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4大NG溝通之改善對策| 嬰兒與母親 - LINE TODAY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學齡前的孩子在溝通上,最容易出現哪些NG狀況,需要爸比媽咪的提醒與指導呢? ... 想要正確地引導寶寶學習溝通技巧,就必須先了解各個不同階段寶寶所 ...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
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更新於2021年10月11日15:01•發布於2021年10月11日00:00
幼兒4大NG溝通之改善對策 學齡前的孩子在溝通上,最容易出現哪些NG狀況,需要爸比媽咪的提醒與指導呢?有哪些先天或後天的因素,容易影響孩子發展溝通能力?爸比媽咪如何引導孩子成為「高EQ」的小小溝通高手呢?溝通出生起就開始的功課「溝通」是什麼呢?打開維基百科一查,它的定義是「資訊和思想的傳播,也是人際間訊息往來的過程」,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小屁孩兒們連一句話都說不清楚,要傳播「資訊」和「思想」談何容易?真有需要這麼早學習「溝通」這檔事嗎?話雖如此,邀請爸比媽咪們回想一下自己和孩子對話時,是否曾經說過:「你很盧耶!」「你很番耶!」「用講的!」「你不要這麼誇張好不好?」…,以上內容其實都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息息相關!馬偕醫院小兒科臨床心理師李佩珠表示,簡單來說,溝通就是「有來有往的反應」,這種能力很重要,孩子從出生之後就需要,對於年紀小的幼兒來說,其重要性在於,能使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讓照顧者知道,即便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也必須透過哭聲,才能讓別人了解他有什麼需要(是肚子餓?還是身體不舒服?),這也算是一種溝通方式。
因此,溝通不僅限於言語,還包括肢體、情緒的展現等非語言訊息,是孩子從出生就具備,且不斷學習的功課。
幼兒的溝通方式想要正確地引導寶寶學習溝通技巧,就必須先了解各個不同階段寶寶所具備的溝通能力:1歲以前―「無語言期」滿周歲之前的寶寶,其語言發展尚停留在「聽覺辨識」及「發聲遊戲」的階段,只能發出類似句子型態的「牙牙學語」聲,還無法直接以語言來溝通,但是他們會以表情、聲音、動作的方式和照顧者互動,照顧者一開始藉由猜測,接著透過長時間與寶寶相處,就能慢慢理解寶寶所發出的訊息,得以順利進行溝通。
李佩珠心理師指出,一開始孩子多半以「情緒」來作為溝通的方式,除了前面所提的哭泣之外,孩子也會藉由「微笑」來讓照顧者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彷彿在對爸比媽咪說:「以後多餵我吃這個喔」、「這是我最喜歡的遊戲」。
有時遇到一些「太乖」,或者也可說是「情緒比較不明顯」的孩子,很少哭鬧,反而會令人擔心假如父母不夠敏感,可能會讓他們餓壞或是長尿布疹,因為這群孩子比較不會反應自己的需求及不舒服。
接著,孩子會慢慢有越來越多的肢體表達,例如:伸手要爸比媽咪抱抱,或指著東西想要爸比媽咪幫他拿過來。
用鬼臉做溝通?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顏鈺軒表示,許多爸比媽咪會驚訝地發現,對著3〜6個月大左右的寶寶做鬼臉,幾秒後寶寶的臉也會跟著做鬼臉,這種現象稱為「延遲模仿」,雖然是一種未經思考的本能反應,但也足以說明寶寶早在嬰兒時期就開始感知外界環境,例如:觀察爸比媽咪的表情,並且很自然地去反映他們所感覺到的,這也是一種互動溝通的方式,代表爸比媽咪從寶寶一出生起,就可以開始和他們進行溝通!1〜2歲―「單字期」1歲起,許多寶寶開始出現初步的語言,一開始只能使用單字或疊字,因此被稱作「單字期」,這時寶寶會運用的字彙非常有限;不過在接近2歲時,多數寶寶已能使用「電報式組句」,也會開始有一些比較明確、完整的溝通語彙出現。
2〜3歲―「簡單字句期」2〜3歲的寶寶會開始進入簡單字句期,此時他們雖然開始出現語句的雛形,但仍然無法清楚地表明意思,表達能力相當薄弱,和其他人的遊戲互動屬於平行遊戲階段,表面上可以一起玩,但實際上卻是各玩各的,彼此之間並沒有互動合作的行為。
此時的寶寶也特別喜歡問家長問題,並且開始出現自我主張,經常違背家長的指令。
3〜4歲―「複雜句時期」此時期的寶寶,口語表達會變得更完整,能組合主詞、動詞、受詞、代名詞、連接詞,說出完整的句子,如:「我要這個,不要那個」。
同時,他們也擁有較複雜的理解力,可用合乎文法的完整句子正確回答問題,並且能以複雜的句子分享自己的經驗,但是描述事情時可能發生情節跳脫、不知所云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爸比媽咪經常會覺得孩子講話沒有重點的主要原因,此外,他們也會表達喜怒哀樂,會告狀、愛表現。
4歲以上―「語言精熟期」在習得基本口語能力之後,孩子會漸漸開始學習把句型說得更複雜,詞彙也會用得更多,甚至開始學習成語或俚語;除此之外也會慢慢建立幽默感,試著把話說得更婉轉動人,學習在不同場合說不同的話,對不同的說話對象使用不同的措詞…等。
此外,這時孩子對於成人說話內容的理解力也更加提升,可以理解複雜句子中所涵蓋的2〜3個指令,較不容易出現聽不懂而被爸比媽咪誤以為是不遵從指令的現象。
很多研究發現,孩子學習走路平均只要花上1年的時間,但是要發展出比較成熟的語言,則平均需要7年左右;因此,爸比媽咪必須體諒孩子語言精熟度的不足,在與孩子溝通時,盡量將孩子的語言發展程度納入考量,如此一來便可減少許多親子衝突喔!在缺乏交流的環境下長大,孩子難以融入群體溝通必須從小開始練起,這不僅對於孩子自身需求的表達很重要,還會影響他們將來是否能夠順利地融入團體、社會!鐵絲媽媽與絨布媽媽實驗顏鈺軒老師說明,心理學家HarryF.Harlow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猴分開,其中一批小猴子和一隻用鐵絲製成的「鐵絲猴媽媽」住在一起,另一批小猴子則和以絨布製成的「絨布猴媽媽」住在一起,無論是鐵絲媽媽或絨布媽媽,均無法和小猴子們溝通、互動,但身上都掛有一個奶瓶。
原本以為只要供給這群「小小猴」食物和水,他們就可以正常長大,結果這兩批小猴子後來進入猴群,都無法與其他猴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和鐵絲媽媽一起長大的小猴子進入猴群之後,出現較多攻擊和反社會行為,這並不令人意外;然而,就連每次喝完奶後都會賴在絨布媽媽身旁撒撒嬌、感受溫暖的這批小猴子,後來也無法順利融入猴群。
這實驗的延伸意義是,雖然年紀還很小的孩子不會說話,不舒服和肚子餓的時候也只能哭,但是只提供他們基礎的生理需求和溫飽是不夠的,照顧者必須用心去理解他們所釋放出的每個訊息之間的不同,並做出適當的回應,這些回應會直接關係到未來這個孩子能不能接納這個社會,以及被這個社會所接納。
學齡前幼兒4大溝通問題曾有學者認為,人之所以不能像其他動物一樣,快速地由幼兒期進入成年期,就是因為需要先學習複雜的語言,並發展出口語溝通的能力。
學齡前的寶寶最容易發生哪些溝通上的問題呢?爸比媽咪可以如何協助寶寶?問題1:寶寶不說話在討論寶寶不說話的問題前,李佩珠心理師提醒爸比媽咪,必須先釐清寶寶是「不喜歡說話」還是「不太會說話」。
1.發展上的障礙常見許多家長原以為孩子是不愛講話,但由專家評估的結果,卻發現其實寶寶是有發展上的障礙,而造成語言能力不佳,例如:智能發展遲緩、自閉症…等。
另外,李佩珠心理師特別指出,4、5歲入學左右的孩子,有一種常見的問題稱為「選擇性緘默症」,是由於焦慮而導致孩子在家能正常說話,在外卻保持緘默,這是需要家長與幼兒園老師一同留意才能及早發覺的疾病。
當爸比媽咪發現寶寶有異狀,應該盡早帶寶寶接受早療機構的評估,由專家判斷是否需要接受治療,以把握進步的黃金關鍵期。
2.溝通意圖不高排除疾病的影響後,如果爸比媽咪發覺寶寶在該表達的時候不愛反映,例如:在幼兒園被同學欺負了回家卻不講,或者,發生了很有趣的事情卻沒有想和別人分享的意圖,爸比媽咪可就要好好想一想背後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李佩珠心理師建議,可以想想寶寶以前是不是曾經有過和別人溝通卻沒有得到正面回應的經驗,例如: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回到家說明原委,爸比媽咪沒有給予同理及關懷,反而斥責孩子惹事或顯得不耐煩;亦或是曾經分享過自己覺得開心的事情,大人卻表現出「這有什麼大不了」、「好無聊」的樣子。
如此長期下來,倘若孩子的特質又較為敏感,可能就會覺得「反正你都沒有興趣聽,那我也不想告訴你了。
」3.爸比媽咪太聰明此外,有些孩子不說話的原因則與環境有關,李佩珠心理師指出,少子化的現代社會,一個孩子往往由多位大人共同照顧,早上起來,牛奶就擺在眼前,喝完牛奶,玩具就放在面前,孩子根本沒有表達需求的「機會」;甚至是,當有需求時,孩子只要一個眼神,聰明的爸比媽咪馬上就能意會孩子想要的是什麼,立刻滿足其需求,如此一來孩子自然沒有開口的必要了。
4.寶寶也有重要的事有時孩子不願意回應,是因為溝通的情境不對,舉例來說,當孩子正專注地做某件對他而言很重要的事情,例如:仔細、小心地堆疊積木,爸比媽咪如果在這時過去問他:「你今天在學校做了些什麼?」他當然會感覺被打擾而不想回應,爸比媽咪也就不該責怪寶寶不理人,因為其實是你干擾了他目前正在進行的活動。
李佩珠心理師認為,大人對於孩子還是要給予一些尊重,如果真的有緊急的事情必須中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則需盡量先提示、預告,並給予一些緩衝的時間。
5.過度依賴型的孩子有些孩子平常在家表現合宜、配合度高,能夠自己玩且乖巧不吵爸媽,但缺點是無法離開媽媽。
他們每到一個新環境都會有程度較強且較長時間的分離焦慮,且因為生活中的大小事多半由媽媽協助,因而較缺乏真實經驗,通常沒有信心及問題解決能力,只要大人不幫忙就不相信自己能辦到,所以他們也不喜歡走出家以外的地方,彷彿外面充滿毒蛇猛獸一般。
顏鈺軒老師指出,這類孩子在團體中會顯得特別安靜而沒有存在感,不大願意表達自己的需求及意見,也不會去嘗試一些行動,很多想做的事情都只停留在「腦中模擬」的階段,通常都是看到其他人的行動結果後,才去修正他們原本模擬的狀態。
舉例來說,上課有問題時,這類孩子不會主動舉手發問,會等待其他孩子發問,若剛好問到自己原本想知道的問題,就順勢拿來解決自己的疑惑;如果不幸都沒有人問,只好「算了」,表面上看起來這樣似乎並無不妥,但自己舉手跟老師對話,和不費力地直接享用別人的成果畢竟是兩回事。
也由於較少直接運用自己的力量獲得結果的改善或是問題的解答,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加強自我沉默的習慣,隨著沉默經驗增加,孩子也會逐漸遺忘透過自己的行動解決問題所能夠獲得的成就感(自我認識與自我肯定)。
這種不斷延用沉默習慣的結果,在環境裡載浮載沉,是非常可惜的表現。
顏鈺軒老師建議,這類型孩子的家長可以多鼓勵他們「勇敢嘗試」與「試誤學習」,即使做錯了、搞砸了,但過程卻是很重要的經驗累積,將幫助孩子擁有更完整的生命智慧。
6.在外面愛ㄍ一ㄥ的孩子另外有一群高自尊型的孩子,會因為害怕被人戳破成功者的形象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顏鈺軒老師表示,這群孩子其實超級聰明,內心也有許多想法,但是在外頭因為有形象要顧,會非常收斂,除非有適當的時機或充分的把握,才會願意表現,因此,他們的真實經驗也是非常少的。
這些孩子在外的表現通常都是優秀合宜、容易受到欣賞的,榮譽心強、但也使他們更害怕失敗,缺乏耐挫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此外,也因為他們害怕讓別人知道他們其實沒有那麼棒,因此也比較喜歡待在家裡,不喜歡到外面的環境去,他們的自信心是空的、高的,建立於假象而不夠穩固的。
這類孩子有明顯內外不一致的情形,在外面就是乖乖牌,別人講什麼就做什麼,很ㄍ一ㄥ,沒有什麼特別意見,但回到家很容易有情緒的爆炸和任性的行為。
顏鈺軒老師建議家長,多鼓勵孩子表現出符合自己年紀的行為,例如:多和同年齡的孩子玩,並且多邀請孩子嘗試解決生活中遭遇的問題。
問題2:寶寶很愛說話,但沒重點李佩珠心理師提醒,這群孩子通常比較不容易被發現有異,因為即使說得不好,家人一聽都猜得出來他在說什麼,也就不覺得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1.與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有關其實,說話沒重點的現象和孩子的發展階段有關,越年幼的孩子越常有這種情況,一句話裡可能是時間順序錯誤或不連貫,常讓媽媽常覺得傻眼:「嗯?然後呢?所以呢?」李佩珠心理師表示,有時孩子只是想練習某個新學會的單字或句子,因而脫口而出,其實和當下的情境一點關連也沒有,或是一下子把腦袋裡想到的詞彙一股腦地拼湊出句子來,也不管文法對不對。
這時,爸比媽咪可以透過「試著猜出孩子的意思,並且幫助孩子說出來」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說法,有時也不一定要猜對,因為猜錯能誘使孩子重新思考並再次解釋一遍。
另外,也建議家長平時多講故事給孩子聽,因為故事語言有結構性,包括邏輯、文法,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溝通及表達的技巧。
隨著孩子長大,這樣的情況應該越來越少、程度越來越輕,如果一直沒有改善,就比較擔心是否有語言能力上的問題,或是因過動症而有衝動性太高、急著表達而表達得不理想的情況。
2.不停想吸引大人注意顏鈺軒老師表示,這類型的孩子多半具備先天的優勢,例如:聰明、長相可愛,且喜歡和大人互動,因為大人通常欣賞「可愛、主動、願意跟大人聊天」的小朋友,但令爸比媽咪受不了的是,他們隨時都希望別人注意他們,平均每3分鐘就會叫大人看他們一下,每次至少要關注30秒,但說話的內容經常是沒有意義及重點的,例如:疊好兩個積木就說:「媽媽你看我蓋好一個城堡!」把箱子翻起來站上去:「媽媽你看我站得好高!」而且經常打擾大人正在做的事情,以至於後來大人聽到他們的聲音,也只是反射性地回答:「喔,好棒喔〜」是一種無效的溝通。
建議家長,如果孩子真的讓你覺得困擾,可以直接告訴他:「我正在跟老師講話,你可以等一下再跟我說嗎?」引導孩子學習尊重他人。
顏鈺軒老師推薦更治本的方式是:增加孩子的「無聊時間」,因為這類型的孩子是耐不住寂寞的,為什麼那麼需要媽媽的關注呢?其實是跟他們不太具備交朋友的技巧、沒辦法跟別的小朋友玩也有關係。
因為他們太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且隨時需要被讚美。
對於這樣的孩子,建議爸比媽咪鼓勵他們多和同年齡的孩子相處,從中發展同儕互動技巧,建立屬於孩子的友伴關係。
問題3:寶寶很愛說話,但從不聆聽這群孩子可以很容易被照顧者所發覺,因為對家長來說,「不聽人講話」的寶寶是最讓人受不了的!1.懷疑有過動、亞斯伯格傾向李佩珠心理師指出,一般來說,過動症和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可能會有嚴重的這類傾向。
過動症的孩子衝動性較高,所以對環境的接收不太敏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也不管場合及別人反應如何,這些孩子清楚知道規則及道理,但因衝動性太高,以至於動作會比腦袋動得快,來不及控制,也常常會「忍不住」。
至於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其實是喜歡與人交流的,本身不管是記憶力或邏輯能力都非常強,所以在吸收他們想吸收的知識時,知識的深度也遠比一般人深,但他們在人際上的敏銳度偏低,往往一開口就講個1、2個小時才停下來,完全沒注意別人的反應如何,例如:別人風塵僕僕地趕過來,可能需要先喝一杯水,因此就算他們講得非常興意盎然,也難以激發別人的共鳴。
顏鈺軒老師建議,爸比媽咪可以教導孩子一些人際之間的線索,例如,觀察別人的表情來判斷他們對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興趣,或是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你剛剛講的時候,一開始媽咪覺得好酷喔,可是後來因為講得有點久,到後面媽咪就有點不太想聽了。
如果你可以跟我聊一聊別的,像是我們現在可以一起玩什麼,媽咪就會比較有興趣。
」教他們什麼樣的話題可以是大家的共通話題,他們就可以立刻有個楷模形象來學習模仿。
2.缺乏輪流、尊重等同儕相處技巧如果不是上述兩種較嚴重情況,則可能只是孩子較不懂得待人處事的技巧,李佩珠心理師表示,獨生子女特別容易有這樣的現象,因為家中沒有其他競爭者,他們說的話別人都要聽,缺乏與同儕相處的經驗,也比較不懂輪流、尊重等道理。
但溝通是有來有往的對話,必須視對方的反應來決定下一句要說些什麼,一些獨生子女可能因為習慣單方面的表達,而出現只愛說話而不願聆聽的現象。
有些家長會直接中斷孩子說話,李佩珠心理師認為,這並非適當的做法,其實,可以給孩子一個適當的「CUE」,提醒他們說話也是必需輪流的,別人才會願意聽你在說些什麼,不要刻意阻止他們說話,否則孩子會很挫折。
通常,當他們進入學校,增加與同儕相處的經驗後,這樣的狀況多半都能逐漸改善。
問題4:動作誇張、缺乏禮貌的孩子動作誇張不見得代表缺乏禮貌,至於需不需要修正,主要需視是否給其他人帶來困擾而定。
如果肢體動作大能輔助孩子表達、溝通,大部分的人也都能夠接受,那麼也不見得需要要求孩子改善。
1.天生氣質使然李佩珠心理師指出,有些孩子天生表達的方式就比較誇張,例如:高興時會撲上來抱人、親人,或是一直用不當力道拍打別人,其實並無惡意,只是想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但分享的舉動太誇張,常常造成反效果,使人避之唯恐不及,這種現象其實在大人身上也經常看得到。
「我以前大學最怕跟一個同學去看電影,因為他看到好笑的片段就會一邊笑一邊拍我,拍得我很痛,表達情緒時的肢體動作都很誇張,彷彿是用表演的方式在講話,所以只要察覺他又要來這招了,我就得準備閃遠一點。
」李佩珠心理師說。
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不應該以處罰的方式來處理,因為孩子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分享,可以先用規勸的方式來提醒、告知,倘若孩子還是無法在情緒激動時克制自己,則告訴他:「那你下次高興的時候離人家兩步遠的距離,免得高興過了頭,又忍不住伸手拍得人家很痛!」2.家長的身教很重要李佩珠心理師認為,有時與人交談時沒禮貌等現象,也可能是模仿家長的行為而來,舉例來說,如果家長拿起電話會先很有禮貌地說:「喂,你好,我是XXX,請找XXX。
」通常孩子也能學會這樣的應對模式;但如果家長拿起電話也沒先介紹自己,就劈哩啪啦地講個沒完,孩子通常也會有樣學樣。
其實,對孩子講道理,不如親身示範的身教來得管用,更重要的是,家長絕對不能要求孩子連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才能讓孩子心服。
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說話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藉由說話來達成溝通的目的,在親子之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為我們必須讓孩子了解父母親想傳達的意念,除此之外,也要使孩子學會如何與我們說話。
了解孩子的心理,換個方式說話其實,父母與孩子的衝突和誤解,往往導因於溝通不良,因為父母的特質會影響孩子的特質,也會影響雙方的溝通品質。
舉例來說,比較固執的爸比媽咪通常也會有比較固執的孩子,因此在溝通上,常常會出現各執一詞、堅持己見的情形。
父母往往會因為孩子的固執而情緒不佳,但如果可以轉個念頭,明白「孩子的改變不是一時一刻能夠做到,不如先從大人做起」,放低姿態,換個方式,用不一樣的態度和語氣跟孩子說話,就可以達到更有效的溝通目的,產生出人意料的結果。
其實,教養孩子就像做生意一樣,非常講求互動與溝通,如同業務員要把最好的產品推銷給客戶一般,爸比媽咪也希望把最好的教養推銷給孩子,因此,學習如何跟孩子說話、了解孩子的心理,對父母而言就顯得格外必要,畢竟教養所背負的責任與使命,遠比做生意來得更神聖、重要。
帶孩子走上街頭,關懷、同理他人顏鈺軒老師認為,溝通的首要條件,其實是一顆能夠同理、感謝的心,而在這個物質充足的時代,每天在家用好、吃好、穿好的孩子,是很難將目光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他人,培養出悲天憫人的胸懷的。
因此,爸比媽咪可以經常帶孩子走上街頭,讓他看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族群,他們才會懂得他人的辛苦、懂得去敬佩、體諒,以及學會怎麼去愛這個社會以及生活周遭的人。
去年12月7日,笛飛兒EQ教育機構就曾舉辦了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帶領教室裡的孩子們走上街頭幫助喜憨兒義賣麵包,孩子們從這個活動中了解到,好手、好腳、說話清楚的自己,被路人拒絕時都會覺得很難過了,更何況是這群起跑點位置和一般人不太一樣的喜憨兒,他們在這個社會上,用他們100%的努力,希望能夠生存下去,有過不同歷練的孩子將透過行動發現,原來只要他們願意,進而行動,每個人都能夠創造更友善的社會,讓世界因為自己可以變得更棒。
顏鈺軒現職: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經歷:兒童EQ教育8年經驗、民視交通台「幸福學分班」親職教養對話節目多次邀約、孩子可以作最棒的自己2007(遠流)、當孩子情緒的魔法師2009(遠流)、親子雙贏高EQ,我家的管教好舒服2011(遠流)共同作者、國語日報網路親職Q&A專欄、自由時報專欄作者、國語日報EQ成長課程、聯合報文教基金會EQ課程、天母國小兒童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遊戲團體、廣福國小兒童EQ課程專任師資、東吳大學、玉成國小、嘉惠托兒所、竹圍社區發展協會…等機構多場演講經歷李佩珠現職:馬偕醫院小兒科臨床心理師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查看原始文章
#孩子#溝通#大人#心理師#能力親子
延伸文章資訊
- 1學齡前講道理、學齡期談關係青春期重視價值感與歸屬感社團法 ...
重點在於以少指責或批評的. 方式,以清楚、具溝通性的方式讓孩子能. 反思自身行為的後果。 ✓ 教導孩子幫自己煞住車與找到自我提醒的. 方法:例如:學習適時地對自己喊停、 ...
- 2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 - ntcuir
本研究所感興趣的對象是四至六歲學齡前幼兒,其語言發展時值複雜句期,幼兒已. 學會許多會話及溝通技巧。這個年紀的幼兒在語意的發展上,已能理解空間關係(張欣.
- 3幼兒4大NG溝通之改善對策| 嬰兒與母親 - LINE TODAY
學齡前的孩子在溝通上,最容易出現哪些NG狀況,需要爸比媽咪的提醒與指導呢? ... 想要正確地引導寶寶學習溝通技巧,就必須先了解各個不同階段寶寶所 ...
- 4講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總要跟我作對?教養專家王宏哲
教養專家王宏哲:面對明知故犯孩子的4種溝通技巧 ... 學齡期的孩子已經開始有邏輯思考的能力,會想很多問題,也希望得到爸媽或老師的肯定,但心裡又有 ...
- 5幼兒4大NG溝通之改善對策 - 嬰兒與母親
學齡前的孩子在溝通上,最容易出現哪些NG狀況,需要爸比媽咪的提醒與指導呢? ... 想要正確地引導寶寶學習溝通技巧,就必須先了解各個不同階段寶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