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混血:美國、香港與中國的雙族裔認同(1842-1943)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書名:歐亞混血:美國、香港與中國的雙族裔認同(1842-1943),原文名稱:Eurasian: Mixed Ident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Hong Kong, 1842-1943, ...
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博客來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0結帳
您好 ( 登出 )
登入
加入會員
購物金
購物金 0
儲值金 0
E-Coupon 0 張
單品折價券 0 張
OP點數兌換
會員專區
電子書櫃
線上客服
繁體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回博客來首頁
客服公告:反詐騙!提醒您「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資料」詳情
移動滑鼠展開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網站搜尋
全部
展開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百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搜尋
熱門關鍵字
療癒的飲食與斷食
不准畫太好
兒子使用說明書
曬書3本$199
中文書
2022曬書市集
新書
預購
排行榜
選書
即將出版
特價書
香港出版
讀者書評
出版社專區
分類總覽
博客來中文書人文社科歷史世界歷史文化史商品介紹
看大圖
!上頁
下頁
試閱
歐亞混血:美國、香港與中國的雙族裔認同(1842-1943)
Eurasian:MixedIdentitiesintheUnitedStates,China,andHongKong,1842-1943
可購買版本(2):
電子書
優惠價411元
平裝
優惠價468元
已追蹤作者:[ 修改 ]
確定
取消
作者:鄧津華
新功能介紹原文作者:EmmaJinhuaTeng譯者:楊雅婷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新功能介紹出版日期:2020/06/18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520元
優惠價:9折468元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42元
使用購物金最高可抵100% 詳情
1點OPENPOINT可兌換1點購物金,1點購物金可抵1元,實際點數依您帳戶為準。
如何獲得OPENPOINT點數?如何兌換購物金?詳見OPENPOINT說明
查詢我的購物金?登入會員專區
運送方式:臺灣與離島海外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可配送點:全球可取貨點: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
載入中...
我要寫評鑑
分享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在這些以單一族裔身分為常規,
異族通婚被投以猜疑甚至敵意的社會裡,
跨國、跨種族家庭要如何協商其身分認同?
當今新的「雙族裔」時尚蔚為風潮,「歐亞混血」成為跨國資本主義體制的典範。
混種主體的形象發揮隱喻作用,象徵全球化時代各種文化、語言和資本之間的交流日盛。
然而回溯至一百多年前的時空,卻非如此。
十九世紀後半,貿易、帝國擴張、傳教運動、全球勞工遷徙和海外留學,使中國與西方的接觸空前密切。
縱橫交錯的跨國移動引發各種跨文化邂逅,從而產生跨種族家庭,然而這些家庭的故事多不見於世。
在那段跨種族婚姻是禁忌,「歐亞混血」甚至為貶抑之詞的時期,他們如何掙扎著自我認同?
本書闡述眾多這樣的歷程,以檢視在更早的全球化年代,各種關於種族與文化混融的觀念。
這些觀念可分兩類:認為種族融合有害,衍生出雜種退化與畸變;相對地,認為異種交配符合優生學的想法,則衍生出雜種優勢和種族改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鄧津華(EmmaJinhuaTeng)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博士,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
研究領域為中國研究、中國移民史、亞裔美國人研究,及女性研究。
著有《臺灣的想像地理》等書。
譯者簡介
楊雅婷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從事翻譯工作。
譯有《臺灣的想像地理》、《福爾摩沙的巴克禮》、《蘭閨寶錄》等書。
目錄
冼序/冼玉儀
導讀/汪宏倫
序曲
導論
不見史載:中國、香港和美國的歐亞雙族裔人
「悲慘的雜種」之外:偏見與特權
研究「混種」
跨文化脈絡中的「混種」
遊走在中國研究與美籍華裔研究之間
「身為華人」備受爭議的意義
本書結構
第一部 論辯通婚
〔第一章 楔子〕
第一章 廣東滿大人娶康乃狄克洋基女
排華之前
十九世紀美國的異族通婚與華人問題
結盟、同化,還是叛國?中國對異族通婚的論述
通婚作為結盟:讓洋人為中國效命
「國際婚姻」的新時尚:恐懼與渴望
通婚與「忘國」
種族交融作為外國滲透
通婚作為國際關係
〔第二章 楔子〕
第二章 梅.沃特金斯成為「真正的中國妻子」
新世紀的異族通婚:社會與法律改變
婚姻放逐與歸化
女人在家〔鄉〕的地位
婚姻移民與文化嫁接
第二部 論辯混種
〔第三章 楔子〕
第三章 「無法解決的問題」
被視為問題的歐亞雙族裔人
「天生的罪犯」:雜婚與先天性退化
「人類雜交種」:西方種族理論中的種族融合
兩個世界的最糟部分:雜交種的雙重性
「一窩雜種新雛」:美國的種族形塑者
墮落卻美麗?雜種優勢與愛憎交織的張力
〔第四章 楔子〕
第四章 「對雙方有利」
引進西方種族理論
發明「漢」種:種族純粹性與清洗民族
為混雜性建立理論
歐亞雙族裔人:臻至完善的未來種族
注入白人性以強化黃種
合種以保種
歐亞雙族裔人作為「跨種族問題」的解方
「美的社會」中的歐亞雙族裔人
作為東、西方理想組合之歐亞雙族裔人
〔第五章 楔子〕
第五章 翻轉社會學鏡頭
一位在芝加哥的中國學生:吳景超將離散華人放上雜婚地圖
邊緣人:雜交病理說的新模型
回歸中國:把美國社會學帶給中國讀者
一個在上海的美國學生:赫伯特.拉姆森將中國放上雜婚地圖
反轉鏡頭,反轉性別方程式
上海的歐亞雙族裔人:「他處處模仿父親」
種族中介與通譯:雜種卓異論
結論:再論雙族裔指標
第三部 宣示認同
〔第六章 楔子〕
第六章 「奇特的神色」
種族界線問題重探
跨立在種族界線上:計算「混種」
喬治.華盛頓.阿波:被塑成的罪犯,並非天生
愛迪思.伊頓:在西方文學種下一些歐亞雙族裔人的想法
歐亞雙族裔人的雙重意識:種族審查與「洩底的標記」
冒充的誘惑
「我就站在這裡」
「以華人的身分為世所知」
〔第七章 楔子〕
第七章 看起來不像華人
國籍、種族類別與社會身分認同
宣稱華人性
結論:將「血」放回「混血」中
〔第八章 楔子〕
第八章 「在我們當中,姓陳的和姓史密斯的之間並無鴻溝」
洪氏家族:歐亞雙族裔人的向上流動及其「玻璃天花板」
洪耀芝的創會演說:歐亞雙族裔人團結宣言
歐亞雙族裔人姓名之謎
權利與責任:歐亞雙族裔人與香港社會組織
社群認同之形成
族裔轉移
同仁會的創立與功能
劃定社群界線
尾聲
後記
優生學重探:種族純粹性與雜種優勢
再論文化混雜:同化作為雙向道
參考書目
索引
看更多
序
導讀
生而跨界:《歐亞混血》的跨界閱讀(摘錄)
汪宏倫(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這是一部關於混血兒的歷史研究─而且不是一般的混血,而是「歐亞混血」,指的是歐美白種人與亞洲人之間生下的後代。
本書的分析,則集中在美國白人與華人/中國人通婚後所生的子女及其後裔。
作者鄧津華教授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學講座教授,也是全球語言(GlobalLanguages)學程主任。
《歐亞混血》是她繼《臺灣的想像地理》(Teng2004)後,另一本極具開拓性與創新性的力著,非常值得向台灣與華語世界的讀者推介。
依筆者所見,歐亞混血最根本特徵在於肉眼可視的「跨界」─他們跨越(有時甚至可說是「逾越」)了種族、國家/國族、文化的界線。
和他們的父母輩不同,歐亞混血並非主動或根據自己的意願而選擇跨界,而是從出生就注定要跨界,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上一代跨界的產物,而且這種跨界是肉眼即可觀察辨識的,表現在其膚色、外貌等身體特徵上。
筆者將在下文指出,這種可被看見的、身體化的跨界特徵,對於理解歐亞混血的社會處境及自我認同十分重要。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歐亞混血這個主題,本身就蘊藏極為豐富的議題值得探究,從跨國遷徙、移民、異族婚姻、種族(race)、族群(ethnicity)、國族(nation)、混種/混雜(hybridity)、邊緣人、污名(stigma)、標籤化、文化差異、同化、涵化、公民身分、性別權力到身分認同、集體記憶等,不一而足。
而這些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層次的繁複議題,本書幾乎方方面面全部都照顧到了─儘管作者未必使用上述的概念語彙。
因此,雖然這是一部史學專著,內容卻充滿社會學的趣味與洞見,筆者也打算從社會學的角度,帶領讀者先對這部題材豐富的歷史學傑作來一趟跨界閱讀之旅。
本書章節安排結構清楚,寫作亦具文學巧思。
全書共八章,分成三部,分別以「論辯通婚」、「論辯混種」與「宣示認同」為主題,每章都以一段故事性極強的個案作為楔子(prologue)揭開序幕,讀起來饒富趣味。
作者一開場就以一個與台灣有關的八卦話題揭開序幕──一位成功的職業婦女打算赴美以人工受孕的方式生個混血寶寶,因為混血兒比較漂亮且受到歡迎。
台灣讀者對這樣的話題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台灣演藝圈也有不少知名的混血兒,從早期的賴佩霞、費翔,到近年來的許瑋甯、昆凌等,政壇也有曾任立委的蕭美琴,大家對上述這些人的印象大部分是輪廓較深,「顏值」頗高。
但顯然身為歷史學家的作者興趣不在八卦,而是想要刨根究底,探討當今社會環繞著混血兒話題所隱含的「事物的種族秩序」(theracialorderofthings)──一個十分傅柯式(Foucauldian)的主題─在歷史上是如何形成的。
追本溯源,歐亞混血之所以產生,當然要從他們與異族通婚的上一代開始說起。
第一部「論辯通婚」分別以兩樁中、美跨國聯姻開場,首章登場的主角正是開風氣之先、有「中國第一位留學生」之譽的容閎。
「跨族通婚」現在可能被認為頗常見,過去卻備受爭議與歧視。
然而,正如作者所說,很多人以為在相對保守的十九世紀後半,跨國婚姻必然為雙方母國社會所反對,但其實不然。
在美國,有些人堅決反對,有些人抱持疑慮,有些人則引以為榮。
在中國,跨國聯姻/異族通婚也對當時正在形成的國族論述產生影響,有些人視為叛國行為,有些擔心這會引起外國對中國的滲透,有些則認為這有助於中國與外國結盟。
第二章以梅.法藍金《我的中國婚姻》為基調,探討一個白人女性如何成為中國人,背後牽涉的則是性別與隸屬公民權(dependentcitizenship)的問題。
1907年美國通過《婚姻放逐法》(MaritalExpatriationAct),在「妻權從夫」的立法原則下,與外國公民結婚的美國女性便喪失公民權。
梅.法藍金便是因為與來到美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黃添福結婚,便喪失美國人身分,甚至在戶口普查時被登記為「華人」。
丈夫過世之後,梅.法藍金帶著三名子女回到密西根州安娜堡老家,日後在其回憶錄標榜自己是「唯一一位受過男女同校教育,並在中國婆婆的屋簷下,以中國貴族之妻的身分生活的美國女性」,以親身體驗告訴美國讀者,她如何成為被中國婆婆接受的外來媳婦:學習中國話與中國飲食習慣,按照中國的文化習俗與規矩來教養孩子,甚至穿上中國傳統服裝來彰顯其認同中國。
第二部「論辯混種」,主角則轉移到上述婚姻所產生的後代;作者檢視環繞「混種」所產生的科學與非科學的論述,發現他們有時被當成「問題」,有時被當成「希望」。
第三章以極富戲劇性的喬治.阿波為主角,檢視美國新聞媒體中的「雜種退化」論述。
阿波的父親名為李阿寶,出身寧波(因此產生這個奇特的姓氏「阿波」),移民美國之後與同屬勞工階級的愛爾蘭移民結婚,在美國國慶的7月4日當天生下一名男孩,取名「喬治.華盛頓」,用意當然是為了發揚美利堅開國精神,以積極融入新世界。
可惜事與願違,喬治.阿波因家道中落淪為知名罪犯,他的獨特外貌與身世引發美國媒體的獵奇興趣,把歐亞混血視為當時美國面臨的「華人問題」(ChineseQuestion)一部分。
媒體帶著「愛憎交織」的複雜情緒,將歐亞混血稱為「半種人」─這個指稱本身即隱含歧視意味,因為「半」暗示著「不全」─認為混種雜交導致墮落與退化,因為他們遺傳了兩邊最糟的部分。
第四章的主題和第三章恰恰成為對比,從「雜種退化」轉變為「雜種優勢」。
就在美國為了「半種人」的墮落與罪惡爭論不休時,在太平洋彼岸,中國思想家正在擘畫種族混血的美好願景─當然,此處的混種想像僅限白種與黃種。
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思想家,為了挽救日益衰頹的中國命運,積極吸收引介西方的優生學,提倡種族雜婚以改良人種,讓白種人的血液來提振黃種人的體質,以達到「強國強種」的目標。
這樣的想法一直到民國時期都還可見,「雜種」不再被污名化,反而被理想化成為一種生物學上的優勢。
第五章的焦點則從生物學轉到社會學,比較中美社會學者對跨國婚姻的研究。
作者在本章對比兩個不同社群(恰好也是兩個不同種族背景的社會學者所做的調查研究):來自美國的拉姆森針對上海美僑社群所做的研究,與來自中國的吳景超針對紐約華人社群所做的研究。
這兩位社會學者均受到芝加哥學派的帕克(RobertPark)影響,絕非偶然,因為芝加哥大學1892年設立了全美第一個社會學系,剛在學術界站穩腳跟的社會學家積極在社會議題上發言,都市移民研究更是芝加哥學派的拿手強項,而他們也將關於混種的論述,從生物性質轉向社會脈絡。
在吳景超和拉姆森兩人的研究中,我們清楚看到社會脈絡至關重要,因為歐亞混血所處的社會脈絡不同,受到的對待與表現出來的特徵也十分不同。
將本章與上述兩章合在一起看,會發現我們對過去的理解所根據的某些概念(例如種族),其實本身也在變異演化。
第三部「宣示認同」,則是讓這些歐亞混血的後代不再是被觀看、描述、研究的對象,而是自己跳出來現身說法,透過生命敘事等不同類型的作品展現自我。
第六章與第七章的標題─「奇特的神色」與「看起來不像華人」─再次彰顯出筆者一開始所說「可被看見的身體化跨界特徵」在形塑歐亞混血認同時產生的重大影響。
第六章首先再次回顧種族劃界的問題,作者引述阿波的自傳與水仙花的作品,質疑他們的自我宣示是否足以撼動多數—少數的二元對立,還是說無論是多數族群或少數族群,背後仍然隱含某種「單一族裔主義驅力」(monoracialistimpulse),使得這些人無處安身?第七章以兩位歐亞混血女作家鄭何艾齡與韓素音為例,討論自認中國人的歐亞混血,如何在不同的社會脈絡(中國與香港)中維繫並宣稱其華人認同。
作者巧妙地用兩個押韻的英語詞彙來提示華人性(Chineseness)宣稱的不同要素:血統與意願(descentandconsent),頗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在美國,一個人一旦「混種」就無法成為「白人」;在中國,混種並不妨礙華人性的宣稱(儘管她們必須更努力從文化等各方面證明其「華人性」),但「血統」(尤其父系血緣)仍然是宣稱華人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八章以洪耀芝在戰間期成立的香港歐亞同仁會為例,探討混種主體是否真的挑戰或解構既有的認同範疇,還是依循舊的模式,形成新的認同?這個明訂以「西方父親、中國母親」的後代為救濟對象之團體,在鼎盛時期的1933年曾達到76名會員的規模,雖然人數不算多,但仍努力嘗試創造並維繫一種新的群體認同。
進入尾聲,作者探討社會對於混種態度的演變,如何持續影響這些歐亞混血後代的自我認知。
由於早年不被認可,甚至遭到歧視,因此歐亞混血的後裔往往壓抑、掩蓋家族歷史,使得歐亞混血不但不見於國族正史等「大敘事」,即使家族記憶也被抹消。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集體記憶的重視、對混種/混雜的態度傾向開放肯定,歐亞混血的後裔也積極重建其血統譜系,保存家族集體記憶。
作者在本書後記則進一步反思:關於歐亞混血的歷史研究如何有助於理解當下,避免人們不自覺地複製過去?作者同時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同化是個雙向道嗎?簡單地說,我們經常聽到「華裔美國人」,但幾乎不曾聽過「美裔中國人」或「美裔華人」。
作者批評這種不對稱性,並以杜維明的「第三象徵世界」為開啟新的華人性之可能性空間。
對台灣或華語世界的讀者來說,本書在學術上的企圖與貢獻或許不是那麼顯而易見,因此值得花點篇幅稍加說明。
鄧津華教授在2018年受邀至中研院九十週年院慶演講時提到,自己過去的研究可以用「邊緣研究」來概括,其中幾個主要關鍵詞是「邊疆」、「邊區」與「離散」(鄧津華2018)。
我們不妨就順著作者自述的脈絡來理解本書在英語學界的定位與貢獻。
首先,它填補了一個學術上的重要空缺,揭開一段曾被掩蓋的歷史。
如前述,歐亞混血的家族往往刻意掩蓋自己家族的過往,而關於歐亞混血這個群體,也長期遭受主流歷史敘事所忽略。
作者自己歸納了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異族通婚早期不被社會接受,有些人認為「雜種混血」違反社會或宗教禁令,因此刻意隱瞞家族的歷史。
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他們對主流歷史敘事(國族歷史或殖民歷史)形成挑戰,因為這些主流敘事所預設的二元對立範疇(東西、黑白、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多數民族與少數民族)無法適用在他們身上。
這樣的研究不僅填補了學術的空缺,更有開創性的企圖心。
首先,作者拓展「批判性種族混合研究」(CriticalMixedRaceStudies)的領域。
這個領域長期以北美為中心,主要關心黑白通婚的問題,卻忽略其他類型的種族混合問題(例如歐亞混血)。
因此,這本以「跨太平洋比較方法」(transpacificcomparativeapproach)的著作,擴大了北美為中心的視野,豐富了「批判性的族群與種族研究」的領域。
其次,本書也拓展傳統漢學研究有關「華人性」的討論。
作者指出,過去對華人性的想像,仍舊囿於「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種族界線(raciallybounded),本書研究一方面從歷史上指出這種想像的不足,一方面則開啟新的討論可能性(鄧津華2018:8-11)。
此外,從研究領域來說,這個研究座落在傳統的漢學研究/中國研究(ChineseStudies)和新興的亞裔研究(AsianAmericanStudies)之間,也展現作者跨領域對話的企圖心。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本書的三部正好對應到三個相關卻不盡相同的議題領域:跨國婚姻、種族/混種/邊緣人,及身分認同,橫切在這幾塊議題領域的因素則包括性別、階級與國族。
由於這些因素交織起來過於複雜,我們很難用幾個簡單的命題就能總結本書所涉及的這些群體與現象。
作者在討論拉姆森的著作時總結出一句話:「混種人不該被視為整齊劃一的社會學類型,而是隨當地條件而變異的多樣類型」(頁203)。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說,歐亞混血不能被當成一個高度同質化的群體,而必須被理解為隨著各種脈絡條件而變異的類型。
這裡所稱的「脈絡條件」,包括時間(十九世紀到現在)、空間(身處中國、美國、香港,或其他地方)、性別(父親是白人還是華人)、階級(父母親與小孩的階級地位屬性)、種族與國族等。
尤有甚者,我們賴以理解這些現象的某些概念(例如種族與國族),本身也隨歷史發展而不斷演變。
本書從頭到尾舉了非常多事例,說明種族的認定並非由血緣、膚色或外貌所決定,而是隨著國籍、公民身分,乃至居住社區的變異而產生不同結果。
既然歐亞混血的特徵在於「可被看見的跨界」,那麼他們的認同─也就是同一性(identity)─很容易成為問題,因為他們很難「同於一」。
「協商」與「劃界」大概是近年來討論認同問題時最常被用到的兩個概念,本書作者也使用了這些概念。
簡單地說,認同不是被給定的,也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一個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協商過程,透過劃界的工作來確立自己身分。
因此,歐亞混血的認同,可以偏向歐,也可以偏向亞,但很多時候,他們卻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
即使想要自成一格,成為一種類屬,但除非在現有分類體系得到制度性的支持,否則這樣的認同類別還是不容易存在。
這又牽涉到認同與認證(identification)的問題。
如前述,認同不是自己認為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協商的過程與結果,還是需要制度的認證。
本書多處提到的人口普查與移民紀錄(如第六章的「種族審查」〔racialscrutiny〕),娓娓道來許多歐亞混血在面臨國家與民眾習以為常的分類制度時,遭遇到無法歸類的窘境。
又如在第八章的開場白,作者一針見血指出,無論普查員把瑟希爾.法藍金登錄為「白人」或「華人」,都稱不上「正確」,而這種單一族裔的統計制度「協助維護了虛構的種族界線,讓歐亞混血成為隱形的統計類別,同時遮掩種族混合的歷史」(頁288)。
讀到這段話,一向提倡以「制度論」(institutionalism)來理解認同的筆者,不禁心有戚戚焉。
認同必須有制度支撐,否則很難得到他人認可或認證。
生而跨界的歐亞混血,卻是在許多場域找不到分類的位置,逾越了既有的界線/界限,因而給自己與他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困擾」─當然,這也為新的可能性打開一個縫隙。
看更多
詳細資料
ISBN:9789863503972叢書系列:人文社會叢書規格:平裝/400頁/14.8x21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社科>歷史>世界歷史>文化史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廣東滿大人娶康乃狄克洋基女(摘錄) 中西聯姻變成一個「問題」 容閎就讀馬禮遜學堂時,曾寫過一篇英文作文,題目是「意想之紐約遊」(AnImaginaryVoyagetoNewYorkanduptheHudson)。
當時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親見紐約。
然而才過了兩年,容閎出發前往大都會,想像的航程竟於1847年成真。
容閎在回憶錄《西學東漸記》(1909)中尋思:「這件事讓我反省到,有時我們的想像預示了心中最重要的意念,並將各種可能性帶進現實的領域。
」年歲漸長的容閎接著想起,他學生時代懷抱的另一個白日夢也是如此:有一天,他要娶個美國妻子。
當他在天寒地凍的1875年2月與瑪麗.露易絲.克洛格(MaryLouiseKellogg)成婚時,距離其卑微的出身已非常遙遠。
《紐約時報》報導: 容閎與康乃狄克女士完婚容閎,原籍中國廣東,現任哈特福德(Hartford)中國教育使團(ChineseEducationalCommission)主管,於本週三與瑪麗.L.克洛格小姐於埃文鎮(Avon)岳家宅邸完婚。
婚禮由新郎摯友、避難山公理會教堂(AsylumHillCongregationalChurch)推切爾牧師(Rev.Twichell)主持……。
新娘身穿特地從中國訂製的白綢婚紗,綴以繁複精緻的絲棉刺繡……。
典禮後供應餐點,以中式珍饈搭配豐盛的美式佳餚。
[中國官員]著長袍馬褂出席,但久已入境隨俗的新郎,則身穿全套西式禮服出場……。
看完整內容連載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同類商品新上架
1.
高等教育工作者禪修正念學習與實踐心路歷程
2.
做哲學:哲學不是沒有用,而是你會不會用
3.
丹麥史:航向新世紀的童話王國(增訂二版)
4.
尼泊爾史:雪峰之側的古老國度(增訂二版)
5.
法國史:自由與浪漫的激情演繹(增訂三版)
本類新品熱銷
1.
矢板明夫在台灣「說三道四」
2.
余英時評政治現實(限量珍藏印章版)
3.
文茜說世紀典範人物之二:從平凡到不平凡的-梅克爾、羅斯福夫人、杜魯門
4.
地方創生×SDGs的實踐指南:孕育人與經濟的生態圈,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設計法
5.
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大襟衫、馬面裙、三把頭、剪鉸眉、燈籠褲、瑪莉珍鞋……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獨家特贈穿越福爾摩沙吸水杯墊組(乙組三個)】
本類暢銷榜
1.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9):五代十國篇【萌貓漫畫學歷史】
2.
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
3.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4.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含8頁珍貴歷史圖片)
5.
古人原來很會過日子:從衣食住行到婚戀職場,古人自有好辦法!
訂閱電子報
想獲得最新商品資訊,請訂閱免費電子報
關於我們
關於博客來
關於PCSC
隱私權政策
服務條款
人才募集
利害關係人專區
會員服務
加入會員
新手上路
會員分級
訂閱電子報
24小時隔日取貨
行動博客來
切換行動版
合作提案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加入供應商
AP策略聯盟
異業合作
客服中心
查詢帳號密碼
客服信箱
客服中心Q&A
線上客服
好站連結
OKAPI 閱讀生活誌
青春博客來
售票網
博客來Youtube
博客來粉絲團
得獎認證
天下雜誌2017金牌服務大賞
2016新世代最嚮往企業
SSL憑證服務
數位時代2012年台灣網站100強
電子發票推廣標章
dpmark資料隱私保護標章
數位時代2011台灣電子商務TOP50強
行政院環保署B2C網購包裝減量標章。
包裝減量。
環保材質。
循環包材。
客戶服務專線:02-26535588傳真:02-27885008服務時間:週一~五8:00~19:00,週六~日、例假日9:00~18:00,365天全年無休
博客來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臺灣115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1弄18號B1之1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96922355-00000-9
Copyright©since1995books.com.tw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美國「混血族」的人口越來越多@ 五旬節信仰的迴聲 - 隨意窩
十年前,人口普查局開始允許民眾自稱是「混血族」(multiple races)。2010年的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這段時間內,自認是混血族者增加了32% ...
- 2亚欧混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欧混血指同时擁有亚洲和欧洲(或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的血统之人。世界上最多的亚欧混血人群在中亚和菲律宾,其次是荷兰和美国。而馬來西亞、印尼與新加坡等地, ...
- 3《歐亞混血》導讀:同化是雙向道嗎?為什麼有「華裔美國人 ...
這是一部關於混血兒的歷史研究——而且不是一般的混血,而是「歐亞混血」,指的是歐美白種人與亞洲人之間生下的後代。本書的分析,則集中在美國白人與 ...
- 4美國種族及民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從種族和民族上來講都是一個多元化國家。官方承認六大種族:白人、美國印第安人、阿拉斯加人、亞洲裔美國人、非洲裔美國人和夏威夷及太平洋島嶼原住民。
- 5直擊世界各國混血家庭,不是混血兒都好看,最後一家擁有九 ...
而女子是非洲和印第安人的混血,懷中的兒子從膚色上看更偏向於爸爸,現在 ... 圖為男人有著美國和義大利的混血,而女方則是韓國人,他們的孩子並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