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正確陪伴孩子的方式 還不知道就晚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長期代替、監管會損害孩子內在成長動力,當他們從小學走向更複雜的中學時,就會變得拘謹不安、困難重重。

「高老師,我兒子都陷入電子遊戲不能自拔了,可怎麼辦啊!」一次電話諮詢中,一位初一男孩的媽媽發出了無奈的求助。

我問了她兩個問題:一是,孩子小學的學習狀況如何?二是,家長是否對孩子有足夠的情感陪伴?

「陪啊,他的學習一直都是我陪著的啊。

」這位媽媽娓娓道來。

「兒子小學時,每天回家,我一定會盯著孩子把作業寫完。

兒子對學習不是很主動,每次覺得差不多就行了,等我檢查出錯誤,再一遍遍修改。

學習成績倒還不錯,可是,我總感覺是我在上學,而不是他在上學!」

「其實,你已經透露出了孩子不能主動學習的原因,那就是『媽媽可以搞定的事,我不需要再動腦筋』,而且,您更相信媽媽的能力大於孩子的能力,自己出手,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電話那頭的母親連聲說道:「是啊,是啊,我自己對事情總是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孩子達不到就會很急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所以,不難理解孩子為何對學習失去內在動力,攆一下學一下的學習狀態了。

說到這裡,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看來我的好心教導卻成了孩子的依賴,無形中讓他缺少了鍛鍊機會。

我建議她跳出問題來看問題,走出是否應該玩電子遊戲與孩子產生的拉鋸戰。

「要想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自己首先要向孩子傳遞一份信任。

作為家長要創造環境陪著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以自己的要求捆綁孩子的意志,限制孩子的成長。

隨後,我們一起探討了一些具體的做法,比如,陪伴與鼓勵孩子走出去,參加豐富的閱讀、參觀、社會實踐、同伴交往、旅行等活動。

相信在這樣的積極陪伴中,一定能喚起孩子的內心力量。

家長都希望培養出獨立、有責任感、熱愛學習的孩子,然而,在行動上卻做著主導孩子的選擇、代替孩子做決定、強加孩子解決方法的「逾界」之舉。

換回的是短期內少犯錯誤、學習成績良好的結果,但從孩子長遠發展來看,損害的卻是他作為獨立個體的內在成長動力,因為他害怕做不好,因為他已不習慣面對問題,因為他失去了探索與思考的興致。

在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習慣過程中,父母需要鼓勵孩子自己嘗試,自己承擔。

孩子獨立嘗試難免經歷挫折,在孩子不夠自信、不想堅持的時刻,父母給予的及時關注、肯定和鼓勵,是孩子樹立信心,突破自我的最大力量來源。

孩子越小,越需要與父母進行情感互動,父母對其肯定與認可,所帶來的動力效應也愈加明顯。

所以,具有強大的獨立人格的孩子,其背後站著的一定是大膽放手,而又深情注目、敞開胸懷的父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成長關鍵期,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優秀!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優秀的父母,都是從小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階段是孩子人生的起點,是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時期,也是個人性情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只需記牢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