,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時候,也是一種學習。

孩子的智力發育,需要不斷得到外界的刺激,他們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使下不斷通過探索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大人的眼裡,孩子們的行為只是在搞破壞,而孩子通過調動眼、耳、雙手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

所以,家長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在安全範圍呢,儘可能的讓孩子去嘗試、探索,對於某些不可探索的行為,家長應耐心引導。

如果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地粗暴阻止孩子的探索,則會扼殺孩子的行動力,讓孩子慢慢失去探索的興趣。

三、一件事反覆做

一些細心的媽媽可能會注意到,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孩子總是喜歡一篇故事不斷反覆地聽,不厭其煩。

有時候媽媽不願意讀了,但是孩子卻不肯善罷甘休。

專家解讀:重複是孩子學習的一個特點。

孩子的智力發展,不是知識堆積在腦子裡,而是不斷通過外界的刺激,來記憶知識。

孩子的智力在發育中,需要通過大量重複動作,來達到記憶狀態。

當重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如火山爆發一般,孩子的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另外,孩子在聽熟悉的事物的時候,對事物的預見會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安全感。

四、過度依賴

大多數孩子在小時候總是很喜歡粘著父母,吃飯要父母餵、穿衣要父母幫忙、睡覺要和父母貼著一起睡等。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應該從小就培養自理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她自己穿衣吃飯,有些家長甚至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送去了全托幼兒園鍛鍊。

專家解讀:其實孩子過度依賴和培養自理能力並不矛盾。

基本上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喜歡粘著父母,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他們從依戀父母開始,繼而慢慢認識這個世界。

經過了這一階段,孩子將擁有更健全的人格。

所以從孩子的心理發育來說,他們是很需要被重視和關懷的,依賴父母和培養自理能力是並不衝突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必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要嘗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孩子就像是一本書,父母在閱讀的時候必須字字斟酌,方能讀出這本書的精彩。

(更多育兒知識盡在兔小貝微信公眾平台:tuxiaobei-com)

「兔小貝」為您的孩子打造各學齡段、性格等因素的早教內容,獨一無二,專業設計。

兔小貝兒童樂園,您專屬的育兒早教專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妙招大智慧!這樣開發孩子的智力,你會嗎?

媽媽們在一起聊天,話題總是離不開孩子。比如李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哪所大學啦;張家的娃報了什麼興趣班啊;劉家的孩子全班第一名啊……比完了成績,又開始比技能,小編只想問媽媽們到底累不累啊!不過媽媽們的心...

專家指導:一歲至八歲孩子的能力培養策略

許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抱著剛出生的孩子的那一刻,雙手就好像承載著孩子沉甸甸的未來。孩子尚小的時候,父母為了孩子的衣食住行費盡心思,孩子稍大的時候,父母又要分出心來關注孩子其他能力發麵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