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抱怨原生家庭的時候,你在抱怨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文/娘娘說
作者/不老的魚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結婚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身上有這麼多缺點。
當你跟一個人足夠親近的時候,你的光環會漸漸隱去,瑕疵纖毫畢現。
你發現,原來這麼多年來,你對自己的了解僅止於此,原來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你的自私、脆弱、敏感、狹隘、膽怯、虛榮像潛伏在谷底的千年老妖一樣早已蠢蠢欲動,正等著有一個人開始試圖喚醒它們、挑戰它們、攻擊它們。
當一次次爭吵之後,我開始試著跟自己對話,我問自己:「是什麼讓你憤怒?」「為什麼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發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當我把那些糾纏不清的情緒掰開了揉碎了一一對質的時候,我發現,每一次發生矛盾的時候,我處理事情的方式像極了我的父母,我發現,原來,我一直帶著他們的影子長大,直到我遇到了另一個人,他的身上同樣帶著自己父母的影子。
兩個來自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的年輕人,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完全不同的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怎麼可能沒有矛盾呢?
我認為「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的人,無需解釋」;他卻抱怨「你不說,我怎麼懂你啊?」。
我堅信索取是弱者的表現之一;他卻認為索取是對另一半的肯定。
我認為賺錢就要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有花折時堪需折」;他卻認為錢要攢在手裡才算資本,存摺里的數字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我認為朋友無需太多,交心的能有幾個就好;他偏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廣結善緣才能通達天下。
我認為房間亂一些才有生活的趣味,無序的美是創造力的來源;他卻認為一塵不染才是生活的標準,整齊劃一的房間才能帶來好心情。
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知道我們兩個人都沒有錯,只是我們彼此奉行了父母的準則,容不得一個「外人」來質疑它,推翻它。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不可否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
一個充滿著抱怨、爭吵和指責的家庭,很難養育出一個樂觀、自信、和善的孩子;一個少言寡語、布滿教條的家庭,很難養育出一個活潑、開朗、自由的孩子;一個小肚雞腸,搬弄是非的家庭,很難養育出一個正直、大方、體面的孩子。
從我們記事時起,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像教科書一樣刻在我們心裡,從他們那裡,我們學習如何表達開心,如何表達憤怒,如何表達沮喪,如何表達悲痛……然後我們開始模仿,以為這就是行走世界的規則,直到長大了,懂得了一些道理之後,才明白,有些事情,其實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有些情緒,其實可以更優雅地表達出來。
然而,相比於記憶里的東西,那些在我們幼年不記事的時期發生的事情,那些被我們的大腦直接過濾掉的不開心的或者複雜的記憶,卻會像寄生蟲一樣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占領我們的內心,咬噬我們的思想,遙控著我們大大小小的決策。
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在我國,不完整的家庭比例占全部家庭的10%,但是,在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卻有24.1%的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
生活可以分離,但愛不能。
父愛和母愛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兩個鏈條,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很多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情緒失控、叛逆,極端的可能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即使是那些含著金湯匙長大的星二代、富二代,也難以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很多星二代表示,身為明星的孩子壓力很大,好像走在哪裡都帶著一個光環,自身再怎麼努力也顯得微乎其微,別人永遠會說「TA是那誰誰誰的孩子」「TA媽媽/爸爸是那誰誰誰」,就算自己很努力很努力了,也很難撕掉這樣的標籤。
更多的時候,別人的認可和推崇,欣賞和鼓勵好像只是為了顧及父親母親的面子,很難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價值。
你的現在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作為爸爸,你對妻子的疼愛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作為媽媽,你對丈夫的尊敬和欣賞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小時候我們可能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 不好好學習,長大了跟你爸一樣沒出息。
」
「這破孩子,跟TA爸一個德行。
」
「別唧唧歪歪的,跟你媽似的。
」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本能的認為爸爸/媽媽是不值得尊敬的,父母親的威嚴在孩子面前喪失,孩子長大以後就很容易對父母出言不遜,不尊重、不孝敬父母,甚至會上演兒子聯合兒媳毆打母親這樣的悲劇。
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同樣會影響孩子。
一個在不幸的婚姻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擁有幸福婚姻的幾率不會太大。
如果爸爸總是對媽媽爆粗口,不承擔一切家務,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如果媽媽總是看不起爸爸,嫌棄爸爸,在爸爸面前大吼大叫。
那麼孩子有可能認為,這就是婚姻的正常形式,所以會在成家以後效仿父母,造成另一個不幸的小家庭;或者孩子為了避免父母那樣的婚姻,完全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創建幸福的婚姻不惜犧牲一切,以一種決絕而痛苦的方式維持著自己的小家。
一個相互扶持、相敬如賓的原生家庭會給下一代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步入幸福的殿堂;而那些沒有榜樣的孩子,他們只能在婚姻生活中不斷摸索、不斷犯錯和受傷,比別人走得更加艱難。
所以,當你實在想要發脾氣的時候;當你對伴侶大吼大叫甚而拳腳相加的時候;當你對父母不尊、不敬、不孝的時候;當你背叛兄弟朋友的時候;當你在公共場合尋釁滋事的時候;當你嘲笑殘障人士的時候;當你想要紅杏出牆或者沾花惹草的時候;想想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怎麼做,然後按照你所希望的標準去做。
因為你今天的一言一行,在若干年後,都可能會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
最好的教導就是身體力行。
如果你現在仍然孑然一身,那麼,你對自己的愛就是對未來家庭最好的負責。
維持好自己的體重,戒掉菸癮、酒癮,儘量少熬夜,多鍛鍊,在現實可行的範圍內培養自己的藝術品位,去登山,去潛水,去徒步,去野營,讓自己置身大千世界,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
這樣的你才不會讓自己的價值觀過於單一,才不會在未來孩子的教育上過於狹隘,過於主觀,過於教條主義,而你的孩子,也一定會在你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由而樂觀的成長。
那是你的疾病也是你的天賦,是你的寶藏也是你的殘缺。
跟一個朋友聊天,經常會聽到她說:
「為什麼我會出生在這樣的家庭?」
「為什麼我要有這樣的父母?」
「我討厭我自己。
」
她說這話的時候,眼裡滿是悲傷,那是一種對自己出身的不滿和怨憤,是對自身的無奈和憐憫。
正是這樣的情感,讓她在學生時期發奮用功,立志擺脫自己的家庭。
我知道像她這樣討厭回家,討厭父母的人一定不在少數,或許是因為父母年輕時犯下的一些錯,或許是因為一些經年累月的誤會,亦或許是因為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只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有些人釋然了,有些人的怨念卻越積越深。
如果我們終究不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那麼,又何苦為愛猙獰呢?
沒有人是天生醜陋的,很多時候,是環境造就了他們。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出身,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創造新的體驗,建立新的依戀關係,來減少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接受越來越多的知識,我們會見識大千世界,我們會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那個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這些年的經歷,你或許會百感交集,或許會一笑而過,亦或許還有一點點的感激。
就像我那個朋友一樣,如果她不想那麼快的逃離爸媽,或許她根本上不了名校,根本不可能在大城市落腳。
每個人都有別人看不見的,了不起的人生。
無論你的父母是誰,他們經歷過什麼,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給你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都不要妄自評論,更不要心懷怨憤。
很多時候,你看到的或許只是表象,而那些不為人知的無奈和痛苦只能隨著父母的眼淚在無數個寂靜的夜裡流淌。
學會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
生活不可能從怨恨中開出美麗的花朵,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讓自己避免過多的苛責和焦慮,在現實世界中努力成長,從容前行。
希望你真正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擁有來自內心的愛與幸福的能力。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幸福人生從「家」出發
在教養孩子方面,一直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此追捧與批判的聲音從來不絕於耳。當我為人父母教養孩子時一度也很迷茫,起點在哪裡,終點何處去,怎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到達終點?在迷茫中,我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