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孟子』全文 - 豆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孟子序說 史記列傳曰:“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

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豆瓣 登录 注册 儒释道学院 『儒釋道學院』 『儒』 『釋』 『道』 文言學習 >【儒家經典】(正體+简体) 四書——『孟子』全文 一品釋之 2012-10-2608:52:45 孟子序說  史記列傳曰:“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

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

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韓子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與揚,大醇而小疵。

”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遠而末益分。

惟孟軻師子思,而子思之學出於曾子。

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

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  又曰:“揚子雲曰:‘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

’夫楊墨行,正道廢。

孟子雖賢聖,不得位。

空言無施,雖切何補。

然賴其言,而今之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

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

所謂存十一於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

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

”或問於程子曰:“孟子還可謂聖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至(或聖)處。

”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

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

仲尼只說一個誌,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  又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

”  又曰:“孟子性善、養氣之論,皆前聖所未發。

”  又曰:“學者全要識時。

若不識時,不足以言學。

顏子陋巷自樂,以有孔子在焉。

若孟子之時,世既無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  又曰:“孟子有些英氣。

纔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

如顏子便渾厚不同,顏子去聖人只豪發閑。

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

”或曰:“英氣見於甚處?”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見。

且如冰與水精非不光。

比之玉,自是有溫潤含蓄氣象,無許多光耀也。

”  楊氏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

至論仁、義、禮、智,則以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

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

’論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

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

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

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

心得其正,然後知性之善。

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

歐陽永叔卻言‘聖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謂誤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堯舜所以為萬世法,亦是率性而已。

所謂率性,循天理是也。

外邊用計用數,假饒立得功業,只是人欲之私。

與聖賢作處,天地懸隔。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一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雲:‘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

’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  ●四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

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五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六  孟子見梁襄王。

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七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

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誠有百姓者。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於掌。

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心為甚。

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曰:“否。

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

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其若是,孰能禦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

願夫子輔吾誌,明以教我。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一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鑰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鑰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  ●二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裏,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裏,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裏,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

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

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裏,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則是方四十裏,為阱於國中。

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三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詩雲:‘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

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王請大之!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

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誌?’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四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

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放於瑯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無非事者。

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

睊睊胥讒,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飲食若流。

流連荒亡,為諸侯憂。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

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

於是始興發補不足。

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征招角招是也。

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五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

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老而無妻曰鰥。

老而無夫曰寡。

老而無子曰獨。

幼而無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雲:‘乃積乃倉,乃裹糇糧,於橐於囊。

思戢用光。

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

’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

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

詩雲:‘古公亶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六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

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七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  ●八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九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

工師得大木。

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

匠人斲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

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十  齊人伐燕,勝之。

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  ●十一  齊人伐燕,取之。

諸侯將謀救燕。

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裏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未聞以千裏畏人者也。

書曰:‘湯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

‘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

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  ●十二  鄒與魯哄。

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

君無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  ●十三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

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

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  ●十四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

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

茍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

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

若夫成功,則天也。

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  ●十五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

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

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

’去邠,踰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從之者如歸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

效死勿去。

’君請擇於斯二者。

”  ●十六  魯平公將出。

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

敢請。

”公曰:“將見孟子。

”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於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

而孟子之後喪踰前喪。

君無見焉!”公曰:“諾。

”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喪踰前喪’,是以不往見也。

”  曰:“何哉君所謂踰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曰:“否。

謂棺槨衣衾之美也。

”  曰:“非所謂踰也,貧富不同也。

”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

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

”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魯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卷三 公孫醜章句上  ●一  公孫醜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爾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

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

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幹、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裏起,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今時則易然也。

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裏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孔子曰:‘  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  ●二  公孫醜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動心。

”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  曰:“不動心有道乎?”  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

無嚴諸侯。

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

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夫誌,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誌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誌,無暴其氣。

’”  “既曰‘誌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誌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誌壹則動氣,氣壹則動誌也。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閑。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  “何謂知言?”  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

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  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敢問所安。

”  曰:“姑舍是。

”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

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  曰:“然則有同與?”  曰:“有。

得百裏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是則同。

”  曰:“敢問其所以異?”  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

汙,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

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  ●三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  ●四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

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雖大國,必畏之矣。

詩雲:‘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  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

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褔。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  ●五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廛無夫裏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六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七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裏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

如恥之,莫如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八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聞善言則拜。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

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九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

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

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

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

進不隱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卷四 公孫醜章句下  ●一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  ●二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

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明“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來。

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雲爾,則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

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欲有謀焉,則就之。

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

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

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

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三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  孟子曰:“皆是也。

皆適於義也。

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

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

’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

辭曰:‘  聞戒。

’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

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四  孟子之平陸。

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

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為王誦之。

”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  ●五  孟子謂蚔鼁(去改圭)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蚔鼁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

齊人曰:“所以為蚔鼁,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

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六  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公孫醜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

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七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

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

嚴,虞不敢請。

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

”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

自天子達於庶人。

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

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

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  ●八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  孟子曰:“可。

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

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齊人伐燕。

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  曰:“未也。

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

彼如曰‘  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

’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  ●九  燕人畔。

王曰:“吾甚慚於孟子。

”  陳賈曰:“王無患焉。

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聖人也。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

”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

”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  ●十  孟子致為臣而歸。

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

子盍為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

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

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

’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

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

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  ●十一  孟子去齊,宿於晝。

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

不應,隱幾而臥。

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

”  曰:“坐!我明語子。

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

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十二  孟子去齊。

君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幹澤也。

千裏而見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裏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

王庶幾改之。

王如改諸,則必反予。

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誌。

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

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

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  ●十三  孟子去齊。

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

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十四  孟子去齊,居休。

公孫醜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  曰:“非也。

於崇,吾得見王。

退而有去誌,不欲變,故不受也。

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

久於齊,非我誌也。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一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間見)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  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  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裏也,猶可以為善國。

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  ●二  滕定公薨。

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

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誌曰:‘喪祭從先祖。

’”  曰:“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

歠粥,面深墨。

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風必偃。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是誠在我。

”五月居廬,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謂曰知。

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

  ●三  滕文公問為國。

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

詩雲:‘晝爾於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

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陽虎,陽貨,魯季氏家臣也。

天理人欲,不容並立。

虎之言此,恐為仁之害於富也;孟子引之,恐為富之害於仁也。

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

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徹者,徹也;助者,借也。

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

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

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

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

詩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惟助為有公田。

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

詩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使畢戰問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

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

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

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

余夫二十五畝。

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

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  ●四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

”“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

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織之與?”曰:“否。

以粟易之。

”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

”“自為之與?”曰:“否。

以粟易之。

”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

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

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偪人。

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註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註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後稷教民稼穡。

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

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陳良,楚產也。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

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後歸。

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

他日,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

曾子曰:‘不可。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

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末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五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

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

  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

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

吾聞夷子墨者。

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

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

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

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

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

其顙有泚,睨而不視。

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

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憮然為閑曰:“命之矣。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一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

且誌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

’或以告王良。

良曰:‘請復之。

’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

’謂王良。

良不可,曰:‘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詩雲:“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禦者且羞與射者比。

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

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二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  ●三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

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  “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

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

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惟士無田,則亦不祭。

’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載質,何也?”  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

”  ●四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

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

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誌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誌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誌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誌乎?食功乎?”曰:“食誌。

”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誌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

”  曰:“然則子非食誌也,食功也。

”  ●五  萬章問曰:“宋,小國也。

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  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

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

’湯使遺之牛羊。

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

’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

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

書曰:‘葛伯仇餉。

’此之謂也。

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讎也。

’‘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

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歸市者弗止,蕓者不變,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

民大悅。

書曰:‘徯我後,後來其無罰。

’‘有攸不惟臣,東征,綏厥士女,匪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於大邑周。

’其君子實玄黃於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

太誓曰:‘我武惟揚,侵於之疆,則取於殘,殺伐用張,於湯有光。

’不行王政雲爾,茍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

齊楚雖大,何畏焉?”  ●六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謂薛居州,善士也。

使之居於王所。

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七  公孫醜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

段幹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

迫,斯可以見矣。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

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

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於夏畦。

’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  ●八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

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  ●九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書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註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

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汙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

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鹹以正無缺。

’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

是禽獸也。

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楊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

吾為此懼。

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詩雲:‘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

’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跛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

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十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

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

”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

兄戴,蓋祿萬鐘。

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於於陵。

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鶂鶂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

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

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卷七 離婁章句上  ●一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上無道揆也。

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

’泄泄,猶沓沓也。

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  ●二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

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此之謂也。

”  ●三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  ●四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五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六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

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  ●七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

斯二者天也。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

’涕出而女於吳。

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

如恥之,莫若師文王。

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詩雲:‘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上帝既命,侯於周服。

侯服於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將於京。

’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

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

詩雲:‘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八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  ●九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茍為不畜,終身不得。

茍不誌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

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  ●十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十一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十二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  ●十三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  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  ●十四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

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  ●十五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惡。

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十六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十七  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子欲手援天下乎?”  ●十八  公孫醜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則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則惡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  ●十九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

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

將徹,必請所與。

問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

將徹,不請所與。

問有余,曰:‘亡矣’。

將以復進也。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

若曾子,則可謂養誌也。

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  ●二十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

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國定矣。

”  ●二十一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  ●二十二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  ●二十三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二十四  樂正子從於子敖之齊。

樂正子見孟子。

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  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曰:“子來幾日矣?”曰:“昔昔。

”  曰:“昔昔,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館未定。

”  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  曰:“克有罪。

”  ●二十五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

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  ●二十六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二十七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二十八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

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

惟舜為然。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卷八 離婁章句下  ●一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裏;世之相後也,夭有余歲。

得誌行乎中國,若合符節。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  ●二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

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  ●三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裏。

此之謂三有禮焉。

如此,則為之服矣。

今也為臣。

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裏。

此之謂寇讎。

寇讎何服之有?”  ●四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  ●五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  ●六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  ●七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閑不能以寸。

”  ●八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  ●九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十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  ●十一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  ●十二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十三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  ●十四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十五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  ●十六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  ●十七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

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  ●十八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

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閑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  ●十九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  ●二十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湯執中,立賢無方。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武王不泄邇,不忘遠。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二十一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  ●二十二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  ●二十三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  ●二十四  逄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雲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

’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  ●二十五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  ●二十六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為本。

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  ●二十七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師往吊,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

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

”  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也。

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二十八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  ●二十九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

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

一簞食,一瓢飲。

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鄉鄰有鬥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  ●三十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

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章子有一於是乎?  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

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

  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

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

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  ●三十一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

或曰:“寇至,盍去諸?”  曰:“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

”寇退,則曰:“修我墻屋,我將反。

”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

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

”  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

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

”  子思居於衛,有齊寇。

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急去,君誰與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  ●三十二  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  ●三十三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

卒之東郭墦閑,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今若此。

”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卷九 萬章章句上  ●一  萬章問曰:“舜往於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  怨慕也。

”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

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於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大孝終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  ●二  萬章問曰:“詩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

使浚井,出,從而揜之。

象曰:‘謨蓋都君鹹我績。

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幹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

’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

象曰:‘郁陶思君爾。

’忸怩。

舜曰:‘惟茲臣庶,汝其於予治。

’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  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  曰:“然則舜偽喜者與?”  曰:“否。

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  ●三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  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誅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  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貴之也。

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曰:“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不及貢,以政接於有庳’,此之謂也。

”  ●四  鹹丘蒙問曰:“語雲:‘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見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  孟子曰:“否。

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堯老而舜攝也。

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

”  鹹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

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誌。

以意逆誌,是為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

’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此之謂也。

書曰:‘只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

’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  ●五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

”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

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

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  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

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

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  ●六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

’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

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

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

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

’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

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

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

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  ●七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末聞以割烹也。

林氏曰:“以堯舜之道要湯者,非實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湯之聘自來耳。

猶子貢言夫子之求之,異乎人之求之也”愚謂此語亦猶前章所論父不得而子之意。

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  ”  ●八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於衛主癰疽,於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

好事者為之也。

於衛主顏讎由。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有命。

’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悅於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是時孔子當阨,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

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  ●九  萬章問曰:“或曰:‘百裏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

好事者為之也。

百裏奚,虞人也。

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百裏奚不諫。

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幹秦穆公之為汙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

時舉於秦,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卷十 萬章章句下  ●一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

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

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

進不隱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

’去父母國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

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  ●二  北宮锜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

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裏,公侯皆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凡四等。

不能五十裏,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大國地方百裏,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次國地方七十裏,君十卿祿,卿祿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小國地方五十裏,君十卿祿,卿祿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

”  ●三  萬章問曰:“敢問友。

”  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

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

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

非惟百乘之家為然也。

雖小國之君亦有之。

費惠公曰:‘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

’非惟小國之君為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

晉平公之於亥唐也,入雲則入,坐雲則坐,食雲則食。

雖疏食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

然終於此而已矣。

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

舜尚見帝,帝館甥於貳室,亦饗舜,疊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

貴貴、尊賢,其義一也。

”  ●四  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  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後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

”  曰:“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  萬章曰:“今有禦人於國門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饋也以禮,斯可受禦與?”曰:“不可。

康誥曰:‘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是不待教而誅者也。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

於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禦也。

茍善其禮際矣,斯君子受之,敢問何說也?”曰:“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後誅之乎?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孔子之仕於魯也,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

獵較猶可,而況受其賜乎?”  曰:“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曰:“事道也。

”  “事道奚獵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  曰:“為之兆也。

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

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也。

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於衛靈公,際可之仕也;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  ●五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

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

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六  萬章曰:“士之不托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

諸侯失國,而後托於諸侯,禮也;士之托於諸侯,非禮也。

”  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曰:“受之。

”  “受之何義也?”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  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  曰:“敢問其不敢何也?”曰:“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

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為不恭也。

”  曰:“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

子思不悅。

於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急。

’蓋自是臺無饋也。

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  曰:“敢問國君欲養君子,如何斯可謂養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

其後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

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

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

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  ●七  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庶人不傳質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

”  萬章曰:“庶人,召之役,則往役;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曰:“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

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為也哉?”  曰:“為其多聞也,為其賢也。

”曰:“為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為其賢也,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

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雲乎,豈曰友之雲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

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與我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況可召與?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  曰:“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

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

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

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夫義,路也;禮,門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詩雲:‘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

’”  萬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

然則孔子非與?”曰:“孔子當仕有官職,而以其官召之也。

”  ●八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

”  ●九  齊宣王問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  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

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

”  王曰:“請問貴戚之卿。

”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王勃然變乎色。

  曰:“王勿異也。

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王色定,然後請問  異姓之卿。

  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一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

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二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袂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

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  ●三  告子曰:“生之謂性。

”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四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

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

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五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  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

”  “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

”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

曰:‘弟為屍,則誰敬?’彼將曰‘敬弟。

’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

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六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七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

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

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

’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

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

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

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

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

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  ●八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惟心之謂與?”  ●九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  ●十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  ●十一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十二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  ●十三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

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  ●十四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

兼所愛,則兼所養也。

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

體有貴賤,有小大。

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

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

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

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十五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

此為大人而已矣。

”  ●十六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  ●十七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

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

’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  ●十八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

亦終必亡而已矣。

”  ●十九  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二十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誌於彀;學者亦必誌於彀。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一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

”  “色與禮孰重?”曰:“禮重。

”  曰:“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二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

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

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

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

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

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  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

”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歸而求之,有余師。

”  ●三  公孫醜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

’”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  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

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親親也。

親親,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曰:“凱風何以不怨?”  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

親之過大而不怨  ,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磯,  亦不孝也。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四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

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

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

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  曰:“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

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

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

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五  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

處於平陸,儲子為相,以幣交,受之而不報。

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  見儲子。

屋廬子喜曰:“連得閑矣。

”  問曰:“夫子之任見季子,之齊不見儲子,為其為相與?”  曰:“非也。

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誌於享。

’為其不成享也。

”  屋廬子悅。

或問之。

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

”  ●六  淳於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

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  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  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

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國也!”  曰:“虞不用百裏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  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  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有諸內必形諸外。

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

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  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

不知者以為為肉也。

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

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茍去。

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  ●七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

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

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

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

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霸,桓公為盛。

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

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

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  ●八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

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

”  曰:“吾明告子。

天子之地方千裏;不千裏,不足以待諸侯。

諸侯之地方百裏;不百裏,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

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裏。

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裏。

今魯方百裏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誌於仁而已。

”  ●九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

’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君不鄉道,不誌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

’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君不鄉道,不誌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十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

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

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  桀也。

”  ●十一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孟子曰:“子過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水逆行,謂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

吾子過矣。

”  ●十二  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  ●十三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

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

”  公孫醜曰:“樂正子強乎?”曰:“否。

”  “有知慮乎?”曰:“否。

”  “多聞識乎?”曰:“否。

”  “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其為人也好善。

”  “好善足乎?”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茍好善,則四  海之內,皆將輕千裏而來告之以善。

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

’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裏之外。

士止於千裏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

與讒諂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十四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

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

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於我土地,吾恥之。

’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  ●十五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閑,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十六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  ●一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二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三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  ●四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  ●六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之恥,無恥矣。

”  ●七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八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

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

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九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

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十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  ●十一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  ●十二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  ●十三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十四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  ●十五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

”  ●十六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

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  ●十七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  ●十八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  ●十九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

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  ●二十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二十一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其生色也,睟然見於  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  ●二十二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  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

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

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裏,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

不暖不飽,謂之凍餒。

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  ●二十三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

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二十四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  ●二十五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  ●二十六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  ●二十七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

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

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  ●二十八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  ●二十九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  ●三十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  ●三十一  公孫醜曰:“伊尹曰:‘予不狎於不順。

’放太甲於桐,民大悅。

太甲賢。

又反之,民大悅。

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  孟子曰:“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

”  ●三十二  公孫醜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

‘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三十三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誌。

”曰:“何謂尚誌?”  曰:“仁義而已矣。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

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  ●三十四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

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

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三十五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臯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  “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

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

”  ●三十六  孟子自範之齊,望見齊王之子。

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  ●三十七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

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  ●三十八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 ●三十九    齊宣王欲短喪。

公孫醜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雲爾,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

公孫醜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

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

    ●四十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四十一     公孫醜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    ●四十二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    ●四十三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

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

滕更有二焉。

”    ●四十四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

其進銳者,其退速。

”    ●四十五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四十六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

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附:简体版】—————————————————————————————————————————孟子序说  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

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

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

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

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

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

纔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

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

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

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

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

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

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

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

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

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

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

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

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一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四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五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六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七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一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二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三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四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五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

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思戢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

诗云:‘古公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六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七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八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  ●九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十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十一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十二  邹与鲁哄。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十三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  ●十四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若夫成功,则天也。

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  ●十五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

’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

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  ●十六  鲁平公将出。

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

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

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

君无见焉!”公曰:“诺。

”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  曰:“何哉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

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  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

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一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二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

”  曰:“姑舍是。

”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是则同。

”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三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  ●四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  ●五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六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七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八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九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一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二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明“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  孟子曰:“皆是也。

皆适于义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

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辞曰:‘  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四  孟子之平陆。

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  ●五  孟子谓蚔鼁(去改圭)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蚔鼁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鼁,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六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

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七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

严,虞不敢请。

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

自天子达于庶人。

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  ●八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

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  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九  燕人畔。

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  陈贾曰:“王无患焉。

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十  孟子致为臣而归。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

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

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  ●十一  孟子去齐,宿于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

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  曰:“坐!我明语子。

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十二  孟子去齐。

君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

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

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  ●十三  孟子去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十四  孟子去齐,居休。

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

于崇,吾得见王。

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

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

久于齐,非我志也。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一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间见)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  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  ●二  滕定公薨。

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

歠粥,面深墨。

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谓曰知。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三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虎之言此,恐为仁之害于富也;孟子引之,恐为富之害于仁也。

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彻也;助者,借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惟助为有公田。

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

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余夫二十五亩。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

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  ●四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

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

以粟易之。

”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五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吾闻夷子墨者。

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

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

盖归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闲曰:“命之矣。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一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

’或以告王良。

良曰:‘请复之。

’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

’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二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三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

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惟士无田,则亦不祭。

’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  ●四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

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  ●五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

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

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

’汤使遗之牛羊。

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

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

书曰:‘葛伯仇饷。

’此之谓也。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何畏焉?”  ●六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

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七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

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

迫,斯可以见矣。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

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  ●八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  ●九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吾为此惧。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十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

兄戴,盖禄万钟。

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于陵。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

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

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卷七 离娄章句上  ●一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  ●二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  ●三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  ●四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五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六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  ●七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斯二者天也。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

’涕出而女于吴。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

如耻之,莫若师文王。

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

’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八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  ●九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  ●十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十一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十二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  ●十三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  ●十四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

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  ●十五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十六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十七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子欲手援天下乎?”  ●十八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  ●十九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

将彻,必请所与。

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

将彻,不请所与。

问有余,曰:‘亡矣’。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二十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  ●二十一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二十二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  ●二十三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二十四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

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昔。

”  曰:“昔昔,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

”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  ●二十五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  ●二十六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  ●二十七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二十八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

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

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卷八 离娄章句下  ●一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  ●二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  ●三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

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雠。

寇雠何服之有?”  ●四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  ●五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  ●六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  ●七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闲不能以寸。

”  ●八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九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十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  ●十一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十二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十三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  ●十四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十五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  ●十六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  ●十七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

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  ●十八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  ●十九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  ●二十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二十一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  ●二十二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  ●二十三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  ●二十四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  ●二十五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  ●二十六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  ●二十七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

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二十八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  ●二十九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一箪食,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  ●三十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

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章子有一于是乎?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

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

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  ●三十一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

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

”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

”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

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  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

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

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急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  ●三十二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  ●三十三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卷九 万章章句上  ●一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  怨慕也。

”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  ●二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

使浚井,出,从而揜之。

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

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

象曰:‘郁陶思君尔。

’忸怩。

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

’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否。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三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  ●四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见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尧老而舜摄也。

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此之谓也。

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

’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  ●五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  ●六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

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

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

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  ●七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末闻以割烹也。

林氏曰:“以尧舜之道要汤者,非实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汤之聘自来耳。

犹子贡言夫子之求之,异乎人之求之也”愚谓此语亦犹前章所论父不得而子之意。

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  ”  ●八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

好事者为之也。

于卫主颜雠由。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有命。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九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

好事者为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

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卷十 万章章句下  ●一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

’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  ●二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

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

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  ●三  万章问曰:“敢问友。

”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

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

虽小国之君亦有之。

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

’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

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

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

然终于此而已矣。

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

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  ●四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

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是不待教而诛者也。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

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

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

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

”  “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

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

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  ●五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六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

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

”  “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

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

子思不悦。

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急。

’盖自是台无馈也。

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

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

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

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  ●七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

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

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

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

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  ●八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  ●九  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

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

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  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一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二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三  告子曰:“生之谓性。

”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四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

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五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

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

’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

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六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七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

’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

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  ●八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  ●九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十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十一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十二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  ●十三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  ●十四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

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

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十五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  ●十六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  ●十七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  ●十八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亦终必亡而已矣。

”  ●十九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二十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一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二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  ●三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

亲之过大而不怨  ,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矶,  亦不孝也。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四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五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  见储子。

屋庐子喜曰:“连得闲矣。

”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

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为其不成享也。

”  屋庐子悦。

或问之。

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  ●六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

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  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  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

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有诸内必形诸外。

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

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

不知者以为为肉也。

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

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  ●七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

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

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  ●八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  曰:“吾明告子。

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

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

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

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  ●九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十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

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

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  桀也。

”  ●十一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  ●十二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十三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

”  “有知虑乎?”曰:“否。

”  “多闻识乎?”曰:“否。

”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  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

’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

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十四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

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

’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  ●十五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十六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二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三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  ●四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六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  ●七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八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九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十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  ●十一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  ●十二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  ●十三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十四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十五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  ●十六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  ●十七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  ●十八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  ●十九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

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  ●二十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二十一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其生色也,睟然见于  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二十二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  ●二十三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二十四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二十五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  ●二十六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  ●二十七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

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  ●二十八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  ●二十九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  ●三十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  ●三十一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

’放太甲于桐,民大悦。

太甲贤。

又反之,民大悦。

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  ●三十二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

‘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三十三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  ●三十四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三十五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  ●三十六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

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  ●三十七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  ●三十八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 ●三十九    齐宣王欲短丧。

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

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

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四十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四十一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四十二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四十三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

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滕更有二焉。

”    ●四十四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    ●四十五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四十六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全文完———— 分享到   推荐 1人 喜欢 喜欢 >我来回应 儒释道学院的日记  ( 全部 ) 【根基】蒙學——『弟子規』全文 五經——『詩經』全文 五經——『周易』全文 四書——『論語』全文 四書——『大學』全文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全部 ) 我的收藏 关于豆瓣 ·在豆瓣工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帮助中心 ·移动应用 ·豆瓣广告 ©2005-2022douban.com,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