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李筱峰教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李筱峰教授).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我是世界新聞傳播學院的副教授李筱峰。

今天非常的高興有這個機會,到知識寶庫這個節目來,跟各位談一談臺灣 ... 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李筱峰教授)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我是世界新聞傳播學院的副教授李筱峰。

今天非常的高興有這個機會 ,到知識寶庫這個節目來,跟各位談一談臺灣歷史上的一些問題。

今天談的主題是二二八事 件。

二二八事件這個問題相當的複雜,在短短的半個小時之內要談這個問題,恐怕是不太方便的 。

因此,今天的主題焦點我把它放在二二八事件的背景,談談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

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問題,由於過去的政治環境特殊,一般人不太敢,或者是不太方便去提到 它。

但是,隨著政治風氣的開放,這一個問題在今天已經不再忌諱,大家都可以自由的來討 論。

今天我來報告這個問題,也僅是我個人的看法,至於報告得對不對,還是希望各位聽眾,及各位先進多多的指教。

談到二二八事件的因素,其實要先瞭解戰後初期臺灣的一般民心的狀況。

我們知道,臺灣結束了日本人五十多年的統治之後,當時的一般民心,一般都相當的高興。

我個人也作過了很多的調查,可以證明我所瞭解到的,當時的臺灣人民,對於新的時代之來臨,有著相當的期待。

可是這個滿懷希望的臺灣人,在歡慶「光復」不久之後,他們的熱情卻漸漸的冷卻了。

首先讓他們開始失望的,不僅是出現在基隆碼頭的那一些,衣衫襤褸、隨地便溺、隨地吐痰的軍人而已。

更關鍵的是,一個駕臨在臺灣人頭上一個特殊機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出現。

這個機構的出現,與當時大陸的各省都設置省政府不同,因為臺灣並未設置省政府,卻設立了這麼一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單位。

而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之設計,是讓行政長官有權力發佈署令,可以制定各種行政規章;而 且行政長官他也可以對當時中央在臺灣之各級機關,有指揮及監督之權。

當時被派擔任行政 長官的人,他又兼臺灣警備總司令。

他叫陳儀,原先他是擔任福建省的省主席。

在這種情況之下,當時的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長官,可以說已經是集行政、立法、司法及軍 事大權於一身,比起日據時代的總督府軍人總督的權利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這一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行政長官公署,在號稱是「光復」的臺灣出現。

使得當時相當期待新政府來臨的臺灣同胞,以及知識份子們,開始感到懷疑。

當時連震東先生,也就是現在的行政院院長連戰先生的父親,他曾建議政府,說像這樣的一 種體制,很可能會讓臺灣的人民、臺灣的同胞,產生了一種「總督府復活」的錯覺。

果然,行政長官公署出現了之後,當時的臺灣民間人士,以及知識份子,就以「新總督府 」來稱呼它。

就在這個所謂的「新總督府」的制度之下,當時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資源, 就全部的被壟斷在「新的總督」的囊中。

在這種情形之下,很多的問題,就開始的發生了。

特別是滿懷希望的臺灣人民,也開始的失望了。

以下就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四個角度,來瞭解當時情況。

首先,從政治上來說。

在政治的層面上,起先展現出來的一個情況是什麼樣子的一個狀況呢? 就是大陸的人士,壟斷了當時政府機關的所有重要的職位。

我特別的舉出一些例子,具體的來說明。

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最高階層的二十一位官員當 中,本地人只有一位。

再看一看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有八個處,從處長、秘書、科長、視察 、主任、股長、科員,總共這些中階的公務員,共有三百十六人,本地人只有十七人,其餘的 二百九十九人都是大陸人。

這種情況,使得當時滿懷希望的臺灣人,以為是光復了,祖國來臨了,自己作主的時代來了 ,應該可以有表現的機會了。

結果呢?抱著這樣的心情的人,看到了這樣的一種情況,他們就大失所望。

甚至於認為這樣的政府與日據時代的臺灣總督府一樣,沒有啥不同。

緊接著這一種壟斷的行為之外,又進一步的惡化到「牽親引戚」的情形。

也就是說,當這個機關被接管了以後,主管的首長,就馬上把他的親友引進到這個機關裡面 任職,並且擔任重要的職務。

這個情形,到處都可以看得到。

如:台中法院的五十位職員中,有一半是院長的親戚;如 農林處檢驗局一位姓葉的局長,竟把一位具有三十年工作經驗的台籍技工解職,而用他的 二房姨太太來補缺。

更好笑的是:高雄工業專修學校,有一位姓劉的校長,竟然聘了一位不 識字的人當教員。

原來,這一位不識字的人是他的岳父。

像這種情形,在「光復」之前從未出現過。

可是,在「光復」之後,出現了。

可見當時的 政治風氣之壞,已到了極點。

使得當時的很多臺灣人都感覺到非常的不適應,而且當時的「牽親引戚」之風氣一開之後;還有比此更讓人不能忍受的是,同一個職位,大陸籍人士的薪水,是本省人的二倍。

當時他們的理由是認為臺灣是偏遠地區,所以加薪一倍。

日據時代, 也有加俸的情形,可是日本人並沒有加得這麼多。

所以,這種差別待遇,使得許多臺灣人覺 得不公平。

更嚴重的是,貪污腐化的風氣非常的盛。

我用一句話來形容:「戰後臺灣政治的貪污腐化, 簡直是開了臺灣人五十餘年來未開之眼界」。

當時的貪污情形,報紙上登了一大堆。

從大陸上流行的所謂「五子登科」的說法在臺灣出現 。

「五子登科」的意思是說:接收人員,一接收之後就金子、女子、車子、房子、面子、通 通都有了。

用這樣的字眼來諷刺官員的貪污腐化! 因為貪污的情形非常的嚴重,所以臺灣的同胞,感覺到非常的不適應。

我舉一個例子,如當時由林茂生先生所主持的(民報),在民報裡面,由民國三十五年一 月底到二月上旬,短短十天的日子中,就出現了有關貪污的新聞有六次之多。

平均每二天就 有一則貪污案。

例如比較著名的嘉義化學工廠貪污案,貪污的數目在國幣貳億元以上;貿易 局的官員勾結商人,也有一億元的貪污案;台北市教育界的舞弊案,有一千多萬元的貪污。

像這些層出不窮的貪污案件,使得臺灣的同胞,感到非常的痛心。

再從經濟上面來看,在經濟方面,也厲行統制經濟。

當時代表統制經濟的兩大機關,一個是專賣局,一個是貿易局。

專賣制度,其實在日據時代就已經有了。

專賣制度如果在一個清廉的、上軌道的政府來實行 的話,就有它的意義;可是,如果相反的,在一個政治很不上軌道,而且充滿了貪污腐敗的 政府之下來實施專賣制度,反而是方便的提供了貪官污吏一個上下其手的剝削機會。

當時的專賣局對於樟腦、火柴、煙酒、度量衡等等一大堆的東西,都納入了專賣制度之中。

而貿易局的設立,也壟斷了當時全省的工、農產品之購銷。

這些都是造成了當時的經濟壟斷 。

特別是公營事業無限的擴大,日本人留下的二百三十七家公、私營企業,全部納入了當時陳 儀手下的二十九家公司來經營。

這種公營事業的無限制擴大之後,又加上剛才所提到的政治上 的貪污腐敗,及外行領導內行,結果,經營不善,生產力大降。

有一項統計發現,戰後第一 年的生產指數,竟然達不到戰前的一半。

這樣的公營事業,經營不善,又無限制的擴大,因 此再生產的資金短缺,影響了設備的擴充及原料的購買等等,也就無法經營下去,而向國庫 借錢,已經惡化到抵債都不足。

在民國三十五年,這一年臺灣銀行的放款,有一半都是借給公營事業機構。

因此,就猛印鈔 票。

猛印鈔票的後果,造成了通貨膨脹。

當時的物價,上漲得非常厲害。

聽眾當中如果有老先生,應該還會有印象。

當時臺灣物價飛漲得相當的可怕。

在民國三十五年年初,一個雞蛋是一塊錢,但是到了年底,就漲到九塊, 一年不到漲了八倍;真的是嚇死了老母雞。

再看看鹽,鹽一漲就是十八倍;糖漲了 二十倍;茶漲了十倍;米則有好幾種統計,有漲五十倍的,也有漲一百倍的。

當時的米及糖,其價格是非常的不合理,尤其是臺灣地區本身就是一個以產米及糖的有名 地區,但是臺灣的米糖價格,卻比那一些沒有產米、產糖的地區之價格還要高,真的是很不 合常理。

米荒在二二八事件之前,已嚴重到影響民生。

又加上失業的人口一天比一天的多了起來。

特別是日據時代,調到南洋及海南島去的臺籍軍 人,戰爭結束後,他們回到了臺灣。

又沒有工作可以做,經濟又那麼蕭條,又是增加了失業的人口。

有項統計資料,當時在臺灣的六百萬人口當中,失業者竟然達到了四十五到八十萬人 之多。

因此,人人感覺到生活非常的困難,「光復」的意義也就相當的空虛。

講到這裡,我想到,有人假設說,如果當時不是陳儀來臺灣接管,而是由別人來接管的話, 臺灣會不會避免這場二二八大衝突?我想,這個問題,不是陳儀個人的問題,而是兩個不同的社會之的差間異問題。

換一句話說,也就是當時臺灣的社會,與大陸的社會已經有了一個相當大的差距。

而這一個 差距的產生,是歷史的因素所造成。

也就是說,在日本人統治了五十年之下的臺灣,與大陸 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文化落差,與生活水準。

臺灣的生活與文化,已經遠遠的超越大陸的水 準。

如果更往上溯源,臺灣在清朝統治的最後二十年,從劉銘傳主政起,臺灣的近代化腳步比起 大陸的各個地區,已超前一步。

由於兩者之間的歷史軌跡不同,而使得兩者之發展互異。

因此,戰後初期的臺灣,其社會狀 況與大陸地區已經有截然的不同。

這個不同也不僅只是生活水準的不同而己,在價值觀念上 ,也產生了相當大的歧異。

所以說,除了政治上、經濟上的因素之外,在文化水準以及社會生活的價值觀也是應該考慮進去的。

換一句話說,這一場二二八事件的衝突,有其背後的文化衝突 。

這樣講,可能會有人不太同意。

其實這樣子的一個觀點,就是陳儀他本人也都感覺得到了 。

舉一個例子來說,在西元一九三五年,也就日本統治臺灣的第四十個年頭的時候,他們在臺灣舉辦了一個「始政四十年」的博覽會。

這個博覽會,主要的目的是在吹噓日本人在臺灣的建設成果。

所以也就邀請了世界上各個主要國家的重要人士來臺灣參觀。

當時代表中 國,來臺灣參觀這一個博覽會的人,就是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

陳儀參觀了之後,他曾經講 了一句話:「臺灣同胞,能夠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生活,實在是很幸運」。

此話初聽起來 很難接受,似乎不知道自己是誰,很沒有民族主義的觀念 。

可是,當陳儀他想起,在他治理之下,福建同樣大部份講閩南話的同胞,比起了居住在臺灣 ,也是大部份講閩南語的族群之臺灣同胞,兩者之間的生活差距如此的懸殊 ,在他的心中已經瞭然。

如果聽眾之中,認為陳儀的話說得還不夠清楚。

在此,也可以另舉梁啟超的例子,梁啟超 ,他也有同樣的觀點。

我們知道梁啟超他是在西元一九一一年,辛亥年的那一年,他應臺灣的林獻堂先生之邀請,來到了臺灣遊歷。

他來臺灣,除了應邀而來之外,他也想藉此瞭解臺灣的情形,他曾提出了十個問題想要瞭解,其中一個問題,他發現:臺灣在清朝統治的時候 ,其歲入每一年也只不過是六十萬兩銀元而已,到了劉銘傳時代最多也只不過是增加到了二 百萬兩而已。

可是,沒有想到,在日本人統治臺灣不到十年,歲入就達到三千八百萬兩,甚 至於是梁啟超來到臺灣的那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歲入已經達到四千三百萬兩。

日本人來 台第六年,臺灣的財政就可以獨立,不必仰賴中央補給。

日本到底是用什麼方法治理臺灣, 使得臺灣有這樣的成果?梁啟超想來臺灣一探究竟。

其實,也並不是日本人他們特別的厲害。

我們也都知道自從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的五十多年 ,在這五十多年之中,對岸的中國年年都在動亂之中。

我們就從割讓臺灣的西元一八九五年起,看看五十年內中國的動亂情形: 西元一八九八年,列強瓜分中國,清廷戊戌政變。

西元一九○○年之後,義和團之亂引起了八國聯軍。

西元一九○四年,日俄戰爭。

從西元一九○○到西元一九一二年之間,革命運動一直都在進行之中,到處風起雲湧。

直到民國出現了以後,又是袁世凱專政,袁世凱專政了五、六年之後結束。

結果是情況反而 更遭糕,又進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到了西元一九二八年,號稱是統一,統一出現了不久,又為了裁軍問題發生了所謂的中原大 戰,中原大戰打得更是悲慘,中原大戰結束了,又進入發生了所謂的「五次剿匪」。

一九三 六年發生了西安事變,國共內戰停止,緊接著,又是八年抗戰。

簡單的回顧這五十年,從 割讓臺灣,到「光復」臺灣。

對岸的那個「祖國」,都在動亂之中。

從一項統計中發現,自民國元年至民國十七年,在短短的十七年當中,中國大陸上有一千名 以上的軍閥,發動過一百四十次以上的戰爭。

就以四川省一省來說,從民國元年到民國二十 四年,在四川省境內,就發生了四十次以上的戰爭。

在這樣動亂的一個國家,政治如何進步?社會如何提昇呢?教育如何普及,經濟如何發展呢 ? 反觀當時的臺灣,雖然是淪入了「異族的魔掌」在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之下。

我們也知道,在 殖民統治之下的人民,是受相當的不平等待遇的,但是,我們也不可諱言,這個統治臺灣的 日本異族,不是一般的異族,而是剛剛經過了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

經過了明治維新之後的 異族日本,他來統治臺灣,儘管是以殖民的方式統治,但是,他們也在臺灣投下了相當多的建 設。

臺灣在日本人統治之下的五十多年之間,剛好是直接的避開了動亂的祖國。

而又間接的透過 了日本明治維新吸收了當時的世界文化。

由於這個緣故,再以原來的臺灣,早就具有濃厚的海洋文化性格。

使得臺灣與當時的中國 社會之發展有了相當大的不同。

尤其是,生活水準相差得非常的大。

這樣講,也許是太籠統。

但是,如果我們要比較兩個地區的生活水準之差異,從用電量來比 較,則就可以清楚的瞭解。

在這裡,我不妨就以用電量的統計數字,來作比較,看一看兩地之間,到底是相差了多少。

以及兩個社會之間,其不同的差距到底是誰進步,誰落後。

在西元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的時候,臺灣的人口是大陸的百分之一‧二,可是使用的 電量是大陸的百分之二十三的發電量;在西元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的時候,臺灣的人 口是大陸大後方的百分之二‧一,使用的電量,是百分之四百四十二!如果以每一人的使用量 來計算,則西元一九三二年,臺灣每人的使用電量,是大陸的十一倍;一九三六年的 時候,是大陸的十七倍;一九四三年,是大陸的二百三十三倍;一九四五年是大陸的五十倍。

像是這樣的用電量比率,我們就可以發現兩地區的平均水準,已經是有了很大的差距與不同 。

因為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多作比較,就僅以耗電量的比率為例說明。

除了生活水準的差異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念不同。

所謂觀念價值的不同,包括了我剛才所 提到的。

另外在政治上來說,日據時代的日本政府,他們是很清廉的,貪污的狀況很少。

可是 國民政府來了之後,貪污變成了是官場文化。

這樣的文化,與臺灣同胞的感覺,可以說是格格不入。

特別是表現在生活上面的觀念,更是 有許多種種的不同。

當陳儀來臺灣以後,向民眾廣播說,我們公務員有三件事是不可做的「不 欺騙、不偷懶、不揩油」。

當時他說的「不偷懶、不欺騙」臺灣人聽得懂;但是「不揩油」,臺灣人根本聽不懂,也不 知道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做不揩油?一片茫然、霧煞煞,聽都沒聽過,因為自家有花生油、 醬油、煤油、豬油、就從來不知什麼是揩油。

後來大家互相詢問,知道了以後,才奔相走告,所在他們的印象當中,還不知道官謂的「不揩油」就是不可以收紅包的意思 。

可見當時的臺灣人,還不知道政府辦事是要收收紅包的。

因為他們的文 化水準,認為官員替百姓辦事,本來就是義務,根本就不可以收紅包,也不必送紅包的。

而 且,這些行政官員必然是如此不收受紅包的,這是當時一般人的常識。

萬萬沒有想到國民政府的官員,竟然會有如此的惡習,那會有這種陋規呢?所以就認為一位 行政長官,他怎麼可以說出這樣沒有常識的話。

而這麼沒有常識的話,以前在臺灣並沒有如此的惡習,他竟也提出來說真是太沒有水準了,真太匪夷所思了,駕臨我們頭上的政府,他 是一個怎樣的政府?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從這一方面的觀念之差距就可瞭解兩者之間的水準,是相差得如何的懸殊。

這一個觀念,也就是說日本人統治了臺灣五十多年之後,臺灣人也已經養成了像日本人一樣 ,有很多的良好習慣,以及有很高的生活水準。

在這裡,我們也不必諱言。

日本人也把過去華人那一種不守時、不守法、馬馬虎虎、不衛生 、沒有效率等等的不良習慣,改良了相當的多。

而臺灣人,在這一方面表現出來的,就與大陸上的人,有了相當的不同。

尤其是在生活觀念 上,以及在生活形態上,已經相當的日本化了,以及具有濃濃的日本風味。

但是從大陸來的 這一些軍人,或者是公務員等等這一批人,他們來到了臺灣,看到臺灣地區頗富有東洋風味 ,他們覺得好像是進入了異國,踏上了別人的國家一樣;而且又是剛剛經過了八年抗戰的對 日本作戰,尤其是他們的仇恨心,看到了日本人很不舒服,本身就已經有了那種心情的人, 他們來到了臺灣,又發現了這裡盛行東洋味,彼此之間,心中就產生了許多的不和諧。

一方面,臺灣同胞感覺到很無奈的,又是什麼呢?因為臺灣的同胞,所期待的祖國,應該是 很強盛的國家,怎麼會是這樣的一個破爛攤子呢? 而更讓臺灣同胞無奈的是,就是當時軍隊的軍紀。

當時的中國軍人,在臺灣人的心目中,既 然能夠戰勝日本陸軍的軍人,一定是非常可觀的。

因為日本的陸軍,在世界上是很有名的、 相當富有戰鬥力的,相當強盛的軍種。

能夠戰勝這麼強盛軍種的中國軍人,一定十分的偉大 ,非常的不得了才對。

但是,大陸來的軍人,讓臺灣人看了非常的失望。

不要說他們穿得衣衫襤褸,因為這一些都 還是小事。

而是這一個軍隊的軍人他們所表現在生活上的一些紀律,非常的差。

例如:上岸 以後,就到處吐痰,小便,坐車不買票、不排隊,任意的從窗戶爬進、爬出,佔位子,趕別 人的位置,搶位子等等讓人無法忍受的事,都在公眾場所,任意為之;到了民家,家門未關 的,隨便就進去,有榻榻米的房間,穿著鞋子也任意踩踏,看到了什麼東西,任何物品都要 ,用偷、用搶、用騙的,都要拿到手;看到腳踏車也偷,因為日據時期,腳踏車都是不設鎖 的;甚至於到餐廳去吃飯,看到了女服務生,就調戲,不從還不行,拔刀、拔槍示威以求 就範,………。

例子太多了,實在不必再舉了。

每一次軍隊換防,該地區雞、鴨、狗、豬,常常遭殃,常常不見。

其軍紀之壞,由此可見。

所以,當時的臺灣同胞,不但是失望,而且簡直是絕望。

已經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

我是台南縣的麻豆鎮人,在此我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以概其餘。

這個個案是這樣的:有軍人來買棺材,沒有想到幾天之後,軍人又抬回了棺材,要退貨。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 只是裝了連隊上的軍人之死屍去埋,而僅埋葬屍體,棺材又拿回來退貨。

臺灣人感覺像這種 情形,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怎麼會劣等到如此的地步? 甚至於有軍人到店家買五十元的東西,卻要求老闆開立一百元的收據,說是要報帳,不久之後,這個剛買去的東西,改由另外的一個軍人拿回來,說是要退貨。

退貨就退貨,老闆說可 以呀,於是要退還五十元給軍人,但是這位軍人卻說,收據是一百元,硬要退回一百元,否則就報復。

老闆平平白白的損失五十元。

像這一種情形,「光復」以後層出不窮。

而且,到處 都是一再的在發生。

這些事,在日據時代,沒有發生。

沒有想到在「光復」以後,卻是一再的出現!懷有滿腔熱 忱的臺灣同胞,在面對了如此惡劣的新環境時,真的是灰心到了極點。

因此,在一九四六年的這一年,在臺灣社會上,到處都發生了一大堆的糾紛。

特別是當時的 軍人,他們公然的穿著制服,到處去偷、去搶,到處去開槍、去示威,種種事端,都是令 人恨得咬牙切齒。

我曾經作過調查與訪問,也曾問到了台南市的一位婦女,她講了她親眼看到的一位軍人,躲 在巷子口,利用黃昏以及晚上的時候,女性經過巷口,就伸腳把她拐倒,甚至於是懷有身孕 的婦女,也毫不留情的予以拐倒,然後,伸手搶物並污辱。

講得眼淚都掉下來了。

這就是我 們所盼望的祖國軍隊與軍人,滿腔熱情歡迎來臺灣的人,他們的習性竟是如此的劣化,真是太令人心寒。

所以,在民國三十五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很多的社會動亂。

其實,以歷史學的眼光來看,這些社會的動亂,即有可能演變成以後的二二八事件這樣的大規模衝突;只是,因為當時 發生的動亂,僥倖得到妥善的處理,或者是動亂發生在偏遠的地區沒有擴大。

可是在民國三十六年的二月二十七日,在台北市延平北路,查緝私煙的這一項事件,是發生在臺灣的首善之區,也是發生在全省最熱鬧的地區,消息傳遞的比較快。

所以才爆發了一發 不可收拾的嚴重局面。

這個事件也就發展成為所謂的:「二二八事件」。

今天,因為沒有時間可以談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詳細經過。

所以我僅將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 ,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這個背景,就是當時的臺灣社會,與大陸的社會,是個差距相當大 的社會,因為長期的隔閡,勉強的合併而發生了相當大的衝突。

我想,這是我個人從文化上,以及社會面的觀點,來作這樣的一個說明與解釋。

以上的解釋 ,是否合理,敬請各位聽眾朋友大家一起來思考。

[LM]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