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漢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該墓為西漢常見的諸侯王的豎坑式墓穴,平面為甲字形土壙木槨墓,墓頂上覆近8000立方米的覆斗式封土,墓室採用「黃腸題湊」的二槨三棺葬制。

老山漢墓的方位為南向偏東355度 ... 老山漢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老山漢墓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所在石景山區老山西街15號老山駕校內分類古墓葬時代西漢編號6-7登錄2001年7月12日 老山漢墓位於中國北京市石景山區老山南麓,是一座西漢古墓。

[1] 目次 1簡介 2時代及墓主 3隨葬品 4參考文獻 簡介[編輯] 老山漢墓是文物部門在石景山區發掘的首座王侯級的西漢古墓,也是在北京市發掘的第三座西漢王侯墓。

[1] 1999年12月,老山發生了盜墓未遂事件,北京市公安機關抓獲了一夥盜墓者。

經上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2000年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石景山區文化文物局的配合之下,對該墓進行了考古發掘。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王武鈺擔任老山漢墓發掘現場總指揮。

[1][2] 老山位於石景山區東部。

老山東南的土山外形似古墓,當地人稱為「梁王墳」。

文物部門對其周邊進行考古勘探及遠紅外遙感測定,發現老山主峰南側存在多處大型人工建築,老山漢墓位於老山主峰東南約100米處。

該墓為西漢常見的諸侯王的豎坑式墓穴,平面為甲字形土壙木槨墓,墓頂上覆近8000立方米的覆斗式封土,墓室採用「黃腸題湊」的二槨三棺葬制。

老山漢墓的方位為南向偏東355度,基本上屬於坐北朝南,符合漢朝人崇尚「右」的習慣。

老山漢墓的主墓在老山主峰南麓中軸線上,藏風抱水,為古人視為吉地的「百步之歸」(意為從封土頂部即「方上」的中心到背依的山形盡頭處有百步)。

[1] 老山漢墓發掘過程中,自2000年9月15日至同年老山漢墓大規模發掘工作基本結束,老山漢墓曾對外短暫開放,供市民購票參觀。

[3]此後,老山漢墓長期關閉,不對外開放。

[4]在2000年的發掘過程中,北京銀河金屬結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張福海捐建了一座金屬防護棚,該防護棚將老山漢墓整體封閉起來,起到防護作用。

[5] 時代及墓主[編輯] 根據出土器物的特徵及放射性同位素C14測定,老山漢墓的時代定為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1年,誤差在100年。

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處於西漢在北京地區所封的燕國和廣陽國交替之時。

漢昭帝元鳳元年(前80年),燕剌王劉旦謀反,被賜自盡,國除。

前73年,劉旦之子劉建復為廣陽國國王。

故老山漢墓修建時,在位的國王可能是燕王劉旦,也可能是某代廣陽王。

[1] 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墓主的骸骨未在棺槨中,而在墓室前廳,橫臥於前廳的漆案上,顱骨有砸痕,旁有一塊石頭。

經古人類學家潘其風鑑定為女性,結合墓室是「黃腸題湊」葬制和五重棺槨(即三棺二槨。

古人規定,帝七重,即三槨四棺;諸侯五重,即二槨三棺;大夫三重,即一槨二棺;士一重,即無槨),確定該墓主為一位王妃。

漢朝規定帝王葬式「同墓不同穴」,故老山漢墓屬諸侯王級大墓。

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委託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對女性頭顱進行粒線體DNA的人種學、分子生物學鑑定,確認此人的DNA序列屬亞洲M譜系的漢族女性,年齡30歲左右,通過計算機三維容貌復原,該女性具有明顯的東亞人特徵。

[1] 對於老山漢墓是否就是燕剌王劉旦的戾陵,學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

至於此位王妃是否是燕王王后,也尚無定論,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某代廣陽王的王妃。

燕剌王劉旦在38年,從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到漢昭帝元鳳元年(前80)。

《漢書·燕剌王劉旦傳》載,「旦立三十八年而誅,國除。

」據記載,劉旦的陵墓在其生前便已修築,封土高大,為漢朝以來北京西部的地標。

[1] 隨葬品[編輯] 老山漢墓在西漢末期便已被盜,大部分隨葬品均已被盜走。

但老山漢墓的歷史及文物價值仍然很高。

從遺存的少量器物看,其精美程度達到了西漢鼎盛時期的水平,可以推想入葬時隨葬品應當十分豐富。

[1] 老山漢墓的墓室為漢朝的「黃腸題湊」葬制,以一萬餘根鋸成長方形的松木、栗子木、柏木縱向及橫向交疊壘成外迴廊、內迴廊。

「黃腸題湊」在漢朝僅有諸侯王以上才可享用。

[1]嚴格說來,老山漢墓的墓室只能稱為「題湊」,因為經中國農學院檢測,共有八種樹木構成,橫木多為栗木。

而「黃腸題湊」是用「黃腸」即柏木黃心(去皮後的柏木)按照「題湊」(木頭頭部湊向墓室的中心)方式堆壘成的框形結構。

由於主要木材並非「黃腸」,故只能稱為「題湊」。

[6]整座墓室東西寬13米,南北長16米,面積2000平方米。

墓室頂部平鋪著多排長10餘米的原木,原木上再鋪蓆子。

墓室周圍填滿木炭和青膏泥,木炭吸水防潮,青膏泥為防滲性能極佳的粘土礦物質,二者結合起到了防水防滲功能。

老山漢墓的「黃腸題湊」保存很好,僅有一小部分方木的頭部腐爛,東北角「題湊」牆以及頂木均未倒塌。

1974年發掘的北京市豐臺區大葆台漢墓的「黃腸題湊」雖比老山漢墓的「題湊」規模大且整齊,但保存不佳,部分腐朽、燒毀,而且出土時已倒塌。

[1] 根據文獻記載以及中國各地已經發掘出土的西漢諸侯王墓的情況,這些墓主均身穿金縷玉衣入殮,金縷玉衣是漢朝帝后、諸侯王專用的殮具。

「玉衣」之名最早見於《漢書》,也稱「玉柙」,有金、銀、銅、絲縷等數個等級,但該等級制度為東漢確立,而西漢時尚無嚴格規定,故西漢常用的均為金縷玉衣。

從已經發掘的三棺以及墓主女屍身旁的器物看,老山漢墓墓主下葬時應身穿金縷玉衣,但很可能在西漢末年的盜墓中已被盜走。

在發掘中還出土了一片玉片殘片,女屍屍骨下出土一支新疆和田羊脂玉質的螭首帶鉤以及一串珍珠胸飾。

[1] 老山漢墓發現了3件漆案,一張長2.4米,一張長2.4米,還有一件已被完全燒毀。

保存下來的兩張完整的大型漆案擺放在前廳,一橫一豎放置,漆案保存完好,表面為黑色底漆,其上用紅漆彩繪了《山海經》中的神怪,並做髹漆,漆色光亮。

漆案出土後,在湖北荊州博物館進行了3年多的脫水處理。

其他出土的漆耳杯、漆奩、漆盤等漆器,表面除有彩繪之外,還採用西漢晚期盛行的「金銀平脫」工藝。

尤其是一件「嵌金虎形漆奩」殘件十分精美。

還有一件漆耳杯的杯底外側上有「東宮」二字,其他漆耳杯的口沿鑲嵌了銀飾,稱「扣器」。

[1][2] 老山漢墓還出土了一件單鳳花紋的棺幛,其圖案精緻獨特,面積很大,保存完好。

棺槨下葬時,棺蓋上通常罩一層棺幛,棺幛四周有繩可相系。

老山漢墓的棺幛的刺繡工藝為「單鳳繡」,是此前發掘的漢墓中從未發現的。

「單鳳繡」工藝上屬於鎖繡,這件繡品至少使用了紅、黃、藍三色,繡上敷有一層很厚的硃砂。

[1] 老山漢墓外迴廊兩側出土了149件(套)大型陶器,包括罐、壺、鍅等十餘種器型,其中外迴廊西側整齊碼放著數十件彩繪陶器。

這些彩繪陶器的彩繪分布於器口、器頸、器腹上,繪有倒三角紋,三角紋中繪獸面紋,器腹繪變形的雲雷紋、獸面紋。

[1] 老山漢墓的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後,文物工作者們又開始了研究及修復工作。

2005年,首都博物館新館對外開放,老山漢墓發掘出土的棺幛和1.4米長的漆案同時在首都博物館「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展廳對外展出,這是老山漢墓文物首次對外展出。

[1][2] 參考文獻[編輯]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老山汉墓,北京市地情资料网,2009-2-25.[2013-04-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2.02.12.2走进新首博老山汉墓文物首次展出,新浪,2005年12月14日.[2013-04-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老山汉墓将对外开放,东南早报,2000-09-14.[2013-04-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8).  ^老山汉墓仍未开放,搜狐,2004年04月1日.[2013年4月6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23日).  ^老山汉墓防护棚奥秘何在,新浪,2000-06-08.[2013-04-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老山汉墓,文学会馆,2005年8月29日.[2013年4月6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閱論編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東城區 毛主席紀念堂 毛主席故居 東四清真寺 隆安寺 嵩祝寺及智珠寺 宣仁廟 凝和廟 和敬公主府 于謙祠 老舍故居 茅盾故居 陽平會館戲樓 福建汀州會館北館 舊宅園 東城區東四六條六十三至六十五號四合院 東城區禮士胡同一百二十九號四合院 東城區內務部街十一號四合院 東城區圓恩寺后街七號、九號四合院 東城區國祥胡同二號四合院 東城區方家胡同十三號、十五號四合院 東城區府學胡同三十六號四合院 崇文區新開路二十號四合院 正陽橋疏渠記方碑 燕墩 國子監街 袁崇煥祠、墓和廟注1 北新倉 祿米倉 金台書院 原中法大學 順天府學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 大慈延福宮建築遺存 東城區西堂子胡同25-37號四合院 北京飯店初期建築 軍調部1946年中共代表團駐地 孑民堂 法國郵政局舊址 聖米厄爾教堂 東城區帽兒胡同11號四合院 美國使館舊址 荷蘭使館舊址 東城區帽兒胡同5號四合院 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5號四合院 東城區東棉花胡同15號院及拱門磚雕 東城區前鼓樓苑胡同7、9號四合院 東城區鼓樓東大街255號四合院 寧郡王府 陳獨秀舊居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 皇城牆遺址注3 東城區黑芝麻胡同13號四合院 綺園花園 東城區前永康胡同7號四合院 僧王府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築遺存 恆親王府 東城區沙井胡同15號四合院 花市火神廟 原麥加利銀行 協和醫院住宅群 北京大學女生宿舍 東城區史家胡同51、53、55號宅院 順天府大堂 東城區魏家胡同18號宅院 東城區東皇城根南街32號宅院 歐美同學會 大清郵政總局舊址 北平電話北局舊址 蔡元培舊居 東城區北總布胡同2號宅院 清代自來水廠 全聚德烤鴨店門面 西城區 陶然亭、慈悲庵 廣化寺 護國寺金剛殿 都城隍廟後殿(寢祠) 火德真君廟(地安門火神廟) 福佑寺 昭顯廟 呂祖閣 禮王府 鄭王府 慶王府 順承郡王府 雲繪樓、清音閣 楊椒山祠(松筠庵) 朱彝尊故居(順德會館) 康有為故居 程硯秋故居 齊白石故居 湖廣會館 湖南會館 中山會館 樂善園建築遺存 西城區西交民巷八十七號、北新華街一百一十二號四合院 西城區西四北大街六條二十三號四合院 西城區西四北三條十一號四合院 西城區西四北三條十九號四合院 西城區前公用胡同十五號四合院 昇平署戲樓 天主教聖母會法文學校舊址 京報館 金中都太液池遺址 西城區福國街3號四合院 濤貝勒府 平綏西直門車站舊址 勸業場舊址 北京水準原點舊址 鹽業銀行舊址 交通銀行舊址 舊式鋪面房 賢良祠 三聖庵 正乙祠 長椿寺 西城區百萬莊路8號墓園石刻注2 糧食店街第十旅館 皇城牆遺址注3 會賢堂 拈花寺 雪池冰窖 恭儉冰窖 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93號四合院 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153號四合院 紀曉嵐故居 京華印書局 德壽堂藥店 醇親王府南府 廣福觀 清學部遺存 清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 兆惠府第遺存 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 張自忠舊居 瀏陽會館 紹興會館 海淀區 魏太和造像 「三·一八」烈士紀念碑 李大釗烈士陵園 廣濟橋 旭華之閣及松堂 靜宜園 釣魚台與養源齋 樂家花園 達園 醇親王墓 孚郡王墓 定慧寺 清河漢城遺址 廣仁宮(西頂) 梁啓超墓 上莊東嶽廟 孫岳墓 承澤園 普照寺 貝家花園 鷲峰地震台 朝陽區 西黃寺 十方諸佛寶塔 北頂娘娘廟 豐臺區 金中都城遺蹟 蓮花池 南苑兵營司令部舊址 大葆台西漢墓遺址 南崗窪橋 豐臺娘娘廟 豐臺藥王廟 福生寺 石景山區 西山八大處(長安寺 靈光寺 三山庵 大悲寺 龍王堂 香界寺 寶珠洞 證果寺) 冰川擦痕 慈善寺 老山漢墓 田義墓 顯應寺 房山區 竇店土城 白水寺石佛 上方山諸寺及雲水洞 應公長老壽塔 周吉祥塔 照塔 玉皇塔 郊勞台 蔡莊土城遺址 伊桑阿墓石刻 鐵瓦寺 岫雲觀 通州區 燃燈塔 李卓吾墓 通州清真寺 通州兵營舊址 昌平區 朝宗橋 鞏華城 和平寺 門頭溝區 沿河城與敵台 三官閣過街樓 宛平縣人民抗日戰爭為國犧牲烈士紀念碑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 靈嚴寺大殿 天利煤廠舊址 雙林寺 白瀑寺 清工部琉璃窯廠辦事公所 大興區 團河行宮遺址 無礙禪師塔 平谷區 上宅文化遺址 丫髻山碧霞元君祠遺址 魚子山抗戰遺址 順義區 元聖宮 無梁閣 懷柔區 紅螺寺 延慶區 詹天佑銅像及墓 玉皇廟山戎墓遺址 岔道城遺址 永寧天主教堂 木化石群 北關龍王廟 花盆村戲台及關帝廟 靈照寺 密雲區 番字石刻 白乙化烈士陵園 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墓 白龍潭龍泉寺 注1:袁崇煥墓和祠已於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督師廟仍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注2:2001年公布為陸徵祥家族墓,2004年更名為西城區百萬莊路8號墓園石刻。

注3:皇城牆遺址為東城區、西城區共有。

參見:北京市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老山汉墓&oldid=66243829」 分類:​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西漢墓葬北京市墓葬石景山區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