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解密為什麼人這麼怕蟑螂 喀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除了心理學上對成因的解釋,恐懼蟑螂的心態在精神科學上也有它的專有名詞,稱之為「蟑螂畏懼症」(Katsaridaphobia)。
蟑螂畏懼症為畏懼症(Phobia)中, ...
第269期
首頁
第269期
恐懼解密 為什麼人這麼怕蟑螂
恐懼解密 為什麼人這麼怕蟑螂
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人類畏懼蟑螂的緣由。
恐懼解密 為什麼人這麼怕蟑螂
蕭巧昱文 2017/10/01
氣候潮濕炎熱的台灣一直都是各類昆蟲的溫床,而最常見、熟悉,同時卻也最被人們所厭惡的則非蟑螂莫屬,不管是公共場所還是住家都能看見牠們的身影,群聚且能棲身各處的蟑螂更可以說是多數台灣人的惡夢。
但體積相較於人類小上數百、數千倍,同時也很難對人類構成實質傷害的蟑螂為什麼會這麼讓人厭惡,甚至形成恐懼心理呢?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其實已經有了解釋。
後天制約 原來恐懼都是學來的
對於這個普遍的現象,在交大開設心理學課程的助理教授羅仕宇表示:「害怕蟑螂的理由可能是來自心理學裡的古典制約。
蟑螂本身不應該讓你有害怕的表現,但是蟑螂的出現卻總是伴隨著身旁人的恐懼,久而久之蟑螂就會與恐懼連結在一起了。
」
古典制約是一種關聯性學習,也就是透過後天學習所產生的制約反應。
古典制約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890年代,俄國生理及心理學家巴夫洛夫(I.Pavlov)所進行的狗唾液制約反射實驗。
當巴夫洛夫給狗食物時,狗會因為狗食而自然的流口水,此時仍沒有產生制約反應。
而第二次,巴夫洛夫讓狗聽見鈴聲,同時讓狗看見食物,引發流口水的反應,並重複此階段數次,最後獲得的結果便是,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狗只是聽到鈴聲便開始流口水。
兩件原本沒有關聯的事由於常常一起發生,便導致其中一件事發生時引發另一件事所產生的反應,這便是古典制約。
巴夫洛夫的狗蠟像,現存於俄羅斯的巴夫洛夫博物館中。
(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樣的理論也能解釋對蟑螂的恐懼,人最初看見蟑螂時或許不會害怕,但當蟑螂出現時都伴隨著身旁他人的尖叫、恐懼或害怕,自然而然便會將蟑螂與恐懼相互連結,覺得蟑螂是一種可怕的生物。
而相對的,居住在高緯度國家的居民也可能因為環境與氣候的緣故,在沒有蟑螂的環境下成長,便不會被蟑螂恐懼所制約,而可能不對蟑螂感到害怕。
在這樣的驗證下,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說,人對蟑螂的害怕是學習而來的。
對於恐懼蟑螂的心態其實也有其他面向的解釋,以演化的角度來說,可能某些形狀在演化的過程中就較容易讓人感到畏懼,例如:多腳的蜘蛛,亦有科學家認為大部分多腳生物在人類祖先生活的時代通常是危險的,因此造就了寫在基因裡的恐懼因子。
「古典制約的說法是比較容易檢驗的」羅仕宇說道,「演化的角度有它的合理性,但它也相對的比較難證實,不容易被檢驗。
」
有著億萬年演化歷史的雜食昆蟲,蟑螂。
(圖片來源/BBCFuture)
直面恐懼 特定對象畏懼症
除了心理學上對成因的解釋,恐懼蟑螂的心態在精神科學上也有它的專有名詞,稱之為「蟑螂畏懼症」(Katsaridaphobia)。
蟑螂畏懼症為畏懼症(Phobia)中,特定對象畏懼症(SpecificPhobia)裡所細分的動物型畏懼症,紀載於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的指導手冊。
DSM為心理學或精神科學對人性疾病診斷的共同準則,精確規範哪些狀況被稱為心理或精神疾病。
不過在臨床上,由於特定對象畏懼症患者受到損害的嚴重程度較少達到臨床診斷標準,目前的資料大多是依據非臨床調查而來。
而針對特定對象畏懼症,心理治療師與精神科醫師也會根據其受訓狀況或患者狀況的不同,而採用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其中最常見的兩種治療方法則分別是洪水法(FloodingTherapy)及系統減敏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
古典制約中的學習是一種條件化的過程,讓我們將一個中性的刺激和無條件的反應刺激連結起來,使中性刺激能直接引發反應,同理,這樣的過程也能應用在治療上。
面對蟑螂恐懼,最開始的成因是由於病患將蟑螂的出現與恐懼相配對,也就是與不好的情緒反應相互連結,因此與之對應,治療的目標便是將蟑螂與好的反應做配對,覆蓋掉原本的情緒反應。
這樣的方式稱之為重新制約,不論是洪水法或是系統建敏法雖有形式上的差異,但均是運用重新制約的原理進行治療。
洪水法是暴露治療法(ExposureTherapies)中的一種,通常採用現場實境或想像的方式,讓當事人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暴露於激發焦慮或恐懼的環境下,呈現最強烈的焦慮刺激,使他直接了解暴露在焦慮情境下時,所害怕的後果其實並不會發生,迅速校正對恐怖的錯誤認識。
例如:將當事人暴露在充滿蟑螂的環境中,或直接讓他觸摸蟑螂,使他了解碰觸牠們並不會受到直接的危害,解除蟑螂與恐懼的連結。
而系統減敏法和上述的方法不同,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治療,一步驟一步驟的減緩被治療者對事物的恐懼或敏感,例如:先讓當事人觀看蟑螂的圖片,接著看假蟑螂,再慢慢進展到觀看蟑螂實體,並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放鬆、平靜情緒,讓被治療者失去對這些特定事物的恐懼,之後遇見真的蟑螂時也能先聯想到放鬆的情緒,而不再畏懼。
科技應用 治療方式更多元
對應上現今蓬勃發展的科技,心理治療的方式也在不斷進步與改變,利用知識與技術的相互結合達到更好的成效。
在美國月刊雜誌《科技新時代》(PopularScience)中就提到使用AR擴增實境技術模擬恐懼情境,被治療者便能利用AR技術模擬出蟑螂,在擬真的情境下治療畏懼症。
除了運用AR模擬的昆蟲恐懼治療,VR虛擬實境也有類似的應用,利用VR技術模擬懼高等現實情境較難還原的畏懼症環境,提供人們更多元、便利的醫療選擇。
AR擴增實境技術運用在蟑螂畏懼症治療上。
(圖片來源/PopularScience)
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表現之一,同時也是為了避開危險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合理的害怕其實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是否需要因為害怕而接受專業治療,又或者是否需要修正這樣的恐懼其實還是因人而異,每個個案的狀況都會因為環境、心理因素等條件而不盡相同。
若畏懼症的情況嚴重到影響了正常生活或是工作,那麼進行治療或是諮詢專業人士可能就是人們尋求的解決方案。
然而在不強烈影響到個人生活的情況下,了解恐懼是如何形成,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又能如何面對,運用已知的知識與理論剖析未知的恐懼,是人們了解自我、學習與恐懼共存的方式,透過瞭解來正視恐懼,減小恐懼在日常生活中造成的影響。
記者蕭巧昱
吹毛專員
不易是不改變
編輯林明慧
喀報掰掰
記者蕭巧昱
編輯林明慧
喀報
金喀獎得獎特刊
第十屆金喀獎
第九屆金喀獎
第八屆金喀獎
第七屆金喀獎
第五屆金喀獎
第六屆金喀獎
第四屆金喀獎
第三屆金喀獎
第二屆金喀獎
第一屆金喀獎
喀報
喀報客家週專題
梅竹賽
喀報辛丑梅竹特刊
喀報己亥梅竹特刊
喀報戊戌梅竹特刊
喀報丁酉梅竹特刊
喀報丙申梅竹特刊
喀報乙未梅竹特刊
喀報梅竹停賽特刊
喀報壬辰梅竹特刊
喀報辛卯梅竹特刊
喀報庚寅梅竹特刊
喀報已丑梅竹特刊
喀報戌子梅竹特刊
實習記者特刊
2019
第269期
所有期別
1恐懼解密 為什麼人這麼怕蟑螂
科技新知
蕭巧昱
2用愛和金錢灌溉 韓國粉絲文化
文化現象
馮瑜庭
3擺脫標籤 遊走於虛實之間
藝文評論
關子茵
4雄心壯志 邁向國際的取與捨
藝文評論
朱珈漪
5貓咪流變學 貓咪真的是液體?
科技新知
謝宛蓁
本期為喀報269期,共24篇稿件。
包含藝文評論8篇、文化現象5篇、科技新知4篇、照片故事3篇、社會議題及人物特寫各1篇。
本期頭題為黃昱晉的「遊戲內消費 急遽成長的商機」,帶領讀者瞭解日常中的人們如何從遊戲中獲得愉悅與成就,並在這背後所帶動的經濟行為。
總編輯謝瀚陞
記者群
關於喀報
粉絲專頁
聯絡我們
2007-2022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AllRightsReserved.
記者群
關於喀報
粉絲專頁
聯絡我們
2007-2022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你的天敵也是「蟑螂」?克服不了恐懼...精神科治療有解
- 2如何克服蟑螂恐懼症,如何克服對蟑螂的恐懼 - 多學網
如何克服蟑螂恐懼症,如何克服對蟑螂的恐懼,1樓一大大口橙汁當ta成為我書本中的一個標本時,蟑螂這種東西就徹底成了我的手下敗將。
- 3談恐懼:蟑螂比鬼可怕| 方格子
我是認真的,我覺得蟑螂比鬼可怕。 恐懼, 蟑螂比鬼可怕, 克服, 勇氣, 蟑螂, 房間, 曖昧, 姐姐, 滷肉飯, 電話, 爸爸, 騎樓.
- 4恐懼解密為什麼人這麼怕蟑螂 喀報
除了心理學上對成因的解釋,恐懼蟑螂的心態在精神科學上也有它的專有名詞,稱之為「蟑螂畏懼症」(Katsaridaphobia)。蟑螂畏懼症為畏懼症(Phobia)中, ...
- 5【求助】請問要怎麼克服對蟑螂的恐懼 - 閒聊板 | Dcard
【求助】請問要怎麼克服對蟑螂的恐懼. 閒聊. 2013年11月9日18:23. 我也忘了是不是從小就害怕可是我覺得我好像長越大越怕連蟑螂屍體都不敢碰(就算隔著衛生紙也是) 大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