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精油經實驗可以防病毒?精油真的有防疫功效嗎?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特別是常常被提到「抗菌、抗病毒」功效的茶樹精油,到處都在鋪天蓋地的銷售當中 ... 所以即使有研究支持「茶樹精油能對抗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菸草鑲嵌病毒、流感病毒… 0 1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1 2 健康養生 植物王國 生命奧祕 社會群體 自然生態 茶樹精油經實驗可以防病毒?精油真的有防疫功效嗎? 活躍星系核 ・2020/03/06 ・5416字 ・閱讀時間約11分鐘 ・SR值555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COVID-19(271) 感謝所有防疫人員(54) 新型冠狀病毒(65) 武漢肺炎(106) 病毒(108) 精油(7) 茶樹(2) 茶樹精油(1) 防止新冠病毒撇步(5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作者/彭媺涵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到現在,口罩與酒精搶購一空,甚至開始慢慢傳出用精油也可以防疫的聲音。

特別是常常被提到「抗菌、抗病毒」功效的茶樹精油,到處都在鋪天蓋地的銷售當中,一個個行銷用語越來越神奇,幾分鐘之內殺死多少病毒、某某大學發現用了精油就能隔絕幾成病毒……接著許多醫學專家也跳出來闢謠。

疫情意外引發了一場精油戰爭,到底我們要不要為了防疫來搶購茶樹精油呢? 茶樹精油跟消毒和清潔的關係 茶樹(Melaleukaalternifolia)的醫療價值可以追溯到1788年澳洲殖民時期1,澳洲當地各種運用茶樹的方式,包括嗅吸蒸氣、將葉子泡在水中喝下或外用等等;來自西方的統治者們將茶樹的療癒價值逐一公諸於世。

充滿療癒價值的茶樹。

圖/Wikipedia 二十世紀初,茶樹精油開始邁入商業化生產,到了1930年起,在澳洲、歐美等地,開始出現了茶樹精油的實證研究,例如Humphrey在1930年,曾在澳洲醫學期刊(MedicaljournalofAustralia)指出茶樹具備抗菌功能,Halford在1936年,將含有茶樹精油的產品「Melasol」用來消毒並敷在糖尿病潰瘍處,顯示能夠在無感染的狀況下治癒。

1 茶樹精油持續在各式各樣的場合被運用,但人們對茶樹精油的醫療期待,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後,隨著抗生素的出現而逐漸降溫,然而茶樹精油仍然在商業產品圈或輔助療法圈悄悄發展,直到1960年代,茶樹精油的研究再次現蹤,並描述更具體的用法,例如:陰道感染、足部問題、驅蟲等等。

1 一滴精油背後的萬千化學世界 精油是植物的次級代謝物(Secondarymetabolites,亦譯作二次代謝物)之一,次級代謝物協助植物在外界環境中生存,例如可以協助植物躲避掠食者、引誘授粉者、適應氣候變動等。

3 一滴植物精油含有成千上百種成分,例如茶樹精油至少就含有萜品烯四醇(Terpinen-4-ol)、α萜品烯(α-terpinene)、對傘花烴(p-cymene)、萜品油烯(Terpino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

精確的成分類別與組成比例,會因為植株本身的生長環境、與外界互動的經歷、以及萃取工法而有所不同。

隨著植物的演化過程,精油具備多元功能,也就與酒精(乙醇)、漂白水(次氯酸鈉溶液)等產品的單純組成有別。

每一滴我們手上的精油,都是植物界演化歷程的精華。

圖/silviarita@Pixabay 精油的效果為人津津樂道,但精油複雜的特質需要顧及有機體本身的活動,在科學實驗中很難重複結果,也就很難透過科學加以驗證。

當人們用茶樹精油和各種病毒進行實驗,發生了什麼事呢? 茶樹精油真的能對抗病毒嗎? 最早提出茶樹精油可以對抗病毒的論述,是由英國的ChrisD.Bishop(1995)一篇發表在精油研究期刊(JournalofEssentialOilResearch)、探討茶樹精油對抗菸草鑲嵌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的反應6;實驗中將茶樹精油以100,250,500ppm的濃度噴灑在乾燥黏葉菸草(Nicotianaglutinosa)後,放著風乾15分鐘,再用病毒噴霧噴過後,將黏葉菸草移到溫室內並維持狀態,過程中隨時抽檢植物汁液來確保植物體內有TMV存在;十天後,葉子上每平方公分面積的病斑數量,隨著精油濃度的增加,病變程度減少,並有顯著差異。

當代學術界普遍認為,染病毒的植物能夠好轉,是因為「植物精油誘導宿主植物產生反應」所致,而不是「精油分子直接干預病毒活動」,但這篇研究,筆者認為已埋下了精油可能直接對抗病毒的伏筆。

「八角茴香油(Staraniseoil,橘色)、苯基丙烷(Phenylpropanoids,黃色)和倍半萜烯(Sesquiterpenes,褐色),直接與游離的單純型泡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紅色)產生作用,表現出抗病毒活性;事前對細胞投藥、或在病毒複製過程中投藥皆不會影響病毒感染性」。

圖與文/【參考資料5】 自從有了精油對抗病毒的概念,許多人將抗病毒的關鍵,歸因於茶樹精油的主要成分——萜品烯四醇,並加以實驗驗證,但長期下來,各種研究的結果,仍無法一同認定萜品烯四醇是茶樹精油的唯一抗病毒價值所在。

在2018年,義大利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ofPadova)的研究團隊7,則是直接讓茶樹精油與病毒硬碰硬了!來勢洶洶的研究團隊採用了不只一種精油,而是在義大利當地取得十種茶樹純精油產品樣本(六種來自澳洲、一種來自非洲),以及各種細菌、真菌與病毒,展開一場精油與微生物之間的大對決,其中的病毒代表,是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type1,HSV-1)。

培養皿在攝氏37度環境下放置兩小時,持續培養直到對照組出現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effects)的48小時。

發現有三組茶樹精油樣本在5%濃度、兩組茶樹精油樣本在10%濃度時,菌斑明顯地減少。

研究團隊將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cell)與0~20%(體積百分濃度)茶樹精油溶液共同培養一小時,再予以感染1MOI(病毒感染劑量)的HSV-1;培養皿在攝氏37度環境下放置兩小時,持續培養直到對照組出線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effects)的48小時。

發現有三組茶樹精油樣本在5%濃度、兩組茶樹精油樣本在10%濃度時,菌斑明顯地減少。

但是這五組成功案例,包含了「萜品烯四醇濃度最少」的4號樣本。

反而「萜品烯四醇濃度最高」的1號與7號茶樹精油樣本,並不在五組成功案例之中。

甚至7號樣本在抗細菌與抗真菌的分組實驗中,效果也不如其他樣本! 萜品烯四醇(Terpinen-4-ol)的化學結構。

圖/Wikipedia 事到如今,究竟是茶樹精油的功勞,還是茶樹精油中萜品烯四醇的功勞? 科學知識與生命智慧之爭 於是帕多瓦大學研究團隊在論文最後,承認了「茶樹精油對抗病毒的力量來源依舊難以定論」,但經過這次實驗,與其說是某個成分為茶樹精油帶來抗病毒能力,都還比不上茶樹精油本身成分之間的協同作用(Synergisticinteraction)還來得有潛力。

因此有些使用者以「活力論(Vitalism)」來看待精油,認為物理或化學定律無法完全驗證有機體的活性,精油的療效特性難以透過化學分子來解釋其因果關係4,例如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UniversityofCatania)的研究團隊,在兩次茶樹精油的實驗中所經歷到的起起落落。

Garozzo先在2009年探討茶樹精油每個主要成分8,各別作用於多種病毒的效果,其結果相當分歧: 茶樹精油的各種成分,對於第一型小兒麻痺病毒(Polio1)、第二型腺病毒(Adeno2)、第九型ECHO病毒(ECHO9)、克沙奇B1型病毒(CoxsackieB1)、第一型與第二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HSV-2)無顯著反應。

實驗顯示僅需少量的萜品烯四醇、萜品油烯、α萜品醇,就能有效抑制人類流感病毒A/PR8/34對細胞的感染率,但α萜品烯、對傘花烴卻是無效的。

2011年,Garozzo再透過染色來研究茶樹精油對抗流感病毒的機轉,認為精油可以干擾溶酶體的酸化作用,抑制病毒的脫殼,也就阻止了細胞中的流感病毒生長。

為了觀察病毒週期中的步驟,研究還在細胞的不同活動時間點,逐次以茶樹精油和個別成分測試之,並且搭配螢光染色,終於發現:只有在特定時期添加化合物才能發揮明顯效果!9 好吧,眾學者們辛辛苦苦透過實驗觀察茶樹精油(或者裡面的成分)與各種病毒的互動,對比所有實驗結果,大家幾乎都看到了茶樹精油抑制病毒活動的現象,但對於發生抑制行為的關鍵角色、對象、時間點、程度等等,整體上卻很難結合成一個簡潔有力的共識。

難道科學實驗,還無法駕馭茶樹精油的抗病毒能力嗎? 植物是療癒性化合物的豐富來源,但是我們和其他研究所獲得的結果,指引了一條思路:植物萃取物的生物學特性,是嚴密地依賴於——評估特定活性時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流程6。

圖/PublicDomainPictures@Pixabay 總之,我們現在似乎可以看到科學實證究竟走了多遠,學術所能描述的茶樹精油抗病毒的機轉,還有很多的探討空間;所以什麼都不做,只是拿著茶樹精油想要嚇阻病毒的人,被科學主義者視為走火入魔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茶樹精油可能有效,但怎麼用怎麼買可是大問題 回到現實面,在疫情延燒的現在,茶樹精油能夠幫上忙嗎? 由於這些研究幾乎都還是在實驗室內完成的,距離實際應用上,恐怕還是有很大的落差,如果把培養皿換成人體,那麼茶樹精油還有效嗎?或著我們不用茶樹精油,只用化學單體,會有效嗎?如果有效,要用多少次、多少量、怎麼用? 很抱歉,目前沒有科學答案可以告訴你。

甚至大多數的研究,都是直接讓茶樹精油與病毒株接觸,那麼現實中的使用者要如何確保茶樹精油能夠接觸到呼吸道內的病毒?嗅吸過程中,是否會因為呼吸道黏液或免疫反應而使茶樹精油耗損,造成病毒接觸濃度不如預期?就算接觸了,那麼要如何判斷體內的病毒是否撲滅了呢?(還是要找個東西伸入呼吸道來滴茶樹精油?XD) 看起來,要認真使用茶樹精油,還是一個難題呢。

而且別忘了:每一瓶茶樹精油的成份組成都有所差異,就像帕多瓦大學在義大利當地買到的十瓶不同實驗結果的「茶樹精油」一樣,你無法保證「你的精油是否就是那個對的茶樹精油」。

甚至精油市場其實亂象重重,例如中文標示「茶樹」二字,但惡質廠商可能是採收其他白千層屬的植物來萃取偽茶樹精油,或者還混了基底油做稀釋而變成茶樹按摩油、加了其他精油而成為含有茶樹的複方精油,這些都是入門者難以判斷的細節。

並非精油的主要成分,而是成分與成分之間、或成分與基質之間的相對比例,可能會影響前驅物(Precursors)的濃度,從而影響微生物的毒性強度、或應對到特定的分型(Strain)。

所有這些考慮因素,可以對植物油(Plantoils)有更全面的評估,讓植物萃取物的研究更加合理5。

圖/しみるけいさん@photoAC 截至目前為止(2020年2月),也還沒有研究顯示精油可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甚至醫學界也還持續在理解新型冠狀病毒當中。

所以即使有研究支持「茶樹精油能對抗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菸草鑲嵌病毒、流感病毒…」,但並不等於「茶樹精油也能對抗新型冠狀病毒」! 守護健康安全,合理使用精油 儘管你可以自由地相信茶樹精油擁有你希望的抗病毒功能,也確實將茶樹精油採取為防禦措施,但畢竟透過科學驗證的資訊實在不多,請務必注意合理安全的使用精油! 不要因為有了茶樹精油,就省略了基本的行動——勤洗手、多運動、攝取營養、斟酌外出、遵守隔離與檢疫規則等等! 不要把所有科學研究資訊都當作使用茶樹精油的依據,例如微生物種類眾多,「抗菌」、「抗真菌」的方向可能與「抗病毒」有別,而實驗室研究也無法完全類推到真實情境。

不要忽略芳療知識的基礎,畢竟純精油是高度濃縮的物質,純精油用在擴香、加入清潔打掃用水、蒸氣是相對安全的,但純精油「接觸皮膚」時必須要適度稀釋,大量接觸人體可能會刺激黏膜與感官,或透過吸收途徑而增加肝腎代謝負擔!(尤其別忘了前面的研究都是用體積百分濃度來換算,也就是一次可能就要用幾毫升而非幾滴的茶樹精油。

) 如果你自己想要使用精油,不要勉強旁邊的人也要一起使用,或提供別人沒有把握的建議!老弱婦孺族群或患者族群,使用前一定要多方諮詢過醫師與具公信力芳療文憑的專門人士。

當然,該有的防疫措施都做好了,想要多做些甚麼來讓自己安全一些、或者茶樹精油確實能夠幫你更舒服,也明白茶樹精油的功能到什麼程度、如何合理又安全的使用精油,那麼將精油作為補強,此時會是比較適合使用茶樹精油的。

(而且搞不好某天真的發現茶樹精油是可以殺死新型冠狀病毒的吼XD) 茶樹精油可以是生活輔助,在基本的衛生管理之外使用精油值得一試,但也不要認為有了茶樹精油就能夠佛系防疫啊! 儘管分子媒介的概念,已經讓我們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精油知識庫,但也成為一個陷阱,使得精油和芳香療法受到藥理學和化約論思想的限制。

近來,有機體論和演化生物學的角度已經在改變這種現象,對於化約敘述的方式無法解釋的現象,提供了合理的說明。

這種發展賦予了芳香療法最深遠的含義。

若要向前探索,我們必須一步一步來3。

圖/Bessi@Pixabay 總之,使用精油做個人保健時,務必保持真誠,有幾分證據,就做好幾分的預期。

畢竟植物的療癒能力要透過醫學科學做解釋與定義,還需要相當多的心思。

但在這充滿變數的疫情當中,或許茶樹精油正揭開了正統醫療與輔助療法共同發展的機緣。

作者/彭媺涵 復健科職能治療師×IFA英國國際芳療師×Vodder整合退腫治療師,同時也是編輯控兼選字控,尤其是對含有精油、水腫、淋巴等關鍵字的文章更加嚴重。

臨床工作外也提供芳香療法、淋巴引流、個人化退腫的接案服務,久之發現要傳達的事情太多了,不如寫寫文章貼一貼比較快,於是也開始經營臉書粉絲頁「治療師梅根-癌症復健・淋巴水腫・芳香療法」與部落格。

參考資料 Carson,C.F.,Hammer,K.A.,&Riley,T.V.(2006).Melaleucaalternifolia(TeaTree)oil:areviewofantimicrobialandothermedicinalproperties.Clinicalmicrobiologyreviews,19(1),50–62 Carson,C.F.,&Riley,T.V.(1993).AntimicrobialactivityoftheessentialoilofMelaleucaalternifolia.LettersinAppliedMicrobiology,16(2),49–55. Reichling.(2009).Plant–microbeinteractionsandsecondarymetaboliteswithantibacterial,antifungalandantiviralproperties.AnnualPlantReviews,39,214–347 KurtSchnaubelt(2014)。

《精油的療癒智慧——芳療科學深度之旅》。

原文嘉、林妍婷、劉語婕譯。

台北。

世茂。

Astani,J.Reichling,andP.Schnitzler,“Screeningforantiviralactivitiesofisolatedcompoundsfromessentialoils,”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vol.2011,ArticleID253643,8pages,2011. Bishop,C.D.(1995).AntiviralActivityoftheEssentialOilofMelaleucaalternifolia(Maidenamp;Betche)Cheel(TeaTree)AgainstTobaccoMosaicVirus.JournalofEssentialOilResearch,7(6),641–644. Brun,P.,Bernabè,G.,Filippini,R.,&Piovan,A.(2018).InVitroAntimicrobialActivitiesofCommerciallyAvailableTeaTree(Melaleucaalternifolia)EssentialOils.CurrentMicrobiology. Garozzo,A.,Timpanaro,R.,Bisignano,B.,Furneri,P.M.,Bisignano,G.,&Castro,A.(2009).InvitroantiviralactivityofMelaleucaalternifoliaessentialoil.LettersinAppliedMicrobiology,49(6),806–808. Garozzo,A.,Timpanaro,R.,Stivala,A.,Bisignano,G.,&Castro,A.(2011).ActivityofMelaleucaalternifolia(teatree)oilonInfluenzavirusA/PR/8:Studyonthemechanismofaction.AntiviralResearch,89(1),83–88.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活躍星系核 754篇文章 ・ 93位粉絲 +追蹤 活躍星系核(activegalacticnucleus,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

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

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email protected]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天前 別跟電腦玩德州撲克 1 2天前 亞馬遜雨林裡上演著動物生存競賽——《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1 2天前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1 2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5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該擔心猴痘疫情嗎?——《科學月刊》 無敵星星並非真的無敵!關鍵在於:有沒有接種疫苗 帶孩子一起,認識我們身邊的好細菌與壞細菌——《細菌與病毒》 2022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給開發mRNA療法(疫苗)關鍵技術的三科學家 霍亂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統?想要入侵人體,卻不想被感染! 0 2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0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科學新聞解剖室 ・2022/08/28 ・5689字 ・閱讀時間約11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COVID-19(271) 保健食品(13) 維生素D(9) 蜂蜜(6) 醫師(4) 鋅(2) 魚油(7)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38 文/黃俊儒、賴雁蓉、陳儀珈 案情 2020年1月21日,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1]台灣第一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開始,疫情至今已延燒兩年多。

過程中,我們歷經了兩個多月的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2]、清零的舉國歡騰,但很遺憾,疫情仍未宣告結案。

今年四月,新一波Omicron所開始造成的確診數節節攀升,再度拉扯我們的焦慮神經。

在防疫政策逐漸從清零轉向共存,確診數連日破萬的今日,我們該如何避免成為確診者?如何提升免疫力與保護力?如何成為獨特的天選之人?等等,儼然成為最具話題性的議題。

隨著疫情拉長戰線,各種防疫知識、妙方、偏方與日俱增,解剖員就在不同的親友的LINE群組中看到這一則許多人都轉傳的熱門影音[3],扛著「不想染疫?名醫教你5招自救法:預防確診、快速康復」的響亮標題,頗有為無助大眾指點明燈的救世感。

影/YouTube 簡單明瞭的「5招」自救法,實在為焦慮的民眾提供了一條明確又簡單的防疫大道,加上又是醫生現身說法,實在太安心了。

但解剖員仔細觀看影片內容,仍不禁冒出幾個疑惑——如果這麼容易,為什麼確診數依舊居高不下?疫情指揮中心為何不參考作為全民指引呢?面對諸多疑慮,就和解剖員一起深入探查防疫的灰色地帶! 解剖 一、台灣的名醫快要跟孝子一樣多了!? 「不想染疫?名醫教你5招自救法:預防確診、快速康復」,瘟疫蔓延的年代,來自「名醫」的建議,或許足以作為許多民眾心中的慰藉。

但是,到底符合什麼樣的資格,才可以算得上是「名醫」呢?只要是「有名」的醫生,都適合為疫情代言嗎? 這段期間,各大媒體無不熱衷談論、討論、辯論疫情的種種:要打哪個廠牌的疫苗?小孩要打疫苗嗎?要如何預防?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是否合宜?在媒體前侃侃而談的醫生們,儼然成為世人的救世主,但是也偶爾會發現,醫生之間的言論也有矛盾之處。

那麼,我們要相信誰說的呢? 例如,胸腔外科蘇醫師在臉書上發表[4]:「當國外都在強調會重複感染,卻只有台灣在強調感染會有『無敵星星』」。

對此,前台大感染科林氏璧醫師則協助緩頰澄清無敵星星的概念:「主要論點是「混合免疫」(Hybridimmunity),強調的是混合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對未來的任何變種病毒應該都更有免疫記憶、更能防重症,如此而已。

」[5]兩位都是很有名的醫師,觀點卻不盡相同,我們要相信誰呢? 再者,這麼複雜的疫情,哪一科的醫生最適合為新冠疫情發聲呢?胸腔科的醫師適合嗎?身心科的醫師呢?和疫情最直接相關的醫生專家應該是誰呢?「事實查核中心」的醫生專訪[6]中提到,就學理上,小兒感染科或許才是最熟悉疫苗的專家,他們替民眾施打過最多疫苗,因此最瞭解。

但我們也常看到很多不是疫情控制相關領域的醫師抒發意見,大多數是善意提醒民眾應注意的事情,從各種角度來防堵疫情。

這倒也無妨,但可以確定的是,面對這麼複雜的百年一疫,所謂的「名醫」或是「專家」,都不是這麼容易的可以輕易地界定出來。

回過頭來看,影片中提出五招自救法的江醫師,算是「名醫」嗎?經過解剖員抽絲剝繭地搜尋後,發現江醫師在網路媒體平台[7]上寫著腎臟科專科醫師,長期研究保健食品、癌症預防、血管通路問題診斷及治療等,涉獵十分廣泛。

除了醫生本業之外,江醫師同時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健康食品經營者,所經營的公司[8]營運販售多樣健康食品和保健品。

此外,搜尋的過程中,也很意外地發現,江醫師經常於許多媒體中曝光,同時也是幾個社會新聞裡面的當事人[9]。

所以,如果從媒體曝光的角度來看,江醫師確實「很有名」,但是誠如先前的討論,這樣的「有名」是不是可以轉換成足以針對疫情提供專業意見的「名醫」,這可能就待商榷了。

台灣媒體界有個笑話,就是新聞報導中「女的都是正妹,男的都是肥宅,出車禍的都是孝子!」 當新聞中的「名醫」快要跟「孝子」一樣多的時候,也是閱聽人需要小心判斷的時候。

二、維生素D、魚油、藻油、蜂膠真的神奇好棒棒嗎? 在這一部訪談影片中,所謂的「5招自救法」指的是維生素D、魚油/藻油、蜂蜜/蜂膠、鋅、鹽水漱喉這五項。

江醫師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了許多論文數據,還有看起來「很科學」、「很實證」的實驗統計結果,告訴觀眾哪些營養補充品真的可以有效預防重症,甚至減緩新冠疫情的症狀。

經過解剖員的查證,江醫師引用的醫學研究確實存在,不過這些研究結果真的如同影片中所描述的這麼篤定嗎?我們從最廣為人知的疫情營養補充品——維生素D開始說起。

影片中,江醫師秀出了一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論文的數據,言之鑿鑿地告訴大家,攝取維生素D補充劑,不僅可以讓住院率降低一半,也可以讓插管率降低大約26%,「它是有效的,可以幫忙避免轉成中症、轉成重症!」。

江醫師引用的數據。

資料來源/ClinicalNutritionESPEN 然而,面對一樣的圖表數據,原始論文的作者,卻遠遠沒有江醫師所演繹的這般篤定,文章[10]是這麼寫的:「維生素D『可能』和較低的插管率、較短的住院天數『有關』」,而且在最後指出:「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認這些數據之間真正的關係。

」因此,不能說江醫師所引述的資料毫無根據,但是最主要的差別在於研究結果的篤定程度。

當然,謹慎的醫學研究者會十分小心地推論及下結論,但是媒體訪談往往更在乎戲劇效果。

為了進一步瞭解這個問題,解剖員索性在許多醫學研究人員常檢索的PubMed期刊搜尋網站[11]中,搜尋維生素D、鋅、茶葉、漱口水、蜂蜜/蜂膠、藻膠等經常被熱議的偏方關鍵詞。

針對2022的期刊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不同研究主題的研究關注度有落差(篇數如下圖所示):維生素D及鋅的研究比較多,其他主題的研究則比較少。

再分析裡面的內容,例如可以發現學者們用過各式各樣的統計和研究法,探討維生素D在感染率、住院天數、重症率和死亡率上的關係。

不過,這些論文的意見並不一致,多數可以區分為三種狀況:「正面,但有條件」、「有些狀況有效果,有些沒有」、「有點效果,但沒有顯著差異」,其中有不少論文認為維生素D跟某些數據有關,但也有不少研究認為無關。

更重要的是,維生素D對COVID-19在人體內的影響機制一點都不明朗。

對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在COVID-19的治療指引(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12],很明確地寫道:目前學界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推薦或反對使用維生素D來預防或治療COVID-19。

此外,江醫師在節目中大力推廣的魚油、鋅、蜂蜜和蜂膠,也多存在類似的狀況。

其中,江醫師在「蜂蜜」的說明中指出蜂蜜裡面有雙氧水(過氧化氫的水溶液),吃了就可以幫你的鼻子和喉嚨消毒,而且蜂蜜含有的高良薑素、白楊素等成分,可以成功打斷病毒的複製。

最棒的是,吃了「真正的」蜂蜜後,不會增加你的血糖!隨後,他也引用了一份巴基斯坦的論文,告訴閱聽眾,吃蜂蜜可以降低四分之一的死亡率。

依據解剖員的理解,雖然蜂蜜進入我們的體內後,的確會產生過氧化氫,但過氧化氫非常微量,跟可以拿來消毒用的雙氧水濃度相差甚遠,恐怕難以藉此殺死我們喉嚨中的病毒!而高良薑素、白楊素是否真的可以阻斷病毒複製?如同前述一樣,目前學界也同樣地無法有如此高度共識的認證。

再來,就是蜂蜜不會增加血糖的這個說法。

蜂蜜與所有碳水化合物都一樣,不僅會提高血糖,而且對疾病管理和血糖控制並無好處,這是國健署都曾經公開澄清過的錯誤傳言[13]。

此外,若真的按照江醫師所言,60公斤的人每天要攝取60公克的蜂蜜,再加上平時所攝取的糖分,長期吃下來,可能要小心在成功抵擋病毒之前,就先變成一個大胖子囉! 蜂蜜不僅會提高血糖,對抵擋病毒、控制血糖也都沒有幫助。

圖/Pixabay 從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直到這部受訪影片上線,隨著病毒不斷產生變異病毒株,各國的疫情瞬息萬變,對於步步謹慎的科學研究來說,兩年半的時間,真的太短了! 雖然疫情期間,COVID-19的研究百花齊放,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科學家能做到的,也只能慢慢累積數據,還沒有辦法在各種細節上這麼快地得到共識。

因此,科學家們發表論文時,用詞與結論通常也都不會非常斬釘截鐵。

他們知道自己單一的研究論文面臨許多限制,沒有辦法直接成為科學界的代言人,更不可能藉此強烈主張某個行動或是食品有直接的療效。

若我們細細解剖江醫師所引用的文獻,會發現他是在尚且渾沌、並未凝聚共識的科學界中,挑出部分支持他論點的文獻,並宣稱這是有「科學研究支持」的補品。

或許,江醫師是急著想要守護民眾的健康,也或許是媒體需要有一些節目效果,所以無法像專業醫學研究人員那般謹慎溫吞,但事實是,這些內容及態度確實不是目前醫學界的共識。

由於這「5招自救法」並沒有什麼立即的危險性,所以一般民眾如果抱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態度姑且參考之,或許也無大礙。

但如果可以審慎地瞭解這些自救法並沒有影片中這麼「絕對」與「篤定」的效果,對於我們判斷其他更為相關及迫切議題,都將會是有幫助的! 三、順便賣點東西又何妨? 其實解剖員很願意相信,在這一次疫情中,許多醫生積極地發言討論疫情,多是基於對社會的責任感。

當然,如果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帶來一些實質的好處,應該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此乃人之常情。

在這則影片中,江醫師搭配國外知名期刊的研究,逐一分享該研究大致上如何進行、該營養補充品在什麼時間點能發揮效果,善心地為大家整理出四項增強免疫力的保健補充品,外加一項非常容易執行的食鹽漱口方法。

江醫師運用自己的專業,搜尋並整理出有效的保健產品,無非也是希望大家都不要染疫,能夠健健康康地挺過這場戰役。

只是,當解剖員循著江醫師的建議搜尋相關保健品時,一不小心地就滑進了主講醫生自營商店[14]的頁面,也意外地發現影片中提到的幾項保健抗病毒產品,例如魚油、蜂膠、維生素D等,都是商店裡面的熱銷產品,甚至有幾項產品在解剖員查閱時已售罄。

在蜂膠產品頁面中,還貼心地提醒使用者在疫苗施打前後該如何補充,算是非常佛心。

只是,這些看似不經意卻又密切的連結,不免讓解剖員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置入性行銷味道。

江醫師販售多樣健康食品,無非也是希望大家都健康,卻不免有股置入性行銷的味道。

圖/Pixabay 台灣人一直對於各種健康食品情有獨鍾,根據經濟部統計[15]資料:「隨人口結構高齡化,預防保健意識提升,機能性保健及營養補充食品需求漸增,帶動保健營養食品109年產值達195億元續創新高,年增9.78%,連續6年正成長」。

平時就穩定成長的狀況下,再碰上大疫情時代就更不得了,有「名醫」加持的保健方法當然無庸置疑地成為大家追逐的焦點,而這也成為疫情期間另類的一門好生意。

基於民眾面對病毒時的焦慮而進行恐懼行銷,向來就是生意人屢試不爽的商業模式。

雖然保健商品不是一種會立即造成危險的消費,但是當媒體訪談的專家夾帶專業權威形象和過度篤定的口吻,引起行銷效果時,則不免造成某些衝動性消費,甚至不當地把保健跟防疫進行過度連結。

雖然暫時不傷身,但如果經常這樣傷荷包,可能也不是一件好事喔! 總結 兩年多來的防疫期間,我們走過、路過在各種場合、各種媒體中最常聽到的防疫提醒,就是做好個人防疫。

像是口號,也像是標語,雖然心累,但也的確是生活中無法切割的一部分。

為了提高免疫力,買點保障、吃點保養品補足營養當然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因為媒體透過名人的推波助瀾而導致心慌,使得從早到晚狂吞各種營養品,或搶購名人掛保證販售的商品,這就真的大可不必。

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新聞以下評價: 註解與參考資料 我國藉由登機檢疫即時發現首例中國大陸武漢移入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個案指揮中心提升中國大陸武漢之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三級警告因應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指揮中心自110年5月19日至5月28日止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各地同步加嚴、加大防疫限制,嚴守社區防線【健康】不想染疫?名醫教你5招自救法:預防確診、快速康復!ft.江守山醫師|下班經濟學254COVID感染完會有無敵星星?「無敵星星」真的威!何美鄉再提綜合免疫力神威:不要恐懼被OMICRON感染!疫情謠言鋪天蓋地,專家如何突破同溫層傳遞正確醫學知識?上億點閱醫師部落客經營新媒體平台心法大公開。

專訪林氏璧(感染科醫師)江守山醫師江醫師健康鋪子/魚鋪子名醫江守山詐健保費被解雇他不滿告新光醫院確定輸了BeranA,MhannaM,SrourO,AyeshH,StewartJM,HjoujM,KhokherW,MhannaAS,GhazalehD,KhaderY,SayehW,AssalyR.(2022).Clinicalsignificanceofmicronutrientsupplementsinpatientswithcoronavirusdisease2019:Acomprehensive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ClinicalNutritionESPEN,48,167-177.doi:10.1016/j.clnesp.2021.12.033.PubMedVitaminD|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健康網》糖友吃蜂蜜不會影響血糖值?國健署:錯江醫師健康鋪子/魚鋪子無畏疫情來襲,食品製造業109年第1季產值逆勢成長2.41%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科學新聞解剖室 37篇文章 ・ 10位粉絲 +追蹤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

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天前 別跟電腦玩德州撲克 1 2天前 亞馬遜雨林裡上演著動物生存競賽——《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1 2天前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1 2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5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該擔心猴痘疫情嗎?——《科學月刊》 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陳建仁出新書,用「因果螺旋」試想COVID-19的防疫之道──《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1 2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2 0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PanSci ・2022/08/25 ・662字 ・閱讀時間約1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COVID-19(271) SARS(27) 疫苗(149) 陳建仁(7)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今日(2022/8/25)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分享2002年SARS後台灣防疫上的改革,對於這次COVID-19防疫準備與策略的影響,以及面對與病毒共存的現在,未來台灣防疫是否還能做得更好。

他也溫暖地表示自己早已是PanSci的讀者,大大激勵了到訪的我們。

陳建仁表示:「我常常說,台灣防疫能成功,有2300萬無名英雄(unsunghero)。

」他認為各種非醫療介入手段(NPI,NonpharmaceuticalInterventions)如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是靠所有人配合才能達成。

而台灣能在相對短時間內快速提升疫苗覆蓋率,甚至在18-65歲年齡段達到近100%,也是眾志成城,守護彼此的彰顯。

然而由於關於疫苗的錯假資訊流傳,部分媒體報導沒能正確傳達風險,造成75歲以上族群疫苗覆蓋率偏低,未達到70%,也讓他不禁嘆息。

不過他觀察數據,認為配合快篩跟抗病毒藥物即時投遞,亦已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

世界各國漸漸從第一階段的「溯源、阻絕」,第二階段的「疫苗覆蓋」,進入第三階段「與病毒共存」,陳建仁認為最重要的是應對環境與病毒變異,隨時調整策略,信賴專業領導,避免過多政治干擾。

他觀察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近期的表現,認為已較疫情初期改善許多,而有了這次經驗,面對未來難以預知的各種公衛挑戰,全世界都將準備得更好。

泛科學獲得文化部補助,正在製作《TaiwanKeywords》系列影片。

以12個關鍵字為主題,呈現臺灣地區12項前沿科技與科學發展。

本次採訪內容之精華將在影片製作完成後,於TaiwanPlus與PanSci的YouTube頻道播出,不想錯過的話,就先訂閱起來,開啟小鈴鐺吧!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fierycloud 2022/08/26 回覆 各種成效,應該是要用比如說每萬人均醫師數之類的基本人力物力,進行校正吧!不要用甚或低於開發中國家的人力物力,甚或高於開發中國家的人口密度,來比較成效! https://apps.who.int/gho/data/node.main.HWFGRP_0020?lang=en PanSci 1004篇文章 ・ 952位粉絲 +追蹤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天前 別跟電腦玩德州撲克 1 2天前 亞馬遜雨林裡上演著動物生存競賽——《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1 2天前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1 2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5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該擔心猴痘疫情嗎?——《科學月刊》 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陳建仁出新書,用「因果螺旋」試想COVID-19的防疫之道──《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0 1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1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該擔心猴痘疫情嗎?——《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 ・2022/08/05 ・2479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COVID-19(271) 世界衛生組織(11) 天花(17) 天花病毒(2) 猴子(9) 猴痘(4) 猴痘病毒(1) 病毒(108)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文/林翰佐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正當這個世界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疲於奔命之際,猴痘(monkeypox)疫情似乎也有逐步升溫的趨勢。

我們該以何種心態面對新的未知疫情?或許這篇文章能提供讀者一些方向和理性。

猴痘病毒的近親——造成數十億人喪命的天花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virus,MPV)感染所引起,猴痘病毒在分類上有個赫赫有名的同屬——造成天花(smallpox)的天花病毒(variolavirus)。

天花病毒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圖,內部呈現啞鈴形的部分包含了病毒的DNA。

圖/Wikipedia 天花是一種能透過空氣傳播、致死率約30%的病毒,且疾病痊癒後仍會在病人身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坑疤,令人聞之色變,更是人類疾病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

據歷史記載,在735至737年間,一場爆發於日本的天花流行,一共奪走了100~150萬人的生命,約相等於當時日本總人口數的1/3,足見其威力。

諷刺的是,天花也是人類第一個戰勝的疫病。

由英國醫師詹納(EdwardJenner)推行的牛痘(cowpox)接種技術,意外開啟生命科學中的免疫學篇章,使疫苗成為對抗病毒性傳染病最有效的武器。

1980年代,在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防堵策略的運用下,曾經造成人類歷史上約數十億人喪命的天花,在地球上徹底地被根除。

猴痘的病毒結構與傳播能力 繼承表親天花病毒的威名,猴痘疫情似乎顯得山雨欲來。

其實,痘病毒科(Poxviridae)的親戚一直存在於脊椎動物的族群當中。

這類病毒的基因組由雙股DNA所組成,長達186千鹼基對(kb),記錄著180多個基因訊息,是感染哺乳動物的病毒當中體型最大,最為複雜的病毒。

相較於目前大家最為熟知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基因體長度大約只有2萬6000至3萬2000個核苷酸(nucleotides)所組成,透過分子機轉可以生產約20種左右的結構性蛋白(structuralprotein)及非結構性蛋白(nonstructuralprotein),在巨大的天花病毒前面顯得單純許多。

而更多種蛋白質的生產力也意味著病毒的「能力」愈強,所以天花病毒一直以來都被譽為是最狡猾的病毒,它具備多套欺騙免疫系統的機轉,使人防不勝防。

痘科病毒相當狡猾,但還是希望猴痘可以安分一點。

,圖/pixabay 猴痘,顧名思義是一種流行於靈長類的流行病。

1958年,在研究用的猴子中首度被發現,而人類被感染的首起案例發生於1970年,之後在中非及西非偏遠地區也陸續發現零星案例。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猴痘主要透過嚙齒類、靈長類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疾病。

不過猴痘的傳播一直以來都是不慍不火,即便目前有升溫的趨勢,流行病學專家也相信它的「基本再生數」(basicreproductionnumber,俗稱R0值)介於2和3之間,遠低於目前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R0≈10~15),意味著只要有適當的防疫作為,疫情不會像COVID-19一樣來得又快又猛。

猴痘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目前已知猴痘人傳人的途徑主要以皮膚、口對口或體液等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方式傳染,其中也包括接觸被患者汙染過的物品以及衣物等。

不過具體相關細節仍有賴後續的研究,包括患者實際具備感染能力的時程,以及是否造成胎兒垂直感染的可能性等。

不過由於人類對抗天花具有相當完善的經驗,對於應付猴痘來襲,一些估算總不至於差得離譜。

若是不慎感染猴痘,需要多久才能痊癒? 猴痘的症狀類似天花,具有明確的病癥,包括發燒、頭痛、肌肉酸痛、背痛、疲倦及淋巴結腫大,此外隨著病程的演進也會在皮膚上出現丘疹。

猴痘的症狀類似天花,特別明顯的症狀是皮膚病灶。

圖/Wikipedia 猴痘的病程通常持續兩到三週,多數健康的人可以自行痊癒。

不過部分患者包括嬰兒、兒童,以及免疫缺陷病友,可能會面臨更嚴重的症狀,甚至死亡。

有關猴痘的死亡率依照不同地區呈現相當大的差異,預估值從1~10%,甚至於更高的數值都曾經被提出,不過死亡率也與當地的公衛條件和醫療支援程度息息相關,不排除被高估的可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開的資料顯示,近期受到猴痘疫情影響的國家及地區,迄今並未出現死亡案例。

目前有針對猴痘開發的疫苗或是藥物嗎?  由於新藥開發的速度較慢,多數新興傳染病很難有可以立即使用的「特效藥」。

但目前包括美、英、加拿大等國的藥物管理局,已陸續核准將天花的藥物特考韋端(tecovirimat)用於猴痘治療。

特考韋端能干擾天花病毒細胞膜蛋白的合成,阻斷病毒在人體內複製散播的機率、降低病情的發展,在實驗室中的研究證明它對猴痘病毒的複製也能有效地進行干預,不過臨床上的效果仍有待後續研究證實。

基於猴痘與天花的同源性,接種牛痘疫苗也可以提供有效保護,多項研究表明曾接種過牛痘疫苗者,發病率可降至約4~21%。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說明,臺灣目前仍保有一定數量的第一代牛痘疫苗戰備存量,可以因應緊急時所需。

另外,由於牛痘疫苗的製程屬於活毒疫苗,具有相當長效的保護效力,在1979年前出生的民眾皆有施打牛痘疫苗,因此他們也對猴痘有較佳的抵抗能力。

疫病的可怕性來自於高傳染率、致死率,以及人類對該疾病的理解程度。

由上述已知條件看來,猴痘並不是那麼可怕,可避免過度恐慌。

不過衛生習慣的培養與防疫知識確實仍是趨吉避凶的基礎,願大家出入平安。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2年8月號〉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延伸閱讀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猴痘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新聞稿,2022年7月。

https://smctw.tw/13545/天平疫病大流行,2021年11月5日,維基百科,https://reurl.cc/j1XR4m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科學月刊 229篇文章 ・ 2068位粉絲 +追蹤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天前 別跟電腦玩德州撲克 1 2天前 亞馬遜雨林裡上演著動物生存競賽——《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1 2天前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1 2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5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孕婦能使用猴痘疫苗或藥物嗎? 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陳建仁出新書,用「因果螺旋」試想COVID-19的防疫之道──《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