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嗎?內在小孩-依附關係的連結、決裂與修復」 2018.10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好嗎?內在小孩-依附關係的連結、決裂與修復呂靜宜2018.10 “八歲的伊翔時常馳騁在奇幻繽紛的想像世界中,藉著多采多姿的想像力得以飛翔,落地時的現實生活是作業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首頁 回陽明首頁 English 分類清單 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深度讀書會 尋‧嘗日~生活興趣探索工作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健康心理中心招收111學年度駐地實習心理師公告 110學年度全職實習心理師錄取名單公布 ◎110-1山腰電影院片單海報 首頁 > 山腰消息 ◎「你好嗎?內在小孩-依附關係的連結、決裂與修復」2018.10 你好嗎?內在小孩-依附關係的連結、決裂與修復 呂靜宜2018.10    “八歲的伊翔時常馳騁在奇幻繽紛的想像世界中,藉著多采多姿的想像力得以飛翔,落地時的現實生活是作業成績、秩序規矩、人際互動…。

有一天的課後,伊翔幫忙一旁玩球的同學們撿球,因為回傳失誤被同儕指責是蠢蛋白癡,被辱罵與推打的伊翔終於反擊,一陣搏鬥之後情緒激動的伊翔回到家中的頂樓,摻著淚水放風箏試圖讓自己平靜。

   然而回到家面對的是同學及其母親的告狀,不明究理的爸爸劈頭給了伊翔一記耳光,怒罵伊翔一天到晚闖禍、惹麻煩、不知廉恥,恐懼害怕、憤怒不滿都在伊翔的臉上,直到媽媽靠近輕輕撫摸伊翔受傷的臉,伊翔終於有一片刻得以表露自己的委屈…”    這是印度電影「心中的小星星/TaareZameenPar」當中的劇情,但是否有那麼些似曾相識的片段、感受,孩童時的我們因著外在的人我互動、內在身心需求,會自然地產生各種情緒感受,特別是如同伊翔經歷的委屈難過、憤怒不滿,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能否注意、理解孩子的狀態與需求,給出適當的安撫,讓孩子在情緒當中逐漸舒緩,從互動當中感到安全呢?這就是所謂的「依附關係」-嬰兒與照顧者的行為模式,嬰兒開始探索世界時,初始的興趣包含人際世界,而親子關係是所有關係的起點,照顧者在一旁給予適當回應,讓孩子獲得生理及心理上的安全,依附關係有好的連結時,我們會在關係中感受到信任、舒適、彼此互惠,也能促進情感調節。

   然而,關係並非總是理想完美,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少經歷過驚嚇恐懼、害怕擔憂、迷惘困惑,卻不全然能得到合適的安撫回應,若沒有獲取安全,人可能有各種方式的「攻、逃、呆」-攻打反擊、迴避逃離或凍結,來減少威脅和創造安全。

且透過親子互動經驗會逐漸形成「內在運作模式」,學習到對自我及世界的看法,嬰兒發現自己是誰、認識原始的自己,是從照顧者的眼裡、聲音、表情和觸摸而來的,若缺乏安全感,內在運作模式中建立的自我是不好的、糟糕的、不值得被愛、沒能力;外在世界則是不安全的、不可信任的、醜惡的。

   即便隨著長大,各方面的能力漸長,或許得以仰賴堅強、獨立、能幹的面向來呈現自己,孩童時期曾經決裂的依附關係,甚或創傷卻仍影響著大腦的邊緣系統,情緒警報器杏仁核-對危險敏感,當創傷刺激再次出現時,杏仁核會導致身體對危險做出預備反應,隨時準備攻逃呆;拼圖大師海馬迴-組織串聯我們的生命故事,對於創傷刺激產生意識回憶。

童年情緒學習與內隱記憶的機制,重覆的人際互動所形成的依附是創造個人的安全天堂或危機創傷中心。

   依附關係始於孩童時期,但人終其一生都有機會得以再次修復,成人之後依附的對象可能是好友、伴侶或老師,在壓力時尋求安慰、建議或力量;抑或有機會重新學習自我安撫,辨認自己的情緒反應是否源自於內在小孩的聲音,長大成人的你,是否願意自我安撫,重新修復,搭起信任的橋樑,低下頭來看看這位小小孩,伸出手輕拍她/他的頭,溫柔地擁抱她/他,真誠地對她/他說:「我看見你的驚恐無助、失望難過、害怕擔憂、迷惘、憤怒…,身在其中是多麼的不容易,你好想努力但也真的好難,讓我陪著你,我願意試著承接你的需要,給予呵護…」,內在修復式的自我對話有機會讓杏仁核穩定、讓海馬迴允許我們了解狀況,重新覺察與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內在世界,有彈性的情緒調節及修復安全感。

長大的你,想跟八歲的伊翔或是自己的內在小孩說些什麼呢?   瀏覽數   友善列印 分享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稱呼: 親友Email: 推薦說明: 請輸入推薦說明 驗證碼: *驗證碼: 更換驗證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