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現代人喪失的關係與關懷-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自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樣的感動,讓我深信陪伴的價值與意義。

但不只是因為這些陪伴經驗讓我想要寫下這本書。

這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問我該怎麼陪伴一個受苦、失落、憂鬱不快樂的人。

JumptoNavigation 陪伴,找回現代人喪失的關係與關懷-《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自序 作者: 蘇絢慧(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  2011/11/15     這本書在我心裡醞釀了好幾年,終於開始著手進行,是來自我內心接收到越來越強大的呼喚,讓我必須要寫下這本書。

這個呼喚,是我感受到現代人普遍的渴望一直落空—能夠安心的感受到陪伴與理解。

    在我和許多人的信任關係裡,我陪伴了許多當事人一同深探心底深處的苦痛與憂傷,在他們紅了的眼眶裡,我讀到了他們靈魂長久的寂寞,孤單,與說不出口的悲傷,和許多化不開的恐懼,那是長久以來,無人聆聽,無人明白,無人回應,以致無法言說所形成的一種沈默。

    為了生存下來,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是讓自己失去靈魂般的行走在這世界上,不再有感覺、不再有盼望、不再有渴望,讓自己以為可以若無其事的一直活下去,不讓別人看出來內在的空洞與支離破碎。

但生命能量的耗弱,如果你覺知到,你會真實的知道,究竟你快不快樂,生命是不是有充實的滿足與活力。

    我過去身為一位社工師,現今身為一位諮商心理師,我都在陪伴的工作中,看見與聽見許多人勇敢、誠實的承認,內在的缺乏與空虛—無人陪伴,生命感受不到絲毫關愛,打從心底不相信自己是無條件就值得存在的一個人。

在我陪伴他們一次一次接觸內在的過程,我很感動他們願意開始慢慢學習,開始體驗在陪伴關係中滋養自己,溫暖自己與照顧自己。

然後,選擇重新擁抱生命,選擇相信愛。

    這樣的感動,讓我深信陪伴的價值與意義。

    但不只是因為這些陪伴經驗讓我想要寫下這本書。

這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問我該怎麼陪伴一個受苦、失落、憂鬱不快樂的人。

我還記得,一個母親,有著一直求職落空的兒子,在某一次求職又沒有回音後,慌亂的請我安慰她的孩子,她說:我不知道怎麼安慰他?我只能叫他加油,叫他該這樣、該那樣,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受傷又難過的他,他不想再聽我跟他說的任何一句話。

    而另一個女兒,在看見一直堅強持家保護孩子,從不表露出脆弱與受傷的母親,即使父親長年外遇也不影響家庭生活,卻在罹患癌症後出現了退縮,封閉與低落的沮喪反應時,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她好想叫母親就像過去一樣不要認輸、不要示弱,但這一次,無論說什麼母親再也無法像過去一樣的堅強與無傷。

於是,她急切的問著:我究竟要怎麼幫助我媽媽讓她好起來,像過去一樣?     她們都不是唯一慌亂不知所措的人。

當環境越來越多逆境,失業率始終不降,自殺率與憂鬱症盛行率也總呈現高危險數字,天災人禍也越來越頻繁的時代,不如意而遭遇各樣失落挫敗的人將在生活中不斷湧現,可能在每個人周遭,都能看見幾個正在經歷痛苦與創傷的人,包括是自己。

    這讓我們不得不看見這時代最為貧瘠的地方,人的心靈。

我們的心靈,為了因應越來越艱困的生活環境,已不再能夠對人自然而然給出關愛。

若沒有透過一些訓練與課程,我們絲毫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一個心靈受傷受苦的人,我們也可能沒有能力面對心靈受傷的自己。

    我們可能用著從小到大被強迫灌輸的方式,不要感覺痛,不要喊痛,不要承認痛的方式,來強加告訴自己與他人「不要無病呻吟」、「不要強說愁」、「少沒用了」,試圖抹滅內心的感受,試著欺騙自己。

    我們這樣對待自己,當然也深信不疑這種方式別人也該受用。

卻絲毫沒有覺察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彼此之間越來越無法交流與談話,除了日常生活的作息,我們的心不想再與人接觸,與人接觸變得很累,只剩下空洞與疲乏的感覺。

    我們就像一座座的孤島,活在同一空間,卻完全失去連結。

    我甚至會遇到有人不以為然的問我陪伴能做什麼?不能解決現代人的問題,只有陪伴,有什麼用呢?     這是著重成功、效率、快速的社會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多人無法感受與理解陪伴的價值與意義。

只要求有效率的解決問題者,無法覺知到人與人之間不是只存在著問題解決,人與人之間,最為寶貴的其實是關係,與情感。

    而關係與情感,最根本就是從陪伴開始。

就像流行歌曲唱著:「愛情,原來開始是陪伴….」任何關係都是如此,要能形成情感流動的關係,最開始都是從陪伴開始。

但曾幾何時,陪伴成為人最困難與最懷疑的事,好似沒有高深的助人技術與術語,根本不算是上得了檯面的助人歷程。

又或者,乾脆把陪伴視為沒有建設性浪費時間的活動,是無能之人依賴情感保護的方式。

大部分人還是堅信分析與建議,才是幫助人的最有效方法。

    我絕對不是要推翻與否定分析與建議的功效,只是,在沒有充分的認識下,無同理的情況下,分析與建議也只是自顧自的說,自以為給了別人教導與幫助。

    我們的社會,大多數的人喜歡做教導者,高談闊論自己的見解與直接給予他人評斷與意見,或是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強行灌輸在他人身上,要他人仿效,我們誤以為這是菁英與優越份子的表現,卻不知間接的否定他人的生命體驗,與漠視他人的感受想法。

    在這本書裡,我最想傳達的概念是:陪伴,必須能從他人的獨特生命經驗中,「看見」與「聽懂」這一個人的存在姿態,以他為主體,靜靜聆聽與理解生命所經歷過的思想與感覺,以及生命如何活著,並且活到如今的過程。

而陪伴者也需要是一個有完整個體的人,在聆聽與理解之下,感受到我和你之間真實的互動過程,體會到「我們」的同在一起,藉著連結與共鳴,創造真實的陪伴。

    我心裡有個盼望,希望這本書的存在,可以陪伴人找回與人靠近,與生命貼近的途徑,不再讓心困住,也不再以遠離他人、自我分離的方式,粗暴的對待彼此,傷害自己。

    希望我們可以讓陪伴,重拾現代人喪失的許多親近關係,也讓我們的心因此可以真實的感受到關愛的流動與溫暖,一點一滴的從內在體會到生命的滿足與幸福。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回目錄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GooglePlus 請升級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

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