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為五家共有 - 菩提彼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淨土法門:錢財為五家共有佛說“財為五家共有”:一水,洪水沖毀;二火,不慎而招致火災,或是因戰亂而毀失;三官府,罰沒充公;四盜賊,為賊偷竊; ...
關閉廣告
菩提彼岸
跳到主文
心中有佛是佛緣!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
佛法正能量文章分享,恭敬轉載流通!
歡迎轉貼分享,利益眾生,功德無量!
若侵權請告知,謝絕討論筆戰、外道、廣告!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ug15Thu201908:25
錢財為五家共有
淨土法門:錢財為五家共有
佛說“財為五家共有”:一水,洪水沖毀;二火,不慎而招致火災,或是因戰亂而毀失;三官府,罰沒充公;四盜賊,為賊偷竊;五敗家子,揮霍一空。
財富乃是修財布施而得之果報,佛勸眾生廣種福田,即是修福。
福田有三:
“一恩田”,對於父母、師長、和尚、阿阇梨等,於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報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長養谷物,故稱“恩田”。
“二敬田”,對於佛、法、僧三寶恭敬供養,由恭敬而生無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稱“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貧困,則能得無量之福。
因此,有財富要布施供養,種三種福田,福報則生生世世永遠享之不盡。
縱然世界毀滅了,福報也不會毀滅。
諸佛菩薩福報之大不可思議,原因就在此。
世間芸芸眾生,各人際遇不同。
有人一生過得很幸福,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有人一生都不如意,災禍綿延不斷,困苦不堪。
同樣是人,何以差別如此之大?因各人所造的業因不同故。
所以,一切的“不平等”,非他人決定,而是自己過往的業因所造成。
“人生酬業”,人出生到世間來,就是受果報。
過去生中造善業,這一生得善報;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受惡報。
人們迷惑顛倒,受報時不肯安分,又造新業,於是因果報應持續不斷。
如不能徹底覺悟,所造惡業多,善業少;只有徹底覺悟之後,方能盡斷惡業,真修福善。
《雜譬喻經》:財是五家之分。
盜賊水火縣官惡子。
五家忽至。
一旦便盡。
注:《大莊嚴論經》說“家中有財寶,五家之所共”,與此相通。
所謂“五家”,即大水、大火、盜賊、貪官污吏及不肖兒女。
即使擁有再多財物,遇到一場大火,可以將你家當焚燒成灰;
遇到大水,財產也會流失淨盡;
盜賊、貪官污吏之流,也來搶走財產;
子女不肖,驕奢淫逸,則將家財揮霍蕩盡。
一個人無法主宰自己的財物,因為財物為“五家”所共有。
《法華義疏》:“世間之財,五家共有,不名己利。
出世之寶,但屬行人,故名己利。
”只有出世學佛,證悟佛性,才擁有真正的財富。
錢財如同魔術表演!
巨大的財富、精致的華服和美食。
即使你擁有你所渴望的每一件事物,都無法永久。
有所積聚,勢必有所耗盡。
無論你積累多少財物,遲早都會用盡。
權勢和地位也是如此,有起必有落。
沒有人能夠永久佔據相同的位階。
所有的聚合注定以分離為收場。
在某個時刻,十萬人聚集在一起,但幾個小時之后,他們解散。
生命是短暫的,出生無可避免地皆以死亡為終結。
可曾有過任何一個生命逃離死亡?
某個人在累積了巨大財富之后,或許會心滿意足地回顧自己的成就,並驕傲地想著:“我是一個富有的人。
”然而,他也可能如此深刻反思:那些財富有哪些、有多少是靠著謊言、欺騙、犧牲他人的利益而獲取來的。
長遠來看,這些負面行為隻招致痛苦。
只要是以誠實正當的方法來獲致財富,用之於正途,那麼財富本身並不邪惡。
財富可以紓難解困,可以供養三寶,可以資助僧團,以及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那些因善心人士資助而受益的人不可貪婪,應把領受的財物僅僅用於修行。
施者與受者雙方都應離於執著,把財產視為在夢中獲得的虛幻禮物。
從究竟的觀點來看,財富本身不具有真實的存在,同樣的,你透過布施所獲得的功德,也不具實體,也不是真實的。
但是,它仍然能夠帶領你臻至成佛,成佛的一個面向,即是”離於對所有現象的執著。
”
然而,一旦你被貪欲控制支配,你的雙手就會被貪欲系縛,你的心就會被貪欲封閉,不但無法布施,甚至連目睹他人慷慨布施也會令自己痛苦。
這種態度制造了投生餓鬼道的因緣。
在餓鬼道的眾生,無時無刻不受飢渴的煎熬。
強烈的執著甚至會使我們落入地獄道,承受劇烈痛苦。
在佛陀住世期間,一個擁有一隻美麗托缽的比丘過世了。
由於這位比丘對托缽具有強烈的執著,因此甚至在遺體被焚化前,就投生為一條毒蛇。
這條毒蛇一出生,就盤蜷在托缽內,對所有接近的人發出威嚇的嘶嘶聲。
這件事傳到佛陀耳中。
佛陀說明了那條蛇的來由。
然后,佛陀用真言規勸毒蛇棄絕惡念。
結果那條毒蛇立時離開托缽,逃入森林。
然而毒蛇的執著與嗔恨仍然十分強烈,以至於火焰從它口中冒出。
它死了以后,即刻投生炎火地獄。
在同一剎那,火葬比丘的柴堆被點燃了。
於是,同時有三把火,毒蛇口中之火,地獄之火、火葬柴堆之火,燃燒著。
人們替那個不幸的比丘取了一個綽號“燃三”。
在早晨供養水供食子,於傍晚供養烹煮食物的炊煙,可以紓解餓鬼道眾生的飢渴巨苦,尤其當我們用大悲心來做這些供養的時候,效果更大。
愛和了無執著是真正的慷慨布施的基礎。
我們應該慷慨大方,盡可能地布施給那些急需幫助的人。
----頂果欽哲仁波切
什麼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財富?
你是「月光族」嗎?你是否認為「錢只有花掉了,才是自己的」?一旦擁有了財富,你將如何使用它?什麼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其實,錢財積累得越多,人的執著和妄念就會越多,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財富呢?那就得明白什麼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財富,首先福德是你的財富,其次信、戒、慚、愧、聞、舍、慧這七種財富是真正解決人生問題的財富。
有一次,一位容貌、形色絕妙的天界眾生,到祇樹給孤獨園問佛陀說:「什麼東西火燒不掉?風吹不散?即使大地全毀了,也不會流散?連專門搶奪別人財物的惡王與盜賊,也搶不走?哪種寶藏始終不會亡失?」
佛陀回答說:「福分是火燒不掉,風也吹不散,惡王與盜賊,任他搶也搶不動,即使大地全毀了,也不會流散。
福分樂報寶藏,始終不會亡失。
」
有一次,佛陀到喬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一天近午時分,喬薩羅國波斯匿王來見佛陀,佛陀招呼他說:「大王!都中午了,您從哪裡忙完過來的?」
「世尊!今天舍衛城有一位名叫摩訶男的大財主去世了,他的財產沒有兒子可以繼承,我就是去接收他的財產,剛忙完過來的。
世尊!您可知道他有多少財產嗎?光黃金就有八百萬,白銀更是不計其數。
可是,世尊!您知道嗎?這麼富有的大財主,吃的竟是發酸的雜米粥,穿的只是三片粗麻布縫成的衣服,乘坐的是一輛老舊破車,車子的遮陽傘蓋,還是樹枝、樹葉搭成的。
不曾聽說他會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也不見他幫助過貧窮、急難的人,每次吃東西時,一定關起門來,不讓那些人看到。
」
「大王!這樣的人,不是堂堂正正的人,不論他多富有,充其量也只是個卑賤的窮人罷了。
有財富而自己不用,也不供給家人使用,不用來體恤僕役、結交朋友,也不用來供養沙門、婆羅門,以廣植讓自己生天的福田,不做這樣正當的花用,財富也無法一直留在身邊,不是遭國王沒收,就是落入盜賊之手,或者毀於火災、洪水,再不,就是被自己不喜歡的繼承者接收。
大王!財富不作正當的分配運用,就等於是沒有用的東西一樣。
就像在一個無人能到之處,有一池甘美甜凈的水,但沒有人能夠享用,最後,漸漸乾涸消盡,又有何用?
所以,大王!應當善用自己的財富,讓自己、家人、僕役、好友能夠受用而喜樂,並且布施供養沙門、婆羅門,廣植自己生天的福田,這樣,才能使財富成為有用的東西,而不致於到最後變得一場空,浪費了有用的財富。
」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伽的大臣來見佛陀,告訴佛陀說:「真稀有啊,大德!此地的財主彌伽羅,真是富有啊!」
「郁伽!彌伽羅長者怎麼個富有法?」
「大德!他擁有上億的黃金,白銀就更不計其數了。
」
「郁伽!這些黃金、白銀,算得上完全是他實在的財富嗎?我不是說這些不是財富,但是,郁伽!你所說的這些財富,是火、水、王、賊、怨敵、繼承者所共有的啊。
郁伽!只有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舍財、慧財等七種財富,不會與火。
財富,到底是屬於誰的?這個看來簡單的問題,實際上非常複雜。
這要從三方面去說。
從先前的因緣說,那就是「宿因則共,現緣或別」。
這是說:從以前業感而有的宿因說,大地、河山、火、水、田、園、一朵花、一株草,這些(一般看作)自然而有的,都是大家共業所感的,不但是人,也還是畜生等所同感的。
如披拂的春風,和暖的日光,山石,土壤,這不都是共有的嗎?凡是共業所感的,不是一人的力量所能轉移。
如大家的善業增上,就會進步而逐漸的清淨莊嚴。
如惡業增上,就會衰退而成為貧瘠荒涼。
經過了人的功力(也還有前生業力的彼此不同),這些自然物,就有屬此屬彼的差別,所以說「現緣或別」。
如本是荒地,有人加以墾殖,土地轉為肥沃,收成也多而又好;如林木,經人工採伐、運輸,加以製造而成用具,這就不再是一切共有的了。
然以農業品來說,土地本不是個人的。
要墾殖,需要農具,是工人製成的。
農具所用的鐵,又是從礦山採取,經鍛鍊等而成。
此外,肥料、種子、水利,一切都與現緣的人功有關。
如究竟的推論起來,如佛法所常說的:一法從一切法成,一法助成一切法。
所以一切現緣所有物,也都有共同的意義。
不過依功力──現緣的主要或旁助不同,顯出屬此屬彼的差別吧了!
如從當前的攝受說,那就是「攝取則別,受用或共」。
攝取,是有所攝屬而成為某方所有的──是個人的,是一家的,某一社團的,某一國家的。
雖其中也有是多人所公有的,但主權有了攝屬,便成為不共於他(別)的土地或財物了。
這種私有的攝屬,由於自私的佔有欲,知識的不充分,每每超出其應得的限量。
根據上面所說的宿因現緣來看,不一定是合理的。
甚至如古代的以人為奴隸,看作自己的財富而可以買賣(到現在,人類還以牛馬等為自己所有,而自由的加以奴役或殺害)。
又如某國人發現一島嶼,就被看作該國所有,或者禁止別人移殖。
又加侵略者以武力取得別國的領土或權益,也被看作合法。
不過,世間原是不太理想的,原是不離自我的私有觀念的(無我就出世了)。
加上財富本身,含有「現緣或別」的成分,所以自然的會成為私有制。
這種攝取而屬此屬彼,不一定理想,但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必然的產生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規,而防範相互的侵佔。
在時代的演變下──知識進步,道德進步,自會逐漸的走向合理。
如民生主義,進步到耕者有其田;都市土地,漲價歸公等。
如知識更發達,道德更進步,現緣更密切(人類的關係更切),相信會逐漸到達「大同」境地,也就是更合於「宿因則共,現緣或別」的法則。
然而,世間永久是世間,攝屬的私有性,也永久會存在的。
如真能完全超出私有的攝屬關係,那只有淨土了。
由於「宿因則共,現緣或別」的關係,儘管財富的攝屬私有化,論到受用,還是可能共用的。
如農夫的莊稼,麻雀們要來分享他的果實。
如栽植花木,不准人摘取,也得讓人觀賞。
即使圍起來謝絕參觀,花香陣陣,還是要隨風而送到別人的鼻中。
你打開收音機,傾聽優美的歌曲,不知你的鄰人,也正在受用呢!房屋是你的,如偶然暴雨,路人來簷前避避雨,終該是可以的吧!在戰爭時期,國家可以徵用;空著的房屋,難民也可以臨時住用。
如大家到了無衣無食,那末你所有的衣食,也就難於保持私有了!眾生是展轉互助相成的;「宿因則共,現緣或別」的東西,雖不妨攝取而成私有,但受用卻可能共同呢!
如約將來的果報說,那就是:「保藏不定屬於自己;受用不再屬於自己;施諸悲敬才真屬於自己」。
這一判別,是應該分別解釋的。
一、「保藏不定屬於自己」:積聚的財物,變成不動產也好,存入銀行也好,埋藏也好,不一定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佛經說:五家所共──水災、火災、盜匪、惡王、不肖子孫。
水火兩災,可以毀壞辛苦得來的財物。
匪與惡王,可以強奪我們的財富。
現在大陸上,多少有財富的,不都被共產黨徒清算光了嗎?不肖子孫,把父祖辛勞的積蓄,任情的揮霍。
現代的問題更多,戰爭破壞,幣制貶值等,每有富翁在幾天內什麼都完了。
其實,大家不免一死,終歸無常。
蓄積的一切資財,什麼也帶不去,還是你自己的嗎?積蓄些養老、防災,本來不可說不對。
但有人愚蠢無比,富有的資財,不肯供給他的父母兒女,慈善事業更不必說,連自己也捨不得用,真不知財富是做什麼的!傳說:有一老人,積蓄的黃金,埋在屋外的牆腳邊。
每天吃飽了,便到牆邊去看看,滿意的欣賞他的黃金。
這樣日子久了,難免被人識破,暗暗地把藏金都拿走了。
第二天,老人又去欣賞他的積蓄時,發覺黃金已被盜掘了。
這可傷透了他的心,號啕痛哭,哭得鄰舍都驚動了。
他訴說黃金被竊後,有人問他:「黃金埋藏多久了?要使用他沒有」?他說:「埋藏已十年多了。
並沒有動用過,因為每年收入豐餘,不需要用他」。
於是有人向他提議:「這好辦,好在黃金是埋藏而不需用的。
那可以包幾塊土磚,照舊埋在那裡,當他是黃金,每天不照樣可以去看看,可以滿意的欣賞他嗎」?這故事說明了,某些無謂的保藏,只是滿足他的私有欲而已,並無實用,而結果終究是散失了!
二、「享受不再屬於自己」:有以為自己的財物,自己有權支配享受,所以縱情的浪費,他是怎樣的富有呀!不知道,這麼一來,再貧窮也沒有了。
如有一千斤穀子,收藏起來,日子久了,穀子不是變質而不能再吃,便是為鼠雀等逐漸消耗光。
專於保藏而不用的也如此,所以上面說:保藏不定屬於自己。
但此千斤穀子,如把他一起煮飯吃了,雖然並不損失,可是吃完以後,什麼也就沒有了。
財富專為自己所享受,恰好如此,所以說:享受不再屬於自己。
過去的福報,享受完了,未來的福業,什麼也沒有,這不是最大的貧窮嗎?
三、「施諸悲敬乃真屬於自己」:積蓄的終會散失,享受了就此沒有,那末就得把現有的財富,分一分來作福修德,為將來受福種子。
譬如一千斤穀,拿一部分去下在田裡,加上肥料功力,就會有十倍百倍的更多收入。
這樣,如分一分財富去布施,讓大家受用,為佛教文化慈善而使用,便是努力於福報的再生產。
布施,似乎是損失(如種穀腐爛),而實能引發未來豐滿的福報(如收成更多)。
老子說:「既以與人己愈有」,可借以說明布施得福的道理。
穀子下種時,當然希望豐收,把他播下好田地,不能撒在沙石上。
布施作福也如此,有兩種良好的福田,功德最大。
一、悲田:把財富分一分去撫卹孤寡,施捨醫藥,救濟災難等。
這些社會福利,救濟事業,便是種福於悲田中,因為這是值得同情憐憫的對象。
二、敬田:為兒女的孝養父母,做佛弟子的敬奉三寶等,這都是種福在敬田中,因為這是值得尊敬的對象。
凡是種福於悲敬二田,現生或將來,一定會得良好的福報。
布施時引起「施福業」,隨逐行人,從今生到來生,成為水不能淹,……惡王不能奪自己的財富,所以說:「施諸悲敬乃真屬於自己」。
上面所說的,都還是一般的。
聲聞行者,菩薩行者,還有更好的主張,更好的處理,更永久的財富。
現在為時間所限,只好留著不說了。
(本文錄自《妙雲集•佛在人間》243–266頁)
不要太早把你福報變成錢財
各路財神的首領--財寶天王的起源及功德利益為何?
安穩富貴功德海--寶藏夜叉神王(黃財神)真言法的秘密修持略談
親朋好友欠錢不還?教你一個神奇的咒語,讓他們主動歸還!
改善「愛情與事業」最大效益之咕嚕咕咧佛母密法
修財神法怎麼沒發財?
請活佛為自己修財神的慘痛教訓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裡的錢,都是有定數的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真修行人不能炒股
佛教徒不可賭博跟打麻將!
從光明走向黑暗的可怕的福報,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
福報是用來修行的,不是用來享受
錢財方面的因果很驚人,大家一定要知道
保持一點缺,讓你的惡業有個出口的地方
這件事太損子女福報,千萬不要再做了!
你的福報夠不夠你折騰.
看福報--人的因果和福報
關於福報消耗和氣場的問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菩提彼岸
菩提彼岸
菩提彼岸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宗教超自然個人分類:開示法語此分類上一篇:如何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此分類下一篇:彼此都是無常,為何要互相貪著,有甚麼好處嗎?
上一篇:佈施並不只是送施財物,而是能放下對物質的貪慾
下一篇:彼此都是無常,為何要互相貪著,有甚麼好處嗎?
歷史上的今天
2021:癌症和鬼神干擾
2021:佛弟子過(七夕)情人節,送什麼禮物好呢?
2019:彼此都是無常,為何要互相貪著,有甚麼好處嗎?
2018:連一個實際對治煩惱的法門也說不出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2017:輪迴的起點與終點原來在這裡!
2017:怎樣建立對淨土法門的信心?
2017:想好好學佛,但不同的法師說法不同,聽誰的?
2017:往生居士托夢告誡: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2017:和善神護法搞好關係,得到祂們的保護
2017:說離間語的果報
2016:誦《無量壽經》,也要分階段
2016:台灣的王爺信仰
2016:《空行法教》之甚深教言問答錄——誠心地修持佛法
2016:人的名字也分好壞嗎?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命運嗎?
2016:尋找人生的意義FindingPurposeinLife
2016:索達吉堪布給造過殺業眾生懺悔罪業的建議
2015:我們自稱“大乘”,但心胸並不像說的那麼廣大
2015:努力培福這樁事情重要
2014:虹霓之身
2014:性是人類本能,不能壓抑,需要開放嗎?
2014:佛經講述優秀妻子應具備的五種角色
2013:怎樣證明人生如夢
2013:學佛人要對自己知恥,才能行道
2013:老化是自然現象
2013:一個人的學業、事業、道業,最好不要改來改去,一門深入才會有所成就
2013:什麼是好學?(十五年的雜修盲練)
2013:作為大乘佛教徒,平時在語言、行為舉止方面,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2013:保護公共場所的清淨,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
2013:在批評和誹謗中獲得成就的竅訣
2012:淨宗心要
2012: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2012:豬牛昆蟲投胎做人湖南省驚人報導
2012: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
2012:求法的因緣靠弟子自己努力爭取
2012:佛教的財富觀和供養觀
2012:淨土法要—勸誡色慾與不淨觀法
2012:年輕時不修持是多麼愚癡!
2012:弘一大師在病中是怎麼精進的--若你是覺者,問我好不好,不如問我:念佛、佛念了嗎?
2012:女記者手記─我聽到被殺的蛙說阿彌陀佛
2012:放下是一種心態
2012:只偷一次
2011:「朱元璋唬弄台灣人600年」鬼月其實是吉祥月
2011:既然一切都是假的,是否就不用積極了?
2011:讓自己愈來愈好的祕訣
2011:別人來找麻烦,一笑了之
2011:世間的愛是虛情假意,可別當真!
2011:淨宗學人的正念
2010:矛盾與統一
2010:極樂世界之美(配音版)
2010:極樂世界男女相與魔王現佛身
▲top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誰來我家
RSS訂閱
相關連結
佛教
林鉅晴/林钜晴佛教漫画專頁佛教在線-中國最大佛教門戶慎齋堂印光法師文鈔專輯佛音網站優秀佛教網站一覽表星雲文集佛教百科佛教正法中心淨空法師新版專題網站菩陀書軒緣菩陀書香緣通靈佛教網印光大師文鈔人間佛教網--佛在人間祇樹給孤獨園林智悲佛網佛說顯密文庫居士林芬陀利華園明珠佛學社新浪佛學佛門網台南慈蓮寺佛典故事中國雅虎佛學台中蓮社藥師琉璃光如來佛教導航淨土宗法語海峽佛教網中國佛教網中國佛學網地藏占察網雲水網站鳳凰佛教果煜法師文集淨宗學院悲智佛網佛教正法中心鑑因法師專站喬覺禪林圓覺宗網路系統普獻法師專網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柏林禪寺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圓光佛學院覺正淨苑人間寒山路法鼓全集佛教視頻網七葉佛教書舍佛弟子文庫妙蓮老和尚網路圖書館化育資訊網中台世界佛網佛網精彩文章般若文海繁體站佛法山全球資訊網善護口業人生佛教網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大藏經解說佛陀教育基金會堪布索達吉仁波切文集佛弟子文庫人間菩薩行淨律寺牟尼佛法流通網淨土宗莊春江工作站報恩佛網佛教徒生活網藏密白玉佛學豐原分會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慈悲電視台法界佛教印經會相見便是有緣生命電視台正德全球資訊網佛門網淨空法師專集網站靈鷲山佛教教團人間衛視法相莊嚴台大師子吼佛學專站喇榮三乘佛學會【慧光集】佛學小站果煜法師文集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學佛網法薰禪苑禪心學苑聖嚴法師專屬網頁生命電視台台灣白玉網站佛教線上藏文法寶申請人乘佛教書籍出版社福嚴佛學院蓮雲寺白馬山菩提寺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波沙山慈宗全球資訊網大華嚴寺玄奘西域行全佛出版社星雲文集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佛學多媒體資料庫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大方廣台灣佛教史料庫華嚴生命的故鄉佛光山全球資訊網中華藥師山居士佛學學會法鼓山禪部落惠敏法師的風培基佛藏山佛網Life論壇慈濟基金會藏傳佛教噶陀彰化講堂地藏孝親網大愛電視佛光山天眼網路佛學院彌陀山莊大慧集網路動畫正覺之音常春藤健康素食餐廳香光資訊網佛教新竹市淨宗學會了凡四訓白話篇美國佛教會香光莊嚴雜誌社戒色網大慧集網路動畫佛教勝地名聯集錦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蓮花山居士網印光大師淨土修行之路法雲資訊網華藏衛星電視台華人佛教_鳳凰網上海佛教網慧嚴法師的論壇故事說法法鼓山數位學習網妙覺佛教空中大學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初學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佛法要領用佛法來剖析人生什麼是佛法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價值觀學佛?學魔?正見與邪見學佛第一要知見正可許則許吃素與學佛如何學佛認識佛教之常識認識佛教學佛淺說談因果佛法與人生念佛法門正信的佛教因果可轉變初機學佛決疑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佛教小常識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學佛群疑歧路指歸初機學佛決疑
解惑
海濤法師佛學問答佛教經典圖書館佛學辭典在線版V1佛光大辭典淨空法師學佛問答居士學佛100問中陰身佛陀教誡居家修持指南在家居士安樂八法臨終關懷問題解答臨終文集淨空法師菁華開示宣化上人開示索達吉堪布資料專題彙集Wiki慈悲喜捨小站。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佛教經典功德會法寶下載網站佛學辭典佛典故事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戒殺護生
毛毛蟲變蝴蝶系列 道證法師講述
其他
法鼓全集般若文海臨終文集譚宏州的見聞思修念佛感應事蹟e世紀往生傳世界宗教入口網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新浪首頁紅塵記事了凡四訓白話篇佛教往生網金山活佛神異錄線上供佛護生好書--物猶如此臨終文集《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今譯佛教節日的萬年曆用愛看世界---大愛主播倪銘均台灣大百科全書人間福報和平蔬食聯盟馮馮特輯馮馮居士特輯非凡舵手的網誌大紀元--生命探索chimpfeedr說說 蕭平實 玄奘 如意論師什麼是不如法摧彼(外道)邪論? 蕭氏一派也 之說說蕭平實在《佛藏經講記》的錯誤
菩提彼岸雲渡煉心Zen
文章分類
佛教文章(15)
禪心悟語(1464)開示法語(5116)佛教知識(1040)宗派法門(1441)煉心修行(1867)經咒法寶(355)福慧雙修(851)因果輪迴(1001)度化感應(189)戒殺盜淫(420)超度往生(347)佛門故事(332)菩提人間(209)居士行儀(436)同登彼岸(23)
破解迷思(6)
破邪顯正(479)修行誤區(1423)護法鬼神
(265)移風易俗(104)氣功通靈(104)命理風水(206)
文章報導(2)
宗教相關(99)好文分享(144)
文章搜尋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迴響
動態訂閱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延伸文章資訊
- 1錢財為五家共有 - 菩提彼岸
淨土法門:錢財為五家共有佛說“財為五家共有”:一水,洪水沖毀;二火,不慎而招致火災,或是因戰亂而毀失;三官府,罰沒充公;四盜賊,為賊偷竊; ...
- 2佛說錢財為五家共有,這5家分別代表什麼 - 多學網
1、佛說“財為五家共有”:一水火,洪水沖毀;不慎而招致火災,或是因戰亂而毀失;二天地災,天體碰撞地球或大**;三官府,罰沒充公;四盜賊,為賊偷竊;五 ...
- 3淨空法師:錢財為五家共有--台灣學佛網
佛說“財為五家共有”:一水,洪水沖毀;二火,不慎而招致火災,或是因戰亂而毀失;三官府,罰沒充公;四盜賊,為賊偷竊;五敗家子,揮霍一空。 財富乃是修財布施而得之 ...
- 4錢財五家共有@ 直心道場 - 隨意窩
《大智度論》:「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正說明凡夫眾生,不解世間幻化無常,再多的財富,非但不能永遠的擁有它,他卻是五家( ...
- 5【中台世界】佛典故事 錢財乃五家所共有
龍樹菩薩告訴世人:「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覺悟,知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唯福可恃,將人出苦,津通大道。」具有智慧的人,明瞭錢財乃五家共有,因為了知世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