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闕,又稱闕門、觀,是東亞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一種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樓觀,兩闕中間沒有建築物相連,之間空缺,故稱「闕」。

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東亞傳統的一種建築。

關於闕字的其他含義,請見「闕(消歧義)」。

高頤墓闕 闕,又稱闕門、觀[1],是東亞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一種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樓觀,兩闕中間沒有建築物相連,之間空缺,故稱「闕」。

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作為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

也有大闕旁更建小闕的,稱「子母闕」,如東漢王稚子闕、高頤闕等。

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卷二十三:「蓋為二台於門外,人君作樓觀於上,上員下方。

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以其縣(懸)法謂之象魏。

」因以為宮門的代稱。

《漢書·朱買臣傳》:「詣闕上書。

」後世改用石雕砌而成的,作為銘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

宮闕常用來代指朝廷。

闕也會出現在重要寺廟、道觀門前,以及帝王和貴族的陵墓前。

目次 1漢晉石闕 2闕門 3注釋 4參見 漢晉石闕[編輯] 參見漢闕列表 石闕是秦漢時代威儀等地的建築物。

用於墓前和祠廟前。

中國現存的石闕三十座,時代屬於東漢及晉,分布地區以山東河南及四川最為集中。

墓闕以雅州東漢益州太守高頤墓闕最為精美。

闕門[編輯] 漢、晉以後,闕繼續在都城、宮殿及皇家陵墓前使用。

其中現存的大型闕遺跡包括唐代乾陵神道上的三重闕。

宮殿前的雙闕發展到明代時已經與門樓合爲一體,成爲一座「凹」字形建築,兩側伸出的翼樓上建有與主門樓分離的方形建築,代表傳統的闕,翼樓下另開門洞稱爲「闕門」。

明、清朝的南京和北京皇宮的午門都是闕門形制,但南京午門的兩闕在1924年修建明故宮機場時拆除,因此北京午門成爲中國國內碩果僅存的皇宮闕門遺存。

越南順化紫禁城的午門仿明午門設計,也有兩闕。

懿德太子墓壁畫中描繪的長安城闕 乾陵神道,遠處是第三重闕 北京午門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皇宮闕門 越南順化午門 注釋[編輯] ^《爾雅·釋宮》中說「觀謂之闕」,郭璞注:「孫炎曰:『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

』」 參見[編輯] 漢闕列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阙&oldid=68629976」 分類:​東亞傳統的門(建築物)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DeutschEnglish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Norskbokmål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