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的焦慮」為何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 | 媽媽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隔代教養的焦慮」為何孩子和誰睡,就和誰. 一位作家曾說過:「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這話不假。

我從小和姑姑睡,和她感情最好,有心裡話都 ...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

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一位作家曾說過:「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這話不假。

我從小和姑姑睡,和她感情最好,有心裡話都和她說。

我媽常說我投錯胎,應該鑽到姑姑肚子裡才對。

我從沒反駁過,在我心裡,我最親姑姑。

小時候,父母忙著工作,奶奶照顧弟弟,就姑姑帶我睡覺,我怕黑,姑姑總把我抱在懷裡講故事,輕輕撫摸著我的頭髮,唱著「小寶貝快快睡」把我哄睡;從小到大,我被同學欺負,被老師表揚,所有的小秘密,都在睡前的時光裡,一點一滴的和姑姑分享,在那些身體接觸,心靈溝通的黑夜裡,我們的感情早已超越母女。

本該媽媽給我的溫暖和關愛,姑姑全部都給我了;本該母女之間的親暱,我也全部回報給了姑姑。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是有科學依據的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跟踪拍攝過一群沒有媽媽照顧的嬰兒,為期一年,得出結論:嬰兒對媽媽的依戀關係是會消失或轉移的,同時,錯過的依戀關係是不可逆轉的。

育兒,教養,睡眠,依戀關係,玩伴關係,隔代教養,陪睡,親密動作一群嬰兒由媽媽照顧三個月後,由育嬰園的護士照顧。

這些孩子普遍發生了變化,不是反應遲鈍,就是情緒低落,施皮茨認為,護士照顧嬰兒是在履行職責,因此未能和嬰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這時候,依戀關係是消失的。

另一群嬰兒,則在媽媽離開後,由家庭的其他養育者,比如爺爺奶奶照顧,這些照顧者,對孩子充滿愛,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那麼,這些孩子會把對媽媽的依戀關係轉移到養育者身上。

這個結論,和兒童心理發展過程是一致的。

兒童心理學表示,嬰兒人際交往關係發展的順序是:親子關係—玩伴關係—群體關係。

1歲前,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媽媽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對孩子的及時回應來建立依戀關係;如果,媽媽的角色被其他養育者代替,孩子的情感依戀自然全盤轉移到其他養育者身上。

1歲以後,孩子開始建立玩伴關係,就算孩子對親子關係還有渴求,但因為1歲前媽媽愛意的缺失,1歲以後母子母女發展的關係也只能是玩伴關係,很難彌補回親子關係。

安安媽是個職場女強人,孩子三個月大就回歸職場,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奶奶照顧。

後來,她也覺得虧欠孩子,一有空就帶孩子玩耍,孩子慢慢也和她親近起來,但她疑惑的是,孩子白天和她在一起都很開心,但一到睡覺,一定要找奶奶。

這種情況,就是錯過了1歲前的親子關係建立期。

在安安最需要依戀的時候,是奶奶滿足了他的需求,奶奶也比媽媽具備了更多安全感的給予。

換句話說,孩子最願意親近的人,是和自己連接了依戀關係的照顧者。

和誰睡,孩子就願意和誰親和父母不親密的孩子,傷害的並不只是依戀關係。

對孩子來說,1歲前未被父母滿足依戀關係,會導致內心安全感的缺乏,這種缺乏會伴隨孩子一生。

有一位女演員,曾參加一場心理遊戲。

心理老師讓她在「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好友」中依次劃掉一個人,最後人生只能留下一人,她毫不猶豫地先劃掉了爸爸媽媽,然後劃掉好友,最後萬般不捨劃掉外公。

她很認真地說:「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人,我要我外婆,我很愛她。

」育兒,教養,睡眠,依戀關係,玩伴關係,隔代教養,陪睡,親密動作她的父母,在她一出生就去了日本,她跟著外公外婆長大。

成人後的她,和父母的關係非常寡淡,就連結婚也沒經過父母同意。

她向心理老師坦誠:「我心裡有很多缺失,每次有什麼事,我一定要去外婆家,和她一起午睡,躺在她邊上睡一場,就像自己充電了一樣。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道:「如果在3歲之前,媽媽和孩子分離超過兩週,那麼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的,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

」沒有和父母建立依戀關係的孩子,和代替養育者關係再親,心裡也總有一塊缺失的角落。

不少父母對隔代教養有誤解,有一種是:既然有長輩帶孩子,就全權把孩子交給長輩。

鄰居家的奶奶提起這事,就很惆悵。

她家兒子兒媳忙,孫子和奶奶親,也不願意和爸爸媽媽睡,奶奶看在眼裡愁在心裡,自己遲早是要回老家的,孫子和父母生分,以後可怎麼辦?於是,但只要子女在家,她都把時間留給兒子一家。

有一晚,她特意等過了孫子睡覺時間才回家,一開門差點氣死過去。

兒媳坐在客廳玩手機,孫子在房間玩玩具,兒子在床上呼嚕震天。

一看見奶奶,小孫子趕緊伸手要抱,揉著眼睛要奶奶帶去睡覺。

我們總愛說愛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生命。

其實,愛沒那麼沉重,就比如陪睡,誰全心全意給他講個故事,睡前給他一個甜甜的吻,一個暖暖的擁抱,孩子能踏實感受到的,就是愛。

長輩再細緻,也終究比不上爸媽給與子女的愛。

另外一種錯誤觀念是:孩子和長輩親,我要把孩子搶回來。

親子節目裡曾探討過一期「隔代教育的焦慮」,有位媽媽,她家孩子和奶奶特別親,她向專家請教,怎麼樣把孩子的愛搶回來?親子教育專家認為,這種想法非常錯誤:「孩子和奶奶親,說明奶奶愛孩子,孩子也愛奶奶,並不存在爭奪愛的問題,而應該反思,為什麼孩子和你不親?應該怎麼做把關係彌補回來?當你和孩子的關係好了,孩子愛你,也愛奶奶,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事。

」育兒,教養,睡眠,依戀關係,玩伴關係,隔代教養,陪睡,親密動作與其糾結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不如把心思放在讓孩子願意主動和你睡,願意和你親。

一位作家說:「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期限的,然而,食物過期可以再買,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孩子是投奔父母而來,而不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障自己能親自養育孩子。

當然,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壓力,請長輩協助養育也很錦上添花,但一定要盡力做到,孩子和長輩親,也和父母親,更願意和父母睡。

「爸爸」和「媽媽」,是世界上最有愛的稱呼,也是最應該承擔責任的稱謂。

當孩子深情呼喚你時,至少把睡前時光留給孩子。

在孩子三歲,尤其一歲前,盡可能多的陪孩子睡,溫柔的把他入懷,為他哼唱歌謠,陪著他咿咿呀呀,在他夜醒時及時給予回應。

如果實在做不到,那麼至少,趕在孩子睡前回家,花幾分鐘做到兩點:■多做親密動作:甜甜的吻,暖暖的擁抱,充滿愛意的撫摸……■多說甜蜜話:我最獨一無二的寶貝,晚安……對孩子來說,興奮或疲憊的一天結束,在睡前帶著父母深沉的愛意進入夢鄉,月光下,媽媽溫暖的懷抱,會是孩子一生甜蜜的記憶。

願所有孩子都能和父母睡,和父母親! 查看原始文章 親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