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亞述帝國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其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
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 ...
波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波斯」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波斯(消歧義)」。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內部連結。
(2019年7月1日)請根據格式指引,移除重複、標題連結以及任何與內容無關的連結。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7月1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波斯"—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現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歷史系列條目
伊朗歷史
神話時期
俾什達迪王朝
凱揚王朝(英語:Kayaniandynasty)
遠古時期
原始埃蘭(前32世紀–前27世紀)
埃蘭(前27世紀-前539年)
曼努亞人(前850–前616年)
帝國時期
米底帝國(前678-前550年)
(斯基泰王國)(前652–前625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前330年)
阿特羅帕特尼王國(約前320年–公元3世紀)
塞琉古帝國(前312-前63年)
安息帝國(前247-224年)
薩珊王朝(224-651年)
中世紀時期
伊朗的伊斯蘭化
倭馬亞王朝(661-750年)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
達布依王朝(642–760)
巴文德王朝(651–1349)
達馬萬德的馬斯穆罕王朝(651–760)
帕度式帕尼德王朝(665–1598)
卡倫文德王朝(7世紀–11世紀)
賈斯塔尼德王朝(791–974)
阿拉菲德王朝(864–14世紀)
塔希爾王朝(821-873年)
薩曼王朝(819-999年)
薩法爾王朝(861-1002年)
古爾王朝(1149-1215年)
薩吉德王朝(889–929)
薩拉里王朝(919–1062)
齊亞爾王朝(930–1090年)
Ilyasids(932–968)
白益王朝(934-1062年)
加茲尼王朝(977-1186年)
卡庫伊德王朝(1008-1141)
Nasrids(1029-1236)
塞爾柱王朝(1037-1194年)
花剌子模帝國(1077-1231年)
AtabegsofYazd(1141–1319)
Mihrabanids(1236–1537)
卡爾提德王朝(1244–1396年)
伊兒汗國(1256-1335年)
丘拜尼王朝(1335-1357年)
莫札法爾王朝(1335-1393年)
賈拉伊爾王朝(1337-1376年)
Sarbadars(1337–1376)
Injuids(1335–1357)
阿弗拉西亞布王朝(1349–1504)
Marashis(1359–1596)
帖木兒帝國(1370-1507年)
黑羊王朝(1406-1468年)
白羊王朝(1468-1508年)
Kia'idynasty(1389–1592)
近代時期
薩非王朝(1501-1736年)
(漢達基王朝)(1722–1729年)
阿夫肖利耶王朝(1736-1796年)
桑德王朝(1750-1794年)
卡扎爾王朝(1794-1925年)
現代時期
巴列維王朝(1925-1979年)
伊朗臨時政府(1979-1980年)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80年至今)
相關條目
名稱
帝王
經濟歷史
軍事歷史
戰爭
年代歷史
伊朗主題閱論編
波斯(Fars)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
歷史上在這一西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帝國。
全盛時期其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亞細亞、歐洲的馬其頓、希臘半島、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葉門。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目次
1波斯和伊朗
2波斯諸帝國
2.1埃蘭和米底時期(前2700年-前553年)
2.2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年-前334年)
2.3希臘化時期(前330年-前129年)
2.4阿薩息斯王朝(前247年-226年)
2.5薩珊王朝(224年-651年)
2.6伊斯蘭哈里發時期(632年-1258年)
2.7蒙古伊兒汗國時期(1220年-1357年)
2.8帖木兒帝國、土庫曼白羊王朝、土庫曼黑羊王朝
2.9薩非王朝(1501年-1736年)
2.10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2.11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
3參見
4參考資料
5外部連結
6文內注釋
波斯和伊朗[編輯]
自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作「波斯」。
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亞述帝國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其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
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雅利安人,以示尊貴[1])。
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舒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於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中被稱為「伯爾薩」(Pârsa,今法爾斯)。
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帕塞斯」(Perses)、「潑西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於居魯士二世帝國的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英語裡的波斯人(Persian)由此而來。
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派拉斯」(英語:Paras;希伯來語:פרס),如「ParasveMadai」(希伯來語:פרס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
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
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埃蘭沙赫爾(ErânshahrorIranshahr),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伊朗,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
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其實根據考據,艾蘭(Eran)、雅利安(Aryan)、伊朗(Iran)皆是同詞音轉,具有同源關係,皆為伊朗本身的名字。
波斯諸帝國[編輯]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
埃蘭和米底時期(前2700年-前553年)[編輯]
埃蘭和米底尚未被希臘人稱為波斯,但卻是波斯地區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
埃蘭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
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
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米底(前678年-前553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領土面積最大時西起小亞細亞的卡帕多西亞,東至阿拉霍西亞西部。
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
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
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國家。
前553年,米底國王的孫子居魯士二世起兵反叛米底亞,建立了阿契美尼德帝國,米底王國結束。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年-前334年)[編輯]
主條目: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6世紀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版圖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
居魯士二世並於前553—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亞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47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二世向東武力入侵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囉、克蘭斯米亞。
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新巴比倫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身亡。
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
而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見前499—前449年的波希戰爭)。
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於前480年再度對希臘諸城邦用兵,可惜最終功虧一簣(見「溫泉關戰役」、「薩拉米灣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
古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為當時世界上領土疆域最大的帝國。
希臘化時期(前330年-前129年)[編輯]
參見:希臘
早在創建於前356年的腓力二世的馬其頓王國在不斷把古希臘城邦納入治下之前,就有了日後對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武力入侵征服的野心,在最終於前338年把古希臘城邦徹底納入其治下之後(除開斯巴達),在前336年就集結了由阿塔修斯統帥的五萬軍隊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武力入侵小亞細亞當時屬於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小亞細亞的領土疆域,但是很不幸,不久就在女兒的婚宴上被殺,之後亞歷山大大帝成功登上王位並鎮壓反叛,之後一如既往的沿襲父親腓力二世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武力入侵征服,在前334年—前330年間亞歷山大大帝的五萬大軍經過格拉尼庫斯河戰役、米利都圍城戰、哈利卡納索斯圍城戰、伊蘇斯戰役、泰爾圍城戰、加沙圍城戰、高加米拉戰役、波斯隘口戰役、粟特岩山戰役(英語:Sogdian_Rock)九場戰役之後,大流士三世在逃跑的途中被貝蘇斯刺殺,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之前領土疆域的大部分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
馬其頓帝國很快在前322年至前301年的一共八場繼業者戰爭之後就分崩離析。
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之一塞琉古一世經過繼業者戰爭,最終在前312年自立塞琉古帝國,以塞琉西亞和安條克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伊朗成為東西方的一個交流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和印度,佛教從印度孔雀王朝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古帝國的後期,在前238年,由來自於裏海東岸的遊牧部落聯盟大益的成員帕尼人酋長阿爾沙克一世攻占了帕提亞,帕尼人接受了帕提亞語並建立起阿爾沙克王朝(阿薩息斯王朝)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
阿爾沙克王朝之後不斷擴張領土疆域,在前177年—前138年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領土疆域擴張到最大,西到敘利亞段的幼發拉底河以西,包括全部美索不達米亞,東到阿姆河,東南到哥德羅西亞,南到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前250年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大夏所擾,在前190年之後,西面又面臨羅馬共和國的武力征伐導致不斷的衰敗,最終在阿爾沙克王朝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喪失了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全部領土。
最終於前63年被羅馬共和國徹底滅亡。
阿薩息斯王朝(前247年-226年)[編輯]
主條目:安息帝國
阿薩息斯王朝又稱帕提亞帝國、安息帝國等,發源於今天伊朗東北當時叫帕提亞的地區,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統治的極盛時期,包括今天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
兩個帝國之間經常戰爭。
同時帕提亞帝國與一世紀之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戰事頻傳。
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都城泰西封分別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屢次被羅馬軍團攻占而國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紀初期的諸侯割據。
薩珊王朝(224年-651年)[編輯]
主條目:薩珊王朝
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
公元621年—626年的依蘭沙赫爾的領土疆域
224年安息帝國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跟帝國開始戰爭。
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依蘭沙赫爾),首都泰西封。
薩珊王朝是以阿達希爾祖父之名而命名。
波斯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
薩珊王朝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在260年俘虜過羅馬皇帝瓦勒良。
但是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占。
薩珊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
基督教中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突厥的連年征戰,薩珊王朝對臣民的課稅較重,同時由於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爾後由於東羅馬在查士丁尼時代成功竊取絲綢製造技術,作為絲路轉運站的經濟地位更是大受打擊。
627年被東羅馬擊敗而元氣大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同時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軍隊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
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
帝國在632年起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國唐朝,請求唐高宗出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錫斯坦一帶,於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於663年終被阿拉伯所滅。
伊斯蘭哈里發時期(632年-1258年)[編輯]
阿拉伯帝國進攻薩珊王朝,統治者伊嗣埃三世被殺,混亂的薩珊王朝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
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導致了祆教在波斯的最終衰亡,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
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國第四任統治者哈里發阿里遭到刺殺。
總督穆阿維葉一世隨即宣佈其子即位,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以大馬士革為首都,是為葉齊德一世。
倭馬亞王朝統治疆域東至中亞和印度,達到了另一個高峰。
宣稱沒有一個帝國的疆域比倭馬亞帝國更廣闊。
直到749年阿拔斯一世起兵攻入首都大馬士革,屠殺王室,建立阿拔斯王朝,倭馬亞王朝從此滅亡。
750年以後,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雖然中央由阿拉伯人掌控,而波斯人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文化得到巨大發展。
馬蒙之後,阿拔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期間波斯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加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王朝;塞爾柱帝國的建築師於1042年在伊斯法罕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星期五清真寺。
波斯數學家及詩人歐瑪爾·海亞姆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baiyat)。
塞爾柱人在12世紀末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語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沙朝所取代。
1194年,花拉子模沙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塞爾柱帝國,繼而攻占伊朗高原。
120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最終攻占波西斯。
1212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喀喇汗國,繼而統治全部中亞河中地區。
121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古爾王朝。
1258年,旭烈兀西征時率領的12000大軍攻陷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哈里發穆斯台綏木投降後被殺,阿拉伯帝國滅亡[2]
蒙古伊兒汗國時期(1220年-1357年)[編輯]
1219年底—1220年間,成吉思汗親率蒙古帝國十萬大軍武力入侵征服花剌子模王朝,並鎮壓了其境內的三十個城市,大伊朗地區隨後被蒙古人統治。
之後在歷任蒙古帝國最高統治者拖雷、窩闊台、乃馬真后、貴由汗、斡兀立海迷失和蒙哥時代的地方總督綽兒馬罕、拜住、野里知吉帶,畏兀兒人闊里吉思與衛拉特人阿兒渾阿加繼續對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和羅姆蘇丹國的占領和鎮壓,尤其是他的孫子旭烈兀在1256年—1259年間先後攻滅木剌夷、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敘利亞阿尤布王朝,1260年旭烈兀被元帝國大汗忽必烈封伊兒汗,封地波斯,正式建立伊兒汗國。
伊兒汗國多次與埃及馬木留克爭黎凡特,並參與了最後一次的十字軍東征。
1295年伊兒汗國的君主合贊汗最終皈依伊斯蘭教。
直到1357年伊兒汗國滅亡後,波斯依然被從伊兒汗國分裂出的五個王朝統治。
帖木兒帝國、土庫曼白羊王朝、土庫曼黑羊王朝[編輯]
1381年到1467年,波斯成為興起於河中突厥帖木兒帝國的一部分。
帖木兒死後不久西波斯先後被土庫曼人建立的存在於1375年—1468年的黑羊王朝和存在於1378年—1508年的白羊王朝統治。
1405年到1433年,明朝永樂帝派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帖木兒帝國。
鄭和在斯里蘭卡(錫蘭)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
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薩非王朝(1501年-1736年)[編輯]
主條目:薩非王朝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土庫曼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
薩非王朝與鄂圖曼帝國戰爭不斷。
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編輯]
1907年英俄協議之後的波斯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鄂圖曼帝國入侵薩非王朝,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強迫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後波斯被均由土庫曼人建立的阿夫沙爾王朝、桑德王朝和卡扎爾王朝統治。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羅斯帝國和東面以英屬印度為基地的不列顛帝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不列顛帝國勢力範圍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羅斯帝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今土耳其)、不列顛帝國(今英國)和德意志帝國(今德國)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
戰後波斯北部被不列顛帝國駐軍控制。
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更名為伊朗。
參見[編輯]
波斯君主列表
伊朗
伊朗歷史
參考資料[編輯]
Stronach,David"DariusatPasargadae:ANeglectedSourcefortheHistoryofEarlyPersia,"Topoi
AbdolhosseinZarinkoob(英語:AbdolhosseinZarinkoob),Ruzgaran:tarikh-iIranazaghztasaqutsaltnatPahlviSukhan,1999.ISBN964-6961-11-8
AliAkbarSarfaraz,BahmanFiruzmandiMad,Hakhamanishi,Ashkani,Sasani,Marlik,1996.ISBN964-90495-1-7
Daniel,Elton,TheHistoryofIran,GreenwoodPress,2001
IranChamberSociety(HistoryofIran)
外部連結[編輯]
伊朗簡史-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大使館
文內注釋[編輯]
^揭秘:“伊朗”不等于“波斯”最初是指两回事_历史频道_凤凰网(shtml).鳳凰網(鳳凰網).[2019-12-14](中文(簡體)).
^
李一新.旭烈兀西征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4月[2013-11-1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波斯&oldid=68702374」
分類:波斯中東歷史已不存在的帝國伊朗歷史隱藏分類:自2019年7月包含過多連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所有包含過多連結的條目自2019年7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希伯來語的條目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NaVosaVakavitiFrançaisFrysk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LinguaFrancaNova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BahasaMelayu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ଓଡ଼ିଆ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mantschRomânăРусиньскыйSicilianu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اردوVènetoTiếngViệt吴语ייִדיש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古列二世逐一征服新巴比倫帝國及其他國家而建立起波斯帝國
不久,古列二世戰勝了這位宗主國君王,而成為瑪代波斯帝國(Medeo-Persian empire)的繼承人。 因為古列二世的潛在勢力不少,所以其他國家就急促地組織一個聯盟起來 ...
- 2建立當時強大的波斯帝國的皇帝——大流士一世 - 每日頭條
波斯帝國領土遼闊,民族複雜,古代波斯人本臣服於西北部的米底,到了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居魯士二氏滅米底,進而向外擴張,才建立了統一的波斯帝國。居魯 ...
- 3伊朗君主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1 波斯部落; 4.2 波斯帝國. 5 馬其頓王國(阿吉德王朝); 6 塞琉古帝國; 7 安息帝國; 8 薩珊王朝; 9 阿拉伯帝國統治. 9.1 正統哈里發統治時期; 9.2 倭馬亞王朝 ...
- 4波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亞述帝國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其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 ...
- 5古代波斯王朝一共有几个君王? - 百度知道
波斯帝国世系表 泰斯帕斯,阿契美尼斯之子居鲁士一世,泰斯帕斯之子冈比西斯一世,塞鲁士一世之子居鲁士(大帝),冈比西斯一世之子,约前550年–前530年在位(ruler 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