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4大NG溝通之改善對策 - 嬰兒與母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學齡前的孩子在溝通上,最容易出現哪些NG狀況,需要爸比媽咪的提醒與指導呢? ... 想要正確地引導寶寶學習溝通技巧,就必須先了解各個不同階段寶寶所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說明。
我知道了
0%
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幼兒4大NG溝通之改善對策
作者:
陳映潔|發表日期:2015-06-18
收藏
關鍵字:
幼兒
、
學齡前幼兒
、
溝通
、
語言發展
、
同儕
、
人際關係
、
單字期
、
無語言期
、
簡單字句期
、
複雜句期
、
語言精熟期
、
依賴型
、
聆聽
、
過動
、
亞斯伯格症
、
禮貌
、
身教
、
同理心
、
人格發展
溝通是人類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技能。
不擅溝通的孩子無法適時地表達感受,因而常使自己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另一方面,他們也難以透過適當的交流來了解他人的想法及需要,造成融入團體時的障礙。
學齡前的孩子在溝通上,最容易出現哪些NG狀況,需要爸比媽咪的提醒與指導呢?有哪些先天或後天的因素,容易影響孩子發展溝通能力?爸比媽咪如何引導孩子成為「高EQ」的小小溝通高手呢?
溝通出生起就開始的功課
「溝通」是什麼呢?打開維基百科一查,它的定義是「資訊和思想的傳播,也是人際間訊息往來的過程」,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小屁孩兒們連一句話都說不清楚,要傳播「資訊」和「思想」談何容易?真有需要這麼早學習「溝通」這檔事嗎?話雖如此,邀請爸比媽咪們回想一下自己和孩子對話時,是否曾經說過:「你很盧耶!」「你很番耶!」「用講的!」「你不要這麼誇張好不好?」…,以上內容其實都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息息相關!
馬偕醫院小兒科臨床心理師李佩珠表示,簡單來說,溝通就是「有來有往的反應」,這種能力很重要,孩子從出生之後就需要,對於年紀小的幼兒來說,其重要性在於,能使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讓照顧者知道,即便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也必須透過哭聲,才能讓別人了解他有什麼需要(是肚子餓?還是身體不舒服?),這也算是一種溝通方式。
因此,溝通不僅限於言語,還包括肢體、情緒的展現等非語言訊息,是孩子從出生就具備,且不斷學習的功課。
幼兒的溝通方式
想要正確地引導寶寶學習溝通技巧,就必須先了解各個不同階段寶寶所具備的溝通能力:
1歲以前―「無語言期」
滿周歲之前的寶寶,其語言發展尚停留在「聽覺辨識」及「發聲遊戲」的階段,只能發出類似句子型態的「牙牙學語」聲,還無法直接以語言來溝通,但是他們會以表情、聲音、動作的方式和照顧者互動,照顧者一開始藉由猜測,接著透過長時間與寶寶相處,就能慢慢理解寶寶所發出的訊息,得以順利進行溝通。
李佩珠心理師指出,一開始孩子多半以「情緒」來作為溝通的方式,除了前面所提的哭泣之外,孩子也會藉由「微笑」來讓照顧者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彷彿在對爸比媽咪說:「以後多餵我吃這個喔」、「這是我最喜歡的遊戲」。
有時遇到一些「太乖」,或者也可說是「情緒比較不明顯」的孩子,很少哭鬧,反而會令人擔心假如父母不夠敏感,可能會讓他們餓壞或是長尿布疹,因為這群孩子比較不會反應自己的需求及不舒服。
接著,孩子會慢慢有越來越多的肢體表達,例如:伸手要爸比媽咪抱抱,或指著東西想要爸比媽咪幫他拿過來。
用鬼臉做溝通?
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顏鈺軒表示,許多爸比媽咪會驚訝地發現,對著3〜6個月大左右的寶寶做鬼臉,幾秒後寶寶的臉也會跟著做鬼臉,這種現象稱為「延遲模仿」,雖然是一種未經思考的本能反應,但也足以說明寶寶早在嬰兒時期就開始感知外界環境,例如:觀察爸比媽咪的表情,並且很自然地去反映他們所感覺到的,這也是一種互動溝通的方式,代表爸比媽咪從寶寶一出生起,就可以開始和他們進行溝通!
1〜2歲―「單字期」
1歲起,許多寶寶開始出現初步的語言,一開始只能使用單字或疊字,因此被稱作「單字期」,這時寶寶會運用的字彙非常有限;不過在接近2歲時,多數寶寶已能使用「電報式組句」,也會開始有一些比較明確、完整的溝通語彙出現。
2〜3歲―「簡單字句期」
2〜3歲的寶寶會開始進入簡單字句期,此時他們雖然開始出現語句的雛形,但仍然無法清楚地表明意思,表達能力相當薄弱,和其他人的遊戲互動屬於平行遊戲階段,表面上可以一起玩,但實際上卻是各玩各的,彼此之間並沒有互動合作的行為。
此時的寶寶也特別喜歡問家長問題,並且開始出現自我主張,經常違背家長的指令。
3〜4歲―「複雜句時期」
此時期的寶寶,口語表達會變得更完整,能組合主詞、動詞、受詞、代名詞、連接詞,說出完整的句子,如:「我要這個,不要那個」。
同時,他們也擁有較複雜的理解力,可用合乎文法的完整句子正確回答問題,並且能以複雜的句子分享自己的經驗,但是描述事情時可能發生情節跳脫、不知所云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爸比媽咪經常會覺得孩子講話沒有重點的主要原因,此外,他們也會表達喜怒哀樂,會告狀、愛表現。
4歲以上―「語言精熟期」
在習得基本口語能力之後,孩子會漸漸開始學習把句型說得更複雜,詞彙也會用得更多,甚至開始學習成語或俚語;除此之外也會慢慢建立幽默感,試著把話說得更婉轉動人,學習在不同場合說不同的話,對不同的說話對象使用不同的措詞…等。
此外,這時孩子對於成人說話內容的理解力也更加提升,可以理解複雜句子中所涵蓋的2〜3個指令,較不容易出現聽不懂而被爸比媽咪誤以為是不遵從指令的現象。
很多研究發現,孩子學習走路平均只要花上1年的時間,但是要發展出比較成熟的語言,則平均需要7年左右;因此,爸比媽咪必須體諒孩子語言精熟度的不足,在與孩子溝通時,盡量將孩子的語言發展程度納入考量,如此一來便可減少許多親子衝突喔!
在缺乏交流的環境下長大,孩子難以融入群體
溝通必須從小開始練起,這不僅對於孩子自身需求的表達很重要,還會影響他們將來是否能夠順利地融入團體、社會!
鐵絲媽媽與絨布媽媽實驗
顏鈺軒老師說明,心理學家HarryF.Harlow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群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猴分開,其中一批小猴子和一隻用鐵絲製成的「鐵絲猴媽媽」住在一起,另一批小猴子則和以絨布製成的「絨布猴媽媽」住在一起,無論是鐵絲媽媽或絨布媽媽,均無法和小猴子們溝通、互動,但身上都掛有一個奶瓶。
原本以為只要供給這群「小小猴」食物和水,他們就可以正常長大,結果這兩批小猴子後來進入猴群,都無法與其他猴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和鐵絲媽媽一起長大的小猴子進入猴群之後,出現較多攻擊和反社會行為,這並不令人意外;然而,就連每次喝完奶後都會賴在絨布媽媽身旁撒撒嬌、感受溫暖的這批小猴子,後來也無法順利融入猴群。
這實驗的延伸意義是,雖然年紀還很小的孩子不會說話,不舒服和肚子餓的時候也只能哭,但是只提供他們基礎的生理需求和溫飽是不夠的,照顧者必須用心去理解他們所釋放出的每個訊息之間的不同,並做出適當的回應,這些回應會直接關係到未來這個孩子能不能接納這個社會,以及被這個社會所接納。
學齡前幼兒4大溝通問題
曾有學者認為,人之所以不能像其他動物一樣,快速地由幼兒期進入成年期,就是因為需要先學習複雜的語言,並發展出口語溝通的能力。
學齡前的寶寶最容易發生哪些溝通上的問題呢?爸比媽咪可以如何協助寶寶?
問題1:寶寶不說話
在討論寶寶不說話的問題前,李佩珠心理師提醒爸比媽咪,必須先釐清寶寶是「不喜歡說話」還是「不太會說話」。
1.發展上的障礙
常見許多家長原以為孩子是不愛講話,但由專家評估的結果,卻發現其實寶寶是有發展上的障礙,而造成語言能力不佳,例如:智能發展遲緩、自閉症…等。
另外,李佩珠心理師特別指出,4、5歲入學左右的孩子,有一種常見的問題稱為「選擇性緘默症」,是由於焦慮而導致孩子在家能正常說話,在外卻保持緘默,這是需要家長與幼兒園老師一同留意才能及早發覺的疾病。
當爸比媽咪發現寶寶有異狀,應該盡早帶寶寶接受早療機構的評估,由專家判斷是否需要接受治療,以把握進步的黃金關鍵期。
2.溝通意圖不高
排除疾病的影響後,如果爸比媽咪發覺寶寶在該表達的時候不愛反映,例如:在幼兒園被同學欺負了回家卻不講,或者,發生了很有趣的事情卻沒有想和別人分享的意圖,爸比媽咪可就要好好想一想背後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李佩珠心理師建議,可以想想寶寶以前是不是曾經有過和別人溝通卻沒有得到正面回應的經驗,例如: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回到家說明原委,爸比媽咪沒有給予同理及關懷,反而斥責孩子惹事或顯得不耐煩;亦或是曾經分享過自己覺得開心的事情,大人卻表現出「這有什麼大不了」、「好無聊」的樣子。
如此長期下來,倘若孩子的特質又較為敏感,可能就會覺得「反正你都沒有興趣聽,那我也不想告訴你了。
」
3.爸比媽咪太聰明
此外,有些孩子不說話的原因則與環境有關,李佩珠心理師指出,少子化的現代社會,一個孩子往往由多位大人共同照顧,早上起來,牛奶就擺在眼前,喝完牛奶,玩具就放在面前,孩子根本沒有表達需求的「機會」;甚至是,當有需求時,孩子只要一個眼神,聰明的爸比媽咪馬上就能意會孩子想要的是什麼,立刻滿足其需求,如此一來孩子自然沒有開口的必要了。
4.寶寶也有重要的事
有時孩子不願意回應,是因為溝通的情境不對,舉例來說,當孩子正專注地做某件對他而言很重要的事情,例如:仔細、小心地堆疊積木,爸比媽咪如果在這時過去問他:「你今天在學校做了些什麼?」他當然會感覺被打擾而不想回應,爸比媽咪也就不該責怪寶寶不理人,因為其實是你干擾了他目前正在進行的活動。
李佩珠心理師認為,大人對於孩子還是要給予一些尊重,如果真的有緊急的事情必須中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則需盡量先提示、預告,並給予一些緩衝的時間。
5.過度依賴型的孩子
有些孩子平常在家表現合宜、配合度高,能夠自己玩且乖巧不吵爸媽,但缺點是無法離開媽媽。
他們每到一個新環境都會有程度較強且較長時間的分離焦慮,且因為生活中的大小事多半由媽媽協助,因而較缺乏真實經驗,通常沒有信心及問題解決能力,只要大人不幫忙就不相信自己能辦到,所以他們也不喜歡走出家以外的地方,彷彿外面充滿毒蛇猛獸一般。
顏鈺軒老師指出,這類孩子在團體中會顯得特別安靜而沒有存在感,不大願意表達自己的需求及意見,也不會去嘗試一些行動,很多想做的事情都只停留在「腦中模擬」的階段,通常都是看到其他人的行動結果後,才去修正他們原本模擬的狀態。
舉例來說,上課有問題時,這類孩子不會主動舉手發問,會等待其他孩子發問,若剛好問到自己原本想知道的問題,就順勢拿來解決自己的疑惑;如果不幸都沒有人問,只好「算了」,表面上看起來這樣似乎並無不妥,但自己舉手跟老師對話,和不費力地直接享用別人的成果畢竟是兩回事。
也由於較少直接運用自己的力量獲得結果的改善或是問題的解答,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加強自我沉默的習慣,隨著沉默經驗增加,孩子也會逐漸遺忘透過自己的行動解決問題所能夠獲得的成就感(自我認識與自我肯定)。
這種不斷延用沉默習慣的結果,在環境裡載浮載沉,是非常可惜的表現。
顏鈺軒老師建議,這類型孩子的家長可以多鼓勵他們「勇敢嘗試」與「試誤學習」,即使做錯了、搞砸了,但過程卻是很重要的經驗累積,將幫助孩子擁有更完整的生命智慧。
6.在外面愛ㄍ一ㄥ的孩子
另外有一群高自尊型的孩子,會因為害怕被人戳破成功者的形象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顏鈺軒老師表示,這群孩子其實超級聰明,內心也有許多想法,但是在外頭因為有形象要顧,會非常收斂,除非有適當的時機或充分的把握,才會願意表現,因此,他們的真實經驗也是非常少的。
這些孩子在外的表現通常都是優秀合宜、容易受到欣賞的,榮譽心強、但也使他們更害怕失敗,缺乏耐挫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此外,也因為他們害怕讓別人知道他們其實沒有那麼棒,因此也比較喜歡待在家裡,不喜歡到外面的環境去,他們的自信心是空的、高的,建立於假象而不夠穩固的。
這類孩子有明顯內外不一致的情形,在外面就是乖乖牌,別人講什麼就做什麼,很ㄍ一ㄥ,沒有什麼特別意見,但回到家很容易有情緒的爆炸和任性的行為。
顏鈺軒老師建議家長,多鼓勵孩子表現出符合自己年紀的行為,例如:多和同年齡的孩子玩,並且多邀請孩子嘗試解決生活中遭遇的問題。
問題2:寶寶很愛說話,但沒重點
李佩珠心理師提醒,這群孩子通常比較不容易被發現有異,因為即使說得不好,家人一聽都猜得出來他在說什麼,也就不覺得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1.與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有關
其實,說話沒重點的現象和孩子的發展階段有關,越年幼的孩子越常有這種情況,一句話裡可能是時間順序錯誤或不連貫,常讓媽媽常覺得傻眼:「嗯?然後呢?所以呢?」李佩珠心理師表示,有時孩子只是想練習某個新學會的單字或句子,因而脫口而出,其實和當下的情境一點關連也沒有,或是一下子把腦袋裡想到的詞彙一股腦地拼湊出句子來,也不管文法對不對。
這時,爸比媽咪可以透過「試著猜出孩子的意思,並且幫助孩子說出來」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說法,有時也不一定要猜對,因為猜錯能誘使孩子重新思考並再次解釋一遍。
另外,也建議家長平時多講故事給孩子聽,因為故事語言有結構性,包括邏輯、文法,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溝通及表達的技巧。
隨著孩子長大,這樣的情況應該越來越少、程度越來越輕,如果一直沒有改善,就比較擔心是否有語言能力上的問題,或是因過動症而有衝動性太高、急著表達而表達得不理想的情況。
2.不停想吸引大人注意
顏鈺軒老師表示,這類型的孩子多半具備先天的優勢,例如:聰明、長相可愛,且喜歡和大人互動,因為大人通常欣賞「可愛、主動、願意跟大人聊天」的小朋友,但令爸比媽咪受不了的是,他們隨時都希望別人注意他們,平均每3分鐘就會叫大人看他們一下,每次至少要關注30秒,但說話的內容經常是沒有意義及重點的,例如:疊好兩個積木就說:「媽媽你看我蓋好一個城堡!」把箱子翻起來站上去:「媽媽你看我站得好高!」而且經常打擾大人正在做的事情,以至於後來大人聽到他們的聲音,也只是反射性地回答:「喔,好棒喔〜」是一種無效的溝通。
建議家長,如果孩子真的讓你覺得困擾,可以直接告訴他:「我正在跟老師講話,你可以等一下再跟我說嗎?」引導孩子學習尊重他人。
顏鈺軒老師推薦更治本的方式是:增加孩子的「無聊時間」,因為這類型的孩子是耐不住寂寞的,為什麼那麼需要媽媽的關注呢?其實是跟他們不太具備交朋友的技巧、沒辦法跟別的小朋友玩也有關係。
因為他們太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且隨時需要被讚美。
對於這樣的孩子,建議爸比媽咪鼓勵他們多和同年齡的孩子相處,從中發展同儕互動技巧,建立屬於孩子的友伴關係。
1
2
下一頁→
收藏
熱門影音
防疫不可不知,兒科醫師分享全家抗菌重點
【影音】5種NG點心,寶寶想吃要控制
寶寶不睡怎麼辦?建立睡前儀式好入眠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看更多
學習當爸媽
孩子出生30天內,爸媽必做清...
孕期知識
「試管嬰兒」屢創紀錄!全世...
學習當爸媽
理解孩子不聽話的成因,就能...
家庭關係
女人天生勞碌命?週末家事總...
親子教育
兒少網路交友更容易出現社群...
營養&食譜
5歲女童幼兒園午餐時遭米飯噎...
寶貝健康
3~6歲孩子有福了!臺北市3/7...
孕期知識
新研究:孕婦嚼口香糖可望預...
寶貝健康
頻口渴是徵兆!女童血糖飆破5...
看更多
1
孕吐讓妳藍瘦香菇?專家認可...
2
兒科醫師張璽V.S.家醫科醫師...
3
和大腹婆&象腿女說byebye!...
4
嬰兒與母親到家中,幫你的居...
5
【親子裝穿搭不NG】Amigo>>以...
6
2階段分析,跌跌撞撞,孩子走...
7
寶寶長大了!自然退奶6步驟
8
又塞住了?!專家說:寶寶就...
9
懷孕40週,小傢伙都在肚子裡...
當期雜誌
看更多
●林可彤讓媽媽的「辛苦」變「幸福」
●專家教戰!過年安胎、生產備忘錄
●迎接新生命!超完美備孕提案
●為什麼一秒變惡魔?4招穩定孩子情緒
●媽咪輕鬆做!營養副食品,簡易上手
雜誌訂閱
駐站醫生看更多
陳威君
專長:海扶刀保宮無傷口手術治療、子宮腔鏡手術、婦科腫瘤癌症手術、更年期婦女醫療...
阿包醫生
專長:兒童生長評估、嬰幼兒飲食建議、過敏氣喘、氣管鏡及胸腔超音波操作、一般兒科...
劉璦嘉
專長:一般兒科疾病、急性感染、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嬰幼兒皮膚問題
加入駐站醫生&專家
部落客看更多
帥爸
帥爸,科技人,元老級玩家,
►2018年國家品牌玉山獎-首獎得主
►牽手孩子探索...
Vivian
陪伴孩子成長是Vivian從事過最棒的職業,育兒過程讓自己的心靈也同時充盈,愛...
大腦媽媽
嗨,我是大腦媽媽,我是心理學博士候選人,也是一名媽媽。
從我懷孕開始,發現...
加入駐站部落客
延伸文章資訊
- 1【學齡期幼兒如何學習溝通】方法 - 鬼穀子
【學齡期幼兒如何學習溝通】方法 · 1.以額頭中央為昝夂閽鴆起點,雙手手指由中央位置輕推至太陽穴,然后停在太陽穴位置按壓3至4秒。這組動作重復進行5次,有助促進面部的 ...
- 2幼兒4大NG溝通之改善對策 - 嬰兒與母親
學齡前的孩子在溝通上,最容易出現哪些NG狀況,需要爸比媽咪的提醒與指導呢? ... 想要正確地引導寶寶學習溝通技巧,就必須先了解各個不同階段寶寶所 ...
- 3幼兒4大NG溝通之改善對策| 嬰兒與母親 - LINE TODAY
學齡前的孩子在溝通上,最容易出現哪些NG狀況,需要爸比媽咪的提醒與指導呢? ... 想要正確地引導寶寶學習溝通技巧,就必須先了解各個不同階段寶寶所 ...
- 4學齡前講道理、學齡期談關係青春期重視價值感與歸屬感社團法 ...
重點在於以少指責或批評的. 方式,以清楚、具溝通性的方式讓孩子能. 反思自身行為的後果。 ✓ 教導孩子幫自己煞住車與找到自我提醒的. 方法:例如:學習適時地對自己喊停、 ...
- 5講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總要跟我作對?教養專家王宏哲
教養專家王宏哲:面對明知故犯孩子的4種溝通技巧 ... 學齡期的孩子已經開始有邏輯思考的能力,會想很多問題,也希望得到爸媽或老師的肯定,但心裡又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