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么来的,一定要清楚 - 搜狐首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佛说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

以人类来说,生时的 ... 佛说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么来的,一定要清楚 2019-09-1619:09 来源:叮咚小叮当 原标题:佛说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么来的,一定要清楚 佛说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么来的,一定要清楚。

佛说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

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

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

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

如宣化上人降生人间时,连哭三天三夜而止,盖觉娑婆世界之苦不堪忍受的原因。

二、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

皱纹满面,弯腰驼背,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

三、病苦:人身是四大假和的身体,四大即“地水火风”组成的。

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

别说大病了,就是小小的牙痛,有句俗话“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除了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业障病等,很多疾病都是四大不调引起的。

四、死苦:不光人是贪生怕死的,一切生命都是如此。

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

临终时是最苦的,四大解脱,痛如生龟剥壳。

展开全文 五、爱别离苦: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老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

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

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

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冤家不聚头”。

七、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

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有求皆苦。

八、五阴炽盛苦:我们对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

取是执取的意思。

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一切都是苦由于执著而来,尤其是对四大假和人身“我执”而来,“我执“又名我见。

所谓“我执“,是指人们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的认为存在一个能自在主宰的实我。

由于本来无我,却妄生执著,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和苦。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我执”,就是把“我“当真了,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心里安立了一个独立的“我“、单一的“我“、恒常不变自在的“我”,由此引起烦恼障和苦。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与“我执”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法执”,“法执”的意思是说: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

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由于执著于“我”,不知一切事物,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

由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法执”是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了,这就产生了分别心、爱憎心,符合自己心意时就产生贪心,与自己心意不符时就产生慎恨。

《唯识论》云:“由执我法,二障俱生”。

我们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著,《金刚经》讲了“空义”,就是破“我执”和“法执”。

生从颠倒妄想来,从认幻为真来!我们本自具有与佛同体无二的妙明本心,因一念无明,妄执为有,故而开始一切生死流转。

就像佛所讲说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故知无明,乃一切生死痛苦之根本,一切苦的根源皆依此无明之根。

要想解脱人生八苦和六道轮回,现在切实可行的就是具足信愿持名念佛,只有往生到西方净土。

才没有了八苦和六道轮回,而没有诸苦,但受诸乐,而且是极乐。

做阿维越致菩萨,即不退转菩萨,一生成佛。

就是《心经》上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而且还可以返回来广渡众生,这里面包括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冤亲债主。

念佛也是释迦牟尼佛大力倡导的,就像永明延寿等很多祖师,先是参禅悟道,大彻大悟后反过头来修净土念佛法门,就是为了引起我们对净土念佛法门的足够重视。

因为念佛是成佛的捷径,是靠自力念佛和阿弥陀佛的佛力加持感应道交往生的。

往生净土的关键就是“深信切愿”,因此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过,“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

而且《华严经》反复强调,“初地至十地菩萨不离念佛”,而且是文殊普贤菩萨率领他们往生西方净土的。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móāmǐtuófó)或阿弥陀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推荐阅读 叮咚小叮当 文章 总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6秒后 进入搜狐首页 今日推荐 进入搜狐首页 意见反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