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痛是中風的前兆!?醫師帶你解密脖子痛的真相!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幸好,多數的脖子痛其實是暫時性的!最常見的頸部疼痛原因就是肌肉緊繃。

想想看,其實脖子很辛苦的 ...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健康養生 醫療健康 脖子痛是中風的前兆!?醫師帶你解密脖子痛的真相! careonline ・2019/10/07 ・2842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SR值471 ・五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中風(31) 照護線上(20) 痠痛(1) 脖子(2) 脖子痛(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作者/白映俞醫師 本文轉載自CareOnline照護線上《脖子痛是中風前兆?(懶人包)》,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Online 喔! 「唉呀!我的脖子怎麼這麼痛,動都動不了,該不會是要中風了吧?!」王先生忙著趕出專案,坐在辦公桌前猛盯著螢幕已經三個小時後,突然感到肩頸一陣疼痛,冷不防地擔心自己的脖子痛,是不是代表著中風前兆。

脖子痛就代表要中風?醫師帶你破除迷思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因為脖子痛就診的患者之中,很大一部分是擔心自己血壓高和即將中風呢!但其實脖子痛常常並不代表什麼嚴重的疾病,我們脖子活動的幅度很大,也就很容易肌肉緊繃和軟組織受傷,從睡覺姿勢不對而落枕,或滑手機或太久都可能讓人哀嚎:「哇!我的脖子動彈不得啦!」 所以接下來,就先來看看我們的脖子構造吧! 俗稱龍骨的脊椎骨共有24塊,一塊塊堆疊,而脊椎骨和脊椎骨中間又有椎間盤作為緩衝,這些相連的脊椎骨會形成一個通道,保護我們的脊髓神經通過,脊髓神經就像是身體最重要的傳輸線般,將來自大腦的訊息帶往各處,亦將身體各處訊息帶回大腦。

而脊椎骨最上面的七塊,就是頸椎。

(冷知識:長頸鹿脖子很長,頸椎和我們一樣是七節喔!) 頸部連接著頭與軀幹,除了頸椎骨頭之外,還有不少的重要組織會經過這個區塊,像輸送血液到腦部的頸動脈、頸靜脈,傳達訊息的神經,輸送空氣進出的氣管,輸送食物的食道,還有具重要內分泌功能的甲狀腺。

外面則有層層肌肉、筋膜包覆。

頸部的活動度很高,讓我們可以點頭、搖頭、轉頭、偏頭……做各種動作(泥砍砍,圖上畫的肌肉很多呢!)。

因為頸部要支撐頭部的重量,活動度又大,與其他脊椎比較起來,其實更容易受傷呢! 那到底為甚麼會脖子痛呢? 幸好,多數的脖子痛其實是暫時性的!最常見的頸部疼痛原因就是肌肉緊繃。

想想看,其實脖子很辛苦的,要維持一個很奇妙的平衡,撐住我們頭部大約5公斤的重量,因此舉凡看書看電視看電腦看手機姿勢不良,長時間開車,平時需要反覆動作,肩上揹著很重的背包而長期施力不當,不自覺習慣牙關緊閉等各種原因,都可能讓脖子肌肉變得緊繃而不舒服。

而睡姿差,睡覺時脖子的姿勢不對,讓脖子保持怪異姿勢太久,讓肌肉收縮、痙攣,軟組織拉扯太久,造成「落枕」,也是非常常見的脖子痛形式啊! 會讓你脖子緊繃的這些事情通常很繁重,生活方式緊繃,所以這群人常常本來就血壓高,因此當脖子覺得不適時量個血壓就容易發現高血壓了。

但很可能是平時就是高血壓的人,而不是因為高血壓才表現脖子痛。

另外,頸椎退化也是常見的脖子痛原因,我們全身上下的關節都可能因為關節炎而磨損,年紀導致的退化性關節炎同樣會發生在頸部。

大約從40歲以上的人的頸部就多多少少有些退化,到了六十歲以上,八成的人都有頸椎退化。

這時頸椎骨頭之間的椎間盤變扁,水分變少,導致緩衝變乾、變脆弱。

這樣就像經過多年的房屋支架,愈來愈難承重,當然更容易倒塌。

椎間盤垮掉後,關節之間的摩擦頻繁,患者就容易覺得脖子疼痛、僵硬。

幸好雖然大部分人頸椎都會退化,只是不一定會造成症狀。

如果椎間盤突出和長出骨刺,並讓脊髓神經通過時的通道縮小,患者可能不只有脖子感到疼痛,還會牽連到其他地方。

萬一有車禍外傷,也很容易讓脖子受傷。

當車禍造成大幅晃動,讓頭甩向後面又往前跌,從肌肉、神經、頸椎都可能一併受傷,尤其沒有使用安全帶習慣的乘客或駕駛,脖子常常會在車禍中受傷。

車禍後若沒及時固定頸椎,反而為了叫醒傷者而不斷晃動傷者,(像是小孩飛出車外,家長急著去抱起小孩一直搖晃,想要小孩醒過來)還會讓脖子二度受傷,引發癱瘓危機。

所以請記住,千萬不要搖晃車禍外傷的患者! 還有因為生病造成的脖子痛! 還有一些比較嚴重的疾病會引發脖子痛。

像是腦膜炎這類的感染,會讓頸部僵硬又疼痛,脖子動彈不得,合併著發燒、頭痛、嘔吐、和意識改變的可能。

會厭炎和咽後膿腫都是比較嚴重的感染,也會表現脖子痛,萬一影響到呼吸後會危及生命安全。

心肌梗塞時如果開始胸痛,痛可能會延伸到脖子、手臂、肩膀等處,所以脖子痛時如果連胸腔都覺得緊緊的,就要很小心。

胸痛的一個可能原因是主動脈剝離,而脖子痛也可能是頸動脈剝離引發的。

頭頸部的癌症則是另外可能的脖子痛原因。

聽起來,脖子痛很可怕啊!該怎麼辦? 看到最後這段,大家應該又緊張起來了,「看吧!脖子痛很嚴重啊」!是,脖子痛可能是由一些危險的疾病引發的,但絕多數日常的脖子痛還是來自於軟組織與肌肉受傷,或來自於頸椎退化。

若您的脖子痛符合下列狀況,最好就早點檢查吧! 明顯受到外傷,像是跌倒、車禍、墜落後引發的脖子痛 脖子痛已經困擾超過六個星期 覺得脖子很痛,或脖子痛愈來愈嚴重。

脖子痛對止痛藥沒反應,吃止痛藥後一樣還很痛。

脖子痛會延伸到身體他處,並讓其他地方感到麻木或肢體無力。

脖子輕碰就痛,脖子僵硬動彈不得,還合併發燒。

那該如何預防脖子痛呢? 至於要如何預防脖子痛呢?如果你很忙很緊張壓力很大,過度操勞、睡不好都會更容易脖子痛!所以可以的話,還是要先降低生活壓力,否則脖子痛很難好。

以下還有一些建議: 睡覺時不要睡太軟的床,可以的話平躺休息睡覺,不要趴著睡而需轉動脖子到一個奇怪的姿勢,還持續很久,這就很容易脖子痛的。

另外,要選對枕頭,不要太厚的,相對來說平一點的、小一點的,但能支撐住脖子的。

如果睡覺時放個枕頭或棉被在大腿下,有助於讓脊椎於床上好好休息。

平常要注意自己的姿勢。

坐著、站著時不要讓脖子突往前,最好肩膀與髖部要落在同一個垂直面,別駝背,頭擺正,縮下巴,讓耳朵與肩線也在同一個垂直面。

平常如果常常需要看電腦螢幕,要注意辦公桌的設計,螢幕不要襬太高,最好就落在眼睛高度的水平。

「手機」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元件,但亦是脖子痛的另一個元凶。

請不要用肩膀和耳朵夾著手機或話筒,整個人脖子歪一邊講電話,這樣也容易脖子痛。

另外使用手機時不要太常低頭。

可以看「低頭族注意!這樣滑手機才不傷頸椎!」這篇了解更多保健重點。

本文轉載自CareOnline照護線上《脖子痛是中風前兆?(懶人包)》,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Online 喔! 加入照護線上LINE官方帳號,健康資訊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40careonline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careonline 313篇文章 ・ 252位粉絲 +追蹤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8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2小時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2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2小時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8小時前 近視是一種疾病!——認識近視及日常保健懶人包 2 2022/08/12 RELATED 相關文章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 我是中風了嗎?讓人五官突然歪一邊的顏面神經麻痺 被耳鳴吵到睡不著?淺談「脈動性耳鳴」:腦血管病變的徵兆! 每4個台灣人就有1個有高血壓!——為何高血壓堪稱「隱形殺手」? 頭痛到痛不欲生?別再狂嗑止痛藥了!——淺談偏頭痛的病理機制 0 1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2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深層秘密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5/25 ・2927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助人行為(1) 旁觀者效應(4) 社會心理學(7) 群眾效應(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劉韋佐、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熱心助人背後隱藏什麼樣的內心劇場? 臺灣民眾熱心公益,世界有目共睹,不論是日本311大地震、防疫物資捐贈,還是烏俄戰爭,都可見到臺灣人的無私捐獻。

然而,當援助者數量遠多於待援者時,你依然願意慷慨相助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江彥生研究員,以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經由「獨裁者遊戲」揭露「英雄/小卒效應」,到底多數人是樂於當慷慨的英雄?還是甘為保守的小卒?一起揭開助人行為的內心劇場吧! 圖/iStock 搭公車時,目睹身邊的乘客受到他人無端騷擾,你會怎麼做? 見義勇為,立即出手援助!深怕第一個出手反而招來麻煩,還是先觀察一下好了。

當作沒看到,少一事是一事。

這樣的場景常在公共場合發生,多數人會忖量他人行為來評估是否出手助人,這正是社會心理學所關注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Effect)。

面對單一的待援者時,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往往會等待他人搶先一步伸出援手。

或許是出於自利心態,也可能是「責任分擔」心理作祟,這樣的旁觀者效應在不同狀態下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與衝突,引發社會心理學家想進一步探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動機。

為何有人在公共場合受傷、被騷擾,多數人選擇旁觀?並非我們沒有同理心或助人之力,主要是在場的人正在觀察,看有沒有人先我一步伸出援手。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Social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學科,以科學方法研究在不同情境下,人們會採取的行動,以及這些行動所造成的後果。

上述提到的旁觀者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案例,通常是數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會產生的現象,那麼若是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 來玩獨裁者遊戲,英雄、小卒現身! 江彥生提到,許多研究證據指出,當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這名援助者更願意展現「英雄氣概」,援助通常會給得很霸氣!但是,當有好幾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此時似乎沒有展現英雄氣概的機會,若只能當「小卒」,那還是先等看看其他人會不會出手吧! 為了驗證上述心理狀態,江彥生借用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Economics)中的「獨裁者遊戲」(DictatorGame)來設計實驗。

實驗以匿名方式進行,先支付每位受試者新臺幣200元酬勞,再請受試者擔任援助者的角色。

在絕對自由的情境下,觀察受試者會選擇獨享這200元,抑或將部分所得捐給其他待援者。

實驗結果顯示,手上握有酬勞的人或多或少都願意捐款。

此外,江彥生也發現,比起面對單一待援者,若面對數名待援者時,受試者通常願意捐得更多。

然而,當知道有其他握有酬勞的援助者時,受試者就不會這麼大方了,原因可能出自「責任分擔」心理,甚至可能在援助者之間產生社經地位的比較心態,不想因捐款而讓自己的經濟狀況趨於劣勢。

研究結果與「英雄/小卒效應」可說是不謀而合。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選擇是「對稱」的嗎? 「英雄/小卒效應」獲得驗證後,江彥生更想進一步探究的是:在面對眾多援助者時,一個人所減少的慷慨度,比起面對眾多待援者所增加的慷慨度,是否相同?換句話說,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是否對稱? 為什麼會談到「對稱」呢?原來在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中,有一個著名的「不對稱理論」,源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Kahneman)所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Theory,或譯「前景理論」)。

展望理論指出,「損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比起「獲得」的正面感受,人們更在意損失所帶來的影響。

這說明了人類對於「得」與「失」的感受是不對稱的。

那麼英雄和小卒之間的助人行為會是對稱的嗎?在下列圖示中,援助者贈與待援者的金額為「縱軸」,而援助者與待援者的人數比例為「橫軸」。

來看看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的改變。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江彥生) 實驗結果顯示,當援助者的人數超過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下滑的幅度(小卒效應),比起援助者少於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上升的幅度(英雄效應),竟足足多出了一倍之多! 「小卒效應」是「英雄效應」的兩倍強! 換句話說,當我們發現自己當不了英雄,選擇「縮手」的程度反而更快!即便有當英雄的機會,「出手」也不盡然闊綽。

「英雄/小卒效應」不僅揭露人在面對弱勢者的心理變化,更能運用在線上捐款或募資活動的設計上。

江彥生以「Kiva」平台為例,這是一個和全球微型貸款合作的網站,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捐款幫助他人,減緩貧窮問題。

平台上的待援者會寫出自己的背景和財務需求,供援助者瀏覽後決定要給予多少經濟支援。

若能利用上述的「英雄效應」,透過調整演算法,調配出最適當的瀏覽分配比例,應能激發援助者最大的英雄氣概,盡量不遺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想當社會心理學家?你必須先是個好導演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家常常遊走在不同的社群之間,藉由精心設計的實驗,發掘人性的各種衝突與複雜層面。

江彥生談到,一名社會心理學家要對組織或社群互動感興趣,關注人格、社會影響力,以及群體的行為狀態。

除此之外,你還需具備設計實驗的想像力。

江彥生笑著說,做實驗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導演!設計實驗有點像在編寫劇本,要先在腦海中沙盤推演角色可能的行為舉止,思考如何讓角色之間產生互動。

接著還要讓角色投入實驗情境,然後觀察這些人在情境中的反應。

正統的社會學像是紀錄片,而社會心理學就像電影,透過劇本的編寫,設計一個實驗情境,觀察個人或群體的互動關係、心理反應,以科學研究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

江彥生的研究室有佔滿整片牆的黑板,上頭用粉筆畫了許多圖式及演算公式,是在反覆推敲不對稱助人行為等研究計畫所留下的思考軌跡。

面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情景,江彥生卻以銳利的眼光探究每個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心理狀態。

雖然自嘲是「談話殺手」,但在訪談之間,卻處處顯露江彥生對研究的熱情,藉由剖析當前複雜的社會系統,讓我們更了解芸芸眾生難以言說的內心劇場。

延伸閱讀 Chiang,Y-S.,Hsu,Y-F.(2019).Theasymmetryofaltruisticgivingwhengiversoutnumberrecipientsandviceversa.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73,152-160.江彥生(2021)。

【專欄】英雄氣短,小卒氣長?淺談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中研院訊。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4篇文章 ・ 1951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8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2小時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2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2小時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8小時前 近視是一種疾病!——認識近視及日常保健懶人包 2 2022/08/12 RELATED 相關文章 國殤之後:集體哀慟的調適 當虛榮成為主流,自戀程度也能評比——《墮落的人腦》 【GENE思書軒】掌握人性成為「房間裡最明智的人」 為什麼當意外發生時,旁觀者越多、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卻越少?──《哇賽心理學》 為什麼我們用line開群聊討論公事,總是有一句沒一句呢? 0 2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0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 careonline ・2022/04/19 ・2420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中風(31) 心悸(2) 心房顫動(3) 血栓(14)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本文轉載自CareOnline照護線上《不到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在作祟,心臟專科醫師圖文解說》,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Online 喔加入照護線上LINE官方帳號,健康資訊不漏接 C先生對工作非常投入,雖然壓力很大,但正值壯年的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未滿40歲的他,卻突然中風了。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李政鴻醫師回憶,C先生當時是因感到手腳無力,所以趕緊就醫,確診為栓塞性中風。

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心房顫動,而且還有卵圓孔未關閉的狀況。

C先生平時喜歡騎腳踏車,但是常常在衝刺時感到使不上力,心跳非常快,很不舒服;偶爾也會感到頭暈、胸悶、疲倦,只是休息一陣子後便改善。

陣發性心房顫動容易被輕忽的原因就在於,患者平時心跳節律都很正常,但是會在某些時候出現短暫、間歇性的心房顫動,導致心悸等不適。

「我們利用電氣燒灼術治療心房顫動,並把卵圓孔用閉合器關閉起來。

」李政鴻醫師表示,「中風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對於人生的看法也有些改變。

從前都是拼命工作,現在他曉得生命中不是只有工作,必須好好照顧身體,才不會透支健康。

我也提醒他,運動不能過度,騎腳踏車不必像從前那麼拚,畢竟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成績。

」 提高警覺!心房顫動常無感 心房顫動是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發作時心房的跳動會像顫抖一般,不再規律收縮。

根據統計,有四成至六成的患者並沒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

有些患者症狀表現比較輕微,可能是倦怠、全身無力;嚴重一點,會感到胸悶、胸痛、活動會喘;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

心跳非常快的時候,心輸出量變差,患者的日常活動也會受到限制。

心房顫動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感到明顯不適,臨床表現非常多樣,而且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時好時壞,李政鴻醫師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偶爾可以摸摸脈搏,若是發現脈搏不規則,要盡快就醫。

使用心電圖便能診斷心房顫動,若是發作較頻繁、症狀較明顯,早期診斷的機率就比較高,如果做檢查時沒有偵測到心房顫動發作,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甚至是連續7天到14天的長時間監測,有助增加診斷率。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 心房顫動雖然是心臟的問題,但是會大幅增加中風的風險,造成嚴重併發症,影響遍及全身,一定要盡早治療。

心房顫動可能使心房裡的血液凝結形成血栓,當血栓打到腦血管裡,就是腦中風;根據李醫師臨床經驗,當血栓打到腸子的血管,會造成腸子缺血、壞死,就是腸中風;當血栓打到腎臟的血管,會出現突發性腰痛,就是腎臟中風;當血栓打到四肢的血管,會出現手腳無力、不能動,就是肢體中風。

由於心跳速度偏快、不規則,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根據李醫師臨床經驗,當患者的心臟有其他問題時,若發生心房顫動,可能會造成肺積水、呼吸衰竭等嚴重的心衰竭症狀。

部分患者的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如果停頓太久,也可能產生昏厥,容易產生意外,李政鴻醫師說,「若在走路、騎車時突然倒下、失去意識,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及早治療,控制心律、預防中風 心房顫動的治療會朝幾個方向進行,包括控制心跳節律、控制心跳速度、及預防中風。

李政鴻醫師解釋,使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有機會讓心跳恢復正常節律,減少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或者盡量把心跳速度限制住,避免心跳速度太快而造成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終身都需考量中風的風險。

」李政鴻醫師指出,「為了降低中風風險,可以使用抗凝血劑。

臨床上會根據患者年紀、性別、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中風史及血管疾病等,評估整體中風之風險,並給予合適的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 總括來說,每一個患者都需要考量預防中風的必要性,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控制心跳速度,還有部分患者需要嚴格控制心跳節律,以避免心房顫動發作。

除了按時服藥之外,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心臟保養,李政鴻醫師說,「高壓的工作,容易導致心房顫動發作,務必妥善調適工作壓力,該休息、就休息,盡量不要熬夜。

」 李醫師提醒,飲食方面要避免高脂飲食、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適量鹽分攝取,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建議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低至中等強度運動,維持心肺功能。

抽菸、喝酒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的話要趕緊戒掉。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是老年人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但是很多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等到中風發生時,才發現事態嚴重。

如果偶爾會感到心悸、頭暈、胸悶、容易喘,或是摸到脈搏有不規則的狀況,就要進一步檢查,即使症狀自動消失,也不能掉以輕心。

李政鴻醫師叮嚀,「健康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努力維持的,希望大家在工作之餘也要好好過生活,並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careonline 313篇文章 ・ 252位粉絲 +追蹤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8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2小時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2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2小時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8小時前 近視是一種疾病!——認識近視及日常保健懶人包 2 2022/08/12 RELATED 相關文章 我是中風了嗎?讓人五官突然歪一邊的顏面神經麻痺 被耳鳴吵到睡不著?淺談「脈動性耳鳴」:腦血管病變的徵兆! 每4個台灣人就有1個有高血壓!——為何高血壓堪稱「隱形殺手」? 頭痛到痛不欲生?別再狂嗑止痛藥了!——淺談偏頭痛的病理機制 腦中風治療不間斷!——但中風患者到底能不能打新冠疫苗? 0 3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2 我是中風了嗎?讓人五官突然歪一邊的顏面神經麻痺 careonline ・2022/01/25 ・2368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中風(31) 臉歪嘴斜(1) 貝爾氏麻痺(1) 顏面神經(1) 麻痺(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作者/白映俞醫師本文轉載自CareOnline照護線上《臉歪嘴斜,不一定是中風-顏面神經麻痺(懶人包)》,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Online 喔 潘律師有人稱現代潘安的英俊臉孔,加上一向能言善道,雖然年紀已近60歲,但仍活躍於職場上。

這天早上準備要進事務所前,覺得左臉好像怪怪的,但也不以為意。

進事務所後,秘書驚訝地問:「老闆,你的臉今天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很不對稱,嘴巴有點歪掉,要不要趕快去醫院?」潘律師照了照鏡子,再試著動動臉部肌肉,一顆心沉了下去,連忙請年輕人驅車送自己上醫院。

經過一番檢查,醫師告訴潘律師:「這不是中風,而是俗稱『貝爾氏麻痺』的顏面神經麻痺問題。

」 潘律師稍微放下心中的大石,卻又遲疑地問:「現在該怎麼辦?我的臉從此就會這樣歪歪斜斜的嗎?」 貝爾氏麻痺 貝爾氏麻痺(Bell’spalsy)是種會發生在任何年齡層的「急性周邊顏面神經麻痺」問題,通常最明顯的狀況就是臉部肌肉突然無力而導致表情異狀,半邊臉下垂,眼睛閉不起來,患側無法出現笑容。

幸好,對多數人而言,貝爾氏麻痺是暫時性的。

接下來我們就來仔細看看貝爾氏麻痺的症狀、原因、與治療。

貝爾氏麻痺的症狀 貝爾氏麻痺會造成的外顯症狀(代表其他人會觀察到的變化)包含以下: 通常發生於單側臉部,只有很少數的案例會在兩側同時發生眼睛無法閉起來,覺得眼睛很乾眉毛下垂,整個半側臉都有下垂、垮掉的感覺嘴角歪斜偏移,沒辦法露出笑容流口水 貝爾氏麻痺也會導致一些無法從外觀觀察,只有患者本身能體會到的症狀: 頭痛受影響那一側的下巴和耳朵痛聽覺變得過於敏感,音量過大時很難接受舌頭前三分之二失去味覺  貝爾氏麻痺的致病機轉 貝爾氏麻痺的確切原因還不甚清楚,但有許多證據認為此病是神經發炎所引起,而神經發炎的原因很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或說是病毒感染之後造成免疫反應引發神經變得發炎、腫脹,而導致了貝爾氏麻痺。

貝爾氏麻痺影響到的神經是我們的「第七對腦神經」,或稱為「顏面神經」。

顏面神經是混合性周邊神經,同時掌管了運動與感覺,因此能控制臉部肌肉動作,也與傳遞舌頭前方味覺、唾液、眼淚等有關係。

目前認為與貝爾氏麻痺有關的病毒包括了: 會造成唇皰疹的單純皰疹病毒第一型HSV1會造成水痘、帶狀皰疹(皮蛇)的水痘病毒會造成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EB病毒會造成呼吸道疾病的腺病毒帶來流感的流感病毒 罹患貝爾氏麻痺的危險因子 任何年紀的人都可能發生貝爾氏麻痺,但在第三孕期的孕婦、剛生產一周內的產婦,糖尿病患者,體重過重的人發生機率更高。

也有些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普通小感冒後出現症狀。

貝爾氏麻痺的診斷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雖然我們提到貝爾氏麻痺會造成單側臉部肌肉控制不良而嘴角下垂、眼睛無法閉合,但這並不代表「臉部表情改變」就是罹患了貝爾氏麻痺。

萬一有類似的神經學症狀,務必要趕緊去醫院就診,絕對不要等!先去醫院就診就對了!因為這些狀況也可能代表的是急性中風,務必要讓專業醫師診療,確定病因,並做緊急處理。

好的,這一點相當重要,請務必記得。

接下來我們回到貝爾氏麻痺,繼續講貝爾氏麻痺的診斷。

貝爾氏麻痺症狀通常發展的挺快的,可能幾個小時內就變得嚴重,兩、三天內症狀就很明顯了。

醫師檢查時,會請患者動動臉部肌肉,包括抬抬眉毛、閉上眼、露齒笑開等動作。

假使眼睛向上看的時候仍有明顯皺紋,代表前額肌肉控制沒有受到影響,就可能就不是周邊神經發炎,要改成考慮是否為中樞性的問題。

如同前面所述,不僅貝爾氏麻痺會造成臉部肌肉失去控制,中風、腦瘤、其他感染問題也都可能會導致類似的症狀,醫師會依據神經學檢查的結果,安排肌電圖或其他影響檢查來確定診斷。

貝爾氏麻痺的治療 最常被用來治療貝爾氏麻痺的藥物是類固醇。

在症狀開始三天內給予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持續一星期,可以有效減少神經發炎並且增加神經恢復的可能性。

另外補充維生素B12會帶來部分的效果,可以稍微縮短病程。

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兩個星期時,就開始看到改善了,到第三周內,會有明顯的症狀改善,甚至大約七成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

少數患者會留有貝爾氏麻痺的後遺症,包括: 單側臉部的肌肉持續無力因為角膜過乾、受損而使視力變差臉部出現不自主的抽動因為神經修復時造成的異常,而導致在吃東西、喝水時會流眼淚 總結貝爾氏麻痺 貝爾氏麻痺是暫時性的顏面肌肉無力,因為顏面神經突然發炎,而顏面神經又是控制臉部表情的神經,一旦失能,肌肉無力、癱瘓,面部表情不聽使喚,半邊臉的表情看起來就像垮掉一般,眼睛關不起來,笑也笑不開。

經過治療後,絕多數的患者會恢復正常。

不過,若突然出現這些症狀,要及早就醫檢查,確定診斷!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careonline 313篇文章 ・ 252位粉絲 +追蹤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8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2小時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2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2小時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8小時前 近視是一種疾病!——認識近視及日常保健懶人包 2 2022/08/12 RELATED 相關文章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 被耳鳴吵到睡不著?淺談「脈動性耳鳴」:腦血管病變的徵兆! 每4個台灣人就有1個有高血壓!——為何高血壓堪稱「隱形殺手」? 頭痛到痛不欲生?別再狂嗑止痛藥了!——淺談偏頭痛的病理機制 腦中風治療不間斷!——但中風患者到底能不能打新冠疫苗?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