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洪:深刻認識一戰爆發原因和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28日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結束,歷時4年多,先后卷入戰爭的國家有30多個,總人口超過15億,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75%。

兩學一做網|文獻網|黨史網|中組部12380舉報網|社科規劃網|統戰新聞網|中直黨建|紫光閣|人才網|人事考試網|毛主席紀念堂|鄧小平紀念網 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反腐黨建音頻視頻雲平台領導活動時代先鋒理論評論黨史綜合社區對黨說 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反腐雲平台時代先鋒理論評論黨建黨史 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張順洪:深刻認識一戰爆發原因和影響 2014年08月08日0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28日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結束,歷時4年多,先后卷入戰爭的國家有30多個,總人口超過15億,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75%。

深刻認識一戰爆發原因和影響,對於今天人類社會發展仍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也就是帝國主義階段的產物,是西方國家長期殖民擴張和爭霸的必然結果。

在世界近代歷史上,西方列強大肆進行殖民擴張,競相掠奪弱小國家和地區,瓜分勢力范圍,構建殖民帝國。

其中,大英帝國最為龐大,一戰爆發前夕其領土約佔全球領土面積的1/4,帝國內人口也約佔全球人口的1/4。

法國也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

但后起的德國佔領的殖民地較少。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是不平衡的,后起國家隨著實力不斷加強,要求重新瓜分勢力范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極力鞏固已有優勢。

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准備了條件。

1882年5月20日,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在維也納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條約的核心內容是在未來戰爭中三國要相互支持。

1894年,法國與俄國簽訂了針對同盟國的軍事協定,規定一旦同盟國特別是德國對一國發動進攻時,另一國要立即給予支持,對德作戰。

英國在20世紀初放棄了“光榮孤立”政策,積極結盟,並於1904年和1907年分別同法國和俄國簽訂了《英法協定》和《英俄協定》。

至此,歐洲已形成“三國同盟”對抗“三國協約”的態勢。

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之間的對抗,最突出的是英德矛盾。

19世紀下半葉德國實現統一后,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

在工業化進程中,德國開始走在英國前面,國力大增,與英國形成激烈競爭。

在海外殖民活動中,作為后來者的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英國也展開激烈角逐。

例如,在列強瓜分非洲過程中,德國斜斷非洲的“赤道非洲帝國”計劃與英國從開羅到開普敦縱貫非洲的“二C計劃”發生了直接碰撞。

英德矛盾也表現在海洋霸權爭奪上。

英國是海上霸主,強大的海軍是其建立和維護龐大殖民帝國的保障。

德國要想擴大殖民勢力范圍,必須爭奪海上霸權。

一戰前夕,雙方海洋霸權爭奪已經白熱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總體上講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霸戰,從更深層次看是私有制佔主體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演變的產物。

幾個世紀來,西方列強大力推行海外殖民擴張,遵循的是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

一戰正是這種叢林規則發展到極致的產物。

這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當然,一戰之所以爆發,還有其他一些因素。

一是當時缺乏比較通暢的大國之間國際性的溝通協商機制。

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成立國際聯盟的動因。

一戰后成立的國際聯盟盡管並沒有發揮出人們期待的作用,但建立某種國際組織來協調大國關系和處理國際事務的構想並沒有放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國就開始設計這樣一個機構,就是聯合國。

聯合國的成立,在維護二戰后世界和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交戰雙方都低估了對方力量而過高估計了自己力量。

例如,1913年夏,德皇威廉二世與奧匈帝國領導人會晤時多次揚言:“隻要我和你們在一起,其他國家便都無足挂齒”。

低估對方力量還表現在參戰雙方起初都認為很快就能取得勝利,對曠日持久的塹壕戰缺乏思想准備。

三是一些帝國主義國家過分狂妄,明目張膽要求爭奪勢力范圍、稱霸世界,激化了列強間矛盾。

尤其是后起的德國,毫不掩飾自己的擴張政策。

19世紀末,德國開始推行“世界政策”。

德國輿論鼓動爭霸,咄咄逼人,宣稱“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盤”。

德國的“世界政策”與“日不落帝國”英國必然發生沖突。

四是德國誤判了國際形勢。

德國以為英國不會為了塞爾維亞向自己開戰。

而學者們的研究揭示,英國企圖誘使德國發動戰爭,使德國承擔戰爭責任,並通過戰爭擊敗德國這個國力日益增強的競爭對手。

在奧匈帝國准備進攻塞爾維亞的緊急關頭,俄法正在准備開戰。

英國則向德國表示要盡可能防止大國之間的戰爭,並宣稱如果發生糾紛,英國將盡力“防止暴風雨”。

而實際上,當俄法與德國開戰后,英國立即對德宣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4年多規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了巨大影響,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也促使世界歷史發生深刻變化。

給交戰雙方和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生命財產損失。

戰爭造成極大的破壞。

戰爭期間,交戰雙方死於戰場約1000萬人,受傷約2000萬人﹔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戰爭還導致疾病流行和飢荒蔓延。

導致幾個帝國終結。

奧匈帝國徹底解體,分成了匈牙利、奧地利等國。

奧斯曼帝國終結,失去了4/5的領土,隻剩下核心部分土耳其。

德意志帝國終結,德國失去了1/8領土,海外殖民地被列強瓜分。

俄國發生了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列強地位發生變化。

歐洲大國地位總體下降,即使是取勝的協約國英國和法國,國力也大為削弱。

美國實力大增,成為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世界金融重心開始向美國轉移﹔美國成為軍事強國,海軍實力打破了英國的“雙強標准”。

日本實力大增,在海軍力量上僅次於英美。

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了勢力范圍。

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被英法等國佔有,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被英日等國佔有﹔奧斯曼帝國的部分領土成了英法的“委任統治地”。

促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催發了俄國十月革命,沙皇俄國從一個帝國主義國家變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隨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馬克思主義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傳播,一系列國家和地區成立了共產黨或共產主義性質的組織,為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准備了條件。

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給殖民統治帶來巨大沖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殖民列強力量,壯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力量。

戰后初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爆發了廣泛的反殖反帝斗爭,如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19年阿富汗取得反英斗爭勝利而獲得獨立,1919年3月朝鮮爆發反抗日本統治的民族大起義,等等。

這些斗爭為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取得全面勝利打下了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會議,只是暫時滿足了部分戰勝國的願望,並沒能持久緩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一戰后構建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國家利益爭奪的結果,不可能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

這一體系隨著法西斯主義在德意日的興起而被打破。

一戰結束后20年就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幾點思考和認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雖然已經過去100年了,但回望這次戰爭,我們從中仍能獲得許多深刻教訓和啟示。

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的頻發現象,我們渴望和平,但對發生新的戰爭必須有充分准備。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大大小小各種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是空前的,而一戰結束后20年又爆發了更大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結束直到今天,世界上發生了許多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

這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客觀現象,我們必須正視。

當今世界,爆發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國際舞台上仍然十分活躍。

我們特別要謹防霸權主義者和那些受霸權主義者慫恿的國家輕啟戰端。

雖然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但必須做好應對戰爭的准備。

正如古人所雲:“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我國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不懈推進世界格局向更加有利於世界和平和人類共同進步的方向演進。

數百年來,世界格局總體上是由西方大國主導的,這一狀況在20世紀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直到今天尚未實現根本改變。

西方大國仍在極力維持由它們主導的、有利於西方的世界秩序。

近些年來北約不斷東擴就是西方維持這種世界秩序的具體體現。

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不斷發展壯大必將帶來世界格局的改變,使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

我國要堅持不懈推進世界格局向更加有利於世界和平和人類共同進步的方向演進。

我國在積極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活動的同時,要致力於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不僅要搞好與各大國之間的關系,也要致力於發展與廣大亞非拉國家的和平友好關系,凝聚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共同防范國際事務中的霸權主義,防止戰爭。

要從長遠的、全球的戰略出發,發展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穩妥解決緊迫的、棘手的問題。

高度重視國際上各種危害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言論,積極引導世界輿論向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

戰爭的爆發往往有輿論先導。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種爭奪霸權的言論十分流行。

當前,國際輿論中也存在著許多有利霸權擴張、危害世界和平的言論。

例如,西方大國宣揚的“人權高於主權”就為西方國家武力干涉發展中國家內政提供了理論依據。

近年來不斷翻新的“中國威脅論”,也是意在圍堵中國,阻礙中國和平發展。

我們對這些錯誤理論要進行揭露和批判,從歷史發展角度深刻闡述中國不會走帝國主義國家曾經走過的“國強必霸”的老路。

要加強世界歷史研究,爭奪解釋世界歷史的話語權,批駁各種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的錯誤思潮。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人民日報》(2014年08月08日08版) (責編:常雪梅、謝磊) 相關專題·人民日報理論版 猜你喜歡 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兩會強調了這些關鍵詞 習近平牽挂少數民族的那些事兒 圖解:習近平在兩會上的連珠妙“喻” 五年間習近平去的第一個“團組”是哪些? 回顧:五年來習近平的“兩會金句” 習近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高清圖集:二月習近平精彩鏡頭全紀錄 習近平2018年春節團拜會講話十大金句 最新評論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十九大報告十個為什麼 中直機關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中央國家機關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進行時 理上網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