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有1/3的男性都會碰上更年期,你有這些症狀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男性更年期的症狀 · 1、情緒與認知功能障礙: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定、輕度憂鬱、缺乏活動力、急躁、愛發脾氣。

· 2、生理機能症狀:例如 ... Skiptocontent 對很多男性來說,40歲是身體健康與體能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個年齡分水嶺,在此之前臉色紅潤、肌肉強健,充分展現陽剛之氣;但一旦年過40,身體狀況就會急轉直下,臉色蒼白、肌肉鬆軟,甚至還出現身心疲倦、性功能減退等症狀,這很可能就是出現男性更年期的徵兆。

男性也有更年期? 過去一般人都認為只有女性才有因為停經而產生的更年期問題,而男性因為荷爾蒙(睪固酮濃度)的減退是漸進式的,每年平均只下降0.4%到2.6%,變化極微,所以不易引起注意,直到1994年奥地利泌尿協會在歐洲男性科學會議上提出「男性更年期」這個概念,才引發醫學界的廣泛認同。

男性是否出現更年期,需藉由檢視身心的變化,再配合血中睪固酮濃度的檢測,才能確定是否有「男性荷爾蒙低下症(hypogonadism)」,也就是「男性更年期」的問題。

根據一項2009年發表於性醫學期刊(TheJournalofSexMedicine)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40歲以上的男性將近每4人就有1人有睪固酮低下的問題,盛行率為24.1%,但近年來隨著社會型態的變化似乎有逐步增高的趨勢,國外調查發現,40到70歲的男性,平均約有1/3有更年期的問題。

男性更年期的症狀 每個碰上更年期的男性所表現的症狀都不盡相同,主要呈現的症狀有下面4類: 1、情緒與認知功能障礙: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定、輕度憂鬱、缺乏活動力、急躁、愛發脾氣。

2、生理機能症狀:例如失眠、便秘、關節疼痛、體力衰退、肌肉強度減弱、皮膚搔癢。

3、性功能減退:睪丸過小或萎縮、攝護腺肥大、陽萎,性慾降低、性行為次數減少等狀況。

4、血管收縮:例如多汗、熱潮紅、心悸、輕微貧血、心血管疾病等症狀。

之所以會出現上面這些症狀,是因為男性的雄性激素分泌量開始下降,而睪丸、腦垂體與大腦皮層三者間的作用失去平衡,導致位於腦體上部的下丘腦處開始處於興奮的狀態,進而出現煩躁不安、心悸、手腳麻木與頭痛等症狀反覆出現。

如果在這些年齡的男性還有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或是出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病,更容易誘發更年期的發生。

哪些男性容易有更年期症狀? 日本曾有一項研究,總結出6種易患更年期的職業,例如銀行職員、教師、建築師、企業領導幹部與事務職員。

此外,長年從事腦力勞動而很少運動的人,或是曾經從事激烈體育活動而突然中止,也比較容易發生更年期的症狀,倒是經常保持運動習慣的人,更年期會來較晚,或根本不會碰上更年期問題。

如何改善男性更年期症狀? 一旦確診進入男性更年期,為了改善各種症狀,男性朋友要加強運動鍛,保持充足睡眠,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同時要排解各種壓力,保持樂觀與平和的心境。

此,在飲食方面,男性在進入更年期之後,更要全面均衡營養,應該要多吃魚、肉來補充氨基酸,多吃山藥與芝麻和豆鼓來保護攝護腺、另外可以多吃對骨骼與牙齒有利的富含維生素C食物。

此外,進入更年期的男性也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例如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等中藥,或是在西醫的建議下補充睪固酮來改善更年期的症狀。

延伸閱讀 更年期何時來?和妳愛吃什麼有關 40歲後的男性艾注意!你已悄悄的進入更年期 熟女們的重要時刻更年期3種保養防骨鬆、憂鬱、心臟病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BA.5更常出現聲音沙啞2022-10-122.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9-293.2022年流感疫苗整理包/自費、公費差在哪?該去哪家診所施打?2022-10-034.確診了要隔離幾天?同樣是居家,一張圖了解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2022-06-155.COVID-19/BA.5潛伏期僅2天!「這些族群」易再感染,住院、死亡風險增2022-09-05 影音健康 沒確診可以喝清冠一號?清冠一號怎麼喝?醫師大揭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2022-05-27【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相關網站 親子站 生活站 營養N次方 癌症站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臉部 腦部/頸部/胸部 腹部 泌尿/生殖系統 皮膚/骨骼/肌肉 內分泌/免疫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牙醫說 中醫師說 藥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心理師說 護理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醫學健康 夏日消暑大作戰 打擊失眠大作戰 視力保健診療室 未來醫學專區 小手術大困擾 心血管專區 急診室直擊 飲食營養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糖尿病專區 查營養 更多醫學專區▸ 醫學專區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認識癌症 預防癌症 治療癌症 抗癌新知 抗癌故事 康復調理 協助資源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健康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孕前到產後 親子生活 教育學習 生長曲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