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要把兒童性教育搬到檯面上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請允許我表達一下遺憾

在一場輿論發酵中,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做出了妥協,全名為《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的性教育讀本被撤回。

校方表示待形成共識再使用相關教材。

先來回顧一下事情的發展過程。

3月4日,微博上出現一個吸睛的話題。

隨後杭州蕭山一位媽媽發了幾張書中配圖並吐槽說:確定這學校里發的不是一本假書?

營銷號的轉發,迅速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大家都來調侃李阿姨。

但是其實書中的真正配圖是這樣。

書中也正常介紹男女生殖器官的外部和內部構造。

除了基本的介紹,還涉及很多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比如,告訴孩子們同性戀也是正常的。

(同性戀聽了會沉默)

還大膽直接指出「選擇不結婚是個人的自由」。

(單身狗聽了熱淚盈眶)

魯迅先生曾說: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因為大眾的過度想像,中國性教育踏出的一小步,就這樣硬生生給憋了回去。

在2012年,本刊記者曾就兒童早戀問題對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雲曉

看看當時的性教育,再看看現在,問題依然相似,進步微乎其微。

攝影|解飛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

主要作品:《習慣決定孩子一生》、《用心教養》等

時間過去五年,這些觀點依然新鮮且深刻,請你認真讀一讀

「不倡導中學生戀愛,但鼓勵交往」

早戀不只是青少年間的流行話題,小學裡也有男女生的愛慕吸引,作為教育專家,你怎麼定義早戀?什麼是早,什麼是晚?

孫雲曉:早戀是一個模糊、不科學的概念,客觀地描述應該叫「青春期戀愛」。

國際上普遍認為青春期,也就是性發育的階段在10-20 歲。

在這之前只是喜歡、友誼或者模仿。

有的小學生也會寫情書,但沒有性發育作為基礎,不叫戀愛,也不是早戀。

即便10-20 歲也很寬泛,早期朦朧的感覺多,隨著年齡升高,戀愛的成分才越多。

你對這個階段戀愛的態度是怎樣的?

孫雲曉:理性地講,我不是很倡導中學生戀愛,但是特別支持青春期男女生交往,中小學時代是男女生友誼發展的黃金階段。

畢竟我們的社會是男人與女人合作的社會,需要熟悉異性的性格、處事方式,學會關心和合作。

而人都是在體驗中成長的,跟異性交往需要體驗,所以從小就需要有異性朋友,性的教育是性別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我強調發展友誼,因為愛情是排他的,有承諾就意味著有約束。

友誼不排他,人是自由的,關係寬鬆、相互信任而沒有約束,你可以有很多朋友,在這種廣泛的交往中,你會逐漸發現異性是什麼樣,哪種類型可能更適合你,為以後戀愛做準備。

紅樓夢裡賈寶玉和林黛玉也就是現在初中生的年紀,他們的愛情可以歌頌,可是現在很多老師或者家長視早戀如大敵,擔心它會影響學習,也擔心過早發生性行為對身心造成影響?

黛玉和寶玉讀《西廂記》

孫雲曉:戀愛是人生的必修課,學會戀愛,是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

隨著身心發育,如果對異性完全沒興趣,那反而有問題。

但是很多人的悲劇也同樣從戀愛開始,輕率會帶來麻煩的事情。

我曾經採訪了不少發生過性行為的中學生,有五個發現:1. 他們半數以上是學校公認的好學生; 2. 三分之一來自名校; 3. 首次發生性行為100% 不採取任何安全措施; 4. 發生性行為的事情100% 不告訴父母和老師;5. 他們對今天的性教育100%不滿意。

「性行為發生本身不是問題」

有些人天生感情豐富,誰敢說,青春期發生的不是真愛呢?即便發生性行為,他們也會說,我們愛了,為什麼不可以?

孫雲曉:若說沒有真正的愛情,那太武斷。

但大部分中國人最不能接受的是孩子過早發生性行為。

在我看來,發生本身不是很大的問題,至少不能說是壞事。

但問題在於它容易引發問題。

比如懷孕然後流產,對女孩身體是種傷害;如果生了孩子,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和生活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害。

再者就是傳染疾病,我曾採訪過一個男孩,我問他有多少女朋友,他說數不清;至於發生性行為的頻率,他說幾乎每天都有,很放縱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傳播性疾病的可能就極大提高了。

曾經在青春期戀愛被打壓的那批70 後和80 後,也走上了老師的崗位,他們不少人會反彈,對現在孩子們的戀愛予以支持,終究尺度該如何把握呢?

孫雲曉:北京有個優秀班主任,他的班上有個男孩對他說,「老師我非常喜歡咱們班的某某」,老師說,「這可是咱們班最棒的一個女孩,你來說說她的優點」,這個男孩說了很多,老師又問「再說說她的缺點」這個男孩什麼也說不出來,老師對他講,看不到缺點,說明你沒有真正了解她。

結果還沒有一個月,他又跑來跟老師說,「我觀察了一下,她的毛病太多了……」

「親熱背著孩子,打架則不避諱」應該倒過來

這個老師很有策略啊,但是父母呢?他們往往是不知所措的中間派?

孫雲曉:不要說戀愛了,即便懷孕,父母都要尊重、理解,只有這種態度,才能幫助孩子。

好的關係勝過教育,特別是青春期更加考驗親子關係。

有個案例,女兒上高中就懷孕了,她跪在母親面前,這個媽媽,雖然也很震驚,但是她沒有罵孩子說「你把全家的臉都丟了」之類的話,而是告訴女兒「不要怕,要有勇氣解決問題」。

她帶女兒去醫院做了流產,告訴學校,女兒急性闌尾炎需要請假20 天,她也請假照顧女兒,告訴她什麼是愛情,什麼是人生。

她的女兒非常感動,說「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我也要成為讓你驕傲的女兒」,後來她考上了重點大學,又去美國留學,這個經歷讓她成長。

美國電影《朱諾》:高中女生朱諾在一次與男友的性行為中意外懷孕,她選擇不墮胎,並通過領養廣告為腹中孩子尋找養父母。

父母沒斥責她,也沒尋男孩問責,而是積極地提供幫助。

挺著大肚子的朱諾如往常一樣上課、參加學校活動,學校也沒對她施加任何壓力。

這個例子雖然極端,但卻是正向,從方法論上說,接納才能解決?

孫雲曉:我們都不希望出現傷害身體的事情發生。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真有「朋友」了,家長的態度反對或者支持都不合適,接納和理解才是根本的態度。

家長需要給孩子出主意,這個主意不是要他們中斷關係,而是如何了解對方,該如何相處,有什麼注意事項。

發生性問題的孩子有沒有什麼共性?

孫雲曉:很多女孩子跟我說,覺得和異性身體抱在一起的感覺非常溫暖,在家庭中缺少關愛的女孩子,特別容易在家庭外尋找溫暖。

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中學時發生性關係的女孩中出身單親家庭的是健全家庭的3 倍以上。

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自信心水平普遍下降,對於別人是不是喜歡自己,自己是不是漂亮很敏感,這時家庭的關愛就更重要了。

教育的目標是讓人獲得幸福,當然包括愛情的幸福,每個人都年輕過,如果那時沒有和異性交往的經歷,人生一定很蒼白,但是我強調精神的溝通更重要,年齡越小越需要精神之戀。

所以說,所謂早戀不只是青春期孩子的問題,家庭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孫雲曉:行動比說教管用,母親和兒子的交往,父親和女兒的互動,都是孩子經歷與異性交往的經驗。

孩子從父親身上看明白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從母親身上看到,什麼是女人,什麼是妻子,從父母身上看到什麼是愛情和婚姻。

但很多夫妻親熱時背著孩子,打架則不避諱,這很恐怖,其實應該是倒過來的。

今天把這篇五年前的採訪放出來,就是要強調越是敏感的問題越要討論,讓壓抑得到釋放,讓保守得以開放。

下個五年,希望這套性教育課本能以更好的姿態歸來,在中小學課堂上堂堂正正地存在!(PS:大家可以關注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公眾號「愛與生命」,為兒童性教育起步助力。

文/ 王皎、云云然

編輯/云云然、 韓哈哈

(部分資料源自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早戀」怎麼辦?

在中國,性教育是一個千古難題,它常常讓許多父母和教師陷入尷尬境地。2015年8月初,應邀參加一個留守兒童問題的座談會。有一位與會者說,某地一位14歲的留守女童,已經是第二次懷孕,而第一次僅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