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懂裝懂,父母眼中的3個『壞』習慣,對寶寶來說卻是黃金法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瑞敏的《捕捉兒童的敏感期》里講到孩子從出生到成長,每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敏感期體驗,但是對於一些新手爸爸媽媽來說,不知道孩子敏感期這個詞語,對於孩子到處亂爬、亂扔東西、吃手指的行為……家長都認為這是孩子的壞習慣,認為這些壞習慣必須改正,其實父母所謂的『壞習慣』,對於寶寶來說都是黃金成長法則,對孩子感知和認識世界都是非常有利的,千萬不要給孩子打亂了。

第一種:到處亂爬

孩子6-8個月基本就會爬了,會爬的時候,常常在家長不注意的時候已經到達意想不到的「危險地帶」,家長很是擔心!其實,孩子是在用爬來主動接觸和認識周圍的世界,這也是孩子鍛鍊感統和小腦平衡最重要的階段,爬行能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育。

如果孩子爬得不好或不會爬,容易感統失調和平衡力差,從而容易導致做事不專注、多動,容易沮喪和產生挫敗感。

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孩子半歲時開始嘗試學習爬行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你的寶寶多買幾件耐磨的衣褲襪子,要將孩子觸碰得到的危險物品,比如剪刀等收好,將危險的桌椅直角包好,做好保護措施,為孩子騰出空間可以讓孩子「大展拳腳」。

第二種:亂扔東西

有時孩子將扔東西當成一種遊戲,這可讓家長很煩惱,父母一方面怕孩子扔東西砸到家裡其他物品還怕要收拾。

其實孩子在不斷的「扔」這個遊戲動作中強化了對各種物體、環境的認識,扔向哪兒、怎麼扔還可以鍛鍊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為日後的認知發展打基礎。

家長可以這樣做:

家長們可以把「扔」和「撿」當成個親子遊戲來玩,在家裡騰出空間開闢「遊戲角」,給寶寶準備顏色不同、質地各異的玩具扔著玩,在「扔」和「撿」之間的眼神交流、身體接觸,滿足了寶寶的情感需求與情緒發展,還能制定遊戲規則,輪流來「撿」與「扔」,父母對寶寶的積極回應可以激發寶寶的積極反應,使其產生自信與滿足感。

第三種:吃手指

孩子吃手指不是一件壞事,說明孩子手眼口結合好,孩子喜歡吃手把孩子手洗乾淨,一般孩子睡熟了就會鬆開嘴吐出手來。

我的外孫子也吃手睡覺,不過睡著了自己就鬆口手出來。

但是。

當小寶寶處在口腔敏感期,喜歡愛吃手指,有些家長一看都立刻將孩子的手撇開,企圖用這種行為來讓孩子改變。

其實,孩子吃手指是在通過嘴巴感知世界,孩子吃手指,說明孩子手眼口結合好,也是一種尋求安慰。

家長可以這樣做:

日常媽媽們要寶寶的指甲剪好、磨平,在他手髒想塞進嘴裡前,給他的小手洗乾淨。

切忌用手套、長的衣袖蓋住孩子的手。

在孩子1歲以後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孩子逐漸放棄了吃手的行為,比如讓她干一件她喜歡做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就會逐漸忘記吃手指了。

同時家長也要思考: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太短了?多和孩子在一起玩,孩子獲得樂趣和安慰時吃手指的情況也會減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