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勇氣: 35歲以前, 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做自己的勇氣: 35歲以前, 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這是一本協助你如何真實做自己的實用工具書關於做自己,阿德勒說:「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心理勵志 大眾心理學 做自己的勇氣:35歲以前,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 做自己的勇氣:35歲以前,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 作者 魏棻卿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做自己的勇氣:35歲以前,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這是一本協助你如何真實做自己的實用工具書關於做自己,阿德勒說:「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蘇格拉底說: 相關類別 人生學習 人生自信 療癒人生 生命學習 人生生命 生命發光 生命認識自己 發光認識自己 學習自信 自信認識自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這是一本協助你如何真實做自己的實用工具書關於做自己,阿德勒說:「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蘇格拉底說:「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人生。

」莎士比亞說:「你若對自己誠實,就無法對別人不忠。

」尼采說:「高貴的靈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做自己不一定要被討厭,活出下列5種自己,反而讓你更討人喜歡!1.好奇的自己幫助你熱衷學習,打造無敵競爭力2.勇敢的自己幫助你面對挫折,在逆境中變得更強大3.真實的自己幫助你活出天賦,站上專屬舞台自信發光4.謙卑的自己幫助你真心寬恕,別再用他人的錯來懲罰自己5.憐憫的自己幫助你看懂上天美意,一步步完成此生使命◎這也是一本兼具勵志和療癒作用的生命能量書◎當你不知道從何開始做自己的時候…作者向我們清楚指出:「當一個人嘗試做回自己的時候,碰到的第一個困境通常不是源自外在,打從還在自我探問的階段,內心就會先被這樣的一個疑問給卡住:『做自己,指的是做回一個什麼樣的自己?』其實答案早已暗藏在希臘神殿刻的那一句『認識你自己』,是的,做自己的前提就是從認識自己開始。

」◎當你試圖跟自己建立深刻關係的時候…作者用經驗揭示我們:「跟自己建立戰友關係,很關鍵的一點是,必要時候,你能不能跟內心真正的想法站在同一邊,挺身捍衛真正渴望的人生?…那個跟自己並肩作戰的過程,都足以讓你建立起對自己的信任,進而長出無懈可擊的內在力量。

」◎當你自嘆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時候…作者引導我們進一步反思:「人們普遍都會選擇一個相對應的環境來表徵自己,同樣地,環境也會反過來影響個人的發展格局。

想想看,一隻小鷹若是打從孵出來見到世界的那一天,就是跟雞群生活在一起,牠如何在長大以後相信自己具有飛行能力?」◎當你對開創未來感到無力的時候…作者砥礪我們繼續向前:「站在三十五歲峰頭上的你,以及即將登上峰頭的你,想要贏在人生的第二個起跑點,就不能再放任『任性』此一破壞性能量,毫無章法地搞破壞,反倒是要將『任性』升級為『韌性』,讓後者這股創造性能量領路,帶你衝刺未來。

」◎當你的心需要療傷止痛的時候…作者溫柔地撫慰我們:「不管貌似多麼堅強的人,心,都有需要被「惜惜(台語)」的時候,當心靈拉警報的時候,就是在通知你要躲進防空洞避難一下下了。

如同人工皮貼布之於青春痘的阻隔作用,心靈防空洞的作用,也有助於抵擋外來負面刺激,讓內在創傷得以靜養。

」◎當你不明白生命為何受苦的時候…作者引領我們發現意義:「即使表面上看來不怎麼好的一件事,背後仍有深刻的布局意義,關鍵是,你要看懂老天爺在出哪招。

而想理解老天爺的招數之前,必須先意識到祂所作所為的主要目的之一,其實是在於激發個人的多元人格潛力。

」◎當你感覺總是走不出困境的時候…作者用心理專業協助我們破局而出:「透過非理性觀點的刻意修正,生活中的煩惱及其引發的負面情緒,肯定能減輕一大半,因為學會如何辨識思維的盲點之後,縱使內心的太陽熱力尚未足夠,至少可以先幫助你做到『不要太為難自己』。

太多臨床案例指出,很多時候,真正困擾人們的並非外在環境,而是內在的自我控訴,因此只要願意先在心裡面放過自己,有時再回頭看看外在困境,似乎也就沒那麼難以跨越了。

」【本書特色】‧跳脫觀念上的空談!作者依據實際心理輔導經驗,以及各大心理學派的理論基礎,歸納出五種做自己的指標。

‧擺脫教條式的論述!作者以慣有的溫暖筆觸,輔以動人的生命經驗,砥礪年輕世代一步步擺脫22K的命運。

‧一本充滿療癒性的圖文書!情感飽滿的文字搭配極具療癒效果的圖片,本書以全彩印刷的方式精美呈現,為讀者帶來身心靈的全面更新。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魏棻卿心理療癒工作者、心靈勵志作家、出版人。

目前除了投入諮商心理師的實習工作,也同時接受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的認證訓練,致力打造多元專業。

天生熱衷於跨界學習。

大學就讀大眾傳播系,立誓不跑新聞,畢業後卻當了十年記者,曾經任職於遠見雜誌、東森新聞台、民視新聞台、三立新聞台等各大媒體;得過一些新聞獎項肯定,卻在三十二歲那年放下光環,轉而沉潛心理諮商領域,亦經常參加各種心靈成長課程。

基本師法於心理動力學派,結合應用於認知行為層面,但始終服膺於靈性的指引。

個人著作:《慢慢走,讓你的靈魂跟上你》、《幸福不在於你能左右多少,而是有多少在你左右》、《一隻貓的生活意見》、《愛,救了我》、《你的執著,往往讓你把魚缸當電視》、《幸福不是因為擁有很多,而是執著很少》、《人生沒有如果,這才是人生》等書,多數作品已被譯成簡體版,讀者遍及兩岸三地、星馬一帶,以及海外華人圈。

採訪撰述作品:《月光之上─收集眼淚的白衣天使》、《為愛飛行─飛越絕境,戒治心靈毒癮的30堂生命課》、《美味的記憶─幸福溫蒂的療癒廚房》、《我願意─黃馬琍的36堂學習成長筆記》、《愛,逆轉勝─紀寶如》等書,其中《愛,逆轉勝─紀寶如》一書已被改編成台灣戲劇《珍珠人生》,播出後屢創收視佳績!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自序】致,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自己01好奇的自己幫助你熱衷學習,打造無敵競爭力.生命的最佳戰友,是自己.專業是一部外掛的聚光燈.人格特質擦亮你的個人品牌.格局是成就的器皿,越大裝越多.銘印效應,激發驚人潛力02勇敢的自己幫助你面對挫折,在逆境中變得更強大.讓抱怨帶你看見問題的癥結點.點選放大心中的小太陽.將「任性」升級為「韌性」.建立多元的自我評價系統.別害怕失敗,更別畏懼成功03真實的自己幫助你活出天賦,站上專屬舞台自信發光.醜小鴨真正的身分,其實是天鵝.生活很難,但也可以很簡單.透過管控焦慮來重拾內在自由.有能耐自然能吸引好人脈.向未來的自己借智慧04謙卑的自己幫助你真心寬恕,別再用他人的錯來懲罰自己.覺察那些讓你陷入困境的模式.接納事情就是會超出掌控.放下對「應該」的執著.提早認清生命的重點.安頓過去,盡情活在當下05憐憫的自己幫助你看懂上天美意,一步步完成此生使命.你想留下什麼精神遺產給世界?.預設停損點,真心享受付出的喜悅.允許他人保有自己的防空洞.用心發現生命中的天使.相信命運永遠有祂的美意 商品規格 書名/ 做自己的勇氣:35歲以前,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 作者/ 魏棻卿 簡介/ 做自己的勇氣:35歲以前,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這是一本協助你如何真實做自己的實用工具書關於做自己,阿德勒說:「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蘇格拉底說: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9025546 ISBN10/ 9869025544 EAN/ 9789869025546 誠品26碼/ 2681296048006 裝訂/ 平裝 頁數/ 224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尺寸/ 21X14.9CM 用電/ N 試閱文字 作者序:致,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自己  曾經有過這樣的機會嗎?現在的你跟多年前的自己,在內在心理空間進行一場跨時空對話。

我有過。

那是一個參加完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會的午後,當我開車順道行經大學時期的租屋處一帶,望著熟悉的街景本該心生懷舊,情緒卻忍不住一陣翻騰。

  我落下了眼淚。

淚眼婆娑間,彷彿看見了十多年前的自己——她,一個來自南台灣的女孩,為了求學,棲身在台北這個繁華大都市,畢業後開始求職,也總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傻勁,奮力地在異鄉求生存。

  落淚,是因為心疼。

我心疼她曾經因為租房糾紛,被傲慢女房東大聲羞辱,說,「誰叫你們家在台北沒房子?」當時縱使滿腹委屈也只能默默往肚裡吞,因為對方說的話的確是事實,她在台北本來就沒有家,處境猶如失根的浮萍。

  落淚,也是因為佩服。

我佩服她初入社會那幾年,三天兩頭就被公司主管飆罵,卻依舊咬著牙關撐下來,還練就一身紮實的寫作功夫,讓現在從事文字創作跟出版工作的我,如虎添翼。

  懷抱著這樣的激動心情,返家後,提筆寫了一封信給十年前的自己,謝謝她當年的努力以及選擇不放棄,方能一步步成就現在的我;接著又寫了一封信給十年後的自己,承諾她,為了收穫更具豐盛意義的人生,此刻的我一樣會秉持積極向上的精神,在新的專業領域開疆闢土。

  寫完信以後,一股更深的觸動湧上心頭,那個當下我才覺察到,原來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從來都不孤單,因為一直有「她們(指過去和未來的自己)」的鼓勵和陪伴。

而想一想也是,在人生的接力賽中,我們是一個Team(團隊),隊友們理應互相加油打氣,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撰寫《做自己的勇氣—35歲以前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這本書,正是出於這樣的心情。

我總認為,三十五歲是一個很微妙的年紀,感覺像是處在第二個起跑點,左右著人生下半場的命運,值得每個人停下腳步來自我檢視一番,問問自己:「截至目前為止,我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嗎?」以及「如果可以,希望未來通往哪裡去?」更重要的是,「什麼才是我真心認為,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跟體現的價值呢?」  從生理年齡來說,三十五歲之後,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但就心理發展而言,卻是一個人邁向整合和自我實現的關鍵起點,知名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Process)」,差不多就是落在三十五歲到四十歲。

至於我個人,這樣的歷程啟動得更早,三十二歲那年就正式揭開序幕,等到三十五歲來臨的時候,手中已經握有更多籌碼去建構人生下半場。

也因此,才會建議大家最好在三十五歲以前,便著手為日後的生命轉化做準備,提早展開「做自己」的練習,因為那真的並非一蹴可及。

  個體化歷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個人從「社會化」到「去社會化」的過程。

從榮格的論點來說,人的「自我(Ego)」為了在社會中生存適應下來,自然而然會發展出人格面具(Persona),只不過有得必有失,代價就是得壓抑部分的本我(Id);當個人在前半生完成自我與人格面具的發展任務,後半生的重點就會轉移到內在整合,一片片拾回心靈碎片,活出一個真實且完整的自己。

  不少人誤以為,做自己就是變得自私、自我、自戀,亦或是罔顧他人的意見,實際上若是能依循榮格的論點來做自己,反而會讓你更受歡迎又不喪失自身的獨特性。

原因是,那個原先總是帶著人格面具的你,在歷經個體化蛻變之後,早已換上最真實迷人的樣貌,偶爾表現出自我感覺良好或一意孤行,通常也是為了衷於內在真實,而非人格面具在主導操弄,自然比較不討人厭。

  至於如何將抽象理論化為具體行動,付諸實踐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本書綜合歸納出的「五種自己」,便是基本且關鍵的心理發展指標。

做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我也正走在這條學習的道路上,與你共勉之! 試閱文字 內文:‧生命的最佳戰友,是自己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就是被問到如果世界末日即將來臨,或是人生只剩最後幾天的話,最想做的是什麼事情?不過,現在讓我們把問題修正一下,改問:邁入三十五歲之際,你最想為自己勇敢去做或冒險去做的事情是什麼?請不要只提出像是跟某人相戀結婚這一類的答案。

決定跟某人攜手共度一生,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如果感情生活就足以涵蓋人生的全部,那麼也就沒有所謂的生涯規劃,或是自我定位的問題了。

這裡試圖討論的勇敢,本質是指向個人的內在力量,關注的重點在於「自己對自己的信任」。

問得更直接一點,三十幾歲的你,是否已經具備成為自己戰友的勇氣和能力?用好奇心,探索不同的生命風景有天,我和一位女性友人在一家小餐館吃飯,原本安靜的用餐氣氛,因為幾位新進客人而變得有些喧鬧。

其中一位中年婦女是這裡的常客,這天正好到附近泡溫泉,便邀請其他友人一同前來,為了表現出地主般的待客之道,婦女一坐下來就滔滔不絕地介紹餐館招牌菜,點完菜,又開口要求老闆撥放攀爬高山時拍的影片。

「我跟你們說,不要看老闆這樣子,竟然可以爬上海拔三千多公尺的山頂,去看OO湖,真的很厲害!」話匣子一開,婦女不斷地稱讚老闆,還問了一些像是山屋住起來會不會很恐怖?在山上有沒有辦法洗澡?以及一些關於吃喝拉撒睡的問題,最後下了一個結論,說,「好羨慕老闆可以親眼看到那個湖,我也好想去爬,但都沒辦法…」一邊做菜一邊聽著砲珠似的問題,老闆終於沉不住氣,回應婦女說,「還好吧!除非妳是患有高山症,不然哪有什麼做不到,」老闆以自身為例,「像我,之前是一個連要跑步都有困難的人,現在卻練到可以去爬那麼高的山,其實就是看妳有沒有那個決心。

」我在一旁默默聽著,同時想起了一部美國電影《TheBucketList》,台灣翻譯為《一路玩到掛》。

劇情內容敘述黑手師傅跟億萬富翁,兩人因為罹患癌症,住進同一間病房,即使身分地位相差懸殊,因為同在末後處境,兩個人協議列出一張願望清單,利用最後生命時光逐一完成想做的事情,包含環遊世界。

第一站,是高空跳傘。

在他們兩人從高空快速往下墜的過程中,億萬富翁痛快地喊出,「這才叫活著!」反倒是黑手師傅,因為降落過程中的恐懼,氣得直罵,「我討厭你那該死的膽量。

」氣歸氣,後續兩人還是開心前往非洲坦尚尼亞大草原打獵,一度嘗試攀登世界海拔最高的喜馬拉雅山,最後受限於天氣因素才不得作罷。

印象中,最令人觸動的一幕是,兩位主人翁坐在埃及金字塔頂端,黑手師傅問了億萬富翁兩個問題:「你在生命中有沒有找到喜悅?」以及「你的生命中有沒有為別人帶來喜悅?」依稀記得,多年前觀看這部電影的當下,最有感覺的片段是黑手師傅提出的兩個問題。

時過境遷,當我慢慢找到生命喜悅,也有能力為他人帶來喜悅的時候,再度回顧劇中情節,焦點已經轉移到兩位癌末主角積極圓夢的精神。

同時我也在想,如果每個人都能提早跟自己建立戰友關係,並且懷抱著一顆好奇的心來探索世界,那麼三十幾歲之後的人生,將會多麼有趣啊!跟內心真正的想法站在一起至於要如何跟自己建立戰友關係?很關鍵的一點是,必要時候,你能不能跟內心真正的想法站在同一邊,挺身捍衛真正渴望的人生?我很認同心理學所教導的一個概念,叫做矯正性的情緒經驗(correctiveemotionalexperience),其內涵簡單來說,就是創造一個正向的情緒經驗,來取代舊有的負向情緒經驗。

比方說,一個從小表現出脆弱就會被遭受指責的人,通常在長大之後,也會變得難以接納自己的脆弱情緒,此時若能遇到一個願意同理和接納懂他的人(例如諮商心理師),往後再度面對低潮情緒,態度也會變得比較正向,若是心理師引導得當,甚至可以協助個人從脆弱中找到茁壯的力量。

同樣的概念也很適用於解釋人生。

以稍早提到的那位餐館老闆來說,原本連在平地跑步都有困難的他,起初哪敢妄想能夠爬山,而且挑戰的還是一座連專業登山客都不敢輕易嘗試的山頭。

但後來,藉由一次次練習所累積的正向經驗,他才慢慢改寫自我觀感,相信自己絕對可以勝任,最後也真的讓他攻頂成功。

或許這也正是為什麼,當餐館老闆聽到婦女頻頻表達欣羨,卻又推說自己能力不足、體力不行,選擇當著大家的面,直接挑戰婦女的退縮觀點,但真正的目的,還是希望可以激勵到婦女一圓登山夢,看見更多、更美的風景。

如果可以,請勇於探索人生吧!若不想要人生總是一成不變,那就多為自己創造一些正向經驗,像是實踐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目標,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那個跟自己並肩作戰的過程,都足以讓你建立起對自己的信任,進而長出無懈可擊的內在力量。

不要小看那股逐漸壯大的內在力量,那可能是在日後,將你推向人生高峰的核心爆發力喔!======================================================================‧格局是成就的器皿,越大裝越多曾幾何時,在網路搜尋引擎輸入「大學生失業率」這幾個關鍵字,竟然跳出了某百科網站對「高學歷難民」一詞的介紹,還名列在搜尋結果的前三行,讓人不注意都不行。

另外,只要一到台灣的選舉季或畢業季,媒體報導或是鄉民網站之類的平台,也會再度掀起高學歷低起薪的討論。

曾經看過一位鄉民留言表示,三十年前剛畢業的時候起薪是15K(1萬5千元),而今普遍起薪是22K,不僅數字上沒提高多少,若一併把物價膨脹因素考量進去,當今起薪恐怕還比以前低,也難怪現在的年輕人會滿肚子怨氣,畢竟薪水高低可是攸關到生存問題啊!然而如果22K的起薪水平,已然成為大環境的現實,身為職場新鮮人或是已經三十好幾的你,可以做些什麼來扭轉劣勢呢?我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積極思考如何擴大生命容器,先培養自己承接重責大任的能耐,薪資報酬才有機會跟著水漲船高,不然下場可能就會跟接下來這個故事中的年輕釣客一樣。

有位退休大老闆閒來無事經常跑到海邊釣魚,某天,因為看到一名年輕釣客把釣起來的魚,小心翼翼從鉤子取下之後又丟回海裡,讓他感到十分不解,便放下魚竿,走到年輕釣客的旁邊,問:「年輕人,釣一隻魚要花上不少時間等待,但我怎麼看你連續幾次下來,都把好不容易上鉤的魚給丟回海裡呢?」「您看我的桶子,」年輕釣客指了指一旁的水桶解釋說,「這個桶子的直徑就只有那麼大而已,放不下太大隻的魚,偏偏今天釣到的魚都比較大隻,只好把牠們丟回海裡。

」「啊!這樣不是很可惜嗎?」望著桶子裡的幾隻小魚,退休大老闆說,「你要不要考慮換個大一點的桶子呢?」年輕釣客一口回絕,說,「不了,大一點的桶子價格比較貴,而且還要花時間到鎮上去買,多麻煩啊!」年輕釣客評估事情的邏輯,讓退休大老闆有些無言,心想,既然對方本身都不在意了,他又何必苦口婆心呢!於是便回頭走到自己的釣竿前,悠哉等著一條條的大魚上鉤。

知識,是創意發想的基本盤試想一下,如果你是故事中的那位年輕釣客,會怎麼做?是無論路程多遠都要跑去買個更大的桶子,還是將其他釣客求之不得的鮮美大魚往海裡丟呢?這個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提醒了我們:想接收更多的賜福,必須先拓展自身的格局,否則再好的機會找上門,也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無力承接而拱手讓人,多可惜啊!擴大生命格局其實並不難,方式也有很多種,像是發展第二專長、學習第二語言,亦或是培養多元興趣,以便為生涯預留更多可能性…等等。

但說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無論是採取什麼方式來自我擴充,其實最終都不脫「多元學習」的這個基本途徑。

多元學習的目標,可以是為了取得更高的學位,也可以是單純的知識累積。

以前者來說,縱然失業的大學生一大票,但在講究知識經濟的時代,學歷已是多數企業用來初審能力的指標,若是連應徵門檻都達不到,哪來努力的起點呢?聰明如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他也曾經公開表示,從二十四歲取得美國知名學府的碩士學位至今,超過半世紀的工作生涯,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而且「自己百分之九十九的知識,都是在畢業之後才學來的。

」更何況就當前社會形勢而言,大學學歷早已成為基本配備,想從一群應徵者當中勝出,進而贏得工作機會,多了一個碩士或博士學位,勢必有加分作用。

但面對同樣擁有高等學歷的優秀人才呢?想從中脫穎而出的話,那麼就得憑靠更多的創意表現了。

而透過多元學習來累積跨領域知識,另一個好處正是可以提升創意指數。

曾經有研究指出,「發散性思考」跟「創意問題解決能力」,是學者在研究創造力歷程時的兩大重點,而發散性思考(DivergentThinking),又是培養創意問題解決能力的前提,因而有些企業常會採用「發散性思考測驗」來篩選出合適的創意或科學人才。

另外,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主張的問題解決方法中,強調發散性的精神就是要打破框架、擴大思維廣度。

但問題來了,若是一個人的知識庫非常有限,就算是打破了既定思考框架,依舊變不出新的把戲,因為腦子裡缺乏可供創意發想的知識素材。

所以囉!正值人生衝刺階段的你,除了用力工作、用力玩,別忘了也要撥時間學習新東西,也定時吸收一些新學問。

如同上述故事傳遞的道理,桶子大小本身就已經決定了釣客可裝載多少魚獲,同理,只要不斷地努力擴大生命格局,未來可承載的成就收穫,勢必會越來越多。

======================================================================‧醜小鴨真正的身分,其實是天鵝活了三十多個年頭,一萬多個日子,你對自己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據傳在希臘的阿波羅神殿當中,刻有一句簡要的至理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曾有人描述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就是在看見這句話之後,決定展開哲學尋思之旅。

一直以來,我也經常在書中大力倡議,鼓勵讀者朋友們要勇敢做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但同時我可以理解,要真實地做自己談何容易呢?姑且不論外在現實可能構成的一些阻礙,當一個人嘗試做回自己的時候,碰到的第一個困境通常不是源自外在,打從還在自我探問的階段,內心就會先被這樣的一個疑問給卡住:「做自己,指的是做回一個什麼樣的自己?」其實答案早已暗藏在希臘神殿刻的那一句「認識你自己」,是的,做自己的前提就是從認識自己開始。

格林童話故事中的《醜小鴨》,大家普遍都耳熟能詳。

內容大致是在說,農村裡,有一隻母鴨生了一窩蛋,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可愛的小鴨子也一隻隻破殼而出。

唯獨有一顆蛋不只看起來特別大顆,還讓鴨媽媽孵了特別久,裡頭的大鴨子才冒出頭來,模樣醜得很,因此被其他同伴喊為醜小鴨。

受不了農場動物的嘲笑和排擠,,加上鴨媽媽也開始懷疑牠不是自己生的小孩,傷心失望之餘,醜小鴨決定離家出走,追尋自己真正的身世。

流浪過程中,雖然一度被人給收養,還是脫離不了被欺負的命運,於是乎,醜小鴨又再度選擇踏上追尋的旅程,孤獨地在野地裡熬過逼人的寒冬。

等啊!盼啊!事情終於出現轉機。

隔年春天到來,醜小鴨的身上長出了一對翅膀,還換上一身雪白的羽毛,這時牠才發現到一個驚人的事實:原來牠是一隻擁有尊貴血統的天鵝,而非一隻平凡的鴨子。

分辨真我假我的指標之一:能否適時說「不!」重溫一下《醜小鴨》這個經典童話故事,是否讓你重新領悟到些什麼道理?若嘗試以心理學的理論來詮釋,我倒是聯想到了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Winnicott,1896-1971),他在一九六O年提出的「真我和假我」概念。

真我(TrueSelf)和假我(FalseSelf),前者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的真實本性,反觀假我所扮演的作用則如同社會面具,用以協助個人適應社會規範。

過猶不及,當一個人多數時候都處於假我狀態,自然就會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心,也就跟著越來越不快樂。

如何分辨自己或他人的「假我」比例是多還是少?一個顯而易見的指標是:懂不懂得適時說「不!」。

換句話說,那些常被眾人公認是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的人,有時往往是最壓抑真實自我的人。

以前的我不明白這樣的內在心理機轉,每逢在職場或朋友圈遇到這一類的「YesMan」,常會覺得這樣的人似乎特別值得信任;直到實際走過「褪去假我、活出真我」的生命歷程,加上心理專業知識的累積,現在再碰到這樣的人,我反而覺得相處起來有點辛苦而且很有距離感,心裡老是不踏實。

在我所參與的一個團隊當中,有個人即使已經忙到分身乏術,身體的免疫系統也開始拉警報,她還是經常主動把團體事務攬在身上,也因此被視為是團隊中的好好小姐。

一開始我也這麼以為,認識久了才逐漸發現到,在團體中以一個「犧牲者」或「付出者」的姿態存在,似乎就是她的價值感來源,不那麼做反而會沒有安全感,擔心自己不被喜歡或不受重視。

看到這裡,是否讓你聯想到生活周遭的哪個人,還是那正好也是你的翻版?若是覺察到自己常常會「YesMan」上身,那麼不妨進一步自我探問,自己在有意識或無意識間選擇那麼做,為的是什麼呢?雖然積極、熱心、主動等,都是值得稱許的正向特質,但人畢竟不是機器,不只生理需要適度休息,心理更需要偶爾喘口氣。

經常為了迎合他人而犧牲需求,甚至忽略內在真正的感受時,長此以往,將會導致你跟誰都很難建立真實關係,更別說要觸碰自己真實的那一面了!另一個遇見真實自我的途徑,就是效法醜小鴨的尋根精神,以自己跟他人的相異之處為起點,展開自我探索的旅程。

美國一位團體心理治療權威歐文亞隆(IrvinYalon),他身兼精神科醫師跟作家的身分,筆下的多本心理學著作,向來被列為心理治療領域的必讀教材。

關於要如何辨識真我的這個問題,亞隆在書中所抱持的觀點便是:探索自己和別人的差異。

也許因為害怕與眾不同,或者是擔心被當成異類,我們很容易就會將「不同」和「不對」畫上等號,以至於在還來不及探索差異之前,就急著否認自己的需要和真正的感受,落入「YesMan」的命運輪迴,再不然就是不斷地自我批判,覺得自己不應該這麼想或那麼做……想找回天生所具備那美麗天鵝的身分嗎?那就勇敢認清自己跟別人的不同吧!接納它,然後,一步一步探索它,相信有天,你也會在自己的身上發現驚喜。

活動 【買書送米】圖書滿千贈米一包(海外訂單恕不參加) 【中文館慶倒數】510-514中文書結帳再95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