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苦、集、滅、道〕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301102343~ 四聖諦〔苦、集、滅、道〕 ~ ... 諸佛說法,總不離四聖諦的範圍。
四諦為佛教之基本教義,釋迦牟尼佛從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講 ...
淨空禪林朝源聖華宮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301102343~四聖諦〔苦、集、滅、道〕~?佛經解說
諸佛說法,總不離四聖諦的範圍。
四諦為佛教之基本教義,釋迦牟尼佛從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講四諦的道理。
佛法中無論大乘、小乘,漸修、頓悟,或顯、密等法門,皆是以四諦為根本。
「諦」是真實不虛、真理之意。
四聖諦亦稱四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佛遺教經》云:「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四諦之理,真實不虛,依此四種真諦修行,就能斷除煩惱,成就聖道。
釋尊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稱為「三轉法輪」。
三轉法輪為:一、示相轉:即「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佛為上根利智之人說四諦法,只須稍加提示,不必詳細解釋,上根者即能明瞭。
二、勸修轉:即「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佛為中根之人說四諦法,除了提示名相以外,更加以鼓勵、勸導,令其聞法修行。
三、作證轉: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下根之人對佛所說之四諦法,難能信解,佛就以自身為證,明所言非虛,使其破除疑慮。
【苦諦】
「苦諦」是指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時,身心上所承受的種種痛苦,所謂「三苦」、「八苦」……等。
這些苦的本質,都屬於逼迫性,只有徹底認識苦諦的真理,方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胎兒身居母腹之苦,如處牢獄,日夜困厄,不得出離,故有胎獄之稱。
胎兒欲出之時,身經產道,如山夾體,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體,風觸嫩皮,猶如刀割,此時真是有苦難言,所以嬰孩出生時,皆放聲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極。
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壯,由壯至老,縱使富可敵國,也免不了老病衰殘,這是任何人皆無法避免的,如古德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
」年老之時,髮白面皺,形變色衰,飲食難消,氣力虛微,由於色身種種機能衰退,看經、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諸多不便、障礙難行,甚至令人生厭、生煩。
凡此種種老苦,苦不堪言。
病苦:有生以來,人都不免患病。
佛經亦言,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病,或臟腑傷損,或皮肉瘡癰等。
不僅大小病痛是苦,長年臥病在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更是痛苦。
雖然現代醫藥發達,亦難抵層出不窮的疾患。
古云:「英雄只怕病來纏」,三國時代蜀國大將張飛,一生縱橫沙場,所向無敵,一看到病字,也不禁潸然落淚,可知病苦惱人,實難以言喻。
死苦:人生自古誰無死?或老死、病死、或橫死。
縱有黃金萬兩,亦無法不死。
臨終時,四大離散之苦,誠難形容,神識脫離色身,猶如生龜脫殼,百般痛苦。
造惡多者,或見山崩地裂、遍地洪水、猛火、狂風,或見畜生、餓鬼、地獄等種種恐怖境界,驚恐不已,此即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故古德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唯有精勤修行,成就三昧正定,方能了脫生死苦海。
愛別離苦:古人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父母、夫婦、子女、兄弟、朋友等所愛眷屬,總有生離、死別之時。
再恩愛的夫妻,到最後終究要分離,父母、兒女亦是如此,因有所執愛,別離之際,必然產生苦惱;恩愛情深者,別離之苦更切。
為免此苦,唯有發大慈悲心、平等心,學習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不執溺於情愛之中,方能脫離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俗云:「冤家路窄」,不想見面的人,偏偏相遇。
現代交通發達,天涯若比鄰,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會遇見冤家,此時難免心有千千結,不得自在,而產生怨憎會苦。
佛法云:「冤家宜解不宜結。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平時若能廣結善緣,不論到那裡,都會有貴人相助,左右逢源;如果結下惡緣,日後見面不但難以相處,甚至會產生種種煩惱。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
」世間之事,常常事與願違,求而不得,則心生煩惱。
「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見得是樂。
故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儒家亦云:「人到無求,品自高。
」若能知足常樂,心無所求,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五陰熾盛苦:人是由生理、心理組合而成。
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心理上,有受、想、行、識。
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又稱為五蘊)。
五陰熾盛,即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煩惱之火,在心中焚燒,使人感到心中鬱塞、焦燥、苦悶等難以形容的痛苦。
此外,生理、心理在轉化當中,也會產生五陰熾盛的煩惱。
例如處於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身體正在發育,思想也不斷在轉變,時常會感覺生理不適,內心空虛、煩惱,始終無法安住,此即五陰熾盛苦。
若懂得調身、調心,誦經、持咒、靜坐、發大願、修止觀,即可解脫五陰熾盛的境界。
《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
」能觀能照的這念心,迴光返照,契悟空性,即可不再招感五陰熾盛之苦。
【三苦】
「三苦」為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人生在世是苦,而處於違逆境界中,身心產生種種逼惱之苦,實在是「苦上加苦」,故稱之為苦苦。
壞苦:於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動之意,即於非違逆、非順意之境,心中無有苦、樂、憂、喜之感受;一般人常會感到無聊、無所事事,心中好像沒有苦受或樂受,但事實上仍然有微細的念頭在活動,念念生滅、遷流不止,此即為「行苦」。
例如晚上做夢,乃白天心中微細的念頭於夢境中顯現,此即是行苦。
【結論】
三苦、八苦,只是略示苦的內容,實則世間之苦無量無邊,所謂「千人千般苦,人人不相同。
」而種種苦報,皆是由於眾生起惑造業的結果,假使不知道用功修行,就必然遭受眾苦交煎之果報。
若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斷集,方能超脫無盡的煩惱苦海。
【集諦】──
「集」有招集、集聚之義。
集是苦的因,能招感、集起生死苦果,如貪、瞋、癡等煩惱,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故名「集諦」。
今生的苦報,是由於過去所種的集因,集合過去的善業、惡業,而有今生的善報、惡報。
若想遠離三苦、八苦等種種苦報,就要了解苦從何來?苦從「集」而來,集就是苦的因,所以必須從因上努力去斷集,才能脫離種種苦果。
自心所生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等諸煩惱,能驅使眾生造作種種惡業,招集無量的苦果。
眾生煩惱眾多,在此僅列舉「十使」--「五利使」、「五鈍使」為例,來說明集諦。
有所成就。
【五利使】
「使」,有驅役之義,能驅使眾生流轉三界。
「五利使」乃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思想知見錯誤所產生的煩惱。
此五種錯誤的見解為:
一、身見:於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執著為實我,於自身產生種種妄想執著。
二、邊見:「邊」即是落入兩邊,如「斷見」、「常見」。
「斷見」即認為人死如燈滅,執著死後一切斷絕。
「常見」為執著死後仍常住不變,如認為人死之後,依舊投胎為人,狗死依舊為狗等錯誤見解。
三、邪見:撥無因果,否定因緣果報之理,認為世間實無四諦、因果之理,造惡不受惡報,為善不得善報等錯誤知見。
四、見取見:以錯誤知見判斷事物,卻認為自己之謬解最為優越。
五、戒禁取見:以各種非道、不如法之戒禁,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非因計因,非道計道。
例如:見牛、雞等升天,以為持牛戒或雞戒等,為生天之因,即為非因計因之戒禁取見;又如修斷食等種種苦行,以為涅槃之道,即為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
上述五項見惑,乃知見錯誤所生,因為來得快、斷得也快,故稱為「利使」。
【五鈍使】──除瞋恚心
「五鈍使」,即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由於生生世世長久薰染,以致成為習氣,故須下一番功夫,才能轉化、去除。
此五種煩惱,因來得慢、去除亦慢,故稱為「鈍使」。
「五鈍使」為:
一、貪:指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產生執著貪愛的妄想心。
二、瞋:對於違背自己所貪愛執著的境界,產生惱怒、厭惡等心念。
三、癡:心念混混沌沌、無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瞭解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
佛法之智慧,並非一般世間所指之聰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緣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瞭,則屬愚癡無智。
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無人,貢高我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輕慢別人等心態。
五、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懷疑慮,妄生猜忌,是非紛起,因此生諸煩惱,造作惡業。
例如懷疑眾生本具佛性,或懷疑佛法的道理,無法信受奉行等等。
【結論】
佛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由於有集的因,而招感生死輪迴等種種苦果。
若欲免離煩惱、生死,除了不造惡因之外,更應發廣大願心,勤修六度萬行等自利利他之行,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如此精進,定能圓成佛道,普化有情!
【滅諦】
人生有諸多痛苦,皆是由於自己過去、現在所造作的煩惱業因,因而招感苦果。
若欲解脫人生的痛苦,則須尋找究竟安樂的處所為歸宿;而此離開一切煩惱,達到寂滅安樂的境界,即是「滅諦」。
「滅諦」是指一切行人,經修道後,所證得的寂滅境界;此境界永恒淨樂,亦稱為「涅槃」。
【涅槃的意義】
「涅槃」是修行學佛的最高目標,為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
「涅槃」,又稱泥洹,意譯為滅度、寂滅、不生、解脫、安樂,其各別意義如下:
(一)滅度:即滅盡煩惱、生死,度過生死之瀑流。
(二)寂滅:「寂」乃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為滅除生死大患;指這念心寂然無為、究竟安穩,生死之患皆已滅除。
(三)不生:煩惱不生,故生死之苦果亦永不再生。
(四)解脫:永離眾多苦果。
(五)安樂:涅槃為究竟安穩快樂之處。
「涅槃」即是這念心由染污轉為清淨,由相對達到絕對,由凡提昇為聖,離開一切煩惱、生死,徹證究竟安樂的圓滿聖果。
【四種涅槃】
涅槃有四種,即「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性淨涅槃」。
(一)有餘涅槃:指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根本煩惱已盡,生死之因永斷,然尚餘有漏之色身,故稱「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即煩惱斷盡,所餘之色身亦歸於滅盡,眾苦永寂。
例如小乘聖者認為度化因緣已盡,不復留住世間,即以能觀之心,發出三昧真火,將有漏之色身和所證之境界悉皆滅盡,灰身泯智,歸於真空,入無餘涅槃,永出三界。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為小乘聖者所證之涅槃。
(三)無住涅槃:謂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雖常起諸妙用,而體性恒寂,無所執住。
故恒以大智大悲,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前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寂然不動,行住坐臥,心都在涅槃當中,稱之為「無住涅槃」,此乃菩薩所修、所證之大乘涅槃。
(四)性淨涅槃:自性本自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自性無生無滅,清淨無染,湛然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之相,具足無量功德妙用。
禪宗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六祖大師亦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此即「性淨涅槃」之理。
四種涅槃中,性淨涅槃為最究竟之涅槃。
「涅槃」乃修行學佛者的終極目標;目標認識清楚,修行即有正確的方向;遵循此一方向,修持正道,精進不懈,定可獲證無上涅槃佛果。
【道諦】
「道」是通行之義,如《俱舍論》云:「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道」即指一切行者趣向涅槃時,所修的正法;無論聲聞道、緣覺道或菩薩道,皆屬於可修性。
順道而修,即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寂滅涅槃之境界。
修行學佛的目的,是為達滅諦涅槃。
希望證得涅槃聖果,就要精進修道;「道」略言為八正道,廣言為三十七助道品,此皆三乘所共學,是佛法的根本。
修道是因,涅槃是果,依此正道修行,必能證得涅槃妙果。
【四諦二重因果】
依世間因果而言,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由有過去的集因,乃有現在的苦果,此為世間迷界的因果。
若覺悟諸行無常,而慕滅修道,即可永證真常。
所以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因為有現在的道因,方有未來的滅果,此乃出世間悟界的因果。
由流轉和還滅的二重因果,即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
四聖諦
苦諦(迷的果.即苦果) 集諦(迷的因.即苦因) 滅諦(悟的果.即樂果) 道諦(悟的因.即樂因)
【四諦順序】
若順世間和出世間的因果次序而言,為集、苦、道、滅;然世尊先說苦諦,後說集諦,乃欲令行者先厭於世間之苦,使其不敢再造惡行,永斷集因,這是警惕過去的方便教法。
先說滅諦,後說道諦,乃欲令行者先欣於清淨安樂的滅諦涅槃,使其勇於向前,勤修道諦,這是策勵將來的方便教法。
【結語】
《佛遺教經》云:「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餘無道。
」大眾若能確實了達四諦真理,並於日常生活中,於四諦理重慮緣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定能契證究竟安樂之涅槃聖果。
淨空居士/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大家好!我在淨空禪林部落格記錄關於我修道.濟世.各地廟宇.靈山聖地參拜或是種種濟世過程中有趣的見聞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有空就要常常來逛我的部落格唷!日誌相簿影音
kuo707727632's新文章~你知道拜佛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燒香嗎?~~你怎麼爭,都爭不過天道的規律!~~佛教各種經文.咒.語用途,千萬不要錯過!~~道教知識及禮儀六十四問~~一位女性去西藏看天葬後寫的感言(轉載)~~廣欽老和尚:越是在修行的人,罪業磨難越是會現形,會對你在精神上的種種打擊與挫折~~摺蓮花的功德及說明~~祖墳是怎樣影響後代運勢?~~半夜睡覺很容易抽筋嗎?沒想到睡前喝一杯這個東西就可以改善!~~三魂七魄,看看哪個已不在您身上~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淨空禪林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kuo707727632'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HiNet部落格背景音樂功能下架關鍵字
延伸文章資訊
- 1苦集滅道 - 中文百科知識
苦集滅道是一個佛教用語,即苦、集、滅、道四諦。苦為生老病死,集為召集苦的原因,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盤境界的正道。基本信息中文名:苦集滅 ...
- 2四聖諦〔苦、集、滅、道〕 - 隨意窩
201301102343~ 四聖諦〔苦、集、滅、道〕 ~ ... 諸佛說法,總不離四聖諦的範圍。四諦為佛教之基本教義,釋迦牟尼佛從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講 ...
- 3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 每日頭條
- 4佛的智慧- 【了解《苦、集、滅、道》才能早日脫離六道輪迴】 苦
苦、集、滅、道,是佛最初的說法,稱為初轉法輪。是佛當時為最初隨佛出家的五人所說的教法,佛陀通過三次說“ ...
- 5現實生活苦集滅道的親身體驗的例子? - 婉萱的時尚小心得
現實生活苦集滅道的親身體驗的例子? 每個人所遇因緣不同,若用心您會在別人對四聖諦的例子中尋找到自己, 凡感知的、想教導別人的,其實都是自己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