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戀」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中國,性教育是一個千古難題,它常常讓許多父母和教師陷入尷尬境地。
2015年8月初,應邀參加一個留守兒童問題的座談會。
有一位與會者說,某地一位14歲的留守女童,已經是第二次懷孕,而第一次僅12歲。
更可怕的是,本來是受害的女孩,時間久了,她甚至主動去找那些傷害過自己的男人。
我曾多次呼籲,中國的性教育嚴重滯後,是一個重大失誤。
早在2004年,我與張引墨女士合作出版了《藏在書包里的玫瑰》一書,其中對十三位發生過性交關係的中學生的深度訪談,尤其是五個數據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關註:在發生性關係的學生中,半數以上是師生公認的好學生;在發生性關係的學生中,1/3來自重點中學甚至是聲名顯赫的學校;他們初次發生性行為時100%不用安全套;他們有過性行為的事實,父母與老師100%不知道;他們對學校與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滿意。
我曾與著名作家畢淑敏談過以上事實,她用四個字表達自己的感受:「滴血之感。
」我想,這是青春的生命在滴血!是父母與教師的愛心在滴血!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就鄭重提出,應當在男孩首次遺精之前,在女孩來初潮之前,將性的知識教給他們。
應當說,這是一個科學的建議,可半個世紀過去了,至今未在中國成為現實。
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
01.早戀、早孕——需要面對的現實
2006年初,北京某區檢察院受理了一起搶劫案,犯罪嫌疑人王瑞峰(化名)是某重點中學高一學生,16歲的王瑞峰還有一個更為特殊的身份——一個幾個月大嬰兒的父親。
讀高一的王瑞峰是一個貪玩的孩子。
一天,他的班主任不滿意他的表現,就偷偷翻他的書包,並在書包中發現一封信。
信是寫給同班女生王雪(化名)的,信中有他們發生性行為的詳細描寫。
這位老師看完後大為吃驚,他找王瑞峰談話。
很快全校都知道了王瑞峰和王雪的事,學校對他們進行了嚴厲批評,並停了他們的課。
兩個孩子的做法是兩個家庭同樣無法接受的,父母對他們不斷訓斥。
結果,這兩個被學校和家庭同時排斥的孩子又聚到了一起,他們找了一個出租屋,同居在一起。
不久,王雪懷孕了。
兩個人商量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來,證明給大人看,我們是有真正愛情的,我們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懷胎十月,學校和父母對此一無所知。
孩子出生以後,兩個年輕人才意識到養一個孩子如此艱難,而最難的是沒有錢。
於是王瑞峰就上街搶錢、搶手機。
很快,他被公安機關拘留了。
這是一個較為極端的個案,也許正因為極端,更深刻地暴露了教育上的缺憾。
如果,這兩個少男少女受過良好的性教育,我相信他們至少會採取避孕措施,更不會草率地把孩子生下來;如果,學校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尊重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這兩個少男少女或許會反思並收斂自己的行為;如果,兩個家庭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和關愛,不是拒絕而是接納孩子,這兩個少男少女不會離家出走在外同居,直至懷孕生子。
由此可見,性教育的得失將對孩子的命運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02.告訴孩子,性是美好的
1.性觀念的天壤之別
中國的父母除操心孩子學習之外,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早戀。
為了「防患於未然」,父母們煞費苦心,對孩子的異性朋友百般盤查,偷看日記,偷聽電話。
更有甚者,竟雇私人偵探監視孩子。
一旦孩子早戀了,便毫不掩飾地暴跳如雷,甩出很多難聽話——「不要臉」啊!「下賤」啊!要是孩子懷孕了,父母更是天崩地裂一般,對孩子打罵羞辱。
可是孩子們對早戀持什麼觀點呢?在他們眼裡,早戀無需大驚小怪。
百合網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90後有28%的人初戀發生在初中或更小,而這個比例在60後中只有3%。
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2012年的一次調查發現,早戀的年齡已經從2009年的14歲以後提早到了12歲以前。
許多父母表示他們完全認同這個數據。
青少年問題專家表示,早戀發生的年齡越來越小與現在孩子生理、心理的成熟有關,也有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有莫大的聯繫。
一位領導人曾在與大學生交流後感慨地說,如果無法與青年人對話,就失去了教育青年的可能。
對兒童更是如此,如果父母對他們開放的性觀念毫不理解,除了訓斥還是訓斥,那麼,您的教育等於對牛彈琴。
2.青春期孩子愛慕異性很正常
中小學生特別是中學生正處於性發育成熟期。
這時的孩子,不僅身高體重迅速增加,同時性器官逐漸發育成熟。
《廣州日報》2009年5日9日報導,中華兒科學會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病學組全國副組長、廣州市中山醫院兒科教研室主任杜敏聯教授說,從2003年起,中華兒科學會開展了對四萬餘名中小學生的生長發育情況的專項調查。
結果顯示,我國女孩青春期發育年齡平均為9.2歲,比三十年前的12.5歲提前3.3歲。
杜敏聯教授認為,促使當前兒童發育年齡提前的因素有三種:生長發育的長期加速趨勢、環境中類激素污染物的影響和攝入含有性激素的食物或藥物。
杜敏聯解釋說,
這一代兒童由於營養的改善、家庭生活條件優越、疾病減少等環境因素的作用,生長發育的潛力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出現了生長發育的加速趨勢,導致這一代兒童及青少年青春期發育的提前。
而洗滌劑、農藥及塑料工業的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其化學結構降解到一定程度後,具有雌激素樣的活性,也會引起生殖器官及骨骼的發育異常。
與此同時,現在是性信息十分開放的時代,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模特表演、廣告宣傳、網際網路等關於愛情與性的表現非常普遍。
人是環境的產物,因此孩子很可能對異性產生愛慕,表現出對性的好奇,並產生性的要求和試探的願望。
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就像春天來了草會綠花會開一樣,是自然美好的。
相反,如果孩子總是對異性沒有好感反而不正常了。
3.性教育可以很藝術
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產生好感很正常,但是我並不提倡孩子過早地談戀愛,更不希望孩子過早地發生性行為,還要預防孩子早孕。
問題在於怎麼樣既不傷害孩子的感情,又能讓他們和異性和諧相處呢,這就需要教育的藝術。
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好與異性的關係,曾為全國優秀班主任的任小艾老師的做法讓我很感慨,她與同學們有著良好的關係,彼此之間信任無礙,所以性教育也很自然很有效。
在我們一起外出講課的時候,她給我們講過一段難忘的故事:
一天放學,有位男生請求與我同行,我欣然同意。
我們倆推著自行車慢慢走著。
那個男生吞吞吐吐地說他喜歡上一個女生,心裡亂,想聽聽老師的意見。
我好奇地問那個女生是誰。
當男生說出女生名字時,我叫了起來,說:「好眼力啊,那可是咱們班最優秀的女孩。
」
我笑著問他為什麼喜歡這個女生,男孩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堆優點。
我用心聽完,不動聲色地問:「那她的缺點呢?」缺點?男生愣住了,過了一會兒,他搖搖頭說那個女生沒有缺點。
我笑了,說沒有一個人是沒有缺點的,發現不了對方的缺點說明你還不完全了解她,建議他花一個月的時間去觀察。
一個月後,那個男生來找我了,皺著眉頭說,哎呀,她的毛病太多了,過去真沒想過!
於是,這段突如其來的情感變得風平浪靜了。
任老師的成功在於沒有把孩子的早戀視為「大逆不道」,而是充分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並給予妙引導。
現實中,少男少女之間的交往不但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也有其必要性。
青少年成長是社會化的過程,這一過程離不開同伴的交往。
這個邏輯關係告訴我們,所謂同伴交流自然包括與異性交流。
一個孩子如果缺乏與異性交往的體驗及經驗,他的社會交往能力就會偏低,這比考試分數低更值得重視。
因此,青春期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雷區」,重要的在於父母以一顆平常心去幫助、開導孩子。
我非常理解父母們的深層擔憂,少男少女之間的交往是有天然的合理性,可是萬一把握不住分寸,就會出現偏差。
2006年9月24日,中央電視台就報導了一個13歲少女懷孕的事情,而導致她懷孕的17歲男孩,是一個像大哥哥一樣關照她的同學。
兩家調解未果,女孩家就告上了法庭。
結果引出更大的法律問題,17歲男孩與13歲少女發生性行為屬於強姦,而強姦罪應從嚴懲處。
這樣一個悲劇性案例給我們以深刻教訓——性教育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對男孩、女孩之間的交往既要理解又要引導。
事實上,少女懷孕的數量在不斷增加。
顯然,少女懷孕也成了父母不能不面對的難題。
03.給父母支招
1.關心從日常生活開始
一般來說,主要有兩類孩子特別容易早戀:一是班幹部或者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因工作需要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異性,表現優秀也容易吸引異性的注意和追求;二是學習成績較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容易移情於兩性交往,再加上缺乏父愛或母愛,容易尋求來自同齡人的關懷。
所以,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個充滿愛和溝通的家庭氛圍無形中減少了孩子對早戀的依賴性。
2.別輕易扣上「早戀」的帽子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的信中出現了「愛」的字眼,就驚慌失措。
實際上,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盲目或者不當地使用「愛」這個字眼,但這並不一定表明他們真的在戀愛。
有時,他們會錯把異性之間的吸引看成「愛」。
如果父母輕易地說孩子早戀,要麼會讓孩子有罪惡感,要麼會弄假成真。
3.不要打罵孩子
有的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早戀,在他們觀念里「早戀」是與「道德敗壞」等同的,因此對孩子採取強行壓制、打罵等極端方式。
北京中學生王瑞峰的案例,足以證明這樣教育的結果是適得其反的。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尊重情感,耐心說理,真心相助。
4.傾心交談
用適當的方式把擔心告訴孩子,交談要平靜且充滿信任,不表露任何懷疑和猜忌。
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父母的關懷與愛是真誠的,並最終因受到感染而聽從忠告。
和孩子交談最忌諱空泛的大道理,諸如「學生的重要任務是學習」「你這樣下去會學壞的」等等,孩子很容易因反感而走向逆反。
5.以自己的經驗、教訓引導孩子
孩子對父母的親身經歷大都是好奇的,也是信服的。
因此,以自己的經驗或教訓來引導孩子,是與孩子平等交流的有效方法。
單親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有一個極為有力的因素,那就是從婚姻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這樣一來,單親家庭的劣勢就變成了優勢。
實際上,幾乎所有夫妻的離異都與愛情危機緊密相關,當事人個個都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
如今,當孩子渴望痛飲愛情之水時,為什麼不把自己刻骨銘心的教訓告訴他們呢?當然,單親家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教育原則,那就是不能播種仇恨,播種仇恨只能埋下悲劇的種子。
如果客觀一些,善意一些,真實一些,誠懇一些,父母的經歷或許會成為孩子難得的養分。
6.講明過早發生性行為的危害
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盲目發生性關係,可能會造成懷孕甚至感染性病、愛滋病。
有些女孩在稀里糊塗發生性關係之後,後悔莫及,直到步入成年還萬分自卑。
北京市法院和檢察院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少女暴力犯罪正呈直線上升趨勢,在少女暴力犯罪的背後大多有一條共同的主線,即她們都過早的有了性體驗。
性經歷使她們的性格和心理發生了質變。
在我與張引墨合寫的《藏在書包里的玫瑰》一書中,接受訪談的十三個孩子如今都已長大,大多都已經大學或職高畢業,進入了職場。
十年後,提起當初在中學時發生的第一次性關係,被訪者幾乎眾口一辭表示,如果那件事放在今天,自己的選擇可能完全不同。
多數被訪的女同學承認,因為太早地發生了性行為,自己的生活軌跡發生了重大改變。
有位進入名牌大學的女生至今仍有心理崩潰之感,甚至產生即使去做「雞」都無所謂的頹廢心態。
由此可見,中學生過早發生性行為有可能傷害最深的是人格。
7.讓青春期的孩子清晰地了解性交和避孕知識
孩子進入青春期就要接受適當的避孕等性生理知識的教育。
早孕的孩子一般來說避孕知識是空白的,而犯錯誤恰恰因為無知。
因此,無論是對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不要忌諱,孩子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脆弱,他們能夠接受並且需要知道這些常識。
中國性教育的一大失敗,就是在關鍵的知識點上躲躲閃閃,結果導致許多少男少女糊裡糊塗受到傷害。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建議,雖然我們不贊成孩子過早發生性行為,但無法勸阻時,就需要建議他們採取避孕措施。
同時,還應當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比如,年滿14周歲就要負刑事責任,而年滿16周歲與未滿14歲的女孩發生性交行為,將被以強姦罪論處等等。
有些父母和老師誤以為,告訴了孩子性交方法與避孕知識,會引誘他們嘗試性行為。
事實證明,這一看法是錯誤的。
《參考消息》曾經介紹了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即學校提供保險套的高中學生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性並不比其他高中生大。
研究人員在鼓勵學校制定保險套計劃的麻薩諸塞州進行調查,將九所提供保險套的高中,與五十所不提供保險套的高中進行對比。
結果發現,無保險套計劃的高中有49%的學生報告曾經有性行為,而有保險套計劃的高中有42%的學生報告有過性行為。
這說明,了解了性知識後,孩子們對是否發生性行為的態度可能會更加謹慎。
我們應當相信孩子們,當真正懂得了性交和避孕的知識之後,他們會權衡利弊,規避傷害。
把選擇權與決定權交給一天天長大的孩子,儘管他們會為此付出代價,但只有懂得生命的真相及意義,他們才會真正成長起來。
摘自孫雲曉《親子關係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碼》
14歲花季少女當媽媽,未婚先育誰來買單!
去年有一位年輕女孩在山東某醫院生下一對男嬰雙胞胎卻無親人照看一事當時引發熱議。女孩自稱14歲,父母雙亡,僅提供了其男朋友的電話,醫院多次撥打該電話未果。到了27號,一位醫護人員告訴記者女孩的男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