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已是期中考,各位新進助理教授都好嗎? | 顏聖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在已經是十一月中,開始期中考了,請問各位新進教授還OK嗎? ... 那樣的學生至少可以幫忙新進老師快速適應校園和週邊商圈的生活。

 瞬間已是期中考,各位新進助理教授都好嗎?|顏聖紘|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瞬間已是期中考,各位新進助理教授都好嗎? 顏聖紘 17Nov,2015 圖/ PedroRibeiroSimões(CCBY2.0) 現在已經是十一月中,開始期中考了,請問各位新進教授還OK嗎?你是否終於在前幾週知道真正的修課人數了呢?你是否發現從開學到現在你幾乎沒有進行任何學術研究工作,都在打雜呢?你是否開始接收到很多有關升等年限的提醒,計畫撰寫等令人焦慮的訊息呢?重點是你沒有研究助理幫你忙,一切得自己來對不對? 我們就把這些問題一個又一個地拿出來討論吧。

一、為什麼開學那麼久才知道一個班上有多少學生? 大概從十幾年前開始,台灣的高等教育就開始時興一種制度:「鼓勵你試吃吃到飽、可以買了又退貨、不滿意可申訴、而且不需要負什麼責任」。

無論是考大學、考研究所或選課,整個制度都在鼓勵與允許學生力行「到時候再說反正選擇很多」的思維。

此種制度的產生其實是因應以下現象而產生的對策: 許多學生從國小唸到高中12年,仍然非常迷惘,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連選科系都是道聽塗說基於幻想,甚至連自己為什麼要考大學或考研究所都弄不清楚,只是被家長與社會期待推著往下走。

正因為如此,為了怕學生選了課又不喜歡,只好讓他們有初選、第一次加退選、第二次加退選,還有異常處理的機會。

在這麼為學生權益設想並保留受教權的彈性時,課程設計的架構、教師的教學方法是不是會破壞呢?我很少見到這樣的討論。

既然不知道有多少學生來修課,有些老師索性在第一週就乾脆不上課,只點個名就算了。

也就是說,扣掉期中期末考,一學期至多只上15週的課程。

然後,都還沒上到什麼,就已經要期中考了。

而且你會發現有不少學生會以「因為我是異常處理以後才來上課的,所以我甚麼都不知道」為由當成自己跟不上課程的藉口。

雖然是否到課和學習成效沒有必然的相關性,但如果老師認為這影響了課程進行的品質(尤其是分組與專題討論),那麼就有必要在課程大綱上說明這方面的要求。

二、你會不會覺得半個學期以來在學術上一事無成? 你認為自己半個學期以來做了什麼學術研究工作嗎?還是都是靠博士班或是博後期間的成果在撐?相信有些非常優秀的新進助理教授已經因為優異的表現開始獲得學校的額外經費補助,也開始被找進一些群體型計畫、教學改善計畫、產業激勵計畫擔任重要的角色,但是你是否已經進入狀況?或是忙著追「前情提要」?還是因為備課、開會、回覆便當要吃葷還是吃素、驗收、寫計畫書、想抓的期刊學校沒有訂,一天就忽然過去了? 新進助理教授還有一個必然會遇上的學術性任務就是「接受為數不少的演講邀約」。

就像新人發片上通告一樣,製作單位想要敲你通告表示你很紅、研究領域有意思,所以最好不要推。

新進人員也應該利用這樣的機會廣結善緣,甚至讓其他學校機構的學生知道你的存在,也算是替未來的潛在學生與助理鋪路。

但是好好地準備演講真的很花時間,如果初試啼聲效果不佳,在小圈圈中被下了一個「其實他也不怎麼樣」的評語,那就慘了。

所以就算再累再忙擠不出時間,這可能是開學到期中考之間最學術化,最能讓自己保持腦袋完好運作的活動了。

三、沒有研究生和助理,百廢待舉怎麼辦? 理工農醫科系的老師通常需要花上至少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整建立研究室的設備與人力規模。

所以一開始什麼都要自己做。

研究室要自己設計,研究室要自己打掃,報帳要自己來,所有的教育訓練(例如智財權、學術倫理、報帳)都要自己去。

當然,研究要自己做,報告和計劃書要自己寫,某些公文要自己跑,若要上簽公文要自己擬。

每天忙到一兩點才能睡是正常的。

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以前在博士班指導教授的庇蔭之下,經費、人力、器材、空間、行政工作都有人打理得好好的,自己只要負責做研究和寫論文。

現在一切都要自己來,也應該要自己來,日後才能深知研究室應該如何經營、人力如何調配、經費如何籌措,最重要的是,如果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現任何行政流程上不合理,沒有效率的地方,才能在成為系、院、校級相關試務委員的時候進行必要的改革。

喔對了,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慕新進老師之名而來,不管那些學生的程度好不好,請好好教他們。

因為他們願意有那個勇氣在你設備不全、經費不多的時候加入你的研究室,或來投石問路,已經比多數學生有冒險性了。

那樣的學生至少可以幫忙新進老師快速適應校園和週邊商圈的生活。

四、你會不會覺得書好難教?裝可愛也沒有用? 有些老師在進入大學教書之前已經有學界或業界的教學經驗,所以在教學上或許比較能夠駕輕就熟。

然而為數不少的新進老師除了在研究所期間當過助教以外,幾乎沒有教學經驗與教學技巧。

但是年輕就是本錢,據說年紀輕一點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就比較容易拉近。

上課講講笑話、聊聊電影、聊聊漫畫,據說在以前是有用的。

但是最近聽到好多老師跟我說:「不管說甚麼學生都沒有反應好像全班都死掉一樣,我們教書真的要彩衣娛親嗎?」有時候我也承認有些老師上課真的好無聊,語氣平淡,一直放投影片,甚至自己對課程內容都不熟。

但是,我倒不認為為了要讓學生活過來,就非要講一些五四三,或硬要「融入年輕人」(因為再怎麼學都不太像)。

不管什麼科系,學生最缺乏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能夠精確描述自己已具備與不具備的能力,並產生求知的動力。

或許多花點時間燃起學生快要壞光的好奇心,協助他們重組知識脈絡與技術需求是更重要的。

至於上課方式,就看老師自己的本領與喜好吧。

五、天啊還要請導生吃飯是怎樣? 不少年輕老師都會問一個問題:「大學生不是法定的成年人嗎?為什麼還需要有個導師來照顧?」其實大學生也不見得認為他們真需要一個「導師」,但是因為多數大學並不把經費擺在諮商輔導體系的專業,把錢直接發下去給導師「自由利用」,所以導師的功能經常就只是聊備一格,除了在選課、休學的申請單上簽簽名,學生出包時作個樣子寫一個晤談紀錄,就剩下請學生吃飯。

當然這是因為我們整個社會都有媽寶化的傾向,所以才這麼需要有人動不動「關心你」,但是讓沒有諮商輔導專業的大學教授,來直接面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需求,真的是妥當的做法嗎? 每個學校都有「優良導師」的獎項設置,而優良導師據說在某些升等體系中是不無小補的。

那麼應該要很積極的去「爭取」,營造「好老師」的形象嗎?我認為這是個人選擇。

如果你認為我就是很愛跟學生在一起,我很愛指導他們的人生,我很喜歡當好爸爸或好媽媽,我認為沒有問題。

但如果你認為他們都是成年人,不需要被亦步亦趨地指導,只需要在有困難的時候找導師談談尋求「大人」的建議,那也沒有問題。

六、接手行政工作是加分還是減分? 此事在各校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有些學校習慣讓把行政工作交給年輕助理教授處理,而讓應該負責的行政人員閒得無事可做,而且把接手行政工作與否置入升等辦法之中。

但有些學校則是讓新進助理教授專心建立研究與教學基礎,所以行政工作通常是由中堅世代的老師擔任,而且,在升等的體系中,行政服務的重要性一定遠小於學術研究與教學成果。

我想新進助理教授一般來說都很難對政策有甚麼建言或動搖的機會,但是我認為學術行政工作是一個服務學術社群的機會,許多學者在學術生涯的中期或末期都會回頭來服務自己所屬的社群,因為現在是教授治校,所以我們初入一個學校的時候所享受的行政服務,也是其他資深同仁所提供的。

如果再有機會時回饋社群,不但是給自己的磨練,也是一種回饋。

但是如果是為了爭取升等機會而汲汲營營加入決策圈?想辦法獲得一個行政職?順便得到主管加給呢?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從開學到期中考不過短短兩個月的時間,相信年輕助理教授們開始看到自己的學術生涯道路上的前景,但也開始見到坑洞、落石、坍方、還有土石流。

到學期末的時候,我們再聊聊新進助理教授體驗衝擊以後的成長好嗎? 顏聖紘 時事觀察 大學生 高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

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min}}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利點數1點=NTD1元。

我已詳閱贊助說明,且同意站方的使用條款。

確認送出 您當前剩餘U利點數:{{balance}}點;前往購買點數。

延伸閱讀 開學一週了,各位新進助理教授們都好嗎? 兩三年忽然過去了,各位新進助理教授還好嗎? 大學生存之道:「研究精算師」還是「教學傳教士」? 作者其他文章 為什麼能驗收?從石虎設計事件談公共採購的結構性沉痾 秋行軍蟲入侵台灣後:科學、教育、防治與媒體傳播,還能多做點什麼? 從「秋行軍蟲」一夕暴紅,談台灣有害生物風險評估與公眾知識落差 找到人與動物的最適距離:《和動物說話的男人》評介 因為很美所以無所謂?龍眼雞事件凸顯台灣在入侵物種防治態度的混亂 科技部「博後六年條款」,是立意良善還是自以為良善? 台灣獼猴自保育類下架(下):除名後一定要面對的問題 台灣獼猴自保育類下架(上):除名前沒被說清楚的議題 「特殊選才」拯救專才學生?或只是瀕臨崩壞的制度? 高中競相找大學教授模擬面試真的有用嗎? 帶貓狗進森林遊樂區,是對寵物的友善還是對野生動物的危害? 從菲籍研究生上銬事件,談台灣社會對田野研究的不了解 我們為何成為貓奴:我們愛的是貓,還是那個愛上貓的自己? 發展人工養殖產業就能救得了食蛇龜? 礦場植生復育真能復舊?或只是花大錢做公關?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顏聖紘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專長為系統分類學、演化生態學、擬態生物學,以及野生動物貿易管理政策。

關切教育、生態保育與環境政策、與社會公義事務。

最新文章 黃哲融/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是台灣通向羅馬的道路嗎? 圖輯/家貧無奈遁歌壇,唸歌傳唱世間知——歌仔國寶楊秀卿逝世 廖庭輝、彭揚凱/拒絕打開租屋行情黑箱的蔡政府:談租屋登錄如何可能 人類遲早會相信AI有意識,因為人類想要AI有意識 2022金穗獎賽後點評:獎勵新進之外,能否予以多元類型作品肯定? 最多瀏覽 雨燕無巢可歸:政府的自作聰明是導致生態破壞的元兇? 陳琮勛/「林義傑用BT種子釣魚」?回溯BT與著作權的愛恨情仇 俄烏戰場的攻擊主力兵種:永不停止追求打得更遠、更準確的砲兵 「不准買、不許賣」?如何正確解讀與應對美國阻台灣軍購案 徐巧芯違停事件啟示:台灣行人是道路使用的次等公民?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