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十六行禪觀 佛陀初轉法輪的殊勝法門 - 全佛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所宣說的法門,即是苦、集、滅、道四諦,而四諦是佛法的基礎共學。

在修學四諦禪觀的過程,各分別具有四種觀照行相,所以共有十六行相,因此本禪 ... 全佛文化 HOME 書籍分類 高階禪觀系列 商品介紹 PRODUCTLIST 四諦十六行禪觀─佛陀初轉法輪的殊勝法門 商品編號:10100110 優惠價:$315 原價:$350 作      者:洪啟嵩                      系列集數:高階禪觀3 出 版 社:全佛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7月 語   言:繁體中文                  規      格:平裝/21x15cm ISBN 9789579462709 規格 無 數量 -+ 加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 內容簡介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所宣說的法門,即是苦、集、滅、道四諦,而四諦是佛法的基礎共學。

在修學四諦禪觀的過程,各分別具有四種觀照行相,所以共有十六行相,因此本禪觀稱為四諦十六觀。

四諦十六觀是一切佛教行者斷除輪迴生死、離苦得樂、成證解脫涅槃的根本妙門。

所以,任何佛教徒要理解佛法,必須修習本禪觀而修證成就圓滿。

  ◆高階禪觀—四諦十六行禪觀 ‧佛法最先宣說的法門 ‧佛法的基礎共學 ‧斷除輪迴、離苦得樂的根本妙門 苦、集、滅、道四諦是四種正確無誤的真理,是佛法根本的禪觀。

在《涅槃經》卷十四中佛陀說:「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生死既以盡,更不受諸有。

」 本書首先以修持總頌來總攝四諦禪觀,再依生滅次第修習,加以無生的見地修習,更特殊之處,是以大悲心真如法性、法界全體、圓頓勝見來修習四諦觀,讀者依四聖諦修證,必能成證如來親證的妙義,成就圓滿的菩提之道。

序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諦,而所謂諦是指真實不虛,如來親證的妙義,更因為四諦是聖者所親證,所以又稱為四聖諦。

四諦是佛法的基礎共學,任何佛教徒都必須依止四聖諦修證成就;另外,要理解佛法更必須透過四聖諦。

四諦是佛陀最先宣說的法門,佛陀當初成道之後,先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的妙理,這稱為佛陀的初轉法輪。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曾三轉四諦的法輪:初轉為示轉四諦四相,說明四諦,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二轉為勸轉四諦修行,說明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

三轉為證轉四諦,說明:苦我已知、集我已斷、滅我已證、道我已修;佛陀說明自身已圓證四諦。

而這四諦的真理,能斷生死輪迴,離苦得樂。

因此,四諦不是一般人用世間思惟理解相信,就能體悟的;而是必須相續的修習證知,所以也只有聖者方能證悟,所以《涅槃經》卷十四中佛陀說: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生死既已盡,更不受諸有。

」 苦、集、滅、道四諦,並非單純的思惟,更需要經由現觀體悟,而其中的義理則是: (1)苦諦:苦是指逼惱之義。

即指我們眾生在三界中輪迴生死,被無常的境界所逼惱,所以名為苦。

而世間的一切有漏煩惱諸法,莫不含有苦性,因此,佛經常說有無量眾苦。

依據我等身心所緣的順逆境界,主要又可分為三苦或八苦。

所謂三苦即苦苦、壞苦與行苦。

苦苦是我們正受到苦緣、逆緣的逼惱之時,從苦生苦叫苦苦:壞苦則是指我們在順緣之中,但是當安樂的境界壞離時所生起的苦惱,名為壞苦,這說明一切有為世間的眾樂,由於無常的緣故,必然生起苦惱;行苦則是指我們在生、老、病、死剎那變異無常中所生的苦惱。

而八苦則是指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與五蘊熾盛苦。

我們的生命外有寒熱飢渴等逼惱的身苦,而內有煩惱的心苦,這些眾苦的真實境界,即是苦諦。

(2)集諦:集是積聚招集的意思。

佛陀認為我們輪迴三界的苦果,必定有它的成因,這就是所謂有因必有果,而有果也必有因。

而這些生成苦果的苦因即是集,也稱為苦集,是指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由無明生起貪、瞋、痴等各種煩惱,造下了積懸善惡的業因,進而招感我們輪迴三界生死的苦果。

(3)滅諦:又名盡諦,是寂滅之義。

能減除三界二十五種存有生命的輪迴苦因、苦集,集滅三界的煩惱結縛,永斷生死患累,而證入寂滅涅槃的解脫。

滅諦直指苦果既為苦集而因起,必然能以苦集因的滅除,而使苦果消除,顯示了因果相生的真理,只要我們精進努力,必能斷輪迴成就解脫果,解除了違反因果的宿命論妄見。

(4)道諦:道代表能通達之義。

是指我們勤修戒、定、慧三學,通達寂滅涅槃,成證解脫之道。

而道諦之中是以正見、正恩惟、正語、正業(正確的行為)、正命(正當的生活方法)、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為中心;這八正道能讓我們通達涅槃解脫。

如果再將道諦擴大則可分為七科:(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菩提分,(七)八正道,等共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再續加廣論,則一切佛法都為道諦。

由於四諦的現觀,並非一般世間的思惟而已,必須體悟內證,斷除一切的無明煩惱結縛,而成為生活中認知一切事物理則的正見及實踐的依據,所以四諦根本上就是三眛神州的慧觀法門,轉換我們的無明妄念,成為四諦正觀,屬戒、定、慧三學中的慧學,是以禪定開展出來的智慧。

而四諦禪觀在修習的過程中,分別具有四種觀照行相,所以稱為十六行相。

因此,這個佛法根本的禪觀,就稱為四諦十六行相,或四諦十六觀。

四諦十六行相中,苦、集、誠、道都具有四種行相。

其中苦諦之下有四種觀照行相,即:無常、無我、苦與空,依此四種觀行,來徹見苦的實相。

集諦之下則有集、因、緣、生,四種觀行來徹見集的實相。

滅諦之下有盡、滅、妙、離,四種觀行來現證寂滅的實相。

道諦則有道、正、行、出,四種觀行來成就菩提之道。

四諦十六行觀,是佛法的根本慧觀,是一切佛教行者要離苦得樂,成證解脫涅槃的根本妙門。

要了解佛法不能不修習這個禪觀,要圓滿佛法,也不能遠離這個禪觀。

目錄 四諦十六行禪觀──現觀四諦修證十六正行的禪法 〈高階禪觀〉出版緣起 序    第一章 四論十六行禪觀修持總頌   第二章 皈命於四諦十六行禪觀    一 、 前言  二 、 皈命於四諦十六行禪觀  三 、 聽聞四諦十六行禪觀的大眾    四 、 如何發心修習四諦十六行禪觀  五 、 四諦十六行禪觀的正確見地   第三章 總說四諦十六行禪觀   第四章 以生滅次第修習四諦禪觀  一、現觀生滅四諦  二、總修四諦十六行觀  三、二轉四諦法輪  四、三轉證道四諦法輪  五、現證四諦行相   (一)「眼、智、明、覺」的境界   (二)四諦的真實觀察   六、總攝四諦禪觀    (一)生苦的觀察   (二)老苦的觀察   (三)病苦的觀察   (四)死苦的觀察   (五)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的觀察   (六) 照見五蘊皆空  七 、 禪定中的三種觀察  八、苦集聖諦的觀察  九、苦滅聖諦的觀察   十 、 苦滅道聖諦的實踐  十一 、 《解脫道論》的指示  十二 、 《達摩多羅禪經》的總攝   第五章 以無生的見地修習四諦禪觀  一 、 無生四諦禪觀的心要  二 、 從無生四諦到無量四諦  三 、 聲聞、緣覺及菩薩四聖諦的差別  四 、 以《中論》的正思惟修持四諦   五、無苦、集、滅、道   第六章 以大悲、心修習間聖諦   第七章 以真如法性修習四聖諦   第八章 以法界全體修習四聖諦 第九章 以圓頓勝見修習四聖諦   附錄:  一、雜阿含經卷第十五.雜因誦第三 (節錄)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二 (節錄) .四聖諦品第八   三、中論卷第四.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四、大智度論卷九十四(節錄).釋四諦品第八十四  五、解脫道論卷第十一    解脫道論卷第十二  六、大乘義章卷第三(節錄)  七、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三(節錄)  購物說明 商品示意圖僅供參考,請以實際供貨商品為準!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有聲出版品及食品,因性質特殊,一經拆封,即不接受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試閱/試聽 第一章 四諦十六行禪觀修持總頌 洪啟嵩 敬禮 大智海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皈命 稽首甚深智,無上等持佛,現空大悲具,大作用大力。

演說無量法,總持四聖諦,隨法住法位,吉祥真如體。

勝利皈命者,盡攝眾賢聖,一音法圓頓,無為證明空。

二、對法眾 諸佛威神力,三寶加持力,自性清淨力,無上福智力, 隨順善修力,如實說法力,實相體圓頓,善說般若相。

妙觀智頓圓,初中後成滿,圓頓實法界,宣說圓頓法。

  體性大悲中,圓頓具大悲,幻如無為眾,隨緣實相說。

緣一切眾生,四諦微妙義,如瓶勝灌頂,無餘而宣說。

緣慧聖行者,慧解脫究竟,性利如所說,剎那自莊嚴。

發心菩薩眾,善生真實義,根道果極圓,平等諦實相。

         相關商品 十種遍一切處禪觀─調練心念出生廣大威力的禪法 NT$280 NT$252 通明禪禪觀─迅速開啟六種神通的禪法 NT$200 NT$180 回商品列表 CLOSE SEARCH 購物車(0) TOTAL:$0 無購物資料 看商品詳細 尺寸 數量 -+ 庫存狀態文字 確認送出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認證碼 更新驗證碼 登入 忘記密碼? 立即結帳 為簡化流程,第一次購物您不需要加入會員就可以直接進行購物。

完成訂購後,系統將自動將您升級為會員。

第一次購物 註冊會員 會員個資權益條款/會員服務條款   歡迎您加入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網路書店的會員(以下簡稱全佛文化),增進會員的福祉及保護個人隱私是我們最重要的經營理念。

以下的條款請您耐心閱讀,以便能夠確實保障您的權益。

  一、個人資料權益保護告知事項 由於「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在取得您的個人資料時,需告知下列相關事項並得到同意。

(一)取得之目的﹕為了用來記錄客戶的個人訂單以及配送商品的用途、最新特惠訊息及提供會員個人化之推薦服務。

(二)取得之內容﹕姓名、聯絡方式......等,詳如會員資料表。

(三)運用個人資料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1.期間、方式:提供個人資料後,以電腦或其他方式持續給與關懷與服務。

2.對象、地區:全佛文化、與全佛文化有業務往來者及地區。

(四)就提供之個人資料,行使查詢、閱覽、複製、補充、更正,您得登入會員中心自行辦理;停止蒐集、處理、運用或刪除及無法登入會員中心,需提出證明資料向客服中心申請辦理。

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得不依您的請求辦理。

(五)可自由選擇是否提供個人資料,若拒絕提供所需之個人資料或提供不完全時,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供之關懷與服務可能有所疏漏。

  二、個人資料安全注意事項 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是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重要的經營理念,在未經會員同意之下,我們絕不會將會員的個人資料提供予任何無關之第三人。

(一)為了確實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我們全程使用SSL128bits最高等級加密,絕不會將您的會員及購買資料洩露給第三者,所以會員、消費者可以放心在本商店購物。

(二)會員請妥善保密自己的網路密碼及個人資料,不要將任何個人資料,尤其是網路密碼提供給任何人。

在使用完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功能後,務必記得登出帳戶,若是與他人共享電腦或使用公共電腦,切記要關閉瀏覽器視窗。

  三、服務會員事項 (一)提供會員資訊﹕透過各種電子雜誌、電子郵件、郵件、電話等,提供各種資訊與服務。

(二)提供會員個人化專屬服務﹕就會員購買紀錄、心靈網路書店網站之瀏覽紀錄、所瀏覽之內容或廣告及其他關連事項、針對民調、活動、留言版等之意見、使用服務之內容,依客戶之個人屬性,進行個人化之分析作業、以便提供會員專屬之服務。

(三)回覆客戶之詢問﹕會員可以使用電子郵件、郵件、傳真、電話或其他任何直接間接聯絡方式向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出詢問,或與客服中心聯絡,我們會在最短時間回覆。

  四、其他 (一)配合交易行為﹕會員對商品或勞務為預約、下標、購買、參與贈獎或其他交易時,我們為了完成商品配送、勞務提供、價金給付及相關之服務等,而請會員配合回答詢問或其他完成交易所必要知行為,會員均應配合。

(二)對於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個資提供﹕會員對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商品或勞務為預約、購買、參加贈獎活動或其他交易時,我們只在該交易必要範圍內,將會員之個人資料提供予該服務提供者,並由該服務提供者負責管理個人資料。

我們會以規約課予服務提供者擔負保障會員隱私之責任;並告知其侵害會員權益,將有民刑事責任。

但無法保證服務提供者會必然遵守。

詳細內容,請向各別服務提供者洽詢。

(三)提供個人化專屬服務時,亦可能於上述規定之目的以外,利用個人資料。

此時將在該個人化專屬服務之網頁載明其要旨並取得您同意。

隱私權保護/隱私權政策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http://www.buddhall.com)為一提供線上交易服務之網站,為保護網站使用者所提供之個人資料,故制定下列條款以為隱私權保護:   一、使用者資料之蒐集目的: 此資料的蒐集目的,係為確認於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進行交易服務行為,或取得資訊的使用者,其身份確認及提供有關服務之用,範圍如下:使用者應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之要求而留存之姓名、地址、電話、電子郵件帳號等個人資料。

  二、使用者資料的使用: 經過讀者同意所登錄的資料,只作為寄送商品、連絡讀者、訊息傳遞、內部分析或商業服務用途,絕不提供任何第三人使用或移作其他用途。

但如在下列情形下,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可能將個人資料提供予第三人使用。

為了提供服務或優惠權益,需要提供第三人使用會員資料時,本網站將充分說明後,由會員自由選擇是否接受此優惠服務。

司法單位要求提供特定個人資料,將在司法單位正式程序下,作必要的配合。

  三、個人資料之修改: 使用者可隨時利用帳號和密碼更改所輸入個人資料。

但交易記錄、付款資料所留資料,則不在此範圍內。

  四、資料之安全保護: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將盡力以合理之技術及程序,保障所有資料安全。

  五、網頁的使用: 為服務使用者,全佛文化網路書店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連結,使用者可經由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

但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並不保護使用者於該等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六、隱私權保障條款的修正權利: 本條款將因應科技發展、相關法規之修訂或其他環境變遷之因素而作適當的修改,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的立意。

該修改過之條款亦將立即刊登於網站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