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 - 社團法人中華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60.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 ... 冀此,在理論中提出犯罪案件之發生,須有在時空上聚合的三要素,分別是(一)具有能力及犯罪動機的人;(二) ... 捐款資訊:台灣銀行(004)內壢分行|帳號:144-00101382-5|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 260.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ActivityTheory) Previous Next 260.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ActivityTheory) 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ActivityTheory) 日常活動理論是美國的Cohen和Felson兩位學者於1979年提出的犯罪學理論,其理論觀點認為犯罪可以透過減少有動機的犯罪人、減少可能的被害人以及增加監控,而獲得預防效果,對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因為社會變遷、經濟發展以及雙薪家庭的增加,促使婦女在家的時間減少,家庭的照顧與教育功能對式微,致使犯罪率上升,於此同時,當科技越來越進步,產品設計越來越輕巧方便與價值不斐時,犯罪率亦會上升,經由此類的研究,藉而提出人類的活動模式與犯罪有密切的關係。

冀此,在理論中提出犯罪案件之發生,須有在時空上聚合的三要素,分別是(一)具有能力及犯罪動機的人;(二)合適的人、物或慾望之目標物;(三)足以遏止犯罪發生之抑制者不在場,亦即,缺乏有能力的監察人,當這三項要素出現時,犯罪的機會便會上升。

爾後,於1996年,Felson在其<犯罪與本質>一書中添加三項元素,分別是(一)對犯罪動機者有約束力的操縱者;(二)負責保護合適目標的監護者;(三)負責看管物業場地的地點管理者,以上六項因素成為了犯罪者的推力及反推力。

「日常活動理論」應用到犯罪預防,從加害者與被害者兩造,可以得出許多預防犯罪的小措施,藉以達成降低犯罪的效果,例如易見的財物容易被偷,那麼財不露白抑或是妥善放置和提高警覺性,便可望降低竊盜罪與失竊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概念:動機、推拉力量、犯罪預防 (本則小百科係由林淑女整理) 2017-01-24T12:14:24+08:002017-01-24|Categories:晴天詞彙|Tags:RoutineActivityTheory,日常活動理論|0Comments ShareThisStory,ChooseYourPlatform! LeaveAComment取消回覆 Pleaseenterananswerindigits:15−2= 晴天消息 「『確診火化規則沒變過』陳時中:公文很容易讓大家誤解」 2022-06-06 走過風雨飄搖的抗疫周年有感 2022-06-06 「嘉縣+1129,新住民通譯進駐關懷中心」 2022-06-06 「防疫不孤單,高市經濟弱勢學童可獲餐食補助」 2022-06-06 「竹市早療3箭,議員籲納『到宅療育』」 2022-06-06 Facebook粉絲團 訂閱晴天電子報 標籤雲COVID-19 人口海嘯 人群服務 保母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兒童權利公約 兒童福利 兒童虐待 公民政治 勞動基準法 家庭 家庭暴力 少子女化 性別主流化 政見 最佳利益 次文化 武漢肺炎 死刑 照顧管理 疫情 社區工作 社工 社會安全 社會安全網 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師 社會救助 社會福利 社會連帶 福利津貼 私有化 經濟安全 老人 超高齡社會 身心障礙者 酒駕 長期照護 長期照顧 長照家庭 階層化 非營利組織 風險 高等教育 高齡社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