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二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伊丽莎白二世(英語: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2022年9月8日),全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英語: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1952年至2022年期间英国等 ...
伊丽莎白二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人物于近期逝世。
維基百科不是新聞的收集处。
条目当前的编辑可能较为活跃,請留心記載正確信息,在信息相對明确之後進行編輯更新。
編輯時請依可供查證方針,盡可能附上來源。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进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参考文献应符合正确的引用、脚注及外部链接格式。
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II英聯邦元首2012年以澳洲君主身份拍攝的官方肖像
聯合王國及其它英聯邦王國女王
加拿大1952年-2022年澳大利亞1952年-2022年紐西蘭1952年-2022年南非1952年-1961年巴基斯坦(英语:MonarchyofPakistan)1952年-1956年錫蘭1952年-1972年迦納(英语:QueenofGhana)1957年-1960年奈及利亞(英语:MonarchyofNigeria(1960年-1963))1960年-1963年獅子山(英语:QueenofSierraLeone)1961年-1971年坦干伊加(英语:QueenofTanganyika)1961年-1962年牙買加1962年-2022年千里達及托巴哥(英语:QueenofTrinidadandTobago)1962年-1976年烏干達(英语:QueenofUganda)1962年-1963年肯亞(英语:QueenofKenya)1963年-1964年馬拉威(英语:QueenofMalawi)1964年-1966年馬爾他1964年-1974年甘比亞(英语:QueenoftheGambia)1965年-1970年蓋亞那(英语:QueenofGuyana)1966年-1970年巴貝多1966年-2021年模里西斯(英语:QueenofMauritius)1968年-1992年斐濟(英语:MonarchyofFiji)1970年-1987年巴哈馬1973年-2022年格瑞那達1974年-2022年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年-2022年索羅門群島1978年-2022年吐瓦魯1978年-2022年聖露西亞1979年-2022年聖文森及格瑞那丁1979年-2022年貝里斯1981年-2022年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年-2022年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983年-2022年
統治1952年2月6日-2022年9月8日(70年214天)加冕1953年6月2日前任乔治六世繼任查爾斯三世出生約克的伊莉莎白公主PrincessElizabethofYork(1926-04-21)1926年4月21日 英国英格兰伦敦梅费尔逝世2022年9月8日(2022歲-09-08)(96歲)英國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安葬2022年9月19日英國英格蘭溫莎城堡圣乔治教堂国王喬治六世紀念禮拜堂配偶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1947年結婚;2021年逝世)子嗣詳情
查爾斯三世
安妮长公主
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
威塞克斯伯爵爱德华王子
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ElizabethAlexandraMary王朝溫莎父親乔治六世母親伊莉莎白王太后宗教信仰英格蘭教會
伊丽莎白二世(英語:ElizabethII;1926年4月21日[註1]-2022年9月8日),全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英語:ElizabethAlexandraMary),是1952年至2022年期间英国等英聯邦王國的君主及英聯邦元首。
她於1952年2月6日繼承其父乔治六世成为英国君主,并相应成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巴基斯坦、锡兰(现名斯里蘭卡)女王,1953年6月2日加冕,时年27岁;尽管在位期间,以她為元首的國家有所增減,在其逝世前,除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外,還有牙买加、巴哈马、格林纳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註2]共11个國家仍尊其为本国的君主,其餘國家已自立國家元首。
伊丽莎白二世生于伦敦,为约克公爵及其夫人(日后的乔治六世及伊丽莎白王后)长女,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
1936年伯父爱德华八世退位,父亲乔治六世即位,伊丽莎白亦由此成为王位推定继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开始履行公共职责,并于本土辅助部队服役。
1947年,伊丽莎白與希臘及丹麥的菲利普王子成婚,两人育有三子一女:查尔斯王子、安妮长公主、安德鲁王子、爱德华王子。
伊丽莎白二世亦是英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君主。
她在2015年9月9日超越其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3年又7个月的纪录,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同时也成为世界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国家元首;2016年10月13日,泰國國王拉瑪九世駕崩后,她成為當時在世的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2019年4月23日,已退位的卢森堡大公若望薨逝後,她成為當時在世的最为年長的君主;2022年6月2日,她成為英国史上第一位庆祝白金禧(即位70週年)的君主,是世界歷史上有確切記錄在位期間第二長的歐洲君主、在位最長的女性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期間的重大宪政变革包括英国权力下放、加拿大宪法回归(英语:Patriation)、非洲去殖民化,其統治下的国家亦经历了诸多战争及冲突。
其他具歷史意義的大事包括成为首位对爱尔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英国君主,并先後接见和造访了五位天主教會教宗。
也是首位舉辦過兩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國家元首。
就個人而言,她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包括1952年2月因父親早崩而登基、1953年加冕儀式、兒孫出生及婚嫁、1979年王夫之舅緬甸伯爵蒙巴顿遇刺、1992年女兒安妮公主婚姻的破裂、1997年第一任儿媳戴安娜車禍身亡、2002年妹妹瑪格麗特公主、母親伊麗莎白王太后的相繼離世、孙子哈利王子在2020年退出英国王室,以及2021年4月與其結褵73年的王夫逝世。
其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表現出伊丽莎白本身的特殊性。
目录
1早年生活
1.1王位推斷繼承人
2女王生涯
2.1登基與加冕
2.2在位初期
2.2.1去殖民化
2.31970至80年代
2.3.1女王與衰退中的英國影響力
2.3.2外訪
2.41990年代起
2.4.1健康問題
2.4.2公众活动
2.4.3王夫逝世
2.4.4確診COVID-19
2.4.5登基70周年
3病重與逝世
4在英國的角色
4.1政治角色
4.2軍事角色
4.3社會角色
5在英聯邦及其他英聯邦王國的角色
6個人生活與形象
6.1居住地點
6.2宠物
6.3个人形象
6.4支持度
7頭銜、稱號、荣誉、徽章和旗幟
7.1头衔及称号
7.2徽章
7.3旗幟
7.4外国勋章奖章
8家族
8.1祖先
8.2子孫
9以伊莉莎白二世命名的地方舉隅
9.1獎項和紀念徽章
9.1.1已停頒
9.2地理名稱
9.2.1已更名
9.3建築物
10文化描寫
10.1電影
10.2電視
10.3歌曲
11注释
12參見
13参考文献
14外部链接
早年生活[编辑]
3岁的伊丽莎白(1929)
伊丽莎白二世於1926年4月21日上午2時40分,她以剖腹產的方式誕生於位於倫敦梅费尔布魯頓街17号祖父母的家中[2],她的高祖父是阿尔伯特亲王,高祖母是维多利亚女王,曾祖父是爱德华七世,曾祖母是来自丹麥的亚历山德拉王后,祖父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祖母是玛丽王后。
她的父親國王乔治六世当时还是约克公爵,母親伊莉莎白王太后當時還是約克公爵夫人。
按照英国王位继承顺序,伊丽莎白出生后成为父亲之后的第三顺位继承人。
当时,伯父爱德华八世虽然未婚、没有子嗣,但爱德华年僅而立,富於春秋,按常理,约克公爵父女两人继承英国王位的可能并不大。
7岁的伊丽莎白(1933)菲利普·德拉斯洛(英语:PhilipdeLászló)画
伊丽莎白在其母親约克公爵夫人的督促下在家中接受教育。
她的歷史老師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長,此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
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導,她一直是名虔誠的圣公会會友。
王位推斷繼承人[编辑]
1936年1月,祖父乔治五世逝世。
同年12月,继位不足一年的伯父愛德華八世為了迎娶華麗絲·辛普森,與內閣發生爭執而退位,她的父親约克公爵臨危受命,登上愛德華寶座,成为英国国王和印度皇帝,是为乔治六世。
十岁的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由此上升至第一位,她成為王位的推定继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丽莎白只有13歲,她與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難。
當時有人建議两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她們母親反對:“孩子們不能沒有我,我不能沒有國王,而國王不會在任何情况下離開。
”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發表廣播演說,對象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4月,着後援部隊軍裝的伊丽莎白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說服父親,允許她直接参與協助戰争。
她加入後方防衛支援部隊“國内婦女支援部隊”(英語:Women'sAuxiliaryTerritorialService)服役,编號是第230873號伊丽莎白·温莎名譽少尉,她完成駕駛和汽車修理訓練,成爲王室中第一個經過正式訓練的汽車修理員,五個月后獲升任名譽下級司令員。
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非常喜歡這次經驗,正因為這次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伊丽莎白(中)在南非(1947)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出访,与父母到了南非。
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發表广播演說,宣誓将终身投入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我在眾人面前發誓,無論壽命長短,終身都會服務你們、以及你我同屬的大英帝國家庭。
」
1947年11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
菲利浦是她的第三代表哥,他們兩位的高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菲利浦王子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任何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上尉)。
伊丽莎白同时擁有爱丁堡公爵夫人的頭銜。
这次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個国家的王位。
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两人的关系经历许多考验,最終是在她本人坚持下达成。
考驗包括菲利浦不忠的流言,和伊丽莎白祖母和父母對於菲利浦的四个姐姐都是德國籍王妃所引起的猜忌。
当时他的三位姐姐不被邀请出席弟弟的婚礼;母亲由于在英国出生及成长则获准出席。
婚后,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別墅(ClarenceHouse)。
他们育有四个孩子(见下)。
按照慣例,婚後伊丽莎白應當冠以菲利普的姓氏,但女王的母親、以及祖母不願見到伊丽莎白即位後温莎王朝(HouseofWindsor)終結改爲“蒙巴顿王朝”,因此女王的子女不是按照慣例跟從菲利浦的姓,而是保留温莎家族身份。
夫妇两人同意孩子在需要用姓氏的時候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姓氏,並在1960年簽署法案確立。
1951年起,时任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健康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公主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公开场合。
該年她访问希腊、意大利、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加拿大和美國华盛顿。
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访问澳大利亚与紐西蘭。
2月6日,他们访问肯尼亚期間遇上喬治六世駕崩,她在一家树屋旅馆得知即將要繼位。
女王生涯[编辑]
登基與加冕[编辑]
在收到父親駕崩的消息後,伊丽莎白倉促回國繼位。
當被問到會否選擇伊丽莎白作為尊號,她稱「當然」。
[3]
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
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的加冕照(1953年6月)
她的祖母瑪麗太王太后於1953年3月去世,按照瑪麗臨終前的指示,加冕典禮如期於同年6月2日於西敏寺举行[4],並首次以電視形式播放,觀眾包括2000萬英國人、近一億北美居民[5][6]。
加冕禮服按她指示[7]繡上英格蘭的都鐸薔薇、蘇格蘭的薊、威爾斯的韭蔥、愛爾蘭的三葉草、澳大利亞的金合歡、加拿大的楓葉、紐西蘭的銀葉蕨、南非的海神花、印度和錫蘭的蓮、以及巴基斯坦的小麥、棉花和黃麻。
[8]
在位初期[编辑]
伊莉莎白二世登基時以她名義統治的領土:英國本土(鮮紅)、英國屬地和保護國(深紅)、其他王國(粉紅)及其屬地(間綫)
在女王继位初期英國國內有輿論认为一个“新伊丽莎白时期”將會來臨。
但是事实上,當時她需要面对的英国戰後國力衰退,大英帝國逐漸解體,她嘗試组织英联邦來維繫英國和前屬土的關係。
她不断努力试图保持前殖民地与英国的特殊关系,例如在維持英國和南非、印度的良好關係上貢獻良多。
英語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QueenElizabethII'sAddresstotheUnitedNationsGeneralAssembly
1953年至1954年她和愛丁堡公爵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洲、紐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
1957年10月她到美国進行国事访问,並代表大英國協在聯合國大會發言;隨後訪問加拿大,成為首位在當地召開國會的加拿大君主,並於1959年以加拿大女王身分再访兩國[9]。
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
[10]在同年於迦納的訪問,儘管面對東道主、取代她成為元首的總統夸梅·恩克魯瑪被刺的風險,她無視時任英國首相哈羅德·麥美倫的忠告,甚至與恩克魯瑪共舞[11],所幸最終刺殺沒有發生。
麥美倫曾寫道,她十分堅決,且敬業樂業[11]。
針對她本人的刺殺計劃也曾在女王到訪魁北克時傳出,但她始終「保持冷靜和勇氣」,最終在她訪問蒙特利爾時只出現零星示威。
[12][13][14]
在1963年蘇彝士運河危機導致英國政局變化時,女王惹來批評。
她根據麥美倫辭相時的建議任命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為閣揆。
[15]但當時拉博·巴特勒是最多下議院保守黨黨員支持的人選,但是黨內資深黨員卻相當不願由他接任首相。
其中的一些資深黨員更揚言,如果巴特勒或另一熱門候選人奎尼汀·霍格當選黨魁,他們將拒絕在內閣供職。
[16]儘管休姆無意亦沒想過接任首相,甚至一度想退出競選,但黨內元老為了不讓巴特勒或霍格接任,而堅持授意由休姆出任首相,使休姆捲入黨爭漩渦。
[16][17][18]麥美倫的辭呈在1963年10月10日的保守黨大會中正式生效後,巴特勒和休姆的支持者隨即在公眾場合出現磨擦。
有鑑於此,麥美倫在黨內進行了諮詢,意圖能找出一位能取得「保守黨上下」支持的可靠人選,其後更向女王提供了他的意見。
雖然有不少人質疑麥美倫沒有權向女王提供關於選任首相的意見,而女王本身也沒有義務去接受他的進言,但女王最終仍在1963年10月19日選定以休姆伯爵出任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
女王的舉動隨之遭到質疑。
最終保守黨在兩年後制定揀選黨魁的機制,以減少女王干政的機會[19]。
去殖民化[编辑]
1960-70年代是去殖民化的高潮。
尤其大量非洲國家在此段時間脫離英國獨立,並很快地廢除了她的元首地位。
當中發生了以下插曲:1965年,在非洲南部的羅德西亞(即現時的辛巴威)單方面宣布脫離獨立,總理伊恩·史密斯宣稱奉女王為「羅德西亞女王」,惟女王拒絕接受頭銜,直至該國於1970年「廢除王位」,改制共和[20]。
而其時國際社會皆不承認羅德西亞為獨立國家。
1959年的伊丽莎白二世
1970至80年代[编辑]
伊利沙伯在軍旗敬禮分列式,攝於1986年
女王與衰退中的英國影響力[编辑]
女王經歷過大量殖民地獨立,以及面對這些前殖民地的共和主義,但英國主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因此在非殖民化上女王順應了國際局勢,例如1975年澳大利亚宪政危机加劇了澳洲反對君主制的情緒,間接导致澳大利亚在1999年公投决定是否改行共和制。
在时任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的努力下,1982年4月17日,她在加拿大正式簽署法案,将加拿大宪法的修宪权由英国国会移交加拿大国会,至此加拿大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终结。
1986年,女王前往澳洲簽署《與澳洲关系法》,規定澳洲高等法院擁有终审权,位於英国倫敦的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不再对澳洲擁有终审权[21]。
1987年5月,女王支持斐濟總督佩纳亚·加尼劳在軍事政變中運用行政權力與軍隊進行談判,但在同年12月,斐濟發生第二次軍事政變,加尼劳向女王請辭,以女王作元首的斐濟君主制也隨之廢止。
外訪[编辑]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端姑阿都哈林1974年到英国伦敦进行国事访问,和伊丽莎白二世一同乘坐马车
伊丽莎白二世訪問过包括多個欧洲国家和英國海外屬地在內的110个国家。
其中女王前往加拿大的次数最多,自1953年加冕以来她共访问加拿大27次[22]。
1975年,英女王訪港,成為近現代史上首位造訪香港的英国君主,她亦經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當中伊丽莎白二世也曾數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會晤。
1979年,伊丽莎白二世邀请了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访问英国,他是第一位访问英国的中共最高领导人和中国政府首脑。
1985年女王接见了访问英国的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
[23]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与王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访问中国,她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英国君主。
在中国访问期间,女王在北京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等人,亦会见了时任上海市市长,后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还登上了万里长城。
离开北京以后又到访了上海、西安、昆明和广州,然后转到香港访问。
[24]
1990年代起[编辑]
訪美的女王夫婦(2007年)
1990年代是她和王室的支持度跌至低谷的時期[25]。
她在公眾壓力下開始繳稅。
她的長子與媳婦威爾斯王妃黛安娜婚姻的破裂,以至後者於翌年驟逝時,王室的處理手法遭批評為「冷漠」也是民望低迷之一,最終她的支持度於戴安娜逝世五日後、葬禮前夕,因女王應對公眾壓力而發表的電視直播而反彈。
[26]
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联盟取得胜利之后,女王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致辞的英国君主。
2002年全国为她庆祝登基50年大典,当年她巡游了全英国,对多个英联邦国家做了国事访问,还出席了多场游行活动与音乐会。
6月,数千人聚集在白金汉宫外参加名为“王宫派对”的活动,全英各地的许多音乐家都云集在此表演。
庆祝活动期间,王太后不幸去世。
[27]
儘管共和主義有抬頭跡象,但在1999年,澳洲舉行公投,決定保留君主制。
[28]之後2008年圖瓦盧公投和2009年聖文森和格瑞那丁斯公投也雙雙否決改制共和的建議。
[29]2006和2007年英國的民調皆顯示民眾普遍認同女王。
[30]2012年登基鑽禧時,民調顯示她的支持率更超過九成。
[31]
健康問題[编辑]
2003年,一向身体健康的女王进行了三项手术。
1月她动手术移除了右膝盖破碎的软骨,12月又在左膝盖进行了类似的手术,并又修补了脸部的器官损害,不过白金汉宫表示女王并无大碍。
[32]
一系列手术让人担忧伊丽莎白女王操劳过度,应该多加休息。
當時女王已经77歲,但她本人已经公开表示无意退位。
许多接近伊丽莎白的人说女王不可能自行退位。
但是她同意让她的子女负担更多国事活动。
她也开始减少外访次数(一般来说她每年都会做两次国事访问和两次英联邦国家的访问)。
但像她的母亲,她只有到身体无法负荷的那天才会停止工作。
雖然身負重任及受身體老化的逼迫,但對於耶穌基督的虔誠信仰和追思父親勇敢的人格,時時提醒並支持她效法先祖維多利亞女王,恪盡職責。
[33]
由於年紀問題,女王近年減少外訪。
2013年,她簽署《大英國協憲章》,但也是她40年來首次缺席大英國協首腦會議,而查爾斯王儲則代表她赴會[34]。
2016年12月25日,英國王室發言人指英女王及其丈夫菲利普親王患上重感冒,缺席王室的聖誕禮拜,是30年來首次缺席[35]。
女王曾在2018年接受白內障手術[36]。
2022年9月8日,白金汉宫表示,由于医生担心其健康状况,伊丽莎白二世正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堡接受医疗监护[37],其直系亲属均被告知此消息。
女王随后于当日下午驾崩。
公众活动[编辑]
伊丽莎白二世,2015年
2000年起,公众发现伊丽莎白女王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更多的情绪。
虽然她大多数时候还是保持国君的庄严形象,但她开始在公众场合微笑,并在为911事件死难者举行的西敏寺悼念会上流泪。
曾有人質疑女王因年事太高,即將退位,而白金漢宮發言人則表示女王過去一直表示,她不會退位,她的這一決定直至逝世都沒有改變[38]。
2007年,女王的專用頻道在短片分享網站YouTube啟播,除播放多輯王室片段外,更首次在網上播放女王的聖誕文告,紀念她首次發表電視聖誕文告50周年。
白金漢宮表示,女王開創先河,上传片段到網站,是希望將訊息傳遞給更多人,拉近和年輕一代的距離[39]。
2012年2月6日是英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的纪念日。
为了庆祝登基鑽禧紀念,英国全国和其他英聯邦王國举行了連場庆祝活动。
已经86岁高龄的女王通过白金汉宫发表声明,明确表示自己没有让位的念头,“把余生都奉献给国民”[40]。
同年她為2012年倫敦奧運揭幕,並在開幕禮中的短片裏出演自己,同場還有飾演詹姆士·龐德探員的丹尼爾·克雷格。
她同時成為為兩個不同國家的奧運會揭幕之國家元首,而她第一次主持的奧運會開幕禮是在蒙特婁舉辦的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41]
2012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於兰柏宫演說,英格蘭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普世聖公宗精神領袖羅恩·威廉斯回應表示“女王在看待自己的角色時,已將信仰放在心中”[42]。
2018年女王在女王的生日派對音樂會
2019年3月7日,女王在出席一個公眾活動時,首次於社交網站Instagram發文[43]。
王夫逝世[编辑]
2021年4月9日,白金漢宮宣布女王王夫菲利普親王於當天上午逝世[44]。
確診COVID-19[编辑]
2022年2月20日,高齡95歲的女王在COVID-19檢測中呈陽性反應。
[45]不久後亦傳出非官方認證的死訊,但很快就被皇室人員否認,稱女王現在健康良好,只有一些輕微感冒症狀。
[46]3月1日,女王康復並重新視像接見賓客。
[47]
登基70周年[编辑]
主条目:伊利沙伯二世登基白金禧紀念
2022年6月2日,女王成為英国史上第一位庆祝白金禧的君主。
病重與逝世[编辑]
主条目:伊利沙伯二世之死和伊丽莎白二世葬礼
2022年9月8日,白金汉宫称女王的身体状况堪忧,部分重要王室成员即刻赶赴女王位於蘇格蘭的巴摩拉城堡行宮;BBC中断了原本节目并更换黑色台徽[48],主持人身着全黑西装与黑色领带直播。
先前在9月6日,她才在此地接见並任命了她女王生涯中的第十五任首相特拉斯[49]。
8日下午2點,伊莉莎白女王於巴摩拉城堡平靜逝世,享耆壽96岁[50][51]。
英国时间晚上6:30,白金汉宫公布女王逝世的消息,英國政府随即启动伦敦桥行动。
[52]威爾斯親王查理斯接替女皇成為英國的新一任君主。
伊利沙伯二世的靈柩於9月11日由巴爾莫勒爾堡移送到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
9月12日移靈至在聖吉爾斯大教堂開放当地供民眾弔唁24小时,9月13日靈柩返抵倫敦。
9月19日於上午十一時,[53]國葬在倫敦西敏寺大教堂舉行[54][55]。
下午四時,到達長眠處溫莎城堡的國王喬治六世紀念禮拜堂。
在英國的角色[编辑]
更多信息:英国君主
政治角色[编辑]
2011年威爾士議會開幕時的女王
作為國家元首,女王有保護憲法執行的責任。
在向內的職責上,女王在英國發揮國家職能中的一部分。
例如主持國會開幕、批准樞密令、御准議會法案以及會見首相等等。
在外向的職責上,女王在世界其他地方代表英國。
例如接见外國大使和英聯邦高級專員,接待來訪的國家元首,並訪問海外其他國家,支持英國與世界各國的外交和經濟關係。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國史上出访最多的国君,自登基以來,她正式出国访问了325次。
伊丽莎白二世訪問過的國家和地區以藍色顯示,越深色代表次數越多,當中她曾兩度以加拿大女王身份訪問美國
一般認為,女王在現行英國君主立憲制當中具備諮詢權、褒奬權及警告權。
現時,女王在政治上仍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政治危機中,女王不得擁有個人的政治立場,而其職責之一是確保政局的穩定,在倒閣時選任能得到議會信任的首相而保證國家時時有政府首腦在任。
具體而言,女王於政治上須扮演超黨派的角色,發揮穩定和平衡的作用。
幾乎每一位與她工作過的英國首相都給予女王極高的評價。
自她登基的那天起她每天平均花三個小時在國事上,閱讀各個大臣和唐寧街十號送來的文件。
正因如此,她可以向首相提供許多有益的忠告。
而首相必須每週會見女王,這種會面是十分正式且嚴肅的。
對首相來說,與女王的會面可能要比接受下議院質詢更加重要,因為首相給女王的彙報往往更加詳細、坦誠。
即使是反對君主制的首相們也十分看重與女王的會面。
事實上,每一任首相都對與女王的會面給予極高評價。
前首相貝理雅就曾表示,女王的建議之所以富有價值,是因為她「過人的精明和對世界事務的獨特觀察」。
她与不同党派中的许多政治人物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輿論认为她最友好的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哈羅德·麥美倫和哈羅德·威爾遜。
女王是立法程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與上議院和下議院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英國國會。
所有國會通過的草案都必須經英女王御筆簽署才能成為法案。
而法律上她亦有權否決法案,但是自1707年以來就沒有一個英國君主曾經否決過法案。
在每年新一屆議會開幕時女王會在上議院發表御座致辞,勾劃該年度的立法議程和她的政府政策,但是這些講稿都由她的首相與大臣們負責撰寫。
女王在行政上也具有代表性。
女王在位期间,英國政府正式名稱為“女王陛下政府”(HerMajesty'sGovernment),程序上由女王負責任命大臣。
實際上依英國的民主憲政慣例,女王聽從首相的建議而不是任意選擇大臣、官員。
女王在首相要求下亦可執行解散議會的權力,以便進行大選。
而在大選中取得勝利的政黨領袖,則須待女王邀請其成為新一任首相。
首相一職一般由下議院多數党領袖擔任,然後由首相“建議”女王任命其他內閣成員。
而英國政府並非向女王負責,它向下議院負責,即間接地向英國選民負責。
女王也參與到國家的司法體制中,法庭以她的名義行事,政府亦以女王的名義提起公訴。
除了不介入國內政治,女王在官方外交場合也保持中立,極少在外交場合就自己的觀點發言[56],卻會以高雅及含蓄的手法表達英國皇室的觀點及支持英國的外交[57],如在2015年款待習近平的晚宴上使用一瓶1989年的紅酒表達英國人對中國人權的關注[56],不過女王在私聊時也會直接提及自己的看法,女王在2016年出席一個公開活動後與負責習近平訪英保安工作的倫敦警察廳高級警監德奧絲閒談,女王在私聊時批評中國官員對待英國駐華大使非常粗魯及無禮[58]。
在英國法律中女王是一個自然人,必須像其他所有人一樣遵守法律。
但是女王作為國家元首,不能被檢察官起訴,亦不能被他人控告,因為女王是國家的象徵及其主權的體現。
然而,女王是否能夠成為訴訟上之當事人是未定的。
在17世紀的英國革命期間,議會曾經控告查尔斯一世叛國,但在查尔斯二世上臺後,整個過程被宣告為非法。
作為君主,她毋須使用護照,因为在英国乃至於其他英聯邦王國,所有的护照都是以她的名义颁发的,駕駛執照亦然。
但她外訪時仍需接受安全檢查。
[59]
軍事角色[编辑]
女王擔任英國海陸空三軍的最高司令,是唯一宣布英国处于戰爭或和平状态的人。
無論在英國陸軍、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均要求新入伍的官兵宣誓效忠女王。
相對地女王亦代表了國家接受宣誓者的效忠及履行保障照顧所有軍人一切生活和困難,女王對所有武裝部隊有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在英國和英聯邦。
她承諾定期訪問軍方場所和船隻,以滿足在國內和海外的軍人和他們的家庭。
女王本身亦曾經在軍隊服務過。
女王和其他王室成員會在武裝部隊中擔任各種榮譽職務。
女王亦會與英國國防部參謀長和各參謀長定期開會。
她亦透過她的國防事務秘書,保持與軍方的聯繫。
此外,當英國參與戰爭時,軍人及其家屬往往喜歡寫信給女王,表示他們知道自己是在為英國和女王而戰。
社會角色[编辑]
英國君主需要履行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責任。
女王為聯合王國提供了一個焦點,促進聯合王國的團結和自豪感,使聯合王國穩定。
此外,女王亦特別支持公共服務和志願部門。
透過「定期走訪」,女王走到聯合王國的每一部分,代表著聯合王國的團結。
在國家有慶典或悲劇發生時,女王會代表國家致意。
例如,在每年在戰爭死難者紀念日上致哀,或在慶祝活動上慶祝國家的體育勝利。
女王還會主持「花園派對」邀請社會各種位置的嘉賓出席,其中大多數是社區慈善機構或公共部門組織的服務代表。
女王還支持國民服務他人,並擔任各慈善機構的贊助人或主席。
在英聯邦及其他英聯邦王國的角色[编辑]
1960年女王在英聯邦首腦會議
女王除了是英國君主外,還是大英國協元首,並出席歷屆大英國協首腦會議。
雖然此職位並非世襲,但大英國協各國在2018年的會議後,仍認同下一任元首將由王儲查爾斯王子繼任。
女王也是英國外十五個國家的女王,但由於她長期留在英國,她原則上不會,亦無暇參與那些國家任何的政治活動。
女王會委任由當地總理或國會「建議」的人選出任總督一職,替女王本人在當地執行職務,也因為女王在那些國家沒有什麼實際角色意義,因此那些國家中甚至會有民眾不知道她是自己國家的元首。
儘管如此,女王仍會參與這些國家的部分非政治活動,如在較年輕時定期出訪各國、為加拿大每位人瑞和每對鑽禧伴侶寫道賀的卡片[60]、以及聽從總理建議,決定授勛制度。
澳洲前總理東尼·艾伯特曾向女王提議恢复册封澳洲勋位的爵级勋位,并授予王夫菲利普亲王“澳大利亚勳章騎士”稱号,但成事後,艾伯特被认为观念過時,引起广泛讽刺[61]。
正因女王只是英聯邦王國的象徵元首,缺乏實質政治意義,在女王不協調各個王國外交政策下,她在國際衝突中的角色顯得矛盾。
如在1970年代美國入侵格瑞那達中,她統治的牙買加等七國出兵助美國入侵同樣屬於自己的格瑞那達,英國政府表示反對出兵。
此事被戲稱是「女王自己的政府,反對效忠自己的軍隊,入侵另一個由自己統治的國家。
」
個人生活與形象[编辑]
居住地點[编辑]
温莎城堡
白金汉宮
巴尔莫勒爾城堡
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
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
对她而言,位于伯克郡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
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62],最后亦逝世于此。
宠物[编辑]
女王鍾情於柯基犬,她的第一隻柯基犬Susan由父王乔治六世贈送,並繁殖了十四代,自此柯基犬可說是陪伴了女王大半生,包括一同參與拍攝倫敦奧運宣傳片。
但由於年歲已高,她已不再繁殖柯基犬,最後一隻Susan的後代Willow也於2018年4月15日逝世,这一不幸消息对女王打擊颇大[63][64]。
馬是女王的另一寵物。
即使女王年屆九十六,仍會在空餘時間騎馬。
她是名馬嘉登行宮的主人。
女王喜歡賽馬人所共知,她到馬場時會下注。
看賽馬時,她從不掩飾緊張心情,就跟普通馬迷一樣會高舉雙臂,為喜愛的馬匹打氣。
[65]
个人形象[编辑]
女王在广大英國人心目中,是國家團結的象徵。
而她的端正品行,亦往往是為全體國民,以至其他以女王作元首的英聯邦王國的國民樹立個人行為操守的典範,歷任英國首相,無論他支持君主制與否,皆給予女王極高評價。
女王相關的形象亦有助英國於英聯邦以至國際社會間提升軟實力。
另外,女王亦時常在一年一度的聖誕節的廣播談話當中,鼓勵國民互相幫助及彼此團結。
[66]
由於女王前後共統治三十餘個國家,她也是世界史上出現在最多國家和地區的郵票和貨幣的人,因此世界各地的人民對女王的樣貌形象都不感陌生[67][68]。
作為英國前殖民地和海外屬土的英屬香港,女王曾經以元首身份於1975年和1986年訪問香港,期間到公共屋邨、游泳池和街市等地點探訪,與香港市民作近距離交流,女王的親民形象深得民心[69]。
作為香港名義上的元首,香港人因而為女王起了「事頭婆」(即老闆娘)的別名,即使其後香港經歷主權移交,女王在港人心中形象和稱呼並無大變化。
[70]
女王早年的装束十分保守,並以老百姓能清楚看見她為準則。
女王喜欢单色外套和各种不同的帽子。
她很少改变自己的外形,例如在她继位后她的发型就很少改变。
[71]
虽然女王经常出席各种文化活动,但据称在她的私人时间内她对艺术不太感兴趣,宁愿将整个晚上的时间花在拼板游戏上也不愿从事其他艺术活动。
她对音乐和绘画的冷漠招致许多文艺评论家的批评,他们形容女王为“没有审美感的国君”[72]。
外交场合上女王非常正式,与她会面时的礼仪繁多。
任何较亲密的交流,例如触碰,都是不被允许的。
澳洲總理基廷在1992年2月女王訪問澳洲時輕輕摟着女王的腰,儘管他個人辯稱是一種對長者的尊重表現,亦被保王派指為「對女王不敬」。
[73][74]
不过在私底下有报道却称女王非常喜欢一些“有伤风化”的幽默,她的侍女们还经常向她“报告”王宫内新的小道传闻。
私底下的女王非常平易近人,并且真誠地关懷为她工作的侍从,據稱女王非常清楚她的侍女及侍從的名字。
很多應邀參加過王室活動的人士告訴媒體,其實女王很有幽默感,很喜歡別人說笑話,很會模仿名人,也經常會捧腹大笑。
[75]另外她是對科技電玩Wii也頗著迷,在凱特王妃嫁入皇室前,她曾經在聖誕節送給威廉王子新的Wii遊戲機以及WiiSport,結果反是女王抢着與孫兒玩[76]。
其後任天堂和THQ更特意送給她黃金版Wii以及屬下電玩BIGFamilyGames。
[77]
支持度[编辑]
女王一直獲英國民眾支持愛戴。
2001年英國廣播公司的調查顯示,83%英國民眾承認女王極具責任感;79%民眾認為女王在海外出色地代表英國;90%以上民眾認為女王工作表現出色、良好或一般,只有9%民眾認為女王工作表現差。
[78]
2008年英國廣播公司委托民調機構的調查顯示,約78%民眾認為英國應該繼續保有王室,80%被訪者認為英國在30年內應該繼續實行君主制。
[79]
在曾由女王作國家元首的斐濟,現任總理弗蘭克·姆拜尼馬拉馬曾表示,自己以及很多斐濟人皆對女王忠心;斐濟橄欖球隊員在2016年奥运会男子橄榄球项目颁奖仪式上,曾向女王的女兒安妮长公主下跪。
[80]
頭銜、稱號、荣誉、徽章和旗幟[编辑]
参见:伊丽莎白二世的头衔及荣誉列表
头衔及称号[编辑]
出生至1936年12月11日:約克的伊丽莎白郡主殿下
1936年12月11日至1947年11月20日:伊丽莎白公主殿下
1947年11月20日至1952年2月6日:愛丁堡公爵夫人伊丽莎白公主殿下
1952年2月6日至2022年9月8日:女王陛下
伊丽莎白二世本身在英國同時持有蘭開斯特公爵的頭銜,也是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
她更在英聯邦各國中持有很多頭銜和軍銜。
她在其統治的各個王國各有其君主头衔。
在海峽群島和萌島的皇家屬地,她分別有諾曼第公爵(非正式)和曼島領主之稱。
自1947年結婚至1952年登基,她依照丈夫的頭銜而被稱為愛丁堡公爵夫人。
從1952年登基直到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的官方称号和头衔是「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爱尔兰及英属自治领女王,基督教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81][82]她在加冕時時以這個頭銜受擁戴為女王[83][84],但是在澳洲和加拿大[85]、紐西蘭和英國,她受擁戴為女王所用的頭銜是「伊利沙伯二世陛下,蒙上帝恩典,本王國女王與她其它王國及領地女王,英聯邦元首,信仰守衛者」[86]。
在政權移交前的香港《最高法院規則》[87][88]中,以女皇名義自稱所用的頭銜原文如下:
ELIZABETHTHESECOND,bytheGraceofGod,of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andofOurotherrealmsandterritoriesQueen,HeadoftheCommonwealth,DefenderoftheFaith.
中文版本原文如下:
伊利沙伯二世,藉上帝恩典,作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暨我們的[註3]其他國土及領地女皇、英聯邦領導人及信仰保衞者。
1952年英聯邦首腦會議上,各國首腦決議,女王在每個王國會分別使用不同的頭銜,以表示她在該國身份是該國君而非其它國家君主[89]。
因此,英國和當時的6個自治領各自通過了法令,授予女王相似但不同的頭銜[89]。
這表示著當伊利沙伯二世加冕時,她持有7個不同的頭銜。
時移世易,她在位英聯邦王國數目有所增減:部分王國廢除了君主制;但同時亦有不少國家在脫離英國獨立(除了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從澳洲獨立外)後仍奉其為自己的君主。
伊利沙伯二世現時持有15個不同國家元首頭銜。
這15個頭銜排列次序,通常以英國為首,然後按自治領成立次序,即加拿大、澳大利亚、紐西蘭,再按殖民地獨立次序排列。
徽章[编辑]
伊丽莎白公主的徽章(1944–1947)
爱丁堡公爵夫人伊丽莎白公主的徽章(1947–1952)
伊丽莎白二世的徽章(苏格兰以外)
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使用的徽章
伊丽莎白二世在加拿大使用的徽章[90]
旗幟[编辑]
参见:皇家旗(英國)和皇家旗(加拿大)
以下是女王本人專用的旗幟,祇會在女王現身當地時才懸掛。
當中大部分旗都有「E」字樣,代表伊丽莎白二世。
其樣式、使用地和使用年分如下:
英國(蘇格蘭外),1944–1952
蘇格蘭,1944-1952
大英國協元首旗
英國(蘇格蘭外),登基至2022年
蘇格蘭,登基至2022年
加拿大,1962–2022
澳洲,1962–2022
紐西蘭,1962–2022
牙買加,1962–2022
巴巴多斯,1966–2021
獅子山,1961–1971
千里達和多巴哥,1966–1976
馬爾他,1967–1974
毛里求斯,1968–1992
外国勋章奖章[编辑]
联邦王室勋章(DMN)(马来西亚,1972年[91])
淡马锡勋章(一级荣誉)(新加坡,1972年[92])
一等白狮勋章附颈饰(捷克,1996年[93])
家族[编辑]
祖先[编辑]
伊利沙伯二世的祖上包括了历代多位英國君主,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紀的威塞克斯王朝。
她同時也是蘇格蘭王室的後裔,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
她與歐洲歷史最悠久的丹麦王室也有關係,她的曾祖母就是丹麥的亞歷山德拉。
她還與歐洲大部分王室都有血緣關係,與她是表兄弟姐妹的國君包括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挪威國王哈拉尔五世、西班牙前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而比利時前國王阿爾貝二世更是她的遠房堂叔(因祖上皆是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故)。
此外她與已被廢除的希臘王室、羅馬尼亞王室、德意志地區各王室和俄國皇室也都有血緣關係(通过其丈夫的奥尔登堡王朝后裔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伊丽莎白二世的父系祖先本是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故其血緣姓氏为韦廷(Wettin)。
先祖
高祖父:英国王夫艾伯特亲王
曾祖父: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
高祖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祖父:英国国王乔治五世
外高祖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
曾祖母:英国王后亚历山德拉
外高祖母:丹麦王后露易丝
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
外高祖父:符腾堡亚历山大公爵(英语:DukeAlexanderofWürttemberg(1804–1885))
外曾祖父:特克公爵(英语:DukeofTeck)法蘭西斯
外高祖母:海恩斯坦女伯爵克劳汀·雷戴伊(英语:CountessClaudineRhédeyvonKis-Rhéde)
祖母:英国王后玛丽
外高祖父:剑桥公爵阿道弗斯王子
外曾祖母:公爵夫人玛丽·阿德莱德公主
外高祖母:公爵夫人奥古斯塔(英语:PrincessAugustaofHesse-Kassel)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外高祖父:格拉姆斯勋爵汤姆斯·雷昂-鲍斯(英语:ThomasLyon-Bowes,LordGlamis)
外曾祖父:克劳德·鲍斯-雷昂(英语:ClaudeBowes-Lyon,13thEarlofStrathmoreandKinghorne)第十三代斯特拉斯莫尔与金霍恩伯爵
外高祖母:勋爵夫人夏洛·格林斯迪(英语:CharlotteLyon-Bowes,LadyGlamis)
外祖父:克勞德·鮑斯-雷昂第十四代斯特拉斯莫尔與金霍恩伯爵(英语:EarlofStrathmoreandKinghorne)
外高祖父:奥斯瓦尔德·史密斯
外曾祖母:伯爵夫人弗朗西斯·朵拉·史密斯(英语:FrancesBowes-Lyon,CountessofStrathmoreandKinghorne)
外高祖母:亨利埃塔·霍奇森(英语:HenriettaMildredHodgson)
母:英国王后伊丽莎白
外高祖父:查尔斯·本廷克勋爵(英语:LordCharlesBentinck)
外曾祖父:查尔斯·卡文迪什-本廷克(英语:CharlesCavendish-Bentinck(priest))
外高祖母:勋爵夫人安妮·威尔斯利(英语:LadyCharlesBentinck)
外祖母:伯爵夫人塞西莉亚(英语:CeciliaBowes-Lyon,CountessofStrathmoreandKinghorne)
外高祖父:艾德文·本拿比(英语:EdwynBurnaby,HighSheriffofLeicestershire)
外曾祖母:卡罗琳·路易莎·本拿比(英语:LouisaCavendish-Bentinck)
外高祖母:安妮·卡罗琳·索尔兹伯里(英语:AnneCarolineSalisbury)
子孫[编辑]
下列是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的子女、孫子女及曾孙子女:
查尔斯·菲利浦·亚瑟·乔治(1948年11月14日生於白金漢宮),英国国王。
1981年7月29日与苏格兰贵族黛安娜·斯宾塞女爵结婚,1996年8月28日离婚;在2005年4月9日與相戀35年的卡米拉結婚
威廉·亚瑟·菲利浦·路易(1982年6月21日生於聖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2011年4月29日与凱特·米德爾頓结婚
喬治·亞歷山大·路易(2013年7月22日生於聖瑪麗醫院)
夏洛特·伊丽莎白·黛安娜(2015年5月2日生於聖瑪麗醫院)
路易·亞瑟·查爾斯(2018年4月23日生於聖瑪麗醫院)
亨利·查尔斯·阿尔伯特·大卫(1984年9月15日生於聖瑪麗醫院),薩克塞斯公爵,2018年5月19日與梅根·馬克爾結婚
阿奇·哈里遜·蒙巴頓-溫莎(2019年5月6日生於倫敦波特蘭婦女和兒童醫院(英语:PortlandHospital))
莉莉白·黛安娜·蒙巴頓-溫莎(2021年6月4日生於美國加州聖巴巴拉塔吉醫院(英语:SantaBarbaraCottageHospital))
安妮·伊利莎白·愛麗絲·露意絲(1950年8月15日生於克拉倫斯宮),王室长公主。
1973年12月14日与马克·安东尼·彼得·菲利浦斯结婚,1992年4月28日离婚;1992年12月12日与蒂姆西·劳伦斯(英语:SirTimothyLaurence)结婚
彼得·馬克·安德魯·菲利浦斯(1977年11月15日生於聖瑪麗醫院),2008年5月17日与奧特姆·凱利結婚,2021年6月14日离婚
薩凡娜·安妮·凱薩琳·菲利浦斯(2010年12月29日生於格洛斯特郡格洛斯特郡醫院)
艾拉·伊利沙伯·菲利浦斯(2012年3月29日生於格洛斯特郡格洛斯特郡醫院)
扎拉·安妮·伊丽莎白·菲利浦斯(1981年5月15日生於聖瑪麗醫院),2011年7月30日与迈克尔·詹姆斯·廷德尔結婚
米婭·格雷斯·廷德爾(2014年1月17日生於格洛斯特郡格洛斯特郡醫院)
蕾娜·伊莉莎白·廷德爾(2018年6月18日生於格洛斯特郡斯特勞德產科醫院)
盧卡斯·菲利普·廷德爾(2021年3月21日生於格洛斯特郡自宅)
安德鲁·阿爾伯特·克里斯蒂安·爱德华(1960年2月19日生於白金漢宮),约克公爵。
1986年7月23日与莎拉·瑪格麗特·費格遜结婚,1996年5月30日离婚
比阿特丽斯·伊丽莎白·瑪麗(1988年8月8日生於波特蘭醫院),2020年與艾杜亞度·馬佩利·莫茨結婚
西恩娜·伊麗莎白·馬佩利·莫茨(2021年9月18日生於切爾西和西敏醫院)
欧吉妮·維多利亞·海倫娜(1990年3月23日生於波特蘭醫院)
奧古斯特·菲利普·霍克·布魯斯班克(2021年2月9日生於波特蘭婦女兒童醫院)
爱德华·安东尼·理查德·路易斯(1964年3月10日生於白金漢宮),威塞克斯伯爵,1999年6月19日与苏菲·利丝琼斯结婚
路易斯·愛麗絲·伊丽莎白·瑪麗(2003年11月8日生於薩里郡弗雷姆勒公園醫院)
詹姆斯·亞歷山大·菲利浦·提奧(2007年12月17日生於薩里郡弗雷姆勒公園醫院)
女王的两个外孙,彼得和扎拉·菲利浦斯没有王室头衔,这在英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英国的王室头衔是从父亲继承的,而安妮公主的前夫马克·菲利浦斯是一介平民,雖然當兩人結婚之時,女王曾經要冊封馬克·菲利浦斯为伯爵,但是遭到馬克·菲利浦斯婉拒,因此他的孩子们也就都是平民。
第二個原因是:當彼得與扎拉·菲利浦斯出生之時,女王也曾經要以郡王與郡主的封號來冊封外孫與外孫女,但是遭到安妮公主婉拒,因為她不希望讓兒女擁有王室頭銜,而以平民的身分發展,因此彼得與扎拉·菲利浦斯一直沒有王室頭銜,但是依然列於英國王室繼承的順位之中。
以伊莉莎白二世命名的地方舉隅[编辑]
獎項和紀念徽章[编辑]
澳大利亚:
新南威爾士州:伊麗莎白女王錦標賽(英语:QueenElizabethStakes(ATC)),蘭域馬場,雪梨
維多利亞州:伊麗莎白女王錦標賽(英语:QueenElizabethStakes(VRC)),費明頓馬場,墨爾本
加拿大:女王射擊冠軍勳章(英语:Queen'sMedalforChampionShot)
安大略省:伊麗莎白公主錦標賽(英语:PrincessElizabethStakes(Canada))
香港:女皇盃與女皇銀禧紀念盃,沙田馬場,沙田區
日本:伊麗莎白女王盃,京都競馬場,伏見區
新西蘭:女王功績勳章(英语:RoyalQueen'sServiceOrder)
英国:伊麗莎白十字勳章(英语:ElizabethCross)
英国:女王企業獎(英语:Queen'sAwardsforEnterprise)
英国:女王企業促進獎(英语:Queen'sAwardforEnterprisePromotion)
英国:女王馬術獎(英语:Queen'sAwardforEquestrianism)
英国:女王林業獎(英语:Queen'sAwardforForestry)
英国:女皇志願組織慈善服務獎
英国:女王英勇勳章(英语:Queen'sGallantryMedal)(也授予英聯邦公民)
英国:女王詩歌金獎(英语:Queen'sGoldMedalforPoetry)(也授予英聯邦公民)
英国:伊麗莎白二世加冕獎(英语:QueenElizabethIICoronationAward)
英国: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英语:QueenElizabethPrizeforEngineering)
英国:女王音樂獎(英语:Queen'sMedalforMusic)
英格兰:伊麗莎白公主挑戰盃(英语:PrincessElizabethChallengeCup)
英格兰:伊麗莎白公主錦標賽(英语:PrincessElizabethStakes)
英格兰:伊麗莎白二世錦標賽(英语:QueenElizabethIIStakes)
美國:
肯塔基州:伊麗莎白二世挑戰盃錦標賽(英语:QueenElizabethIIChallengeCupStakes),基恩蘭賽馬場(英语:Keeneland),列克星敦
英联邦:
女王接力棒(英语:Queen'sBatonRelay)
女王的綠色樹冠(英语:TheQueen'sGreenCanopy)
已停頒[编辑]
英国:女王陛下青年领袖奖
地理名稱[编辑]
澳洲南極領地伊麗莎白公主地
加拿大洛磯山脈的伊麗莎白女王山脈(英语:QueenElizabethRanges)
新西蘭惠灵顿大区北部伊麗莎白女王公園(英语:QueenElizabethPark,NewZealand)的景色
英國倫敦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奧林匹克公園
澳大利亚:
澳洲南極領地:伊麗莎白公主地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島(英语:QueenElizabethIIIsland),位於堪培拉伯利·格里芬湖內的人工島
塔斯馬尼亞州:伊麗莎白鎮(英语:ElizabethTown,Tasmania)
南澳大利亞州:伊麗莎白市(英语:CityofElizabeth)
加拿大:
亞伯達省:伊麗莎白女王省立公園(英语:QueenElizabethProvincialPark)
亞伯達省:伊麗莎白女王山脈(英语:QueenElizabethRanges)
卑詩省:伊麗莎白女王山脈(英语:QueenElizabethRanges)
西北地區:伊丽莎白女王群岛
努納武特地區:伊丽莎白女王群岛
安大略省: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荒地省立公園(英语:QueenElizabethIIWildlandsProvincialPark)
开曼群岛:大開曼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植物園(英语:QueenElizabethIIBotanicPark)
新西蘭:
惠灵顿大区:伊麗莎白女王公園(英语:QueenElizabethPark,NewZealand)
罗斯属地:伊麗莎白女王嶺
法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花卉市場(法语:MarchéauxfleursReine-Elizabeth-II)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伊莉莎白港
新加坡:女皇鎮
南非:昆士堡(英语:Queensburgh),原名馬爾文(Malvern),1953年為慶祝伊麗莎白二世加冕而改名
乌干达: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
英国:伊麗莎白女王郊野公園(英语:QueenElizabethCountryPark)
英国:女王花園(英语:Queen'sGardens,Croydon),克羅伊登
英国:倫敦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奧林匹克公園
英属南极领地:伊利沙伯女皇地
英格兰:伊麗莎白女王鑽石禧木(英语:QueenElizabethDiamondJubileeWood),萊斯特郡
美國:
加利福尼亚州:伊麗莎白湖(英语:LakeElizabeth(Fremont,California))
纽约市:伊麗莎白二世女王9月11日花園(英语:QueenElizabethIISeptember11thGarden)
已更名[编辑]
圭亚那: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國家公園(英语:GuyanaNationalPark),現名圭亞那國家公園
建築物[编辑]
加拿大:艾伯塔省2号省道卡加利至愛民頓段
英国倫敦: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廳
英国倫敦:大笨鐘(伊利沙伯塔)
英国倫敦:伊丽莎白线
英国倫敦:希思羅機場二號客運大樓
马来西亚:伊丽莎白女王医院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
香港:伊利沙伯中學
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
文化描寫[编辑]
電影[编辑]
《笑彈龍虎榜》:1988年電影,由吉納特·查爾斯(英语:JeannetteCharles)飾演。
《吹夢巨人(英语:TheBFG(1989film))》:1989年動畫電影,由安吉拉·桑納(英语:AngelaThorne)配音。
《女王》:2006年電影,由海倫·米蘭飾演。
《2012》:2009年電影,由伊麗莎白·理查德(ElizabethRichard)飾演。
《国王的演讲》:2010年電影,由弗雷亞·威森(英语:FreyaWilson)飾演。
《Cars2:世界大賽》:2011年動畫電影,由凡妮莎·蕾格烈芙配音。
《皇家公主出走記(英语:ARoyalNightOut)》:2015年電影,由莎拉·蓋登飾演。
《小小兵》:2015年動畫電影,由珍妮弗·桑德斯配音。
《吹夢巨人》:2016年電影,由潘尼洛普·威爾頓(英语:PenelopeWilton)飾演。
《女王的柯基》:2019年動畫電影,由茱莉·華特絲配音。
《再也不見2020(英语:Deathto2020)》:2020年電影,由特蕾西·厄尔曼飾演。
《史賓賽》:2021年電影,由斯特拉·戈納德(英语:StellaGonet)飾演。
電視[编辑]
《豆豆先生》:動畫影集,女王為配角之一。
《粉紅豬小妹》:動畫影集,由莫文娜·班克斯(英语:MorwennaBanks)配音。
《蓋酷家庭》:動畫影集,第十季第22集〈蓋酷家庭觀眾郵件2(英语:FamilyGuyViewerMail2)〉,由凱特·布蘭琪配音。
《王冠》:由克萊兒·芙伊(第一、二季)、奧莉薇雅·柯爾曼(第三、四季)及伊美黛·史道頓(第五季)飾演。
歌曲[编辑]
《皇后大道東》:粵語流行曲,當中「貴族朋友」、「正義朋友」及「漂亮朋友」所指為伊莉莎白二世。
注释[编辑]
^伊丽莎白二世的官方生日与其事实生日不同,真正生日是4月21日。
原因参见英皇官方壽辰条目。
^以其加入英联邦时间排列[1]。
^此處是「皇家我們」,第三人稱時改為「她的」
參見[编辑]
英国君主
加拿大君主
安大略省君主
澳大利亚君主
新西兰君主
南非君主
牙买加君主
馬爾他女王
巴貝多女王
巴哈马君主
格林纳达君主
巴布亚新几内亚君主
所罗门群岛君主
图瓦卢君主
圣卢西亚君主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君主
伯利兹君主
安提瓜和巴布达君主
圣基茨和尼维斯君主
伊利沙伯二世登基鑽禧紀念
伊利沙伯二世登基白金禧紀念
伊利沙伯二世之死
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
参考文献[编辑]
^Bartram,Graham.FlyingFlagsintheUnitedKingdom:AGuidetoBritain'sFlagProtocol(PDF).FlagInstitute.2010:15-16[2016-09-24].ISBN 978-0-9513286-1-3.(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9-06-10).
^HerMajestyTheQueen.TheRoyalFamily.[2019-05-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3).
^BousfieldandToffoli,p.72;CharterisquotedinPimlott,p.179andShawcross,p.17
^50factsaboutTheQueen'sCoronation.RoyalHousehold.2003-05-25[2016-04-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Briggs,pp.420ff.;Pimlott,p.207;Roberts,p.82
^Lacey,p.182
^Lacey,p.190;Pimlott,pp.247–248
^Cotton,Belinda;Ramsey,Ron.Byappointment:NormanHartnell'ssamplefortheCoronationdressofQueenElizabethII.NationalGalleryofAustralia.[2009-12-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QueenandCanada:Royalvisits.RoyalHousehold.[2012-02-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4).
^Pimlott,p.303;Shawcross,p.83
^11.011.1Macmillan,pp.466–472
^Speaight,Robert.Vanier,Soldier,Diplomat,GovernorGeneral:ABiography.London:WilliamCollins,SonsandCo.Ltd.1970.ISBN 978-0-00-262252-3.
^Dubois,Paul.DemonstrationsMarQuebecEventsSaturday.TheGazette.1964-10-12:1[2010-03-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Bousfield,p.139
^Hardman,p.22;Pimlott,pp.324–335;Roberts,p.84
^16.016.1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IMES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IND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SCOT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Roberts,p.84
^Bond,p.66;Pimlott,pp.345–354
^"AustraliaAct1986".AustralasianLegalInformationInstitute.Retrieved17June2010.
^女王登基70年|图文:伊丽莎白二世的“终身事业”.
^習近平訪英:女王都見過哪些中國領導人.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2015-10-07[2019-01-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1979年,中國總理華國鋒訪問英國,成為中共建政之後第一位訪問英國的中國政府首腦。
^1986年英女王首次訪華:爬長城吃海參用筷子.大公報.2014-06-19[2017-08-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4).
^Bond,p.134;Brandreth,p.359;Lacey,pp.13–15;Pimlott,pp.623–624
^Bond,p.134;Pimlott,pp.624–625
^BBCChinese-中文網主頁-圖輯:英女王金禧慶典巡游.bbc.co.uk.[2008-12-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0).
^Hardman,p.310;Lacey,p.387;Roberts,p.101;Shawcross,p.218
^Vinciesvote"No".BBCNews.2009-11-26[2009-11-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2).
^Monarchypoll.IpsosMORI.April2006[2015-03-2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9). MonarchySurvey(PDF).PopulusLtd:9.14–16December2007[2010-08-17].(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1-05-11). PollrespondentsbackUKmonarchy.BBCNews.2007-12-28[2010-08-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Monarchy/RoyalFamilyTrends –SatisfactionwiththeQueen.IpsosMORI.2016-05-19[2017-09-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BBCChinese-中文網主頁-英女王接受手術後出院休養.bbc.co.uk.[2008-12-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6).
^BBCChinese-中文網主頁-英女王講話否認退位猜測.bbc.co.uk.[2008-12-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0).
^QueentomissCommonwealthmeeting.BBCNews.2013-05-07[2013-05-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英國王室發言人指英女王患重感冒30年來首缺席王室聖誕禮拜(23:46)-20161225-國際.明報新聞網-即時新聞instantnews.[2022-09-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7)(中文(繁體)).
^TheQueenundergoeseyesurgerytoremovecataract.uk.news.yahoo.com.[2022-09-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英国英语).
^QueenElizabethIIundermedicalcareamidhealthfears.apnews.com.2022-09-08[2022-09-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中國評論新聞:英女王或改“永不退位”承諾 查爾斯有望即位.tourtw.com.
^新聞-aTV亞洲電視香港官方網站.hkatvnews.com.[2008-12-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7).
^登基60年,85岁英女王未打算退位.人民网.[2012-02-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HowJamesBondwhiskedtheQueentotheOlympics.BBCNews.2012-07-27[2022-09-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5)(英国英语).
^觀琰綜合外電報導.“英女王登基60年公開支持國教”.人間福報.2012-03-13:第9版[2012-03-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女王在演說中表示「信仰在數以百萬計國民的個人身分與生活上,發揮了關鍵性的引導作用,不只提供信仰系統,更賦予歸屬感。
」她指:教會作為國家社會的一部分,為全國「創造及維持社區」發揮關鍵作用,並且「為其他宗教信仰群體,甚至沒有信仰的人,創造了自由生活的環境。
」
^肯辛頓宮Instagram專頁.[2019-03-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英國王室FaceBook專頁.[2021-04-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MaxFosterandLaurenSaid-Moorhouse.Britain'sQueenElizabethtestspositiveforCovid-19.CNN.2022-02-20[2022-02-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英语).
^英王室辟谣“伊丽莎白二世去世传言”:女王很好.[2022-02-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am730.新冠肺炎|染疫英女王病愈與孫仔孫女一家歡聚(更新).am730.[2022-06-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zh-Hant-HK).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link)
^BBC-Homepage.www.bbc.com.[2022-09-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9).
^QueenElizabethII:RoyalFamilygathersinBalmoralamidconcernsforQueen'shealth.BBCNews.[2022-09-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英国英语).
^QueenElizabethIIhasdied,BuckinghamPalaceannounces.BBCNews.2022-09-08[2022-09-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英国英语).
^林齊晧、賴昀.帝國王冠的謝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逝世(1926-2022).UDN轉角國際.2022-09-09[2022-09-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BillChappell.Britainhasanintricateplanthatmapsoutthe10daysafterQueenElizabeth'sdeath.NPR.2022-09-08[2022-09-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房伊媚.英女王逝世|國葬9月19日舉行舉國送別備極哀榮.香港01.2022-09-18[2022-09-18](中文(香港)).
^伊利沙伯二世本月19日國葬 靈柩今日將移送愛丁堡.[2022-09-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TheQueen'sfuneral:whatwecanexpectoverthenext10days.TheGuardian.2022-09-08[2022-09-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英语).
^56.056.1「89年紅酒」洗臉習近平英女王柔性外交成絕響.中央廣播電臺.2015-10-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0).
^英女皇國宴上那瓶1989年份紅酒的弦外之音.蘋果日報.2015-10-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8).
^英國女王私聊曝光抱怨中國官員「粗魯」.BBC.2016-05-11.
^英國皇室女皇與護照.[2015-04-2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REQUESTAGREETING".加拿大總督網站.[2019-03-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MeganLevy;LisaCox.PrincePhilipawardedKnightoftheOrderofAustraliabyPrimeMinisterTonyAbbott.SydneyMorningHerald.2015-01-26[2015-09-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English,Rebecca.'TheQueenwillNEVERconsiderabdicating'.每日郵報.2006-04-20[2008-07-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英女王與柯基犬的一世情緣.中時電子報.(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中文).
^QueenElizabethIILosesHerLastCorgi,Willow,MarkingTheEndOfAScrappyCanineDynasty.[2018-05-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事頭婆表態】講明NoTrump!英女皇愛駒有弦外之音?.蘋果日報.2018-11-29[2021-04-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BBC中文網-英國動態-英女王聖誕節講話敦促關照弱勢群體.bbc.co.uk.[2008-12-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Cai,Weiyi.TheevolutionofQueenElizabethII,asshownbybanknotes.TheWashingtonPost.2015-09-08[2017-03-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08.06EDT.FiftyyearsofQueenElizabethII'sportraitonbanknotes|Money.TheGuardian.[2017-03-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港人悼英女王/對照習近平訪港 照片一看差真多「謝謝妳沒逼香港人愛英國」.客新聞.2022-09-13[2022-09-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毛詠琪.誰在懷念英女王--香港人的「事頭婆」?.2016-04-20[2021-04-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女王半世紀經典髮型_皇室靚影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ce.cn.[2015-10-2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太陽報網頁TheSun.on.cc.[2008-12-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会见英国女王有何讲究.文摘报.2014-06-24[2021-04-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澳總理見女王不行屈膝禮引爭議.大紀元時報.2011-10-22[2021-04-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BBC中文網-英國動態-生涯回顧:英女王80壽辰.bbc.co.uk.[2008-12-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英女皇潮玩任天堂Wii.AppleDaily蘋果日報.[2014-1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8).
^身份象征英女皇获赠黄金版Wii游戏机_网络游戏新闻_17173.com全球游戏门户第一站.17173.com.[2014-1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BBCNews-NEWS-.bbc.co.uk.[2008-1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6).
^香港新浪新聞.sina.com.hk.[2008-1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3).
^PrincessAnnepresentsmedalstoOlympicRugbySevensteams.royalcentral.co.uk.[2019-04-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Burke'sPeerageandGentry>TheRoyalFamily>HMQueenElizabethII.Burke'sPeerage&GentryandTheOriginsNetwork.[2010-10-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3).
^英国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18-05-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DepartmentofForeignAffairsandInternationalTrade,DocumentsonCanadianExternalRelations18,Queen'sPrinterforCanada,1952[2009-12-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5)
^GovernmentofSouthAfrica.ProclamationNo.12of1952.GovernmentGazetteExtraordinary(Queen'sPrinter).1952-02-07,CLXVII(4781).
^ProclamationoftheaccessionofHerMajesty,QueenElizabethII,fromthestepsofParliamentHouse,Canberra,1952Feb.8.NationalLibraryofAustralia.[2011-07-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auto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第4A章《最高法院規則》──附錄A表格[過去版本].www.elegislation.gov.hk.電子版香港法例.[2022-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第4A章《最高法院規則》──附錄B特別海事表格[過去版本].www.elegislation.gov.hk.電子版香港法例.[2022-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89.089.1Bousfield2002,第75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Bousfield2002(help)
^CoatofArmsofCanada.RoyalHeraldrySocietyofCanada.2009-02-05[2011-03-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0).
^DarjahKebesaranHMQueenElizabethII.DarjahKebesaranHMQueenElizabethII.2014-11-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0).
^Morris,Susan.Debrett'sPeerageandBaronetage2019.eBookPartnership.2020-04-20:202.ISBN 978-1-9997670-5-1(英语).
^ListofHonoured.PresidentoftheCR.[2021-10-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外部链接[编辑]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伊丽莎白二世”的内容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英国王室官方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QueenElizabethII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Monarchy:TheRoyalFamilyatWork_Part1of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頭銜繼承
伊丽莎白二世溫莎王朝出生于:1926年4月21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者:乔治六世
英国女王1952年至2022年
繼任者:查理斯三世
澳大利亚女王1952年至2022年
加拿大女王1952年至2022年
紐西蘭女王1952年至2022年
錫蘭女王1952年–1972年
繼任者:威廉·高伯拉瓦為斯里蘭卡總統
巴基斯坦女王1952年–1956年
繼任者:伊斯坎德爾·米爾扎為巴基斯坦總統
南非女王1952年–1961年
繼任者:查理斯·羅伯茨·斯瓦特為南非國家總統
新頭銜原以英国女王名义统治
加纳女王1957–1960
繼任者:夸梅·恩克魯瑪為迦納總統
尼日利亚女王1960–1963
繼任者:本傑明·納姆迪·阿齊克韋為尼日利亞總統
塞拉利昂女王1961–1971
繼任者:克里斯托弗·高爾為塞拉利昂總統
坦噶尼喀女王1961–1962
繼任者:朱利葉斯·尼雷爾為坦噶尼喀總統
千里達和多巴哥女王1962–1976
繼任者:埃利斯·克拉克為千里達和多巴哥總統
烏干達女王1962–1963
繼任者:愛德華·穆特薩二世為烏干達總統
肯尼亚女王1963–1964
繼任者:喬莫·肯雅塔為肯雅總統
馬拉維女王1964–1966
繼任者:海斯廷斯·卡穆祖·班達為馬拉維總統
馬爾他女王1964–1974
繼任者:安東尼·約瑟夫·馬莫為馬爾他總統
岡比亞女王1965–1970
繼任者:達烏達·賈瓦拉為岡比亞總統
圭亞那女王1966–1970
繼任者:愛德華·路克古為圭亞那署理總統
巴貝多女王1966–2021
繼任者:桑德拉·梅森為巴巴多斯总统
毛里裘斯女王1968–1992
繼任者:維拉薩米·林加杜為毛里裘斯總統
斐濟女王1970–1987
繼任者:佩納亞·加尼勞為斐濟總統
牙買加女王1962–2022
繼任者:查理斯三世
巴哈馬女王1973–2022
格林納達女王1974–2022
新頭銜原以澳大利亚女王名义统治
巴布亞新畿內亞女王1975–2022
新頭銜原以英国女王名义统治
所羅門群島女王1978–2022
圖瓦盧女王1978–2022
聖盧西亞女王1979–2022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女王1979–2022
伯利茲女王1981–2022
安提瓜和巴布達女王1981–2022
聖基茨和尼維斯女王1983–2022
官衔
前任者:乔治六世
英聯邦元首1952–2022
繼任者:查理斯三世
英國皇族
前任:乔治六世父亲
英国王储推定继承人1936年12月11日–1952年2月6日
繼任:威爾斯親王查爾斯长子
英国王位第二顺位推定继承人1936年1月20日–1936年12月11日
繼任:玛格丽特公主妹妹
前任: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叔父
英国王位第三顺位推定继承人1926年4月21日–1936年1月20日
相關條目連結查论编英格兰、苏格兰及英国君主英格兰君主(1603年前)苏格兰君主
光榮者艾塞斯坦→雄者埃德蒙→埃德雷德→埃德威格→和平者埃德加→殉教者愛德華→决策无方者埃塞尔雷德→八字胡斯文→决策无方者埃塞尔雷德→刚勇者埃德蒙→克努特大帝→飞毛腿哈罗德→哈德克努特→懺悔者愛德華→哈罗德·戈德温森→显贵者埃德加→威廉一世→威廉二世→亨利一世→斯蒂芬→馬蒂爾達→斯蒂芬→亨利二世→亨利二世与幼王亨利→亨利二世→理查一世→約翰→亨利三世→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二世→愛德華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爱德华四世→亨利六世→爱德华四世→爱德华五世→理查三世→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简·格雷→瑪麗一世→瑪麗一世與菲利普→伊麗莎白一世
肯尼思一世→多姆纳尔一世→康斯坦丁一世→艾德→吉里克一世与奥凯德→多姆纳尔二世→康斯坦丁二世→馬爾科姆一世→英多爾夫→杜夫→科林→肯尼思二世→安拿比→肯尼思二世→康斯坦丁三世→肯尼思三世与吉里克二世→馬爾科姆二世→鄧肯一世→麥克白→卢拉赫→马尔科姆三世→多姆纳尔三世→鄧肯二世→多姆纳尔三世→埃德加→亞歷山大一世→大衛一世→马尔科姆四世→威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三世→瑪格麗特→(第一次空位期(英语:GuardianofScotland))→約翰→(第二次空位期(英语:GuardianofScotland))→羅伯特一世→大衛二世→羅伯特二世→羅伯特三世→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三世→詹姆斯四世→詹姆斯五世→瑪麗一世→詹姆斯六世
1603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组成共主联邦後的君主詹姆士六世及一世→查理一世→(聯邦時期)→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及七世→威廉三世及二世與(英语:WilliamandMary)瑪麗二世→威廉三世及二世→安妮《1707年聯合法案》後:大不列颠王国→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君主安妮→喬治一世→喬治二世→喬治三世→喬治四世→威廉四世→維多利亞1→爱德华七世1→乔治五世1→爱德华八世1→乔治六世1→伊丽莎白二世→查爾斯三世1:兼任印度皇帝
查论编英国公主(英语:BritishPrincess)英王乔治一世正式使用“王子”与“公主”来称呼英国王室成员,故英国公主从乔治一世之女那一代开始算起。
第1代
普鲁士王后索菲亚·多罗泰娅
第2代
安妮长公主(奥兰治亲王妃)
阿米莉亚公主(乔治二世之女)
卡罗琳公主
玛丽公主
路易丝公主(丹麦和挪威王后)
第3代
奥古斯塔公主(不伦瑞克公爵夫人)
伊丽莎白公主(大不列颠)
路易莎公主(大不列颠)
卡罗琳·玛蒂尔达公主(丹麦和挪威王后)
第4代
夏洛特长公主(符腾堡王后)
奧古斯塔·索菲亞公主
伊丽莎白公主
玛丽公主(格罗斯特和爱丁堡公爵夫人)
索菲亚公主
阿米莉亚公主(乔治三世之女)
格洛斯特的索菲亚郡主
格洛斯特的卡罗琳郡主(英语:PrincessCarolineofGloucester)
第5代
威尔士的夏洛特·奥古斯塔公主
克拉伦斯的伊丽莎白郡主
维多利亚女王
剑桥的奥古斯塔郡主(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夫人)
剑桥的玛丽·阿德莱德郡主(特克公爵夫人)
第6代
维多利亚长公主(腓特烈皇后)
黑森和莱茵大公夫人爱丽丝公主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王妃海伦娜公主
阿盖尔公爵夫人露易丝公主
比阿特丽丝公主
汉诺威的弗雷德里卡公主(冯·帕维尔·拉明根男爵夫人)
玛丽公主(汉诺威)(英语:汉诺威的玛丽公主)
第7代
路易丝长公主(法夫公爵夫人)
维多利亚公主
莫德公主(挪威王后)
爱丁堡的玛丽公主(罗马尼亚王后)
爱丁堡的维多利亚·梅丽塔公主
爱丁堡的亚历山德拉公主
爱丁堡的比阿特丽丝公主(加列拉公爵夫人)
康诺的玛格丽特公主(瑞典王太子妃)
康諾的帕特麗西婭公主
奥尔巴尼的爱丽丝公主(阿斯隆伯爵夫人)
汉诺威和坎伯兰的玛丽·路易丝公主(巴登的马克西米连亲王妃)(英语:PrincessMarieLouiseofHanover)
汉诺威和坎伯兰的亚历山德拉公主(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爵夫人)
汉诺威和坎伯兰的奥尔加公主(英语:PrincessOlgaofHanover)
第8代
玛丽长公主(哈伍德伯爵夫人)
亚历山德拉郡主(第二代法夫女公爵)
法夫的莫德郡主(南埃斯克公爵夫人)(英语:PrincessMaud,CountessofSouthesk)
萨克森-科堡-哥达的施比拉郡主(西博滕公爵夫人)
卡罗琳·玛蒂尔德郡主(萨克森-科堡-哥达)(英语:PrincessCarolineMathildeofSaxe-CoburgandGotha)
汉诺威的费德莉卡公主(希腊王后)
第9代
伊丽莎白二世
瑪嘉烈公主(斯諾登伯爵夫人)
肯特的亚历山德拉郡主(奥格威爵士夫人)
第10代
安妮长公主
第11代
约克的比亚特丽斯郡主
约克的尤金妮郡主(布林斯班克夫人)
路易丝女爵1
第12代
威爾斯公主夏綠蒂
莉莉贝特·蒙巴顿-温莎1
1地位存在争议。
查论编愛丁堡公爵夫人(英语:DuchessofEdinburgh)
薩克森-哥達的奧古斯塔(1736年-1772年)
瑪麗亞·亞歷山德洛芙娜(1874年-1920年)
伊利沙伯·亞歷山大·瑪麗(1947年-2021年)
卡米拉·帕克·鮑爾斯(2021年-2022年)
查论编巴貝多國家元首(英语:ListofheadsofstateofBarbados)君主(1966年-2021年)伊丽莎白二世總統(2021年-)桑德拉·梅森
查论编斐濟國家元首(英语:ListofheadsofstateofFiji)君主(1970年-1987年)伊丽莎白二世總統(1987年-)西蒂韦尼·兰布卡(代理)→佩纳亚·加尼劳→卡米塞塞·马拉(代理)→卡米塞塞·马拉→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代理)→约瑟法·伊洛伊洛→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代理)→约瑟法·伊洛伊洛→埃佩利·奈拉蒂考(代理)→埃佩利·奈拉蒂考→喬治·孔羅特→维利亚姆·卡托尼韦雷(英语:WiliameKatonivere)
查论编冈比亚国家领导人君主制时期伊丽莎白二世(称冈比亚女王)第一共和国时期达乌达·贾瓦拉军政府时期叶海亚·贾梅第二共和国时期叶海亚·贾梅→阿達馬·巴羅
查论编加纳总统君主国时期伊莉莎白二世(称女王)第一共和国夸梅·恩克鲁玛军政府约瑟夫·亚瑟·安克拉†|阿克瓦斯·阿曼卡瓦·阿弗里法†第二共和国阿克瓦斯·阿曼卡瓦·阿弗里法|尼伊·阿马阿·奥伦努|爱德华·阿库福-阿多军政府伊格内修斯·库图·阿昌庞†|弗雷德里克·威廉·夸西·阿库福†|杰瑞·罗林斯†第三共和国希拉·利曼军政府杰瑞·罗林斯†第四共和国杰瑞·罗林斯|约翰·阿吉耶库姆·库福尔|约翰·阿塔·米尔斯|约翰·德拉马尼·马哈马|納納·阿庫福-阿多†军人
查论编蓋亞那國家元首(英语:ListofheadsofstateofGuyana)君主(1966年-1970年)伊丽莎白二世總統(1970年-)愛德華·勒克胡(英语:EdwardLuckhoo)(代理)→鍾亞瑟→林登·福布斯·桑普森·伯納姆(英语:ForbesBurnham)→休·德斯蒙德·霍伊特(英语:DesmondHoyte)→切迪·贾根→萨姆·海因兹→珍妮特·罗森堡·贾根→巴拉特·贾格迪奥→大衛·格蘭傑(英语:DavidA.Granger)→伊尔法安·阿里
查论编肯亞國家元首
肯亞君主(英语:QueenofKenya)
肯亞總統
肯亞自治領(英语:Kenya(1963–1964))(1963年-1964年)伊丽莎白二世 肯亞共和國(1964年-)乔莫·肯雅塔→丹尼爾·莫伊→姆瓦伊·齐贝吉→乌胡鲁·肯雅塔→威廉·鲁托
查论编馬拉威國家元首女王(1964年-1966年)伊丽莎白二世總統(1966年-)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巴基利·穆卢齐→宾古·瓦·穆塔里卡→乔伊斯·班达→彼得·穆塔里卡→拉扎勒斯·查克维拉
查论编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总统君主制(1960–1963)
伊丽莎白二世
第一共和国(1963–1966)
纳姆迪·阿齐基韦
军事统治(1966–1979)
约翰逊·阿吉伊-伊龙西
雅各布·高恩
穆尔塔拉·拉马特·穆罕默德
奥卢塞贡·奥巴桑乔
第二共和国(1979–1983)
谢胡·沙加里
军事统治(1983–1999)
穆罕默杜·布哈里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
欧内斯特·肖内坎(临时)*
萨尼·阿巴查
阿卜杜勒萨拉米·阿布巴卡尔
第四共和国(自1999年起)
奥卢塞贡·奥巴桑乔
奥马鲁·亚拉杜瓦
古德勒克·乔纳森
穆罕默杜·布哈里
*向第三共和国过渡的临时国家元首
查论编千里達及托巴哥國家元首(英语:ListofheadsofstateofTrinidadandTobago)君主(1962年-1976年)伊丽莎白二世總統(1976年-)埃利斯·克拉克→努爾·哈桑納尼(英语:NoorHassanali)→亞瑟·拿波里昂·魯賓遜→乔治·马克斯韦尔·理查兹→安東尼·卡莫納→寶拉-梅·維克斯
查论编冷戰相关人物冷战导航模板 美洲北美洲 美國
哈里·S·杜鲁门
喬治·馬歇爾
乔治·凯南
约瑟夫·麥卡錫
德怀特·D·艾森豪
約翰·F·甘迺迪
羅伯特·F·甘迺迪
林登·约翰逊
理查德·尼克松
亨利·基辛格
杰拉尔德·福特
吉米·卡特
罗纳德·里根
乔治·H·W·布什
加拿大
威廉·莱昂·麦肯齐·金
路易·圣洛朗
约翰·迪芬贝克
莱斯特·皮尔逊
皮埃尔·特鲁多
乔·克拉克
約翰·特納
布赖恩·马尔罗尼
古巴
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
菲德尔·卡斯特罗
劳尔·卡斯特罗
切·格瓦拉
尼加拉瓜
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加西亚
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瓦伊莱
丹尼尔·奥尔特加
南美洲 阿根廷
切·格瓦拉
庇隆
魏地拉
加尔铁里
阿方辛
梅内姆
巴西
瓦加斯
古拉特
翁貝托·布朗庫
智利
阿连德
皮诺切特
欧洲 英国
乔治六世
伊丽莎白二世
溫斯頓·邱吉爾
克莱门特·艾德礼
安東尼·艾登
哈羅德·麥美倫
道格拉斯-休姆
哈羅德·威爾遜
爱德华·希思
詹姆斯·卡拉汉
玛格丽特·撒切尔
约翰·梅杰
法國
罗贝尔·舒曼
樊尚·奥里奥尔
勒内·科蒂
夏爾·戴高樂
米歇尔·德勃雷
乔治·蓬皮杜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乔治·蓬皮杜
雅克·沙邦-戴尔马
皮埃尔·梅斯梅尔
瓦勒里·德斯坦
雅克·希拉克
雷蒙·巴尔
弗朗索瓦·密特朗
皮埃尔·莫鲁瓦
洛朗·法比尤斯
雅克·希拉克
米歇尔·罗卡尔
西德
康拉德·阿登納
路德维希·艾哈德
库尔特·乔治·基辛格
维利·勃兰特
赫尔穆特·施密特
赫尔穆特·科尔
義大利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
帕尔米罗·陶里亚蒂
朱利奥·安德烈奥蒂
阿尔多·莫罗
恩里科·贝林格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贝蒂诺·克拉克西
挪威
埃纳尔·基哈德森
奥斯卡尔·托尔普
伊翁·吕恩
特里格弗·布拉特利
拉尔斯·科瓦尔
奥德瓦尔·努尔利
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
科勒·伊萨赫森·维洛克
扬·叙瑟
葡萄牙
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
馬爾塞洛·達斯內維斯·阿爾維斯·卡丹奴
弗朗西斯科·達科斯塔·戈麥斯
瓦斯科·贡萨尔维斯
马里奥·苏亚雷斯
玛丽亚·德卢尔德斯·平塔西尔戈
阿尼巴尔·卡瓦科·席尔瓦
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胡安·卡洛斯一世
阿道弗·苏亚雷斯
费利佩·冈萨雷斯
土耳其
雷杰普·佩克尔
哈桑·萨卡
塞姆斯丁·居纳尔塔伊
阿德南·曼德列斯
杰马勒·古尔塞勒
伊斯麦特·伊诺努
苏阿特·于尔居普吕
苏莱曼·德米雷尔
尼哈特·埃里姆
费里特·梅伦
比伦特·埃杰维特
图尔古特·厄扎尔
耶尔德勒姆·阿克布卢特
梅苏特·耶尔马兹
圣座
庇護十二世
若望二十三世
保祿六世
若望·保祿一世
若望·保祿二世
蘇聯
约·维·斯大林
维·米·莫洛托夫
格·馬·馬林科夫
安·安·葛羅米柯
尼·谢·赫鲁晓夫
列·伊·勃列日涅夫
阿·尼·柯西金
尤·弗·安德罗波夫
康·乌·契尔年科
米·谢·戈巴契夫
愛·阿·謝瓦爾德納澤
尼·伊·雷日科夫
鲍·尼·叶利钦
列·马·克拉夫丘克
斯·斯·舒什克维奇
华沙条约组织 东德
威廉·皮克
瓦爾特·烏布利希
埃里希·昂纳克
埃贡·克伦茨
波蘭
博莱斯瓦夫·贝鲁特
爱德华·奥哈布
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
爱德华·盖莱克
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亞
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
莱赫·瓦文萨
捷克斯洛伐克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安东宁·诺沃提尼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古斯塔夫·胡萨克
卡雷尔·乌尔班内克
瓦茨拉夫·哈维尔
羅馬尼亞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扬·伊利埃斯库
保加利亚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维尔科·契尔文科夫
托多尔·日夫科夫
佩特尔·姆拉德诺夫
哲柳·哲列夫
匈牙利
拉科西·马加什
纳吉·伊姆雷
卡达尔·亚诺什
格罗斯·卡罗伊
阿尔巴尼亚
恩維爾·霍查
拉米兹·阿利雅
南斯拉夫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亞歷山大·蘭科維奇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弗拉尼奥·图季曼
亚太亚洲东亚海峽兩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
胡乔木
周恩来
陈毅
姬鹏飞
乔冠华
刘少奇
朱德
任弼时
董必武
宋庆龄
林彪
陈伯达
康生
四人帮
江青
张春桥
姚文元
王洪文
华国锋
黄华
叶剑英
邓小平
陈云
胡耀邦
李先念
赵紫阳
吴学谦
杨尚昆
姚依林
李鹏
钱其琛
乔石
江泽民
宋平
李瑞环
中華民國
蔣中正
李宗仁
陳誠
嚴家淦
蔣經國
謝東閔
孫運璿
俞國華
李登輝
李煥
郝柏村
日本
昭和天皇
明仁天皇
吉田茂
鳩山一郎
石橋湛山
岸信介
池田勇人
佐藤荣作
田中角荣
三木武夫
福田赳夫
大平正芳
鈴木善幸
中曾根康弘
安倍晋太郎
竹下登
宇野宗佑
海部俊樹
宮澤喜一
朝鲜半岛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金日成
韩国
李承晚
尹潽善
張勉
朴正熙
崔圭夏
全斗煥
盧泰愚
蒙古人民共和国
霍尔洛·乔巴山
尤睦佳·泽登巴尔
姜巴·巴特蒙赫
彭萨勒玛·奥其尔巴特
东南亚越南 北越
胡志明
孙德胜
范文同
武元甲
黎笋
文进勇
長征
阮文灵
南越
吳廷琰
阮文紹
阮高祺
潘克丑
陳文香
阮慶
楊文明
印度尼西亞
苏加诺
苏哈托
泰國
普密蓬·阿杜德
銮披汶·颂堪
沙立·他那叻
他侬·吉滴卡宗
炳·廷素拉暖
菲律賓
曼努埃爾·羅哈斯
埃爾皮迪奧·基里諾
拉蒙·麥格塞塞
卡洛斯·加西亞
马卡帕加尔
费迪南德·马科斯
柯拉蓉·艾奎諾
何塞·马利亚·西松
努·密蘇阿里
马来西亚
东姑阿都拉曼
敦阿都拉萨
胡先翁
马哈迪·莫哈末
新加坡
李光耀
吴作栋
緬甸
吴努
奈温
柬埔寨
西哈努克
朗诺
波尔布特
乔森潘
韓桑林
洪森
老挝
西萨旺·冯
西萨旺·瓦达纳
文翁
梭发那·富马
苏发努冯
凯山·丰威汉
南亚 阿富汗
穆罕默德·达乌德汗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哈菲佐拉·阿明
巴布拉克·卡尔迈勒
穆罕默德·纳吉布拉
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
印度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
英迪拉·甘地
莫拉尔吉·德赛
查蘭·辛格
拉吉夫·甘地
維什瓦納特·普拉塔普·辛格
錢德拉·謝卡爾
纳拉辛哈·拉奥
巴基斯坦
利雅卡特·阿里·汗
卡瓦贾·纳兹穆丁
侯赛因·沙希德·苏拉瓦底
易卜拉欣·伊斯迈尔·琼德里加
阿尤布·汗
叶海亚·汗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
穆罕默德·汗·居内久
贝娜齐尔·布托
納瓦茲·謝里夫
孟加拉国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齊亞·拉赫曼
艾尔沙德
澳大利亚
班·奇夫利
羅伯特·孟席斯
哈罗德·霍尔特
约翰·麦克尤恩
约翰·戈顿
威廉·麦克马洪
愛德華·惠特蘭
马尔科姆·弗雷泽
鮑勃·霍克
保羅·基廷
中东及非洲中东 土耳其
雷杰普·佩克尔
哈桑·萨卡
塞姆斯丁·居纳尔塔伊
阿德南·曼德列斯
杰马勒·古尔塞勒
伊斯麦特·伊诺努
苏阿特·于尔居普吕
苏莱曼·德米雷尔
尼哈特·埃里姆
费里特·梅伦
比伦特·埃杰维特
图尔古特·厄扎尔
耶尔德勒姆·阿克布卢特
梅苏特·耶尔马兹
以色列
戴维·本-古里安
摩西·夏里特
列维·艾希科尔
果尔达·梅厄
伊扎克·拉宾
贝京
伊扎克·沙米尔
希蒙·佩雷斯
埃及
纳赛尔
薩達特
穆巴拉克
约旦
阿卜杜拉·伊本·海珊
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
胡笙·賓·塔拉勒
叙利亚
哈菲兹·阿萨德
伊拉克
贝克尔
萨达姆
沙烏地阿拉伯
阿卜杜勒-阿齊茲
紹德
費薩爾
哈立德
法赫德
伊朗
巴勒維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利比亞
伊德里斯一世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尔及利亚
阿巴斯
本·貝拉
布邁丁
比塔特
本·杰迪德
布迪亞夫
突尼西亞
哈比卜·布尔吉巴
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也门 北也門
薩利赫
南也門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
阿里·纳赛尔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阿拉法特
撒哈拉以南非洲 南非
扬·史末资
丹尼尔·马兰
約翰內斯·格哈杜斯·斯揣敦
亨德里克·弗倫施·維沃爾德
巴尔萨泽·约翰内斯·沃斯特
彼得·威廉·波塔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纳尔逊·曼德拉
塞内加尔
利奥波德·塞达尔·桑戈尔
几内亚
艾哈迈德·塞古·杜尔
科特迪瓦
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
马里
穆萨·特拉奥雷
上沃尔特/ 布吉納法索
托马斯·桑卡拉
加纳
夸梅·恩克鲁玛
多哥
纳辛贝·埃亚德马
達荷美/ 贝宁
马蒂厄·克雷库
奈及利亞
奥卢塞贡·奥巴桑乔
中非
戴维·达科
让-贝德尔·博卡萨
加彭
哈吉·奥马尔·邦戈
刚果共和国/ 剛果人民共和國
马里安·恩古瓦比
德尼·萨苏-恩格索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
帕特里斯·卢蒙巴
蒙博托·塞科
衣索比亞
海尔·塞拉西一世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
索馬利亞
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
肯尼亚
乔莫·肯雅塔
丹尼尔·阿拉普·莫伊
乌干达
米尔顿·奥博特
伊迪·阿敏
约韦里·穆塞韦尼
坦桑尼亚
朱利叶斯·尼雷尔
安哥拉
阿戈什蒂纽·内图
若澤·多斯桑托斯
若纳斯·萨文比
纳米比亚
萨姆·努乔马
尚比亞
肯尼思·卡翁达
弗雷德里克·齊盧巴
羅德西亞/ 辛巴威
伊恩·史密斯
埃布尔·穆佐雷瓦
卡南·巴納納
罗伯特·穆加贝
马拉维
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
莫桑比克
萨莫拉·马谢尔
利比里亚
威廉·杜伯曼
威廉·理查德·托尔伯特
分類
主題
時間表
查论编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27–1950
查尔斯·林白(1927)
沃爾特·克萊斯勒(1928)
欧文·D·扬(1929)
圣雄甘地(1930)
皮埃尔·赖伐尔(1931)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2)
休·萨缪尔·约翰逊(1933)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4)
海尔·塞拉西一世(1935)
華裏絲·辛普森(1936)
蔣中正/宋美齡(1937)
阿道夫·希特勒(1938)
约瑟夫·斯大林(1939)
温斯顿·丘吉尔(1940)
富兰克林·罗斯福(1941)
约瑟夫·斯大林(1942)
乔治·马歇尔(1943)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944)
哈里·S·杜鲁门(1945)
詹姆斯·F·伯恩斯(1946)
乔治·马歇尔(1947)
哈里·S·杜鲁门(1948)
温斯顿·丘吉尔(1949)
美国战士(1950)
1951–1975
穆罕默德·摩萨台(1951)
伊丽莎白二世(1952)
康拉德·阿登纳(1953)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954)
哈洛·科迪斯(1955)
匈牙利自由战士(1956)
尼基塔·赫鲁晓夫(1957)
夏爾·戴高樂(1958)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959)
美国科学家:乔治·比德尔 /查尔斯·德雷珀 /约翰·恩德斯 /唐纳德·格拉泽 /乔舒亚·莱德伯格 /威拉得·利比 /萊納斯·鮑林 /爱德华·珀塞尔 /伊西多·拉比 /埃米利奥·塞格雷 /威廉·肖克利 /愛德華·泰勒 /查尔斯·汤斯 /詹姆斯·范艾倫 /罗伯特·伍德沃德(1960)
约翰·肯尼迪(1961)
若望二十三世(1962)
马丁·路德·金(1963)
林登·约翰逊(1964)
威廉·威斯特摩兰(1965)
25岁以下一代(1966)
林登·约翰逊(1967)
阿波罗8号宇航员:威廉·安德斯 /弗兰克·博尔曼 /吉姆·洛弗尔(1968)
美国中产阶级(1969)
维利·勃兰特(1970)
理查德·尼克松(1971)
亨利·基辛格 /理查德·尼克松(1972)
约翰·西里卡(1973)
费萨尔国王(1974)
美国妇女:苏珊·布朗米勒 /凯瑟琳·拜尔利 /艾莉森·奇克 /吉尔·康维 /贝蒂·福特 /艾拉·格拉索 /卡拉·希尔斯 /芭芭拉·喬丹 /比利·简·金 /卡罗·塞顿 /苏茜·夏普 /艾迪·维艾特(1975)
1976–2000
吉米·卡特(1976)
穆罕默德·萨达特(1977)
邓小平(1978)
鲁霍拉·霍梅尼(1979)
罗纳德·里根(1980)
莱赫·瓦文萨(1981)
个人电脑(1982)
罗纳德·里根 /尤里·安德罗波夫(1983)
彼得·尤伯罗斯(1984)
邓小平(1985)
科拉松·阿基诺(1986)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1987)
濒危的地球(1988)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1989)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90)
泰德·透納(1991)
比尔·克林顿(1992)
和平缔造者:伊扎克·拉宾 /纳尔逊·曼德拉 /费雷德里克·戴克拉克 /亚西尔·阿拉法特(1993)
若望保祿二世(1994)
紐特·金里奇(1995)
何大一(1996)
安迪·葛洛夫(1997)
比尔·克林顿 /肯尼思·史塔(1998)
杰夫·贝佐斯(1999)
乔治·沃克·布什(2000)
2001–2020
魯迪·朱利安尼(2001)
吹哨人:辛西亚·库珀 /科琳·罗利 /莎朗·沃特金斯(2002)
美国士兵(2003)
乔治·沃克·布什(2004)
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博诺 /比尔·盖茨 /梅琳达·盖茨(2005)
你(2006)
弗拉基米尔·普京(2007)
贝拉克·奥巴马(2008)
本·伯南克(2009)
马克·扎克伯格(2010)
示威者(2011)
贝拉克·奥巴马(2012)
方济各(2013)
埃博拉抗击者(2014)
安格拉·默克爾(2015)
唐納·川普(2016)
打破沉默者(2017)
真相守卫者:賈邁勒·卡舒吉 /玛丽亚·雷沙 /瓦龙 /觉梭 /《首府新闻报(英语:TheCapital)》报社(2018)
格蕾塔·通贝里(2019)
乔·拜登 /賀錦麗(2020)
2021–至今
伊隆·马斯克(2021)
查论编查爾斯三世英國及大英國協王國君主(2022年至今)君主
安提瓜和巴布達
澳大利亞
巴哈馬
貝里斯
加拿大
格瑞那達
牙買加
紐西蘭
巴布亞紐幾內亞
聖克里斯多福和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所羅門群島
吐瓦魯
英國
頭銜和榮譽(英语:ListoftitlesandhonoursofCharlesIII)
大英國協元首
信仰捍衛者(英语:DefenderoftheFaith)
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
英國武裝部隊首領(英语:HeadoftheBritishArmedForces)
加拿大武裝部隊最高總司令(英语:Commander-in-ChiefoftheCanadianArmedForces)
曼島領主
英王官方壽辰
家庭
卡蜜拉王后(妻子)
威爾斯王妃黛安娜(前妻)
威爾斯親王威廉(長子)
薩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次子)
伊丽莎白二世(母親)
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父親)
安妮长公主(妹妹)
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二弟)
威塞克斯伯爵爱德华王子(三弟)
蒙巴頓-溫莎家族
人生大事
威爾斯親王授勳(英语:InvestitureofthePrinceofWales)
首次婚禮(英语:WeddingofPrinceCharlesandLadyDianaSpencer)
賓客列表(英语:ListofweddingguestsofPrinceCharlesandLadyDianaSpencer)
二次婚禮(英语:WeddingofPrinceCharlesandCamillaParkerBowles)
海外訪問(英语:ListofofficialoverseastripsmadebyCharlesIII)
2022年加拿大皇家旅行(英语:2022royaltourofCanada)
2022年國會開幕大典(英语:2022StateOpeningofParliament)
黑蜘蛛備忘錄(英语:Blackspidermemos)
威爾斯親王訴聯合報業私人股份有限公司案(英语:PrinceofWalesvAssociatedNewspapersLtd)
登基
加冕
慈善機構和活動
瑪登羊肉復興運動(英语:MuttonRenaissanceCampaign)
親王慈善組織(英语:ThePrince'sCharities)
大英亞洲信託(英语:BritishAsianTrust)
社會商業協會(英语:BusinessintheCommunity)
兒童與藝術計畫(英语:Children&theArts)
實物直接捐贈組織(英语:InKindDirect)
我將要運動(英语:iwillCampaign)
親王基金會(英语:ThePrince'sFoundation)
親王替代醫學基金會(英语:ThePrince'sFoundationforIntegratedHealth)
親王傳統藝術學校(英语:ThePrince'sSchoolofTraditionalArts)
威爾斯親王慈善基金(英语:ThePrinceofWales'sCharitableFund)
皇家繪畫學校(英语:RoyalDrawingSchool)
綠松石山基金會(英语:TurquoiseMountainFoundation)
蘇格蘭青年商業計畫(英语:YouthBusinessScotland)
親王五朔節網路(英语:ThePrince'sMayDayNetwork)
親王信託(英语:ThePrince'sTrust)
永續市場倡議
大復甦計畫(英语:GreatReset)
住宅國王
白金漢宮(官方)
溫莎城堡(官方)
荷里路德宮(蘇格蘭官方)
希爾斯伯勒城堡(北愛爾蘭官方)
桑德令罕宫(私人)
巴摩拉城堡(私人)
克雷戈萬府(私人)
親王
克拉伦斯宫(官方)
海格洛夫宮(英语:HighgroveHouse)(私人)
柏克霍府(英语:Birkhall)
林尼沃穆德府(英语:Llwynywermod)
授予及創建的奖项
獲得的環境及社會貢獻獎列表(英语:ListofawardsreceivedbyCharlesIII)
威爾斯親王情報機構獎(英语:PrinceofWales'sIntelligenceCommunityAwards)
威爾斯親王市政遺產領導獎(英语:PrinceofWalesPrizeforMunicipalHeritageLeadership)
太陽軍事獎(英语:TheSunMilitaryAwards)
资产
公國家庭農場(英语:DuchyHomeFarm)
鄧弗里斯宮(英语:DumfriesHouse)
海格洛夫宮商店(英语:Highgrove_House#Highgrove_House_shops)
庞德伯里
維特羅斯公國有機(英语:WaitroseDuchyOrganic)
流行文化纪录片
王室家族(英语:RoyalFamily(film))(1969年)
查爾斯:個人身分,公眾角色(英语:Charles:ThePrivateMan,thePublicRole)(1994年)
君主制:工作中的王室家族(英语:Monarchy:TheRoyalFamilyatWork)(2007年)
伊麗莎白90大壽:致敬王室(英语:Elizabethat90:AFamilyTribute)(2016年)
戲劇(英语:CulturaldepictionsofKingCharlesIII)
王室殿下?(英语:HerRoyalHighness..?)(1981年)
合唱女孩(英语:ChorusGirls(musical))(1981年)
查爾斯和黛安娜:王室愛情故事(英语:Charles&Diana:ARoyalLoveStory)(1982年)
查爾斯和黛安娜的王家浪漫(英语:TheRoyalRomanceofCharlesandDiana)(1982年)
相仿吐真(英语:SpittingImage)(1984年至1996年)
相仿吐真(英语:SpittingImage(2020TVseries))(2020年至今)
查爾斯和黛安娜:從此不快樂(英语:CharlesandDiana:UnhappilyEverAfter)(1992年)
威利與溫德佐斯(英语:WilliunddieWindzors)(1996年)
無論愛意味著什麼(英语:WhateverLoveMeans)(2005年)
黛妃與女皇(2006年)
黛妃與女皇(英语:TheQueen(BritishTVserial))(2009年)
查爾斯三世國王(英语:KingCharlesIII(play))(2014年)
查爾斯三世國王(英语:KingCharlesIII(film))(2017年)
溫莎王朝(英语:TheWindsors)(2016年至2020年)
溫莎王朝:結局(英语:TheWindsors:Endgame)(2021年)
王冠(2019年至今)
親王(英语:ThePrince(TVseries))(2021年)
著作
文獻集(英语:BibliographyofCharlesIII)
洛克納格爾老人(英语:TheOldManofLochnagar)(1980年)
英國願景:個人的建築觀點(英语:AVisionofBritain:APersonalViewofArchitecture)(1989年)
和諧:看待我們世界的新方式(英语:Harmony:ANewWayofLookingatOurWorld)(2010年)
其他
查爾斯王子島
查爾斯親王流水樹蛙(英语:PrinceCharlesstreamtreefrog)
期間首相列表(英语:ListofprimeministersofCharlesIII)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672883
BNC:000354224
BNE:XX977622
BNF:cb11974322d(data)
CiNii:DA02957167
CONOR:237686371
FAST:61556
GND:118529889
ISNI:0000000121233290
LAC:0006J6860F
LCCN:n80126296
LNB:000111810
MusicBrainz:911ffa04-7051-4172-a370-02f1102120ef
NARA:10568898
NDL:00620626
NKC:jn20000700038
NLA:35061288
NLP:A11858540
NNL:000043206
NSK:000040207
RSL:000082571
ICCU:CFIV258828
SELIBR:184346
SNAC:w6q925wx
SUDOC:027772357
ULAN:500233087
VIAF:2047159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伊丽莎白二世&oldid=73764305”
分类:最近逝世1926年出生2022年逝世伊丽莎白二世梅費爾人20世紀英國君主20世纪英国女性21世紀英國君主21世紀英國女性英國的世界之最英國聖公宗教徒英國慈善家英國長老宗教徒英國公主英国女性君主皇女英國馬主冷戰時期領袖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女性人物愛丁堡公爵夫人大英國協元首安地卡及巴布達國家元首巴哈馬國家元首巴貝多國家元首貝里斯國家元首加拿大國家元首斐濟國家元首甘比亞國家元首迦納國家元首格瑞那達國家元首蓋亞那國家元首牙買加國家元首肯亞國家元首馬拉威國家元首馬爾他國家元首模里西斯國家元首新西蘭國家元首奈及利亞國家元首巴基斯坦國家元首巴布亞紐幾內亞國家元首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國家元首聖露西亞國家元首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國家元首獅子山國家元首索羅門群島國家元首坦干伊加國家元首千里達及托巴哥國家元首吐瓦魯國家元首乌干达国家元首榮譽空軍准將溫莎王朝君主澳大利亞君主錫蘭君主马恩岛君主南非君主聯合王國君主比利時利奧波德大綬章勳章持有人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持有人获颁新加坡淡马锡勋章者大勳位菊花章頸飾獲得者無窮花大勳章獲得者联邦德国特级星级十字勋章获得者皇家六翼天使勳章獲得者白獅勳章獲得者芬兰白玫瑰勋章获得者歐洲紙幣上的人物天堂文件中的人物時代年度風雲人物隐藏分类:有参考文献错误的页面调用重复模板参数的页面CS1英国英语来源(en-gb)CS1英语来源(en)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含有过时参数的引用的页面含有哈佛参考文献格式系列模板链接指向错误的页面维基百科来源清理含有英語的條目有蓝链却未移除内部链接助手模板的页面页面均未使用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A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MusicBrainz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RS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UL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27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cèh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Pangcah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الدارجةمصرىAsturianuАвар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Banjarပအိုဝ်ႏဘာႏသာႏ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agbanli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GaelgHausa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KabɩyɛTyap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ombard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MalagasyMāori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ဘာသာမန်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DorerinNaoeroNāhuatlPlattdüütsch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NouormandDinébizaadChi-ChewaOccitanИронਪੰਜਾਬੀPapiamentuPicard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TarandíneРусскийसंस्कृतम्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iSwati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Sakizayaதமிழ்Tayal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SetswanaTokPisinTürkçeSeediqТатарча/tatarçaChiTumbuk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活在聚光燈下的帝國人生!回顧英國女王「一生重要的10個事件」
...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久的君主,一生置身在聚光燈下的女王,經歷及見證了許多歷史的重大事件,《聯合新聞網》帶你一起回顧女王的一生的重要時刻。
- 2「黃金馬車」有近260年歷史英國女王超坦白曝:坐上去很可怕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逝世,享耆壽96歲。作風親民又幽默的英女王生前不怕爆料八卦趣聞, ...
- 3英國女王駕崩》1926-2022:從49張照片看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生置身聚光燈下,親歷或見證了許多歷時重大事件。[啟動LINE推播]每日重大新聞通知從出生到成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
- 4英女王辭世/危機四伏的「大英國協」會走入歷史? - 遠見雜誌
在位70年間,伊莉莎白二世用盡心力,維持英國王室形象與穩定。她勤訪前殖民地,只是,仍擋不住加勒比海地區,要求英國為奴隸制度賠償的轉型正義。
- 5英國君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詹姆士的廢黜稱光榮革命,是國會權力發展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 ... 威廉四世繼承者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英國的政治體制完成了向君主立憲制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