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請問您是怎樣理解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才是仁的根據。
這句話從古到現在很好的參考意義。
首頁>Club>三國演義的智慧2021-01-0702:11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請問您是怎樣理解的?
81
回覆列表
1#曦宇
在儒家思想中,仁為核心思想,仁是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核心思想,所以說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其意思為孝順父母,順從兄長,也是也是符合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孔子看來,統治的能做到孝順父母,就不會坐下以上犯亂之事,如果把此核心思想推給百姓,百姓就會服從,而不是起兵造反,達到國家安定的目的,在孔子看來,人能做到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就會忠君愛國。
孔子的眾多思想都是以仁,為核心發散出去的思想。
在古人看來,嫡長子繼承製是立國的根本,所以說要順從兄長,在孔子的核心思想被稱為立國的思想之後,在古代,大多數的王朝都是以孝悌為第一考究事項。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也是古人的追求。
2#未有暮色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釋義: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
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
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
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而引申到當今的社會里則是告訴我們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尊重兄弟姐妹,在外要友愛他人,這就是仁。
3#知相知命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才是仁的根據。
這句話從古到現在很好的參考意義。
古代就有“以孝治天下”,儒家說書《孝經》就是弘揚這種理論,其中認為“孝”是天經地義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孝順是人們應該具有最重要的品行,只要認真的推行孝道,就可以治療好國家和社會。
而起後期漢代皇權者就以此作為大力推行的治國方針。
在家若能盡孝,為國方能盡忠。
個人認為孝是一個人的根基,我們的出生就來源與父母,人的成長長大都是離不來父母的辛苦的養育之恩。
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對父母孝順,對父母好這才是他品行的根基,否則就像是無根之浮萍一樣。
一個對自己父母都不好的人,會對你好嗎,會值得你去信任嗎,會是值得去交往的人嗎?這種人大機率上是很自私自利的人。
當然我認為對父母孝順,並不是一定是所有的事情都聽父母的,因為每個人人的思想觀念是不一樣的,很多想法會與父母有所不同,對的地方一定要聽。
感覺有異議的地方,可以好好互相溝通一下。
4#國學經典詠流傳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請問您是怎樣理解的?下面就是我的理解和概述: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學而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很少見;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的,從來沒有見過。
君子務本,根本樹立了,自然可以悟道。
孝敬父母,尊愛兄長,這應該就是行仁的根本吧!”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孝悌了,他就能去愛人,把對父母兄長這一份愛,延伸到對所有的親人、鄰里朋友,再延伸到對一切的人事物。
這就是我們教育的重要目的!
而“孝”是一切道德標準實現的前提,它又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戚鄰居、師長同學等等社會關係
中人情倫理。
要實現人際倫理的規範就必須瞭解何為人倫規範,怎樣做符合人倫規範,那麼,以“孝”做
起便是起點。
“孝”是對父母的敬愛之情,“悌”是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孝是縱的要求,悌是橫的規範。
孝、悌兩種情感是出自血緣親情的自然紐帶,一縱一橫,為人間的道德秩序確立了經和緯。
其中尤以孝為道德的基石,孔子認為孝是仁的根本,或者說是仁的出發點。
孔子的弟子進一步發展了孝悌的意義和地位。
曾子曰:“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後也;忠,德之正也。
”(《曾
子·子思子》)【譯文】曾子說:“孝,是道德修養的起點;悌,是繼孝之後的道德修養次序;信,是體
現道德的敦厚;忠,是體現道德的純正。
仁”是一個境界概念,儘管“仁”當做名詞,但是“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的“為”不應該翻譯做“是”的
意思,而是講“為仁”放在一起理解,也就是講“仁”這種境界的外用。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也就不
難理解了,本義應該更接近:“一個人從孝、悌出發,就抓住了“為仁”的根本了”,一如前文所說,“孝悌”
是人對父母天然的感情,抓住這個感情,一個人發展下來,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和發揮,就能夠做到愛人,由懂得如何愛人,而慢慢體悟人生的生命的根本的哪個境界(“仁”的境界)。
而“克己復禮為仁”則
是講一個人該如何修養的內在做法,也就是孔子傳授給顏回的“心法”。
就是一個人把對自己父母的這種仁愛之心推而廣之,以此做安身立命之基!
5#丁小悟典
“孝悌也者,其我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二章,孔子的弟子有子說。
“仁”是儒家學說的基本概念,是孔子人性結構的理想,孝悌是“仁”的根本。
朱熹《論語集註》:“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悌)。
”從構字法來看,“孝”字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兒子在下,老子在上,兒子尊養老子,為“孝”。
孝是對長輩的愛,悌是平輩之間的愛。
孝悌,就是處理好家庭內部的關係,使家庭和睦相處,也就是齊家,這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
孝就是晚輩要對長輩孝敬,是處理長幼關係的方法。
怎麼孝?生則養之,但又不是簡單地讓長輩吃飽,如果這樣,就與動物沒有多大的差別。
與動物的區別就是不但要讓長輩吃好,多替他們操勞,“事父母,能竭其力”,不要給他們以臉色,即“色難”,而且還要自我完善。
曾參就認為孝的落腳點是“立身”。
不奉養父母是不孝,但是,不上進,不幹正事,不幹好事,讓父母擔心、蒙羞也是不孝,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讓白髮人送黑髮人,父母年老無養同樣也是不孝。
所以要加強德的修養,從方方面面完善自我,讓父母放心、順心。
那麼,死之後呢?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要有一份感恩的心去緬懷先人給予的一切,關鍵是“不違父志”,繼承他們的遺志,把未竟的事業完成。
孔子主張對父母“無違”,但不是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無條件的承擔。
《韓詩外傳》記載:曾參犯了過錯,他的父親曾皙就用棍棒打他,他就任父親痛打,把他打昏了過去。
他醒來後不是關心自己傷到什麼地方和傷到什麼程度,而是起身先問曾皙身體是否不適。
魯國的人都認為曾參這樣做是孝順,是個大孝子。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對他的弟子說,不要讓曾參去見他,人們包括曾參都不理解這是何故。
孔子說,曾參呀,你沒有聽說舜是如何做人子的嗎?舜的父親用小棍打他的時候,他就受了,當大棒打他時就逃跑了。
孔子責怪曾參,在他父親暴怒的時候毒打他,他不逃走而是忍受父親的痛打,是不正確的。
可見,孝不是無條件的服從。
悌是處理兄弟姐妹關係的方法。
一個家庭中,平輩的關係最難相處,因為是平輩,總想事事、處處、時時講公平,吃一點虧就不行,互不相讓的事情難免不發生。
如果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就會有矛盾,大家庭就會被攪成一鍋粥。
所以,儒家講求兄長要愛護弟弟,弟弟要尊敬兄長,這樣,大家才能互相謙讓,和睦相處。
在古代,孝悌不單純用在家庭中,還要延伸到社會。
曾參在《孝經》中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父子就是上下級關係,延伸為君臣關係。
過去,當官的就喜歡稱自己為父母官。
兄弟是平輩關係,延伸為同事關係、朋友關係。
在家庭中能夠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長期的家庭薰陶,長期的心理暗示,必然影響一個人到社會上的心理、行為。
在家聽慣了父母、兄長,在社會上也就會聽從上級的命令,與同事、朋友和諧相處,自然就不會做出大逆不道事的,也就是“犯上”“作亂”者“鮮矣”。
“仁者,愛人。
”(《孟子·離婁下》)如何愛人,愛人先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親子手足之愛是人的本能,這既符合人的天性,又比較容易做到。
在此基礎上才能推己及人,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孝、悌兩種情感是出自血緣親情的自然紐帶,孝是縱的要求,悌是橫的規範,一縱一橫,把家庭的道德秩序編織成一張緊密的經緯網。
只有處理好了長幼關係、平輩關係,一個家庭才能和諧。
所以,儒家認為孝悌是仁之本。
這樣的回答不知是否讓你滿意?
6#李寶臣libaochen
在孔子看來,不管是什麼人,都應該把孝順父母放到第一的位置,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的話,他就什麼事情都辦不成。
這種觀點對不對呢?我認為這裡也有個辯證法的問題。
孔子講的孝順往往專指對父母百依百順。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都是這樣一個概念。
一個人如果不順從父母的意志,那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是大逆不道。
人們之所以會這樣理解“孝”的概念,與封建專制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對於皇帝而言,大臣們不聽他的話就是大逆不道,因為封建皇帝往往把“孝”與“忠”的概念混為一談。
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人們無條件的“孝”與對封建專制者的愚忠掛起鉤來,以便於維護封建統治。
但是,我們要說的是,在今天的年輕人看來,大多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他們會對父母的話有選擇地聽,或言把父母的話做了雙向的理解,有精華也有糟粕。
並不是什麼都一味無條件地服從,而是有鑑別地汲取或揚棄。
但是,不管怎麼樣,孔子核心思想中的“孝”並沒有被放棄,百善孝為先的整體概念依舊被大多數人所認同。
7#方甲子
孝者,以子事老,悌者,以心待下,以子之心,事上待下,此承上啟下也。
仁者,天地所生,承天應地,大道也。
夫仁以孝顯,孝以仁本也。
8#嶺外榕邊客
在筆者想法中,本句前一句是學而時習之,後一句是巧言令色,再後一句是曾子三省吾身,而在孔子兩句話中間穿插進了有子的這句話,筆者的思考是這是編撰者在潛移默化中告誡後世讀書人,學習的途徑和方法,首要有向學之心,再者要明白人生而為人,要有立身根本,再者就是強調巧言令色不可取,一定要杜絕,最後是言明如何修持自身,故此四者環環相扣,相輔相成。
一是學而時習之的問題,這個問題與今天的話題有關,但關係不是特別深入,在這裡不再做過多解讀,簡單的說明就是兩層意思,一是要有向學好學之心,而是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二是孝悌為仁的問題,這是今天我們要重點談論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更加側重於朱熹的解釋,朱熹《論語集註》:“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悌)。
”這個方面亦與儒家一貫傳承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相輔相成,亦和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脈相承。
先說孝的問題。
為人之本分,連生養自己父母都不顧,又如何能夠做到愛國愛社會?更無從談及對他人有真摯的感情。
就時下社會一些現象而言,筆者意見相對比較偏激,如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批評不顧父母養育之恩的人,但回頭看看我們所同情的人大部分當年不也是如此對待自己父母的嗎?這或許就是天道輪迴,何曾饒過誰,故筆者理解中,生而為人,對父母孝順是第一位的,一個對父母不孝的人,誰又能相信他會熱愛這個社會?如果他竊據高位則更為危險,作為普通人他影響最多就是自己的下一代,而作為高層他影響的則不僅僅是個人,話題轉回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用人的時候要特別強調品德修養的緣由所在了。
再說悌的問題,悌是同輩相處之道。
筆者理解中,在一個家庭中,如父母持身正,則兄弟姐妹之間關係相對較好相處,也比較和諧,但在親戚之間就不一定了,這個關係就比較難以相處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儒家會提出這個說法,說到底就是告訴我們在同輩相處中要多讓一讓,要大度一點,很多時候要多為對方想一想,這樣才是長期相處之道,但這裡筆者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論語中提到的朋友相處之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也,同輩相處尤其是親戚之間相處,筆者更是比較推崇這個理念。
最後說仁的問題。
孔子人性結構的兩大終極理想,仁與恕,在這裡就不一一展開闡述了,筆者理解中,在本句中,有子的觀點是孝悌是仁的根本和核心,在筆者的理解中,仁太廣泛也沒有統一標準,故退而求其次,作為普通人,做到孝悌也就是行仁者之道了,畢竟紅塵碌碌,幾人為聖人,大部分還是普通平凡人而已。
三是巧言令色,這個筆者在前面已經較為仔細闡述過了,總的一點就是不要老想著取捷徑而要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往前走,這樣才是最終成功之法。
四是三省吾身,這是儒家提成的慎獨慎微,也是最基本的修身之法,在這裡也不再展開闡述了。
綜上為筆者理解,一點淺見,拋磚引玉而已。
9#荼蘼香晚
孔子的這個論斷從邏輯上是不成立,從實踐上更是不成立的。
孝跟悌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而“仁”是一種抽象概念,對萬物有愛心和善意大概算是“仁”,當是孝、悌的內涵。
因此,即便按照儒家的邏輯,也應該是“仁也者,其孝悌之本與?”。
從實踐觀察來看,孝悌與仁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
小時候看動畫片《神筆馬良》就很困惑,那個捉馬良畫聚寶盆的官老爺,怎麼看也是孝子,但並不仁。
後來看《水滸》,李逵也是孝子,武松什麼也算悌,但若說他們有仁,估計是扯不上的。
後來讀歷史,書中孝子很多,仁人基本沒有。
賈似道對其母也很孝,沒人會認為其有“仁”吧?
反過來,李世民囚父殺兄殺弟,可謂不孝不悌,但幾近於仁。
放在現實,看看各類貪官實錄,把父母照顧的很好,可謂孝;對親戚朋友裙帶關係各種安排提攜,可謂悌;對子女那是各種厚愛照拂,可謂慈,唯獨不見有“仁”。
萬物化育謂之仁,生民萬家謂之仁,豈是區區孝悌這種小節細行所能比擬?
儒家之言,大都荒唐如此,不可細考!孔子妄言,也大都如此,彷彿現實成功學,乍一讀,似乎有理,其實不過是自編定義,自造邏輯。
10#凌崖的江湖
“仁”字於多數人不大好體察,因為好像高遠了一些,這句話則給出了兩個最切近的能夠讓每個人去體會自己仁心的路徑:一是孝,二是悌。
1、何謂“仁”?
仁者,從“人”從二、二“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為“仁”。
即是說體會仁心就要體會我與外物是一體的那種境界與慈悲,只有在這種境界下,人才能極度的舒適與放鬆、迴歸融入宇宙道體。
2、從孝與悌著手
“孝”者,奉養、敬愛父母;“悌”者,慈愛、幫扶自己的兄弟。
要點皆在此過程中體會、陶養自己本來固有的那顆愛與善之心。
為什麼要從孝悌入手呢?因為父母兄弟與我是血親關係,大多數時候天然就有愛在其間流動、最易體認。
當充分體認到孝悌背後自己的那顆仁善之心後,就要試著將它向外、向無限擴充,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當發現對世間萬事萬物很自然的、第一反應都懷有一顆仁愛而非敵對之心的時候,那便是仁的境界,大仁之境!
那時看一切都是美好的、也明明白白,因為我與外物與宇宙本就是一體。
3、仁心在自己這裡,不在別處
佛家所謂“莫向外求”,對“仁”字的體會能夠多少,只看自己對自己仁心能夠開發多少。
其實確實在對父母恭敬、奉養和友愛兄弟的過程中,我們的確能體會到自己那顆仁心在一點一點散發出來。
這樣說來首先孝悌應當如此,再一個對自己體認仁心也是極有幫助的。
多向內去體認,透過多做去體會修正自己的心,這樣才大有裨益,也才是正途。
11#吳山野士
孝這個字是上面老字下面子字。
兩形會意上行下效便是孝。
這裡特別要說的是那麼些人年輕時砸爛孔家店,說孝是封建思想。
現在老了卻要子女講孝道,這簡直就是道德綁架。
孔子對此說過最狠的話就是:“老而不00死00是為00賊。
”年輕時自己不孝悌,到老了卻要自己的子女孝悌這就是在做00賊。
不孝有三,第一不孝是盲目聽話,順從。
明知父母做錯了,不加以糾正,任其犯錯就是不孝。
第二不孝是做人沒有擔當。
第三不孝也是最大的不孝便是做人沒種。
所以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說。
悌這個字是心邊有兄弟。
心裡一定要裝著兄弟姐妹。
仁從人從二,二人相愛曰仁。
男女相愛是仁的正規化。
我們愛這個世界就如我們愛我們的愛人一樣。
父母是仁愛的典範,我們便是仁愛的結晶。
所以仁的榜樣便是天地父母。
孝便是向父母學習,傳承仁愛之心。
心邊有兄弟姊妹,那麼心裡更會有愛人。
父母子女之愛,兄弟姊妹之愛,夫婦之愛是人間至親之愛。
是一切愛的本源。
孝者,以子事老,悌者,以心待下,以子之心,事上待下,此承上啟下也。
所以“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仁者,天地所生,承天應地,大道也。
仁是種子的中心,中之所在。
所以中華文化講仁,講孝悌。
12#Eleazarchen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論語.學而篇》,其中含義: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學而篇》。
原文節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白話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我的理解是孔子時代的儒家思想教育的學生非常懂得禮貌,在學校裡尊重師長;在家裡孝敬父母順從兄長,那麼將來也是國家的可塑之材;棟樑之材。
所以說報效國家的人就是孔子"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句話就是人的根本,道理淺顯易懂。
孔子老師之偉大教誨有著現代人也要尊循的道理,莫齒難忘孔子老師的字字句句的話語,能做到這些實屬不易,但尊師嚴教出弟子。
所以大家都不要忘記孔子老師的名句"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受教之心深刻在記憶的腦海中,孔子老師稱之為也是當今的恩師,孔子老師的儒家思想很是深入人心,孔子老師的真理名句印刻在心裡,當今的儒家思想可以引用《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本。
(圖片Cr瀏覽器)
13#清風巖塘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仁”?
《說文》:“仁,親也。
從人二。
”《孟子•梁惠王下》:“仁,人也”,那麼,仁應該是人的道理;而兩個人在一起,就會產生彼此相處的問題,人際關係於是發生了。
仁,就是維繫人際關係的道理,所以“從人二”。
一個人獨處,自無所謂人際關係產生。
人與人相處,是最難的事、最麻煩的事。
因此,“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
其次,我們要理解為什麼說“孝悌是為仁之本”?在一個家庭中,處理人際關係,首當是父母兄長。
孝,就是孝順父母,悌,就是尊敬兄長,這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也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古人講“以孝治天下”、“忠臣必出於孝之門”,孝是君臣士庶所共同遵行的至德。
程子曾說:“孝弟,順德也。
”孝弟就是“孝悌”。
一個人能孝悌,心情自然會和順,自然就不會做出犯上、作亂的悖逆、爭鬥的事情。
政治上沒有亂臣賊子,天下自然太平,所以要天下太平,就得提倡孝悌之道,以期家家孝悌、人人和順。
第三,孝悌仍然是當今社會遵行的基本道德標準。
孝悌不僅是血緣和親緣關係的一種體現,其在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孝既源自於人們的道德情感,又貫穿於人們道德情感發展的全過程,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行為。
所以提倡和發揚孝道,不僅有利於強化每個人的家庭責任感,同時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感,關係著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家庭就和睦,社會就和諧。
因此,儒家的孝悌思想,在當今社會也是十分必要的。
14#尊前談笑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句話是孔子的弟子有若(有子)說的,意思是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對朋友以誠相待。
這個觀點並非憑空想象出來的,是根據人的本性推理出來的。
一個人在家能對父母盡孝,對兄弟親密團結,這說明這個人的本質很好,有情有義。
所以在有些單位考察一個人的時候,也往往把這個人是否孝順父母、家庭關係處理的好不好等作為一項參考指標來衡量這個人的人品。
在封建社會時期,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悌,家庭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
把孝悌思想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受此思想的影響,就會絕對上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
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
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15#南山子曰
百善孝為先,百好悌為首。
有弟子問孔子老師,做人的根本是什麼。
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如果孔子做HR,招聘人才,考察人品,我想他老先生一定會把孝和悌作為人品高下判斷的根本標準。
弟子入則孝。
孝,尊父敬母也。
弟子出則悌。
悌,敬長愛幼也。
當然,悌,也包括與兄弟姐妹、族人親戚、街坊鄰里和睦相處。
一個人如果對親孝敬,對人悌愛,就是一個值得相交、相處、相信的人。
儒家提出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是建立在孝悌基礎之上的。
失去了基礎的仁義禮智信教育,會讓人變成小人儒—精緻的利己主義,而非君子儒。
鍾南山就是一個君子儒!
16#以史為鑑啟迪智慧
論語的精髓是“仁”,仁的本質是“愛人”,孝悌就是“愛人”的具體表現,或最重要的表現!做好了“孝悌”,就是“仁”的體現
17#吳政偉
單憑這一句很難理解,現將全段抄錄如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大意為:孝順爹孃,友愛兄弟的人,都是重感情的人這種人是不好搗亂的。
不好搗亂又怎麼可能喜歡造反,這種人重來沒有過。
君子要注重自身的修養,修養好了,‘仁’就會產生。
孝順爹孃,友愛兄弟就是‘仁’的基礎。
有子並非孔子,而孔門中重要弟子之一,名若,字子友,山東肥城人。
因其思想接近孔子,孔子去逝後,倍受孔子粉絲敬重,並推舉為師,以師禮事之。
後因弟子提問,答不出來,被趕下位來。
看樣孔門弟子也有不仁義之輩。
孔門弟子稱‘子’的很少,也就顏淵尊稱顏子,曾參尊稱曾子,有若被尊稱有子。
這幾位的地位相當於現代的導師助教。
有子不愧為山寨‘孔子’,一開腔就談到了孔子思想仁之基礎孝悌之道。
程子有句話對這段理解挺透徹:“孝弟,順德也。
故不好犯上,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
”
18#妙華心地
最近正好重讀《論語》,又聽了鮑鵬山與傅佩榮講的孔子,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何謂孝與悌?
孝這個字,下面是老,上面是子,子承載老人為孝,那麼如何承載呢?
《論語》裡面很多人問到什麼是孝,孔子給出不同答案,集中在《為政》篇: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不管父母在世與否,都以禮相待。
深入瞭解儒家的觀念,這個“禮”並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內心的表現,所以孝的關鍵在於內心。
關於這一點,孔子其他的回答可以看出。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大概意思是:大家都以為孝就是能夠奉養父母,狗和馬都能為我們看門拉車服侍我們,如果沒有尊敬,那同狗和馬有什麼區別呢?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侍奉父母常常和顏悅色是困難的。
為父母做事,供養飯食有酒有肉,僅僅做到這樣就是孝麼?意思就是孝順,不僅要做到好吃好喝奉養,還不能給父母臉色看,這要出於內心對父母的愛與尊重。
悌,這個字左邊一個心字,右邊一個弟字,更容易看出,其意是內心對兄弟友善,外在的行為表現都是源於內心。
兄弟姐妹之間和諧相處,這是父母願意看到的,所以悌也是孝的表現。
何謂“仁”?孔子說,孝悌是仁的根本,那麼,就要了解一下什麼是仁。
仁,從字面上看,是兩個人在一起,人與人在一起能夠和諧相處,不至於打架、分崩離析,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根本思想之一,儒家的思想主要就是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仁,與善是有區別的。
善主要是行為的表現,而仁者愛人,仁是出於內心的愛,然後才有表面的善的行為,可以叫做行仁。
何謂“仁之本”?
首先,從社會層面來說,人與人最小的單位就是家庭,如果每個家庭成員之間都能夠和諧友愛,推及到鄰里鄉黨之間,進而整個社會與國家都能夠和諧。
其次,從個人層面來說,父母兄弟是我們最親近的人。
我們出生後得到的關愛最多就是來自父母家人,一個小孩子需要三年才能夠離開父母懷抱,所以父母死後要守孝三年,對父母的孝是出於我們生理與心理的需求。
如果一個人對為我們付出最多的人、與我們生命關聯最緊密的人都不能從內心尊重愛護,那麼何談對其他人呢?
所以,從以上方面來說,孝悌是仁之本。
19#迪湫
該句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二段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意思是:有子說:孝順父母又友愛兄弟姐妹的人,很少會做出不尊重長者或上司的事情。
如果他懂得尊重上司和長者,那麼也很少會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這才是君子應當關注的根本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和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就是仁的根本啊!這裡首先就講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學問的基本。
有子是誰呢?
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學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歲,孔子死後,學生們懷念孔子,因有子的學問好(長得有點像孔子),曾請他上堂講課。
所以孔門弟子編這一篇書時,立即提出有若的話,因為當時他等於一個助教,先由他講。
他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愛。
孝悌是什麼——對身邊的人好
所謂孝悌這個心,就是人倫之間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那個Tenderness柔嫩和樂的心。
“父慈子孝”,父母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母就是孝。
“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愛哥哥。
我們現在所謂孝悌,彷彿也成了禮教固定的教條。
其實,孝悌本身並沒有錯,它是生命裡自然的心情。
一旦其成為了禮教,大家就忘其本源了。
忘了孝悌本身,是對你身邊的人好,是發自內心地愛他們。
父母好比兩個朋友,照顧了你二十年,如今他們老了,動不得了,你回過來照顧他,這就是孝。
“悌”就是兄弟姊妹的友愛。
中國的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這五倫中四倫大家都很好理解,為什麼加“朋友”這一倫?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朋友在五倫的思想上也佔一席,為什麼呢?有時候有許多話,許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對父母,下不可以對妻兒講,只有找朋友講,所以,朋友為五倫之一。
朋友是一種感情的結合,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殊處,這個“弟”就包括了對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會的友情。
儒家特別注重孝悌,因為我們有好的心理,自然能發現好的生活,許多好的生活與我們最親近的人,也就是我們父母兄弟有關。
如果對最親近的人、最當下的事情都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就難說了。
所以人的生活,還是應該以孝悌為開端。
“君子務本”的根本——培養孝悌
“君子務本”,大家要知道學問的根本是什麼呢?。
文學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學問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之上,建立自己的人生,修養自己的內心。
所以“本立而道生”,學問的根本,在於培養這個孝悌。
換句話說,培養人性光輝的愛,“至愛”、“至情”的這一面,所以“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這才是“人”的本。
以上是個人見解,如有不對、不足之處,敬請見諒。
20#紹興李珍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請問您是怎樣理解的?
答:這句話是有子說的,摘錄在《論語》篇首的第二句,整句話是:“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此語確是非同小可,受到《孟子·公孫丑(上)》:亞聖讚歎“有若智足以知聖人”。
而有之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孔子離世後,孔子弟子一度拜有子為師,有子對孔子的評價:“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dié音敵),河海之於行潦,類也。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
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有之的預言都得到了歷史的證實。
生而為人,只做二件事便是仁了,一是孝敬父母;二是敬順兄長。
孝敬父母才能知道孝敬天下父母,人生始終不會盲目自大;敬順兄長,才能敬順天下的年長者,這是告訴人要做配角,而不是做主角,世上沒有那麼多主角,這是多麼深刻的社會問題。
這仁的作用,就是在維護社會秩序,讓社會有序發展。
這個孝,後人作《孝經》傳於世,又有《弟子規》做它的目,同時還有《二十四孝》的舉例說明。
五千年的文明互相成就了這一套系統,那就是儒學,人人需要學習踐行的儒學。
人生不講孝悌還能講什麼呢。
敬奉!
12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論語學而中: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也者怎麼翻譯?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白衣服怎樣改色不褪色?∨種紅薯穴內能追肥料和蟲藥嗎?
熱門排行
如果自己的老婆總是自以為是,還特別的倔強,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工作幾年總是會被人認為我剛畢業?鹿泉的海山公園以前是什麼樣的?電子商務裡的梅特長菲定律是指什麼?喬碧蘿被封殺後“露臉”,成功已勢不可擋,微博粉絲奔20萬,還有自己的經紀人,如何?以理解為話題的作文600字?乳腺癌一週放療幾次放療會難受嗎?黃磊山楂解膩茶做法?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計提的各項準備?有沒有那一些細節讓你覺得你被世界溫柔以待?
延伸文章資訊
- 1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每日頭條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2"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什么意思? - 百度知道
- 3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036 @ 善知識 - 隨意窩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在以往人們常有「養兒可防老,栽樹圖歇涼」的想法。現代的父母則常說「只要把孩子撫養大就好了,不指望他們養老送終」。今天社會結構變遷。
- 4“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請問您是怎樣理解 ...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才是仁的根據。這句話從古到現在很好的參考意義。
- 5孝悌何以为仁之本————字里行间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先秦儒家极为重视孝悌,并将其作为“仁”的基础和根本,在儒家看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云:“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