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焦慮情緒與親子關係(一)安全親子依附關係重要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依附理論的延伸,除看到兒童在嬰兒時期,與照顧者所建立的不同依附關係如何影響他們的安全感外,下一個要探討的問題是,父母怎樣對待孩子的方式,會 ... 教養及成長 子女學習支援 子女升學選校 交流分享 活動資訊 教養及成長 教養培育 親職智慧 生理發展 心理發展 品德培育 個人成長 成長解難 誘惑及逆境 情緒及壓力 性教育 生活轉變 融洽關係 親子溝通 友愛相處 和諧家庭 健康生活 健康及營養 遊戲及消閒 子女學習支援 學習連線 家校合作 促進學習 善用科技及資訊 特殊教育需要 親子閱讀 親子共讀技巧 親子書架 香港閱讀城 共融資料館 子女升學選校 升學選校資訊 選校錦囊 生涯規劃 交流分享 親子講場 活動資訊 活動概覽 家長童學>教養及成長>教養培育>心理發展 兒童焦慮情緒與親子關係(一)安全親子依附關係重要性 作者: 袁嘉華 最後更新:21/08/2018 焦慮情緒的本質 近年,愈來愈多兒童受焦慮情緒困擾。

父母很想了解,為何子女感到焦慮,自己又有甚麼可幫助他們。

要知道父母可做甚麼,我們先得明白焦慮的本質。

當我們面對兒童的焦慮情況時,我們可試從兩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狀况: 兒童是否對身處環境/處境感到安全感 兒童對自己能否應付不同處境的自信心和能力感 說到安全感和能力感,兒童是怎樣建立安全感和能力感呢? 早於50年代,由JohnBowlby提出了依附理論的雛型觀點,之後由MaryAinsworth去驗證。

那個實驗稱作「陌生情境」,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用雙面鏡觀察媽媽和一歲大幼兒的互動,在實驗中,母親要離開房間,然後再回來,研究人員想了解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有甚麼反應;並且媽媽回來時,孩子會怎樣與媽媽互動。

綜合各時代心理學家對依附理論研究所得出的結果,把兒童的依附類型分為四種:   安全型、不安全焦慮型、不安全迴避型和不安全紊亂型 安全型的兒童,在照顧者離開時表現難過,當照顧者回來時,會靠近他們,不安情緒很快被安撫,停止哭泣,然後繼續自得其樂。

不安全焦慮型的兒童,在照顧者離開時,同樣感到不安難過;當照顧者回來時,亦有可能靠近他們,但那些焦慮不安的情緒卻不容易被安撫。

可能因為過去的一些經驗,讓他認為這個照顧者作為安慰的來源不太可靠。

不安全迴避型的兒童,在照顧者離開時,沒有表現出不安;照顧者回來時,也不會表現出很大的反應。

但生理上,他們的心跳和壓力賀爾蒙也顯示他們是感受壓力的。

外表看像不在乎,可能因為他們已習慣了被忽略或拒絕。

最後,不安全紊亂型的兒童,會用不合邏輯、不穩定的方式來表現焦慮和迴避行為。

這類型的兒童,通常遭受過長期的威脅或虐待,所以本能上他們想親近照顧者,但照顧者同時又是痛苦的來源,這個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無法形成一種穩固的模式來回應世界。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源頭 從依附理論的延伸,除看到兒童在嬰兒時期,與照顧者所建立的不同依附關係如何影響他們的安全感外,下一個要探討的問題是,父母怎樣對待孩子的方式,會令兒童產生安全的依附關係?重點是回應及如何回應孩子的需要。

研究人員經過很長時間的家庭觀察,他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若平常會回應孩子需要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比較有安全感,這位照顧者將是孩子的安全堡壘(SafeHaven)。

當孩子能有一位值得信任和倚靠的照顧者,他會感到安全,也能夠從父母的安慰中學習如何調節情緒(Regulation)。

感到安全的孩子,才願意嘗試和探索世界,比較放膽獨立應付事情,也能從探索中體會自己的影響力,漸漸建立能力感。

相反當嬰兒有需要時,父母不去理會孩子所傳遞的訊息,不去回應他們的需求;或回應的時候充滿着怒氣或焦慮等情緒,會令孩子理解這個世界就是「當我有需要的時候,無人幫助我,我一點都不重要。

」或者「當我有需要時,我不確定這個人是否可靠?」   請繼續閱讀《兒童情緒健康與親子關係(二)回應兒童焦慮情緒及處理》    作者簡介 袁嘉華 註冊社會工作者、美國遊戲治療協會督導級註冊遊戲治療,現任香港小童群益會輔導中心主任。

具有多年輔導及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袁姑娘特別關注兒童的身心發展及情緒困擾狀況而為這些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輔導及親職教育。

她亦曾撰寫及編輯多部有關兒童的著作。

關鍵字詞: 兒童發展 |親子闗係 相關機構 相關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