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3-5歲寶寶(三):處理憤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期內容

處理憤怒

  • 通過遊戲來攻擊和發泄憤怒

  • 富有攻擊性的孩子

  • 說「不」的權利

  • 可以打孩子嗎?

核心觀點

「適度的攻擊性是性格特質和果決的象徵,會讓孩子或大人在這世界上充滿自信地勇往直前。

「孩子的想像力越豐富,就越害怕怪物或其他可怕的生物,很容易自己嚇自己。

「有時候超級獨立的孩子,背後隱藏的是緊張不安或難以滿足。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學習如何表達憤怒的情緒是相當重要的。

不是每次都是靠哭、鬧、尖叫、踢打或搞破壞來發泄怒氣。

精華筆記

一、通過遊戲來攻擊和發泄憤怒

我們如何看待「攻擊性」?我們可以接受自己和孩子的「攻擊性」嗎?在本書中,「攻擊性」是一個相對中性的概念,它既沒有那麼可恨,也沒有那麼可愛。

為了生存,我們需要表現出某種適度的攻擊性。

適度的攻擊性是性格特質和果決的表現,可以讓孩子或大人在這世界上有自信地勇往直前。

當孩子對他們世界裡最重要的人物感到憤怒敵視時,可能會想像要傷害這些讓他感到生氣的人。

有時候孩子無法控制自己攻擊性,他們會咬人、踢人或打其他的小朋友。

如果大人可以幫助孩子,假以時日,他們會學會利用遊戲來表達,並且最後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

孩子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想像力,利用想像的武器,利用玩具槍,玩具劍、玩具動物或手邊任何可以利用的東西在遊戲中表達這些感覺。

利用遊戲表達攻擊性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讓孩子在一個安全,沒有焦慮和壓力的環境下,表達自己的攻擊性。

這樣的表達不會對任何人造成傷害,但卻可以很好的為自己提供一個消化處理情緒的場所。

當家長看到孩子們在有點「殘忍」地對待他的玩具的時候,試著多觀察,多好奇,多問問孩子,儘量不要著急地制止孩子的行為。

二、富有攻擊性的孩子

有時候孩子會變的過於具有攻擊性,攻擊自己的父母、破壞玩具和傷害其他小朋友。

有些孩子會利用尖叫、大聲哭鬧、用力踢打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大人需要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才能吸引你的目光呢?

有時候可能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變化或需求不足夠敏感,才會讓孩子認為必須要引起緊張不安地騷動,才能讓大人注意到自己的需求,孩子就會習慣用這樣的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越是具有攻擊性的孩子,他的內心就越是脆弱。

這種強硬且恃強凌弱的外在表現是為了防禦內心的恐懼和失望。

三、說「不」的權利

今天我們想強調的是爸爸媽媽也有說「不」的權利。

作為父母往往會陷入這樣一種境地:當向孩子說「不」時,孩子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冷酷無情且不講情理的,會因為剝奪了孩子的權利,而有罪惡感和覺得難過。

即使心裡明明知曉自己拒絕孩子的行為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有必要性的,但還是會擔心這樣會讓他們受到挫折,可能會使孩子受到傷害。

因此,家長很難狠下心來說「不」。

其實,清楚的界限可以提供孩子安全感和滿足感。

如果讓他們覺得沒有人可以阻擋他,可以為所欲為的時候,孩子反而會變得相當擔憂。

這樣會讓孩子有種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錯覺,不過也會讓他們覺得沒有安全感。

這可能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小孩會變得越來越反應過度,不停地試探家長的底線,來知道爸爸媽媽到底會在什麼時候來阻止自己。

什麼時候要對孩子說「不」,對父母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三歲孩子的意志是相當堅定的,他們對環境好奇,且樂於探索世界,對食物的運作非常地感興趣,尤其是爸媽喜歡使用的物品。

我們並不想讓孩子因為覺得有太多的危險而感到焦慮,或是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熱情,不過,的確需要確保孩子知道周圍環境裡存在的危險。

爸爸媽媽需要堅守「一致」的標準,這樣,孩子就會了解界限在哪裡,不過這裡還需要有一個協調轉圜的空間。

當孩子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難或場景時,我們的標準需要有彈性來適應孩子的需要。

這些標準並不是雷打不動的。

四、可以打孩子嗎?

有時候,家長會失去控制地動手打孩子,尤其是當孩子們做了危險的事情時。

比如,當孩子跑到了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時,媽媽很可能會對孩子的這個行為感到生氣,會責備孩子,或者打孩子。

這其實是媽媽因為擔心孩子發生危險而受到驚嚇,反應過度而失去了控制。

家長管教孩子的方式很多時候會受到自己小時候成長經歷的影響。

同時作為家長,我們還會對自己有很多的期望。

有些父母仍記得小時候被打的恐懼感受,而下定決心不要讓自己的小孩有相同的經驗。

但有些家長則覺得,挨揍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此也會利用相同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並不建議利用打孩子當作日常的管教方式,孩子的表現良好會是因為害怕,而不是出於想要取悅自己在乎的大人。

他們會變得順從、害羞、學著陽奉陰違,以及在暗地裡反抗。

他們可能會去欺負年紀較小的孩子,來強化自己對於苛刻父母的認同。

無論是打人、踢人、或咬人,都會把父母降級為小孩,而且不會去思考孩子犯下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

家長只是將孩子的感受硬壓回去,這會讓家長們感到生氣,而這樣的感覺也是孩子想要急於擺脫的。

要停止這個惡性循環,需要依靠爸爸媽媽試著了解孩子真正想要表達的信息。

書籍介紹

以上內容均編輯整理自《3-5歲幼兒為什麼問不停?》。

這本書是「理解你的孩子」系列叢書中的一本。

該系列叢書由英國著名的家庭心理健康專業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出品(The Tavistock Clinic)。

這家機構在母嬰心理健康領域享譽全球。

「理解你的孩子」系列叢書對0-14歲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所有的作者均是該診所的母嬰干預專家和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最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理論和方法全都來自於一手的嬰兒觀察資料和臨床干預經驗。

他們將精神分析的核心理念用於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讓父母與孩子在靈魂深處相遇。

《3-5歲幼兒為什麼問不停?》

作者:露薏絲.艾曼紐、萊絲莉.莫羅尼(Louise Emanuel、Lesley Maroni)

譯者:楊維玉

全書內容:

第一篇:叛逆的小小孩—3 歲幼兒

第二篇:感受力強的小大人—4-5 歲的幼兒


對於本期內容如有任何疑問或者其他感興趣的話題,歡迎留言。

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溝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孩都是「直心眼」 別對幼兒說反話

文章為本頭條號《媽媽育兒助手》整理編輯 4歲玥玥近期從幼兒園中學到,父母白天上班掙錢很累,小孩要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還了解到在歐美已開發國家,大多數小朋友都是跟大人一起承擔家務的,甚至從小...

對孩子性格影響最大的4個「不」!

為了規範孩子的行為,我們常常會對他們下達各種禁止令,「不行」、「不可以」、「不許這樣」。可有時,如果我們的禁止令過於強烈,就會對孩子長大以後的性格、行為產生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