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起源與演進 - CSUN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治病時﹐食療﹐藥療﹐針灸已逐步取代了巫師的祈禱﹐祭祀和咒禁﹐是中醫診斷的開端。
... 主治﹐發明﹐附錄﹐附方﹐及其歷史﹐形態﹐功能﹐方劑﹐研究心得等.
中醫的起源與演進
(YoumayneedtouseBIG5-JTor
BIG5toreadthefollowingthefollowingChinese)
1。
源于聖人﹕伏羲﹐神農﹐黃帝﹐歧伯﹐雷公。
。
等
2。
源于巫﹕新石器時代晚期。
以祖輩流傳下來的藥方和方法治病。
3。
源于動物本能﹕利用自然物進行救護。
夏﹐商﹐周﹐春秋(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
夏代出現了天干紀日法。
商代發展成干支記日法。
甲骨文中已有象形心﹐及34種病症和病象如﹕病首﹐病骨﹐病軟﹐病旋等及"小病臣"之職。
並反應出砭法除病﹐按摩療腹疾﹐艾灸治病等。
周代發明了用圭表測影﹐以確定冬至和夏至。
對熱病﹐昏迷﹐浮腫﹐逆產﹐不孕等已有初部的認識。
在等可見。
記載病名40種。
治療方面有食養﹐藥療﹐酒劑及針刺火灸。
對藥材已開始研究。
春秋時期﹐測定了一年四季的各個節氣。
在也述及了部分病名如折肱﹐傷疾﹐狂咬病﹐孫叔敖突禿﹐陳豹望視﹐食道瘤等疾患。
對毒藥及藥物副作用已有了解。
治病時﹐食療﹐藥療﹐針灸已逐步取代了巫師的祈禱﹐祭祀和咒禁﹐是中醫診斷的開端。
已有了初步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六氣致病說﹐診斷治療已不再求助于占卜﹐問卦。
戰國---三國(公元前475--公元265)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諸子百家中以儒家﹐道家﹐陰陽家對醫學發展的影響最突出。
鄒衍開始把陰陽和五行兩種學說聯係起來﹐並以解釋各種自然及社會現象。
的產生奠定了中醫學基礎理論。
張仲景的大著問世確定了臨床醫學上的辨証論治的原則。
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載藥物365種﹐按其性能功效分類。
著名醫家有﹕扁鵲﹐淳于意﹐華陀﹐張仲景等。
西晉---五代(公元265?960)醫藥學的全面發展
醫學理論提高﹕楊上善﹐王冰對的注釋及發揮。
王叔和﹐孫思邈對的整理和研究。
王叔和對脈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撰。
後人著。
病因証候學的探索﹐論述1739種病候。
醫德規範樹立﹕孫思邈﹐自幼好學﹐弱冠之年即精諸子百家之言﹐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藥。
從他踏入醫學殿堂起﹐即發"誓願普救含靈之苦"的誓言﹐而不為功名利祿所動。
隋﹐唐兩朝數次召他入朝為官均被謝絕。
他著寓意"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曾帶領六百余麻瘋病人同往深山治病﹐莫不一一撫養。
專著譜寫醫德光輝﹐有系統的闡述醫家的道德規範。
藥物學的進步﹕晉﹐梁朝陶弘景著載藥730種。
40歲辭官隱居山中煉
丹修道﹐兼行醫業。
唐政府組織編撰正式頒行全國。
後又有
針灸的進展﹕魏晉的。
唐朝出現了彩色經絡穴位圖及針灸教學。
醫學教育﹕有了內科﹐婦產科﹐小兒科﹐外科﹐按摩科﹐骨傷科﹐五官科。
中外醫藥交流﹕和朝鮮﹐日本﹐西藏﹐東南亞諸國﹐阿拉伯諸國的醫藥交流。
宋--元(公元960-1368年)醫藥學的突出成就與醫家的創新
1。
"儒醫"
的出現。
宋代士人知醫成尚﹐文化水平提高﹐推動了醫學的發展。
2。
宋元金時期國家均設有醫藥衛生行政機構和管理系統。
開設國家藥局。
宋太醫局于翰林院選拔醫學教員。
王安石新法時﹐按"市易法"
由政府控制藥品貿易﹐國家專利。
按"三舍法"
推廣醫學教育。
是最早醫學校的教授設置。
每年春季招考﹐三百名為額﹐各科名額不等。
3。
醫學著作大量出版﹐方書盛行﹐成藥風行﹐醫藥知識在百姓中普及。
4。
臨床各科醫學全面發展。
分科更細。
5。
學術爭鳴。
金元四大家﹕
1。
劉完素(火熱論)﹕強調"六氣皆從火化"
主張清熱通利為主﹐用寒涼藥。
2。
張元素(臟腑辨証論)﹕制定了"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
。
3。
李杲(脾胃論)﹕提出脾胃是運化水谷供一身元氣之本。
強調胃氣的重要。
4。
朱震亨(相火論)﹕認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
提倡滋陰降火法。
6。
中外醫藥交流﹕
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發達﹐海陸交通超過前代﹐大批醫官渡海出診﹐大批醫書流
傳海外﹐尤其高麗﹐日本等。
大批藥材交流﹐政府及民間都有大量藥材的交易。
波斯與阿拉伯諸國編篆了一部波斯文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名"伊儿汗的中國科學寶藏"書中包括脈學﹐解剖學﹐胚胎學﹐婦產科學﹐藥物學等﹐並有內臟解剖圖﹐切脈部位圖。
元朝在大都設立"回回藥物院"﹐還翻譯阿拉伯的醫學著作如"回回藥方"
。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鴉片戰爭前)醫藥學在實踐和理論上的新發展
1。
產生了多種有重大意義的醫學創造與發明﹕
藥物學﹕李時珍的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學﹐載藥1800餘種及圖
分60類﹐對每種藥物的記述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
主治﹐發明﹐附錄﹐附方﹐及其歷史﹐形態﹐功能﹐方劑﹐研究心得等
都有詳述。
先後被譯為朝鮮﹐日本﹐拉丁﹐英﹐法﹐德等文字。
另等。
方劑學﹕在理﹐法﹐方﹐藥的研究和論述都有重大的貢獻。
有﹕共61739首﹐是中國最大的一本方書。
另有。
溫病學說的形成對傳染流行疫病有了方劑﹐及發明人痘接種術﹐日後流傳世界
2。
許多醫家通過對前人醫學成就的總結﹐並結合個人臨証經驗﹐編撰了大量的醫
籍。
醫學興旺﹐研究者多﹐且有各門各派不同的看法。
薛雪對濕熱病專篇論說﹐。
吳鞠通創立三焦辨証﹐。
王士雄的等。
內科﹕薛己是醫學世家﹐兼通內﹐外﹐婦﹐兒﹐眼﹐口齒科﹐著。
張景岳主張"陽非有餘﹐真陰不足﹐人體虛多實少"
主張溫補腎。
創立了許多補腎方劑﹐編撰。
趙獻可撰﹐強調"命門之火"
﹐多用補陰補陽方劑。
王清任的強調補氣活血與活血逐瘀的原則。
除此之外﹐對中風﹐咳嗽﹐呃逆﹐頭痛﹐眩暈﹐胃痛﹐腹痛﹐腹瀉﹐
嘔吐﹐黃膽﹐咯血﹐便血﹐病秘﹐狂﹐癲﹐目痛﹐雀盲等都有治療﹐和
詳細記述。
外科與傷科﹕
有正骨手法19條﹐和外科方劑。
墜跌﹐扑傷﹐金創﹐燙傷醫案
記載了多種外科手術的方法﹐如﹕氣管吻合術﹐急救手術
耳廓外傷整形術﹐唇﹐舌外傷後的整形術。
鼻息肉摘除術﹐喉食道內鐵針
取出術﹐及截肢術等。
是最早的麻風專書。
是較早的梅毒病專書。
婦﹐產科﹐兒科﹐眼科﹐喉科﹐針灸與推拿﹐氣功與養生﹐都各自發展。
對古書的考據之風盛行﹐醫德之風亦被提倡﹐醫生數質高。
已有人體解剖學﹐
診斷學﹐有醫學全書﹐類書﹐叢書的編著﹐和醫案專輯﹐醫學入門書的出版。
明清時期的中外醫藥交流空前頻繁﹐鄭和下西洋時有"醫官醫士一百八十員"
﹐
他們也把中藥帶到國外﹐同時也從國外帶回了乳香﹐安息香﹐蘇合油等藥物及有關
知識。
在此期間﹐中國醫學更廣泛的傳入朝鮮﹐日本。
17世紀以後﹐中國的藥物學﹐針灸學及人痘接種術等都流傳到歐洲一些國家。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西方醫學廣泛的傳入﹐五通商口岸教會醫療機構開始設立醫院﹐診所。
設立醫學院﹐教育西醫人才﹐簽訂後﹐大批留學生到日本及歐洲各國留學。
中國青年出國學習西方醫學知識﹐促進了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
1914年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教育總長主張廢除中醫中藥。
1929年在國民政府召開的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廢止舊醫案"
消滅中醫。
1931年禁止成立中醫學校。
1932年勒令停辦中醫教育。
1955年中醫研究院成立。
1956年成都﹐上海﹐北京﹐廣州﹐成立中醫學院。
1962年中醫教材統一出版。
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國醫學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注意。
延伸文章資訊
- 1臺灣中醫藥發展歷程及重要事件
中醫參與治療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 1896-1917. 臺灣鼠疫大流行,臺灣以黃玉階為首的中醫投入治療,成效甚大。
- 2中醫的歷史 - 博客來
書名:中醫的歷史,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117144841,頁數:134,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張志斌李經緯鄭金生,出版日期:2011/12/01,類別:醫療保健.
- 3中醫學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當代中醫
- 4中醫史 - A+醫學百科
中醫史(history ofTCM),中醫學是5000年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基礎理論體系在2 000多年前已具雛型,在長期的臨證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和獨特的治療 ...
- 5中醫簡史- 中醫大事年表 - Shen-Nong
傳統中醫歷史悠久,理論體系完整,療法獨特,當中的實踐經驗非常豐富。其醫學基礎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歷代醫家繼承前人知識,闡發其理論,使原有基礎得到充實和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