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收东三省条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交收東三省條約》,又稱《俄國撤兵條約》,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4月8日(俄曆3月26日)簽訂,為關於俄罗斯帝国願意從中國東北撤出佔領軍的條約。

交收东三省条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交收東三省條約》,又稱《俄國撤兵條約》,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4月8日(俄曆3月26日)簽訂,為關於俄罗斯帝国願意從中國東北撤出佔領軍的條約。

是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目录 1背景 2內容 3後續 4館藏 5相關條目 背景[编辑]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事件爆發後,沙俄以保護東三省鐵路及其他權益的名義,出動十幾萬大軍,佔領中國東北全境,企圖兼并中國東三省。

《辛丑條約》簽訂後,沙俄不肯從東北撤兵。

東北人民展開武裝抗俄鬥爭,英國、美國、日本等國,亦以利害衝突,出面干涉,要求俄國從東北撤兵。

在國際壓力下,沙俄政府被迫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4月8日與中国清朝政府訂立《交收東三省條約》。

內容[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交收东三省条约 東三省歸還中國 俄軍在十八個月內,以每六個月為一期,分三期,全數撤離 俄軍撤退前,清政府在東北「不另添練兵」﹔撤兵後,駐東北軍隊人數應隨時知照俄國 俄軍交還山海關、營口和新民廳沿線鐵路後,清政府應給予「賠償」。

後續[编辑] 第一期撤軍,俄國如約實行,撤走在奉天省(今遼寧)遼河以西的軍隊,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的第二期撤兵時,卻違約不撤,另提苛刻條件並重新佔領瀋陽。

日本在英、美等國支持下,與俄國進行談判,要求俄軍撤退。

俄國拒不撤軍,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拒俄事件,俄日矛盾亦日益加劇,從而導致光緒三十年(1904年)2月,日俄戰爭的爆發。

館藏[编辑] 中文文本現寄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相關條目[编辑] 沙俄和蘇聯割占中國領土列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交收东三省条约&oldid=73518430” 分类:​1902年4月1902年中国政治1902年俄羅斯政治1902年条约清朝与俄罗斯条约东北政治史东三省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日本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