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公司裡的4 種人,最累的是這種 - 經理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了生存不要太過煎熬,我們關起對「他人」狀態的覺察,將心力關注在「自己」和周圍「情境」上。

比方說,生在一個父母時常爭吵的家庭裡。

父親常常酒醉回 ... 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公司裡的4種人,最累的是這種 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公司裡的4種人,最累的是這種 2020-10-05T00:12:31+0800 2016-08-31T16:10:00+0800 https://cdn.bnextmedia.com.tw/mt/images/mt-192x192.png 經理人Managertoday 許皓宜 https://3.bp.blogspot.com/-BH-OeRVTut0/V8QOa_P3PsI/AAAAAAADQsk/ZTGQzXCTO3gsmDRhCCWJZy4aHY4O5604ACKgB/s1280/man_tired_exhausted_shutterstock_289448903.jpg 職場中,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和面對壓力時的反應,都與工作本身相關嗎?那可不一定。

職場中,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和面對壓力時的反應,都與工作本身相關嗎?那可不一定。

有時,職場壓力是因為我們在環境中感受到某些口語、或非口語的威脅,於是為了保護自己存在的價值,會採取某些習慣性的方式來應對。

這些慣性最初來自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家人之間存在著情感張力時,所發展出的一種本能式的心理防禦。

比方說:父母吵架、家人工作不順利……,在那個當下,危及生存的威脅感可能讓我們呼吸急促、腦神經抽痛,忍不住想要做點什麼來表達這種感受。

家庭治療師薩提爾將這種存在於情感壓力下的表達方式,稱為「生存姿態」。

生存姿態沒有「好」或「不好」之分,只有「一致」或「不一致」的區別。

所謂「一致」指的是:我心裡感受到的,我如實把它表現出來;「不一致」則是:我心裡感受到的,用一種經過扭曲的方式來展現。

講求公平的人:「指責式」的壓力應對 每次見到同事A時,他總在抱怨主管做事不公平,「你知道那個同事有多混嗎?可是老闆一點都看不出來。

」「你說,老闆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沒辦法公正地看清楚事情全貌?」 A的說話模式是這樣的: 總是先檢討別人 對別人的行為帶有情緒 對事情有清楚目標、對錯判斷 薩提爾稱這種生存姿態為「指責」。

這種應對方式來自我們幼時,從不知所措經驗中學到的應對習慣。

為了生存不要太過煎熬,我們關起對「他人」狀態的覺察,將心力關注在「自己」和周圍「情境」上。

比方說,生在一個父母時常爭吵的家庭裡。

父親常常酒醉回家,你看到母親責罵父親「沒出息」的模樣,想過去照顧喝醉酒的他,卻被母親一聲「不要管他」所制止。

為了生存,你心底刻畫下那副叉腰罵人的樣貌,學習去忽略父親心裡「因為工作鬱悶才喝酒」的苦楚。

漸漸地你養成習慣,只要別去關注「他人」的心理狀態,就不用因為情感而造成自己的為難。

彷彿是一種「不得不為」,卻讓你覺得自己刻薄,朋友越來越少(因為看他人大多不太順眼),也缺乏個人的進步空間(因為看不見別人對自己的感受)。

「只要關注自己和所發生的事情(情境)」就好了!這不是自私,是從小學會的生存法則。

一種「指責」的生存姿態,造就職場上習慣指責(看見別人不好)的我們,然後忽略了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害怕失控、孤單,並且很有想法的自己。

顧全大局的人:「討好式」的壓力應對 同事B在公司裡的5個單位被調來調去,並不是因為他表現不好,而是每次要成立新部門時,老闆會問同事:「誰可以去支援?」同事們總是裝傻,刻意將視線避開老闆的眼光。

其實B也不想去。

但每每看到大家的迴避,老闆臉上閃過一絲難過的神情,他就只好把燙手山芋扛起了。

一、兩次之後,只要沒人自願,大家會同時把目光看向他。

「沒關係,我來好了。

」為了大家好,他總是勉強自己這麼說。

於是他就成了永遠的支援部隊。

他的行為模式是這樣的: 總是關注他人 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 對情境敏感、顧全大局 這是種名為「討好」的生存姿態。

不同於「指責」的應對方式,在這種姿態中,我們習慣忽略「自己」的感受,以「他人」和周圍「情境」為主體。

別人好或不好、事情能不能辦成,彷彿都是我們的責任。

「討好」的應對方式,可能因為從小習慣將父母親爭吵看作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反而把自己的需求縮到最小,犧牲自己去適應別人的需要。

然而,這種習慣是出自恐懼、而非真心。

為別人做得太多的結果,人家還不見得領情,甚至說你雞婆、看不起你。

不知不覺你成為一個受害者,然後漸漸成為沒有自己主張的人。

「討好」的求生模式讓我們在職場上過得十分疲累,常常有「吃力不討好」的感覺,然而因為焦點放在別人身上,幾乎看不見自己可能也陷入夾雜憂慮、焦慮,和一點神經質的心情。

就事論事的人:「超理智式」的壓力應對 在公司裡,同事C總是就事論事、思路清晰。

任何問題很快就抓到重點、犀利回應。

「這樣成本會變高、品質又沒有比較好,發信給他們,說要換一間廠商!」說起話來,她就是可以這麼冷靜。

「可是,這廠商是老朋友了,這樣會不會傷感情?要不大家再吃個飯商量一下?」 「有什麼好商量的,吃飯不用時間嗎?我們為何要在一個品質低落的廠商身上耗費成本?」她回。

同事們其實都私下議論,說她冷酷無情。

但她蠻不在乎似的: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這個行為模式又有什麼特徵呢? 總是先檢討事情和規則 壓抑感性、訴諸理性 為了解決問題,可以委屈他人甚至自己 這種生存姿態,薩提爾稱為「超理智」,可能來自小時候就養成習慣,別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心情,只關注問題「情境」就好,否則事情會變得很難辦。

漸漸地,大人在爭吵、有人愁眉苦臉時,都就事論事就好了,過多情感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發生問題的時候,哭是沒有用的。

縱使這樣會讓別人說你沒有溫度、沒有創意,但起碼這麼做可以保護自己。

最後在職場上,我們變得「超級理智」。

別人可能說這是缺乏同理心,但自己明白,這種強悍背後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恐懼社交的心情。

關鍵時刻搞笑的人:「打岔式」的壓力應對 每當工作氣氛不好的時候,只要有同事D在就沒事了。

那天,兩個同事在會議上都快吵起來了,身為秘書的她,居然就起身站起來說:「你們要不要吃西瓜?」沒一會兒,她跑到外頭又鑽進門來,手上拿著一盤切好的西瓜「吐司」。

「妳真的很突然,很跳tone耶。

」大家忍不住笑了。

她把西瓜吐司烤得好香,一下就化解了會議室裡尷尬的氣氛。

有人說她幽默,她卻悄悄摸了摸自己的胃。

其實剛剛那一刻讓她胃好痛,她不是幽默,是沒辦法忍受氣氛不好。

她的行為模式背後的心理特質又是什麼呢? 外表輕鬆,其實內心焦慮 看起來自發的幽默,其實是為了迴避感受自己、他人和情境 習慣用「打岔」來應對壓力的人,表面上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平靜無波,其實內心波濤洶湧,不做點什麼來打圓場,就沒辦法消除滿心的焦慮。

在這種姿態裡,我們一點也不懂得好好關注「自己」、「他人」或「情境」,只是趕快做些什麼、努力解除警報。

我一直覺得,這種人其實活得最辛苦,因為他們的「搞笑」是一種心理上混亂、缺乏控制感的行為反應。

一個從小習慣「打岔」的人,可能變成職場上的緩衝劑或開心果,然而,心裡卻常常缺乏歸屬感,有千百個不自在和萬般無奈。

「生存姿態」理論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我們總能將自己套上其中的某一類型。

當然,也會有人問,生存姿態難道不會是混搭型嗎? 或許可能。

但我認為,還是可以找得出一種最常出現的「典型」。

或者,你會發現自己遇上某同事時是A類型,遇上其他同事又變成B類型。

那麼,也許是那個人的姿態影響了你的內心狀態,進而讓你展現出不同的行為姿態。

你關注的是自己、他人或情境? 理解自己習慣性的行為屬於哪一種生存樣貌後,仔細體會,可以找出我們看待事物的盲點是什麼: 在與人相處時,你能同時關注到自我、他人和情境嗎? 如果沒有,你的內心視角,習慣忽略掉哪一項? 這和你從前手足無措的時刻,有什麼關聯嗎? 你是否記得,或許你在原生家庭裡就是用這種模式生存下來的? 為什麼如此?你能看見自己在這個姿態背後的渴求嗎? 你是否知道,那核心的渴求可能才是心底真正的自己? 你願意放心底的自己出來,在職場上自由碰撞嗎? 倘若你如實展現出心底渴求,會發生什麼壞事嗎? 很多時候,我們為職場人際關係感受辛苦,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所以老是做些什麼、卻又覺得這些所做所為並非自己所願。

這是一種內在、外在無法取得一致的壓力,潛意識知道我們的行為不能貼近所感、所思,身心自然失去平衡,出現無可自拔的壓力症頭。

不能活得內外一致的人,在職場上往往過得最辛苦。

靜下來覺察你內心照不到陽光的陰暗角落,究竟在害怕什麼?然後決定,未來你想用什麼樣的姿態,在職場中繼續生存下去?這一切都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領導帶人 經營管理 行銷業務 工作術 自我管理 專題 活動 文章 最新上線 熱門文章 專家觀點 專題 一日充電 每日一句 每日單字 每日電子報 知識加值 新商業學校 新書快讀 管理知識庫 課程團票 品牌活動 100MVP經理人 近期活動 雜誌 最新出刊 訂閱優惠 主題分類 經營管理 領導帶人 行銷業務 工作術 自我管理 時事話題 產業趨勢 特色內容 商管選書 管理辭典 職場英文 八分生活 關於巨思 內容轉載規範 服務條款與隱私權政策 廣告刊登 場地租借 徵才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讀者服務專線:886-2-87716326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09:00~12:00;13:30~17:00 106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 找課程 訂雜誌 聽說書 文章 最新上線 熱門文章 專家觀點 專題 主題分類 經營管理 領導帶人 行銷業務 工作術 自我管理 時事話題 產業趨勢 特色內容 商管選書 管理辭典 職場英文 八分生活 一日充電 每日一句 每日單字 每日電子報 知識加值 新商業學校 新書快讀 管理知識庫 課程團票 品牌活動 100MVP經理人 近期活動 雜誌訂閱 最近出刊 訂閱優惠 關於巨思 內容轉載規範 服務條款與隱私權政策 廣告刊登 場地租借 徵才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讀者服務專線:886-2-87716326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09:00~12:00;13:30~17:00 106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 追蹤我們 商管選書 自我管理 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公司裡的4種人,最累的是這種 2016/08/31 作者 許皓宜 職場中,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和面對壓力時的反應,都與工作本身相關嗎?那可不一定。

有時,職場壓力是因為我們在環境中感受到某些口語、或非口語的威脅,於是為了保護自己存在的價值,會採取某些習慣性的方式來應對。

這些慣性最初來自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家人之間存在著情感張力時,所發展出的一種本能式的心理防禦。

比方說:父母吵架、家人工作不順利……,在那個當下,危及生存的威脅感可能讓我們呼吸急促、腦神經抽痛,忍不住想要做點什麼來表達這種感受。

家庭治療師薩提爾將這種存在於情感壓力下的表達方式,稱為「生存姿態」。

生存姿態沒有「好」或「不好」之分,只有「一致」或「不一致」的區別。

所謂「一致」指的是:我心裡感受到的,我如實把它表現出來;「不一致」則是:我心裡感受到的,用一種經過扭曲的方式來展現。

講求公平的人:「指責式」的壓力應對 每次見到同事A時,他總在抱怨主管做事不公平,「你知道那個同事有多混嗎?可是老闆一點都看不出來。

」「你說,老闆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沒辦法公正地看清楚事情全貌?」 A的說話模式是這樣的: 總是先檢討別人 對別人的行為帶有情緒 對事情有清楚目標、對錯判斷 薩提爾稱這種生存姿態為「指責」。

這種應對方式來自我們幼時,從不知所措經驗中學到的應對習慣。

為了生存不要太過煎熬,我們關起對「他人」狀態的覺察,將心力關注在「自己」和周圍「情境」上。

比方說,生在一個父母時常爭吵的家庭裡。

父親常常酒醉回家,你看到母親責罵父親「沒出息」的模樣,想過去照顧喝醉酒的他,卻被母親一聲「不要管他」所制止。

為了生存,你心底刻畫下那副叉腰罵人的樣貌,學習去忽略父親心裡「因為工作鬱悶才喝酒」的苦楚。

漸漸地你養成習慣,只要別去關注「他人」的心理狀態,就不用因為情感而造成自己的為難。

彷彿是一種「不得不為」,卻讓你覺得自己刻薄,朋友越來越少(因為看他人大多不太順眼),也缺乏個人的進步空間(因為看不見別人對自己的感受)。

「只要關注自己和所發生的事情(情境)」就好了!這不是自私,是從小學會的生存法則。

一種「指責」的生存姿態,造就職場上習慣指責(看見別人不好)的我們,然後忽略了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害怕失控、孤單,並且很有想法的自己。

顧全大局的人:「討好式」的壓力應對 同事B在公司裡的5個單位被調來調去,並不是因為他表現不好,而是每次要成立新部門時,老闆會問同事:「誰可以去支援?」同事們總是裝傻,刻意將視線避開老闆的眼光。

其實B也不想去。

但每每看到大家的迴避,老闆臉上閃過一絲難過的神情,他就只好把燙手山芋扛起了。

一、兩次之後,只要沒人自願,大家會同時把目光看向他。

「沒關係,我來好了。

」為了大家好,他總是勉強自己這麼說。

於是他就成了永遠的支援部隊。

他的行為模式是這樣的: 總是關注他人 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 對情境敏感、顧全大局 這是種名為「討好」的生存姿態。

不同於「指責」的應對方式,在這種姿態中,我們習慣忽略「自己」的感受,以「他人」和周圍「情境」為主體。

別人好或不好、事情能不能辦成,彷彿都是我們的責任。

「討好」的應對方式,可能因為從小習慣將父母親爭吵看作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反而把自己的需求縮到最小,犧牲自己去適應別人的需要。

然而,這種習慣是出自恐懼、而非真心。

為別人做得太多的結果,人家還不見得領情,甚至說你雞婆、看不起你。

不知不覺你成為一個受害者,然後漸漸成為沒有自己主張的人。

「討好」的求生模式讓我們在職場上過得十分疲累,常常有「吃力不討好」的感覺,然而因為焦點放在別人身上,幾乎看不見自己可能也陷入夾雜憂慮、焦慮,和一點神經質的心情。

就事論事的人:「超理智式」的壓力應對 在公司裡,同事C總是就事論事、思路清晰。

任何問題很快就抓到重點、犀利回應。

「這樣成本會變高、品質又沒有比較好,發信給他們,說要換一間廠商!」說起話來,她就是可以這麼冷靜。

「可是,這廠商是老朋友了,這樣會不會傷感情?要不大家再吃個飯商量一下?」 「有什麼好商量的,吃飯不用時間嗎?我們為何要在一個品質低落的廠商身上耗費成本?」她回。

同事們其實都私下議論,說她冷酷無情。

但她蠻不在乎似的: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這個行為模式又有什麼特徵呢? 總是先檢討事情和規則 壓抑感性、訴諸理性 為了解決問題,可以委屈他人甚至自己 這種生存姿態,薩提爾稱為「超理智」,可能來自小時候就養成習慣,別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心情,只關注問題「情境」就好,否則事情會變得很難辦。

漸漸地,大人在爭吵、有人愁眉苦臉時,都就事論事就好了,過多情感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發生問題的時候,哭是沒有用的。

縱使這樣會讓別人說你沒有溫度、沒有創意,但起碼這麼做可以保護自己。

最後在職場上,我們變得「超級理智」。

別人可能說這是缺乏同理心,但自己明白,這種強悍背後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恐懼社交的心情。

關鍵時刻搞笑的人:「打岔式」的壓力應對 每當工作氣氛不好的時候,只要有同事D在就沒事了。

那天,兩個同事在會議上都快吵起來了,身為秘書的她,居然就起身站起來說:「你們要不要吃西瓜?」沒一會兒,她跑到外頭又鑽進門來,手上拿著一盤切好的西瓜「吐司」。

「妳真的很突然,很跳tone耶。

」大家忍不住笑了。

她把西瓜吐司烤得好香,一下就化解了會議室裡尷尬的氣氛。

有人說她幽默,她卻悄悄摸了摸自己的胃。

其實剛剛那一刻讓她胃好痛,她不是幽默,是沒辦法忍受氣氛不好。

她的行為模式背後的心理特質又是什麼呢? 外表輕鬆,其實內心焦慮 看起來自發的幽默,其實是為了迴避感受自己、他人和情境 習慣用「打岔」來應對壓力的人,表面上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平靜無波,其實內心波濤洶湧,不做點什麼來打圓場,就沒辦法消除滿心的焦慮。

在這種姿態裡,我們一點也不懂得好好關注「自己」、「他人」或「情境」,只是趕快做些什麼、努力解除警報。

我一直覺得,這種人其實活得最辛苦,因為他們的「搞笑」是一種心理上混亂、缺乏控制感的行為反應。

一個從小習慣「打岔」的人,可能變成職場上的緩衝劑或開心果,然而,心裡卻常常缺乏歸屬感,有千百個不自在和萬般無奈。

「生存姿態」理論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我們總能將自己套上其中的某一類型。

當然,也會有人問,生存姿態難道不會是混搭型嗎? 或許可能。

但我認為,還是可以找得出一種最常出現的「典型」。

或者,你會發現自己遇上某同事時是A類型,遇上其他同事又變成B類型。

那麼,也許是那個人的姿態影響了你的內心狀態,進而讓你展現出不同的行為姿態。

你關注的是自己、他人或情境? 理解自己習慣性的行為屬於哪一種生存樣貌後,仔細體會,可以找出我們看待事物的盲點是什麼: 在與人相處時,你能同時關注到自我、他人和情境嗎? 如果沒有,你的內心視角,習慣忽略掉哪一項? 這和你從前手足無措的時刻,有什麼關聯嗎? 你是否記得,或許你在原生家庭裡就是用這種模式生存下來的? 為什麼如此?你能看見自己在這個姿態背後的渴求嗎? 你是否知道,那核心的渴求可能才是心底真正的自己? 你願意放心底的自己出來,在職場上自由碰撞嗎? 倘若你如實展現出心底渴求,會發生什麼壞事嗎? 很多時候,我們為職場人際關係感受辛苦,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所以老是做些什麼、卻又覺得這些所做所為並非自己所願。

這是一種內在、外在無法取得一致的壓力,潛意識知道我們的行為不能貼近所感、所思,身心自然失去平衡,出現無可自拔的壓力症頭。

不能活得內外一致的人,在職場上往往過得最辛苦。

靜下來覺察你內心照不到陽光的陰暗角落,究竟在害怕什麼?然後決定,未來你想用什麼樣的姿態,在職場中繼續生存下去?這一切都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mdi-tag-outline 心理學 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 延伸閱讀 為何職場裡怨念最深的員工,往往是克盡本分,用力付出的人? 你遇到瓶頸了嗎?職場出現這5大警訊,代表你該考慮離職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