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親子關係中『有品質的陪伴』_ 張可妮諮商心理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淺談親子關係中『有品質的陪伴』. 撰文者 張可妮 諮商心理師. 在實務現場和家長工作時,家長常會問我:「心理師,我都有陪他、教他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問題一堆?」. 淺談親子關係中『有品質的陪伴』撰文者 張可妮 諮商心理師    在實務現場和家長工作時,家長常會問我:「心理師,我都有陪他、教他啊!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問題一堆?」    其實孩子們要的東西很簡單,在親子關係中很重要的就兩樣東西:「關愛」與「陪伴」,然而看似簡單的兩的詞,真正要在關係中實踐卻不容易。

我們都知道我們愛孩子,也花了不少時間、心力陪孩子,但有時候陪伴會用錯了方法、使錯力,便會讓陪伴帶來的效益受限了。

那讓我們花點時間來談談什麼是『有品質的陪伴』吧!    多數家長會覺得『陪伴』就是陪孩子看書、寫功課、吃飯,或是花時間教他寫作業、盯他唸書、陪她練鋼琴......等,甚至我常常在和家長談話時發現,他們陪伴的方式常常是孩子在寫功課,大人在一旁滑手機。

然而所謂的有品質的陪伴,其實是「完全以孩子為主」的陪伴。

在那些時刻,你的時間完全屬於孩子,不屬於手機、工作或其他事務,你是全然的在孩子身旁,跟著孩子的語言聊天談心、關心他在學校所發生的事情、聊聊他最近的煩惱或者跟他一起做他想要做的事(玩桌遊、打球或共同進行勞作)。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被接納、被愛,而這些養分會在無形之中成為他面對困難的能量,也是穩定他情緒的力量。

那這時家長可能又會問:「我哪有這麼多時間?我還要工作、打掃、整理家裡...忙完都累了」。

    沒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務要忙,我們沒辦法時時刻刻全心全意的做到有品質的陪伴。

因此,我讓家長們瞭解當陪伴是有品質的,它其實不用花很長的時間。

你可以規劃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有15-30分鐘的時間是屬於孩子的,可能是吃晚餐、洗澡或睡前的小時光。

在這短短時刻裡,讓自己先放下手邊的工作、家務,也放下手機,好好的看看眼前的孩子、專心的陪伴孩子,15-30分鐘就很足夠了。

    為何會這麼鼓勵進行這樣的陪伴,是因為如此有品質的陪伴,不僅是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會在過程中感受到你是關心他這個人的,你是在乎他的,當這樣的時刻多了,對你們的親子關係也會是有助益的,無形中也能幫助孩子擁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同時,家長們也間接能陪伴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子,你會發現我們常常是在這陪伴的過程也療癒到自己,彌補小時候的缺憾或是創造更多美好的關係經驗。

        而有品質的陪伴是需要練習與嘗試的,畢竟我們小時候可能很難有這樣被陪伴的經驗,也因此我們不容易給出我們所沒有經驗過的事。

但切忌,就如同心理學家溫尼考特(Winnicott)說的概念,在親子關係中,我們只要做「足夠好的父母」就好了,若看完了文章分享的陪伴練習,沒能馬上就做到也沒有關係,給自己多一點練習的機會與彈性,持續和孩子一起學習與成長,我相信這個過程就是最美好也是最寶貴的經驗了。

張可妮 諮商心理師擅長議題:親子關係、教師諮詢/諮商、人際/情感議題、自我探索、壓力與情緒調適poweredbyfeversocia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