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智度论 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缘起. 佛为什么要讲大般若经? 一、为了广说大乘菩萨行。
二、为了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得到利益。
淨蓮上師佛學網站>簡體字資料庫>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
講次
課程內容
1
佛說大般若經的緣起(卷一)
2
六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如是我聞,一時,卷一)
3
六成就:主成就--佛的十個名號、處成就(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卷二~三)
4
六成就:眾成就1(聲聞眾,卷三)
5
六成就:眾成就2(菩薩摩訶薩、三十二大丈夫相,卷四)
6
六成就:眾成就3(摩訶薩埵,卷五)
7
六成就:眾成就4(大菩薩眾的境界、功德,卷六~七)
8
佛準備說大般若經(卷七~八)
9
佛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卷八)
10
世尊在師子座,熙怡而笑,笑光徧照三千大千世界。
(卷九~十)
11
普明菩薩從寶積佛受千葉金色蓮華,向釋迦牟尼佛所。
(卷十)
12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卷十一)
13
檀波羅蜜:布施的功德、清淨與不清淨的布施、布施能得佛三十二相、果報增多的情況。
(卷十一)
14
布施的種類。
15
什麼是「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什麼時候圓滿?行「布施波羅蜜」為何能同時生出六波羅蜜?
大智度论
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缘起
佛为什么要讲大般若经?
一、为了广说大乘菩萨行。
二、为了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得到利益。
三、佛接受劝请说法,因此说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
四、为了证明佛是一切智人。
五、宣示诸法实相,以断除一切众生的疑问。
六、为了断除邪恶人贡高我慢的心。
七、为了让人信受佛法。
八、为了使众生欢喜。
九、佛是大医王,采集各种法药给众生服用。
十、为了要断除某些人的想法(认为佛和凡夫相同)。
十一、为了救拔堕在两边的众生令入中道。
十二、为了说明生身供养和法身供养的果报。
十三、为了说明阿鞞跋致和阿鞞跋致相的不同。
十四、为了说明魔幻、魔伪、魔事的内容。
十五、为了种下将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的因缘。
十六、为了要替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授记的缘故。
十七、为了要说第一义悉檀相。
十八、为了让长爪梵志等大论师相信佛法。
十九、为了要说诸法实相。
二十、为了要说无诤法的部分。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大智度论。
这部论是谁造的呢?是龙树菩萨造的。
由谁翻译的?就是由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部论。
龙树菩萨是根据什么来造这部论呢?根据大般若经。
龙树菩萨因为造了这部大智度论,而被我们中国尊为八宗之祖,就是八个宗派的祖师,因为这部论的关系,我们就知道这部论的重要性,还有它的内容是多么的丰富。
不管今天修的是那一个教派,其实都能够研读这部大智度论,是非常非常殊胜的,因为它讲的是般若波罗蜜的部分。
不管我们要成就那一个宗派,其实都是以中道实相为正见、作为引导,修任何一个教派都很快就能够成就,所以我们就知道这部论非常非常的殊胜。
八个宗派是那八个呢?就是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还有唯识宗。
这八个宗派的祖师,都奉龙树菩萨为祖师。
大品般若经一共有多少品?有二十七卷,有九十品。
前面六十品是般若道,后面的二十四品是方便道。
从第一品到第六品是佛对舍利弗等上根人说法的内容;从第七到四十四品,是佛命令须菩提,须菩提我们知道是解空第一,因为他常行空三昧,所以跟般若波罗蜜所说的空相应,诸法空相相应,所以佛就命令须菩提为中根人说法,这个是从第七品到四十四品的部分;从四十五品到九十品,就是佛对下根人说法,对我们人或是天,诸天跟人,这个下根人所说的内容。
这就是整个大品般若经,大概就是介绍这些。
由鸠摩罗什来翻译。
为什么只翻了一百卷?实际上,他如果要全部翻出来的话,就是龙树菩萨造了大智度论,如果要全部翻出来的话,就将近一千卷。
可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一千卷的话太多了,鸠摩罗什法师就省略,把精华结集起来就只翻了一百卷,所以我们现在要读的大智度论就只有一百卷的内容,将近是十分之一而已,只翻译了十分之一。
可是还是非常侥幸的,就是只有大智度论,现在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有,因为我们翻译之后就一直流传下来,没有被毁灭。
其它的不管是梵文、巴利文、还是藏文,都已经看不到大智度论这一部论。
虽然只有一百卷,还是非常非常的稀有难得的。
既然大智度论是依照般若经所造的,佛为什么要说大般若经呢?我们现在就把这个缘起做一个介绍。
各位可以看到银幕上,我们把缘起归纳成二十个.这个是在大智度论一开端,卷一的地方,就把缘起——佛为什么说大品般若经的缘起做了一个介绍。
我们把它归纳整理成二十个重点,来一一为各位介绍。
首先,我们知道为什么叫做「大智度」?「大」就是摩诃;「智」就是般若;「度」就是波罗蜜,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原来这么熟悉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大智度,就是佛引导我们如何以大智慧到达解脱成佛的彼岸,这就是整个大智度论要告诉我们的。
可是这个大智慧是什么呢?就是中道实相、诸法实相的道理。
所以我们就知道整个大智度论,或是整个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大品般若经,实际上要讲的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
这个中观正见,它是我们成佛的根本,因为只有这个智慧,能够断除一切的无明。
所以,般若波罗蜜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契入中道实相,或者是明白诸法空相的道理,才能够真正的断除一切的无明烦恼,其它的小智能是没有办法断除的。
如果我们学佛修行,一直没有办法契入中道实相的内容的话,不管我们今天修学那个宗派、修习什么法门,都很难成就,就是因为不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
我们今天选大智度论来共同研讨,也是希望诸位都能够很快的契入诸法实相的道理。
我们现在就讲佛说大品般若经的因缘。
佛不会没有事情,或是只是小小的因缘,然后自己来说法,一定是有大因缘,然后才会说这个大品般若经。
什么样的大因缘呢?
第一个,佛为了广说大乘的菩萨行,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佛为小乘声闻人说法的时候,不会谈到菩萨,不会谈到大乘菩萨法,也不会说菩萨修行的种种法门,祂就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或者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十二因缘,因为如果只是要自己解脱的话,实际上不必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
佛为了想要自我解脱的声闻、或是缘觉这样的小乘人的话,就不用说到这么难懂、那么难了解、那么难见的诸法实相的道理,不用。
因为只要破见思惑就可以了,尘沙惑、无明惑不用破除就可以自己解脱,证得涅盘。
所以还有尘沙、还有无明惑这两个是不用去解决的问题,所以就不用了解诸法实相的道理。
可是如果为了众生,要度尽一切众生,要自己开悟解脱成佛的话,就非得要了解诸法实相的道理,才可以真正的圆满究竟成佛。
只是破见思惑,只能断除我执这个小智慧,是没有办法开悟成佛的。
所以佛第一个大因缘,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就是为大乘菩萨说的,希望引导他们开悟解脱成佛。
这就是第一个因缘,为了要详细说明大乘的菩萨行,所以说般若经。
第二个原因,就是佛为了要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够获得利益,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谈到,修念佛三昧的菩萨,佛要怎么帮助他们最快的契入?尤其是实相念佛。
因为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你可以直接契入中道,直接当下念佛三昧就现前。
所以它胜过只是口念,持名念佛,或者是观想念佛,或者观相念佛,可以直接就契入实相念佛的境界,直接断除无明,不用慢慢的一步一步,从破见思、尘沙,可以直接就破无明,证得品位也最高,可以证得上品上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以修净土法门,平常修念佛三昧的菩萨,如果能够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也是有助于他念佛三昧早一点成就。
这个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佛祂接受劝请转法轮的时候,接受劝请转法轮,就是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诸天都来劝请。
我们人间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已经有人成佛了,可是诸天他们有神通知道,所以知道佛在菩提树下成佛。
大梵天、大梵天王、还有色界诸天、帝释天、欲界诸天、四大天王,都纷纷到菩提树下佛面前,请佛不要入涅盘,请佛为众生说法,转妙法轮。
佛当时就接受了诸天的劝请,决定来说法。
但是说什么好呢?诸法当中最深的就是般若波罗蜜,所以佛就决定,转法轮是以什么为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为最主要的内容,它也是佛法当中最深、最难见、最难解的部分。
这也是佛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的第三个因缘。
第四个因缘,就是为了证明佛是一切智人,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这就是因为有人怀疑,说怎么可能有一个人,祂的智慧通达无碍,能够了知一切法?因为一切法无量无边,怎么可能有一个人可以知道无量无边的一切法呢?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为了要破除他们的疑惑,就说了大品般若经。
因为大品般若经既然是讲诸法实相的道理,当我们契入诸法实相,当然就能够了知一切法,通达无碍的智慧现前,是一点都没有问题的,所以佛就能够证明祂是一切智人。
第五个因缘,就是佛宣示一切诸法实相,以断除一切众生的疑结。
这就是说有一些众生是应该得度的,可是因为佛的大功德、大智慧,很难被一般人所了解,所以一般人就会去亲近那个他听得懂的,跟他生活周遭有关系的,他就很容易接受。
像我们现在也是,学佛修行的人当中,这个现象也是很明显的嘛!讲比较深的经论的时候,就比较少人会有兴趣,或是比较少人能够理解听得懂。
可是你跟他讲算命、风水,马上那个眼睛就发亮了,不管他学佛修行多少年,都抵不住人家一句说:你那个风水有问题喔!你今年犯太岁喔!还是你应该去安太岁!还是你今年的运势比较低!学过算命的都知道,运势五年转一次、五年转一次,所以八字排出来之后,就把大运排出来,所以就知道一岁到五岁、还是五岁到十岁,五年转一个运,一看就知道几岁到几岁,要特别小心注意。
听说今年会有血光之灾的怎么办呢?就去捐血嘛!有的人的血人家不要接受,什么贫血也不可以、血小板太少也不可以、什么血红素太少也不可以、还是怎么样……那没有办法捐血的怎么办?还有一个办法——你看大家都醒过来了嘛,对不对?马上就有兴趣了——就去放血。
中医针灸有帮人放血的,放放血不但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而且还可以化解血光之灾。
还有很多方法;风水方面的,就是你那一边要放一个八卦镜、还是凸面镜、还是什么五帝钱;那边悬挂水晶球、莲花灯,很多方法的。
所以一般人都会对这个很有兴趣,什么摩诃般若波罗蜜?听了就想要睡觉!所以佛法这么深奥的道理,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
而且一般人是对世俗的、日常生活、他周遭的人事物、或者亲人,他是特别关心的。
所以他就觉得说,照顾我们周遭的亲人所有的事情,事业要顺利、婚姻要美满、子女要孝顺、还要赚大钱,这就已经很难顾到了。
这全部顾全就已经心力交瘁了,好像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跟精力,再去听闻佛法,或者是再研读一个什么、还是修一个什么法门,好像也没有那个时间跟力气。
今天能够坐在这边的各位大菩萨,都是宿世善根深厚,所以跟一般的情况不太一样,可是毕竟是少数嘛,对不对?各位都是少数中的少数。
可是一般的世俗间的人,都是追求名利,每天非常忙碌的,毕竟这样的比例比较多。
所以当时在印度的情况,佛在世的时候也是这样子的,所以反而是那些邪师外道说的一些邪法来诱惑人的,反而一般人比较容易相信,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对佛的境界,总觉得太高、太深、太远,很难去接受。
因此走入邪道的就比较多,一直都没有办法契入正法。
所以佛为了怜愍这些应该可以得度的众生,所以说了大品般若经,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从邪道当中,引到正道上面来。
第六个,佛为了断恶邪人贡高邪慢的心,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这就是有些邪恶人,他是嫉妒佛、毁谤佛,所以他说佛的智慧也没有比一般人高,祂只是会幻术而已。
祂会施种种的咒语,用种种的幻术来迷惑世间人,祂只不过是用这种伎俩而已。
所以这么邪恶的人,佛就是为了要断除他们自以为是的贡高我慢——这种是属于邪慢人——因此说了大品般若经。
大品般若经,不是说一些幻术来迷惑人的,他说的诸法实相,是完全的正知正见,这样当然就可以降伏这些贡高我慢的邪慢的人。
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的另外一个原因:直接说以大智慧成佛的方法。
这下就不会轻视、也不会毁谤了。
第七,佛为了要让人信受。
信受就是让人相信佛法,然后接受佛法,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要让人家相信佛法,说法的人必须要非常的殊胜,所以在大智度论里就介绍,佛祂是证到什么样子的境界。
说法的人必须要很殊胜,祂所说的法,别人才愿意接受,才愿意相信。
只有佛证到十力、四无畏,就是佛的境界——祂的自证境界。
祂是完全开悟解脱,心已经得到自在的,已经成佛的人。
所以像这样子的大师,实际上祂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得到的,所以祂所说的法应该也能够相信、也能够接受。
这就是说,祂自己随时都安住在这个大涅盘的境界当中,自己证到佛的境界,而且还可以帮助一切众生达到开悟成佛——就是转妙法轮,做狮子吼来利益众生。
这样不但自利,而且还可以利他。
这样的一个大师,我们是可以去相信、可以去接受他所说的法的。
第八,佛为了要让众生欢喜,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到底是有什么值得欢喜的事呢?就是当时大部分的众生,我们刚刚讲的,都是被邪师外道所迷惑,都堕入邪见当中。
只有佛可以破除这些邪见,降伏这些恶师外道。
所以像这样的大师,不是很容易遇到的,是非常难遇、难遭、很难遇到的,是非常殊胜的,所以祂又能够为我们开演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从声闻乘、缘觉乘,一直到菩萨成佛,所有的内容佛都能够说法,度尽一切的众生——所以像这样难遭遇的大师,我们今天能够听闻是应该非常欢喜的,这就是为什么能令众生欢喜的原因。
第九,佛为大医王,采集各种的法药给众生服用,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众生都是被这个烦恼病所苦,没有人能够医治。
外道邪师呢?他只能误医,或是耽误我们的病情,并不能真正医治我们的无明烦恼的病。
只有佛这个大医王可以,祂开了种种的法药让我们服用,所以只有佛这个大医王,祂能够知道众生有什么病,还知道病的原因岀在哪里,还有对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绝对不会再复发,这个病治好了不会再复发。
譬如说,祂教我们怎么样破除无明,你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就能够破除无明。
无明一旦破除了,还会不会再生起无明?就不会了。
所以这个病治愈之后是不会再复发的。
可是邪师外道就不一定能够看得准,不一定能够对症下药,也不一定能够保证这个病不再复发。
所以这也是另外一个,佛为大医王,开种种的法药给众生服用,而说了大品般若经的另一个原因。
第十个,是佛为了要断除某些人的想法。
因为有些人认为佛跟凡夫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佛一定要把这个原由说清楚,所以说了大品般若经。
因为有些人他心里想说:佛和普通人一样嘛!因为释迦牟尼佛示现出来的,就跟凡夫没有什么差别啊!祂也会生病、祂也会老、然后祂最后也会死,祂肚子也会饿、也要吃饭,祂也会冷、祂也会热,所以祂表现出来跟我们一般凡夫并没有什么差别嘛!所以就会有人怀疑,佛到底跟我们一般人有什么样不同的地方?因为祂示现出来的是完全跟凡夫相同的。
所以佛要为这个事情来说明,祂只是一种示现,就是佛所谓的八相成道,只是顺应众生,要度化众生所示现的种种方便,这样而已。
像佛的身,佛的法身是没有办法测量的。
所以在大智度论的前面,缘起的部分就有讲到说:那个大梵天王的诸天祖父,就是大梵天王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就是祖父曾祖父,就是他们的祖父辈们,不是大梵天王现在才开始,从他的祖父那一辈就开始,想要测量佛的身体,可是一直都没有办法测量,那就是说明佛身是不可测的;另外在佛初转法轮的时候,也有他方世界来了一位菩萨,叫做应持菩萨。
应该的应、保持的持,应持菩萨,他也是想要测量佛的身体,可是他一直往上、一直往上,通过了虚空无量的佛剎,还是没有办法测量佛的身体,再往上方的,一直到华上佛的净土,也一样没有办法测量。
就是他不管到哪里,看佛的身量大小跟原来没有差别,可是他就是没有办法测量。
这就是佛身不可思议的地方。
为什么呢?我们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就明白为什么佛身不可测量。
因为佛是以法为身,叫做法身。
佛证得法身,就是以法为身,这个佛身,佛的法身就等于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不可测量的,所以佛的法身也是不可测量的。
我们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就知道佛身是不可测量的。
所以祂一定是跟凡夫不同的。
我们也知道佛一出生的时候,走了七步,然后说了一个偈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从此以后,祂就不再走路,也不再说话了。
大家都知道佛出世的这个故事,其实,佛祂的身体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测量的,或者是想象的。
可是祂为了要度化众生,所以祂必须示现跟凡夫一样。
佛如果从出生开始,从小到大,一直能说话,一直能走路的话,一般人就会怀疑啊,说祂是不是妖怪?还是什么?为什么祂出生就会讲话、然后会走路,一直到大,都跟一般人表现的都不一样?祂不是天龙来转世的,就是鬼神所变化的?这样跟我们凡夫不同的一个鬼神所变化的身体,祂所修的法或者祂所说的法,就不适合我们一般人来修的,一定是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的,因此就断了什么?开悟成佛的路子。
所以佛就必须要示现跟凡夫一样,要出生啊……就是八相成道,整个都是示现而已。
还要从小婴儿、小孩,还要经过青少年,还要示现在四个城门见到老、病、死的苦,然后生起了岀离心,然后半夜跷家,然后去出家,这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啊!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八千次了,祂其实一出生下来就可以到菩提树下直接成佛,可是他为什么要示现跟凡夫一样呢?还不是为了度化我们,所以祂的行径不可以跟一般人不一样,所以祂就要示现出家,来求这个了生死的方法;其实佛在上一尊佛,就是迦叶佛的时候,祂其实就已经在修行持戒了,祂也已经能够严持戒律,在修行正道,可是佛祂还是要示现修行了六年的苦行,来求这个道法。
修了六年的苦行,也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佛祂虽然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可是祂要成正觉之前,也是示现说破除魔军,然后才开悟成佛,才成等正觉,才成佛,这也是示现给我们看的。
就是降伏魔军之后,然后才能够成就,也是表示我们要成佛之前,也是要降伏一切的魔军。
所以我们知道,佛的八相成道,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做的种种方便示现而已。
所以佛的身体,实际上跟凡夫是不同的,是不可思议、不可测量的,这就是第十个,为什么佛要说大品般若经的原因。
第十一个,是佛为了要救拔堕在两边的众生令入中道,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这就是有一些应该度化的众生,可是他却堕在两边。
有一些他是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只追求身体的快乐,所以佛祂要示现乐行非道。
所以祂虽然贵为太子,将来是要继承王位的,可是祂居然出家。
可见世间上有比国王、王位还要再更殊胜的东西,祂才愿意弃舍这个世间的。
一切世间最高的就是王位了嘛,在万人之上的就是国王嘛,可是祂居然可以弃舍,然后去出家。
这就是要示现给我们看的什么?乐行非道。
如果我们一方面要追求世间的享乐、名闻利养,然后一方面又想要学佛修行成道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想要走那个乐行想要成道,这样一个堕在乐这一边的众生,也是没有办法成就的;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一意的来行无益的苦行,就是百般的来折磨自己。
像印度的一些苦行外道,并不是说修行吃点苦不应该,不是,修行任何的苦都应该吃,可是这个苦,是可以趣向涅盘解脱的这个方向,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个苦就没有白吃。
可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不能够趣向解脱涅盘的这个苦行,就是没有任何利益的苦行。
所以佛也为我们示现祂修了六年的苦行,然后放弃了,所以祂不是苦行成就的,然后祂说了一句话,说:「苦行非道」。
才到菩提树下打坐入定。
所以佛做出家这样的示现,告诉我们说乐行非道;再示现六年的苦行,说苦行非道。
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帮助落在两边的众生能够契入中道,这样才能够证得涅盘解脱。
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的原因。
第十二,佛为了分别说明生身供养和法身供养的果报,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生身供养:这个生身就是父母所生身,就是我们用这个父母所生身的这个身体来供养佛。
那跟以法身来供养佛有什么差别?在大智度论里面就讲到一个故事,就是法身供养的故事:在卷十一的地方讲到须菩提,他是怎么来行法身供养?有一次佛在忉利天宫说法,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大家都赶忙到佛的处所想要迎接佛,带了种种殊胜的供养想要亲自到佛的面前来供养佛,也希望能够是第一个见到佛,第一个供养佛的人。
这个就是生身供养,用父母所生身,来用我们的肉眼见佛,然后来做种种的供养。
这时候须菩提在石窟当中,他就在考虑说:大家都去迎接佛,那我该见佛?还是不要去见呢?我该去见?还是不要去见比较好呢?他正在考虑的时后,就突然想起了佛所开示的一段话。
他就想到说,佛曾经说:「如果一个人他以智慧眼来观佛的法身,就是见佛当中最殊胜的」。
以智慧眼来观佛的法身,是见佛当中最殊胜的。
所以这个见佛不是以肉眼见,是以智慧的眼目见。
见到什么?佛的法身。
我们刚刚讲,佛的法身就是诸法实相,所以我们能够契入诸法实相,就是真正的见佛,而不一定要用我们的肉眼见。
须菩提想到这一句话之后,那就不用了嘛,我只要入诸法实相,安住在这个空三昧当中,我就等于是见佛了,我何必亲自跑一趟呢?因此他就入定。
所以这时候大家都很高兴的去见佛。
有一位华色比丘尼,她也是希望,跟众生的心一样,希望是第一个见佛,第一个供养佛的。
可是她是比丘尼,人家也不会让路给她,(让她)跑到最前面去。
所以她就想了一个办法,就用了一下神通,变成转轮圣王,化现为转轮圣王,然后带了一千位太子,转轮圣王的太子。
众生看了转轮圣王来了,还带了一千个太子,所以纷纷就让出道路给她走,给她通过,所以她就可以大大方方这样走到佛的面前,然后再变回来。
已经到了佛的面前,就不用原来(转轮圣王的身分),转轮圣王的身分就可以不用,因为已经达到目的,所以她就再变回来原来的比丘尼身。
她就很高兴,因为她认为是第一个见佛,第一个供养佛的。
可是佛这个时候跟她说:「你并不是第一个见我,第一个供养我的,须菩提才是。
因为须菩提现在正在观诸法空,观诸法空就是见佛法身,这个才是真正的供养」。
这就是一个什么是法身供养的最好的一个例子说明。
在这个大品般若经就有讲到,生身供养跟法身供养他们的果报的差别。
第十三,佛为了说明阿鞞跋致跟阿鞞跋致相的不同,所以说了大品般若经
十四,佛为了说明魔幻、魔伪、魔事的内容,因此说大品般若经。
这个后面有详细介绍,我们现在就不要说。
十五,佛为了种下将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的因缘,而说了大品般若经。
就是为了我们将来的世人,能够供养般若波罗蜜,为我们种下这个因缘。
因为祂说了这个经,后面的人就会供养,所以祂是为了我们后世的人能够供养这部经,有因缘供养,所以说了大品般若经。
第十六,佛为了替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授记的缘故,而说了大品般若经。
这个就是有一段,佛告诉阿难说,祂说:我涅盘之后,这部经会传到南方;然后从南方再传到西方;之后五百年,再从西方传到北方,就说明般若经将来会流传的路线是这样子。
在这个流传的过程当中,就会有很多正信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会来供养这部经。
供养经有种种的方法,一般来说,就是有财供养——财物供养、或者是法供养。
财物供养就是最殊胜的都可以︰什么花啊、香啊、璎珞啊;或者是法幢、法幡;音乐供养、灯的供养……,种种珍宝的供养都可以,只要是属于财物方面,最殊胜的都可以来供养这部经。
法供养呢?就是你自己书写、或者是教别人书写这部经;或者是读诵这部经;或者是忆念这部经;或者是修行这部经;或者是听讲这部经,这个都属于法供养。
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是用财物供养、还是法供养,当然能够得到种种殊胜的果报。
什么样的殊胜果报呢?就是在这一生当中,他就能够得到种种的世间的安乐;可是将来他就能够成就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果位而入无余涅盘,就会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佛为我们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授记,将来一定能够证三乘的果位,而入无余涅盘,因此佛说了大品般若经。
第十七,佛为了要说第一义悉檀相,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第一义悉檀,它的道理因为是最深、最难见、最难理解的。
所以佛直接为众生说第一义悉檀,很少人,除非上根利智的、宿世善根深厚的,而且是上根利智的人,才能够直接听得懂佛所说的第一义。
第一义的道理,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诸法空相的道理。
可是一开始就这样说,大部分的人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所以佛为了方便接引众生,就有所谓的四悉檀。
这个悉檀,就是「普遍」、还有「成就」,有这两个意思。
「普遍」就是普遍布施一切众生。
以这四种方法,就是用这四种方法来度众生,第一个是普遍的意思。
第二个是「成就」的意思:就是佛用这四种方法来成就众生。
就是佛用这四种方法,来成就众生的佛道。
就是佛成就众生的方法,佛度众生的方法,有这四种悉檀。
他是有次第的,所以我们把它写出来。
第一个是世界悉檀。
世界悉檀就是世间法,佛为众生说世间法,因为一开始,既然没有办法跟他讲那个非常深奥难懂的,跟他好像,他觉得跟他日常生活、生命没有什么关系。
可是关系是很大,可是一开始听不懂啊,所以佛只能恒顺众生,为他们说世间法,而且是他们好乐听闻的世间法。
因为岀世间法是无我、无人、无众生的,可是一般众生很执着有我啊、有法、有众生、有人,所以佛为众生来说法,也要用人、有我、有人、有众生的这个假名。
是假名,所以佛说法的时候也会说我啊,然后众生怎么样……那不是有我、有人、有众生嘛?可是以岀世间法来讲,是无我、无人、无众生,佛这样说只是顺应众生,让他们能够欢喜接受佛法,所以就用这些假名,人、我、众生…这些假名来为众生说法。
所以我们知道第一个世界悉檀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欢喜。
怎么能够让众生欢喜来接受佛法呢?就是为他们说一些世间很浅近的道理,让他们一听就能够明白,一听就能够接受,而且很好乐来学习佛法,能够让众生生起欢喜心,很好乐来接受佛法。
这就是第一步我们接引众生的方法,称为世界悉檀。
第二个是各各为人悉檀。
现在众生都很好乐了,已经有兴趣来听闻,佛不能说用一法然后全部,不管众生的根基怎么样啦,或者宿世的善根怎么样,然后只说一法。
因为众生的口味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吃咸的,大部分的人喜欢吃辣的,没有辣椒没办法吃饭。
所以你就要有很多不同的法,所以佛说众生相应的法。
那就是怎么知道相不相应?就是他根基的大小、宿世善根的深浅,说他相应的法,这就是各各为人悉檀,各别各别说他相应的法。
这目的是什么呢?他觉得相应,他就能够生起信心,然后没有种善根的,就能够种下善根;已经种善根的,善根能够增长;善根已经增长的,就能够成熟。
所以各各为人悉檀的目的,就是佛度化众生的方法,就是让众生能够生善根为目的。
可是众生个人的执着不一样,有的人着空,有的人着有,所以为了要破除众生不同的执着,就是要有所谓的对治悉檀。
所以第三种对治悉檀,就是为了要除遣众生的恶病,这个恶病就是执着。
众生有不同的执着,如果说他执着一切的世间法都是永恒存在的,不然他为什么会花这么多时间、力气去追求这种种世间的。
我们都知道是虚妄不真实的,可是他为什么愿意用尽所有的力气,花毕生的力气,一辈子的时间,然后来追求这些?就是因为他以为是真实的嘛!所以为了破除执一切法为常、世间法为真实的、然后永恒存在的这样的执着,所以佛说了无常、说了空性的道理。
所以佛说空,是为了要破除众生着有的执着,以为一切是真实存在的、是实有的、是永恒的,所以佛就说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是无常的,说了这样无常的道理、空性的道理。
声闻缘觉乘的,听了这个道理,他就证到空了。
从四圣谛、或者是十二因缘,就能够证到空性的道理,明白一切是苦、空、无常的。
所以声闻、缘觉小乘,主要就是修这个无常、苦、空、无我,他就可以证到涅盘,证得声闻或缘觉的果位。
所以佛为了这些又着在空(因为他们所证的空,这个涅盘境界,又堕在这个空边),所以佛为了要破除落在空边的执着,又说了妙有。
所以佛说妙有,来破除对空的执着。
可是菩萨又着在妙有,以为真实,所以佛要再说中道,来破除妙有的执着。
所以佛说︰真空非空,妙有非有。
只有不落空有两边,才是真正的中道。
所以我们说这个「真空非空,妙有非有」,是对治对妙有的执着,这个中道呢?还是对治,不是究竟圆满的。
所以,我们知道中道有两种:一种是但中,一种是圆中。
对治妙有的执着的这个中道,还是有所对治,这个我们称为但中。
就是真空非空、妙有非有的,不落入两边的这个中道,他还是有所对治。
真正的圆中(圆满的圆,但是的但),但中跟圆中的差别,这个很重要,不然还是没有办法究竟圆满成佛。
只能入这个菩萨乘而已,没有办法究竟圆满成佛。
或者是只能够证到藏、通、别、圆,别教的佛,没有办法证到圆教的佛。
所以这个微细的差别,我们还是要了解。
怎么样证入究竟圆满的佛位呢?就是一定要当下证得圆中的道理,中道——当下即空、即有、即中,当下它就是不可思议的存在,这个就能够入现在讲的第一义悉檀。
他是唯证相应的、是不可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这样的一个不思议的存在,这个是圆中的境界。
这个就是没有对治了,不是对治空、也不是对治有的执着,都没有,连中也不执着,他只是当下不思议的存在,这样而已,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示的,超越一切我们心能够到达的这样的一个境界。
佛见到众生的因缘成熟的时候,祂就会为众生来开演诸法实相的道理,这个就是第一义悉檀。
所以佛的目的,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契入第一义悉檀,但是还不能够舍弃,前面的三种悉檀的这个方便接引,才能够一步一步的到最后契入诸法的实相。
因为第一义悉檀是不可言说的,你不能一开始说:「不可说,不可说」。
然后就说完了,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头雾水。
所以不得已,就要有前面三种悉檀的引导,而契入最后那个不可说的。
所以前面三种都是可说的,目的是要契入那个不可说的第一义悉檀。
什么是第一义悉檀呢?在大智度论的缘起这一个部分里面有用很简单的几句话,我们稍微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第一义悉檀?书上是这么说的︰「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徧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
这个应该把他打出来的,没关系,我们再解释一下就懂了。
「一切语言道断」,就是它离一切的言说。
所以诸法实相,这个第一义的道理,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去形容的,因为言说属于第六意识的分别,一切的言说都是寻、伺的作用。
寻、伺就是,念过「百法」的就知道,他是我们第六意识细分别跟粗的分别,就是我们意识的分别才能够说出任何的话语。
所以我们只要能够表达出来的,或者文字能够写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表达出来的,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的作用。
可是所谓的第一义,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文字来说清楚的,没有办法表达,所以已经超越了我们心可以去思惟的,不是、不是心,言语可以表达的,已经超越了。
心念没有办法到达的是下面一句「心行处灭」。
一切语言道断,言语是没有办法说的,所以叫做道断,已经断除了一切的语言可以表达的。
只要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都不是中道第一义。
所以它已经超越了我们言语可以表达的范围。
第二句「心行处灭」,心行处就是我们,心行就是心可以行走的嘛,就是我们心念可以到达的那个处所。
我们心念可以到达的,以唯识来讲,就是没有离开八识、五十一心所。
我们八识、五十一心所能够到达的范围,就是十法界的范围,这是我们的心念可以到达的。
可是现在的这个第一义,是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到达的范围,所以叫做心行处灭。
没有办法了,你只要心念可以怎么样去想象、怎么样去臆测、怎么样去……都没有办法,怎么样去观想,都没有办法想出它那个境界出来。
因为它已经超越我们心可以思的范围。
第三句,「徧无所依」,这个依,就是依止;无所依止,就是无所住的意思。
因为有所住,就有所著了嘛,就有边了。
可是它是无所住的,所以它是无边的,你不知道要怎么样去衡量它,已经超越了我们可以衡量的任何的边际。
它没有任何的边际,不会停留在任何的地方,所以它也不会着在任何的地方。
所以是徧无所依,就是无所依止、无所住的意思。
「不示诸法」,这个示,就是表示的示,没有办法用任何一法来表示;不示诸法,没有办法用任何一法来表示。
禅宗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
你说它像什么,用那个东西来形容说它像什么,就不中,你就没有办法说中了。
就说明说,它是没有办法用什么来表达的。
任何的法,你都没有办法用这个东西来表达说,这个就叫做第一义悉檀,这个就是诸法实相。
是没有办法用任何一法来表达,你说它像什么,就通通说错了,都说不中。
什么是诸法实相的道理?「无初、无中、无后」,初、中、后,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生、住、灭,所以它没有时间相,它是不生不灭的。
因为时间是有生灭的,可是诸法实相的道理是不生不灭的。
所以它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初、中、后的差别,初际、中际、后际,就是在讲时间相。
「不尽」,就是不可穷尽;「不坏」,就是不可变坏,就是不增不减。
说来说去,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上面都有,整个心经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所以会背心经的,可以马上契入诸法空相的道理,就在讲这个嘛!诸法实相是什么?这个就是第一义悉檀:「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徧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
它就用很简单的这几个字,就把第一义悉檀说清楚了。
这个境界是唯证相应的,没有证到还真的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它已经超越这个言语的范围,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只有证到才知道。
第十八,为了让长爪梵志等大论师相信佛法,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长爪梵志就是摩诃俱絺罗,我们知道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他生在摩伽陀国的王舍城的那罗聚落,在这个小村庄出生的,他的姊姊就是舍利弗的母亲。
我们知道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嘛,所以他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就很能言善道。
本来这个长爪梵志每次辩论都是赢的,可是自从他的姊姊怀孕之后,他每次都辩输。
他就突然明白了,这一定不是我姊姊很厉害,是她肚子里面的小孩很厉害,还没有出世就这个样子,如果出生以后,我这个做舅舅的一定是辩输他,然后颜面无光。
怎么办呢?趁他还没有长大,还没有很厉害之前,我赶快去遍学一切法。
所以他是印度婆罗门,所谓的梵志,就是在印度婆罗门出家的才会叫梵志,在佛教出家的不会叫这个名词。
所以我们看到梵志这两个字,就知道他是在婆罗门里面出家的修行人,就叫做梵志。
因此他就到南印度去出家,然后发愿要遍学。
因为当时的婆罗门的经论就是有十八部大论,十八种大论,是婆罗门当时的经典,有十八部,他就发愿要遍学十八部。
他想说这样一定很稳当,因为全部通达之后,一定不会输别人。
他就发愿出家,然后发愿读遍十八部大经。
所以有人问他说︰这十八部你要选择哪一部来好好的研究呢?他说我全部都要学啊!别人就很瞧不起他说︰一般人是穷其一生,大概研究一部论可以通达就很了不起了,你居然要……就说凭你可能吗?十八部全部都要读完可能吗?他就因此自尊心受到打击。
前面已经辩输他姊姊,已经觉得很丢脸,现在再被人家瞧不起。
所以他就发誓我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十八部大论完全的精通,我就是忙到没有时间剪指甲,也一定要发愿把他读完。
所以他太用功,用功到没有时间剪指甲,所以指甲就越来越长,大家就称他叫做长爪梵志。
那个爪就是手指甲,手指甲很长,指甲很长没有时间剪,所以大家都称他为长爪梵志。
他果然可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果然把十八部大论都精通了,然后整个南印度已经没有人能够辩倒他了。
他想说,可以了,是我回家乡的时候,因缘成熟了。
所以他就直奔王舍城,他出生的那个地方,他一到他的家乡,他就打听我姊姊的儿子现在在哪里?赶快就要找他。
别人就跟他说:你姊姊的儿子真的是很了不起,他才八岁就能够精通十八部大经。
不要等到他这个时间,是八岁就已经能够背诵十八部大经,而且还能够了解整个经义的内容,才八岁而已,所以非常了不起;然后十六岁的时候,论议第一,就是说已经没有人可以辩赢他了,他的论议已经胜过一切的人,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他现在在哪里呢?他跟一个释迦族的修道人,姓瞿昙的这个修行人,已经跟他出家了。
他一听,就直接往佛陀的那个地方就去了。
他心里就在想说,这个人,我姊姊的儿子这么厉害,可是这个人是何许人也?他居然,他到底是用什么幻术来迷惑我姊姊的儿子,然后可以骗他到他那个地方去出家?他也一方面很好奇,就直接到佛的面前,先顶礼佛之后就坐在一旁。
这个时候,舍利弗刚刚随佛受戒,受完戒半个月,才刚刚受完戒半个月,然后站在佛的旁边帮他搧扇子。
因为印度很热,所以在旁边帮佛搧扇子。
这个长爪梵志,就坐在那边想,等一下怎么样辩赢佛嘛,所以他就在想。
因为当时大部分的论师的说法都是「一切论可破」,就说你有任何的立论我都可以把你破除掉。
你只要说出来的任何的一个论点,我都有方法把你破除掉;「一切语可坏」,你只要能够说的出来的话,我也一样可以把你毁坏掉;「一切执可转」,你今天不管执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可能会转变的。
当时的大论师都是这样的说,他们的知见都是这样子:「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
到底什么才是那个不生不灭,然后不可破、不可坏、不可转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他就在那边想:什么才是诸法(一切法)真实的相貌?想了半天,当然是找不到答案,因为他不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
所以他就想了半天,没有办法,找不到答案,好像人沉到大海里面,然后茫茫大海,无边无际,摸不到一个头绪。
没办法,他只有,还是用当时的那个,大家认为最究竟的那个辩论法:就是「一切法不受」。
所以他就直接跟佛讲说:「我一切法不受,这就是我的论点」。
「一切法不受」,因为一切法都是可破、可坏、可转的,我只有一切法不受。
因为你受了任何一法,都是可以被破坏的,所以我就任何一法都不受。
这样应该是最安全的,所以他就跟佛讲说我一切法不受。
佛就微笑的问他说:「你一切法不受,那这句话你受不受?」你自己说的这句话你受不受?你说一切法不受嘛,你现在说的这句话,你受还是不接受?接受还是不接受?他一被问,就被问倒了,想说:完了!完了!我已经输了。
因为我现在不管讲是受还是不受,我是已经居于两败之地。
只是一个答案是比较明显的失败,一个是比较不明显的失败,可是我不管讲说受还是不受,我都已经输定了。
如果我说「一切法不受,我连这句话也不受」,我们这样乍听之下,好像满有道理的,可是他也输了。
对不对?因为他自己说一切法不受?你连你自己的这句话也不受的话?你等于自己推翻自己了。
对不对?所以也是输了啊!只是这样讲?好像从头到尾都把它否定掉,全部把一切法否定掉了,听起来好像还满顺的,没有很明显的破绽。
可是另外说「我一切法不受,可是我说的这句话我接受」,很明显的就错了。
因为互相矛盾嘛!你自己说一切法不受,可是你现在又接受你自己说的这句话,那是不是自相矛盾?所以我如果回答说:「我一切法不受,这句话我接受」。
大家一听,错了嘛!这样就输的比较明显。
所以他就决定,反正都输了,我就选一个,那个大家比较听不出来破绽的来回答佛说:「我一切法不受,这句话我也不受」。
佛就还是轻描淡写的说:「你既然说一切法不受,连这句话也不受的话,你跟一般当时的大论师,其实也不见得比他们高明。
因为大家都是这样说的,你也没有胜过他们什么,所以实际上你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嘛!」祂只有淡淡的说了这么一句话而已。
可是这时候长爪梵志,就已经羞愧的无地自容。
因为一般人的反应,不会像佛这么的柔和,说:「你就跟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嘛!因为大家也是这样子说的」。
可是有的就不是这样子而已,他就说:「那你错!我对了!」所以我胜了,我胜你,然后你错了,当面跟他难堪嘛!也有很多是这样子,当下就是要把他破的无地自容这样子。
所以他当初就羞愧的,然后就心里面一直赞叹佛说,佛真的很了不起,一句话就把我考倒了。
然后祂是这么样的柔和,心是这么样的柔软,心又是这么样的清净,真的是智能是通达无碍。
他马上就知道我的执着在什么地方,马上就知道怎么样来破除我的论点。
所以他当下是心服口服,贡高我慢马上就被降伏了。
所以佛在旁边也看的出来,他是真正的心服口服,所以就为他说法,来破除他的执着。
所以当下他听完佛的开示之后,就证到了初果阿罗汉。
在旁边搧扇子,不小心听到的那位舍利弗,当下就证了四果阿罗汉。
所以之后,长爪梵志就随佛出家,没过多久,他也证到阿罗汉。
这就是佛怎么样来调伏当时的大论师,像长爪梵志这一类的大论师,让他们来相信佛法、接受佛法,所以佛说了大品般若经。
我们就举了一个长爪梵志,当时最厉害的论师来说明,佛是怎么调伏他的,其它的论师当然就很轻易的都被佛所调伏了。
第十九,佛为了要说诸法实相,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这个我们现在也明白了,整个大品般若经就是在讲诸法实相的道理。
所以,有天子问佛说:「般若波罗蜜这么深,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来形容它?它的形相,般若波罗蜜的形相到底是怎么样?」虽然是不可说、不可说,可是佛还是能够方便开示。
所以佛就告诉这些天子说:如果要说什么是诸法实相呢?就「空」是它的相貌。
所以诸法实相,就是在整个大品般若经,就是在讲诸法毕竟空的道理。
所以要勉强讲的话,什么是诸法实相的相貌呢?就是空是它的相貌。
毕竟空,诸法毕竟空的道理,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说的道理;「无相」是它的相貌。
它的相貌,就是没有任何的形相,就是它的相貌,所以叫做无相。
是没有形相,就是它的相貌。
所以,你不能说它是青黄赤白……什么颜色,你也没有办法形容它是长短方圆,长短方圆大小都没有办法形容。
所以它是无相,是诸法的相貌;「无作相」是诸法实相的相貌。
这无作相,就是没有任何的造作,它不是造作出来的。
所以诸法实相不是修出来的,不是修出来的,修出来的就会坏掉。
可是诸法实相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不会坏灭的,所以它不是修出来的,不是造作出来的,它是唯证相应的,你证到了就是。
它不是有修就有,没修就没有,不是!它是无作相;「无生灭相」,所以它没有生灭相;「无行相」。
这个行,就是变迁,它是不会变迁的。
所以刚刚讲第一义悉檀它就不尽不坏。
不可穷尽,是不可坏灭的,不可变坏的。
现在诸法实相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是没有变迁的相貌,无行相就是没有变迁的;是「恒常不生」的;「如性相」。
这个性,就是讲万法皆如的道理,就是法尔如是。
我们刚刚讲它就是不思议的存在,不思议的意思,就是说不可心思、不可言议。
不可言议,就是言语道断嘛!不可心思,就是心行处灭。
不可心思、不可言议,叫做不可思议。
它就是不可思议的存在,所以它超越了言语,或者我们心行可以到达的地方。
所以它是如性相,就是法尔如是,它就是万法皆如,它就是这样子存在。
这种存在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这样的一个不可思议的中道实相的存在。
无生灭相,我们刚刚讲过了,如性相;然后,最后一个是「寂灭相」。
不生不灭,是一种寂灭的状态。
这个就是佛为诸天子回答,说什么是诸法实相的一段说明。
好!最后一个,佛现在要说无可诤论的部分,所以说大品般若经。
诸法实相的道理,就是不可诤论的部分。
因为不可说了嘛!不可言说,当然就是不可诤论的。
所以一切可以论辩,一切可以诤论的,都不是诸法实相,都不是第一义的道理,都不是中观正见所能够表达的。
所以佛说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诤论的部分;一种是不可诤论的部分。
我们现在知道不可诤论的部分,就是所谓中道实相,诸法实相的道理,第一义的道理,这个是不可诤论的;可是同样的,跟我们刚刚说四种悉檀,佛为了方便接引众生,不能直接说「不可说,不可说」的这个内容,所以祂要方便说,所以就说了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说了要发菩提心、行六度、然后十波罗蜜的道理,这都是可说的啊!所以它都是属于可论议的部分、可诤论的部分。
相对的真理是可以论议的;绝对的真理是不可论议的。
可是佛为了要让我们能够契入那个绝对的真理——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不得已,就要方便说了很多可以诤论的部分。
所以我们看佛在阿含期的时候说,为声闻乘、缘觉这些小乘人说法,祂就说无常、苦、空、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颠倒;可是在最后涅盘,法华、涅盘期,佛在涅盘之前,一日一夜说了涅盘经,里面就说常、乐、我、净,什么是大涅盘的境界?居然说是常、乐、我、净!可是常、乐、我、净是最先阿含期,说什么四颠倒要破除的,要用无常、苦、空、无我来破除的四颠倒。
可是到最后,居然说是大涅盘的境界,变成大涅盘的境界。
所以很多人就弄不清楚了。
所以利根的人知道佛的方便,知道佛祂的用心良苦,知道是为了接引众生,所以说了前面的。
一共是分了五个时期嘛,这样一步一步的接引众生。
到最后法华、涅盘期的时候,才说了前面是方便说,无二也无三嘛!前面是说三乘、或者是五乘的道理,可是到最后法华经的时候,祂说无二也无三,只有究竟圆满的一乘而已。
为什么会前后好像矛盾?就是佛前面所有的,都是接引众生到最后的方便而已,所以前面是可诤论的部分,利根的人明白佛的心思,所以就不会起诤论。
虽然佛一下子说无常、空;一下子说什么妙有;一下说中道,都知道佛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而说的方便。
可是钝根的人不知道,佛说空,他就着空;说有,就着在妙有,所以他们就会起了诤论。
所以佛说法,虽然有这两个部分,但是我们要明白:可诤论的部分,只是属于相对的真理,它是为了要引导我们到那个不可诤论的部分,不得已才方便说的。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的这个过程当中,也是要有智慧来分辨,不然也觉得好像有矛盾冲突的地方,其实那个都是方便。
可以诤论都是方便说的部分,有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还有对治悉檀,这个都是方便说,不是究竟了义,不是第一义悉檀的道理。
我们明白这个,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不会觉得,好像这个法门跟那个法门好像有冲突。
在心里面没有办法把整个佛法做一个融会贯通,或者是不知怎么取舍。
可是如果我们了解诸法实相,就是读了这个大品般若经(这个大智度论,是详细解释大般若经的内容),我们学了之后就能够通达无碍的来遍学一切法、成就一切法。
就是只要有诸法实相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就能够通达无碍。
智慧也能够通达无碍,证得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
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它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我们现在说佛说般若波罗蜜的因缘,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量无边,所以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它的因缘也应该是无量无边。
可是现在是略说,只是简单的来介绍,佛为什么说大品般若经的因缘,只能很简单的归纳成二十个因缘,可是它应该是无量无边的,我们对这个有一些了解就好了。
这个也是方便说,只是简单说了二十个,实际上它是有无量无边的因缘才对。
我们今天就介绍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六成就之1
(卷一~二)
每一部经的开端,都一定有六个内容,称为「六成就」。
一、信成就【如是】
表示自己的印顺信受。
二、闻成就【我闻】
我(阿难)自己是这样听到的。
三、时成就【一时】
说法的时间。
四、主成就【佛】
说法的人。
五、处成就【在耆阇崛山等】
说法的地方。
六、众成就【与大比丘众等】
当时共同听闻的大众。
为什么要具备这六件事呢?
1、为了证明此经并不是捏造的(因为有时间、地点、说法和听法的人),使后世的人能够相信顺受,称为「证信序」。
2、为了区别外道的经典都以「阿沤」为首。
3、为了分别经论的不同(佛弟子所造的论,必先归敬三宝;佛所说的经,必先说明六事)。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讲大智度论的开端,经首的部份。
一般我们经首,就是经的开端,都有所谓的六成就。
你们看那个银幕上的字幕。
所谓的六成就,就是六种成就法会的因缘条件,就是要成就一场法会,必须要有六个因缘,才能够成就一场法会。
第一个是信成就,就是「如是」。
第二是闻成就,就是「我闻」。
信成就,是表示信心的意思,表示自己的信心。
闻成就,就是当初大部分的经,都是阿难背诵出来的,所以就是我——阿难,当初是这样听到的,就是「我闻」。
时成就,就是「一时」,说明说法的时间。
主成就,就是指「佛」——说法的人。
处成就,就是说法的地方,这个大般若经是在耆阇崛山——就是我们知道的灵鹫山,王舍城的灵鹫山所讲的,这就是说法的地点。
众成就,就是当时共同听闻的大众,就是与会的这些大众。
大般若经是与大比丘众等等、等等……,后面还有菩萨众等等……,后面我们会详细的介绍。
现在就先说一个经的开始,都是「如是我闻。
一时……」,然后不同的经典、不同的说法、说法主、还有说法的地方、跟参与这场法会的大众的差别,这是不同,可是前面都是「如是我闻。
一时」,这个是相同的。
所以,我们今天就是介绍「如是我闻。
一时」,这前面三个内容。
后面三个,我们等到下一次来的时候,再继续介绍。
为什么需要有这个六成就呢?后面有说明,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是为了要证明这部经不是捏造的。
因为很多人怀疑说,这部经到底是不是佛说的?不知道。
可是如果你看前面,是从一开端是「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那里、那里,然后有那些大众,那就说明有时间、地点、有说法的人、还有听法的大众,这个是没有办法捏造的。
所以我们来判定说,这部经是不是伪经,我们就看它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开端,每一部经都是这样开始的话,我们就可以,我们这个后世的人,就能够相信说这部经是佛当时说的,不是捏造的。
这是第一个理由,必须要有这六件事情的说明。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区别外道的经典,都是以「阿沤」为首。
「阿沤」是音译,是声音翻过来的,也有的经典把它翻成「阿爱」,不管怎么翻,它就是一个音的翻译,外道的经典都是从「阿沤」这样子开始的。
佛法的经典是「如是我闻」这样开始的。
所以一看开端,就知道它是不是佛所说的经典,还是外道的经典。
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就是分别经论的不同。
经和论一开端不同,论一开始不会「如是我闻」,论的一开始,一定是先皈依礼敬三宝。
造论者他一定是先皈依礼敬三宝,然后再祈求三宝的加持。
就说我今天造这部论,并不是我造论者是有这样的能力,而是三宝的加持。
所以他会先祈请加持,然后才圆满这一部论,所以前面一定是皈依三宝,然后礼敬三宝。
佛所说的经,就是从「如是我闻。
一时」这样开始,所以经跟论的一开端,也是有这样的差别。
这是为什么经的开端,一定要有这六个内容的原因,我们介绍完了。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来介绍「如是我闻。
一时」的内容,这只是大纲,我们现在要详细介绍。
首先,这个「如是」,我们刚刚讲的,就表示我们有信心,我们相信的意思。
所以「如是」的意思,就是相信的意思。
为什么相信这么重要?这个信心这么重要呢?因为佛法的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佛法的大海,只有信心的人,有信心的人,才能够契入佛法的大海。
要度过这个生死的彼岸,这个就要靠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我们上一堂课已经介绍过了,它为什么叫做大智度?要用大智慧来度脱这个生死的彼岸,度脱生死到这个涅盘,或者是成佛的彼岸,这是要靠智慧。
可是学佛的开始呢?要靠信心。
为什么?因为佛法非常甚深难解,不是我们凡夫、世间的人能够了解的。
尤其它说的是佛菩萨的境界、成佛的境界,只有成佛的人能够了解,知道它在说什么,凡夫是没有办法马上契入的。
可是虽然凡夫还没有成佛,但是他愿意相信的话,他就有机会契入佛法的大海当中。
所以这个信心就好比,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好像牛皮,牛皮它在没有制造得非常柔软之前,它是什么都没有办法做。
可是它制造,把它一层一层制造的非常柔软之后,它就可以做皮鞋啊、皮包啊、皮带啊、或者任何的皮的装饰品,都可以做,因为它已经具有那个柔软性了。
这个柔软性,就比喻我们佛弟子堪为法器,堪为修行的法器、成佛的法器。
所以,要成就的第一步,就是先要有这个信心,没有信心的人,就是没有办法去那个……不堪为法器的意思,就是说他今天不管修什么法门,他不断的跑道场、不断的换师父、不断的换法门,他就是都没有办法成就。
那问题呢?不在道场、也不在师父、也不在那个法门,因为本来都是很殊胜的,问题在他没有信心,这个我们就称为不堪为法器,就是没有办法受教。
还有另外一个比喻,就是说信心好像手一样,我们如果进入一座宝山,很多的那个珍宝,最稀有的珍宝,可是如果你没有手的话,你是一样东西都带不走,你只有空手而回,没有办法拿任何的宝贝,就用这个来比喻信心。
你入佛法的宝山也是一样,如果你没有信心的话,就算你今天出了家,还是没有办法证果;你就是读遍了所有的经论,还是一样空无所获。
所以就说明,我们要最初进入佛法的这个开始,信心是让我们契入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像在大梵天王,在请佛初转法轮的时候,他就说到,说阎浮提的众生,原来就造了很多的恶业,希望佛能够广开这个甘露门,为怜愍众生而说清净道,这就是大梵天王、还有诸天来请佛转法轮。
佛怎么回答呢?佛就回答说:「我的法,虽然能够断三界的一切烦恼跟执着,但是因为它很难懂、很难了解,所以世间人是很难了解的。
」可是,大梵天就是继续的请求佛说,世间的众生的智慧有……说众生的智慧,虽然有上根利智、有中根、有下根,这样的差别。
可是,像那种有善根的、心意柔软的、又有直心的人,像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得度的。
所以这些人如果说不听佛法的话,就会退到三恶道去;不听闻佛法的话,就不知道怎么样正确的断恶修善嘛,所以还会继续造恶业,就很容易退堕到三恶道去,也没有办法再生到那个八无暇,就是他还会堕到那个八无暇——八个没有闲暇听闻、修学佛法的地方,像这么好的根性,然后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话,那不是很可惜吗?就说因为没有机会听闻佛法,反而会退堕到三恶道、还有八难当中去,这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所以佛,祢应该以大慈悲,怜愍众生,为他们说法。
现在重点来了!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得度?现在告诉我们答案。
第一个条件是有善根的。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有没有善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有善根不是吗?有善根的人容易得度,为什么?有善根的人,就是他一听就懂,这就是有善根的。
那个直接说,他也听不懂,比喻了半天他还是听不懂,那个我们就说他根性比较差,比较没有善根。
善根是怎么来的?就是从过去世慢慢、慢慢种,慢慢播种来的。
所以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说他宿世善根深厚,就说他是有来源的,就说他过去世,生生世世就不断不断的培养善根,所以他到这一世,很快他一听就懂,可以马上就契入,所以这样的人是容易得度的。
像那个听得懂,但是他没有时间修的那个,是有善根,但是没有福报的。
所以我不但要有善根,而且还要有福德资粮,所以我们也要很精勤的来累积福德资粮,因为它关键到我们有没有时间修行。
如果福德不够的,他今天就是很闲、又没有做工,然后整天在家里也没事干,可是他就是没有办法修行,那个就是没有福德。
有的人是有善根,但是没有福德,他非常的忙碌,没有时间修行的,可是他懂、他听得懂,那就是过去世他有种善根,但是没有累积福德,所以资粮不足。
还要有因缘,有善的因缘,可以遇到善知识,跟他相应的法门,这都要靠过去结的法缘。
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跟各宗、各派的法师结缘,然后同参道友也多多结这个法缘。
法缘殊胜的话,你在修行的道路上,会有很多的善知识教导,然后又很多的同行,互相勉励、互相切磋,所以你修行的这个道路,就不会太寂寞,都有很多的眷属陪伴,这个都是结善缘来的。
而且这个善缘,不是恩爱牵缠的那个情缘,而是法缘、是净缘,清净的缘。
清净的缘,就是清净修行的缘。
所以你碰来碰去认识的,奇怪怎么都是学佛修行的人,而且都是修得不错的,那个也是有原因的。
你过去跟他们结了很好的法缘,所以这一世,又遇到然后再共同的来修学佛法。
所以我们就知道,要成就的话,这三个都要具备: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缘,这一世就一定能够成就。
我们也看看我们少了什么,就可以从这边开始加强。
善根不够的就种善根,还是很有希望的;福德不够的,赶快积聚福德;因缘不好的,赶快广结善缘,结法缘、结净缘,清净的缘,不要结孽缘,不要结恶缘。
还讲到心意柔软。
心意柔软的人容易得度,为什么?你教他什么他就修啰,没有意见的。
那个生性、性情很刚强的、很难调伏的,你跟他说什么,他老是有意见,他总觉得他最高明,没有办法马上接受,这个就是他心意不够柔软。
你要教他什么法门的话,他就是很多问题,有一些是他有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有一些他没有办法马上相信,他先怀疑再说,他听了然后再去找那个证据,看其它的怎么说,来印证一下,说你有没有唬弄我?还是怎么样……那就是疑根比较强的;还有一种就是问题特别多的,你跟他说:你就观想你的本尊在你的头上,然后他就开始问了:那个本尊的大小是多大?譬如说:你就观阿弥陀佛在你的头顶上,经常来忆念本尊、观想本尊。
你就经常把阿弥陀佛观想在你的头顶上,他就开始有很多问题了。
这个阿弥陀佛有多大?是像指甲这么小呢?还是巴掌这么大呢?还是像什么样子?还是什么?祂有多大?然后祂是站着呢?还是坐着?还是怎样?你跟他说:祂就坐在莲花上吧!莲花是什么颜色?是红莲花?是白莲花?还是青莲花?你跟他说:你就观想红莲花好了!他又说:青莲花可不可以?白莲花可不可以?如果你说:莲花上面有日月轮,完了!日轮什么颜色?月轮什么颜色?然后它多厚?问不完的问题。
还有咧!我一直顶在我的头顶上,那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祂是不是要跟着我躺下来一起睡?什么问题都有!这个就是心意不柔软的众生,很难度的。
因为人家已经观想,然后一听他就好好的观想,人家已经观想成就,他还在问为什么?可不可以这样子?你跟他说:你的意念就放在眉心。
他就说:喉轮可不可以?心轮可不可以?脐轮可不可以?而且他还要自己发明,自作主张、卖弄聪明,把所有曾经学过的,全部都把它放在一起。
譬如说:我们现在修数息,他原来念佛的,他就一面数息,一面给你念佛。
然后如果他又修内观的话,再顺便修个内观禅,就是这样给你这样。
所以,我们就知道他很难成就,就是因为他很多花样,就是不听话嘛!没有办法按照上师所教导的,就是怎么教就怎么修,很简单的,不用想这么多。
所以这一类的众生,他就是妄念特别多的,然后反应很快的,因为你一讲到什么,他马上就有十条、二十条的脑神经,就扩展出去了,就有一二十个idea出来了,所以他很快。
那就说明,他第六意识的分别——比量,我们叫做比量,第六意识的分别特别强的,然后如果再加上他很执着的话,哇!那真的这一世很难成就,因为他都在忙着怎么样分别、执着,他学一个,就要跟前面那个比较一下到底怎么样,还要收集很多资料,还要到处打听,然后到处问啊。
所以碰到师兄,他都会问说:你修什么?然后怎么样、怎么样……就要讨论一下。
所以他对别人的修行很好奇,从来不检讨自己的修行,所以变成说他的心都往外在什么?在分别、执着,往外寻求,非常的忙碌,意识非常的忙碌,停不下来。
这种当然就很难度啰。
所以这个现在讲的这个,非常非常重要,那一种众生他是很容易得度的?上师要找那个传人的时候,他是怎么找?就是找这个有信心的第一个。
我们刚刚讲,信心最重要嘛,你虽然没有修的很好,但是你有信心,你相信三宝、相信自己可以成佛,你信得过教导你的上师,你信得过你现在修的法门,你也相信自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就了!所以你问他说:你为什么学佛修行啊?他会告诉你要成佛啊!很简单嘛!不然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学佛就是要成佛,不然你学佛干嘛?很简单。
为什么?你凭什么可以成佛?我有佛性啊!我有佛性就可以成佛,不是吗?对不对?每个众生本来成佛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我们每天都在用佛性,可是我们不知道。
你每天吃饭穿衣,难道不是佛性的作用吗?你坐在这边听闻佛法,难道不是佛性的作用吗?我们每天都在用,可是我们不知道,那个就是我们佛性的作用、我们自性的功能。
所以,本来是人人可以成佛的,所以你跟他说,你就是佛嘛!他说:啊!不是!不是!我不是佛!他没有办法…他没有办法直下承担,他不敢承认自己就是佛。
可是众生都是佛啊!因为有佛性,迟早一定能够成佛。
好,这就是心意柔软。
还有直心,直心也很重要。
直心就表示他不作假、不虚伪、表里如一,他心里怎么想,他就怎么说、就怎么做,不会掩藏、掩盖自己的习气啊、缺点啊、烦恼啊,在人前装模作样,装出一副很有道的样子、很有修行的样子,深怕人家不知道他修的很好。
可是……批评人家太多就要受报。
可是他心里面,是不是真的已经调伏烦恼?他是不是真的已经成就了戒、定、慧呢?所以这一类的,就是他的心谄曲。
这一类的弟子,就是他会在上师的面前,就是特别表现出他很用功,然后很精进、有修行,可是平常他可能就是放逸、懈怠、懒惰。
所以我们说他善于伪装、作假,然后心中充满了那个邪曲的,就是……邪曲的意思,就是他会察言观色,看到你喜欢什么,就特别来逢迎,这个就是谄曲心重的人。
他不把他的心念放在闻、思、修佛法上,心尽量跟佛法相应,而是用在一些外在的事相上去……去用心,所以他的心都用在那种上师喜欢什么?还是同参道友喜欢什么?我怎么样去巴结?怎么去讨好?怎么去让人家对我的观念或者印象好?他的心全部都用在这上面,就没有好好的反观自心,怎么样来调伏自己的业力啊、习气啊、烦恼,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所以他是很难成就的人的原因在这里。
可是直心的人不同。
直心的人,就是他是刚正不阿的,绝对不作假,我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缺点也不要故意的覆藏,不让人家知道,(知道)也没有关系。
甚至常常在众人的面前发露忏悔。
我做错就做错,就承认啊!我是那里、那里应该改。
我直接说出来,希望你们都提醒我,让我那个早点改过。
我那边重犯的时候,你们赶快告诉我,说:你又犯了!这样我才改的快啊!所以这种人容易成就,我们说「直心是道场」嘛!所以他这样的心态,实际上离道不远,所以他要回来很快,要回归自性非常的快速,这就是直心的人,绝对不说谎、不作假、不伪装。
好,大梵天王就这样子对佛说,说:这样子的有善根、心意柔软、又直心的人是很容易得度的啊!所以就再祈请佛转法轮。
所以佛,祂就心里面想说:对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祂们都是成佛之后,都是要度众生的嘛!所以我也应该要来为众生说法,所以祂就接受了大梵天王、诸天的祈请,于是才有初转法轮。
可是,祂虽然答应了,他说了一段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佛说:我现在为众生开演微妙的甘露门,甘露门就是解脱的法门,若是具有信心的人,重点来了,若是具有信心的人,应该得到欢喜;我绝不是为恼乱他人而说法的。
这边有两个重点:为什么听佛说法,为什么是具有信心的人能够得到欢喜?第二个重点:佛说法绝对不是为了恼乱他人而说的。
这就是说明,我们如果希望那个利益众生的时候,他如果不爱听、不喜欢听,他听了会反感、会排斥,我们千万就不要强迫他听。
会让他心生烦恼的、或者是让他心意恼乱的,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绝对不说,不为他说法,不能强迫推销,说:佛法很好,叫你念佛你就不念佛!告诉你要吃素比较好,到时候往生才不会有障碍,你就是不听我的!这一类的也经常在发生。
你要看他听了是不是生欢喜心啊,如果是欢喜信受奉行的话,那就是多讲一点比较好。
可是,如果说他听了反而会不以为然的话,我们就……可能因缘还没有到,我们可以先修功德回向,希望他能够早一点转变他的心意,然后可以来接受佛法。
先这样子为他做一些功德,先这样子下手就可以,等到时机成熟,再为他来说佛法的利益。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具有信心的人,应该得到欢喜。
佛为什么不说布施的人,听我说法会得到欢喜?那个喜欢听经的、喜欢多闻的众生,为什么不说多闻的众生,听我说法会得到欢喜?乃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什么不说这样的?这样的他,已经在行六度的人,他为什么……不是这样的一个对象,听到佛说法会生欢喜呢?重点还是在我们回到这边,「如是」这个意思。
重点还是在最初进入佛法,只能靠信心的力量。
因为无上甚深微妙法嘛!它是第一、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可动摇、不可依赖、不可执着、无所得的佛法,不是世间的人可以了解的。
这只有像佛,这么圆满的智慧的人,才能够完全理解这样的境界。
所以虽然不能理解,要靠什么?只能靠信心。
所以,最初进入佛法,靠的就是信心的力量,而不是靠布施、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是藉这个来进入佛法的。
进入佛法的最初,只是靠信心,信心的力量最强。
所以,佛又说,说:世间的人,心都是比较焦躁不安,都是比较浮动的。
世间的人都只想求福报的果,很爱好、很执着,要求福报的果,但是不爱好去修福报的因。
他就希望我……有所求,希望得这个、得这些果报。
可是他不想说,这些果报是从那里来的?你不修因,会有这些果报吗?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啊。
他不问因的,他只要果,只要好的果报。
所以大部分是有所求比较多,很难得舍、放下。
可是佛法是教我们舍、放下的,你只要都能够舍,全部都舍、放下了,你就成就了。
所以,我们还一面学佛修行,还一面想要多什么?多求、多取的话,那是跟佛道、成就佛道是背道而驰的。
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就是教我们要舍放下。
可是我们愈学,求的愈多,那不是背道而驰吗?就是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执、放下法执,你就成佛啦!放下一切的执着,舍的干干净净,连舍的念头也没有了,就成就了!所以它其实是很简单的方法,你就舍、放下、舍、放下,到没有了、到舍无可舍,连舍的、要舍的念头都没有,这就是舍的干干净净,就成了。
所以佛现在讲,众生的根性就偏偏不是这样啊!他有所求,有了,要更多,贪嘛!越多越好。
而且在学佛之前,就已经听了很多的邪知邪见,而且又耽着难舍。
听了很多邪知邪见,或者是一些那种外道的言论,可是又没办法分辨,耽着在这个当中。
所以,像这样的情况,佛祂说:我这样甚深微妙的法门,对这样的众生来讲,这样的根性的众生来讲,他如果不靠信心,他又怎么可能进入佛法呢?所以佛法的最初,除了信心以外,好像没有更好的方法,也只有信心能够契入佛法的大海。
所以,我们想要获得佛法的一切利益,不管你是现世的利益也好,后世的利益也好,或者是最后究竟涅盘的利益也好,信心,都是最大的力量,就是这一切利益的根本,就是信心。
因为你要相信因果,你才愿意断恶修善嘛,你才可以获得现世的利益,还有下一世的利益。
后世的利益就是人天果报,人天果报怎么来?断除十恶业、行十善业来的。
如果还行十恶业的话,就是三恶道的果报。
所以这个是你要相信因果,你才愿意啊、你才愿意做;你愿意相信四谛、十二因缘,愿意来修学的话,你才可能成就解脱道,从三界当中解脱;你愿意相信说,只有发菩提心、行六度、圆满十波罗蜜,才可能究竟圆满成佛,你愿意相信,愿意这样子修,你才可能开悟成佛。
这个从头到尾,全部都是、一切的利益,都是靠信心,才能够成就的。
所以「如是」的意思,就是信心的意思。
最后一个「如是」的意思,就是「法尔如是」。
这个就要讲到中道实相——诸法的实相,本来就是这样。
我们常常说:事实就是这样嘛!对,事实就是这样,诸法的实相就是这样,它只是存在,而且是不思议的存在。
所以,我们想用那个意念去想象,或者是用言语去形容、描述的话,都没有办法真正契入诸法的实相。
因为它就是法尔如是的存在,这样而已。
所以有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有没有什么好争辩的?没有什么好争辩的,也不用再去说明,因为你证到了,就知道了,所以没有什么好互相争论的。
所以「如是」的意思,就是说明佛法是无诤法,不用争论的。
那我们就要问啊,这个争论怎么来的?我们平常会跟人家会起争论怎么来的?一定是我比较厉害嘛!我是对的,我的想法是对的,我说明我的立场、我坚持我是对的。
我是最好的、我是第一、最殊胜、最清净、最正确,才要跟人家起争论嘛!那用到佛法上来,就是说我的法门最殊胜嘛!念佛的,就说我的净土法门最殊胜,为什么?三根什么?普被嘛!利钝全收!没有一个众生可以遗漏的,而且它最快速、最便捷、最方便,到那边都可以念佛。
密宗的,就说我的比较快吧!即身成就嘛,是不是?所以什么小乘、大乘、什么显教,都全部都没有放在眼里。
这说明什么?就是他贪爱、执着他所修的法门,因此就起了争论。
「一定是我修的法门最殊胜,我有信心」。
可是以这样的心来修学佛法的话,就是活着的时候,就是互相整天跟人家怎么辩论嘛!起法诤;死后就是一定到地狱去,一定堕地狱,即使他是持戒清浄的修行人也不例外,一定到地狱去。
因为会自赞毁他,这个就是自赞毁他,第一个就破了菩萨的根本戒。
你只赞叹自己的法门殊胜,然后毁谤别人的。
「我这个才究竟,你那个不究竟;我这个才是真实的,你那个不是真实法」。
自赞毁他,破菩萨戒的根本戒。
所以你是不可能,这一世不可能登菩萨初地。
破了任何一个根本戒,这一世不管你多么精进修行,都不可能登菩萨的初地,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中间还有……为什么会堕地狱?就是因为你是瞋恨心相应的嘛!自赞毁他中间是跟瞋恚相应的,排斥其它、毁谤其它,当下是瞋恚心,所以一定是下地狱。
所以,佛告诉我们说:「凡是我的佛弟子,都应该不贪爱法、不染着法(不管你今天修学什么,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堕党类(就是不自赞毁他。
不要分说:我是修什么净土的、你是修密宗的、我是修内观禅的、你是修天台、你是禅宗的、还是什么……不要分,通通很殊胜、通通都是第一,全部都是清浄、微妙。
这是佛对我们的教诫)」、还有:「只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做到这一些。
再念一次——「不贪爱法,不染着法,不堕党类,只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
」「只求离苦解脱」,你怎么样离苦?断我执就可以出三界,离三界的苦;破一品无明,就可以出十法界,离十法界的苦,这才究竟。
不要起争端,「不戏论诸法相」的意思,就是对于法不起争论,同样平等的看待,以平等心来修学一切的法门,这样才容易契入诸法的实相。
因为在诸法实相当中,是通通没有这些戏论的,所以你什么时候远离一切的戏论法,就什么时候契入诸法的实相,什么时候成佛。
我们前面也讲过,诸法实相就是阿弥陀佛啊!阿弥陀佛就是大手印、就是大圆满,通通平等,你们可以承认吗?对啊!就是啊!这就是诸法实相,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心中不能够接受这样的观念,就是我们心不平等嘛!法有高下,因此没有办法契入诸法实相。
所以佛告诉我们的教诫,非常的重要,我们在修学、学佛的过程当中,不管你修学法门,都秉持这样的心态,很容易就成就。
你修任何一个法,马上就跟这个法相应,因为你的心平等,不分别、不执着。
所以在说阿陀婆耆经中,在这一部经里面,摩揵提曾经问难佛,就说他曾经有疑问,听佛说全部要舍、放下,他就有疑问。
他说:「对于真实的第一义法(就是诸法的实相,这个真实的第一义法),我们是应该要好好的来思惟、来想象的,可是像佛祢说,我们身心内外全部都舍光了,那要怎么得道呢?」祢说这个也放下、身也放下、心也放下、什么外在的世界也放下,通通舍得干干净净,我身放下,我是不是这个身就不要了?我没有身体怎么修行呢?祢说心也要放下,我心念都不动,我怎么来修观想、来持咒、来念佛?全部都要用心意识的作用啊!你思惟佛法也要用心啊!没有身、没有心,全部都舍光光了,我怎么来修学道法呢?这是他的疑惑,也是很重要,这个观念也是很重要,我们修行一定要把这个观念弄清楚。
祂所谓的舍、放下,不是教你通通不要用,你离开了身心,怎么成就,请问?虽然说,这个色身是四大的假合,它是虚妄不真实的,可是你没有身体,你怎么修行?你修任何的法门都需要这个身体啊!借假修真嘛!所以说,我们要把身体舍、放下、不执着,不是说这个身体不要了,那怎么办?自杀还是怎么样?把身体解决丢掉?不是、不是。
只是舍放下的意思,就是不执着这个色身,了知它是虚妄、不真实的,不要用太多的时间、金钱、跟力气,在照顾这个虚妄假合的色身。
一般人就是一辈子都为它忙碌嘛,要吃好的、穿好的,就是要把它养的……对不对?健康长寿嘛!那就是执着了,执着这个色身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舍、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心念也是同样的。
所以佛就回答这一位摩揵提,祂怎么说呢?祂说:「所谓诸法的第一义,不在见闻觉知六根上求」,我们想要契入诸法实相,证得这个第一义的道理,不能够在见闻觉知六根上面求。
见闻觉知,就是眼见色、耳闻声,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上求,就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同样的意思。
所以你想要了解诸法第一义的道理,你从这色、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法,所相对的眼、耳、鼻、舌、身、意,上面去求,是求不到的,它不在这个上面。
离开了见闻觉知六根,有没有诸法实相?第一义的道理,可不可以找得到?也不可以。
这就是「不即不离」的道理;不能够在六根上求,离开了六根,对不起,你也没办法成就道法。
观音法门不是要用耳根圆通吗?修耳根圆通,你说不要在耳根上求,我就不要用耳根,你怎么成就观音法门?所以六根都有……我们看楞严经就知道,六根都是怎么样?开悟成佛、明心见性的入门的方法,契入的方法啊!你可以从眼根入,你可以从耳根入、契入,得三摩地。
所以你离开了见闻觉知六根,你也没有办法成就。
那到底要?还是不要?智慧就在这里啊!你不能着在六根上,但是也不能离开六根。
你着在六根上的话,就把六根当做真实存在的;你离开六根,想要求一个中道实相,也了不可得,这个是落在空边。
一个是落在有边,执着是有的。
一个是……那就通通不要了,离开六根来证得菩提的话,也是不可得的。
所以一个落在空边,一个落在有边,都不能够契入中道实相。
好,所以佛怎么说呢?再来,所谓「诸法第一义,不在见闻觉知六根上求,也不在持戒等相上得。
」对一切修行的相上,不要执着。
我是一个持戒修行的人,我已经着了什么?持戒的相。
我是一个喜欢布施的人,我喜欢人家称我大善人,因为我好乐布施。
这个是着在什么?布施的相上面。
所以,不要着在修行的相上,你今天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打坐也好、观想也好,通通不要执着。
你说我不要执着,舍、放下,我就是不要从事这些修行的内容,对不对?也错了嘛!你离开念佛、持咒、观想、打坐,这些所有的法门,你又怎么成就呢?所以还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落在有边,一个落在空边。
所以,不要再着在那个说,什么吃素不吃素啊、什么出家不出家啊,那个都是着相,那个跟我们的菩提自性没有关系的。
我们清浄的菩提自性里面,没有出家不出家、吃素不吃素的问题,懂吗?不要在相上执着。
所以佛说:「也不在持戒等相得」。
但是,重点来了,「也不离见闻觉知、持戒等相上能得」,这个就是不离。
刚才「不即」,这是「不离」。
可是你离开了见闻觉知、六根,你也没有办法下手来修行。
你离开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也没有办法成就菩提。
怎么样精进的用功,但是又不着相?这就抓到了重点。
有这样的认知,就很容易契入诸法的实相,悟得了什么是第一义的道理。
所以佛说:「一切论议都舍弃」。
一切论议都舍弃,就是不要再起任何的争论。
「也舍我和我所」,不要起我执,要舍弃对我的执着。
「我所」,就是我所有的。
有一个「我」,就有我所。
有一个「我」在修行;「我」证得了什么、什么;「我」今天做了几个大礼拜;「我」已经完成了四加行的修行;「我」念佛已经念到一心不乱;「我」已经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个就是有「我」还有「我所」,所以他是不可能成就的。
他在修一个「我」,还有「我的境界」,等等、等等……他都把它当作真实存在的,执着的不得了。
这样是没有办法契入第一义里面。
所以,佛说:「一切论议都弃舍」都舍弃,「也舍我和我所」。
「只要不取诸法相」,重点——不取诸法相,对一切的法相不执着。
「不执着」,我们刚刚讲,不在法上求,不在相上求,就是不执着在任何的一个法门上,或者是任何的修行的相上面,「这样,就可以得道」。
这一段话,是佛回答摩揵提的问题。
这段话,对我们的修行来讲,也非常非常重要。
因为通常我们不是落在有边,就是着在空边。
说不要执着,那就通通丢掉了。
他的不执着,就是通通把它舍弃了,叫做不执着、放下。
不是!你更要勇猛精进的在这一切的法门上用功,但是又不执着一切法。
所以,佛祂连般若婆罗蜜都弃舍了,更何况是其它的?那你说:我要契入诸法实相,要证得中道实相,然后又抓住一个中道实相、中道正观,然后紧紧不放,也错了!最后连这个也要舍。
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不管再怎么殊胜,它只是契入,帮我们契入的一个方便,当你到达了之后,全部都要舍掉。
这个就是「如是」的意思。
所以最后这个「如是」,我们说了半天,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佛法是无诤法,我们佛弟子如果要起争论来修学佛法,是不可能成就佛道的。
这个就是「如是」,已经介绍完了。
我们现在要讲,「如是」过来就是「我闻。
一时」。
「我」?有人问:「一切法无我」,你们佛法不是说无我吗?为什么现在又来一个「如是我闻」?为什么又用「我」呢?那些弟子在背诵经典的时候,都是从「如是我闻」,难道这些佛弟子不知道「无我」的道理吗?不是。
佛弟子都知道「无我」的道理,也都证得了。
当时结集的这些都是阿罗汉,都证得阿罗汉果,难道他们不知道「无我」的道理吗?当然是知道的。
可是,为什么还用「如是我闻」这个「我」呢?没有办法,随顺众生。
随顺世间的语言,这样才不会引起争论。
因为众生都执着有一个「我」嘛,我们恒顺众生。
虽然我们心里面知道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所以我们在讲「如是我闻」,既没有违背这个诸法的真实义——诸法的真实义就是无我、性空的道理嘛,然后又……也能够随顺世间的语言,而不引起任何的争论。
所以就用「我」,方便说,随顺世间的语言来说的,并不是真正有个「我」的存在。
这就是说明为什么「如是我闻」还是用这个「我」,难道跟佛法的「无我」的这个道理相冲突吗?没有,没有任何的冲突,只是随顺世间的语言而说的。
「闻」,这个闻,是如何闻的?念过唯识的道理就知道,根、尘、识或者根、境、识三缘和合,然后有什么?闻的作用。
只是有耳根,耳根没有办法成就,如果没有音声的话,它也没有办法听闻。
所以要、首先要有耳根,耳根没有坏;第二个要有声音,音声要在可以听到的范围之内;第三个要你的心想听,要有意识的作用。
这三缘和合,你才能够听闻。
所以这个「闻」,是怎么闻的呢?就是根、尘、识三缘和合,而有耳识的作用。
生起耳识,再加上第六意识的分别,你就知道你听到了那些法的内容,这就是「闻」的意思。
「一」,「如是我闻。
一时」这个「一」,一就是数字嘛,在佛法里面,这个数字也是不可得的,它属于不相应行法。
百法里面讲到「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而有的,并不是真实存在有数字。
所以这边,也是随顺世俗的语言而说「一」,但是佛弟子的心中知道,这个「一」,数目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并没有真实的「一」存在。
然后讲「时」。
「如是我闻。
一时」,这个「时」,就是时间啊,时间也是属于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时间相也是不可得的。
可是有人问:我……据我的观察有啊!花开、花落就是说明有时间嘛!有生、老、病、死就是有时间啊!有出生、然后活到几岁、然后就走了,这个我们说他的寿命几十岁,那个不是时间吗?我要说昨天、今天、明天,不是时间吗?我们从八点讲到九点半,不是时间吗?这个都是说明时间的存在,不是吗?可是真的有时间的存在吗?在佛法里面,时间相是不可得的。
我们观察时间,什么叫做时间?一剎那、一剎那,生灭的相续,我们叫时间。
一剎那、一剎那就过去啦!生灭、生灭、生灭这样而已啊!它有没有生灭,说我这个叫做「现在」,一生灭我这个叫「过去」,没有啊!它没有说:我是现在、我是过去、我是还没有来、未来,没有啊,这是我们第六意识什么?分别,去定出它的名称。
还没有生起的,我们叫未来;生起了、还没有消灭的,我们叫现在;生起了、消失的,叫做过去。
这我们自己定的,第六意识分别来的,并不是真的有过去、现在、未来,有昨天、今天、明天,没有。
我们把它扩大来看,那有来生吗?既然时间相不可得,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吗?也是不可得的。
我们明白时间相不可得,我们可以开悟了。
你就可以不畏惧生死,因为根本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世嘛!它就是剎那、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化的相续,这样而已。
随着因缘的展现,自动的什么?起作用。
它就是因缘的展现,什么因碰到什么缘,它就做什么样的展现,生灭、生灭相续的过程。
所以,实际上也没有死亡这件事情,因为它是继续生灭,懂吗?我们这口气没有来之后,我们的神识——第八阿赖耶识,我们说有一个第八阿赖耶识去投生,可是第八阿赖耶识本身也是生灭的,也没有真实的第八阿赖耶识。
八识都是生灭法,也是不可得的。
所以并没有一个「我」去投生啊!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死亡啊!所以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死亡没有什么好怕的,没有一个「我」死掉了,怕什么?所以你继续再去思惟的话,你就能够什么?从轮回当中解脱。
因为没有轮回这件事情,对不对?轮回的自性也是空的啊!并没有真实的轮回存在啊!你怕什么?三善道不可得,三恶道也是自性不可得。
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时间相去推敲的话,你就可以悟到这个道理,你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解脱,而什么?回归到你的自性当中。
你的菩提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轮回是生灭法,它只是现象的展现,因缘果报的展现,这样而已,都是不可得的。
所以只要见性的人,他不再畏惧死亡,他也可以在三界、十法界当中怎么样?出入自在。
凭什么可以出入自在?我要到那里度众生,就到那里度众生;我要到那边投生,我就到那边投生,是可以自在做主的。
为什么?因为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可以出入自在。
「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的原理,就是从这边延伸出来的。
你慢慢体会……赶快讲,讲不完了。
好,这个「时间」,我们就知道,时间相也不可得的。
好,我们最后讲一段「如是我闻」的由来。
这个要讲到佛最后涅盘的时候。
「如是我闻」到底是谁规定的?谁规定说那个经的开始,都要用「如是我闻」开始呢?原来是佛要入灭之前,有所交代的。
我们看这一段历史故事。
就是佛要涅盘的时候,因为阿罗汉……不是。
阿难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所以他还是会悲伤,所以他伤心哭泣,每天难过得不得了。
那有一位长老,叫做阿尼卢豆。
他就头脑比较清醒,想说:你这样……阿难整天在那边哭泣,那么难过,这样下去不得了。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没有请教佛,到底有什么交代?该问的问题也没有问。
所以他就祈请阿难说:你不可以再这样子难过悲伤了,一切有为法是无常,所以你不要执着。
佛入灭,祂只是因缘的示现,这样而已,你不要太难过。
所以你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赶快请问佛一些问题,看祂有什么交代?他说:阿难,你是守护佛法法藏的人,守护佛法宝藏的人。
佛陀亲手托付,把这个佛法托付给你,你如果不赶快把一些交付的事情交代好的话,那你就会违背佛的所托,托付你这个佛法的这个重任。
所以,阿难听完之后,就把眼泪收起来,悲伤收起来,就去问佛,请问佛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佛涅盘之后,我们应该如何修行?第二个:谁是我们的老师?本来佛祢是我们的老师,可是祢走了以后,我们、我们怎么办?谁是我们的老师呢?第三个问题就是:恶口的车匿,车匿这一位,就是释迦牟尼佛半夜翘家的时候,当太子半夜出城,那个车夫叫做车匿,所以那个时候是伴随祂一起离开家里的,一起修行的这一位。
可是他死性不改,什么死性?恶口的这个性情不改,即使是出了家之后,还是什么?恶口,喜欢恶口。
所以住在僧团里面,就是常常、就是跟大众起争执,经常恶口,让人家生烦恼,引起大家的什么?共同的愤怒。
所以,这个也要好好的问佛。
这个恶口的车匿,我们应该怎么样跟他共住呢?有什么办法来对治他?这个意思。
要把他怎么处理?这样子。
第四个问题就是:佛法的开端,应该要怎么开始呢?应该怎么说呢?这就是「如是我闻」的来由。
佛法的开始,应该怎么样来开始?
佛就回答说,第一个问题:佛涅盘之后,我们应该如何修行?依四念处修行。
所以,今天我们不管你是修学什么法门,「四念处」这个法门是一定要修的,因为是佛陀入灭之前交代我们的。
以修四念处为主、主修的方法。
这个我们在明年,会大家来共修四念处。
这个不管你是小乘、大乘、还是显教、密教,都一定要的。
为什么修四念处这么重要?因为它证涅盘、解脱最快,你们修了就知道。
要证果最快,没有比这更快的;要断我执最快、断烦恼最快。
第二个问题:谁是我们的老师呢?「戒律」是我们的老师,以戒为师。
所以佛涅盘之后,谁是我们的老师?就是以「戒律」作为我们的老师。
所以,我们看佛法兴不兴盛,就看它宏扬戒律兴不兴盛,大家持戒的情况好不好。
所以戒律在,佛法在;戒律不在,佛法就灭了。
所以戒律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发愿什么?尽可能的,尽我们的能力去受戒、持戒,然后宏扬戒法,这样才能够让佛法久住世间。
第三个问题:恶口的车匿,这个家伙,我们应该怎么样跟他共住呢?佛就回答说:这个……我涅盘以后,我走了之后,你们要用「梵天法」,梵天法来治伏他,等到他柔软调顺了之后,再教他删陀迦旃延经,教他这部经,他就可以证果。
果然不错,后来就是他调伏了之后,再教导他这部经之后,他后来也证得阿罗汉。
所以佛还是有先见之明,知道怎么样治伏这个恶口的比丘。
我们现在就要解释,什么叫做「梵天法」?梵天法,就是佛教有对那个恶比丘的一些处罚的方法,有三种处罚的方法。
叫做「摈治」,这个「摈」就是提手旁那个宾客的宾,欢迎来宾那个宾,提手旁一个宾,这个念摈。
有摈治的方法,就是专门来对治这些恶比丘,应该怎么来处理他们,有轻重的差别。
一个是,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梵天法」,就是「默摈」。
默摈,沉默的默,默摈。
就是虽然他还可以留在我们僧团里面,跟这个比丘共住,但是我们大家都不要跟他往来,谁都不要跟他讲话,叫做默摈。
这是第一种。
现在,佛的交代就是说:我涅盘之后,你们就用这个默摈法,来对治这个恶口车匿,这位比丘。
它为什么叫做「梵天法」呢?因为它有一个来源。
据说在大梵天王的那个王宫前面,他有立一个法坛,只要那一个天众不如法,就让他站在那个法坛上面,就很像我们的罚站,站在那个上面,然后大家不跟他讲话。
所以就引用到我们僧团来,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讲话,等于是对他的一种处罚,大家都不理他、不睬他,看到也好像没看到一样,让他能够悔改。
这是第一种最轻的。
再重一点的,就是把他从这个僧团当中赶出去,他什么时候忏悔、改过,再欢迎他回来。
他如果不忏悔、不改过,也是永远不让他再回到这个僧团来。
这是第二种,叫做「摈出」,出入的出。
就是把他摈出,把他赶出僧团,改了才可以回来,没有忏悔、改过,不准回来。
第三种,就最严重的。
就是比丘,罪性恶大的比丘,他犯了重罪,但是死不忏悔、不悔改、死不悔改。
那没有办法,因为留在这个僧团里面,怕影响其它的比丘众,所以就把他赶出去,逐出僧团,然后除掉他的名,这位比丘名就在这个僧团当中就除名了,永远不准再回来。
因为他死性不改嘛,也不知道忏悔,也不会改过,所以就把他除名,永远逐出僧团。
这个叫做「灭摈」。
灭摈,消灭的灭,就是赶出去,不准再回来。
这个就是佛对治恶性比丘,在僧团当中,应该怎么样处理的这三种方式。
现在佛,就是交代说,恶口的车匿,我们只要用「默摈」,这样就可以了。
第四个问题就是:佛法的开头,是应该怎么说呢?应该怎么说?就是「如是我闻」,应该这样说。
任何的那个一部经典的一开始,就是用「如是我闻」。
为什么用「如是我闻」?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三个理由。
「如是我闻」,就是六成就。
佛在涅盘之后,这些证果的阿罗汉也随着佛纷纷的入灭。
想说:我们的老师不在了,祂涅盘了,我们还留下来了做什么?所以就纷纷入灭,因为证得阿罗汉他可以什么?有神通,随时要入灭,就入灭,所以阿罗汉就纷纷入灭。
六欲天、还有色界诸天的天人一看,不得了,再继续入灭就……佛法就要灭了!所以见到这种情形,就去见大迦叶。
大迦叶尊者,也是佛的大弟子之一。
求他说:你一定要慈悲、要发愿,看怎么把佛法建立起来。
大迦叶就想:对啊,这个问题很严重、也很重要,怎么办呢?所以他就不断、不断的思惟,怎么办?怎么办?怎么把佛法建立起来呢?最后他决定:我应当要结集经、律、论三藏,这样才可以让佛法久住世间。
他就这样子决定,未来的众生,才能够得到佛法的受用,得到佛法的利益。
他这样决定了之后,就赶快到须弥山顶,去敲、敲那个铜钟。
因为铜钟的音声,可以传得很远,传遍三千大千世界。
一面敲,一面讲说:佛陀所有的弟子啊,如果你们感念佛陀的话,那就应当要报佛陀的恩,不要再入涅盘了,不可以再入涅盘了。
一面敲,一面讲。
所以大迦叶的音声,还有铜钟的音声,就传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这些有神通的弟子,证得阿罗汉的弟子,就都听到了,就纷纷的会集到大迦叶这个地方。
那来了很多大弟子,大迦叶就告诉大众说:佛已经涅盘,那些知道佛法,那个对佛法有很深的了解的这些弟子,还有能够守持佛法的这些弟子,还有能够背诵的这些佛法的弟子,背诵佛法的弟子,都纷纷随佛入灭了。
这样子再下去的话,佛法是真的要灭亡了。
因为这些大弟子,知道佛法、守持佛法、背诵佛法的这些弟子都入灭,佛法就等于要亡了嘛!因为将来就没有人可以背得出来,怎么办呢?所以大迦叶就说:未来的众生,实在是很可怜。
这个释迦牟尼佛,就好像智慧的眼目,一旦失了这个智慧的眼目,无明的众生就要堕入到什么?黑暗的深渊里面去了。
所以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都是因为慈悲心,怜悯众生,我们现在也应该要继承佛的法教,佛的教化。
所以,我们应该先结集经论,在结集经藏之后,你们谁要入灭,可以随意入灭。
先把经、律、论三藏结集完,你们要入灭的,就随意啰,你们就可以入灭,因为什么?已经把佛法完整的保留下来了。
所以大家听了大迦叶的话,就真的不再入灭。
大迦叶就在这当中,证得阿罗汉的这些弟子当中,选了一千个人,到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这边来结集,最后就有了经、律、论三藏。
他们在报告,他们背诵出当时听闻佛法的,佛说法的那些内容,起来报告,就先说「如是我闻。
」佛在什么……,佛一时在什么、什么地点,然后当初与会的有那些大众,就这样子说出来。
就是我们前面所谓的六成就,就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我们知道,「如是我闻」,它是为了佛法久住世间而设立的。
我们今天就把「六成就」的前面三个介绍完毕。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六成就之2
(卷二~三)
四、主成就(说法的人)
佛有十个名号:
1、婆伽婆
2、如来
3、阿罗汉
4、正徧知
5、明行足
6、善逝
7、世间解
8、无上士
9、调御丈夫
10、天人师
五、处成就(说法的地方)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还在六成就的部分。
前面已经介绍过「如是我闻。
一时……」这三个成就,今天介绍「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佛」,就是说法的人。
祂在什么地方说这部大般若经呢?就是在王舍城灵鹫山这个地方来讲的,所以我们今天就介绍这个部份。
佛是说法的人,什么是「佛」呢?我们今天就详细介绍,什么是佛的境界。
佛有无量的功德,所以祂的名号其实是无量的。
可是我们不能说无量,然后就介绍完了,总是要归纳整理一个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内容,佛的名号。
在大智度论,大概它列出来的有十几个佛的名号,我们就取一般比较熟悉的十个来做介绍,就所谓佛的十个名号。
在不同的经论,它大概是大同小异,有一、两个不同,不过没有关系,我们知道佛的名号是无量的,所以其实介绍那个内容,都是在这个无量的范围里面。
佛的名号,第一个可以叫做「婆伽婆」。
「婆伽婆」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有德;第二个是巧分别。
这两个就是我们常常在讲的,佛有无量的智慧、德能。
第一个「有德」,就是指佛的德能,有无量的德能;第二个「巧分别」,是说佛有无量的智慧,这个巧分别,是分别什么样的内容呢?就是一般我们所谓的「根本智」跟「后得智」的圆满,只有佛能够证得。
祂不但知道诸法的总相,也知道诸法的差别相。
什么是诸法的总相呢?就是明白一切法自性是空的,这个「空相」就是诸法的总相。
别相就是千差万别,一切法的差别相,这个是别相。
佛不论是总相、还是别相,祂都是非常的清楚明白,有这个圆满的智慧来了知。
第三个,就是有名声。
佛的名声响遍无量的世界,所以任何人或者三界当中,没有任何的名声可以超过佛的。
在人间有转轮圣王,他的名声已经很大。
或者是,我们大部分都知道帝释天啦,就是玉皇大帝。
帝释天他的名号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或者是大梵天王,他的名号也很响亮,可是都比不上佛的名声,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没有离开,这些众生,有名声的众生,都没有离开三界,因为他们的无明、烦恼还在,还继续在受三界轮回的苦,所以他的名声比不上佛。
婆伽婆第四个意思,就是能破,能破什么呢?能破淫、怒、痴,淫、怒、痴就是贪、瞋、痴,我们一般是讲贪、瞋、痴。
祂能破贪、瞋、痴三毒烦恼,我们大家都知道,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也已经能够断除三毒了嘛,因为他们已经断我执,没有我执就没有贪、瞋、痴,所以辟支佛跟阿罗汉他们也断了贪、瞋、痴,那跟佛有什么差别呢?现在说佛也能破贪、瞋、痴,小乘的二乘果位也是能破贪、瞋、痴,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它们最大的差别就是虽然断了贪、瞋、痴,但是习气还在。
我们说余习未断,阿罗汉跟辟支佛虽然已经能破贪、瞋、痴,但是他们的余习还在,剩余的习气还在。
余习的意思就是说还有那个味道。
譬如说:我们一个放香的盒子,你把香拿走了以后,那个盒子还有香的味道;我们放茶叶罐的那个茶叶罐的盒子,你把茶叶拿掉,那个罐子还有味道。
那个叫做余习,剩余的气息。
所以证得阿罗汉的这些果位的圣人,他们还有贪、瞋、痴的习气在。
像我们知道舍利弗,他虽然智慧第一,他已经证到阿罗汉,可是他瞋恚的习气没有断。
像过去有一位国王,他有一次被一条毒蛇咬到,眼看着就快要死了,所以就召集最好的医生,来商量、对治怎么样来救这个国王。
大家商量的结果,就说把原来咬国王的这条毒蛇再把牠什么?再把牠引出来,叫牠把国王的这个毒再吸回去这样子,国王就能够活命了。
所以他们就纷纷念咒啊、念咒语,然后把原来的那条蛇引出来。
果然不错,那条蛇就毒蛇就爬出来了,他们就在蛇的旁边升起一堆火堆,然后命令那条蛇说:你赶快把国王的身上的毒吸回去,要不然我们就把你丢在那个火堆里面。
这条毒蛇就心里在想:我已经吐出去的毒,凭什么要我把它吸回来?我把毒吸回来,我不是马上……我自己就毒死啦!反正这样子也是死,跳进火堆也是死,我干脆就跳进火堆。
所以牠死也不愿意把那个国王的毒给吸回来,所以牠就自己爬到那个火堆里面,这样活活给烧死。
这代表什么意思呢?佛说这就是舍利弗的前生,过去世他有一世就是这条毒蛇,所以虽然舍利弗这一世已经证得阿罗汉,可是他瞋恚的习气还在,生生世世都带着这个瞋恚的习气,有坚固、不轻易动摇的心,谁都拿他没有办法,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的例子,就是佛的另外一位弟子,就是毕陵伽婆磋,他也证得阿罗汉了。
他因为要这个托钵,每次托钵要经过恒河水,要到对岸去托钵,因为他证得阿罗汉有神通,所以他每次就走到那个河边,就开始弹指说:小婢女停住!不要再流了!他是命令那个河神,恒河那个女河神,叫她恒河的河水马上就给我停止,不准再流。
可是他的语气非常的什么?瞧不起人,叫她小婢女,就是人家使唤丫头,说:丫头!过来!那个意思。
他就说:小婢女!停住!不准再流了!那没有办法,因为他有神通嘛!所以乖乖的,虽然心不甘、情不愿,河神还是把恒河的水停住。
毕陵伽婆磋就可以这样子走到对岸,然后去托钵。
这恒河的河神就觉得受到了羞辱,一状就告到释迦牟尼佛那边去了。
她就跟佛说:祢有一位弟子啊,毕陵伽婆磋,你的弟子啊,你的大弟子,他每次都跟我讲:小婢女!停住!不要再流了!他每次都这样子骂我!佛就叫毕陵伽婆磋过来,说:你赶快跟恒河的河神忏悔、谢罪。
毕陵伽婆磋很快的就合掌,向那个河神说:小婢女!对不起!不要再生气,我这下我现在向你忏悔、谢罪。
结果旁边看到的大众,大家都在笑。
那有向人家忏悔、谢罪的,还用骂人的?所以这时候,佛就说了,就跟这个恒河的这个河神说:妳看嘛!毕陵伽婆磋向你忏悔、谢罪了,可见他没有那个傲慢的意思,可是他为什么今天会说出这么好像瞧不起人、傲慢的话来呢?那是因为他五百世以来,都生长在婆罗门的家里,已经养成那种瞧不起、傲慢的习气,因为婆罗门是四种种姓最高的嘛!所以就五百世都是这样熏习,自然就是那个习气在,虽然证得阿罗汉,可是他那个余习还在,他自然就是会说出这样好像很不恭敬的话来。
所以佛就说不能怪他,他现在既然愿意向妳忏悔、谢罪,表示说他心中并没有傲慢,虽然他说出好像傲慢、无理的话,但是他心中并没有傲慢的意思。
这两个例子都是说明,已经证得阿罗汉,还有余习未断。
可是佛祂为什么能够叫做婆伽婆呢?二乘的圣人都不能够叫婆伽婆,只有佛可以叫做婆伽婆,就是因为佛祂已经没有剩余的习气了。
譬如说有一个人用刀子来割佛的左手,另外一个人用上好的,世界上最好的就是牛头栴檀嘛,栴檀香我们知道是香里面最好的,用这个栴檀香来涂佛的右手。
像我们一般人的反应,就会很恨这个什么?割我左手的人,然后很赞叹这个用香涂我手臂的人。
可是佛祂没有,祂的心是平等的,既然不会瞋恨这个割祂手的人,也不会什么?贪爱涂祂手臂的人。
这就是说明佛祂已经没有余习了,剩余的习气都永远都已经断除了。
还有很多例子。
譬如说:佛有一次受到陷害,大家都知道有一位婆罗门女假装怀孕,有没有?她跟五百位婆罗门串通好,五百位婆罗门叫她说:我们去陷害佛,然后妳假装怀孕。
所以她绑一个木盆在肚子上,外面穿衣服看不出来,这样挺个大肚子,就到大众前面,等佛在这个大众的人群里面的时候,她就故意出来说:「祢让我怀孕了!祢一定要负责!」就在那边赖佛说,她说佛让她怀孕。
这时候佛祂也没有说,唉呦!赶快为自己辩护啦!还是很羞愧啊!都没有那种……祂是面不改色,没有任何好像尴尬的表情。
可是,这时候就有一个老鼠,然后爬到她的肚子,把那个线、把那个绳子咬断,结果木盆就掉下来,当场就掉下来。
听说是佛用神通,不可考、不晓得,那个木盆就掉下来,当众就拆穿了嘛!这时候就天人就散花供养,然后就赞叹佛的功德,可是佛也没有欢喜的表情,还是一样面无表情,就说明佛的心是平等的,不管是赞叹我也好、毁骂我也好,毁谤啊、辱骂啊,都不增不减。
还有我们知道,佛祂也吃了三个月的马麦嘛,马麦就是喂马的饲料,吃了三个月马饲料,祂也没有觉得很忧心。
像我们会为生活担心嘛,怕饿死啊!就说要赚很多钱啊,然后存款越多越好,那个零越多越有安全感。
佛祂没有担心,祂不会为说明天的生活担心,不会,所以祂也没有……三个月以来,从来没有看到祂说、表情很忧虑这样子,没有。
常常也有天人供养佛百味具足的、很好吃的饮食,可是佛也没看起来很高兴的样子,没有喜悦的神情。
这些都是说明佛,祂的习气已经完全断除了,祂的心是完全平等的,不管你是赞叹啊、还是毁谤啊、你是轻视啊、还是恭敬啊,都是不增不减,跟金子一样。
金子经过烧炼啊、打磨啊,它金子的成分不会增一分,也不会减一分,不增不减。
你对我好,我不增不减;你对我不好,我不增不减。
没有差别,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这个就是说明佛的剩余的习气,都已经完全断除,才可以做到这么圆满。
所以其它的都不能称为婆伽婆,只有佛祂能够称为婆伽婆。
它具有四个意思: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还有能破贪、瞋、痴,这是第一个婆伽婆。
第二个如来,「如来」就是「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这个意思。
就是说,就像一切的诸佛一样,现在佛也是一样,祂知道乘如实道,这个「如实道」就是如实知、如实解的意思。
祂就是……祂怎么样来成正觉?「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来成正觉」,就是祂成佛了,可是祂怎么成佛的?就是乘如实道。
这「如实道」就是如实知、如实解什么?诸法实相。
你只要能够完全的了知诸法的实相,完全的证得,你就可以成佛,可以成无上正等正觉,称为「佛陀」。
所以佛祂是怎么样成佛的呢?就是祂不但如实知诸法实相的道理,而且还把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为众生来如实说,所以是如实知、如实说。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所以称为「如来」。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祂为什么可以称为如来?就是因为祂已经完全证得诸法实相的道理,然后也为众生来宣说诸法实相的道理,因此祂可以称如来。
一切佛都是这样成的,所以一切佛都可以称为如来。
好,第三个是阿罗汉。
阿罗汉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杀贼」。
我们都知道杀什么贼?就是杀烦恼贼嘛!烦恼贼是对内来说的,外呢?能够破除一切的魔军、魔眷属,不管你是魔王啊、魔民啊、魔女啊,一切魔的眷属,全部都可以破除。
所以外来说,是破除一切的魔军、魔王;内来说,是可以杀烦恼贼,所以称为杀贼。
第二个是「不生」的意思。
佛心中的种子,在后世田中再也不生起无明,所以祂破除无明以后,不会再生起无明。
楞严经里面就有问到嘛,说:佛已经去除无明,什么时候还会再生起无明?不会了!就像金矿你炼成纯金之后,不会再回到金矿来,所以一旦破除无明之后,不会再生起无明,所以称为不生。
这是阿罗汉第二个意思,叫做不生。
第三个叫做「应供」,因为佛祂已经断除一切的烦恼,然后已经圆满一切的智慧,所以祂应该受到一切天地间的众生供养,所以应供的意思,就是「应该受供」的意思,我们就知道阿罗汉有这三个意思:第一个杀贼,第二个不生,第三个应供。
佛的第四个名号,叫做正徧知。
「正」,就是正确的意思;「徧」,就是普遍;「知」,就是知道一切法、了知一切法。
祂是正确,而且普遍的了知一切法。
我们不能够称为正徧知,是因为可能我们的了知会有错误的时候。
所谓正确,就是祂完全没有错误的时候,我们有的部分明白,有的不明白,所以不能够叫做普遍。
佛能够叫做「徧」,就是祂能够普遍,没有任何遗漏的,没有祂不知道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只有佛祂能够用普遍,不但正确而且普遍的了知一切法,是因为佛祂的智慧圆满的缘故,所以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这一切法的内容有那些?当然是非常的多。
不管是你想要解脱的话,就是苦、集、灭、道嘛,佛如实了知,也这样子来教导众生。
你想成佛的话,就是要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佛祂也是如实说,如实来教导众生,什么是诸法实相的道理。
我们明白证得,就能够成佛。
佛祂也知道十方世界的名号,还有六道众生的名号,祂完全了知。
祂也了知一切十方众生的心相、结使、善根、还有出要。
什么是一切十方众生的心相?心相就是心的相貌。
像饿鬼的众生,它是什么?悭贪的相貌,它的心相是悭贪。
地狱众生的……它心的相貌是什么?就是瞋恚嘛。
像色界天,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那不管十方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的内容,佛都知道他们的心理,心的相貌是什么样的相貌?心的形相是什么?佛完全了知。
而且也知道众生所有的烦恼,结使就是烦恼、结使的意思。
一般的烦恼,我们就分成见思、还有尘沙、无明这三惑、这三种烦恼。
佛也知道众生有这些烦恼,那些众生有那些烦恼,佛也完全了知。
也知道众生有那些善根,一般的善根也很多内容。
百法里面善根有十一个,十一种善法,简单来说,小乘就是有无贪、无瞋、无痴,是小乘的三善根;大乘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
一般是笼统的来说是这样子,很简略的介绍。
可是善根也是无量、无边,范围非常的广,佛也完全的了知。
还有出要,出要就是出离的心要,佛也知道。
譬如说:有见思烦恼的众生,怎么样来脱离这个三界呢?就是破见、思,就可以。
出离的心要,就说你怎么样出离三界?你只要破见、思惑,你就可以出离三界,你只要破尘沙、无明惑,你就可以出十法界,这个佛陀也完全了知,然后也用这些内容来教导众生,所以我们称佛为正徧知。
第五个明行足。
这个「明」,就是三明的意思。
三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还有漏尽明。
「行」呢?就是业行。
这边业行的范围也是很广,这边只是指身业跟口业。
「足」呢?就是圆满具足的意思。
所以明行足全部来说的话,就是祂三明圆满具足,佛的三明圆满具足,还有身业、口业圆满具足。
像阿罗汉跟辟支佛,虽然他们已经证得果位,可是他们的三明没有圆满具足,怎么知道呢?因为阿罗汉跟辟支佛,他只能够知道自己或者是周遭的一些人,或是某些众生,他没有办法像佛一样,可以了知无量、无边的众生。
宿命是对过去来说,就是宿命了解过去;天眼了知未来,所以对过去跟未来的事情,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只能够知道八万劫,知过去、未来只能够知道八万劫,最多只能够知道八万劫,可是佛祂对于过去跟未来,可以了解无量劫,所以我们说佛祂是圆满具足的。
像身业跟口业来讲的话,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还有身业跟口业的过失,不像佛能够圆满具足,所以也不能够叫做明行足。
所以我们看到明行足这个名称,就知道它是在赞叹佛的功德,只有佛有这样的功德。
可是我们平常常常听到说宿命通啊、天眼通啊、漏尽通啊,可是现在为什么出来一个三明呢?它现在不说通而说明,通跟明到底有什么差别?现在我们就解释它们有什么差别。
「通」,神通是定的成就,现在讲这个「明」,是智慧的成就,这是它们最大的差别。
所以定的成就跟慧的成就,它们的成就就有差别了。
像以宿命通来讲,宿命通只知道过去生的事情,就是譬如说你过去曾经有当过人,如果他已经有宿命通,他已经修到有宿命通的话,他可以告诉你说,你曾经唐朝是人啊、然后后来人死了以后又当畜生啊、然后又……也曾经出过家啦、然后又有修行过啦……怎么样,就是这样而已。
可是每一世的详细内容不知道。
可是如果有宿命明的,他就会更清楚,他可以告诉你说,你曾经出生在什么样的种姓的家庭里面、你姓什么、然后叫什么、然后你做过那些事情、造过那些业、你那一生是活得生活很愉快、还是在受苦、所以你今天发生的这件事情,其实就是因为你那一世曾经造过那个业,然后现在感果了、现在受报了……他可以很清楚的告诉每一世的详细状况,你做了那些事情,然后你那一世是苦比较多、还是乐比较多,所以这个智慧、智慧的明利,它就能够了知的内容会比较详细一点。
天眼通也是一样,天眼通跟天眼明的差别也是一样,天眼可以知道未来嘛,所以天眼通能知道说,你这一世死的话,会投生到那里就这样子,可是投生的因缘不明白。
可是有天眼明的,他就还知道你会投生在那里,然后你投生的因缘是什么。
比较详细的了解,这就是它们的差别。
然后漏尽通也是,漏尽通他只知道说他烦恼已经断尽。
漏尽的意思,这个漏就是烦恼,尽已经完全的断尽了,知道烦恼已经完全断尽,还会不会再来受生?没有把握、不知道,这个是漏尽通。
可是漏尽明的话,他知道他烦恼已经断尽,他不会再受生死轮回了,不会再受生死,这个就是漏尽明。
他比较有把握,所以我们就知道智慧的成就,是大过于禅定的成就,所以他们了知的内容是有一些差别性的。
第六个善逝。
佛的第六个名号叫做善逝,善逝就是──「善」就是好嘛,「逝」就是去,就是去的好,什么叫做去的好?就是往生,我们称佛为涅盘,我们就是往生嘛,对我们来讲是往生,佛为什么可以称为说祂去的好呢?因为祂示现涅盘,是在什么样的状态示现涅盘呢?祂是在甚深的三昧当中,无量的大智慧当中示现涅盘的,跟我们临终的状况完全不一样,我们是手忙脚乱有没有?然后业障现前,然后烦恼,受烦恼、业力的支配,完全不能够生死自在。
可是佛不同,所以我们称佛为善逝。
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善说。
就说明佛祂是一个善说者,善于说法的人。
为什么说佛祂是善说的人呢?因为祂在说法的时候,祂是就诸法的实相而说法的,而且祂不执着任何的法,就是说祂不执着对法的贪爱而来说法的,不像我们在说法的时候,会有一些我们认为这样子是正确的,我们对法有贪爱,我们对法有执着,所以当我们这样为众生说,但是众生不领情、不接受的时候,我们就怎么样?心中会开始产生恼怒了,就是因为我们对我们所说的法,我们认为对的意见,有执着跟贪爱。
可是佛祂完全没有,祂就是安住在完全清净的、没有生灭的涅盘当中,这样的境界当中来说法的,在诸法实相当中来说的,所以我们说佛祂是一个善说者。
而且祂说法也是以祂的智慧力来观察弟子来说法的,所以佛祂知道那些弟子这一世是可以得度的,那些是没有办法得度的,佛祂很清楚。
所以佛说法,祂是以祂的智慧力来观察。
祂知道有一些众生,你是不管用尽了所有的善巧方便,你又用神通、又用智慧,他就是没有办法得度,像这样的弟子,你就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跟精神在他的身上,是不是就不管了?也不是,跟他结法缘,结下将来度化的因缘,但是这一世他没有办法度化,佛非常清楚,所以祂就花比较多的时间,在那个可以度化的众生的身上,在那个地方住比较久。
这个地方,如果说祂看善根也没有成熟,然后也不是上根利智的,然后烦恼又重的,习气又重的,佛在这个地方不会停留很久,很快就离开了。
这也说明佛祂……就说我们怎样感得佛菩萨来度化我们?我们说这个地区有没有那个法缘、有没有佛的法缘,就是看这个地区是不是这样根性的,因为诸佛菩萨愿意来度化这个地区,就是看这个地区大部分的众生是不是上根利智的,善根是不是已经成熟了,就是度化的因缘是不是成熟了,还要再看他们的烦恼是不是比较轻、比较轻微、比较薄,像这样子的众生是比较容易度化的,诸佛菩萨就会感化、应化到这个地区来弘法。
现在也说明佛祂为什么是善说者呢?因为祂有智慧力来观察,有些弟子他是可以度化的,可是也有快、慢,有些弟子很快、有些弟子很慢,佛祂也知道。
那个快的,就要怎么样?让他赶快成熟,赶快成就;那个慢的,佛也慢慢,祂也因为不能够着急。
还有,用什么方法来度化他,也很重要。
那个循规蹈矩的,大概用正道来度化就可以了。
可是有一些比较做怪的,根性比较难调的,这个可能就要用非常法,用比较好像倒行逆施的方法来教化,这个佛也非常的清楚。
还有不同根性的人,祂说不同的法。
像那个比较吝啬、小器、悭贪的,就为他说布施的功德。
你想发财嘛,那就布施嘛!对于那个会毁犯的,就为他说持戒的功德。
对于那个生灭、有为法比较执着的,就为他说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涅盘法。
对于那个声闻根性的,就为他宣说四谛法。
缘觉种性的,就为他说十二因缘。
大乘菩萨种性的,就为他说发菩提心、行六度、十波罗蜜的内容,让他能够很快成佛。
这个都是说明佛,祂为什么是一个善说者的例子。
第七,世间解。
「世间解」就是了解这个世间、知道这个世间,叫做「世间解」。
这个「世间」,就是「有情世间」跟「器世间」,就是我们说十法界的身心世界。
身心就是有情世间,世界就是器世间。
所以佛祂知道、了解这个情器世间,这个十法界的身心世界都是分别、执着、妄想所造成的,这个「知」,不是世俗人的知,也不是外道的知,祂是如实知。
如实知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什么叫做如实知?就是如实知一切法的真实面貌,叫做如实知。
所以佛祂的心就是住在恒常清净的,安住在没有生灭的涅盘境界当中,这个我们刚才说过了。
祂虽然心、祂的心,就是平常佛的心的状态就是这样子,没有生灭,涅盘的境界,但是祂是不是就不动,什么事都不做?没有。
祂还可以随缘来度化众生,这就说明佛祂不住什么?不住空。
可是祂虽然随缘度化众生,祂又了知众生如幻,一切法如幻,所以祂又不住有,所以祂那个涅盘境界,叫做无住涅盘。
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所以叫做无住涅盘。
祂不住世间,又不离世间。
不住世间,就是祂不会住着在世间,因为「智不住三有」嘛!又不离世间,这「悲不入涅盘」,所以祂不会入那个无余涅盘,就是都不度众生,就是在那个涅盘境界,什么度化的众生都不做,不会!所以它叫做无住涅盘。
金刚经说「无住生心」,就是这个意思。
你的心是安住在空的境界,但是「生心」,又可以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跟智慧神通来度众生,所以不住空、不住有,中也不着,那有没有一个中?也没有,连中也不着。
这个就是了解诸法实相的道理,就能够证得这样的境界,这个就是世间解。
第八个,无上士。
「无上」的意思就是没有比祂再更什么?超上的,没有超过祂的。
为什么称佛为「无上士」呢?就是一切法,没有超过涅盘之上的;一切法当中,至高无上的就是涅盘了。
一切众生当中,没有超过佛的,所以一切众生当中,佛是至高无上的。
为什么叫做无上士呢?就是佛祂不但自己证到涅盘,还引导众生都能够什么?证得涅盘,所以祂是无上士。
因为涅盘是一切法至高无上的,佛祂证得至高无上的法,然后再引导众生全部都可以入什么?涅盘的境界,所以我们说佛是无上士。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无答」,回答的答。
为什么称为无答呢?就是一切的外道的法,是可回答、是可以回答的、是可以破解的,并不是真实清净的。
可是佛法它是不可以回答、不可以破的,超出一切语言之外,是真实清净的,所以我们称为无答。
因为诸法实相的道理,本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嘛,是没有办法言说的,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它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因为它已经超出言语的范围之外了,是没有办法破除的。
第九,调御丈夫。
「调御」,就是调伏驾御的大丈夫。
佛祂是能够调伏、驾御众生的大丈夫,只有佛祂最善调,能够调伏、驾御众生。
我们都不善调,因为说了半天,他都没办法调伏,那就是不善调。
只有佛祂是调御丈夫,佛祂因为有大慈心、有大智慧,所以祂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柔软的话,什么时候应该说赞美的话,什么时候应该喝斥,什么时候应该责备,什么时候又应该怎么样?参半,间杂着赞叹还有责备,有时候赞叹、有时候责备。
佛因为有智慧的观察又慈悲,所以祂善于调伏、驾御一切的众生,很快就可以被佛所度化,所以称佛为调御丈夫。
好,第十是天人师。
佛开始教导我们什么是该做、不该做,什么是好的、不好的,我们只要愿意随顺佛的教导去做的话,就一定能够解脱烦恼,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可是为什么叫「天人师」呢?因为我们看佛祂有时候也度化龙啊、天龙八部,那个龙啊、或者是鬼神啊、还有其它的众生,其实佛祂也有时候度化其它道的众生,为什么只说佛是天人的导师呢?天人就是只有天跟人道,天道跟人道,其它的众生佛也度化他们,为什么只说是天人的老师呢?那是有原因的。
那是因为佛祂度化其它道的众生的人数比较少,数量不能说人数,其它不是称为人,其它的数量比较少,度化天跟人的数量比较多,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因为天道跟人道,这两道是比较容易得道的,比较容易开悟、证果的,所以说天人师。
因为天人他是智慧比较猛利,人道中,我们知道为什么要暇满人生,就是人道当中最适合修行,因为人道烦恼比较轻、厌离心强,因为苦嘛,所以那个厌离心非常的强,而且又能够受戒、能够证果,所以人道当中最容易修行。
天人他们智慧猛利,所以这两处最容易得道,所以我们说天人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道当中,都是行善,种善因比较多。
天道,我们知道它是受乐报嘛,天道已经不是在种善因,而是在享受那个福报了,就是他过去曾经种善因,现在生为天,然后享受福报。
所以人道当中是种善因比较多,天道当中是受乐报比较多,可是其它道的众生,种善因、受乐报的情形比较少,所以我们说天人师,就基于这些理由。
好,十个名号讲完了。
接下来讲「住」,就是说法的地方。
佛说大般若经,是在王舍城,为什么叫做「住」呢?这个「住」,有意思,不是说佛在那边讲经,然后就完了。
这个「住」,它其实有深意在里面。
我们知道佛祂自证的境界,祂是随时住在像首楞严三昧、种种的大三昧、大乘的三昧当中、无量的三昧当中,这个是佛的自证的境界,祂自己的境界是这样子。
而且祂是住在像一切智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等的什么?大智慧当中、无量的智慧当中,这个是佛祂自证的境界。
而且祂同时也住在像八万四千法门,这无量度生的法门当中,这个是佛祂自己的境界是这样子。
可是为了悲愍众生、为了怜愍众生,所以祂示现在王舍城,所以我们说祂住王舍城,这个「住」的意思,就是说明佛是为了悲愍众生,而示现在王舍城说法,这个就是「住」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要讲什么「王舍城」,王舍城的故事。
为什么叫王舍城呢?这个「王舍」,就是国王的房舍、国王的宫舍、宫殿,就是这个城,曾经是国王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王舍,国王居住的房舍,这座城所以叫做王舍城,所以它有三个典故的起源,传说有三个,它为什么叫王舍城的典故。
第一个,从前摩伽陀国,摩伽陀国有一位国王,他生了一个儿子,是长得很奇怪的。
他是一个头、两张脸、四只手,所以当时的人就觉得这个非常不吉祥,这个小王子非常不吉祥,应该想办法看怎么把他处理掉。
果然国王就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他头剁下来,让他的身手分家,然后丢到旷野里面去,就想说这样就除掉这个祸害了。
结果他被一位叫做阇罗的罗剎女鬼,把他捡回去。
罗剎女鬼也可以把他的头跟身体接起来,也是有小神通,她是属于鬼通嘛,女鬼就是有鬼通。
所以她把这个王子的头跟身体接回去,然后喂他奶吃,慢慢地抚养长大。
结果这个小王子,虽然是怪胎,可是本事很大,所以他就慢慢的一个国家、一个国家都把它消灭掉,终于统一天下。
所以他就把这个消灭国家的国王,全部都把他放在王舍城这个地方,所以一共放了一万八千个国王在这个五座山当中,王舍城、城在中间,旁边有五座山围绕,灵鹫山是其中的一座,你们到了印度、到过印度就知道,那个中间的平原是王舍城,旁边有五座山,灵鹫山是其中的一座,我们一般是只到灵鹫山,其它四座就没有去。
所以这个小王子统一天下了之后,就把一万八千个国王放在这个五山当中,所以从此以后大家就叫这个地方叫王舍城,为什么?是国王居住的地方嘛,这是第一个传说。
第二个,也是从前摩伽陀国,它原来住的那个大城失火了,失火了之后就重建,重建之后不久又失火,这样一建、一失火,一共弄了七次,建了七次、然后失火七次,人民都觉得说,啊!好累喔!一直在盖,所以有智慧的人就向国王建议说:不知道是不是说这里风水不好?不知道。
他就说:我们应该迁都嘛!不要在这边了。
所以国王就找啊、找啊,就找到这个地方。
他觉得旁边有五座山围绕,很像一座城市,中间很平坦,很适合建立都城,所以就在那个地方安顿下来了。
所以从此以后,也叫做王舍城,就叫这个地方叫王舍城,这是第二个典故。
第三个、第三个,古早以前有一个国王叫做婆薮。
婆薮,公公婆婆、老婆婆那个婆,薮,就是一个艹头,一个数目的数、数字的数,我们念薮。
婆薮这位国王的名字,叫做婆薮。
他虽然当国王,可是他非常厌恶世间法,很想出家,所以最后他终于出家了,出家当仙人修仙人法。
所谓的仙人法,就是当时婆罗门、婆罗门出家修的他们就称为仙人法,所以我们就知道他是在婆罗门出家的,然后修这个仙人法。
当时就有两派,为一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什么话题呢?就是祭祀上天应不应该杀生吃肉?在家婆罗门的这一派主张说:祭祀上天,应该可以杀生、吃肉。
可是出家的仙人,就是出家的婆罗门,他们那一派的说法是说:我们祭祀上天,不应该杀生、吃肉,就在那边争论不休。
这个出家仙人他们就提出一个建议说:这边曾经有一位国王,后来出家修仙人法,他的话你们相不相信呢?在家婆罗门就说:我们相信啊!喔!那好,明天我们大家去找他,请他评评理,以他的话作为凭据,我们明天就去找他。
结果当天夜里,这个在家婆罗门就先偷偷的去找这个婆薮仙人,去跟他讲说:明天我们会来到你这边,然后会为了这个话来这个请你评评理,希望到时候你站在我们这边,帮我们讲话。
婆薮仙人就答应他。
所以第二天,当他们双方人马到达之后,还是问。
所以出家仙人就问这个婆薮仙人说:你认为祭祀上天,应不应该杀生、吃肉?婆薮仙人就说:在这个婆罗门法当中,这个他们的记载,是可以杀生、吃肉,祭祀上天可以杀生、吃肉。
这个出家仙人就很讶异说:你怎么这样说呢?说:你说的是真心话吗?你真的没有打妄语吗?你真的认为说,祭祀上天可以杀生、吃肉吗?婆薮仙人就说:对,祭祀上天,杀生、吃肉没有罪过。
这些在祭祀当中所牺牲的这些畜生,像羊,他们大部分都是宰羊比较多,杀羊来祭祀上天,他说这些被宰的羊,牠们因为被牺牲掉,在祭祀当中被牺牲掉,牠们死后都可以升天,所以对这些被宰的羊来说,也是好事一桩嘛。
所以他说:可以啊!这个出家仙人就说:你实在是昧着良心说话,你实在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你这个罪恶人,你还是去死吧!结果这个话讲完,婆薮仙人的脚就陷到地里面去了。
所以这时候,出家仙人就再问婆薮仙人,再问他说:你真的认为你真的没有说谎?你真的认为祭祀上天可以杀生、吃肉吗?婆薮仙人他还是一样回答说:在祭祀上天的时候,那个杀生、吃肉是没有罪过的,这时候出家仙人就说:你实在是罪不可赦,你犯了、已经犯了严重的错误,你应该下地狱去!所以马上、他说完话,他的身体就继续再陷,膝盖陷到地里面,然后再继续到他的腰,然后再继续到他的脖子,只剩下一个头在外面。
所以这时候出家仙人再问他最后一次:你真的认为祭祀上天应该杀生、吃肉吗?这时候婆薮仙人他就在想,他说:我是一个值得大家尊敬的人,所以我说话不应该前后不一,何况在四吠陀,他们婆罗门的经典就是四吠陀嘛,何况四吠陀里面,这个经典里面确实有记载,而且确实有种种赞叹、祭祀上天的种种祭祀的法,而且是赞叹。
所以他在想,我一个人死,我一个人牺牲,没有关系啊,可是我还是要坚持!所以他说、最后说:祭祀上天,杀生、吃肉没有罪过!所以就活生生的就陷到地里面去了,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婆罗门里面,它还是继续的宰羊来祭祀,可是现在他们在下刀宰羊的那个时候,多说了一句话,说:是婆薮仙人要杀你的,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他身上。
婆薮仙人就表演到这边结束。
现在我们讲他的儿子,他有一位儿子。
因为他就这样陷进去了嘛,陷到地里面去,之前出家仙人还试图想要挽救,最后他完全……头还在外面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你这个时候后悔还来得及!你虽然已经身体已经陷到地里面,可是我们还是有办法救你出来。
可是他还是坚持,坚持说可以杀生、吃肉。
所以他就这样子活活的陷到地里面去了。
好,现在说他的儿子。
他的儿子叫做广车,广大的广、汽车的车,广车。
他继承王位之后,他也是很厌恶、厌恶世间法,他也很想出家,可是想到他的父王,好像死的不是很光采,他的父王也是出家,结果、结果就这样活活的陷到地下去,好像是一个罪不可赦的大恶人,所以他那个时候就很犹豫说:我到底要出家好呢?还是不要出家好?所以有一天他也正在犹豫的时候,空中就发出声音说:当你见到一个非常殊胜的地方的时候,你就在那个地方盖房子,然后居住下来,说完那个声音就不见了。
果然不久,这个国王就出城打猎,然后带了他的百官、侍从,跟他一起出城打猎。
在打猎的时候,他看到一只鹿,很快这样,咻的!就飞过去了。
所以他、国王他就骑着马赶快追,追这只鹿,追追追……就追到这个地方,未来的王舍城这个地方。
追到这个地方,他一看,唉呦!这个地方周遭有五座山围绕,地势很险峻,而且地下的草,这样踩起来是又细、又软,然后鲜花开满遍地,遍地的鲜花,然后周围的树林啊、花果,都非常的茂盛,而且林中还有温泉,也有凉池,而且水质非常的清澈,空中还散着天乐、天花、天香。
本来在那边游玩的干闼婆,干闼婆就是天乐神嘛,本来在那边游玩,看国王闯进来,就赶快离开了,各自离开。
所以国王这时候就在想,这个地方真是殊胜啊!我应该在这边盖房子、住下来。
他正在想完的时侯,他的百官侍从就追赶、追赶,这时候就追到他了,追赶过来。
所以他就对他的大臣说呢:我曾经听到空中有声音跟我讲说,如果我见到一个非常殊胜、难遇的地方,我就应该在那边盖房子、住下来,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所以我决定在这边建都。
所以他就舍弃原来的都城,就在那个地方建立宫殿,所以他们从此以后生生世世,他们的人民都居住在那个地方。
因为原来是这位国王,广车这位国王在那边建立国王的房舍,所以叫做王舍城。
这是第三个来源,我们把王舍城介绍完了。
现在要介绍佛说法。
佛一生说法,大部分在那些地方说法?有两个大城:一个是王舍城,另外一个是舍婆提。
佛一生弘法,大部分在这两个大城弘法。
现在就要问了,佛祂应该是大慈悲,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可是为什么祂很偏心,偏偏住在这两个大城呢?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佛说法,就是祂会选地方嘛,就是那个利根、有智慧、善根成熟、烦恼薄的,这样的众生多,佛祂就会在这个地方待的时间比较长,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
像当时印度有一些地方,像是沤祇尼这些大城呢、大的城市,是没有佛法的边国,然后再加上弥离车种族,是弊恶的人比较多,善根都没有成熟,所以佛就看因缘不具足,就不会待在这些地方,所以大部分是居住在这两个大城。
这样的情况就好像日光,日光是普照一切,可是成熟的花才会开,那个不成熟的花,阳光怎么照,它就是不会开,我们不能够强迫那个花开。
同样的道理,用这个日光来比喻说,佛祂是以平等心来说法,可是善根成熟的人,自然能够得度,就好像那个花开,成熟的花才会开,所以善根成熟的人、的众生,才能够得度。
那个花还没有成熟,没办法开,就比喻说,善根还没有成熟的,我们不能够强迫他成熟,就好像我们不能够强迫花开,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虽然说佛祂是大慈悲,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可是还是要看适不适合得度,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佛祂知道报恩的缘故,所以祂大部分是居住在这两个大城。
报什么恩呢?我们知道,一个是佛陀的出生地,一个是佛成道的地方。
所以祂就报,一个是报诞生地的恩徳,所以佛大部分住在舍婆提城。
另外一个是报证得法身之地的恩徳,所以佛大部分住在王舍城。
另外一个问题,大部分住在这两个城市,可是又大部分住在王舍城,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法身要比诞生地殊胜嘛!这是第一个理由,证得法身的地方比较殊胜,所以祂大部分,佛大部分住在王舍城。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王舍城这个地方坐禅的精舍比较多,对于想要进修、修禅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比较合适的。
那个平地虽然有很多精舍,可是闲杂的人很多,来来往往没有办法安心来坐禅。
王舍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它周围是五座山围绕嘛,所以它非常的清幽,很适合来修禅。
所以佛大部分为了修禅便利的缘故,就留在王舍城的时间比较多。
第三个原因,因为王舍城这个地方,有很多跟佛作对的。
譬如说:六师外道专门跟佛作对,我们知道有富那罗等等的六师外道,还有再加上长爪梵志,长爪梵志我们曾经提过,他后来成为佛弟子,可是他在没有皈依佛之前,他也是大外道。
他是外道里面的大论议师,辩论最好的,他也住在王舍城。
再加上那个一心想要害死佛的提婆达多,他也在王舍城,那个想陷害佛、不信佛、然后嫉妬佛的提婆达多,这些人也住在王舍城。
就是因为六师外道、长爪梵志这些外道的大论师,再加上提婆达多这些恶人,所以佛要住在王舍城,这个什么原理呢?要调伏他们嘛!就好像那个毒药生长的地方,旁边一定有解药,所以我们要找解药在那里找?就是毒药的旁边去找,这个就比喻说,佛祂不会说:啊!大外道!然后就跑掉了。
像我们就闪都来不及,不是。
祂就是要调伏外道,所以那边外道多,佛祂就住那边,就是要调伏他们。
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还有个原因,就是因为王舍城的人,大部分比较聪明,大多比较聪明,而且博学多闻,这是其它国家的城市的人所比不上的,博学多闻、聪明,而且佛也知道那些人度化的因缘已经成熟了,王舍城有很多这样子应该度化的众生,所以祂佛待在这个地方的时间比较长。
还有,就是摩伽陀国它的物产比较丰富,物产丰富那对这些出家的比丘来说,乞食、就是托钵比较容易,这是其它的国家所比不上的。
这是有一些原因,有一些原因,就是有一位龙王,他是被佛调伏为佛弟子,为了感念这个佛的恩徳,所以他就经常下甘露,使这个国家从来没有发生过饥荒,就是龙王他的功徳。
再加上频婆娑罗王,他有一次迎接佛跟一千位阿罗汉去王宫应供,应供之后,佛为国王说法,国王就证到初果,证到初果非常欢喜啊,所以他就向佛请求说,希望佛还有一千位的比丘可以住在王舍城一辈子,受到国王的供养,看你们需要什么就供养。
结果佛答应他的要求,所以就住在王舍城的时间比较多。
后来频婆娑罗王往生之后,这个传承还是继续,这个传统在王宫里面还是继续,随时都可以供养一千位比丘。
这个也是为什么当初大迦叶结集经藏、结集法藏,会选在王舍城来结集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托钵这样的困难,随时都可以,就是每天都可以,王宫里面都可以供养一千位的阿罗汉,所以他们在那边结集,就能够很安心的来完成这个任务。
再加上王舍城,王舍城当中也有很多富贵的在家众,就是已经受了五戒的在家众,很多富贵的戒子,受过五戒的戒子,他们也很愿意来供养出家众,所以出家人在这边托钵,都没有任何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佛在这两个大城当中,经常住在王舍城的原因。
又有一个问题,问说:迦毗罗婆城,它也是靠近佛出生的地方,可是佛祂为什么不住在那里?刚才不是说要感念诞生的地方吗?可是迦毗罗婆城,它也是很靠近佛出生的地方,佛祂为什么不感念出生地,然后常常停留在这个地方呢?我们知道这个城市,是佛成长的地方,按理说佛应该要感念这个地方的恩徳,然后常常在这边弘法才对啊,可是祂为什么反而没有常常来这里,这是有原因的。
这要说到佛陀,祂的释迦族的这些弟子当中,是大部分是没有脱离那个爱欲之心,所以如果常常回到他们的家乡,就是常常跟家人走的太亲近的话,对他们出家人来说是不好的,最主要是他们没有脱离爱欲之心,所以很容易生起贪染,所以佛反而没有常常回到迦毗罗婆城。
这个又要说到佛当初,这些佛弟子,当初为什么会出家?因为他们是被迫的嘛!这个是佛在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带着迦叶兄弟一千人,我们知道迦叶原来是外道嘛,他们兄弟加上他们的徒弟,一共是一千人,后来皈依佛。
所以佛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就带了这些迦叶兄弟一千人回国。
我们知道,他们原来修的是婆罗门外道的苦行法,都在山林当中饿的这样面容憔悴,身体跟形貌都是非常的憔悴,所以佛陀把这些弟子带到家乡,祂的父王一看,啊?我儿子的弟子怎么都一个、一个好像营养不良的样子,觉得说这样不能够光显佛的尊贵。
所以他就命令,下达命令,在释迦族当中,每个家庭一定要选出一位年轻人来出家,强迫出家。
所以这些被迫出家的年轻人当中,有一些他是有善根,他是很欢喜出家,可以有一些他是被迫的。
现在讲这些他们的爱欲没有断的,就是这些被强迫出家的。
他本来当初就不是很想出家,如果现在出家之后又常常回到家乡的话,跟亲人常常接触,他们可能又想要生起还俗的念头,可能碰到从小的什么青梅竹马,还是什么……所以是很危险的,所以佛反而很少回到这个地方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这样子。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这个迦毗罗婆城,这个城市里面的人已经修行很久了,善根已经成熟了,而且是利根、有智慧的比较多,所以佛祂只要暂时住就可以了,把这些应该度化的众生度完了,祂马上就离开,所以也不需要停留太久。
所以就是基于这两个原因,佛反而很少回到迦毗罗婆城。
又有人问了,这样子来说的话,佛护念迦毗罗婆城出家的弟子,可是佛常常住在舍婆提,为什么佛不护念舍婆提的这些出家弟子,而要常常住在舍婆提,难道不怕他们常常亲近家人,然后会心生退心吗?这是有人提出来这样问。
这就要说到,回答第一个,舍婆提城的弟子不是被强迫出家的,都是很欢喜出家,有出离心,所以没有这个问题,常常亲近家人,也不会退失道心,所以很安全,所以没问题。
第二个,为什么佛要常常住在舍婆提呢?因为这个地方的人口比较多,当时是有九亿户的人口,所以住的时间如果很少的话,来不及度化这么多的人,所以它的时间要比较长。
然后第三个原因,就是舍婆提城的人,有的人是刚学佛,有的是久修;有的是善根已经成熟,有的善根还没有成熟;有的是聪明利根的,有的是根器比较钝的,所以就是水平是参差不齐。
然后他们跟随各种的老师,拜各种的天神,然后学各种的经书,所以充满了各种的邪知、邪见,就是因为杂修的人很多,所以佛如果说的时间很短的话,也没有办法把正知、正见来教导大家,时间如果太短的话,没有办法说清楚、说明白,所以佛停留的时间,必须要比较长。
如果说弟子的善根已经成熟的话,佛祂只要教化完,就可以到别的地方。
可是,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度化的弟子,可是他的善根还没有成熟。
是可以度化的,可是善根没有成熟,变成说佛就要留比较长的时间,慢慢去调伏他,慢慢教导他,慢慢去磨练他的根性,让他善根能够成熟,然后这一世可以成就,所以佛就必须要停留比较长的时间。
这就说明,为什么佛经常停留在舍婆提的时间比较长的原因。
最后我们介绍,佛在那里说大品般若经?王舍城的什么?耆阇崛山中。
我们现在介绍「耆阇崛山中」,这个「耆阇崛山」为什么叫灵鹫山?它本来叫鹫头山,它是有原因的。
「耆阇」就是鹫,鹫鸟的鹫,一个成就的就、下面一个鸟,鹫鸟,耆阇是鹫的意思。
「崛」呢?是头的意思,所以耆阇崛山就称为鹫头山。
为什么称为鹫头山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座山的山顶像鹫鸟,你们去过灵鹫山就知道,它很像鹫鸟的头,因为它的山顶像鹫鸟,所以王舍城的人看到,就彼此相传、就称呼这座山称为鹫头山。
第二个原因,就是王舍城的南边有一座尸陀林,印度的尸陀林就是很多死人的地方,印度他们不像我们还要看风水,然后还要埋葬。
他们贫穷人家,死了以后就草席、或者布,他们大部分是用布包一包,把那个死人包一包,就丢到尸陀林,所以那边就很多死人。
我们知道,鹫鸟是专门吃死人的肉,所以就常常有鹫鸟过去吃死人的肉,吃完之后就飞回到这个山头来休息,所以大家就叫这个地方叫鹫头山。
这两个原因,所以叫做鹫头山。
最后一个问题,不是说有五座山吗?五座山,可是为什么佛没有停留在其它的四座山,而只停留在这个鹫头山呢?第一个原因,因为耆阇崛山在五山当中是最殊胜的,为什么最殊胜呢?因为它离城市比较近,离城市近,要托钵、出家人要托钵比较方便,不会因为路途太遥远而感到疲倦,而且不容易攀登。
你说离那个城市近的话,就很多闲杂人等会来,可是因为它在山上,不容易爬,所以一般人懒得爬,就不会来,所以闲杂人会比较少。
方便托钵,可是闲杂人又少,这是第二个原因,就是离城市近、不容易攀登。
第三个原因,就是一切三世诸佛,都住在这座山,过去、现在、未来佛都在灵鹫山住,这是它为什么特别殊胜的原因。
而且天龙八部也都守护、供养、恭敬这座山,所以常常有护法神在那边守护,这是第四个原因。
第五个原因,因为这座山既清净、又安静,它是有福报和功徳的吉祥之地,而且有十方无量的具备智慧、福德的大力菩萨,常常来这边拜见佛,恭敬听佛说法,所以佛说大乘经,大部分都在这边说,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现在大乘经当中又以般若最大,一切大乘经当中,般若最大,所以说般若经应该在那里说,就应该在耆阇崛山中说。
好,我们讲完了。
从下一堂开始,我们就介绍六成就的最后一个,就是参与大会的,有那一些众生?就是来听经闻法的,有那一些参与的大众?我们从下一堂开始介绍,有小乘的部分,也有大乘菩萨的部分,所以这个部分也要介绍很久,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徳,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六成就之3
经文(卷三)
六、众成就1(与会的大众)
共摩诃比丘僧,大数五千分,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心调柔软,摩诃那伽,所作已办,弃担能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以正智得解脱。
唯除阿难在学地,得须陀洹。
复有五百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见圣谛。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介绍的部分,是参加法会的声闻众,这些声闻众他们是什么样的程度?他们的境界是如何呢?我们今天就详细的来说明。
共摩诃比丘僧,大数五千分,皆是阿罗汉。
这个「共」,就是共同的意思,参加法会的这些都是阿罗汉,已经证到阿罗汉了,所以这个共的意思,除了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参加这个法会之外,还有别的意思在里面,就是说明这些阿罗汉所共同证的境界,都是相同的,所以他们的心意相同,他们同样是持戒清净的比丘,也同样的有无我的正见,因为一定要见到无我,才能够证得初果阿罗汉,然后再二果、三果、四果,所以一定都是有无我的正见的,所以他们是相同的见解,然后同样的都是修八正道解脱的,这个就是共的意思。
「摩诃」。
摩诃有大的意思,为什么称为大呢?因为在三界当中,三界的一切众生当中,这些阿罗汉是最高、最上的,所以用大来形容。
摩诃还有多的意思,因为这些比丘有五千人,五千就算多了,所以它也有多的意思。
也有胜的意思,胜就是殊胜的意思,为什么这些阿罗汉这么殊胜呢?因为他们能够破除当时印度外道有九十六种当时,能够破九十六种外道的论议,所以说他们是非常殊胜的。
这就是摩诃的意思。
「比丘」。
比丘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是乞士,就是托钵,他们是靠乞食来维持生命的,是以清净的乞食法来活命,就是远离四种邪命来过生活。
四种邪命是那些内容呢?这就要说到当时,这个是当时舍利弗回答一位净目女的话,我们把它提出来说明,因为这段话详细的谈到了四种邪命的内容,就是出家人那些是不能够从事的,如果靠这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维持自己的道场,这个是不如法的,我们就称为邪命过活。
有一次舍利弗到城市里面去,入城去乞食,就是去托钵,乞得这个食物之后,他就面对墙壁来进食,他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刚好有一位净目梵志女从那边经过,看到舍利弗她就停下来请教,因为她看到他在用餐,所以她就停下来请教舍利弗说:沙门……(当时都称出家人为沙门,沙门,我们现在是翻成桑门的意思,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勤息,这就是沙门的意思。
)所以这位净目女就问舍利弗说:「沙门,你吃的是下口食吗?吃的是下口食吗?」下口食就是口朝下,就是耕作的意思。
舍利弗回答说:「不是,我吃的不是下口食。
」净目女就再问了:「你吃的是仰口食吗?」仰就是往上,往上看,那个「仰」,仰头的仰,舍利弗回答说:「我吃的不是。
」净目女就再问说:「你吃的是方口食吗?」舍利弗同样的回答说:「不是。
」再问:「你吃的是四维口食吗?」舍利弗回答:「也不是。
」所以净目女就觉得很奇怪了,所以她说:「我知道赖以活命的生活方式,就只有四种,就是下口食、仰口食、要不然就是方口食、要不然就是四维口食,可是你现在说都不是,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都不是?那你到底是靠什么样的方式来过活的呢?能不能请你为我解说?」所以舍利弗就说了下面这段话。
舍利弗回答说:「如果出家人以调制药物、种植五谷、果树来卖,用这个方式来求活命的话,就叫做不清净的下口食。
」所以出家人他如果说他懂得医药,所以他就去采一些草药,或者是去抓一些中药,然后自己调配成种种的什么治头痛的、伤风感冒的、五十肩、还是什么……,如果用这些调种种的药,然后来卖给信众的话,他就是不清净的下口食。
所以出家人不可以,你如果懂医药,你可以做一些药,药丸、药粉,还是配好的药跟众生结缘,可以,可是不能够拿钱,这样子是可以的。
它这边最主要是说你拿去卖,想说我调制一些药,我自己生病可以用,我还可以拿来卖,这样子是不清净的、属于邪命,所以出家人绝对不可以贩卖,贩卖任何的,不管是什么,想说:我为了要维持道场、或者是为了要过生活,所以我就来贩卖一些什么,其实都是不被允许的,只能够接受十方的供养,不能够贩卖任何的东西。
这边是讲到说,你如果是调制药物来卖的话,是不如法的。
还有就是种植五谷,譬如说有一块地,我可以种米、种麦、还是种玉米、小米,看天气的热还是冷,北方的话就是种高粱、麦、玉米、等等……,比较南方就可以种稻子,想说不但我自己可以吃,我们的道场的这些,都不用到外面再去买米了,多的我还可以卖,这个也是不如法的,不可以种植五谷来贩卖。
也不可以说我来种一片果园、接收一片果园,我水果也同样的自己可以拿来吃,然后多的还可以卖,也是不如法的。
所以不管你是种植五谷也好,或者是果树也好,只要你是贩卖的,都是不清净的下口食,以耕作来求取利益的,就属于这一类。
舍利弗又继续讲了,出家人如果以仰观星宿,天上的仰口食,就是往上看,仰观天象、夜观天象。
现在很多星象专家,前一阵子台湾才有一些星座专家说:「什么水瓶座成为十字型,会有地震」,这个就是属于,星座专家可以,在家众可以,可是出家人不可以靠这个赚钱,帮人家看一看。
如果说他懂的星宿的话,他可以夜观天象,或者是看星星、太阳、风雨、雷电……等等的现象,来作一些预言、预测的话,用这个来博取利益,这个也是不如法的,称为不清净的仰口食。
舍利弗说:「出家人如果专门去攀附权贵,趋炎附势,到处结交四方,巧言令色这样子来求取利益的话,是不清净的方口食。
」这个方口,就是四方游走,四方的方,四方游走这样子专门去讨好一些富豪,或者是有权势的人,做什么?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我个人的名利,或者是我道场的名利,专门去结交一些权贵之士,这个是不如法的,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弘扬佛法,是为了利益为先,利益的考虑,然后他去结交四方这样子的事情,游走四方,这个就是不清净的方口食。
因为出家人是随缘而不攀缘,这是故意去攀缘,而且还要找对象,能够对我比较有利的这样的对象我才要去攀缘,其它的我都没有看在眼里,是这样子。
可是我们利益众生是随缘,你有什么因缘碰到什么样的众生,你都是为了利益他来说法、来弘扬佛法,是这样的一个心,所以他不会故意去想要攀缘,而且还要选择对象,所以它是不如法的,是不清净的方口食。
舍利弗又说了:「如果出家人以学种种的咒术,替人家卜卦、算命、占卜吉凶,这样子来活命的话,这就是不清净的四维口食。
」四方的四,维持的维,靠这个来维持生活叫做四维口食,所以出家人不可以帮人家算命、卜卦,就是收取费用的,这个主要是讲赚钱,所以在道场里面,我们不可以说摆一个摊位,信众来先帮他排紫微斗数,还是先排八字,或者是因为有一些地方是你先把八字给他,然后他帮你算,你比较适合修那个法门,看起来好像还不错,因为他一看你的八字就知道你就是修观世音菩萨,最适合你的八字。
所以有些人就会想说,我到底适合修什么法门不懂,不去问上师,就去问那个算命的,它当然也有那个道理,可是出家人或在道场当中,还是不太适合去很正式的来帮人家算命,或者是看相、或者是卜卦,这个都是不太恰当的,尤其又是有收取费用。
你说:菩萨不是要懂五明吗?五明当中,除了内明是佛法以外,其它的四明,也有医方明,菩萨不是也要懂医药吗?也最好是一切世间的学问、知识都要懂,技能如果都懂的话,他可以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这个是可以,因为本来菩萨利益众生就是要有无量的善巧方便,他不仅是要了解佛法的内容,而且还要了解世间法,是为了方便度众,所以方便帮众生看,因为他对佛法没兴趣,没办法,他对算命有兴趣,没关系,我懂,我跟你讲你的命怎样、怎样……,你现在三十岁正好学佛,三十五岁有出家的命,就是说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可以,不是以这个牟取暴利,不是收费的,没有收费的。
所以所有的商业行为,出家人都是不合适的,这个是大前提,不管你从事什么样利益众生的,只要你是商业行为,有买卖的,都是不如法,都是不清净的邪命,这是大前提。
如果不是为了牟取利益,为了摄受众生的善巧方便,或者是教化众生,暂时用一下,这个是可以被开许的,因为本来菩萨在红尘里面度众生,就是要了解一切的世间的法,他了解的越多,他越多的方便来利益众生,所以要看动机跟发心。
如果是为了赚钱,那就是不合法的。
所以讲到这里,舍利弗就讲完了这四种。
所以舍利弗就说:「我就是以清净的乞食法来活命,所以就没有这四种邪命来过生活。
」净目梵志女,梵志我们前面解释过,那个长爪梵志,梵志就是当时婆罗门出家人叫梵志,所以这个净目梵志女我们就知道,她是修婆罗门的教法的一位女众,我们就称为她净目女,清净的眼目,净目。
因为婆罗门里面没有讲这个,所以她第一次听到,原来还有这么清净的活命的方法,所以她非常的欢喜,而且生起了信心,对舍利弗说:「没有想到沙门,是用这么清净的方式来过生活!」所以非常的欢喜,舍利弗也看她的因缘成熟了,所以就为她说法,因此净目女就证到初果,听完舍利弗的说法,当下证得初果。
这就是四种邪命的内容。
比丘第二个意思,就是「能破」。
能破什么?就是能破烦恼。
第三个意思,就是「能够怖畏」,怖畏就是害怕,让什么样的对象感到害怕呢?就是使所有的魔王、魔眷属、魔子、魔女、魔民,使他们感到怖畏,为什么会这么恐怖呢?出家人对他们来讲,会产生这么大的怖畏心呢?那是因为佛陀说过,这个人他只要剃头出家,穿上染色衣,染色衣就是我们现在的袈裟,因为古时候印度都是捡人家丢弃的布拿回来洗,洗七遍,然后染,洗了晒,洗了晒这样七遍,才把那块布洗干净,然后染,还不能染正色,不能正黄、正红,不能正色,还是看起来是混杂的颜色,所以叫做染色衣,所以佛说这个人他只要剃头出家,穿上染色衣,一心一意的持守戒律的话,这个人就能够渐渐地断除烦恼,最后能够离苦入涅盘,入涅盘就是跳出三界外了,跳出了魔掌,魔王的掌控,他的眷属就少了一个。
所以每当有地方在受出家戒的时候,魔宫就开始震动了,大家都感到怖畏,啊!我又少了一个眷属。
所以比丘的意思,就是能够怖畏,让魔王、魔民感到怖畏。
「僧」,就是僧伽的意思,僧伽就是众多、多数,众多我们称为僧伽,很多比丘和合的共住在一起,我们就称为僧伽。
僧伽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把它归类成四大类的僧伽,就是出家人有四大类。
第一类是有羞耻的,有羞耻的意思就是说,他破戒他知道要忏悔,所以他就慢慢的可以持戒清净,所以我们比喻说这位出家人,他是有羞耻的僧众的话,他就是能够持守戒律,因此他身口是清净的,而且对所有戒律的内容,开、遮、持、犯,都能够分辨的非常清楚,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有犯?什么样的清况之下没有犯?他非常的清楚,可是没有证果,持戒清净但是还没有证果,身口清净这样的一个比丘,这样的一个出家众,我们就称为有羞耻的僧。
第二是没有羞耻的,没有羞耻就知道他没有羞耻心,一定会常常破戒,所以他一定是破戒的比丘,当然就是身口不清净,虽然出家,但是无恶不作,这个一般严重的话都会被逐出僧团,这个是属于第二类的,没有羞耻心的僧众。
第三类是哑羊僧,哑巴的羊,就是不会叫的羊,为什么会这样形容呢?就是这一类的出家众,他虽然可以不破戒,但是因为他根性比较钝,根性比较钝,但是他很乖,可以好好的持戒,但是他没有那个智慧来分辨说,这种情况之下有犯?还是没有犯?所以对戒律的详细的、微细的开遮持犯,他分辨的不太清楚,最主要是因为根性比较钝,所以他没有办法辨别戒律的轻重,或者是这样的情况之下是有罪?还是没有罪?他没有智慧来分辨,所以当有两个人为了戒律的内容在争吵的时候,如果问他的话,他也不知道谁对?谁错?所以就默然不发一语,就好像那个羔羊抓去要被宰了,但是牠也不发出音声,就用这个来比喻他是没有办法来为这个争讼的人,来做一个评断,就好像哑巴的羊一样,所以叫做哑羊僧。
第四类,就是我们所谓的贤圣僧,就是他是圣人,已经证得圣果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所以就是四向四果这样的一个圣人,我们就称为真实僧,真实的已经悟到了无我空性的道理,这样的一个圣人,我们就称为真实僧。
所以它就指初果、二果、三果,就是有学跟无学的这样的一个四向四果的圣人来说的。
现在介绍的这个五千位比丘,他们都是真实僧,至少证初果以上了,所以这边的僧伽是指真实僧来说的。
「大数五千分」。
「大数」就是大约的数目是五千人,这个它为什么用「分」呢?就是众多当中取一分,叫做分,现在是在千万的比丘众当中我们取一分,就是其中有五千人,所以叫做五千分。
所以这是参加的大比丘,这个僧众大约的数目是五千人,都证到了阿罗汉了。
阿罗汉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破贼」,破什么贼?当然就是破一切的烦恼贼。
第二个叫做「应供」,就是应得一切世间、诸天、还有人的供养。
第三叫做「不生」,就是不会再来受生,没有再来下一世的出生,就是不会再来受生,因为他入涅盘了,暂时不来受生,所以叫做不生。
阿罗汉有这三个意思。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诸漏已尽」。
这个「漏」,就是三界的烦恼,有「欲漏」、「有漏」、「无明漏」,这个都是指三界的烦恼来说,所以无复烦恼,就是说三界的烦恼都已经断尽了,都已经没有了。
「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这个就是我们一般指烦恼的内容,当然有很多,百法里面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详细来分的话还有更多,一般我们把它归纳到最简单的话,就是两类,就是「爱」、「见」烦恼,就是「贪爱」跟「知见」,就是所谓的见、思二惑,那个思惑。
知见上的烦恼,就是见惑,见解上的错误。
贪爱方面,就是贪瞋痴慢疑,如果以十种根本烦恼来讲,十根本烦恼大家都很熟,贪、瞋、痴、慢、疑,还有五种不正见,所以贪瞋痴慢疑就是属于贪爱的烦恼,五种不正见,就是萨迦耶见,就是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种是五不正见,这是属于见解上的错误,就是现在讲的这个见烦恼。
爱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个是以十根本烦恼来说,也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见思二惑,我们都知道阿罗汉他见思二惑已经断尽,才可以证得四果阿罗汉,初果罗汉的话,他是见惑已经断了,但是思惑还在,欲界所有的思惑,要到三果才能断尽。
剩下色界、无色界的思惑,是证三果之后才断,什么时候断尽,什么时候证四果罗汉。
所以现在讲的这个「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就是指四果罗汉,见思二惑全部都已经断尽了,一般来讲这个贪爱,这个爱烦恼它会障碍我们的心识,让我们的心不得解脱;这个知见,见解上的错误,会障碍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智慧不能解脱。
所以如果能够离贪爱的话,属于贪爱的烦恼也能够全部远离,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得到心的解脱;如果离种种错误的知见的话,一切属于知见的烦恼,也能够远离,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他得慧解脱。
所以现在所谓的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就一定是爱见烦恼都已经全部的断除、远离了,我们才能够说他得好解脱。
现在这五千位阿罗汉,就是已经得了好解脱,所以我们就知道如果是初果、二果、三果的话,我们就不能说他是好解脱。
或者是戒、定、慧三学不圆满,我们也不能说他得了好解脱,因为戒定慧三学的圆满,是证得涅盘的条件,你三学不圆满,就等于说你没有证入涅盘的条件,因此不能够说你得好解脱。
所以我们一般学佛修行,都是修部分的功德,或者是他完全没有修行,他虽然学佛,可是他是种种善根,结结缘这样子,可是他平常什么功课也没做,什么功德也没有培养,就是没有什么功德,当然他就没有办法得到什么所谓的好解脱,这种是少数。
大部分的佛教徒,学佛修行的人,他都会修功德,可是大部分的功德都不圆满,因为有些人他就是喜欢布施这样而已,其它他也不喜欢盘腿打坐,太辛苦了,所以他就是布施,然后跟众生结结缘,就这样子。
所以我们就知道他的功德是没有办法圆满,所以不能够叫他好解脱,他就是只有修布施。
或者有些人他就是很喜欢持戒,专门走清净持戒的路线,光靠清净的持戒,可以解脱吗?戒律清净可以解脱吗?他如果不修禅定,没有开发无我空性的智慧,可以解脱吗?也是不行。
所以我们也说他功德不圆满,他只修少分的功德。
有些人就喜欢参加拜忏,喜欢参加法会,或者是放焰口,什么水陆大法会,什么佛七,他也去随喜参加,这样的人可以得好解脱吗?可以入涅盘吗?也是只有少分的功德。
所以光是祭祀,或者有些人喜欢拜拜,然后求啊、求啊,也是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解脱。
有些人是喜欢,因为过去世熏习的关系,有些人喜欢打坐,他可以坐在那边坐整天他都不会累,可是其它他也不修,也是一样三学不圆满,他没有注重戒律的内容,然后也没有由定而开发智慧,也同样的不能说他是好解脱。
可是有些人就一入佛门,他就说我要求智慧,问他为什么学佛修行?智慧啊,我要开发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学什么都很快,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很快,智慧是可以求得来吗?说求就求得来吗?如果他也不好好持戒,也不修定的话,他一心一意求智慧,我们也不能说他得好解脱。
如果说他没有办法修到因为求智慧而开悟的话,或者是见无我空性的智慧的话,也同样的不能说他得好解脱。
所以佛陀说没有功德的,或者少分功德的,这个都不能够称为好解脱,因为一切功德不具足,一切的助道法不圆满,都不能够称为好解脱。
作一个上师来说,善知识来说,也是同样的,最基本他本身的修行,也是一定要戒定慧三学圆满,就是他自己本身成就的条件。
我们说这个上师他到底自己有没有成就,我们就看他的戒定慧三学圆不圆满,也是要具足一切功德,他才是一个好的善知识,或者是好的上师,戒定慧一定要三学圆满,如果他的功德不具足的话,就是说他是走持戒的路线,也许他发愿说:我要当戒师,专门宏扬戒律,这样很好。
或者是:我要当专门教导禅定的禅师,也是很好。
或者是专门讲经说法,开发众生智慧的论师,也很好。
就看他其它两个有没有圆满,要不然他也不能够说一切的功德具足,因为一切的功德具足,你才能够有度众的功德,这个很重要,就是说你有没有那个功德力来度化众生。
这个情况作世间的比喻,就是说他如果只是小医生,小医生的话,他只懂得一两样的药方,所以可能他可以治头痛,可是他不能够治胃溃疡,因为他的药方很有限,就是说他了解的法门,方法善巧方便非常的有限,就好像小医生他只能治少数人的病,但是不能够治一切众生的病。
大医生就不一样,因为他功德具足圆满,他有度众的方便,就好像大医生他什么药方都懂,所以你现在什么病的话,生什么病去找他,都能够治愈,都能够好。
就用这个来比喻一个善说法的人,他必须功德具足,所以要收弟子的话,也是那个上师功德具足,才能够收弟子。
这个是大智度论上面所说的内容。
好,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做「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了。
所以这些阿罗汉都是已经证到这样的境界。
而且心调柔软,摩诃那伽,所作已办,弃担能担。
「心调柔软」。
我们都会觉得说我很柔软,我讲话也是慢慢的,我用柔软语来跟人家讲话,态度也很柔和,我的心情也很温和,我也没有暴戾之气,我心一定是调得很柔软了。
我们就看一看这些阿罗汉的心调柔软,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看看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个人对我恭敬供养,就是对我很好,然后另外一个人态度非常的恶劣,没事情就用瞋恚心来骂我,要不然就一阵搥打,你对这两个人的印象,会不会没有分别?你会喜欢那个对你很恭敬的人,然后很讨厌那个对你乱发脾气,瞋恚心来打骂你的这样的一个众生,你对他们的心是不是平等?如果是的话,就可以说你是心调柔软,心非常的柔软。
所以第一个条件我们心要柔软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说你有没有平等心,你能不能平等对待一切的众生,没有对象的差别,可以做到的话,你就是心调柔软。
或者是世间上最珍贵的珍宝跟石头瓦砾没有差别,如果你可以做到的话,这也是平等心。
钻石跟石头就是碳原子的排列组合不一样,都是碳原子来的,里面大部分是碳原子,没有差别,对阿罗汉来讲,你说这个世间很稀有的宝贝,全世界只有这一颗,在他眼里他也不会动一下心,因为那一颗最珍贵的宝石在他眼里,跟地上的石头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如果做得到的话,就是心调柔软。
因为你不会看到说,那个好宝贝,然后那一念的贪就起来了,那一念的贪起来,心就不柔软了,对不对?因为你有好恶爱憎,心就不柔软,做到的话就有了,就是很柔软。
那要再来的话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十种根本烦恼,你是不是都已经断除了,你是不是面对一切的境界,你不会生起贪爱,顺心的不会生起贪爱,然后不顺自己的意的,会产生瞋恚,我们刚才说的贪嗔痴慢疑,你会不会有时候觉得说高人一等,有那个成就感,或者有时候会不会瞧不起别人说:啊!你怎么这么差劲!这就是心不平等,你才会有高下,你不如我,所以我要贡高我慢,或者是怀疑,有时候怀疑这个,怀疑东、怀疑西,当我们这些烦恼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不平等了,那就不能说你心调柔软,所以这些阿罗汉为什么说他们心调柔软,是因为十种根本烦恼都已经断除了。
还有五不正见也没有了,他没有萨迦耶见,证初果就已经没有我见了,在他的观念里面就没有那个「我」的存在了,剩下的只是思惑没有断,就是残留的烦恼没有断,可是他的观念里面是已经没有我了,才能证到初果,所以初果已经没有萨迦耶见了,可是如果我们有我见的话,有我见就有贪,贪瞋痴慢疑,都是由我来的,所以那个我没有去掉的话,那个由我而跟随的那些烦恼,也是很难去除。
我们平常也是都是落在两边,所以有边见,不是落空、就是落有。
还有种种的邪见,邪知、邪见。
我们也会被一些境界,或者是轨范所束缚,那个叫做戒禁取见,初果就没有戒禁取见了,就是说他不会被那个束缚住,像有些人持戒他会被戒相束缚住,不可以这样、不可以,他就是这样死死的守住那些戒条,不懂得变通,这是佛法的戒律是这样,所以他持戒持得很辛苦,他怕犯口业,所以他就吓得不敢讲话了,因噎废食,怕噎到所以不吃饭,结果饿死了,矫枉过正,就是说他会被外在的戒相、一些规定、规矩束缚不得解脱,戒禁取见。
佛法的戒律他是这样的一个心来持,其它佛法以外的就有很多……女人不可以怎样,打坐不可以,怎样什么时间不可以,什么方向不可以,又是什么不可以……,种种的规范戒律、戒条,不管是佛法,还是佛法以外的,证初果的话都没有这些问题了,所以就可以破除戒禁取见。
见取见,就是我们所谓主观的成见,因为有我,就有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见解、我的思想、我认为、我觉得,这个就是见取见,个人主观的意思的种种的见解,就是见取见。
我们有这些起来的时候,心都不柔软了,对不对?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我们两个不一致的时候,心马上就不平等了,不平等心就不柔软,所以第二个,你心要柔软的条件,就是你根本烦恼要断,十种根本烦恼断,然后还要六根能够随时守护六根,六根就是眼见色、耳闻声,广论所谓的密护根门,你可不可以做到。
眼见色,凡夫会生起贪的,你可以不贪了?会生起瞋的,你可以不瞋了?凡夫愚痴无明,你可以不愚痴无明了?因为你明白一切境界,六尘境界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自性是空的,你就不执着了,所以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你就不会生烦恼,所以你的心就平等,心就柔软,所以第三个,心要调柔软的条件,就是你随时能够守护你的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时候,你可不可以不生贪瞋痴,可以的话,你就是心调柔软了,这样应该很清楚什么叫做心调柔软了。
「摩诃那伽」。
「摩诃」就是大的意思,我们刚刚讲过。
「那」是不,不要的那个不,「伽」就是罪,罪恶的罪,大不罪就是没有罪过,这些阿罗汉都已经没有罪过了,为什么没有罪过?是因为他烦恼已经断除,当然就没有罪过了,这是第一个解释。
我们还知道「那伽」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naga,就是指龙,naga指龙,这边就是比喻这些证得阿罗汉的这些比丘,好像龙一样,我们常常形容说「如龙如象」,在佛法中的龙象,有没有?现在就是比喻这些阿罗汉是佛法中的龙象,为什么要用龙象来比喻呢?因为在水族的族类当中,龙的力量最大,在陆地上之中,象的力量最大,所以就用龙象来比喻佛法中的龙象,现在就是来比喻这些证果的阿罗汉。
「所作已办」。
所作已办,就是我们刚刚了解说「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的话,就了解「所作已办」是什么意思,一个是指心解脱,一个是慧得解脱。
我们刚才讲了心得解脱,就是说你贪爱的烦恼都断除了,你的心就可以得到解脱,因为贪爱是覆藏我们的心识不得解脱最主要的原因,你现在贪爱断的话,当然你的心就能够得解脱,所以这是「所作」的意思。
「已办」,就是「慧得解脱」,慧得解脱,就是我们刚才讲说,一切属于知见的烦恼,都也已经断除了,这个叫做已办,刚才讲初果、二果、三果是什么?现在讲的「所作」,四果无学道的这些圣人是「已办」,所以这边的「所作」是指证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位的罗汉,「已办」,是指已经证得四果无学位的罗汉。
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以闻、思、修三慧来讲,我们说有所谓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跟修所成慧,这边的所作就是思慧成就,已办就是修慧成就。
它还有很多解释,大概我们把它重点讲一讲,所作已办就是这样的内容。
「弃担能担」。
「弃担」,这边的「担」,是指五蕴,五蕴非常粗重,我们为什么会烦恼,最主要就是我们把五蕴当作是我,色蕴是我,然后我的种种感受,这个身体是我,这个色蕴把它当作是我的身体,所以我的身体不安适的时候,生病还是有种种所谓生、老、病、死的时候,我就会生烦恼,这就是把色蕴当作是我。
可是证得阿罗汉,他是五蕴已经解脱了,所以在他的观念里面,这个色蕴,这个身体是生灭无常的、是无我的,所以他就能够「弃担」,弃除这个五蕴的重担,这五蕴是最主要让我不得解脱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把它当作五蕴是我,色、受,种种感受是我,我在感受,不然是谁在感受?我觉得受苦、受乐,然后苦我是不喜欢的,然后我喜欢乐,这个都是受蕴不得解脱。
像我们打坐的话,觉得坐的很舒服,然后不想起来,那个是当下受蕴不得解脱。
证得阿罗汉,他也如实的了知,头脑很清楚,一切的感受他都不会着在上面,因为感受也是生灭无常的、无我的,因此阿罗汉可以在受蕴当中解脱。
想蕴也是,每一个起心动念,我的想法,我的什么,那属于想蕴的内容,阿罗汉也同样的知道它是生灭无常、无我的,因此也不会困在种种的想法里面,不会陷入自己的思想的情境当中,所以是想蕴解脱。
色、受、想、行、识,都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这边讲的弃担,就是指五蕴已经解脱了,这些阿罗汉已经没有五蕴的重担,所以叫作弃担。
「能担」什么呢?他能担佛法的重担,他不但自己解脱,而且还可以教导一切众生怎么解脱的方法,所以他也同样的可以承担起自他功德,自己的功德还有众生的功德,都能够承担起来,这也是能担的意思。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以正智得解脱。
「逮得己利」。
就是说,「逮得」就是获得的意思,已经获得自己的利益,自己什么利益?证得阿罗汉他自身的利益,就是说已经证得、已经获得八正道,他证得阿罗汉之后如果他没有涅盘的话,就是他还活在世间的话,他就是过着八正道的生活,他还获得什么?就是果位,阿罗汉的果位,这个就是说明已经获得自身的利益:八正道、还有证果的利益。
「尽诸有结」。
这就是「三有」跟「九结」,这个「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跟无色界有,就是我们所谓的三界,这些阿罗汉已经从三界当中解脱了。
「九结」呢?九结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十根本烦恼,再加上悭,悭贪的悭,就是小气吝啬、舍不得,那个是悭,还有嫉妒的嫉,贪、瞋、痴、慢、疑、悭、嫉,七个了,再加上我们刚才讲的五不正见,我见、边见、邪见,还有二取,就是戒禁取、跟见取见,这是二取,所以加起来就是九,九个,一个是「见」,一个是「取」,刚才有七个了,贪、瞋、痴、慢、疑、悭、嫉,然后再加上见、取,所以是九结。
这边九结,就是指这个,主要是烦恼的内容,十根本烦恼是主要的内容。
「以正智得解脱」。
他就是以无我的智慧,达到解脱。
唯除阿难在学地,得须陀洹。
这五千位比丘,都已经证得阿罗汉,其中还夹杂了一位阿难,他是还没有证得四果阿罗汉,就是除了阿难在外,阿难虽然在大众的中间,但是他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就说唯独除了阿难还是在学,只证了初果,除了他之外,全部都是我们刚才形容的阿罗汉,还有他们的境界都已经证得了,已经证得「以正智得解脱」。
我们现在就要讲,阿难为什么他不证果?难道他没有证果的功夫跟见地吗?不是的,阿难不证果是有原因,有五个原因。
第一个,是他发愿、他的本愿,他曾经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在佛弟子当中、佛弟子多闻第一、佛弟子的多闻弟子当中,他要名列第一,然后名字叫做阿难,所以他只要是随佛出世的话,他的名字都叫阿难,这是阿难的本愿。
第二个,在佛法当中,规定阿罗汉是不可以当侍者的,阿罗汉不应该去当侍者再去服侍别人,他应该跟佛一样坐在解脱的床座上,所以不应该再去服侍别人,不能再当侍者。
阿难他贪求要当佛陀的侍者,所以他心里面就想:我如果证到四果阿罗汉,我就从此要远离世尊,不能够再当他的侍者,所以他虽然有能力证四果,但是他故意不证,这是第二个原因,为什么他只证初果的原因。
第三个,阿难对于佛所说的法,他全部都能够背诵,都能够忆持,那说明什么?他的根性很利,智慧明利,他很少有时间去修定,所以他就变成说他的智慧比较多,然后定力比较少。
可是要证四果阿罗汉必须定、慧均等,他偏在慧比较多,定比较少,依这个定、慧不均等的这种情况来说,也是没有办法证果的。
所以阿难他是智慧多、定力少,所以只能够证到初果,依他当时的定慧的情况来说,只能证初果,只有这样的程度。
第四个,是阿难证阿罗汉的时间因缘还没有到,因为他要当侍者,所以佛陀没有涅盘之前,他都不准证四果,对不对?所以他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证果呢?就是要结集经藏的时候,因为大家都要靠他来背诵,把佛说的法的内容把它背诵出来,因为他多闻第一,所以他就变成说一定要等佛涅盘之后,然后大迦叶结集一千位,已经全部都证得四果阿罗汉的比丘,然后在耆阇崛山中结集这个经藏,那个时候要靠阿难来背诵。
可是规定你没有证四果阿罗汉的不准参加,所以逼得阿难就不得不赶快证果,所以他要到那个时候才能够证四果阿罗汉。
所以当时就是,你没有证果,所以不准参加我们结集的法会,所以他就在外面,说你什么时候证果你就什么从那个门进来这样子,没有办法很快就证果了。
所以证果之后,他才可以参加结集经藏这样的法会,然后把佛所说的法,全部都把它背诵出来,然后记录下来。
所以当时佛在世的时候,阿难为什么没有证果,也是因为他时间、因缘还没有成熟,这是第四个原因。
第五个原因,就是阿难的厌离心不够强,所以没有办法很精进的在修行、证果方面下功夫。
因为你要证得四果阿罗汉,那个厌离心一定要很强,就是出离三界的那个心要很强,出离心要很强,可是阿难没有,因为他世世都是生长在帝王家,又长得相貌非常的端正,阿难的相貌端正是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修忍辱的功德所成就的。
所以我们想要相貌端严,就是要修忍辱,忍辱成就的话,相貌一定长得端严。
所以阿难为什么相貌非常的端正?就是因为他生生世世都是修忍辱。
而且阿难又有无量的福德,他又是世尊的堂弟,又是佛陀的侍者,又是佛法宝藏的持有人,所以他就不用担心。
佛陀所说的法,全部我都背下来,我随时要拿一个什么出来一修,我马上就证果了,所以我要不要很紧张,然后要不要很快?我不紧张啊,对不对?慢慢来没关系,因为我随时要证果都可以,他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他就不会很精进说要赶快修行证果,所以那个厌离心也没有发出来。
这就是阿难为什么没有证四果阿罗汉的原因。
复有五百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见圣谛。
除了这五(千)位比丘之外,还有参加法会的,还有三类的声闻众,有五百位比丘尼、五百位优婆塞、五百位优婆夷。
「皆见圣谛」,就是都已经证得初果以上的,四向四果,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证初果到四果,都可以叫做见圣谛,所以我们刚才讲那个僧有四种对不对?真实僧,除了这五千位的比丘是真实僧以外,还要加上五百、五百、五百,一千五,也都是真实僧,所以我们就知道与会的这些声闻众,至少都是初果以上的真实僧,都已经证果了,初果以上的罗汉。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比丘这么多?五千人,为什么比丘尼才五百?差十倍,难道重男轻女吗?不是,这是女人的过失,因为女人自古以来,佛就常说女人智慧少、烦恼重、贪爱多,所以证果的少,这就是为什么比丘尼比较少的原因,因为佛说因缘所生法,所谓的因缘所生、无自性空这个道理,它已经是很难,已经甚深难得,已经很难被一般人所理解,可是要断尽一切的烦恼,然后离欲得涅盘的话,这是更加倍的困难。
所以为什么女人这么难证果的原因,就是想要断尽一切烦恼,对女众来说确实是满难的,最主要就是因为她烦恼重、贪爱多、智慧又少,在家众的优婆塞、优婆夷,为什么也这么少呢?这个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在家众俗务繁忙,心不容易清净,当然证果的就少,所以都各自只有五百、五百、五百,这样而已。
还有人会觉得有疑惑,就是我们看其它的大乘经典里面,参加法会的声闻众都很多,都是什么六万、十万,都很多,为什么这部经大般若经,是一切大乘经典当中第一、最上的、最殊胜,为什么它反而声闻众这么少呢?这个是我们会起这样的一个疑惑,到底是为什么?在后面的嘱累品里面有谈到一段话,很重要,就是说明为什么大般若经特别、特别殊胜的原因,它怎么说?它说其余的经,经里面全部的内容如果你全部都忘掉的话,经里面所有的内容都忘失的话,罪过只有很少,可是般若波罗蜜经当中一句话,你如果忘失的话,罪过就很大。
其中的一句话如果你忘失的话,罪过就很大,其它的经典全部忘失,罪过很小。
就凭这段话,就可以说明,为什么般若波罗蜜经在一切大乘的经典当中,它是最殊胜的,因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是靠这个成佛的,所以它最重要,这个我们在第一堂课已经介绍过,它是多么的殊胜。
所以它现在就说,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么殊胜的经,声闻众参加的人这么少,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呢?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部大经甚深难解,所以参加法会的声闻众就很少,因为很难懂,凭声闻众的根性,是更难契入,因为声闻乘他一心一意只想走自我解脱的路线,心量也不够广大,然后智慧也不够圆满,也没有见性,证得四果阿罗汉都没有明心见性,当然对这个般若的部分是没有办法那么容易契入,因此参与法会的人数很少,才六千五百人而已,还没有上万,可见它很少。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其它的经典虽然参与法会的声闻众的人数很多,但是参差不齐,他们的程度不一样,可是现在的我们刚才讲过,至少是证初果以上的圣人,这也是另外一个原因,它为什么人数比较少,因为都是已经证得圣果了,其它的声闻众有些还没有证果,所以人数很多,但是有的证果、有的没有证果,所以现在的人数比较少,是因为他们都已经是证果的,而且都是声闻众里面的精华,所以当然人数会比较少。
好,讲到这边,我们声闻众的部分已经介绍完了,我们从下一次开始就介绍大乘的菩萨,参加法会的大乘菩萨有那些内容,然后大乘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下一次来介绍。
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五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六成就之4
经文(卷四)
六、众成就2(与会的大众)
菩萨摩诃萨
三十二大丈夫相
1
足下安平立相
2
足下二轮相
3
长指相
4
足跟广平相
5
手足指缦网相
6
手足柔软相
7
足趺高满相
8
伊泥延腨相
9
正立手摩膝相
10
阴藏相
11
身广长等相
12
毛上向相
13
一一孔一毛生相
14
金色相
15
丈光相
16
细薄皮相
17
七处平满相
18
两腋下平满相
19
上身如师子相
20
大直身相
21
肩圆好相
22
四十齿相
23
齿齐相
24
牙白相
25
师子颊相
26
味中得上味相
27
大舌相
28
梵声相
29
真青眼相
30
牛眼睫相
31
顶髻相
32
白毛相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前面我们介绍了参加大会的声闻众,今天开始就介绍大乘的菩萨众。
「复有菩萨摩诃萨」,这个是原文。
与会的大众有大菩萨。
「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摩诃」就是大的意思,就是与会的大众还有大菩萨。
什么叫「菩提萨埵」?菩提,觉也,就是觉悟的意思,所以凡是能够帮众生觉悟的内容、还有方法,我们都称为菩提。
所以一切的佛法,包含了戒律、禅定、智慧,都能够称为菩提。
这些菩萨,他就是已经觉悟的众生,觉悟什么?诸法空相的道理,一切法的真实面貌,都完全的了悟,这是菩提的意思。
「萨埵」就是有情,或者是大心。
菩提萨埵,就是已经觉悟、发大心的有情众生,叫做菩萨。
所以菩提萨埵的条件:第一个,有大誓愿,为利众生愿成佛,发愿要度尽一切的众生,尽未来际,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这样的愿心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会间断。
不会在顺境的时候可以发心,逆境的时候就不能发心;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发心,心情不好不能发心;我喜欢的众生可以发心,不喜欢的众生不能发心。
这个就有间断。
可是菩萨的誓愿是没有间断的时候,不管他有没有从事利益众生的事业,他就是没有事情,他也是心存众生,就是菩提心是没有一剎那离开他的心念过,这个叫没有间断,这样就有资格称他为菩提萨埵。
不但没有间断,而且不会动摇,不会被破坏,不会碰到一些挫折或者是考验,就动摇了、就退心了,不会。
而且精进不退,精进是菩萨唯一的善根,菩萨只有一个善根就是精进,精进在那里?精进在利他,自己觉悟,要帮众生觉悟,也没有退转的时候。
具足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有大誓愿;第二个,心不可动摇;第三个,精进不退;这个就是菩提萨埵的条件。
所以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称为菩萨,如果他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话,我们就称为菩提萨埵。
现在与会的这些大众,他们就是具足这样的条件,所以说「复有菩萨摩诃萨」。
菩萨度众需要成就三十二相,所以在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那些相师就告诉国王说:「这个小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如果是在家的话,能够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家的话,能够成佛。
」国王就问:「什么是三十二相?」
这些相师们就回答:第一个,足下安平立相。
就是脚掌下是安详平稳的站立,我们说站得很稳。
祂凭什么能够安详平稳的站立呢?就是因为律仪坚固的关系,祂能够善安住在一切的律仪当中。
什么叫善安住呢?如果死在戒相上面,就不能够叫做善安住,死守着戒条,不知道变通。
怕破戒,然后什么事都不敢做;怕造口业,然后不敢讲话;这是矫枉过正、因噎废食,这个就是不善安住在律仪当中。
或者持戒持到生烦恼,这个也是不善安住,怎么样生烦恼呢?深怕别人不知道我持戒持得很好,我是一个持戒清净的人,这个持戒持到生贪。
看到别人破戒很生气,持戒持到生瞋。
想一想我还没有受戒之前,我是多么快乐自在的生活,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受戒之后,好像绑手绑脚,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我是不是在找自己的麻烦?这个是愚痴。
声闻乘的戒律是趣向解脱的,所以它叫做别解脱戒,就是你那一部分做到,你那个部分就解脱了,所以不是绑手绑脚的。
你觉得绑手绑脚的,是因为违反了你原来贪欲的习气,所以你觉得好像没有那么舒坦,因为你贪欲不答应。
你以前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个是顺应你的贪啊,可是现在不可以了,所以贪欲在反抗说:不要!不要!所以认为:我持戒持不好,我就不要去受戒,这个就是愚痴的想法,不是这样子的,要有勇气去受戒,然后持戒,这样才能够真的达到解脱。
而且禅定、智慧也都是从持戒来的嘛,所以戒律是一切的根本,是定、慧的根本,也是修行的根本。
所以律仪能够做到坚固,就可以具足第一个,足下安平立相。
还有的人持戒持到起憍慢,就是我都可以持,别人都不能持,他们都没我持得好,这个是持戒持到生慢,觉得自己在戒律方面胜人一等。
那也有的人怀疑,说:三千年前佛制的戒律,能适合现代人吗?是不是有一些内容需要改变一下?这个是持戒持到生疑。
他一面持戒,一面怀疑,太多的疑问在他的脑袋里面打转,这些都是不善安住。
所以,持戒其实是可以持得很自在,持得很清净,持得得定,持到得定,持到开智慧,这个就是一个善于安住戒律的人。
所以现在讲的律仪坚固,就是这个意思,能够善于安住在一切戒律当中。
足下安平立相,就是说祂那个脚掌能够完全的踩在地面上,没有丝毫的空隙,好像乌龟的腹部一样。
乌龟的腹部是平的,很紧密的贴在地上,这个就象征:戒律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一切成就的根本,就是我们的立足点,有这样涵义在里面。
第二个,是足下二轮相。
就是脚掌,两个脚掌有两个轮相,很清楚的看到有轴心、还有外周,中间连接千条的直木,所以叫做千辐轮相,它是自然形成的,你再高明的工匠师,也没有办法去把它刻画出来,它是自然形成的。
一切世间的工匠师,谁最高明呢?就是忉利天的毗首羯磨,这工匠师工艺最巧妙,可是他也没有办法刻出这个轮相出来,因为他的智慧是天生的,可是菩萨的智慧是修行善业所成的。
这个工匠师他是一世修得的智慧,可是菩萨是无量劫以来,修行善业所成就的智慧,所以是没有办法比较的。
那是造了那些业因,可以得到足下二轮的果报呢?就是我们对师长送往迎来,就是接送,如果我们有空的话,我们就看他的方便,要出门或者什么,我们就负责接送。
或者是他从国外回来,我们去接机;要出国了,我们去送机,送往迎来,对于我们的师长,就能够得到这样的果报。
对于父母做种种的供养,也能够得到这样的果报,还有对于一切有情种种的救护,也能得这样的果报。
第三,是长指相。
就是脚趾纤长而端直,排列的很整齐,而且浑圆美好,就是一根、一根脚趾头长得很齐,很多人第二个会这样突出来,那个就不能说他的脚趾头长得很整齐。
整齐的排列的意思,就是一根、一根很直,也不会弯来弯去,或者是指节突出来,不会,就是看起来很浑圆,很像婴儿的脚趾头,有没有?圆鼓鼓的,好像充满了气,很浑圆美好,这个就是长指相。
怎么来的果报呢?就是远离损害,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会起一念损害众生的心。
而且远离不予取,对于不是属于自己的,绝对不会动一念的非分之想,就是不偷盗所感得的果报。
而且见到将要被杀、被困、被绑、或者被打的众生,我们去救脱他出来,都能够感得这样的果报,脚趾头长长的、圆圆的,很饱满。
第四,是足跟广平相。
就是脚后跟非常的宽广,而且平坦,就是足跟圆相,就是脚后跟你看它是圆圆的,也看不到骨头、看不到骨节,就是整个是肉包起来,圆圆的脚后跟。
它是饶益众生活命,所得的果报,就是帮助众生能够存活下来,他如果生活有困难,我们帮助他;活不下去,我们帮助他活下去。
这所有的帮助,就能够得这样的果报,就是尤其是活不下去了,我们帮他活命。
第五,是手足指缦网相。
就是手指跟脚趾之间,有缦网相连接,中间有缦网相连接,它是修习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的。
就是善于修习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四摄法,来摄受众生,就能感得这样的果报。
经常布施,跟众生结缘;说得都是爱护众生的爱语;行得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众生想要成就什么事业,我们都做为他的助伴,帮助他共同完成,就是同事,共同来成立一些或者完成一些事业。
这就是所谓的四摄法。
第六,手足柔软相。
就是手脚都很细嫩柔软,这是怎么感得的果报呢?就是平常对我们的上师或者父母、尊长,供养最好的饮食、衣服、卧具,父母师长生病的时候,我们能够为他尽心尽力的照顾,为他按摩啦,或者是他行动不方便,帮他擦澡、沐浴,做最完整的照顾,就能感得这样的果报。
第七,足趺高满相。
足趺就是脚背,脚的上面是脚背,这样高起来,高起来而且丰满。
这个是菩萨在因位的时候,勇猛精进行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善法,所得的果报。
就是主要是行福业,行福业整个脚背就能够长得很丰满,整个高起来,然后很丰满。
第八,伊泥延腨相。
伊泥延,就是鹿王的名字。
就是说整个小腿就好像伊泥延鹿王的腿,长得非常的均匀,就是我们的小腿不会太粗、也不会太细的意思,非常的匀称。
这个是自己对正法能够修学证得,然后就是自己有修、有证,然后再说给众生听。
还有就是自己懂医方明、或者是工巧明,其它的四明,然后传授给别人,也能感得这样的果报。
这个我们看就知道,那个内明,然后再加上其它四明,所以这个就是五明所感得的果报,善巧修学五明,然后再教导众生。
第九,正立手摩膝相。
就是你正直站立的时候,手能够摸到膝盖,这个很少,可是历史上有这样的人物,站着的时候手可以碰到膝盖,一般都没有这么长。
它是怎么来的果报呢?就是对于修习善法,永远没有厌倦的时候,很喜欢修习善法,很喜欢行善、修善,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而且不断、不断的增上,越来越好、越来越多、越来越圆满,就能感得这样的果报。
另外就是喜欢布施,从来不拒绝来求财的人,就是有求必应,有求我们就尽量满他的愿,有来求财的,我们就尽量施舍给他,不会不耐烦,就能够感得这样的果报。
第十,阴藏相。
就是男性的生殖器整个内缩,这个我们就知道,一定是远离邪淫所得的果报。
完全断除了淫欲,修习惭愧心,不但自己可以做到,而且还能够使一切的众生,能够行清净的梵行,能够持守戒律。
还有,能够守住别人的秘密,别人跟你吐露心事,可是他自己的隐私不喜欢太多人知道,我们听了之后,就到此为止,不会再说出去。
可是一般都会很快大家都知道,每个都说:「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所以很快就传遍天下,所以他就没有办法成就这一个马阴藏相。
还有在传授密法的时候,也是非常慎重,时机不对,人不对,他也不会轻易的传授密法,这个也能够得到这样的果报。
第十一,身广长等相。
就是身体的长,就是高跟宽是相等的,这个就是以自己的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都是等长,左右不是身体而已,就是要把两只手伸出来,回去照镜子看有没有。
肚脐为中心到头,然后肚脐到脚,到你两个手伸出来,左右,上下左右是不是相等?黄金比例,是不是相等?是的话,就是身广长等相。
这是怎么成就的呢?就是能够自我节制,像身语意三业,能够自己克制自己不犯,而且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时候,心还是能够安住在平等当中,不会觉得很委屈,也不会有一肚子的埋怨,有苦水要跟人家诉苦,不会。
他就能够安住的很好,心还是平等的,虽然不平等,外在给我不平等的待遇,但是我的心还是可以安住的很好,就能够得到这样的果报。
所以它是知时知量来的。
知时,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应该做什么事,是最恰当的;而且这个量,也知量,像饮食的话,他也知量,不会吃太多、也不会吃太少,各方面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是一样的,有分寸,不会过或者是不及,这个叫做知量。
所以祂的身量就等啊!长宽都一样,就是这样知时知量来的。
第十二,毛上向相。
如果身上的毛都往上长,而且毛非常的细而且柔软,全部都往上长,这个就跟善法有关系。
就是不但自己行善,能够辗转增上,而且也令一切众生能够行善,辗转增上,越来越好、越来越好,自己行善,也劝众生行善,大家都一心向善,所以毛就往上长。
第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
就是每一个毛孔只生一根毛,不会错乱,不会一个毛孔生两个、还是生三个,不会错乱生任何的毛,不会。
这个是我们的禅定力来的,就是生生世世修行喜欢修禅定,喜欢远离愦闹,心不散乱所得的果报。
就是每一根毛都很整齐的,就是一个毛孔生一个毛,长时间的禅定,所成就的功德。
十四,金色相。
就是身是金色,它是指皮肤是金色,而且非常的清净鲜明,这个是布施殊胜微妙的衣服、卧具,因为这些都是庄严具,所以可以庄严我们的身相,身体就放金色光。
十五,丈光相。
就是指佛的四边都有一丈的光芒,这个我们称为常光。
就是祂没有特别放光的时候,祂的常光就是一丈,身体的四周有一丈的光芒。
佛放光的光芒,可以遍满法界,遍满三千大千世界,那是放光的时候,可是平常的光是只有一丈。
这个是布施殊胜的宫殿房舍,所感得的果报。
十六,细薄皮相。
就是皮肤长得非常的细嫩光滑,这是远离瞋恚所得的果报。
我们一般的世间的看相也是,那个皮肤很细的,就表示他脾气好。
同理可证,因为现在讲的三十二相也是当时印度,他们认为在人身上能够统计出来,最殊胜美好的相就是这三十二个,所以就跟我们现在的人相学,有一些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讲在人,就是身为人,他的身相端严应该具足那些、那些微妙的相?所以皮肤细的人,就脾气好;还有头发细的人,也是脾气好。
那个头发跟钢丝一样的,皮肤很粗糙的,那个脾气就比较不好、比较凶恶。
十七,是七处平满相。
这七个地方就是两个手、两个脚、两个肩膀、还有脖子,这七个地方都是非常丰满的,肉长得非常丰满,也是不会看到骨节。
好的身相就是你从头看到脚,都不会看到骨节突出来的,就是不露骨,好的身相是不露骨,你不会看到骨头突出来,所以讲肩膀,这边也是平的,这边一定有肉。
可是我们看很多人,他这边是凹下去的,很多那个模特儿,这边就是,你可以看到这个骨头,它是整个外露,然后这边凹下去的,这个就不符合我们现在讲的,那个肉非常的丰满,就是你看他这七个地方都看不到骨头,这个叫做七处平满相。
这个是布施善妙饮食所得的果报。
十八,两腋下隆满相。
两个胳肢窝、两个腋下这边也是非常的丰满,可是不会有赘肉。
有的人会这样子又多出来,这样突出来,可能是肥胖的关系,所以他这个手放下来,你会觉得他这边突出一块,后面又突出一块,这个肉太多。
可是有些太瘦,他这边又凹下去,那也不符合现在这样的相。
就是没有凹陷,也没有突出来,刚好平满的,这个就是两腋下隆满相。
这是布施医药所得的果报,他自己又懂得医方明,能够自己能够看病,就能够感得这样的果报。
十九,上身如师子相。
佛的上半身非常的广大,祂的威仪,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祂的样子非常的端严,就好像狮子王在一群狮子当中,那个很端正的坐在那里的,不会这样乱跑乱闯的,那个就是狮王、狮子王。
佛的上身就是很端严的、很平稳的,所以不论祂是行住坐卧,在动当中也是保持威严。
这个是不轻视毁谤别人,所得的果报,就是远离我慢。
我们身材的高大、还是矮小,跟我们的慢心有关系,那个越瞧不起人的,那个越矮,就是得到这样的果报。
所以跟二十一样,大直身相。
在一切人当中,佛身是最高大、最端直的,这个也是远离我慢来的。
还有远离杀生,不杀害众生所得的果报,他就会长得又高又大。
二十一,肩圆好相。
就是两个肩膀圆满丰腴,也是看不到骨头,肩膀看不到骨头,这样圆圆的,这个是善于随顺众生,说适合他的法,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法。
他喜欢听什么,我们就说什么,然后尽量说适合他的,这样他就成就得比较快,善于观察这样的智慧,就是得这样的果报。
二十二,现在要讲牙齿了,佛的牙齿有四十颗,所以叫做四十齿相。
佛的头骨只有一块,我们凡夫,牙齿只有三十二颗,头骨有九块,所以看那个头骨,就知道他有没有成佛?九块的就凡夫,佛的头骨很完整的一块,没有裂开,中间没有裂缝。
只有佛有四十颗牙齿,我们都没有这么多,怎么来的果报呢?远离离间语来的果报,生生世世,毕劫以来,从来都不挑拨离间,就能长出四十颗牙齿,而且看到人家不合和的,我们劝他合和,不但不挑拨,而且还劝人家合和,就能够得这样的果报,所以它是口业清净来的。
二十三,齿齐相。
就是牙齿长得很整齐,每颗都一样,不会特别粗,或者是特别细。
不会突出,也不会往内缩。
我们侧面看一个人的牙齿,有的人他牙齿是突出去的,这样子;有的是凹进去的,这样子,就没有符合我们现在讲的,牙齿整齐的这个相貌。
它是远离邪命、正命清净所得的果报。
另外还有牙齿跟牙齿中间没有缝隙,就是没有牙缝,所以不需要准备什么牙线、还是牙签,都不用,因为中间它也容不下丝毫的空隙,非常整齐以外,而且齿非常的细密,排列的非常细密,没有牙缝的。
这个是远离妄语、说真实语所感得的果报。
第二十四,牙白相。
就是牙齿非常的洁白,我们赞叹他说:他有一口洁白的牙齿,为什么牙齿可以这么洁白呢?也是跟口业有关,远离恶口,称赞一切众生所得的果报,从来不会讲令众生生烦恼、起瞋恚心的话,就能得这样的果报。
二十五,师子颊相。
就是两个面颊隆满,像狮子的面颊,狮子都看过吧?就是牠这边有肉,有点这样垂下来,这边很丰满,然后这样垂下来,这个就是师子颊。
有的人,他脸是这边就削进去了嘛,这样凹进去,然后两个颧骨突出来,就是没有具足这样的相。
这样的相,这边凹进去的相,大概都从中年以后都不太好,晚年……因为他这边完全就是尖尖的下巴这样子,这边是看晚年的,这边有地壳的,这边有很多肉的,晚年都很好。
下巴很长的,越长的活越久。
人的一生就是从上面看到下面嘛,你们知道嘛?三十岁以前,然后看眉毛、眼睛,看三十岁到四十岁。
鼻子,四十岁到五十岁。
然后从人中开始,五十岁。
五十岁以后看人中,然后晚年看下巴。
这个师子颊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远离绮语来的,就是说祂一向以来都不说没有意义的话,只说有意义,还有利益众生的话,就能够感得这样的果报。
二十六,味中得上味相。
任何饮食到了佛的口中,都会变得是最上等的滋味,不管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吃进去都是最好的滋味,这个是承事众生所得的果报,就是喜欢为大众服务,那边需要帮忙的,就赶快去帮忙,就能感得这样的果报。
二十七,大舌相。
就是我们说的,所谓的广长舌相。
佛的舌头又长、又宽、又薄、又软,伸出来可以盖住整个脸,一直到发际这样子,伸出来整个盖满脸,一直到发际这么长,这个叫广长舌相。
这个是生生世世都说爱语所得的果报,从来不恼乱众生,说的都是爱护众生的话。
第二十八,梵声相。
就是说佛的音声,好像大梵天王的音声一样的美好。
大梵天王的音声,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第一个,声音非常的深沉,好像雷声,我们打雷的时候轰隆、轰隆、轰隆,可以传得很远,就是很远都能够听得到,因为它很深沉。
或者是像鼓的声音,咚、咚、咚、咚、咚,可以传得很远。
第二,它就是音声清澈,让听到的人都觉得很愉快,因为音声的美好,听了就莫名的就感觉到心情很愉快,那是音声的关系,音声清澈的关系。
第三,是听到这个音声的人,心里都会产生敬爱的心。
第四,就是所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听得很清楚明白,而且很容易了解,就是一听就懂,音声的功效也是有很大的关系,佛说法我们一听就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音声的殊胜。
第五,就是听者无厌,就是百听不厌,听久了也不会不耐烦。
这五个特征,就是大梵天王音声的美好。
也有比喻说:像迦陵毗伽鸟,为什么以这个鸟的音声,来比喻佛的音声的美好呢?因为这个鸟很特殊,牠还没有出生,就还在那个卵,卵还没有孵化,还在卵当中,牠就能够发出很可爱的音声,所以牠非常特殊,听到这个音声都会觉得很喜悦,所以就用这个鸟,来比喻佛音声的美好。
二十九,真青眼相。
真正的青色的眼睛,好像青莲花,不是真的绿色,就是湛蓝,我们看那个很蓝、很蓝的天空,有的人那个眼白的部分,是看起来好像天空的颜色嘛,而且好像感觉是可以穿透过去的,因为它非常清澈,眼睛非常清澈,就是比喻佛的眼睛是这样子的,跟祂的心地慈悲柔软有关系,所以祂的眼睛非常的清澈。
三十,牛眼睫相。
就是像牛王的眼睫毛这样,又长、又翘,而且不会杂乱,不会什么睫毛倒插还是什么,就是又长、又翘,很好看。
刚才那个青莲花,眼睛像青莲花,还没有讲为什么?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还有欢喜心,看待一切的众生,就能感得这样的眼相。
像牛的眼睫毛呢?就是把一切众生看做是自己的独子,你就那么一个孩子,独生子,你一定是最爱护他嘛,我们把一切的众生,看做就好像自己的独子,一样的怜愍爱护,就能感得这样的果报。
三十一,顶髻相。
就是头顶有肉髻隆起,好像一个拳头大,在头顶这样隆起来,一个肉团,这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敎人受持善法,自己也受持善法,就自己喜欢受持善法,也劝一切众生或者教一切众生受持善法。
譬如说:你喜欢受持五戒,你就教导众生也受持五戒;你欢喜受持菩萨戒,你也教导一切众生受持菩萨戒;或者你自己受持十善业,也教导众生受持十善业,就能够感得这样的果报。
三十二,白毛相。
就是两眉之间有白色的毛,这个毛非常的柔软、洁白、清净,平常它是右旋卷收在里面的,你把它拉出来的话,有五尺长,而且经常放光,这个是眉间白毫相。
怎么感得的果报呢?就是看见众生修戒定慧三学,我们真实的称扬赞叹。
对于有功德的人,我们也是如实的表扬称赞,就能够感得这样的果报。
三十二相讲完了,我们看这三十二相,它包含了有十善嘛,有没有?还有四摄法,还有六度。
可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还是戒律,清净的持戒所感得的果报。
因为如果犯戒的话,我们连最下贱的人身都没有办法得到,更何况是现在讲殊胜的三十二相,当然就不可能。
所以平常多行善的话,就能够感得这三十二相的果报。
多多行善,有所谓「行百善,得一妙相」。
像人家说「日行一善」嘛,日行一善,要行一百个善,才得一个妙相,这样子慢慢累积起来的,慢慢就身相端严,所以它叫做「百福庄严」,就是因为它是行百善才能够得到一个妙相,所以平常就是多行善、多修福德、修四摄。
大乘就是四摄法,四摄法主要就是菩萨来摄受众生的方法,就是用四摄法,还有就是行六度,慢慢圆满,就能够感得三十二相的圆满。
所以相师就说了,太子的三十二相就是这样,以上介绍就是太子的三十二相的内容。
现在问题来了,相师不是说,如果释迦牟尼佛在家的话,能够成为转轮圣王,说明什么?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跟佛的三十二相,有没有差别呢?有差别。
一个是世间的转轮圣王,一个是出世间的佛,所以虽然都是具足三十二相,但是会有差别,有那些差别呢?第一个,佛的三十二相是清净美好的,所以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就没有那么清净美好。
佛的三十二相,位置恰恰好,不会偏一点,应该怎么长、就是怎么长,不会有一点偏、一点斜、或一点歪,都不会,叫做不失处,就是位置非常的适中,就是这么刚刚好,不会差那么一点点。
可是转轮圣王他就会没有,位置长得没有那么适中。
还有就是相相分明,每一相都很清楚,不会含糊笼统,好像不太能够分辨,它这个到底算不算?这样算不算?好像就差那么一点点。
每一相都非常的分明,一看就知道,很清楚辨识,很快就认出来,祂具有这一相,所以每一相都是非常的分明的。
可是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就没有这么分明,每一相没有这么清楚的可以辨识它。
还有就是,佛的三十二相是圆满具足的,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虽然有这一相,但是他没有这么圆满,长得没有这么圆满,这个也是有差别的。
或者是说,佛的三十二相非常的深入,不是彷佛依稀有那个样子,不是,也不是浅浅的、好像,是非常深入的。
第六,是智慧之相,而不是世间之相,它是功德、善业、智慧成就的,所以跟世间的身相就不同。
转轮圣王他是属于世间的人当中最殊胜的嘛,所以跟佛的智慧的成就就有差别。
第七,是远离尘俗的相貌,佛已经成佛了,所以祂不是一般人,转轮圣王还在人道当中,所以他还是属于世间的,佛祂是远离尘俗的相貌所展现的三十二相,这就是它们的差别。
另外还要再问,还有问题,为什么是三十二相?可不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可不可以?如果少于三十二相,身体就不够端正;如果多于三十二相,又会显得太杂乱,所以不可以增加,也不可以减少,三十二相刚刚好。
这样不会显得太杂乱、或者不够端正,所以它就刚刚好三十二相。
好,最后一个问题,菩萨为什么要以身相来庄严色身?要以这三十二相来庄严色身,为什么?为什么要有圆满的身相?就是佛摄受众生的方便,因为众生都喜欢看外表嘛,所以很多众生他看到佛的身相这么端严,他内心就会产生清净的信心,所以佛要以三十二相来庄严色身。
再说了,佛的一切都是殊胜的,祂的威力是殊胜的,种姓是殊胜的,眷属是殊胜的,智慧、禅定、解脱都是殊胜的,当然身相也是最殊胜的,所以必须要具足三十二相。
还有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什么?要成佛嘛!要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得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可不可以生在一个面貌丑陋,然后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人身上?不会嘛!所以我们既然想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当然我们的身相也要先成就三十二相,然后才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为什么菩萨或者是佛,祂要成就三十二相的原因。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六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六成就之5
经文(卷五)
六、众成就3(与会的大众)
摩诃萨埵,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已得等忍,得无碍陀罗尼。
悉是五通,言必信受,无复懈怠。
已舍利养、名闻,说法无所悕望,度甚深法忍。
得无畏力,过诸魔事,一切业障悉得解脱,巧说因缘法。
从阿僧祇劫已来,发大誓愿。
颜色和悦,常先问讯,所语不粗。
于大众中得无所畏,无数亿劫说法巧出。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是参加法会的大乘菩萨众。
复有菩萨摩诃萨。
摩诃萨埵,皆得陀罗尼。
就是大乘的菩萨众有那些内容呢?有菩萨摩诃萨,这个我们上一堂课解释过,什么叫做菩萨摩诃萨。
「摩诃萨埵」,我们今天就从这边开始,摩诃萨埵,什么称为摩诃萨埵?就是发大勇猛心的众生,叫做摩诃萨埵。
就是他一旦发心,绝对不会退缩,也绝对不回头,这个我们就可以称他为摩诃萨埵。
所以,会退心的、会退缩的、会回头的,这个就不能够称为摩诃萨埵,因为发大勇猛心非常的殊胜难得,所以在一切的众生当中,他是最为上首的,这个称为摩诃萨埵。
对众生生起大慈大悲的心,他修的是大乘行,证的是大乘的果,这个就称为摩诃萨埵。
所以,他如果发小乘心,修小乘的行,然后证小乘的果,我们就不可以称他为摩诃萨埵。
成就三十二大丈夫相的,我们称为摩诃萨埵,三十二相我们上一堂也详细的解释过了,不为自己的利益,不求任何的果报,不分爱憎、平等布施利益一切众生的,称为摩诃萨埵。
因为凡夫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做任何行善都为了自己的果报,所以他是要求果报的。
譬如说:他布施,就是因为布施有种种的功德跟果报,他才愿意布施,这个是凡夫的心。
可是摩诃萨埵不是,他不为自己的利益,然后也不求任何的果报。
那凡夫布施也要看对象,我喜欢的可以,然后我不喜欢的对象就不可以,所以他有爱憎的分别,有好恶取舍的分别,可是摩诃萨埵没有,是平等心来利益一切的众生,布施供养一切的众生,没有对象的差别,所以他没有好恶取舍。
能够说法破除一切众生的邪见,还有贪瞋痴慢疑……等等的烦恼的,这个就称为摩诃萨埵。
所以,如果我们发心想为众生说法,可是没有办法断除他的邪见,没有办法给他正知、正见,或者是没有降伏他的烦恼,这个说法就不够圆满,也不殊胜,那这种说法的方式,就不能称为是摩诃萨埵的说法。
摩诃萨埵一定是发大心,什么叫发大心?这个心到底有多大,才叫做大心?它是不是有一个范围呢?你说我发心度众生,我发心度我的家人、度我的好朋友,好吧!连我的仇人也一起度!这样子我的心够不够大?是不是发大心?或者再扩大一点,好啦,新加坡的众生我都发愿度他们!这样心够不够大?还不够大?再大一点!整个地球的众生,我全部度完,都让他们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个心够不够大?以摩诃萨埵的标准来讲,够不够大?因为整个宇宙、整个法界也不是只有地球,还有很多无量无边的世界,是不是全部要度呢?我们的心量是不是可以发这么大呢?好吧,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把它磨成粉碎,每一个微尘是一个世界,或者是这么多世界的众生,我全部发愿把他度完,这个心够大了吧!三千大千世界的世界碎为微尘,已经很难计算了,可是以摩诃萨埵的发大心来讲,还是不够大,因为虚空法界有无量无边个三千大千世界,你是不是发愿全部都要度尽这所有的众生?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无边是没有边际的,无量个三千大千世界,不可数不可数的,不可说不可说的,无量无边的众生,你都发愿度,度尽为止,这样的发心才有资格当摩诃萨埵。
所以看看我们的心量,我们这一世到底发愿要度几个人?是不是可以再加一点?把我们的心量扩大到一切众生身上,平等救护,没有什么好坏、怨亲,没有对象的差别,全部发愿度尽一切的众生,这个众生是无量无边,没有关系,我仍然愿意发愿来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有这样的发心,就是摩诃萨埵的发大心。
同样的,你说供养诸佛,所以我每天供养,不是供养我家里那个佛堂的一尊、两尊、三尊的佛,我们只能够选择说我们比较相应、或我们比较欢喜,把祂请到家里来供,可是有无量无边的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祂们怎么办?所以摩诃萨埵的发大心,也同样的发心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遗漏的,不是我们家里的那几尊而已,也不是道场的那几尊,或者是我修的那个本尊,那几尊这样子,这个才叫发大心。
也同样的,我发心要清净一切的佛国土,清净一切的佛土,发心。
发心受持一切佛法,不是我现在修学的这几个很少的法门而已,不管天台、华严、楞严,什么……,发心、发愿受持一切佛法,没有一个法遗漏的,这个才叫法们无量誓愿学嘛,你这个舍弃,那个不相应,然后那个不欢喜,怎么可以说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呢?法门无量,那个无量也是没有边,没有心中的好恶,没有自己喜欢、不喜欢这样的选择,只要是利益众生的,我就发愿先成就。
我成就一切法不是为了自己,为了方便度众,因为众生无量,所以势必法门也要无量。
众生的烦恼无量,所以你也要法门无量,才能够断尽他们一切的烦恼,然后度尽一切的众生。
你没有无量的法门,你没有那么多的善巧方便啊。
所以,摩诃萨埵的发心,就是受持一切佛法,没有一法遗漏的,一切法都能够圆满无碍的融在自己的自性当中,随时都可以从自性出来,演说度众生,不同的众生,给不同的法门、说不同的法。
也同样的发愿,让一切世界中的佛法种子不断绝,不是娑婆世界的佛法不要断绝而已,要让一切世界中的佛法种子,都不让它断绝,让佛法永住世间,不让它有断绝的时候。
所以我们菩萨发大心,就是要发这样的心,不能够让佛法灭了,在任何一个世界当中,我们都希望佛法能够久住世间,要发这样的心。
发心,要分别了知十方一切佛的愿力,不是只是知道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其它的佛的愿是不是也要分别了知?所以同样发心,要分别了知十方一切佛的愿力。
也要发心庄严一切佛国土,受持一切诸佛所转的法轮,不是一佛、二佛,一切佛所转的法轮,我们都发心要受持。
也要分别了知一切众生的心念,不是我的好朋友、我很关心他心里面想什么,我的亲朋好友、我最亲爱的家人、我很关心,我想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可是那个跟你不相干的、你不认识的、你最讨厌的,难道你就不关心他们心里想什么?他们要什么?你怎么去满他们的愿呢?所以同样的,大菩萨的发心,就是要分别了知一切众生的心念,你了解众生的心念,你才知道他要什么,你可以给他什么,怎么去度他们,怎么满他们的愿。
也是发心要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没有一个众生遗漏,誓愿断尽一切众生的烦恼,如果能够这样发大心的话,就是摩诃萨埵的发心。
这个我们谈到怎么样、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条件可以称为摩诃萨埵,就是这样的条件,你就是摩诃萨埵了。
不管是菩萨摩诃萨,还是摩诃萨埵,皆得陀罗尼。
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这些大菩萨们,他们已经证到什么样的境界了?已经具足什么样的条件?或者是修证的境界?首先是他们都已经得到陀罗尼,什么叫陀罗尼呢?也有把它翻译成「总持」的,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也有把它翻成「能持」跟「能遮」这两个意思,能持,持什么呢?能持一切善法不失,就好像一个杯子它是完好的,没有任何的漏失,所以一切的善,他都可以持得非常好,没有丝毫的渗漏。
像我们想要持一切善,但是没办法,有时候会忘失,或者是想行善,但是可能有种种的障碍,或者是有时候可以、有时候不可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得陀罗尼,所以想要持一切的善法不失,有时候会有困难。
譬如说:我想精进的持戒,可是有时候它就要破戒;我也知道要累积功德,可是有时候就是没办法做到;我也知道布施很好,可是我有时候,可能也能力没有到那边,总是没有办法持一切的善法。
能遮,就是遮一切的恶,遮止一切的恶法不让它生起,然后不造作一切的恶法。
我们有时候也做不到,烦恼一生起的话,就造业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在任何的情况之下,都遮止一切的恶法,不让它生起,不造作一切的恶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得陀罗尼。
陀罗尼的种类分很多,有所谓的闻持陀罗尼,闻持就是听闻之后,可以忆持不忘失,一听就记住了,这个叫闻持陀罗尼。
所以得了闻持陀罗尼的菩萨,他就是只要一听到任何的法,他都不会忘记,一切的众生、一切的法,都不会忘失,只要是听闻到的都不会忘。
也有称为分别知陀罗尼,分别知就是分别了知,这样的陀罗尼,就是能够分别了知一切的众生还有一切的诸法,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内容、大小、好坏,都能够善分别。
这边的分别,不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因为凡夫的第六意识还没有转成妙观察智之前,它是有杂染的,它一定跟我执、法执相应,执着还有跟烦恼相应,贪瞋痴慢都没有离开这些内容,所以他一分别之后,马上就造业了,马上跟烦恼相应,分别之后生烦恼,然后就造业,这个是凡夫的分别。
可是这边的分别了知,是已经转成妙观察智了,所以是「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地而不动」,这句话是圆觉经里面的。
善分别诸法相,一切法、一切相他都能够了了分明,善于分别,所以不是说我都没有分别了,我都搞不清楚、搞不清楚状况,不是,它是善分别,所以它加上一个善的意思就是说,他是善于分别一切法、一切相、一切众生,但是于第一地而不动,但是他的心又安住在我们的菩提自性当中,我们的菩提自性是没有生灭、没有动摇的,就是真心的作用,它是真心起用,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所以他能善于了知分别一切法、一切众生,这个是智慧的作用,这个就称为分别知陀罗尼。
所以得了这个陀罗尼的菩萨,他也有智慧的观照,他一看就知道这个众生怎么样的情况,他的根性、他的习气、他的烦恼,一看就知道,什么法门适合他,什么都很清楚,这个就是因为得了分别知陀罗尼的缘故。
还有,就是入音声陀罗尼,入音声就是听进来的一切的语言、音声,都能够心不动。
你骂我也好,我不会起瞋恚心;你赞叹我也好,我也不会生欢喜心,这个就是已经证到了入音声陀罗尼的菩萨可以做到。
你就算是一切的众生像恒河沙(恒河沙很多了嘛)劫,这么长的时间,恒河沙劫这么长的时间,用最恶毒的话来骂,骂这些菩萨,可是他心也不会起一点点的瞋恚心,不会起一丝一毫的憎恨,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利根、有智慧的大菩萨,他知道怎么思惟。
你今天毁谤我,用最狠毒话来骂我,但是我听这个音声,听进来,他是怎么来思惟的呢?就是我们能够听到音声要有三个条件,对不对?根境识三缘和合,然后你才可以听到音声,所以一定要有耳根,如果耳根我不听的话,也没有作用,你怎么骂都没有作用,因为我耳根不听,就算是听进来也没有关系,一切的音声说完就没有了,我这句话说完就没有了,没有了,对不对?说完就过去了,所以音声可得不可得?不可得,音声是无常的,它是生灭法,可是为什么我们听进去,它就不是生灭法呢?你今天骂我什么,我牢牢的记在我心里面,我可能就恨你一辈子,每次想到你这样子批评我,这样子伤害我,我就恨你一次,可是明明那句话已经讲完就已经消失了,可是为什么我们那么执着,就把它记在心里面呢?因为我们不明白音声是生灭、是无常的,那个声音发出来就没有了,说出来就消失了,可是为什么我们会那么愤怒呢?是因为我们加上了「识」,第三个条件,根境识。
我们第六意识先去分别你讲的是什么话的内容,好,你在骂我,我知道,第六意识分别,你在骂我,你在骂「我」喔,不是骂你、不是骂他,如果你骂你、骂他,我就不会生气,你今天重点是骂我,那个「我」,就是第七识的执着就起来了,第七识就是恒审思量,执八识见分为我,可是明明没有我,只是八识见分的作用,可是我们把它当作是我,所以不得了了,你今天骂我,我就生气了。
所以第六意识分别之后,加上第七识的恒审思量,执八识见分为我,就是那个「我」加进去了,所以我才会这么生气,因为你是针对我,然后八识的烦恼的种子、瞋恚的种子就生起现行了,所以我们的愤怒是这样子来的。
可是现在这个摩诃萨埵,菩萨摩诃萨,他们懂得思惟,他们有智慧,知道音声不可得,知道只是耳根的作用的话,他是不会生起瞋恚心的。
加上第六意识分别没有关系,你现在是在批评一些话,但是这些话也是讲完就没有了,讲完就消失了,我的观念里面也没有「我」,所以你就好像对虚空讲了一些、发出了一些音声这样而已,所以菩萨摩诃萨不会生气,因为他已经没有我的观念,他第七识已经转成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因此他不会瞋恚。
所以就算一切众生,恒河沙劫这么长的时间,不断、不断的辱骂他,他不会起一念的瞋恨,原因就是在这边,他有智慧的观照。
再说啦,同样一句话,好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同样一句话,可能华语是这样的发音,可是在印度尼西亚或者是马来西亚,同样的一句话,可能不同的意思嘛,对不对?同样的发音,同样的一句话,但是华人的解释,跟印度尼西亚话的解释,跟马来话的解释就不一样,可能华语来讲是好的意思,可是到国外它就变成不好的意思,这说明什么呢?就是同样的一句话,其实它并没有一个好坏的标准,没有固定的标准,而且言语音声本身,它也没有一定的涵义,是我们听的人给它不同的涵义,譬如你最亲爱的人骂你一句话,打是情、骂是爱嘛,甜蜜在心里面,可是同样一句话,如果出自你最讨厌的人的口里的话,你就不是这样想,你就不会甜蜜在心里。
这说明什么?言语的本身,它没有一定的涵义的,是我们听的人看怎么去解读它,所以这个都说明言语、音声是无自性的,我们的分别执着去生烦恼这样而已,才会起瞋恚心。
反过来讲,就算一切的众生,如恒河沙劫这么长的时间来赞叹、供养、恭敬,这些大菩萨他也不会心生欢喜,他也同样有智慧的观照。
因为你今天赞叹、恭敬、供养我,是因为某种原因,可是改天说不定谁得罪了你,或者是又因为某种原因,你反过来骂我,说不定还打我,可能还要杀害我,所以今天你的这个赞叹是无常的,你的恭敬、你的供养也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不会心生欢喜,因为你的心是无常的,变来变去,一下对我好,一下对我坏。
今天赞叹我,可能明天就辱骂我,所以我明白这个赞叹是无常的,因此我听到赞叹,我也不会心生欢喜。
而且你今天为什么赞叹我?可能赞叹我的功德,可能赞叹我的智慧,可能赞叹我持戒精严,你是在赞叹我的功德、智慧、持戒精严,不是在赞叹我,对不对?你在赞叹那个功德、那个智慧、那个持戒好啊,你是在赞叹那个,所以不是赞叹我,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好欢喜的,所以他也不会心生欢喜。
而且呢,一般众生都是有所求嘛,所以他今天赞叹、供养、恭敬你,为了自己求果报,他是因为供养有功德,他才供养;因为恭敬有恭敬的功德,他才恭敬,他是为自己来求果报,所以我有什么好欢喜的呢?因为他自己这样造了善业,然后自己得到善的果报,跟我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菩萨也不会心生欢喜。
如果有人来供养我,我因此而欢喜的话,我的福德就会变薄,供养我的人也会因此减少福报,所以我不应该心生欢喜。
供养我,我生欢喜,表示我贪了嘛,我贪这个供养,所以今天才会很欢喜,表示我的修持、我的功德不够,我的福德就减少,供养我的人,他的福报也减少,所以我不应该欢喜。
还有,这些菩萨都是见了空性,所以他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并没有真实的我,也没有真实的众生,所以到底今天是谁在赞叹、谁在欢喜呢?没有!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四相四见,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是应该值得欢喜的,如果说有人值得欢喜,只有佛祂有资格欢喜,为什么?因为祂一切的功德都已经圆满,想一想,我们自己烦恼也没有断尽,也没有解脱,也没有证果,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所以这些大菩萨,因为得了入音声陀罗尼的缘故,因此对所听闻到的一切语言、音声,都能够不生欢喜、不生瞋恚,做得到就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埵、大菩萨。
接下来,及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
诸三昧,三昧就是下面的,空、无相、无作,这个三三昧。
什么是空三昧呢?就是观照色、受、想、行、识五蕴,无我、无我所,听起来很熟,对不对?心经一开始──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些大菩萨的观念里面,是不会把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是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我的想法,都没有这样的观念,这是因为他已经证到空三昧了,而且在这个空三昧当中,能够了知一切法的真实相,什么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就是毕竟空,这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
所以证到空三昧的菩萨,了知一切法毕竟空。
虽然一切法毕竟空,但是菩萨为了为众生解说的缘故,他依然可以把空来作不同的解说,就有所谓的般若十八空,所以般若十八空的内容也算是空三昧的内容,所以什么是空三昧?就是十八空,就是空三昧,十八空呢?我们念一遍: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相空、不可得空、有法空、无法空、有法无法空、第一义空、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内外空、空空、大空、毕竟空、一切空,这个就是空三昧的内容。
所以,虽然毕竟空不可得、不可言说,但是为了慈悲,要为众生解说,祂就把空,把它分别来说,说明分成这十八个内容,就所谓的十八空。
好,空三昧我们了解了。
什么是无相三昧呢?既然一切法毕竟空,因此就可以远离一切相,对不对?一切法不可得嘛,毕竟空,所以我们对一切法就不会着在它种种的相上面,因此就可以远离一切相,不管它是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界相,还是男女相,还是生住灭相,因为一般我们把一切相就总括成这十相来说明一切相的内容,所以什么叫做无相三昧呢?就是能够远离一切相,远离这十种相,就称为无相三昧。
为什么做得到?因为有空三昧,了知一切法毕竟空,因此能够远离一切相。
既然知道一切法无相,当然对一切法就能够做到不受不着,所以什么是无相三昧?就是对一切法不受不着,就称为无相三昧。
对于一切相,知道它会坏灭,所以我们心里一点也不忆念,叫做无相三昧。
无常的嘛,因缘所生法都是不可得的,自性是空的,你知道它是毕竟空的,因此你就不会去忆念它,不会是美好回忆、还是伤心的回忆、都是自性不可得。
一切的是非成败,都只是昨夜的一场梦而已,不会去忆念一切法、一切相,这个就称为无相三昧。
这个都是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一切毕竟空了,所以你当然就不会着在一切相上面,当然对一切法、一切相,你已经不再会去忆念,然后不会再去受着它,不受、不着、不忆念,因为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这就是无相三昧。
什么是无作三昧呢?无作就是不造作,这个作就是造作,不再造作诸法了,不再造作一切法,叫做无作三昧。
也同样的,只要我们在空三昧当中就知道,刚才讲过了,一切法不可得,也不会着在一切相上面,所以你还会不会生起贪瞋痴种种的烦恼?不会了,不再造作任何的法,包含了烦恼,所以你不再会生起贪瞋痴了,因为你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你又不会着在一切的相上面、一切的法上面,因此你面对一切的法,就是你六根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也不会生起贪瞋痴了,能够做到,就叫做无作三昧,因为不再造作种种的烦恼。
也是知道一切法毕竟空,因此就不会再执着这个法是有、还是无、还是非有非无、还是亦有亦无,所以一切对法的诤论都止息了,就是一切的戏论都停止了,因为你不会再生起对任何法的看法,我们刚才说无作,不再造作一切法,不管它是有、无,你就不会再造作,因此也不会再跟任何人有争论,因为你知道诸法的实相了。
也是因为知道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一切法因缘所生,空无自性,所以看起来有一切法,其实它是因缘生灭、是假有的、幻有的,因此我们在心中也不会再生起任何的贪求,这个叫做无作三昧。
假的嘛、虚妄的嘛、当然就不会生起贪求了。
三昧有这么多种,为什么只提到这三种三昧呢?有人提出疑问了。
三昧有无量三昧啊,在大乘三昧当中,为什么只说到空、无相、无作呢?其它三昧,为什么不提呢?因为这三种三昧可以达到涅盘解脱,因此只提这三种三昧,这是最基本的菩萨的三昧,小乘也是提到这三种三昧,称为三解脱门,就是你证到这三种三昧,你就能够达到涅盘解脱了。
其它的三昧没有办法达到,就是说有些三昧它不是趣向涅盘解脱的,因此不提。
而且在这个三种三昧当中,你的心念没有高下,因为知道它是空,然后你又不会着在一切相上,然后你也不会再造作任何的法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的心念没有高下,平等不动,可是有些三昧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功效。
有些三昧你证到了之后,反而会增加我们的贪爱,着在那个三昧上面、那个境界上面,可是现在就跟你讲一切法不可得嘛、毕竟空,你就不会着在任何一个法上面,所以它是这样的殊胜。
而且有些三昧,我们证到之后会增加傲慢,你看我修得多好!我都已经证到什么什么三昧了,增长傲慢,可是在这个三解脱门当中,不会有这样的过失,也不会增长任何的知见,如果没有空性的智慧,或者是没有达到这三三昧的这样的境界,没有这个基础的话,有些三昧你证得之后反而会增长知见,可是这三种三昧没有这样的过失,所以这边只提到这三种三昧的原因,就在这里。
已得等忍,得无碍陀罗尼。
这个「等」,就是平等的意思,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
「忍」呢?忍就是忍可的意思,或者是安住的意思。
所以,这些大菩萨都已经得到等忍,就是说他已经得到众生忍、法忍。
一切众生在他的观念里面,或者是他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他对一切众生都能够以平等心来对待,以平等念来看待,以平等的爱护利益他们,这就是因为已经证到了众生平等,而且可以安住在这个当中,能够安住在一切众生平等当中,叫做众生忍,我们一般所谓的生忍。
能够安住在这个平等的境界当中,因此对一切的众生,不可能再生起任何的瞋恨或者是恼怒的心了,这就说明已经证到了众生忍。
法忍也是一样,看一切的法是平等,一切法平等没有高下,不管它是善法、不善法,有漏法、还是无漏法,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通通平等,能够安住在这个平等的境界当中,就称为法忍。
所以,我们知道这些大菩萨都已经得到了众生忍跟法忍。
同时也得无碍陀罗尼,也证得了无碍陀罗尼。
前面不是已经提了陀罗尼,怎么现在又加两个字,叫做「无碍陀罗尼」?好像看起来有点重复,都是陀罗尼,不是吗?可是它是有差别的,因为在一切陀罗尼当中,无碍陀罗尼最大,所以它必须再重复说无碍陀罗尼,因为有一些小陀罗尼,其它的人都可以证得,像外道、声闻、辟支佛,还有一些新学的菩萨都能够证得,可是这个无碍陀罗尼,只有无量福德智慧、还有大神通力的菩萨才能够证得,所以要特别提出来。
而且在说法教化众生的时候,必须要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所以大菩萨们都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才能够无碍的为众生说法,这是为什么要特别再提出来的缘故。
悉是五通,这些大菩萨们都已经证得五种神通境界了,五通呢?神足通,神足通又称为如意通,就是能如自己的心意来做变化,所以它叫做如意通。
神足通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种叫做「能到」,就是能够到达。
能到又分成四种情况:第一种,就是身体能够飞行,好像鸟一样,没有丝毫的障碍,在虚空当中飞行,怎么做得到呢?有些神通是你得定之后自然发的,可是有一些还要再加修才能够得。
像现在讲的这个「能到」,怎么来加修呢?你证到四禅,入四禅,然后出定,观想入风遍定,风遍定大概这个名称不太熟悉,就是有所谓的十「一切处」,十种一切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种一切处,就是遍一切处,这个我们到后面会再详细的介绍修十遍的方法,所以我们现在就先用这个名词来用,提前来说明,因为要讲到神通,就必须要入这个十遍。
你如果想要身体像鸟一样在空中飞行的话,你就必须要先入风遍定,他在修那个风遍定的开始,就是看那个风吹向植物、或者是叶子,看它那个摇摆,然后你的心识就跟着那个摇摆,慢慢修、修、修,当你证了风遍定之后,然后又证到四禅,你就可以像鸟一样飞翔,就可以修这样的方法,怎么样像鸟一样飞翔的方法?就是入四禅,然后出定,入风遍定,想、作意,作意,我身体轻、轻、轻、轻,轻的像绒毛一样的轻,绒毛就是羽毛跟羽毛之间还有那个很细、很细、很细的毛,那个叫绒毛,就像绒毛一样的轻,飘起来、飘起来、飘起来,像棉絮一样那么轻,风一吹就飘起来、飘起来、飘起来,入风遍定做这样的观想,然后再入四禅,因为一定不是一次就成功了,刚开始练习至少五六次,如果还不行的话,次数还要增加。
入四禅,出定,风遍定,观想我的身体轻轻轻,像棉絮、像绒毛,然后再入四禅,再出定,再入风遍定,再想我的身体更轻了,比刚才更轻了、又轻了、终于可以飞翔了,这样子练习出来的。
但是这个是还要先有天眼通,因为你自由飞翔,你要落地啊,你没有天眼通的话,就随便就掉下来,你可能掉在大群广众之中,然后大家都吓一跳,怎么空中飞下来、空中掉下来一个人,很奇怪,所以他必须要先修天眼通,要先看。
他们一般都是降落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不会把人吓到的地方,也不会让一般人发现他有这样的神足通。
一般神足通是要证到三果才有,天眼通跟天耳通是初果就有了,所以他既然有神足通的话,他也一定会有天眼通跟天耳通,所以他没有问题,他不会随便降落,不会不小心从那边掉下来,一定有天眼通,他先观察比较适合地点,然后他才下降。
二果的话就有宿命通跟他心通。
初果:天眼通、天耳通,二果:宿命通、他心通,三果:神足通,四果就是漏尽通了嘛,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好,这是能到的第一种,神足通。
第二种,就是可以把远方的东西移到近的地方,就是把远的地方移到近的地方,然后不需要去就能够到达。
譬如说:说远方为近,经论上有说「手摸日月」,我们想这到底怎么做到的,手去摸太阳、摸月亮,怎么摸的?就可以啊,入四禅,出定,想月亮,我如果想摸月亮,太阳太烫了,摸月亮可能比较安全,月亮靠近我的身体、靠近我的身体,它一直靠近、一直靠近,还没有过来,好,再入四禅,再出定,月亮又更近了、更近了,近到我手一摸就摸到了。
这就是第二种,能够把远的地方移到近的地方。
或者你也可以到达天界,也是入四禅,然后出定,想说天界靠近我、靠近我,看你要到那一天,天界靠近我、靠近我、靠近我,然后我就到天界了,我不用从这边到天界,把天界移到靠近我的身体这边来,这就是从远处移到近处的一种神足通。
或者是我在这座山,对面的山很远,也没有桥,我没有办法过去,我就入四禅,然后出定观想,那个山靠近、靠近、靠近,我就一脚就跨过去了,这也是把远处的移到近处来,然后我们人不用过去,让它靠过来。
第三种,就是可以在这里消失,在那边出现。
在大悲中心消失,在飞机场出现,好好喔!可是要先入水遍,刚才说十一切处里面,有地水火风,入水遍。
就是说这个大地,在你看来它是水了,你就在这边下去,咚,那边咚,就出来了,没有丝毫的障碍,这就是入四禅,然后出定,入水遍定,然后再入四禅,再出定,再入水遍定,一直到大悲讲堂是一片汪洋,变成一个水池为止,你就可以咚就过去了,沉下去,然后从那边出来。
我也可以不要走这个门,我就从墙壁就穿过去了,所以我可以穿墙穿壁,我还可以穿山,整座山我就从中间就给它走过去了,可是要修虚空遍定,虚空遍定,就是它已经不是墙了,你才可以走得过去。
所以也一样的,入四禅,出定,然后修虚空遍,都是虚空,一片虚空,一片虚空,入四禅,出定,它是虚空了,不是墙壁,虚空,五六次,看你的功力,不行就再多加几次,就一直到它变成一片虚空,你就这样走出去了。
这是第三种,在这里消失,那边出现。
你也可以在水上行走,你也可以在虚空中行走,那就是入地遍定,水已经不是水了,你看起来,你入四禅,出定,然后入地遍定,所以水,一直到那个水看起来就好像平地一样,所以你就可以这样走过去,我们旁边看,他怎么走在水上,好像走在陆地上,在他的眼睛看它是陆地,不是水了,因为他已经入了地遍定。
在虚空也一样,他为什么可以在虚空行走呢?因为虚空在他看起来就跟大地一样,所以他就在上面走,他入的就是地遍定的缘故。
所以这些神通都是要先证到四禅,现在比较有兴趣打坐了喔?赶快证四禅就可以修神通,以后就很方便,以后要来这边直接就过来,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第四种,心一动念你就到达了,从家里心一动念,大悲讲堂就到了,好方便,不用搭地铁、不用搭巴士、不用坐taxi、也不用自己驾车。
好,这是第一种能到。
第二种「转变」,还是在神足通,神足通有三种,第一种是能到,能到里面有四种,我们介绍了。
第二个是转变,就可以把大的变小、小的变大、一个变多、很多个变成一个,可以自在的转变。
像我们刚才讲说你手去摸月亮,对不对?刚才是说月亮过来,我也可以把手变大,我们不是可以小的变大的吗?好,现在月亮还是在它原来的地方,我把我的手变大、变大、变大、变大,也一样入四禅,出定,我的手变大,就伸到那边去了,再入四禅,再出定,又更远了,一直到摸到月亮为止,这就是由小变大的一个例子。
也可以一个变多,像有一次佛陀去应供,到信众家里面应供,当那个食物正要放进佛陀的钵里面的时候,佛陀就说:等一下,我还有一个大弟子没有来,他已经证到阿罗汉,也要请他来一起应供,他就叫周利盘陀伽,那个最笨的,可是他后来还是证到阿罗汉,那就去请啊,去请那个大弟子来一起应供,我们等他。
那个佣人就跑到一片竹林里面去找周利盘陀伽,一看,怎么满满的,整个树林都是周利盘陀伽,那一个是真的?不知道,每一个都是,那就是一个变多个。
他就很慌张的跑回来报告,说整个树林都是,我不知道那一个是,佛陀就说:你走进去第一个的,那个就是。
所以他就再跑去,碰到第一个,就说:有请应供,那所有的都回来了,只剩下一个周利盘陀伽,他说:好,知道了,你先回去,我马上到,就神足通,马上就到了。
所以那个佣人回来,他已经坐在那边,已经开始吃了,这就是神足通。
而且他还有这个转变的能力,不但可以一念到达,而且还可以转变一身为多身。
这个练习的方法也是入四禅,你看四禅多重要,赶快证吧,四禅,然后出定,看你要变几个,你先不要一百个,先十个好了,我变十个,然后再入四禅,出定,十个,一直到变十个为止,熟悉一点就百个,然后千个,看你要变几个都可以,就这样子练习。
也可以多个变一个,这个在佛经里面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就是像佛陀接受大众的供养,譬如说:有一千位都要供养佛,佛就拿一个钵,譬如说:每一位都要供养一个饼来说的话,第一位上来放进佛的钵中一个饼,第二位上来再放一个饼,一千位全部供养完了,祂的饼也不会冒出来,还是一个,这个就是多个变一个的,转变的神通能力。
祂的钵中就永远只有一个,可是一千个人都供养完了,可是它不会变多,它就永远是一个,它也不会满出来,这就是神通变化。
也可以变成种种不同的型态,你可以一下变小孩,一下变老翁,你也可以变成无情的,你也可以变一口井、一座桥,都可以,这就是转变的神通。
外道它有一些……,外道也修四禅八定,它也有四禅,它也可以证四禅,它也一样有这个转变神通能力,但是比较有限,所以外道的转变能力最多只有七天,可是佛跟大菩萨,这个自在转变的能力是没有时间的限制,所以神通比较大,比外道强。
第三种的神足通,就是「圣如意」。
为什么要叫圣如意?就是只有圣者,才能够有这样的如意通,所以称为圣如意。
它是转变什么样的内容呢?就是把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不可爱的、不清净的,可以转成可爱、清净的,同样的,可爱、清净的,可以转变成不可爱、不清净的,这个就叫做圣如意,可以自在转变。
不好看的变好看了,好看变不好看了,本来是臭的变成香的,香的可以变臭的,六尘境界可以自在转换。
好,这是神足通,介绍完了。
天眼通,所谓天眼通就是能够见六道中一切的众生,还有一切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看得到,不管这些东西是在远还是在近,是被遮住了,还是很小、很小、很小,他都能够看得见。
这怎么修呢?就是修刚才讲的十种遍,就是你可以修火遍,因为你眼睛要能见,一定要有光明,所以它是常常忆念光明修出来的天眼通,所以可以修火遍、白遍、还有光明遍,不过一般都是修光明遍的情况比较多。
你可以晚上在家里面把灯都关了,入四禅,然后出定,都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见,原来,你就譬如说你是入光明遍,一片光明,从你的周遭开始一片光明,所有的东西慢慢就看得见了,先小小一个地方就好了,等你都看清楚,你再把这光明慢慢扩大到整个房间放光,一片光明,就好像开灯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再把范围慢慢扩大、慢慢扩大,所以你的光明如果往上方一照的话,你就可以看到天界,你往下方一照,就可以看到地狱,所以这是忆念种种光明修出来的天眼通。
好,第三种,天耳通。
天耳通是修忆念种种的声音来的,天耳通就是能够听到一切的音声,天人的音声、人的音声、三恶道的音声都能够听得见。
练习的时候,就是先从最微细的声音开始练习,不是最微细,最粗的声音,我们一般肉耳可以听得见的,先从这个练习,比较粗的声音。
像这边常常能够听到鸟叫,所以你就可以常常来听鸟的声音,刮风的时候,你就听风的声音,在湖边、水边、海边你就听水的声音。
这样慢慢练习,这是一般肉耳都可以听得到的声音,先从这个练习,慢慢才听比较微细的。
像你坐在公园,你就听树叶晒干的声音,啵啵啵,慢慢干掉,你就可以树叶干掉的声音,因为满地的落叶,你就坐在旁边听,蚂蚁昆虫打斗的声音,地上可以常常看到各种的昆虫,你听听看牠们的声音,互相打斗、或者是碰撞、或者是行走,它也会发出种种的音声,那个是很微细、很微细的,从这样开始练习,从粗的声音然后到细的声音,然后再把范围扩大,本来只是听到我们身边的音声,再把范围扩大,东方无限的扩大,所以一切的东方的声音我都听得到,这样子慢慢练习,然后再南方的、西方的、北方的、四维、上下,到最后十方的音声都能够听得见,这就是所谓的天耳通。
第四,宿命通。
宿命通怎么修呢?就是从现在开始回想,刚刚走进大悲之前我做什么事?我是搭车,我是怎么来的?还是走路来的?一路上是怎么过来的?再往前、再往前,我搭车之前我在做什么?可能在用餐,用餐之前在做什么?我今天下午在做什么?我今天中午在做什么?一直往前推,我上午做什么?我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做什么?我睡觉之前做什么?就连到昨天了,昨天睡觉之前我在做什么?睡觉之前再之前我在做什么?一直往前推,常常做这样的练习。
因为我们一般太散乱了,我们就常常想不起来我昨天到底做了什么事,就是没有做这样的练习。
所以你要得宿命通,你就必须要往前推,一直往前推,每件事情、每一个微细的都能够想出来,清清楚楚。
不然我们常常都会碰到说,你上次不是讲什么,他说:我有讲吗?那就是忘记了嘛,当场就赖掉了,可是修宿命通的不会,他说过的每一句话一定记得牢牢的,一直推、一直往前推,十年前、二十年前、一直到我出生,出生再往前推,在妈妈肚子里面怎么过的,再往前推,就上一世了,连接上一世了,上一世再往前推,前一世、前二世、前三世、前十世、百世、千世,一世、一世往前推,这就是所谓的宿命通,是这样子慢慢修出来的。
阿罗汉跟辟支佛的宿命通,只能够知道八万大劫以前的事,这样已经很多了,我们八天前的都想不起来,八万大劫,佛跟大菩萨能够知道无量劫以前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他们有大神通。
最后一个,他心通。
他心通就是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心念,知道他在想什么,这怎么练习?就是平常常常观察自己的心念,它怎么生起、怎么住、怎么灭,生住灭、生住灭,常常做这样的练习,你能够观到每一个很微细的心念的生、住、灭,你都看得清楚,你再看别人的,他现在在动什么脑筋,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他是贪欲比较强的、瞋恚心比较强的、或者他现在心是散乱的、他现在的心是定的、你都可以看得出来,他一动念你就知道他在想什么,这就是他心通的由来,就这样练习出来的。
我们要说快一点,不然讲不完。
言必信受。
这些大菩萨他所说的话,能够使一切众生相信,并且接受,这就是言必信受。
这些众生包括了天、人、龙、阿修罗、一切大人等等,怎么来的呢?就是不说绮语所得的果报,生生世世都不说绮语,就能够有这样的果报,讲的话人家一定愿意相信,而且很容易就接受了,不会跟你唱反调,也不会怀疑不信。
无复懈怠。
这些大菩萨也不再会懈怠了,为什么?因为他都有精进波罗蜜了嘛,所以不可能再懈怠。
懈怠是让我们一切的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没有办法成就最大的障碍,就是因为懈怠。
你想要赚钱、你想发财,也是要精进,也是要勇猛精进去赚钱。
你今天修出世法也是一样要精进,才能够成就,不管你是要得、你要行善累积功德,或者是要有人天果报、要解脱、要证果、或者是要开悟成佛,其实都需要精进,所以懈怠的话,就是让一切的利益跟安乐都没有办法得到,是最大的障碍,这些大菩萨都已经不会再懈怠了。
已舍利养、名闻。
也已经舍弃了利养跟名闻,想想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来学佛修行?除了要求现世的利益之外,也有时候会想要解脱嘛,苦的时候就会想解脱,然后有时候心情好也会想要行菩萨道、也发发菩提心,所以实际上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证到解脱,然后来利益众生,这个是应该是原本要学佛的动机跟发心,可是如果我们一旦入了佛门,还来贪求利养名闻的话,就好像你进入了那个栴檀香木的树林里面,你不去取那个栴坛木,然后你去摘几片叶子,然后就出树林了;也好像你入了七宝山,但是你不去拿那些珍宝,而去拿那个水晶珠,那个最下贱、最便宜的水精珠。
所以我们今天一旦进入佛门,我们还贪求利养名闻的话,就好像冰雹,冰雹一下下来,五谷的根苗全部都烂掉了。
我们也一样,贪求利养名闻,也会破坏一切功德的根苗,不但烧掉了这一世的善根,而且后世还会堕到地狱当中,所以千万不要耽着利养名闻。
说法无所悕望。
这就是这些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时候,不会要求有任何的回报,也没有任何的目的,不为名闻、利养、恭敬,完全是大慈悲心、清净心来说法的,所以他说法没有任何的悕望、要求。
度甚深法忍。
这个甚深法,很多法都是甚深法,十二因缘是甚深法,刚才讲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是甚深法,还有大乘来讲,诸法实相是甚深法、最殊胜的。
忍,我们刚才也讲过,忍可、安住的意思,所以我们能够安住在甚深法当中,没有任何的障碍,就能够度脱到解脱涅盘或成佛的彼岸,这就是度的意思。
所以,度就是圆满具足的意思,圆满具足甚深法,然后能够度脱到彼岸,这就是度的意思。
得无畏力。
就是成就四种无所畏惧的力量。
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讲,已经有闻持陀罗尼了,听闻的都能够忆持不忘失,因此他能够在大众中说法而无所畏惧,因为他不会忘失,这是第一种无畏。
第二种,菩萨知道众生心里面在想什么,然后众生他们要什么,也知道他们根器的利钝,这位众生他的根性是利根、还是钝根,菩萨都知道,然后也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可以解脱,用什么法门帮助他解脱,他解脱的因缘都能够知道,所以他才能够随众生所相应的,为他们说法。
菩萨为众生说法都是众生希望的、想要得到的,所以他说的都是跟众生心里面想的、相应的法来说,所以他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惧,这是第二种无所畏。
第三种,没有任何问题是菩萨不能够如法回答的,就是说这些大菩萨们都已经能够如法回答一切问题,所以能够在大众中说法而无所畏惧。
在回答众生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巧妙地断除众生的疑惑,在回答的同时,同时断除他的疑惑,所以能够在大众中说法而无所畏惧,这是四种无所畏,四种没有畏惧的力量。
过诸魔事。
就是这些大菩萨们都已经超越了种种的魔事,魔有那些内容?我们一般知道就是有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子魔,这是一般所谓的魔有四大类,凡是能够夺众生慧命、破坏道法、破坏功德善根的、破坏功德善业的根本,不喜欢别人得涅盘的,这个我们都叫做魔,它就是百般的障碍你,不让你累积功德善业,不让你证涅盘、得解脱,障碍你的都叫做魔。
在杂法藏经里面,佛就告诉魔王说:你有十种魔军,那十种呢?欲望是你魔王第一个魔军,忧愁是你第二个魔军,饥渴是你第三个魔军,贪爱是你第四个魔军,睡眠是你第五个魔军,怖畏,就是恐怖、害怕,怖畏是你第六个魔军,怀疑,就是疑根,怀疑不信是你第七个魔军,瞋毒,就是瞋恚心,是你第八个魔军,利养名闻是你第九个魔军,憍慢是你魔王第十个魔军。
怎么打败这些魔军呢?一心修行禅定、智慧,就是修止、修观,所以修止观多么重要,打败魔军就是靠止观的力量,一心修行禅定智慧就能够度过这一切的魔军。
在大智度论里面,它有特别的一种定义,什么是魔?除了诸法实相之外,其它的一切法都是魔,所以除非证到诸法实相,行般若波罗蜜,才能够永远的离开魔。
其它的一切法,因为都是方便说,不是究竟,不了义、不圆满,是度众的方便,所以只有诸法实相才是真正究竟、了义、圆满的说法,所以除了诸法实相以外,其它的一切法都是魔。
所以我们着在其它任何一法上,都不能够真正的断除我执、法执,圆满证得菩提,都没有办法做到,除非证得诸法实相,得到般若波罗蜜才可以开悟成佛。
一切业障悉得解脱。
所以这些大菩萨,一切的业力、障碍都能够得到解脱。
我们只要还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就是都是受到业力的支配,没办法解脱。
我们现在不能够成就,也是因为业力的障碍,只要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报,「虽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就是你造了,就一定要受,诸佛菩萨都度不了你、都救不了你,因为我们知道神通也没有办法转业力,所以诸佛菩萨神通力再大,也没有办法帮我们转变业力,最稳当的方法就是不要再造了,我们就不会有业力,也不会有障碍。
巧说因缘法。
这因缘法就是指的十二因缘,善巧演说十二因缘法,这些大菩萨都是非常善巧的来演说十二因缘,为什么说他们特别善巧呢?我们修过声闻乘的、小乘的十二因缘法就知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它从那里断?从触受这边开始断,六根接触六尘,这是触,我们马上就有感受了,顺境生乐受、逆境生苦受、不顺不逆境生舍受,所以我们六根面对六尘,触马上就生受了,三种受,然后就进入爱,进入爱就是你就生贪了嘛,乐受生贪、苦受生瞋、不苦不乐受就愚痴,这就进入爱,然后就取,然后就有,有就有生、就有老死,十二因缘,轮回不断,所以怎么样断轮回呢?触受当下,或者触,六根触六尘的时候,不要生起受,但是这个比较困难,还来得及,你生起三受的时候,不要进入爱的阶段,就是不要把我放进去,说我在受苦、我在受乐、没有我放进去,苦受、乐受、舍受的当下,它就自己解脱了,受蕴当下解脱,怎么解脱?你明白一切受都是无自性空的,它就过去了,你不要把我放进去,说我在受苦,马上就生瞋,我在受乐,马上就生贪,所以在三受生起的当下,赶快观照一切受是无自性的,因为它是生灭法,你不可能永远苦,也不可能永远乐,它是无常生灭的。
所以你起了这样的观照,没有把我放进去,它当下种种受就解脱了,你也不会生烦恼,然后造下贪瞋痴的业,这是声闻乘的修法,是从这边下手来修,你触受不进入爱,就没有取,就没有有,就没有生老死,就断了,它从这边切断十二因缘,切断轮回的。
可是,现在说的善巧来说十二因缘,就不是用这种方法,直接一心观照诸法清净实相,什么是诸法清净实相?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本来没有动摇、本来不可破坏,这才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貌,清净的真实相貌。
本来没有生灭,我们看一切法明明有生灭嘛,它不是生起来又灭了吗?但是它是真的生吗?它只是因缘撮合在一起,看起来好像有这一法,它是因缘有、因缘灭,不是真正的生灭,有一个东西生出来,然后又消失,不是,它是因缘的聚散、因缘的聚散,我们看起来它有生灭,可是实际上是没有生灭,所以一切法它的真实相是不生不灭,因缘会遇就有,因缘散了就没有,它没有一个东西真正的生起来,如果有一个真实的生它应该永远存在不会消失才对,可是没有啊,它只是因缘和合所显的一个现象,并不是有一个真正的法生起来。
同样的,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没有了,它也不是真正的这个东西灭掉了,没有,是因缘不具足,它就散了。
所以并没有一法真实的生、真实的灭,这是诸法清净的实相。
你这样观照之后,你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了嘛,无明就破了,无明就是以为一切因缘生法是真实的啊,以为有真实的生住灭,或者成住坏空,可是你这个有般若慧观,一观照就知道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不垢、不净,无明就破了,无明破了,无明缘行、行也破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也破了,整个十二因缘就没有了,就这样子,这么快就没有了,不用在那边触、受、爱、取、有,弄了半天,这个比较快,般若法门比较快,般若空观最快,直接观照诸法实相,十二因缘是生灭法,所以你见到法是不生不灭的,十二因缘就没有啦,是不是很快?所以说他巧说因缘法,就是这个巧妙法。
从阿僧祇劫以,来发大誓愿。
这个就知道,从阿僧祇劫这么长以来,都是誓度一切众生,誓断一切烦恼,誓成就无上菩提,四弘誓愿,从阿僧祇劫以来都是这样来发大誓愿的,这些大菩萨们。
然后他们都是颜色和悦,常先问讯,所语不粗。
这个是因为已经拔除了瞋恚、嫉妒的根本,然后经常修行大慈、大悲、大喜,还有断除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说的都是爱语、都是柔软语,所以才能够做到颜色和悦,常先问讯,所语不粗。
于大众中得无所畏,是因为他们已经具足坚实的功德还有智慧,所以在大众之中一点也不畏惧,就是有坚实的功德,然后已经获得最高上的辩论陀罗尼,因此能够在大众之中一点也不畏惧。
而且他们相貌长得端正,又出生在贵族,有大威德,持戒、禅定、智慧、辩才都已经成就,所以在大众之中一点也不畏惧。
还有,有无量无边的智慧,还有福德力,所以在大众之中一点也不畏惧,这就是于大众中得无所畏的意思。
好,最后一句,无数亿劫说法巧出。
无数亿劫以来,这么长的时间,说法都能够善巧出众,为什么能够善巧出众?因为已经证得说法方便,智慧波罗蜜,所以在一切的说法当中都没有任何的障碍。
为什么它这边说「说法巧出」,而不说「巧说法」呢?一般我们都说他很善巧说法,可是现在不是,现在是「说法巧出」,就是说法特别能够善巧、出众,为什么用这样来赞叹这些大菩萨呢?那是因为你对那个没有智慧的,还有弟子来说法很容易。
没有智慧,他反正也搞不清楚,你怎么说,他就怎么听,可能也搞不太清楚你在说什么,所以也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困难。
对弟子说法也很容易,因为弟子不敢说不嘛,在上师面前,上师说什么都是、是、是,所以也没有什么困难。
可是如果你的对象是多闻、又利根、又有智慧、又善辩的人,你对这样的众生说法,就很困难。
所以这些大菩萨面对这样的众生说法也一样无碍,因为他具有大智慧、多闻、大威德,所以你尽管提出再怎么困难的问题,你只要想出来的,你尽管问,都能够如法的回答,没有丝毫的畏惧,也没有丝毫的困难。
所以他说法的时候也是面门放光,脸上放着光、眼睛放光、牙齿放光,这个光普照一切大会上的大众,这个光明盖过了诸天的光明,就是这些大菩萨在说法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功德力、威德力,所以我们才说他是说法巧出,而不说他巧说法,用这个来赞叹这些大菩萨。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七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六成就之6
经文(卷六~七)
六、众成就4(与会的大众)
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得无碍无所畏,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意无罣碍,大忍成就,如实巧度。
愿受无量诸佛世界,念无量佛土。
诸佛三昧,常现在前,能请无量诸佛,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游戏出生百千三昧,诸菩萨如是等种种无量功德成就。
其名曰:颰陀婆罗菩萨,刺那那伽罗菩萨,导师菩萨,那罗达菩萨,星得菩萨,水天菩萨,主天菩萨,大意菩萨,益意菩萨,增意菩萨,不虚见菩萨,善进菩萨,势胜菩萨,常勤菩萨,不舍精进菩萨,日藏菩萨,不缺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尸利菩萨,执宝印菩萨,常举手菩萨,弥勒菩萨。
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皆是补处绍尊位者。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大智度论」还在菩萨众。
参加法会的大菩萨众,他们有那些境界、有那些功德呢?我们继续看。
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这十个比喻是用来解释「空」的,为什么要用这十种比喻?可不可以用其它的呢?譬如说山河大地,可不可以呢?讲到山的话,我们中国大陆有五岳、四大名山;如果河的话,有长江、黄河,我们用这些作比喻可不可以?比喻它是空的,可不可以?我们一想到这些名山大川,就会觉得它是永恒存在的嘛,因为它已经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们用它来作比喻说一切法是空的,这个我们很难了解它是空的,因为我们的观念里面它就是一直存在的,几千年以来,所以我们一想到长江、黄河,它一直都在那里,所以你说它是空的,我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就一定要用那个比较容易理解它是空的,这样的比喻,来比喻那个难以理解的空。
像这十种比喻,它都是不会长久停留的,很容易生、很容易灭,所以我们对它就不容易产生执着,所以就为什么要用这十种比喻的原因在这里,因为用心不容易执着的这十种对象,然后来比喻那个心容易执着的一切诸法,而且这十种我们了解它是假的,它是空的,来比喻那个比较不容易知道它是空的一切法,这就是为什么要用这十种作比喻的原因,我们接下来就一个、一个来解释。
首先,是如幻。
一切法如幻,你说一切法如幻,但是我明明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我鼻子也闻得到、舌头也尝得到种种的味道、身体也能够感触得到,我的意识也能够觉知得到。
你说一切法如幻,可是我明明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我都有见闻觉知,这怎么说呢?所以只能譬喻。
就好比魔术师,大家从小到大都看过变魔术,我们都知道魔术师变的那个都是假的,变出来都是他的幻术而已,所以我们就假设现在有一位魔术师,他变出一只鹦鹉来好了,一般都是从帽子里面变出鸽子来,我们现在就变出一只鹦鹉来,这只鹦鹉又能够做种种的表演,又会学人讲话,可是我们知道魔术师变出来的不是真的,可是你看得到,你也听得到,看到牠做种种的表演,然后也听到牠学人讲话,就用这个来比喻如幻,一切法如幻。
一切法也是这样子的,它本来是不存在,可是因为无明的关系,我们起了种种的执着,然后生了、有了我执、法执,就生烦恼,有烦恼就造业,有业就要受报,可是事实上并没有谁在生烦恼,也没有谁在造业,也没有谁在受报,事实上是这样子。
就像魔术师他所变幻出来的东西一样,都不是实有的,除非魔术师他不再变魔术了,所以一切他变幻出来的东西就消失了。
我们也是同样的,除非无明结束了,由无明而产生的业行就跟着结束,无明缘行、行缘识,一个一个都结束,一直到忧悲恼苦也结束。
意思就是说,除非我们见到诸法的实相,明白一切法本来无我,我们才能够真正的结束这个无明的大梦,所以它就用这个如幻来比喻一切法是空的。
第二个比喻,是如焰。
焰就是阳焰,或者是也有地方称为野马,为什么称为阳焰、野马呢?譬如说现在天气很热,夏天天气很热,那个太阳照在大地上,然后水蒸气不断不断的蒸发,尤其是下过雨,那个水蒸气比较多,水气比较强,太阳一照,水蒸气就蒸发,然后加上空气中的灰尘,风吹过去好像有水,你远远看好像有水。
或者是好像一群正在奔驰的野马,所以也称为阳焰,也称为野马的原因,这个名称就是这样子来的。
可是当你靠过去看,没有水、也没有马,所以比喻一切法也是如此,是因为无明所以生种种的烦恼,这个比喻太阳;造作种种的业,比喻空中的灰尘;再加上邪念的风一吹,就形成了生死的轮转。
可是当你要靠近去看的时候,就是比喻当你接近了圣法,明白了诸法空相的道理之后,你才发觉一切法本来无我,本来是没有的,好像阳焰一样,好像野马一样,远远看好像有水,好像有马,走近去看,没有,所以当我们契入圣道之后,才真正明白一切法本来无我的道理,这是第二个比喻。
第三个比喻,是如水中月。
小孩子看到水中的月亮很欢喜,然后想去拿,大人在旁边看到就会觉得很好笑,可是我们凡夫也是一样,不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这个诸法实相就比喻月亮,有所谓的「指月录」,用这个手指指月亮,告诉我们那个诸法实相的道理,可是我们凡夫就不去看月亮,不从这个手指去看月亮,就执着在这个手指上,这个手指就比喻种种的法门,让我们契入实相的那个种种的法门,可是我们没有办法契入,就着在种种的法门上。
凡夫的执着就是同样的道理,现在因为不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没有看到月亮,所以就在我们的心水当中,显现出我执跟法执的影像来,然后很欢喜地去执着这些影像,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
有智慧的人看到也是觉得很可笑,就好像我们看到小孩子想要到水里面去捞月亮,是同样的可笑。
这就是如水中月,水中的月亮不是真正的月亮,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切法的,现象界的展现而已,但是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看起来好像有,其实没有,不是实有的,因为它是生灭无常的,就不能够永恒存在,所以我们说它不是实有的。
如虚空。
大家都看过虚空嘛,虚空里面什么都没有,可是你远远看,会发觉天空是蓝色的,可是你坐上飞机靠近天空,看不到蓝色。
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契入圣道之后,你接近诸法实相之后,你才会发觉,原来一切法是空的,就好像远远看到天空以为它是蓝色,接近之后才发觉它不是。
所以在开悟之前,你会以为一切法都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开悟之后,你才发觉,我怎么那么执着?明明都是假有的、幻有的,可是我为什么那么执着?这个要开悟之后才会觉得自己真的是很可笑,所以就用这个虚空来比喻一切法,它不是实有的。
虚空的自性也是恒常清净的,不管它怎么起云、雾、烟,可是就不会障碍虚空,不会染污虚空,一切法的自性也是恒常清净的,所以我们也不用害怕说生贪瞋痴烦恼,其实它也是不会染污的,因为它本来清净,一切法自性是空的,本来清净,所以你再怎么生烦恼也不会染污它,这是如虚空。
如响。
譬如在深山峡谷之中,或者是一个很空旷的大房子当中,如果有人讲话的话,你就会听到回音,这个就称为响,没有智慧的人会以为有人在讲话,有智慧的人知道没有人在讲话,只是声音碰撞或者是摩擦所发出来的音声,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人在说话,就用这个来比喻一切法并不是实有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以为有,其实没有,就好像我们以为有人在回答,可是其实没有人在回答。
如干闼婆城。
这就是海市蜃楼,上个月,五月廿四号,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看到新闻报导?在山东的蓬莱这个地方有出现海市蜃楼,前后长达两个小时,那个地方本来什么没有的,可是就会看到有一座城市,它每年都可以看到,大部分是在初夏还有初秋的时候,会有这个海市蜃楼的景象出现,看过的人就知道它不是真正的有城市在那边。
所以就有一个人,他从来没有看过海市蜃楼,所以有一天他远远看,那个远方有一座城市,那一定是很快乐的城市,所以他就很兴冲冲的前往,想要找到这个城市。
可是太阳慢慢、慢慢的升起,他是一大早从东方这边看过去,太阳慢慢升起,接近中午,越接近中午,那个城市就慢慢消失了,所以当他靠近的时候,整座城市不见了。
他走了一个早上,又累又渴,远远又看到水,我们刚才讲的阳焰。
喔!远远那边有河,然后再靠近,河又不见了。
这时候他就走到穷山狭谷之中,又累又渴,肚子又饿,找了一个早上,空忙一场,什么都没找到,城市也没有找到,水也没有喝到,然后很饿又很累,他一想到自己很委屈就放声大哭,一哭,有回响,就是刚才讲的如响,因为他走到穷山狭谷之中,刚好他的哭声有回音,他又以为有居民,当地的居民,这边有人住,赶快去跟他讨水喝,看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
他又很高兴往前找找找,一个人也没看见,又是空欢喜一场,于是他就坐下来冷静的思考,从早上一大早忙到现在,什么都没有,原来统统是假的!这时候他渴求的心才止息下来。
我们也是一样,明明没有我,然后执着有一个我,然后疯狂的追求快乐,把自己弄到身心疲惫,也是要明白一切法本来无我的道理之后,这个疯狂追求快乐的心才能够止息下来,才能够真正的开悟,明白实际上一切法不是实有的。
接下来,如梦。
在梦中我们也会以为一切是真实的,大家都作过梦,你在梦境的时候,你在梦里面多认真,以为都是真的嘛,可是当你醒过来之后,你才知道原来一切的梦境是假的,一切法也是如此。
还是同样的道理,没有我、没有法,我们以为它是有我、有法,然后起了种种的执着,生了种种的烦恼,也是要等到梦醒之后才知道一切都不是实有的,在梦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快乐,可是我们会感到很欢喜;在梦中也没有真正瞋恚的事情,可是我们就会心生瞋恚;在梦中也没有真正恐怖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心生恐怖。
就跟在三界当中轮回的众生一样,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对不应该瞋恨的东西感到瞋恨,不应该欢喜的事情感到欢喜,不应该恐怖害怕的事情感到恐怖害怕,就跟梦中是一样的境界。
我们白天是睁着眼睛作梦,晚上是闭着眼睛作梦,统统都是假的,不要太认真。
一般来说,有五种情况会作梦,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会作梦。
譬如说你身上热气太多的时候,你就会梦见火、或者是黄色、或者是红色,这可能你身体有某些地方发炎了,你就会梦到火。
如果身体的冷气太多,你就会梦见水、或者是梦见白色,你可能身上有湿气或者是有寒气比较重的时候,你可能会梦到下大雨,或者是梦到你整个人泡在水里面,这个就表示说你身上的寒湿湿气太多了,你就会作类似这样的梦。
如果风气太多的话,你就会梦到自己飞翔,或者梦到黑色,这表示你身上的风大太强了,风气太多了。
有一种修行人的梦,梦到飞翔就不是,所以修行人作的梦跟一般人的梦会有一些差别,有一些不同。
你如果是有修气脉的话,你梦到你自己在飞,那就是气入中脉的象征,这个是好现象而不是生病了,所以有修行的师兄可能也要懂得怎么分别。
修行的人如果梦到日月的话,就是他的中脉将要通了,因为我们知道日月比喻我们的左右脉,所以你在梦中梦到太阳、梦到月亮,你就知道跟我的左右脉有关系,就是中脉快要通了,一种象征。
在梦中梦到自己没有穿衣服,或者是双运,男女双运,或者梦到自己在唱歌,唱得很开心,或者是跳舞,平常都不会跳舞,可是在梦中你非常的轻盈,跳得非常的好,这个都是跟智慧有关,因为智慧空行母嘛,跟这个空行母有关系,所以它是跟智慧有关,就是表示我们的智慧快要开发了,所以你就会梦到这些梦。
有一个不好的,就是你如果梦到头被包起来,蒙着头,或者是女孩子,可是她看不到脸,整个头发把脸遮住,这个就表示有魔障,这个就是不好的梦境。
这些都是修行人的梦,跟一般人解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解读是不同的。
我们刚才讲了三种会作梦的原因,第四种就是你平常所听到、所看到的事情,你经常去想的话,晚上就会作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第五种,可能也跟修行比较有关系,就是你会梦到有天人入梦,就是有天人入到你梦中,然后告诉你一些未来会发生的事情,这种情况也会作梦,他在梦中告诉你。
一般修行人也是,他首先会在梦中会有一些征兆,然后接下来是在半梦半醒之间会有一些征兆,功夫再进步的话,就是在平常他也会有一些征兆,可是最先都是从梦中开始,给你一些吉祥的征兆,这是修行人比较会有的作梦的情况。
一般人有一些梦是跟事实相反,我们常常说梦与事实相反,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
像如果梦到我们上厕所,梦到屎尿,这个是要发财了,这个是主财,这刚好跟梦是跟事实相反,梦到这个不清净的东西,反而是要发了,赶快去买马票。
可是如果你碰到被刀砍、被人家追杀,见血,梦中见血,好!主财,也是要发了。
梦中被杀死怎么样?主长寿,所以不要哭到醒这样子,梦中被杀死是主长寿,所以它是刚好相反的梦。
可是如果你梦到病人从床上爬起来,就快死掉了,就一定会死,所以它也是相反的梦。
这是讲相反的梦的情况。
有一些梦到形状,不同的形状,如果你梦到那个尖尖的朝向你、刺向你的话,那就一定是有危险,那是代表危险。
如果梦到形状是圆的话,梦到西瓜、还是哈密瓜、还是什么圆球状的,那个都是表示吉祥,只要是圆的形状都好。
常常梦到结果,开花结果,这个结果的话表示你可能要证果了,所以修行人梦到果实,就是结的那个果实很多啊,或者是圆圆的很多,这个都表示最近修得不错,可能会证果,也是好现象。
如果梦到有缺口的话就不好,这就是不吉祥。
譬如说梦到有人给你一个破碗,缺一个角,这表示说最近你有口角,所以要小心,犯小人。
如果梦到半月形的话也是表示事情不能够完全令人满意,可是半月形又要看了,如果你是修密教的话,梦到半月形又变成是很好的事情,一般人梦到半月形就是不太圆满,可是修行人梦到半月形,它又有另外的象征,就跟你修的本尊或者是空行护法可能有关系,那就是要看,你修的那个本尊有没有跟这个半月形有关系的,有关系的话就是好事。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颜色。
你如果梦到白色的话,表示清净消灾。
梦到黄色的话,表示财富,所以如果你梦到穿黄色袈裟的出家人的话,这就是表示说你得到佛菩萨的加被。
如果梦到红色,表示敬爱。
绿色表示除魔障,所以你在梦中如果梦到穿青衣的人,这就表示说你得到护法的保护。
黑色,要看这个黑的漂不漂亮,如果黑的很亮、有光泽的话,这个就是表示有护法的加被,如果那个黑色是粗粗、黑黑、脏脏的话,表示有罪业,表示业障,所以还要看,看那个黑色有没有光泽。
什么时候作的梦最灵验呢?我们可能从晚上作梦一直到清晨、醒过来之前可能都会作梦,一般来说是过了半夜之后,尤其是凌晨,清晨的时候那个梦是比较准确,是最准确的,晚上刚刚睡下去那个比较没有那么准确,早上要醒之前作的会比较准确,那个跟气脉有关。
到什么时候我们的梦才会比较少呢?就是证初地以上,你的梦会慢慢、慢慢的减少,见空性的人他会有梦通,梦中也可以在梦中度众生,也可以在梦中成佛。
开悟的人,或者是有一些小成就的人,可以入到别人的梦中然后去度他,或者是教他一些法门,可以在梦中传法,这个就是有一些小成就的人,他可以入到别人的梦,为什么呢?因为整个法界是相通的,梦境是法界的一部分,所以他的心如果跟法界相通,他就可以入到,很自在的入到任何一个众生的梦中,只要他想要入那一个人的梦,他就可以入那个人的梦。
可能距离太遥远,所以他就可以在梦中传授他一些什么,或者是告诉他一些什么讯息,或者是白天不好说就晚上说,白天不方便的就在晚上梦中说也是可以的,所以成就的人他是可以有这样的神通自在的。
这是有关于梦。
可是虽然是这样讲,又不要太执着,为什么?因为一切法如梦嘛,它都不是实有的,虽然你可以看得见,你可以听得见,意识也会知道,可是一切法都不是实有的,所以也不要太执着,供作参考就好了,因为它也是一种象征嘛,就好像一切法虽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它现象界的存在,就是它在因缘生灭当中,它还是暂时的有那个现象的现起,虽然我们知道这个现象是生灭的、无常的,它不能够永远停留的,可是当它现象生起的时候,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就好像梦中,你不能否认梦境的存在,虽然它是我们心意识的作用,可是它还是有种种的景象,所以这个景象还是能够告诉我们一些讯息,但是我们不会着在上面就可以,因为我们知道它一切法是如梦的。
接下来,如影。
影子你看不见,不是,影子你看得见,可是你捉不到,一切法也是这样子。
我们的六根能够见闻觉知,但是不可得,所以影子它是空的、没有的,根本找不到真的东西,一切法也是如此,是空的,是没有的,是不真实的。
如镜中像。
镜中的影像是因缘而有的,就是说你在镜中为什么会看到影像,譬如说你这张脸去照镜子,镜子就能够显现你这个脸的样子,所以这个镜中的影像它是因缘和合的,为什么?因为你首先要有一个镜子、还要你这张脸、还要拿镜子的人、还要光线,这种种的因缘合在一起才有镜中的影像显出来,这说明什么?一切法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是无自性。
所以愚痴的人当他得到快乐之后,他就会生起贪爱执着的心,当快乐消失之后,他就会想要再度去寻找。
这种情况,就好像小孩子看到镜中的影像心生欢喜,然后贪爱执着,可是当这个影像消失了之后,他就把镜子打破,然后试图到镜子里面去找原来那个影像,所以有智能的人从旁边看了就会觉得很可笑,我们执着一切法的真实存在也是同样的可笑,一切法就好像镜中的影像,它是因缘假合的,并不是实有的。
最后一个,如化。
变化,变化出来的东西我们知道它都不是真实的,一切法也是如此,虽然都不是真实的,可是它却能够使众生生起欢喜、瞋恚、忧愁、恐怖等等的感受。
这就是十种比喻,用这个容易了解它是空的,来比喻不容易了解的空,还有心不容易生执着的,来比喻那个心容易执着的,所以用了这十种的比喻。
接下来,得无碍无所畏。
这个无碍,是说深入一切法中,心中没有任何的障碍,不管你是深入一种经书当中,还是深入百千种的经书当中,都没有任何的障碍。
这个就是说,你可以看小乘的经典看得懂,大乘的经典也看得懂,这个就是无碍。
若你小乘的四阿含能够契入,但是大乘的,像维摩经这一类的,因为维摩经里面就讲贪瞋痴,淫怒痴就是戒定慧嘛,这个小乘人就搞不清楚了,淫怒痴就是淫怒痴啊,它怎么会变成戒定慧呢?这个他就有碍了。
所以一般修学小乘法门的,他契入大乘经论的时候,他常常会有一些矛盾冲突,这就表示说他可以契入小乘的法门,但是没有办法深入大乘的经藏里面。
如果你可以看华严经,可以深入华严经,可是如果你看圆觉经还是法华经,觉得没有办法契入的话,那也是有碍。
所以这边我们就明白,所谓得无碍,这个无碍的意思,就是说你契入一切的经论当中都没有丝毫的障碍,不论它是小乘、大乘,显教、密教,统统都没有丝毫的障碍,包含世间法、邪魔外道,统统没有丝毫的障碍,一切法无碍,这个就是得无碍。
所以这些大菩萨都已经得到一切法无碍,可以深入任何一法中,没有丝毫的障碍,不管它是什么法,一切法。
无所畏,就是说明他在面对一切大众之中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畏惧,不管他是面对一位众生还是百千位众生,还是在不管是多大的场面,或者是大菩萨的群众当中,他的心都没有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丝毫的畏惧,仍然是说法无碍,该怎么说还是怎么说,该怎么比喻还是怎么比喻,心中没有丝毫的疑惑或者是障难,这个我们就会说他无所畏,就是面对一切的大众当中,他的心中是没有丝毫的畏惧的。
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这个就是说菩萨他完全知道众生的心念所行,而以微妙的智慧来度脱他们。
众生的心念所行是什么?就是要追求快乐嘛,众生的心念无非就是要让自己过得好,怎么样活得开心,怎么样事事顺利圆满,菩萨要怎么度他们?告诉他们三界的本质是苦的,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不要贪恋。
以微妙的智慧,什么叫做微妙的智慧呢?就是般若波罗蜜嘛,这是最微妙的智慧,像金刚一样的坚固,像虚空一样的没有染着,这个是微妙的智慧,菩萨就是以这样的智慧来度一切的众生。
意无罣碍。
就是心无罣碍的意思,心经里面有嘛,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心无罣碍,对那些事情没有罣碍呢?首先是对一切众生没有罣碍,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对象的差别,所以他心中面对任何的众生心无罣碍,如果你有对象的差别你就有罣碍了,你看到喜欢的人就很欢喜,最讨厌的人出现在你面前,心情就开始不好,所以你就开始心有罣碍了,所以不是你的仇人为什么要出现在你的面前,是你的心不平等,有对象的差别,所以不同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就引发不同的贪瞋痴,不同的心情,这个就是有罣碍。
所以所谓的心无罣碍,就是一切世界中的众生如果来伤害你,你也不会生气,来恭敬你,你也不会欢喜,对佛菩萨你心里不会生起贪爱,然后看到那些外道的、还是恶行重大的恶人,你心里面也不会起瞋恨、讨厌、排斥。
如果我们心里面觉得说佛菩萨才是清净的、最值得恭敬的,可是那些佛法以外的那些,我们称为外道,不是在骂人的,只是要区别说佛法以外的,其实佛法里面还是有外道,那就是小乘人,佛也依然说他们是外道,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见性,没有见性的人都是心外求法,他不反观自心,所以没有办法开悟,没有办法见本性,所以他都是心外求法,所有的宝贝都在你那边,他不从里面去找,他到外面去收集宝贝,那个我们就称他是外道人,心外求法。
其实无量的功德智慧都在你那边啊,从来也没有丢过,可是你为什么那么拼命的往外找呢?不留一点时间往里面看呢?所以我们说这一类的修行人,即使你今天是学佛修行也一样说你是大外道,所以大外道绝对不是骂人的,而是说明你不反过来往你的内心去求,而到外面去求,我们才称为外道。
一般我们就是心里面会有对象的差别,好人、善人我们就会对他印象比较好,讲到佛菩萨那一定是绝对恭敬的,可是你这样的恭敬心可以去面对那个今天来障碍你,然后磨难、来百般折磨你的这样的大仇家吗?你可以对他们心生恭敬吗?如果可以的话,你就心无罣碍了,因为不管今天任何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都是法喜充满,这时候你就心无罣碍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已经平等,没有对象的差别,这是第一种心无罣碍的情况。
第二种,就是说明你对一切法也是心无罣碍,就是你不再分了,小乘、大乘,邪魔、外道,对你来讲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一切法刚才讲的十种比喻嘛,自性都是空的,所以在空性看一切法都是平等的,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所以淫怒痴是不是就等于戒定慧?没错,自性都是空的,如果可以做到的话就是心无罣碍,对一切法心无罣碍。
还有一种心无罣碍,就是大菩萨他在度众生的时候,生死涅盘可以自在的来去,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自在的出入生死涅盘,心无罣碍,这只要证得法身的菩萨就可以做到,因为法身没有生灭嘛,所以他就不会受到世间的老病死的约束,所以他可以自在的,生死可以自在,所以只要破一品的无明,证一分的法身,他就可以做到,生死涅盘来去没有丝毫的罣碍,他留在世间只是随缘度众生这样而已,他随时可以走,也可以决定留下来。
随时可以去成佛,也可以因为悲愍心的关系,慈悲众生而留在世间度化一切有情,所以他是可以自在的,所以我们也说他是心无罣碍。
接下来,大忍成就。
前面我们讲生忍还有法忍,如果懂得话,现在的大忍成就,就是生忍跟法忍的增长,就叫做大忍。
生忍就是面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对待,不管他是怎么对我,对我好、还是不好,我都是也不心生欢喜,也不心生瞋恚,前面讲过了,然后对一切法也是平等看待,这个生忍跟法忍都做到了,再继续增长就叫做大忍。
所以大忍成就的菩萨,他就是面对一切甚深的法,心能够安住在境界当中,一切法平等的境界当中,也是天台家所谓的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他明白一切法自性是空的,虽然一切法自性是空的,但是不碍无量的缘起,所以宇宙的森罗万象都一样的,都可以依它的因缘而生灭,没有丝毫的障碍,虽然它的自性是空的,所以他不会着在空边,也不会着在有边,所以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我们就说他是大忍成就的菩萨。
接下来,如实巧度。
这个如实,就是如实道,就是诸法实相的意思。
巧度,就是说明他非常善巧方便的度化一切的众生,用什么非常善巧方便的度化一切的众生呢?就是用如实道,就是诸法的实相,为众生宣说诸法的实相,用非常善巧方便的方法来度化众生。
像外道人跟二乘人他们也在度众生,可是不能够说他是如实巧度,因为外道讲的都是邪知邪见,所以不是讲诸法的实相,所以不是如实。
二乘人也在度众生,但是因为他智慧不圆满,善巧方便不足,所以也不能说他是巧度。
能够说如实,又能说巧度的,只有大菩萨。
这种情况就好像说你要过河,你那个小木筏也可以过河,大船也可以过河;有病去看医生,也是有的医术比较高明的。
有一种药叫做「苏陀扇陀」的妙药,你只要看,看一眼病就好了,这个就很高明,这个医生很高明,给你看这个药就好了,好过那个吃很苦的药,然后打很痛的针,同样的病都会好,但是有优劣的差别。
这就说明外道、二乘、菩萨,他们都能够度众生,但是有巧妙不同,只有大菩萨能够如实巧度。
在《文殊本缘经》里面就有讲到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来说明它,就是如实巧度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师子音王佛的时候有两位比丘,一位比丘叫做喜根,一位比丘叫做胜意,这个喜根比丘他是修大乘法门的,所谓的大乘法门知见不同,大乘法门就说一切法本来清净,好像虚空一样,本来是清净的,任何都染污不了它,所以烦恼怕什么呢?业力怕什么呢?自性都是空的啊,没什么好怕的!一切法本来清净,你只要恢复清净就好了,因为它本来任何的都没有办法染污它,所以他不会害怕说我的业障好重喔,我的业这么重,什么时候消得完?没有这回事,他也不怕烦恼,因为他知道烦恼的自性是空的,怕什么?这就是大乘根性的,有这样的见地,他就可以做到。
大乘的说法也是,一切法本自解脱,本来解脱的,从来就没有人绑过你,从来都没有绑过你,你谈什么解脱?所以只有小乘人说要解脱,大乘人是一切法本来就解脱的,从来就没有束缚过,这是大乘的见地,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真好!本来就是佛,所以就不会妄自菲薄说:哎啊!我还要三大阿僧只劫,我等到什么时候?然后我又业障深重,又什么这个那个的,好像佛跟我距离很遥远,好像永远达不到那个感觉,不会!大乘人就会充满了希望,就是要即身成佛,因为本来是佛啊,只是暂时蒙蔽了现在,没有关系,把蒙蔽的那个去掉,你本来就是佛。
所以这个喜根菩萨,喜根比丘,他说的都是诸法清净的实相,所以他的弟子都是利根、都是有智慧的,都证到了刚才讲的生忍、法忍,他都证到,所以他对一切众生平等看待,对一切法平等看待,所以他的弟子每一个都如如不动,好像山一样,面对一切境界没有丝毫的动摇,为什么?一切法平等,所以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就不动了,所以定力都很高。
可是另外一位胜意菩萨,他就是修小乘法门的,小乘根性修小乘法门,什么是小乘法门?持戒清净、修四禅八定、思惟四念处、苦集灭道四圣法、然后证果,这个就是小乘的修法,所以胜意比丘他的弟子的根性就是比较钝根的,随时都在分别清净不清净,因为要持戒清净嘛,所以他对那个不清净的就特别讨厌、特别排斥,所以听到佛所说的法就会很欢喜,听到外道所说的法就心生瞋恚,要排斥嘛,说这个不究竟、这个不如法,然后听到不贪、不瞋、不痴,他就心生欢喜,要修无贪、无瞋、无痴嘛,听到贪瞋痴就心生瞋恚,听到涅盘就欢喜,听到生死轮回就瞋恚,所以他的心就随时在分别,清净、不清净啊,所以我们一般修行人如果他的根性是随时都在看别人如法、不如法,每天都在忙着分别,要执着那个善的、好的,然后排斥那个坏的、恶的,就说明他是小乘根性,因为他每天都在忙这个,忙着分别执着,所以他的心面对一切境界就乱的不得了,所以就没有定力,所以现在胜意比丘他的弟子就是各各都没有定力,为什么?因为随时都忙着分别执着,要执着好的嘛,要去掉那个不清净的、不如法的,所以他的心就动乱不已。
有一天,胜意比丘就到喜根弟子的家里,然后跟他说:「喜根这个家伙都教人入邪知见当中,他说淫怒痴没有关系」。
他的弟子我们刚才讲过,都定力都很高的,当然不会受他影响,所以他就回答说:「请问淫欲是什么?」胜意比丘就说:「淫欲是烦恼啊!」喜根菩萨的弟子就问:「是烦恼,那它在身内还是身外呢?」胜意比丘就想一想,如果我说烦恼在身内的话,它应该一直都在嘛,因为在身内嘛,就不必等待因缘它才生烦恼啊,它就一直都在啊,所以现在讲淫欲是烦恼,如果淫欲在我身内的话,它就一直都在,不用等说面对什么境界,然后我才生起淫欲的心嘛,所以也不能说它在身内,因为它必须等待因缘才会现起的,我们就不能说它本来在身体里面。
在身外吗?淫欲在身外吗?那更奇怪了,淫欲在身外跟你有什么关系?干你什么事啊?干卿底事嘛!不关你的事啊!他想一想,淫欲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好啰,所以喜根的弟子就说:「既然淫欲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所以它也不从东南西北,也不从四维上下十方来,不从十方来那就表示说它找不到,找不到的应该没有,没有的东西为什么能够使人烦恼呢?」对喔!听起来满有道理的,所以他一听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可是他心里面还是非常的不悦,所以他就说:「喜根把很多人骗入邪法之中」,然后就怒气冲冲的回到精舍,然后告诉他的弟子讲说:「喜根是个骗子,他专门教人家入邪恶的知见当中,他说淫怒痴和一切法平等,没有丝毫的障碍。
」因为这是大乘的见地,小乘就是淫怒痴就是淫怒痴,戒定慧就是戒定慧,不可以相等的,所以当他听到这个大乘的知见的时候,他就不能够接受,就毁谤。
喜根比丘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他心里面就想,这样不得了,他如果这样继续以瞋恚心毁谤大菩萨的话,果报在地狱,这样不可以,我要救他,所以他就召集所有的出家众过来,当然也包含了胜意菩萨还有他的弟子,统统召过来,然后开始说,就是如实巧度开始了,一口气就说了七十多句的偈诵,说明诸法实相的道理,为什么淫怒痴就是戒定慧,说得清楚明白。
当时在众的、在场的,有三万名的天子得了无生法忍,有一万八千名的小乘人不再执着一切法而得到解脱,这个胜意比丘就活生生的陷入到地狱里面去,受无量千万亿岁的苦之后生到人间,可是七十四万世当中常遭毁谤,因为他曾经毁谤大菩萨,就要这么长的时间遭受人的毁谤,无量劫当中不曾听闻佛的名字。
之后,他的罪业慢慢、慢慢的减轻之后,才能够再听闻佛法,而且还可以出家求道。
然而,却在六万三千世中经常舍戒,虽然出家、舍戒、出家、舍戒,这样子弄了六万三千世,你看影响多大,千万不要毁谤大菩萨,不要毁谤大乘经教,后来在无量世当中做沙门,出家了,可以出家,虽然没有破戒,但是诸根暗钝,就是很笨很笨这样子,这就是他的遭遇,毁谤的后果是这样子。
喜根比丘到那里去了呢?他去做佛去了,他就到娑婆世界的东方成佛,佛号是光踰日明王,就是说他的光超过太阳的光明的这样的一个佛号,光踰日明,光明的明,光踰日明王佛,国土叫做宝严,他的世界叫做宝严。
这是说到什么?文殊尸利向佛说了这么一段,所以这个时候文殊尸利跟佛讲说,当时的胜意比丘就是我,文殊尸利喔,当时的胜意比丘就是我,所以如果有人想要求佛道的话,就千万不要学我,就千万不要怀着瞋恚心,然后来毁谤佛法,尤其是大乘的佛法。
这时候佛就问文殊尸利说:「你当时听了喜根比丘的那些偈诵,那些偈语之后,你得到什么利益呢?」文殊尸利就回答,他说:「我听到这些偈诵之后,就是能够让我从刚才说的受了这么多的苦当中出来,就是因为当时听到这些偈诵的内容,所以能够从无量的苦当中脱离出来,而且世世都能够利根,而且有智慧,还能够了解甚深的法教,不但了解还可以宣说,非常善巧的宣说甚深的法教,而且在一切的菩萨之中智慧第一。
」文殊尸利就是这样子来的,他的过去世是有这么一段。
这个例子,就是说明如实巧度,就是喜根菩萨他是怎么样善巧的演说诸法的实相,来度脱一切执着或者是痛苦的众生。
接下来,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这个就是说发愿自己的佛国土具有无量佛世界的优点,这就要问各位有没有发愿说,将来我做佛的时候,我的佛世界要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有没有想过?有没有先设计好?所以这边讲的就是说这些菩萨,看到诸佛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庄严清净,于是他就发了种种的愿望,他参考嘛,不同的佛净土是什么样的内容,他就开始发愿,说我将来做佛的时候,我的世界也要像这样子。
如果我们觉得好苦喔,活得好苦喔,好苦喔,我就可以发愿将来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净土里面绝对没有任何的苦,可以这样发愿啊,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更不要说有三恶道,只有快乐没有痛苦,没有机会听到三恶道的名字,可以这样发愿。
也可以发愿说我的净土是七宝来庄严的,而且白天晚上都有清净的光明,不用太阳月亮,也可以。
日夜都有清净的光明普照,当然就不用太阳月亮的光。
也可以发愿说,我的净土里面一切的众生都是行十善,没有造恶业的人,每一个众生都是行十善业,而且有大智慧,你需要什么,动个念头就来。
现在很冷很冷,我一想,我现在要一个大棉衣,马上它就在身上了,好好喔,不用努力去赚钱,然后还要去买。
看你要什么名牌,LV的,一动念就来了。
晚上要睡觉,如果我现在有蚕丝被多好,然后蚕丝被就盖在你的身上了。
你想要吃什么也是,动个念头就来了,你最喜欢吃什么,动一个念头就来,不用煮半天。
或者是你想喝什么凉水,天气好热想一个喝什么,也在你面前,都可以,看你要怎么发愿,好好想一想。
也可以希望你的净土都是菩萨,听不到什么声闻、辟支佛的名字,没有小乘人,纯粹都是菩萨,这样也可以。
每一位菩萨都跟佛一样,有卅二相的相好庄严,光明澈照,每一位众生都是修甚深的佛法,甚深微妙的佛法,每一位众生都是这样修的,每个人都有大神通,有神足通,随时都可以游行到十方去教化一切众生,这样也不错。
所以这些菩萨就是参考了无量的佛世界,种种的庄严清净之后,他们就开始发愿这,就是愿受无量诸佛世界的意思。
可是有一个问题,菩萨历劫以来都是在修清净行嘛,自然就能够得到清净的果报,何必发愿呢?所以有些人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发愿,发愿有这么重要吗?一定要发愿吗?你修清净行的果报就一定是清净的国土嘛,毫无疑问的,干嘛要发愿?就好像你种稻一定会有稻子的收获,你不用说我发愿,我种稻子的时候说,我发愿我要得到稻子,不用嘛,因为它一定是种稻得稻子嘛,有必要要发愿吗?所以也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
这个情况就好像说,你把那个黄金熔化了之后,你如果没有发愿的话,就是你把黄金熔化,但是你不知道要做什么东西。
或者是你驾一辆车,可是这个车不知道要到那里去?所以这个金匠师,金匠师就是专门去做那个模型的嘛,看你这个黄金要打成戒指、还是项链、还是手镯、还是什么?这个叫金匠师,专门去铸造的,经过他的手之后,你就有种种的那个东西出来啊,黄金的东西出来。
愿力也好比驾车的人,你才知道你这辆车要驾到那里去,所以这个金匠师跟驾车的人就好比愿力,你一定要有目标,你修行没有目标的话,你一切功德回向到那里去?你一切所修的善行功德,你要回向到那里去?所以你不回向、你不发愿的话,就变成说就没有目标了嘛,你那些功德怎么办,你怎么处理?因为你没有一个目标,它不知道要往那里去,所以发愿很重要,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的回向发愿,把你所累积的功德,一切的善业也好,全部回向无上菩提嘛,然后把你的净土都设计好了之后就回向,我将来做佛的时候,我的佛世界要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药师佛有十二愿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比较多,四十八愿,看你要不要超过祂五十愿,所以这个就说明发愿的重要。
而且你常常发愿,回向发愿的话,你的善业功德会增长的更快,这个我们了解业的特质就知道,它会随着你的思心所增长广大,你常常回向发愿表示说你常常这样忆念嘛,所以它就会随着你的思心所不断不断的增长广大,所以你的功德、你的善业不断不断的增长广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要发愿的另外一个原因,你要累积功德善业非常非常的快速,就是因为你常常的回向,常常的发愿。
这个就是「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念无量佛土。
诸佛三昧,常现在前。
这个就是思念无量的佛国土,经常安住在诸佛三昧境界当中,就是忆佛、念佛。
现前、将来一定能够作佛,菩萨为什么要经常忆念佛呢?因为他知道他无量的功德智慧都是从佛那边来的,所以他要经常忆念佛的恩德,因此菩萨经常忆念佛,经常忆念佛,佛就经常能够现前,所以就能够经常的安住在诸佛三昧当中。
能请无量诸佛。
这个请就是劝请的意思,能够劝请无量的诸佛,做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熟的常转法轮、久住世间,菩萨经常都在劝请,所以有佛初成道的时候,菩萨一定是昼夜三时,昼三时、夜三时都合掌说:「十方佛土中的无量诸佛初成道时,我某甲(我自己的名字),请为众生转法轮。
」一定是这样子劝请,在佛涅盘的时候也是,菩萨也是昼三时夜三时都合掌说:「十方佛土中的无量诸佛,我某甲请令久住世间,无数劫来度脱利益一切众生。
」都是这样劝请,所以菩萨每一天要做的功课,早中晚三时每天要做的功课有三个,第一个是忏悔业障,第二个是随喜功德,第三个就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能够得无量功德,很快就能够成就佛果,所以菩萨每天做的基本功课就是这三个,一定要做的,你当然可以做其它的再加进来,但是这三个是每天一定要做的,因为它可以很快的累积功德,所以现在讲的这个劝请就非常非常重要。
可是有人会问:诸佛成佛,祂本来就要度众生,你请不请祂也都应该要说法,不是吗?为什么一定要请呢?首先回答说,首先劝请的人他就有很大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他劝请,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佛才会说法,说法就可以利益很多的众生,所以你请法的人功德大不大?有无量的功德,因为你的请法,所以佛说法利益无量的众生,因此你就有无量的功德,所以首先不管其它的原因,请法的人就是功德很大,所以我们要多多的请法,还有什么原因呢?因为有的佛,祂成佛的时候如果没有人请祂转法轮,祂就入涅盘,祂就不说法,所以我们看到法华经当中的多宝如来就是这样子,因为没有众生劝请,祂就入涅盘不说法。
还有就是须扇多佛,祂因为弟子的修行还没有成就,所以祂也舍命入涅盘。
释迦牟尼佛也是啊,祂成道之后也是大家来劝请之后,祂才到鹿野苑初转法轮,也是菩萨来请,大梵天王来请,帝释天来请,还有诸天都来请,请佛不要入涅盘,要为众生转法轮,然后释迦牟尼佛才开始说法,所以一般就是要劝请之后祂才说。
还有其它的理由,就是说你没有劝请就说的话,外道就有话说了,说什么呢?说:道的本体本来就是这样,何必说呢?多说就是多事,因为你不说,一切法它的道体也是这样,你说不说它都是这样,你何必说?说你多说就是多事,会这样子来批评你,你没有请就说的话。
还有,他也会说:你不是说你知道诸法实相吗?知道诸法实相的人不应该贪图寿命,应该赶快入涅盘,所以也要赶快劝请不要入涅盘,祂才可以不入涅盘,不然就说你为什么贪图寿命,所以就一定要有人来劝请,久住世间不要入涅盘。
外道他是自己贪着法,所以没有人请他也说,所以如果佛祂也是,没有人请祂就说的话,他们也会批评:没有人请自己说,那一定是很执着法,所以没有人请你也说,不执着你就不用说,为什么没有人请你说?那就是你很执着啰,所以佛是为了慈悲众生才说的,而且佛祂生在人间,就要顺应世间法,世间法就是有请才说,不然外道就会讥笑,没有请也说,世间法是这样子,所以也要恒顺世间。
但是最重要、最重要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外道他们供奉的是什么?大梵天王,现在大梵天王也来请佛说法,那些外道一看,是不是很容易心就被降伏?因为他们供奉的大梵天王也请佛说法,佛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所以就一定要有人请佛才说,也一定要有人劝请佛才久住世间,它的原因是这样。
接下来,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
就是这些大菩萨能够以种种方便自我断除,也能够以善巧方便使众生断除一切的烦恼,这些见缠烦恼都是通称烦恼的内容,可是它把它细分。
见的话就是一切的不正见,菩萨都能够断除一切的不正见,一切错误偏邪的知见,这个知见就有很多内容,最多就是讲到六十二见,外道所谓的六十二见。
这个缠,一般说有十种,十种缠,不管怎么样为什么叫做缠,就是说这一切烦恼就好像打结一样,好像我们心打结,然后盘绕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就用这个缠来缠绕在我们的心中,这些烦恼,所以我们就用缠这个字来比喻烦恼。
为什么叫烦恼呢?因为它能够使我们的心头感到烦躁而引起苦恼,所以我们叫做烦恼,就是不同的解释,反正这些内容都是烦恼,所以烦恼最多也可以分到一百零八种烦恼,这是分类的差别。
总而言之,这边主要是说明菩萨不但自己可以断除种种烦恼,也可以帮助一切的众生断除种种的烦恼。
游戏出生百千三昧。
出生百千三昧,就是说这些菩萨能够出生百千三昧,他为什么能够出生百千三昧呢?就是首先,他的定力很高,就是他先获得了禅定,我们知道定能够开发智慧,得禅定之后就开发了清净的智慧,有了清净的智慧就有无量的方便,无量的善巧方便,因此能够出生百千种三昧,这是为什么能够出生百千种三昧的原因。
菩萨为什么要这么多种三昧呢?那就是跟众生有关系,因为众生有无量,每个人的心里面想的都不一样,而且有利根、有钝根,每个人的烦恼也不一样,每个众生的烦恼有的厚、有个薄,因此菩萨才要出生百千种三昧来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
就好像说你要救济贫苦,你必须要先准备钱;你要治病的话,你要先准备好药材。
同样的,菩萨要去利益这么多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他就必须要先成就,先出生百千种三昧,目的就是为了要度脱众生用的,可是它为什么用游戏来形容呢?就是我们世间人游戏的心情,游戏的心情怎么样?开不开心啊?很开心,就是很快乐、很欢喜。
可是世间人的游戏是有贪爱在里面,菩萨的游戏是没有贪爱在里面,它只是形容,用世间人能够了解的那种心态,就是一种游戏的心态,非常的欢喜而且自在,自在什么?自在的出入这百千种三昧,随时可以入、随时可以出,出入自在,所以用这个欢喜自在来形容,用这个游戏来形容欢喜自再的出入百千种三昧,然后来利益一切众生。
诸菩萨成就如此多的无量功德,以上就是菩萨们所成就的功德。
其实如果要称赞这些菩萨的功德,无量亿劫也说不完,其实功德是无量无边,以上所称赞的这些功德只是其中的很小、很小的部分,如果要真正的赞叹这些菩萨的功德,是无量亿劫也说不完,所以我们只能说诸菩萨成就如此多的无量功德,只能说他们的功德是无量的,我们称赞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样而已。
这些菩萨有那些菩萨做为代表?最后就是二十二位菩萨做为代表,可是它是代表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只是以二十二位菩萨做为代表。
其名曰:颰陀婆罗菩萨。
这个我们翻成善守菩萨,为什么要把善首菩萨放在第一位呢?这就是因为佛现在在那里说般若波罗蜜?在王舍城说般若波罗蜜,这个善守菩萨他是王舍城在家菩萨当中最大的,地位最高的,所以就推他出来做代表,而且善守菩萨他也有无量的功德,我们在《般舟三昧经》当中就可以看到,佛就曾经就在他面前现身,然后赞叹他的功德,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位大菩萨为什么要推他做为上首菩萨的原因就在这里。
接下来,刺那那伽罗菩萨(这个翻成宝积菩萨),导师菩萨,那罗达菩萨,星得菩萨,水天菩萨,主天菩萨,大意菩萨,益意菩萨,增意菩萨,不虚见菩萨,善进菩萨,势胜菩萨,常勤菩萨,不舍精进菩萨,日藏菩萨,不缺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尸利菩萨,执宝印菩萨,常举手菩萨,弥勒菩萨。
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皆是补处绍尊位者。
这个补处菩萨我们就知道,他是等着继承佛位的菩萨。
这二十二位菩萨以善守为代表,再加上其它十五位,一共十六位,就是以善守等十六位菩萨,他是居家菩萨的代表,所以他们这十六位就代表一切的在家菩萨。
水天、文殊尸利跟弥勒菩萨,是一切出家菩萨的代表。
观世音菩萨等三位是他方世界来的菩萨,所以他代表他方世界的菩萨,以这三位做为代表。
最后一个问题,这二十二位都是补处菩萨,很奇怪,我们只知道弥勒菩萨是补处菩萨,为什么现在多出来这么多?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的补处菩萨,但是法界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这二十二位菩萨都是在十方的佛土当中的补位菩萨,都是要继承佛位的,因为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就会有很多的补处菩萨。
我们讲到这里,六成就介绍完了。
从下一堂开始,我们就要介绍佛开始放光,然后开始说法。
前面参加法会的这些大众到今天介绍完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八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经文(卷七~八)
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
从足下千辐相轮中。
放六百万亿光明。
足十指、两踝、两(足+專)、两膝、两髀、腰、脊、腹、背、脐、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项、口、四十齿、鼻两孔、两眼、两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从是诸光,出大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
从三千大千世界、徧照东力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以常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
从其舌根出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
是诸华上,皆有化佛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前面参与大会的大众已经介绍过了,今天开始介绍的是佛要开始说大般若经了。
可是佛说法不是马上开口就说,祂前面还有很多动作的,我们一一来说明。
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这个是原文。
这个时候,世尊自己敷设祂的师子座,之后,就结跏趺坐,就是双盘、端身正坐、把身体打直,然后系心一处,就进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都包含在这个三昧王三昧之中,我们先切到这里。
首先,为什么世尊祂要自己敷设师子座?祂不是有侍者阿难?旁边还有很多菩萨,为什么他们不帮佛来敷设这个座位,而要祂自己来敷设呢?这是因为这个师子座是佛的心念变化出来的,所以别人都帮不上忙,侍者阿难没有办法帮佛来敷这个座位,旁边的那些菩萨们也帮不上忙,也没有办法帮佛来敷这个师子座,所以要由佛自己来敷设师子座。
为什么叫师子座呢?狮子不是动物当中最凶猛的动物吗?佛说法的时候不应该来嘛,也不欢喜牠来,应该是这样子,为什么叫师子座呢?它只是一个比喻,不是真的狮子来,它只是比喻佛是人中的狮子,所以佛坐的地方,不管是座位还是地上都称为师子座;不管是佛坐的那个床座,或者是坐在地上,那个地方就称为师子座,它是一个象征。
因为狮子是在动物当中,唯一能够单独行动而没有丝毫的畏惧的动物,因为其它动物都要成群结队嘛,害怕被攻击或者害怕被伤害,所以都是成群结队,只有狮子可以昂首阔步、独自行动,没有任何的害怕,所以牠可以降伏一切的野兽,就用这个比喻,佛可以降伏一切的外道,当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全部都能够降伏,没有丝毫的畏惧,所以是人中的狮子。
因此,佛坐的地方我们都称为师子座。
为什么要结跏趺坐?打坐的姿势不是很多吗?可是佛为什么要结跏趺坐?这是有原因的。
也有很多师兄问:一定要双盘?一定要单盘?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个七支坐法?或者是为什么一定要盘腿坐?我站着、我躺着,躺着也有卧禅,站着是立禅,行的话就是行禅,难道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盘腿打坐呢?现在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了。
第一个,这个跏趺坐是坐禅人的一种坐法,坐禅人就是只要是佛法,佛教的弟子,佛弟子一定是结跏趺坐,没有其它的姿势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这个坐姿是最安稳、最不会疲倦,而且我们把腿盘起来、手结定印,这样手脚都收摄回来,心也不容易散乱,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这是一种可以得道的坐法。
我们都知道嘛,得禅定之后开发智慧,就能够证得涅盘、解脱,所以魔王看到了,都觉得非常的忧愁、害怕,因为很快这个人又要出三界了,他的眷属里面,魔眷属里面又少了一个,所以这个也是让魔王非常忧愁恐惧的一种坐法。
第三个理由,这也是出家人的坐法。
当时佛在印度,祂所有的弟子、所有的出家人,都在水边林下结跏趺坐,所以一般人看到,远远看到有一个修行人在那边打坐,都很欢喜,为什么?知道这个修行人很快就可以得道。
就基于这三个理由,佛教导弟子应该要结跏趺坐,因为外道就是各式各样的姿势都有嘛,有那个金鸡独立,一个脚立起来的,也有两个脚,有一个脚站立,也有两个脚站立,也有把脚钩在脖子上,我们看很多瑜珈的动作,很多瑜珈动作都可以入定的,很多外道就是利用瑜珈的动作来修定,可是佛全部都不采用这些姿势,为什么?就是直身,这个直身很重要,就是端身正坐,因为你其它的那些姿势都不是端身正坐。
为什么身体打直,端身正坐这么重要呢?因为身直,心就直,你得的就是正定,开发的是正慧,你那个身体这样扭来扭去的各种不同的姿势,因为身体不是直立的,因此他得的是邪定,开发的是邪慧,所以他悟到的都是邪知邪见,那个很奇怪的道理,就是因为他的身不端正,他的心不端正,他悟出来的道理就很奇怪,就是会有一些偏差,这个就是为什么要端身正坐的原因。
结跏趺坐,端身正坐,然后系念在前,就是注意当下的心念。
像我们不管用什么法门来修定,都是注意当下的心念,心缘在你的所缘境上。
佛现在因为要入三昧王三昧,所以祂就先结跏趺坐,然后直身,系念在前,心非常的专注,注意当下的心念,然后就入定了,进入三昧王三昧。
什么叫三昧王三昧呢?它是一切三昧当中第一、最自在,能够成就无量诸法的一种三昧,最殊胜的一种三昧,佛现在就是入这种三昧,三昧王三昧当中。
为什么它是一切三昧当中第一、自在、可以成就无量诸法的一种三昧呢?这个三昧以四禅八定来讲,它到底在第几禅呢?它为什么可以成就一切法呢?各位听过十六特胜、天台止观的就知道,因为我们已经四禅八定快讲完了,还剩下一个就讲完了,我们讲到第四禅的时候就知道,四禅是舍念清净,你的心念是最清净的,所以在第四禅能够成就一切法,所以佛的开悟、证果,乃至最后的舍寿,都是跟第四禅有关。
在什么样的禅定当中开悟?第四禅当中开悟,在什么样的禅定当中证果?第四禅的时候证果。
舍受,就是最后要入涅盘之前,祂也是先入四禅,然后从禅定出,再入无余涅盘,我们就知道第四禅它非常、非常的重要,想开悟的话就勇猛精进证到第四禅,就能够开悟,明心见性。
现在这个三昧王三昧它也是等同第四禅,可以舍念清净,因为你的心念非常的清净,因此你在这个禅定当中修任何的法,都非常快速的成就,所以第四禅它也称为不动,也称为无遮禅法。
为什么不动呢?因为它不会再被忧喜苦乐所动;无遮就是没有任何的遮盖,遮盖什么?遮盖禅定的心。
像我们欲界定知道它会被欲界的欲望所动,欲界定会被欲界的欲望所动,会被欲界的欲望遮盖它禅定的心,因此没有办法成就一切法。
初禅呢?被觉观动心,被觉观遮盖它禅定的心。
二禅呢?被大喜动心。
三禅?大乐动心。
只有四禅舍念清净,不再被这些所动,所以它称为不动禅,不再被这些来遮盖它的心,所以它又称为无遮禅法,没有任何的遮盖的意思。
而且四禅当中也能够远离三灾,因为我们知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只有四禅远离这三灾,水火风这三灾,所以四禅是真正的安稳,在四禅定当中,因此它可以成就一切法的原因在这里。
我们现在就知道,为什么三昧王三昧它可以是在一切三昧当中最为第一、自在,能成就无量诸法的原因了。
接下来,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一切的三昧,都全部进入到三昧王三昧当中,你说每一种三昧都不同,怎么有可能所有的三昧全部都进入到这个三昧当中,三昧王三昧当中?每一种三昧都不同,那有无量的三昧,怎么可能全部都进入到三昧王三昧之中?我们就知道三昧王三昧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殊胜,因为你只要得到了三昧王三昧,你就同时得到了其它无量的三昧,同时能够获得,而且当你进入三昧王三昧的时候,你想要进入任何的三昧,随时都可以自在出入,随时都可以进入,只要你现在入在三昧王三昧当中,在这个三昧禅定当中,你想入任何的三昧随时就可以进入。
而且在三昧王三昧当中,可以观照一切的三昧之相,就是说其它三昧的所有禅定境界的相貌,你在三昧王三昧当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就好像你爬到山顶然后往下看,是不是一目了然?全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是为什么一切的三昧都可以包含在三昧王三昧当中的原因了。
佛现在为什么要入这个三昧王三昧当中呢?就是要观看一切的世界,观看一切的众生,要了解这一切的世界,还有世界里面的众生。
可是你会问:为什么佛要入三昧之中以后才能够知道?我们知道佛是智慧已经圆满了、无所不知了,祂应该是不需要入定,应该就智慧圆满,就可以知道一切,不是这样子吗?可是为什么现在为了要用天眼观察这个世界还有一切的众生,要先入三昧王三昧之后,再从三昧这个定当中出定以后,然后再用天眼来观这个世界,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这个是有原因的。
这个是为了要说明智慧是从因缘所生,我们都知道本自具足嘛,菩提自性本自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是每个众生都有的,可是你没有被开发出来,它就硬是发挥不了作用,所以你要持戒、要修定,才能开发你本来具足的,本来就有的智慧,这个都是从因缘的……因为你要修才有啊,虽然是本自具足,但也是因缘所生,所以你怎么修,它就有什么果,这就是因果嘛,因果就是从因缘生的,都在这个因果的定律的法则当中。
佛为什么要特别来说明智慧是由因缘所得?那是因为当时的外道,他们的说法是我们的智慧随时都有,随时都知道,佛就不能跟他们一样,所以佛要入定以后才知道,也是一种示现,这样就能够止息他们六师外道的理论,所以佛才要进入三昧王三昧之中才知道,就示现好像不入定就不知道。
这样子来说的话,佛的能力是不是就输那些外道?因为外道说他们随时都知道,可是佛要入定以后才知道,是不是输他们?也不是,并不是这样。
因为佛要进入三昧王三昧一点都不困难,只要念头一动,就可以进入了。
不像有一些声闻小乘,或者是一些声闻辟支佛小乘,或者是一些小菩萨,他们入定会有困难,就是说他一定要有前方便,先有前方便才可以入种种的三昧,没有办法像佛那么自在,念头一动就入定了,都要前面藉助一些方便的法门他才可以入定,所以佛其实是一切已经自在的。
另外,还有别的原因,佛为什么要入三昧王三昧?为了要显现神通变化,哪些神通变化呢?就是能够六通,六种神通,徧布十方没有限量,全部徧满十方,六通,六种神通没有一个地方不到达的,全部周徧可以到达,这是一种神通变化。
另外一种就是一身能够现出无量身,还有能够变化种种的光明。
所以,如果佛不进入三昧王三昧而现这些神通变化的话,有的人就会想,佛是不是使用幻术?还是咒术?还是藉助大力龙的神力?还是天人的力量?而不是佛的力量,就会有这样的怀疑。
所以为了要断除这种种的疑惑,佛要进入三昧王三昧之中,然后才出定来显现各种的神通变化,什么神通变化?我们后面马上就看到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佛如果是进入其它的三昧的话,其它三昧有些天人他也可以证得,有些声闻、辟支佛他也可以证得那些三昧,所以佛如果入的是这些三昧的话,他们都知道,那就没有什么稀奇了嘛,一般人都会觉得佛的神通力很大,可是那些小菩萨或者是声闻,甚至外道都能够测知佛现在是什么样的境界的话,那可能大众对佛的恭敬心就没有办法生起,因为差不多嘛,祢会入的三昧他们也会,所以佛要入这个三昧,你其它的外道、声闻、其它小菩萨也都没有办法去测知佛现在到底入的是什么境界?是连十住位的菩萨都没有办法测知的。
十住位,圆教的十住就等于别教的十地,十住位就等于十地,等于别教的十地菩萨,都没有办法想象或者是去测知佛现在到底……佛的心是依于何处?缘于何物?没有办法测知,所以,佛要入三昧王三昧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这样子。
还有,佛为了要示现,因为现在准备要讲大般若了,般若波罗蜜。
之前,祂先放光,放大光明,佛为什么要放大光明呢?就是要让十方一切的天人众生,还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能够见到这个光明,知道佛现在要开始讲经了,赶快来,赶快来会集,会集到这边来参加这个盛会,所以佛要进入三昧王三昧之中,因为之后要放光。
佛有时候也会放光显现祂的神通力,譬如佛在出生的时候,或者是得道的时候,或者是初转法轮的时候,或者是诸天、圣人大集会的时候,佛都会放光,还有破外道的时候,这些都会放光,还有显现神力。
佛现在就是要让大众都会集到,都能够知道佛要开始说法了,所以佛放大光明。
可是这个放光显现神力有上、中、下品三种的不同,像我们利用一些幻力或者是咒力也能够放光,能够做一些变化,但是这个是属于下品的。
还有一些像天人或者是龙、神,他们也会放光,有一些神通变化,这个是天生果报所得的,我们所谓的报得,就是他的果报来的,天生他就是有这种神通力,能够放光,这个是属于中品。
佛现在进入三昧王三昧当中,然后用祂所修的功德力、神通力来放大光明,利用祂所修行的功德力来放光,显现神通力,所以这个情况是属于上品的。
这就是说到,为什么佛要进入三昧王三昧当中,一切的三昧都包含在其中,就好像所有的河川都流入大海之中,佛在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
我们看原文: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
这个时候,世尊很安详的从三昧中出定,用天眼观看这个世界,全身微笑。
我们会觉得很奇怪啊,刚才佛进入三昧王三昧之后,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对不对?然后祂就出定了,然后用天眼来看这个世界,全身微笑,祂到底在干什么?好像都没有……我们刚才说祂进入三昧王三昧,然后三昧王三昧多么多么的殊胜,可是祂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做,那是我们在旁边看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实际上是有很严重的事情发生,很重大的事情发生。
就是佛进入三昧王三昧之后,一切佛法的宝藏就在佛的心中打开了,佛就在这个三昧当中观看这一切佛法的宝藏,然后祂心里就想:这个佛法的宝藏无量无数,真的是不可思议!然后祂就从三昧安详而起,然后祂就出定,用天眼来观看众生,观看众生什么?发觉众生非常非常的贫苦,很可怜啦!怎么可怜法?因为世界的众生常常在求安乐,反而更加的痛苦,对不对?我们每天都是希望日子过得好,可是偏偏就很多烦恼、痛苦,佛看到了我们的痛苦,心中强烈的执着有一个「我」,可是其实是没有我的。
还有,众生都很害怕受苦,可是偏偏常常去做那个会让自己受苦的事情,这种情况就好像瞎子、盲人,他想要走好的路,可是偏偏就跌下去,跌到那个深坑里面去,因为他看不到,这就比喻我们众生的心,想要求安乐,可是偏偏受苦。
所以,佛观看众生这种种的情形之后,祂就全身微笑。
现在有一个问题:用天眼观看,为什么是用天眼观看世界呢?然后观看一切的众生?观看世界就是观看世界里面的一切众生的意思,佛不是有五眼吗?祂为什么用天眼?而不用其它眼?佛有五眼,对不对?肉眼。
肉眼看得不能够周遍嘛,一张纸就全部遮掉,纸后面的东西看不见,所以它没有办法观一切世界,观一切众生。
这个慧眼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慧眼是用来了知诸法实相用的。
法眼呢?法眼是观看众生,你这个众生要修什么法门最快得道,用来观众生他修什么法门最合适、最快得道。
还有佛眼嘛,佛眼做什么的?佛眼是一切法现前,佛都能了了得知。
所以现在要观看世界、观看众生,虽然佛眼、法眼、慧眼比天眼殊胜,可是它都不是用来观众生的,观众生的只有两种眼,就是肉眼跟天眼是用来观察众生的,可是肉眼我们刚才讲,它不能够周遍嘛,看得不周遍,所以只剩下天眼,天眼可以观得周遍,因为它不会被山、墙壁、树木挡住。
这天眼怎么来的?修来的嘛,我们前面讲过,天眼是修来的,神通嘛,天眼通,持戒、修定,得定之后自然就可以发神通,开发神通就有天眼通,所以它是修来的,我们知道佛现在是用天眼来观世界。
举身微笑。
举身微笑是什么意思?全身微笑。
我们平常说笑,就嘴巴笑、眼睛笑,有没有听过全身笑?没有听过。
佛为什么要全身笑?因为佛一切已经得自在了,所以祂可以让全身像口、像眼睛一样的笑。
祂为什么要笑?因为佛现在准备要开始说法,祂非常的欢喜,心中充满了欢喜,全身毛孔就打开了,全身毛孔都在微笑,所以我们说全身微笑,是形容佛的心非常的欢喜踊跃,因为有一个大事因缘要发生了,所以心中欢喜,毛孔打开,每个毛孔都在微笑,所以叫做全身微笑。
所以,我们就知道佛为什么要笑?就好像大地,不会因为没有事或者是小因缘震动,佛也是,不会因为没有事情,或者是很小的因缘微笑,尤其是全身微笑,就是因为有一个大事因缘要发生了,什么大事因缘?佛要说般若波罗蜜这个大事因缘。
这个是非常殊胜难得的一个因缘,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是不可言说的,没有名字的,可是佛现在居然要巧立种种的名字,然后要说给众生听,这是一件非常稀有难得的事情,而且佛说了大般若之后,很多众生就要继承佛种,就是很多人要成佛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殊胜难得的因缘,所以佛要先微笑。
这个殊胜难得,拿一个例子来做比喻,就是好比有一个人背上背了干草堆,然后要经过一片大火当中,可是身上的干草没有一根被烧到,这个很厉害吧,佛现在就是要做这么厉害的事,佛现在身背了八万法门名字的干草堆要进入诸法实相的大火当中,然后不会被贪爱执着的火所烧,所以是最最殊胜难得的事,所以佛要先微笑之后才说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原文:
从足下千辐相轮中。
放六百万亿光明。
足十指、两踝、两(足+專)、两膝、两髀、腰、脊、腹、背、脐、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项、口、四十齿、鼻两孔、两眼、两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先切到这里。
就是说,佛先从脚底放光,不先从身体的其它部位,先从脚底放光。
为什么佛要先从脚底放光呢?我们念过佛的三十二相就知道,第一个就是脚底轮相,千辐轮相,因为身体可以平稳的站立完全靠双脚,而且,像有一些龙或者是大蛇,就是千年大蟒蛇,已经有修练的千年大蟒蛇,还有鬼神,他们都是从口中放光来毒害前面的东西,所以佛现在如果也是从口中放光的话,众生会害怕,因为不知道这个光从哪里来的,会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所以佛先从脚底放光。
足十指,脚底放完光之后就脚的十个指头,还有两个脚踝,两(足+專),(足+專)就是小腿,两个小腿放光,两个膝盖放光,两髀,髀就是大腿,就从下面慢慢上来就对了,从下面一部分、一部分,每一部分放光,小腿、膝盖、大腿放光,上来腰、脊、肚子、腹部、背、肚脐、心、胸德字,我们常常说心中卍字,同样的意思,就是心中放光,两个肩膀、手臂、手的十个指头、颈项,就是脖子,还有口,口放光、四十个牙齿放光、两个鼻孔放光、两个眼睛放光、两个耳朵放光、还有眉间的白毫相放光、顶上的肉髻放光,每一个地方都是各自放出六百万亿的光明。
现在问题来了!第一个,佛为什么身体要先放光?为什么要先身体放光?应该要这样问。
这是因为有的人看到佛的身体放光,就会生起清净的信心还有恭敬心,知道佛不是一般人,因为一般人没有办法放六百万亿的光明,所以一看!啊!有人可以放出这样的大光明,马上就生起了清净的信心,这是第一个理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因为众生的烦恼都很重,就是欲望很强,佛要先让我们的欲望的心平息之后,才能够为我们说般若波罗蜜,要不然没办法契入。
我们的欲望非常强,尤其是五欲,众生都是耽着在五欲当中,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可是其中又以色欲最强最强,也是最难断,色欲。
现在看到佛放这么微妙的光明,心生贪着,心生贪着就:啊!这个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然后他就可以放弃他原来的五欲之乐,因为比不上嘛,这个比较殊胜,这个光明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心生爱着之后,就会舍弃他原来的贪着五欲之乐的贪欲心,就能够平息下来,佛就是为了要让众生先远离五欲之乐,这种离欲的心起来之后,心慢慢平静之后,佛才能够为众生来说般若波罗蜜,这时候才能够契入。
我们也有经验嘛,当我们欲望很强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那件事,对不对?什么经拿起来看不下去,那个CD放下去听,听不进去,满脑子就是欲望的事情嘛。
同样的情况,佛现在要为众生来说法,可是众生的心如果是这么强烈的欲望,佛所说的法没有办法契入,所以我们现在慢慢可以体会,为什么佛不马上就开始讲经说法?前面还有这么多动作,现在身体要先放光,就是先要调伏众生贪欲之心,充满了种种的欲望的心,可以慢慢的离欲,这就是为什么佛要先身体放光。
你说其它的天人也能够放光,和佛所放的光明有什么差别呢?其它的天人虽然能够放光,但是有限量,佛所放的光是可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还可以徧满十方世界,是没有限量的。
其它人放的光明,只能让人感觉很欢喜,看到那个光就是有欢喜心而已;但是,佛所放的光能够使一切众生因为闻法而得度,所以不同。
佛是在什么样的三昧当中,什么样的神通境界当中,什么禅定之中来放光的呢?我们也很好奇,想知道。
那就是刚才讲的,佛是进入三昧王三昧当中放光,是在如意通当中放光,是在第四禅的禅定当中放光的,这就是佛当下放光的境界,就是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放光。
每个部位都各自放六百万亿的光明,所以我们要问了,我们先看原文,再问问题。
从是诸光,出大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
从三千大千世界、徧照东力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刚才不是说,身体每个部位都各自放六百万亿的光明吗?那这个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之后,再从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出来,然后再分别照东方,像恒河沙这么多的世界,照完然后再南方,再照,也是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也是这么多的世界,然后再照西方、再照北方、再照四维、上、下,这就是一共是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加起来是十方,所以就是说,佛先放光到三千世界之后,那个光再从三千大千世界出来,再分别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光明徧满,如果有众生遇到这个佛光的话,就能够证得,必得就是必定能够证得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就翻成无上正等正觉,再简单一点就是无上菩提,遇到这个佛光就能够证无上菩提。
我们现在要问问题。
刚才说从脚底放六百万亿光明,从下面一直上来,一直到头顶都是各自放六百万亿光明,这个光应该是数得出来,对不对?因为它既然可以说出数目,就是可以数得出来,数得出来这么有限的光,它怎么……应该是连三千大千世界都没有办法徧满,何况现在是它要到十方世界,全部都放光可以徧满十方世界,好像很难让人家相信,因为你这个光是有限的光,可以数得出来,怎么能够照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十方世界呢?这个就要明白,这些光它是怎么来的?我们刚才说身体先放光,所以身光是一切光的根本,从这个根本可以流出无量无数的枝末来,所以它可以不断不断的从身体放光,然后再一直扩大、扩大,从这个根本流出无量的枝末,所以它可以到达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十方世界都没有困难,只是以身体做为根本。
如果这样说的话,佛的脚下,佛不是先从脚底放光?脚底放光就好了,就徧满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世界就好,为什么还要全身从下面这样每个部位放光,然后再慢慢的扩散?就脚底放光就可以了嘛,我们也有疑问啊,为什么不脚底就好了,其它身体的部位还要放光呢?而且还要各自放六百万亿的光明?这是因为从脚底所放的光明,它主要是照下方的世界,其它的他方世界虽然可以照到,但是不能够徧满,就是它的光不能够圆满的照到十方世界,它主要是照下方世界。
所以我们就知道,身体不同的部位是照不同方向的世界,分别这样子扩散出去的,所以祂才要每个部位都放光,而不是脚底放光就可以徧满十方世界。
又有人问了,为什么是先照东方,然后才南方,才西方,再北方?这是佛随顺世间人的心意。
因为我们世间人都觉得说太阳从东方出来嘛,一定是代表上等,好像是生命的起源,所以佛其实是随顺众生的心意,就先照东方,可是不管你先照哪一方,一定会有人问:你为什么不先照他方,对不对?你说我先照南方,就有人问:为什么不先照西方、北方、东方?所以不管你现在先从哪边照,都会有人问,所以就先从东方照吧,因为随顺众生,他们习惯东、南、西、北。
还有,就是这个光明到底可以照多久?它会不会灭掉?我们先要知道这个光是从哪里来的,佛为什么身体可以放光?然后慢慢可以扩大,祂到底是靠什么来放的?神通力吗?佛的大神通力放大光明,所以祂这个光明会不会灭?什么时候佛不用神通力,光明就灭了嘛,一直用神通力,光明就一直照、不会灭,所以光明好比油灯的那个灯,神通力好比油,如果有油的话,那个灯就不会灭,就能够一直放光明,所以光明就好比那个灯,神通力好比油,佛什么时候不想要用神通力,就好比这个灯已经没有油,它没有办法继续燃烧,所以它的光明就灭了。
所以,我们问佛的光明会不会灭?就看祂什么时候不用神通力,光明就灭。
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就是佛的光明超过三千大千世界之后,余光过出,还能照到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南、西、北方及四维、上、下,诸世界也一样被照到。
为什么佛在经典上都用恒河沙来作比喻?这么多河,为什么用恒河?而且为什么用恒河的沙来作比喻?这有五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因为恒河的沙多,其它的河的沙没有这么多,有的河它可能是岩石构成的,所以它没有这么多沙,所以第一个理由就是恒河沙多,就用恒河的沙来作比喻。
第二个原因,恒河是佛出生的地方、游行的地方,佛弟子都亲眼看过,所以佛一说恒河沙,大家都很有概念,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佛是在南赡部洲出生的,南赡部洲有四条大河,其中以恒河为最大,大家都知道这条河,所以就用恒河来作比喻。
第四个理由,四远外道的经书都认为恒河是一条福德吉祥的河,只要能够进入恒河里面洗浴的话,所有的罪恶污垢都能够去除,就是因为很多人恭敬、奉祀这条河,而且大家都知道这条河,所以佛就常常用恒河来作比喻。
第五个理由,其它河的名字经常改来改去,只有恒河这个名字世世不变,不会改变,永远都叫做恒河,所以佛经都是以恒河沙来作比喻,而不以其它的河来作比喻,有这五个理由。
我们又很好奇,想知道恒河的沙到底有多少?怎么数啊?你说佛知不知道恒河的沙有多少?恐怕只有佛跟法身大士知道恒河的沙有多少,我们凭什么知道呢?因为经典上有记载别的故事,我们以此类推,佛应该知道恒河的沙有多少。
有一次,佛在树林当中打坐,有一位婆罗门就到佛的面前来问佛说:「请问佛,这一片树林里面的树叶到底有多少片?」佛马上就回答说有多少片,婆罗门就怀疑,谁知道祂讲的是不是真的?我也不可能全部把它数完,所以他就偷偷摘了几片树叶藏起来,然后再跑去问佛:「请问佛,这片树林真正有几片树叶?」佛就说已经少了几片,他就偷偷拿出来数,啊呀!这么刚好,所以他马上就对佛生起了清净的信心,还有恭敬心,当下就请求出家,后来也证得阿罗汉。
所以,凭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佛一定了解恒河的沙到底有多少,凭佛的智慧还有神通力一定可以数得出来,还有法身大士也可以数得出来,为什么法身大士数得出来?因为只有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已经见性,只要能够见性的,能够明心见性,真正见到菩提自性的,已经见到佛性了,所以他的智慧功德力跟佛没有差别,因为已经开发了,他的佛性、智慧、神通力已经开发,所以法身大士也数得出来,只要他破一品无明就数得出来。
我们看经典上它继续有谈到,就是说只要遇到这个佛光都能够证得无上菩提,我们也会怀疑,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个佛光,都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呢?到底是有多少人能够证得无上菩提呢?如果说遇到佛的光明,就一定能够证得无上菩提的话,佛为什么不大发慈悲,经常放光?我们就不用修得这么辛苦了,祂一放光,我们就得道了,我们就不用持戒,还要修定,然后才开发智慧,然后才得道,太麻烦!佛经常放光,大慈悲,慈悲慈悲我们,我们修得太辛苦了,是不是这样子呢?不是的,不要心存侥幸!因为每一个人得度的因缘不同,有的人就是要持戒,他才能够得度;有的人要修禅定,由禅定来契入才得度;有的人就是要听经闻法才能够得度;有的人就是碰到佛的光,就可以得度。
可是,还是有很多的众生见到佛的光明,佛的光怎么样触身,他也不开悟啊,所以不能够保证所有能够遇到佛光触身的众生,都能够得度,因为个人过去的根性、因缘、福德都不同,善根、福德、因缘力来决定你是用什么法门来得道的,所以不是保证遇到佛光都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我们接下来看原文:
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放光了,现在是全身毛孔先微笑,然后放大光明,也同样的是徧照三千大千世界之后,又照十方如恒河沙这么多的世界,有众生侥幸,非常幸运遇到这个佛光的话,也必定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前面我们不是已经说佛全身都微笑了吗?现在为什么又说佛的一切毛孔都在微笑呢?祂为什么要笑这么多次?前面全身微笑讲得比较粗,现在全身一切的毛孔都微笑,讲得比较细。
前面说全身微笑,那个时候光明是数得出来的,对不对?各放六百亿的光明,可以数得出来,可是现在一切的毛孔都笑,这时候毛孔所放出来的光明就数不尽了,所以是有差别的。
刚才不是已经放光过一次了吗?刚才佛全身放光的时候,还没有得度的人,现在毛孔放光的时候,有第二次机会,他可能就可以得度了。
第一次放光,因为他因缘还没有成熟,可能还没有办法得度,第二次放光,毛孔放光,他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得度。
所以,就好比说,我们如果要采果子的话,一定是先采那个成熟的,没有成熟的我们不会采,要等,等待时机,对不对?成熟了再采。
也同样的道理,第一次放光没有得度,可能第二次因缘成熟了,就可以得度,也好像我们洒网捕鱼,第一次捕回来的还有漏网之鱼,所以我们再洒第二次网,再捕的话,还有,还可以补得到,第一次没有捕到的鱼,也许第二次可以捕得到,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再继续看原文:
尔时,世尊以常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世尊又放光了,放常光明,徧照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世界,这个都一样,如果有众生遇到这个光,又必定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已经第三次放光了,对不对?前面已经全身微笑放光,第二次毛孔微笑也放光,现在佛为什么又放常光来照十方的世界呢?因为众生多疑嘛,有些众生看到佛前面放的那个光是很奇异的光明,不是平常的身体放光,他就不相信那个是佛光,不晓得什么妖魔鬼怪放的光,不相信那个是佛光,现在看到佛的常光然后放光,平常的身体的常光,然后把它扩大,他就觉得这个好殊胜喔,他就心生欢喜,心生欢喜就契入,就能够得度,所以是为了这些众生来放常光明的。
什么叫常光呢?佛的身体的四边,上下左右四边各有一丈的光明,这个是佛出生就有的,也是三十二相之一,常光相。
我们也会想要问,为什么常光只有一丈,它不多一点?没办法,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只能够接受这样的光,太强了受不了,眼睛受不了,就好像有的人看到天人放光,眼睛就瞎掉了,为什么?因为光太强,他的眼睛太弱,没有办法承受。
同样的道理,佛的常光只能一丈,不能再多,我们的眼睛受不了。
可是你说佛的常光到底本来可以多少?一切诸佛的常光本来是无量的,而且经常照着十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的神通力所放出的身光也是无量的,祂的常光也是无量的,祂可以随意,祂可以一丈,也可以百丈,也可以千万亿丈,乃至徧满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世界,这是一切佛都是相同的,祂可以自在的放光,看祂要放多少都没有问题。
可是,五浊恶世的众生因为少福德、少智慧,就只能够接受一丈的光明,如果等到我们智慧明利,福德够的时候,佛自然常光就会扩大,祂自然就会放无量的光明,所以它是跟我们众生的业力有关,所以佛的常光只有一丈,就是祂示现在五浊恶世的常光只有一丈,因为众生的福德、智慧都不足的缘故。
我们继续看原文: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
从其舌根出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
是诸华上,皆有化佛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这个时候世尊就伸出祂的广长舌相,徧满盖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然后很安详的微笑,佛从祂的舌根再放出无量千万亿的光明,每一个光当中化现出一朵千叶的金色宝花,每一朵花上面都有一尊化佛结跏趺坐,演说六波罗蜜,听到佛说法的众生必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还有,十方如恒河沙等的诸世界也都是同样的情况,就是十方世界都有化佛说六波罗蜜,这样的意思。
佛为什么要伸出祂的广长舌相?我们平常说一个人伸舌头就是一种很轻挑的行为嘛,可能是做错事还是顽皮的时候会伸一下舌头,可是佛这么尊贵的大德,祂为什么要伸舌头?那个是有原因的。
因为佛要准备开口说大般若,可是大般若非常的深,很难被理解、被知道,很难被相信、被接受,所以佛才要伸出这个又广又长的舌头来做证明,做什么证明?因为看到舌头长得这个样子的人,他说出来的话一定真实,所以,祂伸出那个广长舌相是为了要做证明。
这个就要先说一个故事,佛有一次在舍婆提国结夏安居之后,就带着阿难游行诸国,游行各个国家,他们快要到婆罗门城的时候,婆罗门城的城王知道佛神通功德很大,能够度化众生,所以他心里就在想:佛陀现在来这里的话,谁还会喜欢我?爱戴我呢?所以,他就规定如果有人给佛东西吃,听佛说话的话,就要罚五百金钱。
所以,这个规定一颁布了之后,等到佛带着阿难进入婆罗门城的时候,每一户都把门窗紧闭,怕被罚钱嘛,所以佛陀到每一户前面,门被关起来,祂只有拿着空钵离开,然后到下面一户,门又关起来,祂又拿着空钵离开,没有人敢开门给佛东西吃。
所以走着、走着,就看到有一位女的老仆人,她正拿着一个破碗里面放酸臭的食物,要拿到房子外面倒,屋子外面倒,要把酸臭的食物把它倒掉,这个时候拿着破碗的时候,看到佛从前面这样走过来,她就看,喔!佛的身体闪着金光,眉间有白毫相,还有顶髻、身体放常光,她远远看像神仙之人,然后手拿着空钵,好可怜!什么食物都没有,所以她就在想说,像这样的神仙之人,祂应该吃的是天上的食物,可是现在居然降低祂的身分,然后来托钵,祂一定是有大慈心的人,为了悲愍众生,然后才来托钵,所以她当下就对佛生起了清净的信心。
这时候佛走过来,她就到佛的面前,拿着这一碗非常恭敬的问佛说:「我很想供养祢好的食物,可是我没有能力,我现在只有这一碗非常粗劣的食物,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请接受我的供养。
」佛这个时候,佛当然知道她有清净的信心,所以佛就接受她的供养,然后就微笑。
阿难在旁边看,很奇怪,佛为什么笑?因为这么酸臭的食物有什么好笑的,应该是笑不出来嘛,这怎么能吃嘛,对不对?所以他就问佛说,为什么笑?佛就说了:「这位老女人,因为以清净的信心供养这一钵食物,她所得的果报是十五劫以来不会堕恶趣,生在人或天上,然后福报享尽了之后,会转为男儿身出家学道,最后证得辟支佛。
」这时候刚好有一位婆罗门经过,听到佛说的这一段话,他很惊讶,就过来跟佛说:「你是剎利王族的后代,净饭王的王子,怎么可以打妄语呢?」佛这个时候二话不说,把舌头先伸出来把整个脸盖住,一直到发际,祂就问这位婆罗门说:「你有看过有长得这样舌头的人说妄语吗?」婆罗门就回答说:「一般来说,舌头能够盖到鼻子,这个人已经不会说妄语了,何况是现在整个脸都盖住,一直到发际!」他就说:「好了,我是相信祢的话,我只是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么粗劣的食物,能够得到这么殊胜的果报?我实在是很难理解。
」佛就问他说:「请问你有没有看过很稀有难得的事情?」他想一想:「有啊!有一次我跟其它的婆罗门走在路上的时候,路旁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它的树荫大到下面可以停五百辆车,还有剩下。
」佛就问他:「这棵大树的种子有多大呢?」他说:「大概只有芥子的三分之一吧,这么小!」佛说:「谁相信你的话?种子这么小,树荫这么大!」婆罗门就赶快辩解说:「这是我亲眼看到的,绝对假不了!」佛说:「对啊!我也一样啊!我也是相同的情况啊!」我看到这位老女人,她以清净的信心来布施来供养佛这一钵东西,但是,却因为她有清净的信心,当然她供养的对象是佛也是有关系,但是最主要是她有清净的信心,所以她能够得到这么殊胜的果报,就好像现在这棵树它的种子很小,但是树却很大,是相同的道理。
这位婆罗门听了佛的开示之后,他就心开意解,就很忏悔的向佛五体投地之后,就说:「我的心是又狂妄又愚痴,所以才会不相信佛的话。
」就当下忏悔了,佛也看因缘成熟,就为他说法,他当下证得初果,证果了之后,他突然就开法眼了,然后就举起手来高声的呼喊说:「各位乡亲啊!甘露门已经开了!你们为什么还不出来?」结果大家听到有人喊,就出来看,知道整个事情的经过,也对佛陀生起了信心,大家主动到国王那边,我先自己罚嘛,我先把五百金给你,然后我可以请佛陀来供养,所以每个人都先自动送五百金,然后请佛来供养,大家都说我能够得到甘露味,那五百金有什么关系呢?谁会在乎这五百金钱呢?所以慢慢的,整个城从国王到大臣到人民,都对佛生起了清净的信心,也都归依了佛陀,就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佛为什么不会没事情就伸舌头,一定是有因缘才伸舌头。
可是,佛这个时候伸的舌头是为了那些不信佛的人祂才伸舌头,现在佛为什么要伸出祂的广长舌相,徧满三千大千世界呢?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佛前面伸出舌头盖住整张脸,祂只是为了这些小信心的人这样子做;可是,现在是为了般若波罗蜜这样的大事情,所以佛要伸出祂的广长舌相,覆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可是我们觉得很难相信,你要让全城的人都看到佛的广长舌相盖住脸,这样都很困难了,何况现在要说大般若,要让与会的大众还有其它地方的无量的众生全部同时看见,因为我们眼睛最远只能看到几里以外的东西嘛,现在说徧满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这么远吗?实在是很难让人家相信,对不对?放心好了,每个人都看得见,为什么呢?佛神通力的加持嘛,大家都看得见,佛的广长舌相徧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人都看得见,因为神通力的加持。
所以,一般来说,如果不加上佛的神通力的话,就算是十住位的菩萨,也就是十地,也都不能够知道佛的心祂到底在想什么,可是如果加上佛的神通力的话,连畜生都能够知道佛祂在想什么。
所以,佛的神通加持力不可思议。
前面已经放出舌头的光明了,为什么现在祂的舌根又要再放光?这是因为要使一切众生得到深重的信心,所以佛要在舌根再放光。
为什么佛在这个光明当中,要再变化出这一朵千叶宝莲花呢?这是因为佛要坐在这个宝莲花上面,我们不是说有化佛要在坐在这个莲花上面,演说六波罗蜜吗?为什么有这么多床可以坐,为什么一定要坐莲花呢?床是给世间的在家人坐的,因为莲花柔软清净,而且佛要显现祂的神通力,既能坐在莲花上面,然后莲花又不会被压坏,这是靠神通力来坐的。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梵天王是坐在莲花上面的,所以随顺世俗,佛现在也要坐在莲花上面。
那就要说到梵天王他为什么坐在莲花上面,他的故事。
在劫尽的时候,大火把一切都烧光了,因为众生福德因缘力的缘故,就从十方吹来,风从十方吹来,这个风可以持住大水,十方的风力很强,可以持住大水,在这个大水上面有一个人,他有一千个头、两千只手、两千只脚,他的名字叫韦纽,从他的肚脐生出一朵千叶的金色妙宝莲花,就跟现在佛化现的那个莲花一样,非常的明亮,好像一万个太阳同时照,这么亮,在这个花上面有一个人跏趺坐,也能够放出无量的光明,他的名字就叫做梵天王。
所以,佛为了随顺世俗,祂现在也坐在这个宝莲花上面,千叶金色的宝莲花上面,来演说六波罗蜜,听闻法的人将来一定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我们又要问了,从头问到尾,释迦牟尼佛变化出无量千万亿的诸佛,为什么能够同时说法呢?因为在阿毗昙这个论当中曾经说到一句话,说同一个时间,不可能有二心,所以现在佛说法,化佛就不可能说六波罗蜜,化佛说六波罗蜜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不应该要说大般若经,应该不能够同时啊,因为同一个时间不能够有二心,这个小神通,是啦,不是佛的境界,是外道或者小乘、声闻他们的神通境界,因为他们的变化是有限量的,可是佛的变化是无量的,而且佛的三昧力更是不可思议,所以佛祂可以自己说法的时候,无量的千万亿化佛也能够同时说法,境界有差别。
像外道或者是声闻,他们所变化出来的人不能够再做变化,可是,佛所变化出来的诸佛菩萨,还可以再变化诸佛菩萨出来。
外道跟声闻他们入灭的时候,他们所变化出来的人也随之消失,可是佛祂自己灭度之后,祂所变化出来的佛还能够继续存在,和真的佛没有两样。
何况阿毗昙论当中所说的,同一个时间没有二心,也没有错啊,因为化佛是谁变化出来的?佛变化出来的嘛,所以佛要化佛说法,祂就说法,佛跟化佛同一个心,祂的心念变化出化佛来,所以佛跟化佛是不是可以同时说法?是一心、还是二心?一心,对不对?所以也没有错,这句话还是可以成立的,同一个时间不可以有二心,可是因为佛的神通力的缘故,所以祂可以佛说法,化佛可以同时说法。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佛现在不是要说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却要化佛说六波罗蜜呢?好像有一点冲突嘛,对不对?没有冲突,因为六波罗蜜跟般若波罗蜜是同一件事情,你前面五个波罗蜜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它都不叫做波罗蜜,所以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摄持的话,你修其它的只能够证到阿罗汉、辟支佛、入涅盘这样而已,但是没有办法开悟成佛,除非你有般若波罗蜜,再加上前面五个波罗蜜都圆满了,你才能够成就佛果,所以其它五个波罗蜜如果离开了般若波罗蜜,都不能够叫做波罗蜜。
所以,现在佛说大般若,般若波罗蜜跟化佛说六波罗蜜,是不是同一件事情?是,其实是相同的,所以是没有矛盾冲突的。
如果佛有这么大的神通力,能够变化出无数千万亿的化佛出来,然后在十方都同时说六波罗蜜,那么一切的众生都应该已经得度,没有剩下才对啊,对不对?一直都在说嘛,而且在十方都在说六波罗蜜,应该全部的众生都得度了,我们怎么都没有度到?有三种障碍的人没有办法得度。
第一种,是三恶道的众生,我们都知道三恶道众生没有办法听经闻法,没有办法见闻佛法,所以他是没有办法得度的。
第二种,虽然生在人或者天上,太小,我们人中,太老,没力气了,太小,还不懂事,玩都来不及;生大病,病厌厌的,什么念头、阿弥陀佛都想不起来,佛号都想不起来,恐怕要见闻佛法也是有困难吧,这是第二种障碍。
第三种,无色界天、无想天的都在入定,没有办法,也没有办法见闻佛法,看不见、听不到叫做见闻。
我们这些可以,我们没有这三种障碍,每个人都觉得没有,对不对?都跟我没关系,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得度呢?各位为什么还没有成佛?十方都有化佛在说六波罗蜜,为什么我们都没有得度,我们也没有这三种障碍啊,为什么不得度?因为我们有烦恼啊!每个人烦恼的轻重不一样,有的人是贪欲比较轻,可是他瞋恚重,他脾气不好,可是欲望很小,但是他脾气不好,也没办法得度。
有的人是欲望重,脾气好,可是贪欲强,瞋恚薄,也没办法得度。
有的人是欲望薄,但是又很愚痴,愚痴厚。
有的人是瞋恚厚,愚痴薄。
反正每个人贪瞋痴烦恼的厚薄都不一样,就是因为这些烦恼障碍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听闻,也不知道化佛在说法,也没有办法见到诸佛的光明,像我们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得道呢?就好像太阳一升起来照耀大地,可是瞎子看不见,就说没有太阳,这个太阳有什么过失呢?闪电打雷,震耳欲聋,可是聋子听不到,这也不是雷声的过失。
所以,如今虽然十方诸佛经常在说法,也经常派遣化佛到十方世界去说六波罗蜜,可是众生罪业深重,如盲如聋,所以看不到佛说法,也听不到佛说法的声音,所以佛虽然有大慈心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听到或者是见到,除非我们的业障消了,然后有福报,福德资粮够了,这时候才能够见到佛,或者听闻佛说法,我们就知道我们现在要做什么了,消业障、调伏烦恼,我们就能够见闻佛法,没有丝毫的障碍。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九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经文(卷八)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
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实时解脱,得生天上,从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
是诸天人自识宿命,皆大欢喜,来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
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地皆六种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实时解脱,得生天上,齐第六天。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躶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
一切众生皆得等心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亲亲及善知识。
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
譬如比丘入第三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各位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讲大智度论。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这个是原文。
就是说这个时候,世尊坐在师子座上,进入师子游戏三昧之中,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世界,起六种震动。
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叫做「师子游戏三昧」?为什么用这个名称呢?师子,我们知道佛是人中的师子,所以师子游戏三昧又称为佛游戏三昧。
为什么用游戏呢?就是比喻当下的心情,就跟我们平常游戏的心情是一样的,是一种轻松自在快乐的状态之下,佛也是。
即使牠在跟其它野兽搏斗的时候,譬如说,狮子在跟鹿搏斗的时候,可是对牠来讲,对狮子来讲,牠的心情是好像在游戏一样。
可是鹿的心情就不一样,就很紧张,害怕被吃掉,可是对狮子来讲,牠是一种非常轻松自在快乐的状态之下。
所以我们就用这个游戏来比喻,佛现在进入三昧的状态,当下也是非常的轻松自在快乐的,把大地作六种震动,所以我们用师子游戏三昧,来比喻当下佛的境界是这样的一个心情。
也好比狮子在休息的时候,就是没有跟其它动物在搏斗的这种情况之下,有时候狮子会自己玩、或者是跟太阳游戏,这个时候,其它的野兽都能够得到休息,能够得到安稳。
佛也是一样,当佛进入这个三昧的时候,也能够震动三千大千世界,使三恶道的众生都能够暂时得到休息、安稳,这是师子游戏三昧的另外一个含意。
佛为什么要进入师子游戏三昧之中呢?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为了要震动三千大千世界,使三恶道的众生都能够出离恶道,而生到人天当中,人道或天道当中。
第二个理由,就是前面的三种变化,我们上一堂已经讲解过了,佛的三种变化,神通变化,譬如身体放光等等的,一共前后作了三次的变化,但是这三次变化都是佛的自身作种种的变化,可是现在不一样。
因为在前面,还是有一些众生没有办法生起信心;可是现在,看到佛能够震动大地,那就知道佛的神通力是无量的,能够使外在的东西都动,因此就能够生起清净的信心、心生欢喜,心一欢喜就能够远离种种的痛苦。
这是第二个理由,为什么佛要进入师子游戏三昧的理由。
我们知道像阿罗汉或者是天人,他们也有能力震动大地,可是为什么这边说,只有佛的神通力使大地作六种震动?应该是阿罗汉跟天人,他们也能够震动大地,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阿罗汉跟天人,他们不能够完全震动大地;可是佛,只有佛,能够使大地起六种震动,这是他们的差别。
佛为什么要感动三千大千世界,起六种震动呢?首先,祂是要让众生知道一切是无常的、是空的,因为我们都会以为大地是真实存在的,太阳、月亮、须弥山、大海水都是真实存在的,佛为了要破除众生的执着,所以祂震动大地,说明它是无常的。
如果它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不能够变动的,你应该怎么震动,它也没有办法起任何的变化,可是佛居然能够让大地起了六种的变化,说明它不是实有的,才能够作这样的变化。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佛为了要说法,因为从前面讲到现在,佛还没有开始正式说般若波罗蜜,还没有开讲,只是前面作了这么多的神通变化,佛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前面作了这么多的动作呢?无非就是要调伏众生的心。
因为众生的心是非常暴恶的,非常的贡高我慢,充满了烦恼执着,然后造作了非常多的恶业,如果佛不先让我们的心调柔软的话,把这个慢心等等的烦恼先降伏下来的话,佛直接讲般若波罗蜜,我们都不相应,为什么?因为障碍障住了,没有办法契入佛所说的那个般若的境界,所以佛要先调伏众生的心,把心调柔软之后,佛才开始说法。
这种情况,就好像我们要把衣服染色之前,一定要先把衣服洗干净,如果衣服很脏,染不出什么漂亮的颜色,所以我们把衣服先洗干净,看你要染什么红的、黄的、绿的都O.K.,都可以染得很鲜艳漂亮的颜色,就用这个洗衣,把衣服洗干净,来比喻佛调伏我们众生的心,先把这些烦恼业力先调伏,心先柔软,然后生起恭敬的心,这时候佛才来说法,就能够达到效果。
这是佛为什么要先感动三千大千世界,起六种震动的原因。
那是哪六种震动呢?
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这个涌,就是通那个涌出来的涌,勇敢的勇,左边是水,右边是勇敢的勇,这个是古字,以前是用这个,可是我们现在是变成右边是勇敢的勇,涌出来的涌。
这六种震动,大地是作什么样的震动变化呢?就是东边涌起、西边沉没,或者是西边涌起、东边沉没;南边涌起、北边沉没,北边涌起、南边沉没;或者四边涌起、中央沉没,或者中央涌起、四边沉没;就是这六种震动。
你要问说,为什么刚好是六种呢?我七、八种不可以吗?我三、四种不可以吗?原来大地震动也分三品,上中下三品。
下品的震动,是只有两种,只能让大地起两种震动,譬如说东边涌起、西边沉没,或者南边涌起、北边沉没,或者是四边涌起、中间沉没,只能作两种震动,这个是下品的震动。
中品的话,就是能够使大地作四种震动,就是东边涌起、西边沉没,南边涌起、北边沉没,或者是东边涌起、西边沉没,四边涌起、中央沉没,或者是南边涌起、北边沉没,四边涌起、中央沉没,每一次就是四种震动,这个是中品的震动。
上品,就是现在讲的,有六种震动。
另外,还有大地也能够作震动,大地也能震动,跟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有关系,所以它也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火神的震动。
就是当月亮绕到二十八星宿的卯、张、氐、娄、室、胃这六个星的时候,大地震动,好像要崩掉一样,这个时候上天不下雨,江河的水都干了,整年都不适合种植稻麦,这个时候对一个国家来说,它的国家元首就非常的凶险,那些大臣,就是五部的部长,那些大臣们也容易遭受到灾殃,这个是火神震动的时候。
第二种情形,是龙神震动的时候,那就是月亮绕到二十八星宿的柳、尾、箕、壁、奎、危这六个星的时候,也是跟刚刚一样,大地起震动,好像要崩掉一样,然后上天不下雨,江河的水都干了,整年不适合种稻麦,国家的元首有凶险,大臣们也容易遭受到种种的灾殃。
第三种,是金翅鸟的震动,就是当月亮绕到参、鬼、星、轸、亢、翼这六个星宿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情况,大地震动好像要崩掉一样,老天不下雨,这个都一样。
第四种,是天帝的震动,这个就是好的震动。
这个是当月亮绕到心、角、房、女、虚、井、毕、觜、斗这六(九)个星宿的时候,大地也是震动,这个时候天下安稳,雨水丰沛,整年都适合种植稻麦、五谷,这时候一个国家的元首就非常的吉利,大臣都很有福报,老百姓也都能够非常安稳,都安居乐业。
这个是跟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有关的震动,大地也是同样的会受到影响。
大地也有大震动、小震动。
有震动一个阎浮提的,就是一个南赡部洲;也有震动四天下的,东南西北四洲,四天下的;也有震动一个千世界,也有震动两千世界,也有震动三千世界。
为什么大地有大震动跟小震动呢?有小因缘就小震动,大因缘就大震动。
什么是小因缘呢?譬如说有福报的人、有福德的人,他的出生或死亡,他的国家也会震动,这个是小震动。
什么是大因缘,然后产生大震动呢?就是佛出世、证果、涅盘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都会震动。
现在也是大震动,现在是因为佛要聚集大众,要宣说般若波罗蜜,所以大地起六种震动,这个是大震动。
我们接着看原文:
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
就是我们刚才讲了,为什么要震动的原因是什么?让众生的心变得柔软,可是众生的心要柔软之前,大地要先柔软,因为我们的心是随着外在的环境而有所改变的。
所以地皆柔软,就是说大地都变得非常的柔软,经过六种震动之后,大地都变得非常的柔软,大地变得非常柔软,所以众生的心也跟着变得非常的祥和喜悦。
我们要问了,大地震动为什么能够使众生的心变得祥和喜悦呢?因为我们的心念是跟着身体的感受而转变的,当我们的身体感觉到快乐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会觉得很欢喜。
譬如说,我们每天跟家人或朋友相处,如果相处得非常融洽的话,我们每天的心情就很好。
或者我们的日常用品、随身所用的,每天用的这些东西,如果用得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也会心情很愉快。
这说明什么呢?我们的心念随着外面的环境,或者是身体的感受而做种种的改变,我们的身体如果觉得很舒适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很愉快。
现在也是,佛祂要震动大地,使大地变得柔软,我们众生的心就能够变得祥和喜悦,要做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接着要开讲般若波罗蜜,所以要先调伏我们众生的心。
像忉利天王,也有一个叫做欢乐园的,为什么叫欢乐园?就是天人进去之后,心情非常的愉快,那边的不论是树木花果,就是看起来非常的赏心悦目,那闻起来,那个气味也是非常的舒适,闻到那些气味、看到这些花果树木,心情就马上变得非常的欢喜快乐、祥和喜悦。
所以这个时候,阿修罗起兵来打仗的话,他们完全没有战斗的心,因为心情很好,调得很柔软,所以就不想打仗,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行,怎么办?忉利天天主赶快带他们到另外一个非常粗涩的园林里面,那里面的树木花果看起来就是非常的粗涩,闻的那个气味也是一闻就非常的不舒服,然后瞋恚心马上就起来了,就马上有那个战斗的心,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跟阿修罗来打仗。
这个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们的心情会受到外在的种种的事物的刺激,而有所改变。
像世间上有些咒术或者是药草也是,我们拿来熏鼻子的时候,也会产生种种的变化,有些咒术或是药草,我们一吸进去鼻子里面,马上就起瞋恚心,很想跟人家打架,很想跟人家吵架。
可是有一些药草或者是咒术,就能够让我们的心情很愉快。
现在最流行的精油,它就有这样的效果;你不同的心情,然后用不同的精油。
所以现在忧郁症这么多,躁郁症、忧郁症、想不开、想自杀的……,我们也不妨用精油。
各位是不用啦,因为各位有定慧力,烦恼痛苦来的时候,直接用定慧力就能够调伏。
可是有一些学佛或者我们的家人朋友,他没有学佛,我们可以建议他使用不同的,譬如说,他常常跟你诉苦说,我最近总是心情不好,你就建议他要用含有果酸类的精油,哪些有果酸类的精油?就是橘子、柠檬、葡萄柚,这些含有果酸类的精油一点下去,或者是拿来擦皮肤,或者是拿来泡澡,它都能够让人心情马上变得愉快,他那个心里的阴霾就可以一扫而空,这就是气味对人的心情所产生的影响。
如果说,他常常一个人,也没有结婚、没有什么朋友,他跟你说,我常常有那个孤独寂寞的感觉,这个时候要用什么精油呢?你就可以建议他用佛手柑、马郁兰、甘菊、安息香、玫瑰、橙花,就可以解除他的寂寞孤独。
或者是有强烈的挫折感的时候,他觉得做错事情,或者是心情不好,他会常常的责备自己,没有信心,没有自信心,常常有那个挫折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建议他用生姜、薄荷、丁香。
如果他感觉内疚的话,就可以用茉莉、岩兰草、杜松、鼠尾草。
如果他经商失败,又遭受到失业的打击,或者是感情受挫折、失恋了,对未来有恐惧感的时候,我们可以建议他使用依兰依兰、快乐鼠尾草、乳香。
这个是善巧方便,因为有些人用得着,所以我们也不妨有一些知识,可以给他们这样的建议,如果他们也不喜欢学佛、也不喜欢修行,什么最快?就是点精油最快,改变心情,没办法。
不然佛法的智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且是从根本解决,直接断执着就统统都没有问题了,也生不起烦恼,然后也明白苦的自性是空的,统统解决了,所以还是佛法的智慧最好用。
不得已,我们才方便用一下这个精油。
接下来我们看原文:
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实时解脱,得生天上,从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
所以这个时候,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地狱、饿鬼、畜生,还有八难处的众生,立刻得到解脱,生到天上,从四天王天,就是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就是说他们能够生到欲界六天当中。
我们又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一般要生在欲界天,必须要行善、修福,我们才能够生到欲界天,可是现在怎么那么方便?佛只要入师子游戏三昧,就能使三恶道的众生,还有八难处的众生,都能够解脱这个恶道,从八难处当中解脱,然后生到欲界天,怎么会这么好?所以我们就会这样的疑问。
这种情况,就好像前面所说的情况一样,前面佛放光,有些众生就可以得度了,现在也是同样的情况。
前面那个福德多的人,在佛前面放光的时候,他就能够得度,可是有一些罪业比较重的众生,就要等到现在大地震动的时候,他才能够得度。
这种情况,就好像太阳出来,它是普照,譬如说照到一个莲花池,莲花池里的莲花是成熟的就开了,不成熟的还是没有办法开。
这个就是比喻说佛先放光,福德成熟的众生、智慧明利的众生,他就能够先得度;福德还没有成熟、智慧不够明利的,他就没有办法得度。
也好比树上的果实,成熟的先落下来,所以成熟的众生就能够先得度,这都是靠佛的加持力,才能够做得到的。
为什么这些众生只生到欲界天,为什么不再更高一层?生到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为什么只能够生到欲界天呢?这个是有原因的。
因为佛要度这些众生,让他们能够得道证果,可是无色界天的众生,因为他们没有色身,所以没有办法为他们说法,没有这个形体了,无色界就是已经没有色质的存在,没有色法的存在,所以没有办法为他们说法,没有身体,然后他们都是在四空定当中。
无色界的四空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都在那边入定,所以也没有办法听闻佛法,在禅定当中,所以没有办法生到无色界天,然后佛来度他们,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这就为什么不生在无色界天。
色界的众生,没有厌离心,色界的众生也都是在禅定当中,不过色界的禅定跟无色界的禅定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色界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它都是在喜悦当中,除了四禅舍念清净,跟舍受相应以外,初禅、二禅、三禅都是以喜乐为主。
所以初禅、二禅、三禅天的这些天人,他是都在禅定当中,而且在喜乐状态,所以他很难生起那个厌离三界的心,很难生起想要解脱的心,因为太快乐了,他会耽着在那个禅悦当中,所以为他说法的效果也是不好的,因为快乐太多,智慧就会变得比较迟钝,没有办法思惟佛法,所以也不生在色界天的原因在这里。
而且生在色界天,你必须要有四禅定的功夫;生在无色界天,必须要有四空定的功夫。
可是这些众生是没有四禅八定的功夫,所以他们也没有资格能够生到色界跟无色界,这是另外一个理由,为什么会生在六欲天的理由在这里,就是欲界天的六天。
我们再看原文:
是诸天人自识宿命,皆大欢喜,来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
这些天、还有人,都得了宿命通,自己知道自己的宿世因缘,都很欢喜的来到佛这里,向佛顶礼之后,就站在一旁。
它说天跟人都有宿命通,你说天人有宿命通,我们还相信,因为天人一出生之后,他知道自己的三件事情:第一个,他知道自己从哪一道来的,像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上一世在哪边,是从哪一道来的,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可是天人他会知道。
第二个,他知道他修了什么福田,过去修了什么福报,所以这一世才能够生在这个天当中。
第三个,他知道他前生所修的那个福德。
这三件事情天人都知道,所以他有宿命通。
可是我们人没有,我们人不知道我们的过去,可是它现在说这些天跟人都能够知道自己的宿命,我们人是凭什么知道呢?当然就是假借佛的神通力,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宿世因缘,佛神通力的加持,使人也能够自识宿命,知道自己宿世的因缘果报。
大家都来到佛的这个地方,这个也要神足通才能够飞到那边去。
你说天人有神足通,我们也相信,因为天人有五通,所以他有宿命通,也有神足通,所以可以「咻!」就很快的来到佛的这个地方。
可是我们人没有,我们人可能在离佛说法的地方很远,可是我们凭什么也可以到达佛的这个地方呢?还是同样的道理,凭佛神通力的加持,我们大家都有神足通,就可以全部都会集到佛这个地方来。
都来了以后,怎么样呢?
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地皆六种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实时解脱,得生天上,齐第六天。
这跟前面一样,只是范围扩大了,扩大到整个十方,如恒河沙这么多的世界,大地也都起了六种震动。
也同样的,地狱、饿鬼、畜生道三恶道的众生,还有八难处的众生,立刻都能够解脱。
这边的解脱,不是解脱三界,是解脱他的三恶道、还有八难处,而生到欲界的六天当中,这个是整个十方世界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已经无量无数了,已经多的不得了,为什么佛祂还要度十方如恒河沙这么多世界的众生呢?当然没有问题,对佛来说,因为佛的神通力无限,虽然祂度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对佛来讲,还是太少了,所以祂要度十方世界的众生,因此祂现了这样的神通力。
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释迦牟尼佛祂一个人使用祂广大的神通力,就可以广度十方的众生,那何必要其它的佛干什么?就释迦牟尼佛就统统搞定了,那其它的佛好像就不需要了,是不是这样子呢?当然不是这样子。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数目没有办法计算,太多太多了,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不是在同一个时间成熟的,有的成熟快、有的成熟慢,我们刚才讲了,像莲花一样,成熟的先开,像树上的果实一样,成熟的先掉落,那个没有熟的,也没有办法,所以他不是同一个时间成熟的。
而且众生的因缘,每一个都不同,像小乘声闻乘的经典里面就有提到舍利弗,跟舍利弗有因缘的弟子,除了舍利弗以外,连佛都度不了,更何况是其它的人。
所以还要跟佛有缘才可以,所以不是每一位众生都跟释迦牟尼佛有缘,有的是跟其它的佛有缘,所以还是需要其它的佛来度这个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众生成熟的时间不一样,而且每一个的因缘也都不一样,所以还是有需要其它的佛来度众生的。
我们继续看原文: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躶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
这是讲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瞎子看得见,聋子听得见,哑巴能说话,这好像有点像圣经里面讲的,疯子变正常,散乱的人得定,裸体的人有衣服穿,饥渴的人都能够得到饮食,生病的人都痊愈了,残废的人四肢都变得健全,这也是佛的神通力的加持。
为什么只有讲这一点点?因为众生的病痛太多了嘛,这边才讲了一点点,那是不是佛的神通力有限?不是,佛有大神通力,能够解除一切众生的病痛,现在只讲一点点,是简单的说,就好像说我们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或者无量无边的烦恼,但是我们平常只说有贪瞋痴三毒,同样的道理,我们简单讲说众生的烦恼就是贪瞋痴,可是实际上不止贪瞋痴嘛。
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众生的病患,不止是现在经上所说的这些痛苦而已,有非常非常多的、百千多种的痛苦,可是佛祂都能够帮助我们解除痛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现在简单的举这些例子,这样而已,其它的以此类推,统统没有问题。
我们要一个一个看,那个瞎子,他到底造了什么业,会变成瞎子,会看不见?聋子,他到底造了什么业,他会听不见?我们接下来,就一个、一个来讨论。
过去是造了什么业,才会眼睛看不见?眼睛看不见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天生就是瞎子,一个是后天造成的。
生下来就瞎眼、看不到,当然就跟他过去世所造的业有关,他过去世到底造了哪些业,他会天生就看不见呢?第一个,他是曾经破坏众生的眼睛,或者挖出众生的眼睛,所以他这一世生下来就看不见。
第二个,是他破坏众生的正知见的眼睛,这就很严重了。
众生有正知见,我们有邪见,我们说你那样子错了,不是这样子,不是善有善报,你看这么多好人都没有好下场,你修行修这么辛苦干什么?你看你钱也赚不到,一直赔,佛菩萨不灵验……。
凡是我们破坏他正知见的眼目的,这个我们都会受到这样的果报,天生看不见的果报,所以我们为众生开示的时候,要非常非常的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讲错了。
如果我们曾经破坏众生正知见的眼睛的话,死后就会先堕到地狱当中,地狱的业报受完之后,生在人间,就会天生眼瞎,还要先堕地狱。
我们前面讲广论业果的时候也讲过,邪知邪见都是堕地狱,邪见的果报就是堕地狱,所以一定是先堕地狱,然后天生眼瞎。
第三个,是曾经偷盗佛塔、阿罗汉、辟支佛、或者其它福田里面的塔珠,还有灯明。
譬如说舍利塔里面的舍利,你去偷它的舍利子,或者是偷佛塔这些福田的油、灯,因为油灯就是象征光明,我们智慧的眼目,所以我们曾经偷盗这些东西的话,我们就会天生眼睛看不见,这是过去世的因缘。
那也有这一世才眼睛瞎的,譬如说生病造成眼睛瞎,或者是被人家打受伤,或者是意外造成眼睛受伤,这个是这一世业报的展现。
这是有关于眼睛为什么会看不见的因缘,造了哪一些业的缘故。
为什么会听不见呢?耳朵听不见、耳朵聋,是因为过去世,我们师父在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但不接受,也不照着他的话去做,还对我们的师父起瞋恚心,因为不喜欢听师父的教导,所以耳朵这一世就听不见了,而且还对师父发脾气、起瞋恚心,就会有这样的果报。
或者是割众生的耳朵,破坏众生的耳朵,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曾经偷盗佛塔、僧塔,或者善人福田中的揵椎、铃贝、鼓,这些都是能够发出音声的乐器、或者是法器,我们偷盗这些东西,所以耳朵听不见,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能够发出音声的,不管它是属于乐器类的、还是法器类的,我们偷了这些,果报就是听不见。
这是过去世曾经造了这些业,所以这一世耳朵听不见。
这一世的因缘,可能是生病,或者是被打,被打到耳朵聋了,或者是受伤意外等等,也会造成这一世的耳朵听不见,这是这一世的因缘果报。
哑巴,他是造了什么罪业,才会不能够说话的呢?过去世曾经割众生的舌头,把众生的嘴巴塞起来,还有给众生吃哑药。
有一种药哑巴药,就是吃下去就变哑巴,不能够讲话的,我们常常看连续剧会看到,不能讲话,吞了那个药以后,要他闭嘴就给他吃哑药,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听老师或者父母教诲的时候,我们打断他的话,然后还指责说:「你讲错了!」以后讲话要小心,对我们父母、师长,他在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心存感激,要感恩、念恩,千万不要回嘴,然后说一些指责他们的话,或者怪罪他们的话,尽量不要说。
第三个,是造恶业的人,他自己不相信因果,自己不相信罪业福报,还破坏别人说因果、说罪业福报的正语,破坏别人的正语,自己不相信也罢,但是他还破坏别人所说的一切的正语,这些人也是死后下地狱,地狱受完报之后,生在人间就会哑巴,不能说话。
疯子,为什么会发疯的呢?为什么会疯狂?第一个原因,是过去世修行的人,修行人小心了,不要破坏别人的禅定,别人在修定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干扰他。
所以过去世曾经破坏别人的禅定修持,或者破坏坐禅人的禅房,那个屋子是专门供大众来打坐的,那你破坏这个屋子,就是禅房、禅舍,就会得到这样的果报。
扰乱别人修行、障碍别人修行,果报就是自己发狂。
第二个,用咒术去咒别人,使用咒术让别人起瞋恚心、或者是产生斗争、或者是发生一些淫欲的事情,这个也会,果报现前的时候,就是自己疯狂。
第三个,是烦恼太重了。
譬如说,我们受到人生一生当中很大的挫折、很重大的打击的时候,有时候就疯掉了,因为你的精神没有办法承受那个打击,就疯了。
那个是因为我们的烦恼、执着太重的关系,所以当下没有办法突破,精神没有办法负荷就疯了。
书上是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说,有一位婆罗门,他失去了稻田,然后再加上太太又死了,所以他就发疯了,就光着身体到处跑。
还有讲到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位比丘尼,她在没有出家之前,有七个小孩,全部都一个、一个死了,所以她伤心到极点,就发疯了,这是伤心到极点也会发疯,这是第三类。
第四个,有些人是因为生气到了极点,没有办法自我控制,结果他也发疯,我们说气疯了,也会。
那有的人,他是因为生病,得了严重的风病、或者热病而发疯的,也有这样的例子,是因为生病而发疯。
那有的是被鬼神附身,被恶鬼附身,然后发疯的也有。
还有,有那个笨人去喝雨水,然后喝了雨水也发疯的,也曾经有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类,就是他本身他是认为他没有疯,可是他的举止在我们世人的眼睛来看,说他简直就是发疯了,因为他会做出一些很疯狂的举动来,就是所谓的当时印度有一些外道,裸体外道,他就是整天不穿衣服,我们就认为他好像有一点不太正常;或者是一直拔头发;或者把灰涂到身上,全身涂满灰;或者也有那个吃大便的,这个更疯狂;或者是躺在荆棘上面的,会刺人的荆棘上面;或者是把自己倒过来挂着,整个身体倒过来挂着;或者不停的熏鼻子;或者冬天他泡在冷水里面、夏天拿火一直烤身体。
这个都是非常疯狂的举动,所以我们也说他疯了。
可是对他们这些外道来讲,它们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所以他们不觉得自己疯狂,可是我们也说他是疯狂。
散乱的人为什么能够得到定呢?为什么能够得定呢?佛让这些散乱的人心都能够得定。
我们要讨论说,为什么心会散乱?我们一个人在行善的时候,我们是善心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身心是非常安稳的,我们可以检查自己,什么时候心最散乱?就是我们在生烦恼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心一定散乱,胡思乱想的时候,一定心散乱。
所以我们心生烦恼的时候,或者在打一些坏主意的时候,这个时候心一定是散乱的,所以一个人经常散乱,就说明他的善心越来越薄弱,所以他散乱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这是第一种情况,他每天心里想的都是不好的事情,所以心散乱。
第二个,是没有常常观世间的无常相,所以他才会起执着。
我们因为执着,然后就生起贪瞋痴,生起贪瞋痴就是生烦恼,当然心当下是散乱的。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执着呢?就是因为不明白一切世间的人事物都是无常的,也没有经常念死无常,所以心才会散乱,所以就会贪爱执着自己的寿命,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计划未来,或者是想的满脑子都是世间的俗世杂务,心当然会散乱。
第三种情况,是因为他修行学佛,没有办法得到佛法内在的喜悦,我们常常说法喜充满,就是说跟佛法相应的快乐,或者是修行所得的快乐,他还没有办法获得,所以他只有往外面去追求快乐,去追求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外在的快乐,你心往外奔驰的话,心一定是散乱,因为你要往外攀缘,所以心一定是散乱,除非我们修止观,把心收摄回来,然后慢慢地让我们身心安稳之后,自然那个法喜就能够生起来,不管你是由修定而产生的喜乐,还是跟佛法修行相应的喜乐,它是从内在内发的,所以他心就不会散乱,只有我们五根攀缘外面五尘境界的时候,心因为要往外奔驰,才会散乱。
这是第三个原因,为什么会散乱。
这边指裸体,裸体是指哪些人呢?就是有两种情况会裸体。
第一种,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裸形外道,他们的修行方法就是不穿衣服的,现在见到佛,他马上就有衣服穿了,身上就有衣服穿。
另外一个是穷,穷到没有钱买衣服,所以是穷到没有衣服穿。
或者是穿得破破烂烂的、衣不蔽体,那个衣服破破烂烂的,没有办法把他身体遮盖得很好,这时候见到佛也是马上有衣服可以穿,这是裸体的情况。
饥饿的人见到佛之后,就能够得到饮食。
我们要讨论,为什么会得到饥渴的果报呢?饥渴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就是前世没有修福报嘛,所以这一世才会有得不到饮食这样的业报现前,就是福报不够、福报太薄的关系。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过去世我们曾经抢夺佛的饮食、阿罗汉的饮食、辟支佛的饮食、父母亲友的饮食,所以这一世才会有这样的果报。
我们也觉得很奇怪,不是生在佛世吗?生在佛世应该大家都很有福报,为什么生在佛世,还有那个没有东西吃、没有水喝这样的果报呢?我们也会觉得很奇怪,既然是生在佛陀的时代,还会受到饥渴的果报,那是因为他罪业太重的缘故,罪业太重了,所以即使生在佛的时代,他也一样没有饮食的因缘,所以不是说生在佛陀的时代,他就一定有饮食的因缘。
我们现在生在五浊恶世,可是有些人也是福报很好,吃香喝辣的,不是吗?也是非常有福报,可是我们现在是五浊恶世。
这个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业报因缘不同,有的人他是有见佛的因缘,但是他没有饮食的因缘;有的人是有饮食的因缘,但是他没有见佛的因缘。
所以不一定见佛,他就一定是有饮食的因缘,不一定。
也有那个蛇牠是抱着摩尼珠睡觉的,这个蛇的福报很大,牠就身体卷起来,中间是一颗摩尼宝珠,所以牠虽然生在畜生道,可是牠福报很大。
也有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可是他反而托钵托不到食物。
现在就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在迦叶佛的时候,有两位兄弟都出家求道,哥哥每天很用功,持戒、诵经、坐禅,可是弟弟从来不修任何的法门,不作功课,他每天忙什么?跟大众结缘,行大布施。
这两位兄弟死了以后,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的时候,哥哥生到长者的家里,弟弟投生做一头大白象,国王最爱的大白象,生在王宫里面。
哥哥这一世又出家学道,证得六种神通,得阿罗汉果。
可是他不修福报,他是修慧不修福,他弟弟是修福不修慧,所以他哥哥这一世虽然出家学道,已经证得六神通,已经证阿罗汉果,可是他还是常常托不到食物。
所以他有一天,还是进到城里面去托钵,还是到处托不到食物,这时候刚好经过那个大白象被关的地方,他经过大白象的前面,刚好看到国王用很丰盛的食物在喂这一只大白象,因为他有宿命通,就知道这一头白象是他过去世的弟弟,所以他就很亲切地走到大白象的面前,跟牠说了一句话,他说:「你和我,两个人都有罪过。
」这一只大白象一听到这一句话,马上就起烦恼,三天不吃东西。
这下紧张了,那个守护大象的人就很紧张,不得了了,国王最爱的这只大白象,牠三天不给我吃东西,所以就赶快去找到他哥哥,问他说:「你到底是施了什么魔咒,让国王的大白象生病,然后不吃东西呢?」他就把他过去世的因缘跟这位照顾大象的人讲,他就说:「这头象是我前世的弟弟,我们在迦叶佛的时候,都是一起出家学道的。
可是我只是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我弟弟是跟大众广结善缘,行大布施,可是他却不持戒,也从来不修学佛法的,不作任何的功课。
就是我弟弟因为他不持戒、不诵经、不坐禅,所以这一世才会投胎成为大白象,有很丰富的饮食,就是因为他过去世修大布施,所以这一世虽然生在畜生道,可是饮食很充足。
我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因为过去不修福报、不布施,所以这一世虽然证得了阿罗汉,可是还是一样乞讨不到食物,托钵托不到食物。
」就是用这个来说明,虽然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可是他还是因为他过去因缘、业力的缘故,也是一样受到饥渴的果报,托钵托不到食物。
这些众生为什么见到佛,他就可以马上就饱了呢?这有两个说法。
一个是说,佛用神通力,变出很多饮食来,看你喜欢吃什么东西,祂就变现在你的面前,当然就能够吃饱了。
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佛光触身,就是佛身上的光,佛一放光,然后这个光接触到我们众生的身体,所有饥渴的人马上就得到饱足,不用吃就饱了,就是佛光一照,他就饱了,不用吃、不用喝,这是另外一个说法。
生病的人,也能够马上痊愈。
为什么会生病呢?也是有很多原因会生病。
如果过去世喜欢虐待众生,用鞭子打众生,用刀、用木杖拷打,或者是把众生关起来……等等,让众生生起种种的苦恼的,这一世就会生病,这是前世的业报而感得这一世的病痛。
也有这一世不知道怎么保养身体的、饮食不节制、睡眠起居不正常、外感风寒,就是受到冷、热、风……等等,就会生病,外感风寒,五脏六腑不调和,所以会生种种五脏六腑的病,这是这一世才有的病,就是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而生病了,这是这一世的因缘。
佛也是用祂的神通力,使见到佛的人病都好了。
接下来是残废的人,有残缺的人,见到佛之后,他的身体也都恢复到正常。
我们身体怎么会有残缺呢?如果说过去世曾经造过哪些业来讲的话,就是过去世曾经破坏别人的身体,就是你斩断众生的手、脚,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就会有身体残缺的果报。
或者是曾经破坏佛的形像、破坏贤圣者的形像、破坏父母的形像,譬如说父母的画像,我们有一些我们历代祖先的画像、或者是一些照片,我们如果去破坏,也是同样会有这样的果报。
或者是过去世造了一些恶业,所以感得这一世天生形体有一些残缺。
不然就是被杀、被砍成重伤,不然就是触犯法律,古代的法律有割耳朵、割鼻子的、或者割身体哪一个部分的,受到种种的刑罚。
也有因为生病,得了风病、寒病、或者是热病,使身上长恶疮,然后身体溃烂、烂坏掉而形成残废的也有这种情况。
但是不管是怎么样的残缺的人,见到佛之后,他的身体都能够恢复正常,都四肢健全。
这边也讲到一个故事。
就是祇桓精舍有一位为大众服务的奴隶,他为什么会到祇桓精舍为大众服务呢?是因为他曾经前面有一段故事。
他的名字叫做揵坻,是波斯匿王哥哥的儿子,他长得非常的端正,而且勇敢、健壮,心性又非常的温和慈善,所以国王的大老婆、大夫人看到了揵坻,她就很高兴、很欢喜、很爱慕,希望跟他做一些苟且的事。
可是他心非常正直,死都不答应,就拒绝了国王的大夫人。
大夫人恼羞成怒之下,一状就告到了国王那边,说揵坻对我非礼。
国王一听,一生气,就把他的手脚砍断、身体砍断,然后丢到那个坟墓堆里面去。
他正在那边奄奄一息,到了那天晚上,所有的老虎、野狼、罗剎都来了,准备要吃他,这时候佛出现了,佛光一照,他的身体就恢复正常,他就很欢喜,本来快死掉了,结果佛来,不但把他的身体恢复正常,而且还为他说法,所以他当下就证到了三果。
佛这个时候就牵着他的手,把他带回祇桓精舍。
所以这个时候他为了感恩,感佛陀救他的恩,所以他就说,我要用我的身体,因为本来我的身体已经残废了,已经被丢到那个坟墓堆里面,已经在那边等死,是佛陀救了我,把我的身体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我为了报答佛恩,我要用我剩下来的生命,用我这个身体来为佛、还有比丘僧、大众来服务,供养我的身体给大众。
第二天,波斯匿王听到了消息,就赶快赶到祇桓精舍,然后告诉揵坻说:「对不起,我向你悔过,你没有错,是我误会你了。
我不但砍断你的身体、砍断你的手脚,杀害你的身体,还把你丢到坟墓堆里面,我真的是太残忍,我现在我知道我错了。
为了弥补我的过失,我愿意把国家分一半给你来统治。
」揵坻他就回答说:「我己经厌倦世间的事情了(我已经看破红尘的意思),国王其实也不能怪你,你没有罪过,是我自己一定是过去世造了这样的业,所以我现在才会受到这样的果报,是我自己的错,其实不是国王你的错,我是对你完全没有埋怨的。
我现在已经决定把我的身体供养给佛、还有比丘僧了,所以我是不可能跟你回去的。
」这就是用佛光照众生的身体,众生的身体马上就恢复正常的一个故事,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我们就知道,现在这些人见到佛,都能够得到种种好的果报,这是佛神通力的加持。
我们接着看原文:
一切众生皆得等心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亲亲及善知识。
这就是说,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平等心,而且都能够以平等心互相看待,就像看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也好像最亲爱的亲人、还有善知识,把他当作是我们最亲爱的亲人、还有善知识,这样子的以平等心来互相看待。
就是每个众生他们之间互相看待,都是把他看成是家人、或者是最亲爱的人、或者是把他当作是善知识,这样的互相看待,这就说明他的平等心,每一个众生都有这样的平等心。
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
譬如比丘入第三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这个就是说,这个时候,每一个众生都能够行十善业,而且修清净的梵行,没有任何的瑕疵垢秽,心中充满了恬然快乐。
这个快乐,就好比比丘入三禅的快乐。
每一位众生也都得到美好的智慧,这边的美好的智慧,就是指他能够持戒自守,自守就是自己守护自己,而且不去恼害众生,每一个众生都能够这样子来作。
这边说到,一切众生都有平等心,平等心一般是你已经离欲了,才有平等心;你已经得禅定了,才可能有平等心;你已经得了四无量心的慈悲喜舍的舍心,平等舍,你才可能有平等心。
可是这些众生也没有离欲、也没有得禅定、也没有四无量心,他怎么可能有平等心呢?所以这边的平等心,就不是指说我们心住在平等当中,因为离欲的关系。
离欲就是说你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不再去攀缘外境,你面对六尘境界,心还是能够保持平等不动,这是因为你已经离欲了,才能够面对一切的境界心不动,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能够心不动,这是因为你已经证到离欲,才能够有这样的平等心。
要不然就是证到有禅定的功夫,禅定就是心能够安住不动摇,任何境界现前,你心也能够安住在定当中。
所谓的定,就是没有分别,当下心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所以他能够安住,这是一种禅定力。
这也是一种平等,这时候的禅定的平等,就是说你第六意识暂时不起分别的现量境的时候,我们说它是平等的一种状态,这是禅定力的摄持,也可以作到心平等。
这时候的心平等,是指你的第六意识暂时不起分别,在禅定的状态,所以你可以心平等。
慈悲喜舍的舍无量心,就是指平等,你的心平等才能够作到舍无量。
这些众生都没有得到这些,所以他们怎么能够平等呢?我们就知道,现在讲的平等心,不是指离欲、或者是禅定、或者是证得了舍无量心,而是指什么?能够对一切众生没有怨恨、没有瞋恚,都能够以善心互相对待,就像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的平等对待,是指的这个平等心。
这边说行十善业,又说修清净的梵行,我们行十善业,不是就已经行清净的梵行了吗?十善业如果都已经作到的话,应该都不会破戒了嘛,应该所有的身口意都清净了才对,为什么还要说一切众生都已经行十善业,然后又要说行清净的梵行,这个会不会重复呢?没有重复,为什么没有重复呢?因为我们知道,十善业,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邪淫,但是可以正淫,对不对?所以他还没有离欲,他还没有断淫欲,应该这么说,他还没有断淫欲,因为还可以正淫嘛,就表示说他还有淫欲没有断,所以还有淫欲的话,就不能说他行的是清净的梵行,清净的梵行是连正淫也断了,淫欲断了。
所以下面这一句,是为了要赞叹那些已经断除淫欲的修梵行的人,所以它会再说「净修梵行」,是这样。
所以跟前面讲的行十善业,是没有重复的过失。
因为行淫的人,他身体恶臭、名声污秽,好淫的人,因为他行为不检点,所以名声一定不好。
常常行淫,也是身上会发出一种臭味,这个禅定力高的人就能够闻得到,有一种味道。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他的身体就有瑕疵,然后也有污秽。
现在我们谈到修清净梵行的人,他就不会有任何的瑕疵、或者是污秽,就是因为他已经断淫欲了,所以自然就没有任何的瑕疵、还有污秽。
然后他的心中是充满快乐的,这种快乐好比比丘入第三禅,这种快乐是一种内在的快乐,不是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来的,是一种内发的,就好像泉水从那个石头缝里面源源不绝的冒出来,这种快乐就是从内发,从里面不断不断的这样子冒出来,是一种内在、内发的快乐。
为什么用比丘入三禅,来比喻这种内发的快乐呢?我们刚才讲到,禅定有初禅、二禅、三禅,色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喜乐,可是它们的喜乐是有差别的,有一些喜乐是跟五识相应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跟五识相应,有的喜乐是跟意识,第六意识相应的,它是有差别的。
像初禅的乐,它是跟五识相应的乐根;二禅的乐,是意识相应的喜根;三禅乐,是意识相应的乐根。
所以同样意识相应的,喜根跟乐根,乐根的乐,胜过喜根的乐,快乐来说,所以这个快乐也是有下品、中品、跟上品,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它们的差别。
那在一切的三界当中,除了三禅以外,没有意识相应的乐根,只有第三禅是最乐的,三界当中所有的快乐当中是最乐的,所以就用这个来比喻现在这种情况。
你修清净的梵行,不但没有任何的瑕疵跟污秽,而且心中恬然快乐,好比比丘入三禅这样的快乐。
刚才说这个好慧,每一个众生都得到美好的智慧,这边的美好的智慧,是指下面三句:就是持戒、自守、不娆众生,指的是这三个。
可是一个人如果严持戒律的话,他应该就会自我守护,护戒不失,就是自我守护,应该可以守护得很好。
而且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他应该不会去恼乱众生才对,这个是不是又再重复呢?当然不是重复,重复就不用说三个,就说严持戒律就好了嘛,一切众生都得好慧,然后严持戒律,这样就可以了。
所以可见持戒、守护跟不娆众生这三件事情,是有一些差别的,我们可以分两方面来分析。
如果是以身口意三业来分别的话,所谓的持戒,以声闻乘来说,持戒就是身口不犯,就叫做严持戒律,不管你心里面想什么,你只要不犯口业、不犯身业,你就算是持戒清净,所以声闻乘持戒,是指身口不犯,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持戒,第一个持戒,就是指身口不犯。
自守跟不娆众生,是指你意业不犯,你的意业能够好好地自我守护,然后不去恼乱众生,是指意业方面,所以有这样身口意三业的差别,这三句话。
如果以戒定慧三学来说的话,好好地持戒,它是属于戒所摄;好好地自我守护,是属于定所摄;不娆乱众生,是属于慧所摄,所以戒定慧三学的差别,所以它必须要讲这三个,因为一个属于戒,一个属于定,一个属于慧。
最后一个问题。
它说都能够好好持戒、好好自守、好好不娆众生,持戒当然是好好持戒,当然也是自己好好地自我守护,好好地不恼乱众生,为什么要加上「好好」这两个字呢?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世间人很多意见嘛,对修行人有意见,对这个出家好好持戒,持戒就是只能够托钵,然后接受十方大众的供养,不能够从事生产,就是不能够去赚钱,戒律来说,你一旦出家了,你就要好好地持戒,然后接受十方的供养,不能够再去工作赚钱。
可是就有很多人,我们叫做庸人自扰,因为他有意见,他对出家修行人有意见。
他说大家都出家了,谁来传宗接代?现在还是有人这样子问。
不可能都出家的,好不好!不用担心,因为出家有出家的因缘,不是每一位众生他都有出家的因缘,所以不用担心说所有的人都出家了,人类是不是就灭了?不用担心,一定会依然的繁衍下去,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永远的子孙兴盛,不会有断种的问题。
所以就会有人对那个好好持戒的人有意见,说你出家是不是会断种呢?断那个人种。
然后你托钵,连自己都养不活,你又怎么作功德呢?我们应该是凭自己的能力赚钱,给他赚多多来作功德,这个才是最有福报的人,可是你居然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要托钵,靠别人供养,你这样怎么作功德?这个就是对那个能够好好持戒律的人,有一些诃责。
对那个好好自我守护的人,也会有意见,有人有意见。
我们刚才说,自守是属于禅定所摄,所以这些出家人就是要好好修行,好好修禅定,所以他没事情就坐在那边闭眉闭眼的,万事不管,万缘放下,不是吗?心中要保持清净,所以一切的世间的事情全部放下,万缘放下,好好地修我的禅定。
世间人看了就说,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他要守的是什么?法律啊,好好地自守,就是好好地守护法律,因为法律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守法的话,就能够安居乐业,社会就能够安定,可是你们这些修行人,怎么样呢?独善其身,整天就是在那边禅定自守,什么事都不做,世间有动乱,你们也不理会,人们有急难,你们也不救护,这算什么修行人?所以他也会诃责那个好好自守的人,他有意见。
对那个不恼害众生的,他意见更多了。
我们是不要恼害众生嘛,那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要不要报复?不可以报复,对不对?原谅他,打开我们心中的怨结,把无量劫以来的所有的冤亲债主的那个怨结,都要把它化开,要对他修慈悲心,把他当作我最好的成就我菩提心的上师,我最好的善友,这样子来看待。
所以一般人就说,你这样子会不会太糗了?有冤仇不能够报复,盗贼当然是不可以,要原谅他们嘛,盗贼也不能够还击他们。
如果有碰到偷的、抢的,有小偷进到你们家,请便,你喜欢拿什么,自己拿走,还告诉你哪边有藏宝贝。
碰到强盗就说,你要什么,我都给你,我都不跟你那个,我都没有意见,你要什么我都给你,就马上给他,你不用抢,我主动给。
你要偷,我也主动给,你不用偷,我就主动给。
他们就有意见,你怎么可以放过这些小偷、强盗呢?你是不是助纣为虐呢?就是说,你碰到那个盗贼也不能还击,碰到坏蛋,你就说要原谅他们,也不能够惩治他们,犯罪也不能肃清,不能肃清犯罪了变成,犯罪也是要原谅他们嘛,对他们修慈悲心。
所以变成有灾患,你没有能力去除一切的灾患;有种种的危难,你没有办法救济种种的危难,你们只是在那边闷不吭声,什么事都不做,那有什么用呢?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就是诃责那个不娆众生的,不去恼害众生的这些修行人,对他们有所诃责。
所以我们才会说好好持戒、好好自守、好好不恼害众生,这个好好就是这样来的,因为对这些诃责的人,对他们来讲,你们不是好好地持戒、自守、不娆众生,他觉得一点也不好,你们在放纵他们的罪行,也不能解决社会治安的问题。
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好好持戒、自守,不娆众生呢?那当然!那当然!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我们能行一切善法的话,我们身心就能够得到安稳,永远没有怖畏、没有障难,然后没有热恼,有好的名声,而且受到人人的敬爱。
临命终时,因为你行善一辈子,都能够持戒自守,不娆众生,所以临终的时候,你见到自己所修的福报功德,心生喜悦,不会有忧悔,无忧无悔,就算你没有证得涅盘解脱的话,你也可以至少能够生天,有生天的福报,或者你发愿要往生诸佛净土的,你也可以往生成就。
所以它是一条通往涅盘、解脱、开悟成佛的一条最正确的道路,所以应该每一位修行人都是要应该这样做才对,因为它是一条通往涅盘最稳当的道路。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十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经文(卷九~十)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上坐,于三千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徧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
尔时,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是时,首陀会天,梵世天,他化自在天,化自乐天,兜率陀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及三千大千世界,人与非人,以诸天华、天璎珞、天泽香、天末香、天青莲华、赤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天树叶香、持诣佛所。
是诸天华乃至天树叶香,以散佛上。
所散宝华,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上,在虚空中,化成大台。
是华台四边,垂诸璎珞,杂色华盖,五色缤纷。
是诸华盖,璎珞,徧满三千大千世界。
以是华盖、璎珞严饰故,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众生,各各自念:佛独为我说法,不为余人。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熙怡而笑,笑光徧照三千大千世界。
以此光故,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见东方如恒河沙诸佛及僧;彼间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皆见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是时,东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多宝,佛号宝积,今现在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尔时,彼世界有菩萨,名曰普明。
见此大光,见地大动,又见佛身;到宝积佛所白佛言:「世尊!今何因缘有此光明照于世间,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宝积佛报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
」
是时,普明菩萨白宝积佛言:「世尊!我今当往见释迦牟尼佛,礼拜、供养;及见彼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于诸三昧中而得自在。
」
佛告普明:「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
生彼娑婆世界诸菩萨,难胜难及,汝当一心游彼世界!」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看原文: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上坐,于三千大千国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徧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
这个时候,世尊坐在师子座上,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祂的功德特别尊贵,无论光明、色像、还是威德,都是非常的崇高伟大,能徧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就好像须弥山王,它的光明色像,殊胜特别,是其它山都比不上的。
我们先看这一段。
这边说到,佛祂的功德特别尊贵,无论是光明、色像还是威德,都非常的伟大。
可是我们知道,像转轮圣王、诸天圣人,他们的光明、色像、威德也很伟大,那为什么这边只说佛的功德特别尊贵呢?我们知道是有量跟无量的差别。
这些人虽然也有光明威德,但是有限量,那佛的是没有限量。
有限量,就好比星星一样,太阳一出来,光明就不见了,所以我们才会说佛的功德是特别的殊胜、特别的尊贵。
为什么特别尊贵?那要看佛祂是从无量劫以来,就修集了大功德,一切都已经圆满具足了,不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全部都圆满具足了,所以我们说佛的功德特别的殊胜、特别的尊贵。
像以布施来说,我们知道佛祂的布施圆满,怎么看布施圆满呢?就是从内身、外财都没有任何的吝惜,全部都可以舍得干干净净。
身外之财,像国家,释迦牟尼佛把整个国家都拱手让给别人了,王位,这个都是世间法当中最尊贵的,可是祂全部都可以舍弃,财富、妻子,全部都可以舍。
自己本身来讲也是,无量劫以来都不知道舍了多少头、目、髓、脑,看众生需要什么,祂全部都可以舍,所以我们说祂的布施已经圆满了。
同样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非常的圆满,因此我们说,佛的功德是特别尊贵的,是其它转轮圣王、诸天圣人所没有办法比的。
可是,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传就发觉祂也会受报啊,你说祂这么了不起,可是祂也会遭受到世间种种的罪报。
我们把它综合起来说的话,祂大概受过九种世间的罪报,祂也会生病、祂也会遭受到毁谤、祂也会托钵托不到食物,空钵而回,这又怎么说呢?你既然说祂功德这么伟大,可是祂为什么还会遭受到这种种的罪报呢?那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解释,祂有哪些罪报?跟祂的过去世有什么关系?祂为什么会有这些罪报的展现?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现在就来说明。
第一个罪报,就是佛祂曾经受到梵志外道女子──孙陀利的毁谤,连五百阿罗汉同时也遭受到毁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要说到释迦牟尼佛的前生,祂有一世在波罗奈城这个地方,祂曾经是一位博戏人,博就是赌博游戏,就是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是跟人家下棋赌博这样的一位游手好闲的人。
另外有一位淫女,淫女就是跟谁都可以搞男女关系的,就是非常淫乱的一个女子,她的名字叫做鹿相,那博戏人的名字叫做净眼。
净眼就引诱鹿相这位淫女到园林里面去共相娱乐,可能中间发生什么不愉快,结果就把这位女子杀害了,那怎么办呢?要把尸体藏起来,藏到哪里去?就藏到一位辟支佛的茅庐里面,想嫁祸给这位辟支佛。
结果大家发现这个尸体,就以为是辟支佛杀害的,那当时杀人的话要偿命,所以差一点就把他带出去杀了。
结果这个时候,净眼他良心发现,觉得不应该这样做,他就出来自首,承认自己的罪,结果最后被国王杀死,也是杀人偿命。
就是因为这一段的因缘,所以这一世释迦牟尼佛就遭受到毁谤,当时的博戏人净眼,就是这一世的释迦牟尼佛,当时的淫女鹿相,就是这一世的孙陀利。
所以为什么佛会遭受到孙陀利的毁谤,就是这一段因缘的缘故。
五百阿罗汉为什么同时也遭受到毁谤呢?这又要说到过去久远劫,有一位婆罗门叫做延如达,他经常教导五百位童子。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的妇人,名字叫做净音,她经常来供养这位延如达。
一直到有一天,他们城里面来了一位辟支佛托钵乞食,这位婆罗门的妇人净音,从那天开始就每天供养辟支佛,以美好的食物,最丰盛、最好的食物,每天来供养辟支佛,那看在延如达的心里面,就不是滋味。
因为之前她是经常来供养他,可是现在来了一位辟支佛,那每天去供养他,他就心生嫉妒,就叫他的五百位童子去毁谤这位辟支佛,说他与净音私通,说他们两个有男女暧昧关系,那逼着这位辟支佛没有办法,因为他已经证果,有神通,因此他就示现神通入灭,这样子当众一表演之后,大家就知道,原来是延如达恶意毁谤。
当时的五百童子就是现在的五百位阿罗汉,当时因为毁谤的这样的一个因缘,所以这一世也同时遭受到毁谤。
这是第一个佛陀的罪业的展现。
第二个,是有一位女子,旃遮婆罗门女子,她拿木盆绑在自己的肚子上假装怀孕,然后用这个来毁谤佛,说这个孩子是佛的,这样子来诬赖。
这个也是有一个前世的因缘,就是在尽胜如来的时候,婆罗奈城有一位长者,他叫做大爱,他的妇人叫做善幻。
这位女子善幻经常供养两位比丘,一位比丘叫做无胜,一位比丘叫做常观。
可是她偏心,供养这个无胜比丘的供养比较好,衣食无缺,可是常常供养常观这位比丘,她的供养就没有这么好,经常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常常有资具缺乏这样的情况,所以常观比丘又心里不是滋味,所以他就毁谤无胜比丘跟善幻私通。
也是因为毁谤的因缘,当时的善幻就是现在的婆罗门女子,当时的常观比丘就是这一世的释迦牟尼佛,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一世才会遭受到她的毁谤。
这是第二个罪报。
第三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就是佛有一次在灵鹫山经行的时候,提婆达多从山上把大石头推下来,然后山神把石头挡住,可是旁边还有小石头,还是掉下来砸到佛的大脚拇趾,脚的大拇趾,然后流血,这样的一个事情。
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因缘发生呢?也是在过去世的罗阅祇城,这个城市里面有一位长者,叫做须檀,他有一位儿子叫做须摩提。
在长者须檀死了之后,他有另外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他的名字叫做修耶舍,那这位哥哥怕弟弟跟他一同分家产,所以就想要陷害他,因为把弟弟杀害了以后,他就自己可以独吞,一个人就可以拥有这个万贯家财,所以他就骗他的弟弟到灵鹫山上面,从高高的悬崖上面把他推下去,然后再把石头砸下去,他弟弟当场就被砸死了。
须摩提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当时的修耶舍这个弟弟,就是提婆达多,所以这一世才会重复这样的历史故事,提婆达多想要害佛。
第四个,有一次佛被裂开的木头把脚刺伤了,祂的脚也受过伤,被木头刺伤。
那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在过去世有两位商主,一同入海去取宝,刚好遇到涨水,两个雇主都要争这个船,因此就互相打斗起来。
第二位商主把第一位商主的脚,在打斗的过程当中,把他的脚刺伤,然后当场死亡。
第二位商主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第一位商主就是提婆达多,这是他们过去世的故事。
第五个,佛所遭受到罪报,就是有一次,毗楼璃王带兵去杀佛陀的释迦族的族人,当时佛陀感觉到头痛,这么一个事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业报呢?也是在过去久远世的时候,在罗阅祇这个城,城里面闹饥荒,闹饥荒大家没有东西吃怎么办?米粮非常的贵,一般老百姓是没有办法买到的,没有钱买这么贵的米粮,所以大家都很饿,怎么办呢?就跑到池边去捕鱼来吃,整个村庄里面的人就携家带眷,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就共同到河边去捕鱼,到池塘边捕鱼,捕上来的鱼就放在岸边,就这样跳跳跳跳。
有一位四岁的小孩子就拿木棒,他看到那个鱼在跳,怕牠跳跳跳,可能又跳回到池塘里面去,他就拿木棒来敲鱼的头,一个一个敲,敲昏、敲昏,那个鱼就不动了,就乖乖的躺在地上。
就是这么一件事情,那当然这个四岁的小孩,就是这一世的释迦牟尼佛,所以祂会觉得头痛。
那祂的族人为什么会被杀呢?就是这一世的释迦族的人,就是当时的这些村民,去捕鱼的这些村民。
那这位王,带领兵来杀害释迦族的这个国王跟士兵,就是当时那一池里面的鱼,被吃掉的鱼,所以就演变成这一世有这样的因缘。
第六个所展现的业报,是大家也很熟悉的,佛吃了三个月的马麦,马麦就是喂马的饲料。
佛没东西吃,接受卖马的人,他储存了很多喂马的饲料。
当时佛是接受阿耆达多婆罗门的请供,请祂(受)供养,到他那边结夏安居,所以祂带领了五百位阿罗汉一起去结夏安居,结果也是遇到闹饥荒,没有食物吃,所以释迦牟尼佛跟五百位比丘,一起吃马麦三个月,结夏安居当中都在吃马麦。
为什么会有这件事情呢?也是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位毗婆叶如来,他在盘头摩跋城中,他在这个城当中受供之后,正要回去的路上,经过一个婆罗门的家里面,结果就看到婆罗门供养沙门的食物非常非常的好,结果他就说了一句:「这些秃头沙门,应该吃马麦!」那也叫他带去的这五百位童子,一起跟他说「秃头沙门,应该吃马麦!」所以就感得自己吃了三个月马麦,还有五百位阿罗汉,同时结夏安居的,都吃了三个月的马麦,是这么来的。
第七个罪报,就是冷风吹得释迦牟尼佛的背脊疼痛,就是那个寒风刺骨,释迦牟尼佛的背被吹得非常的疼痛,那就跟祂的背有关。
这是因为在过去世,罗阅祇国的这个地方,他们在节庆的时候,欢庆的时候,庆祝节日的时候举行相扑,有两位大力士,就很像我们现在日本的相扑,两个大力士互相较劲。
有一位大力士,他是剎帝利族的,那另外一位大力士,他是婆罗门种的,这个时候两个人比赛。
这时候婆罗门种的,就告诉剎帝利族的这位大力士说:「你等一下假装输,事后我给你钱。
」他就假装输了。
这样子一共三次,他都赖掉,事后都没有给钱,所以这位剎帝利族的大力士非常的生气,所以在下一次比赛的时候,狠狠地用脚踹他的背,让他扑地、当场死亡。
可是比赛大家说:好棒!好棒!结果国王一高兴,就赐金钱十万,就是这样子的罪报。
之前是因为贪财,然后又起了瞋恚心,没有拿到钱起了瞋恚心,让他扑杀大力士,让他当场死亡。
就是因为这样的业报,所以这一世就感得背脊疼痛,冷风一吹,祂背就痛,就是这么来的。
第八个,是释迦牟尼佛修了六年的苦行。
这六年的苦行,到底是为什么要修六年的苦行呢?也是在过去世婆罗奈城这个地方,在婆罗奈城的旁边,有一位婆罗门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火鬘,另外有一位瓦师的儿子,他叫做护喜。
有一天护喜就偕同,就是邀请火鬘跟他一同去见迦叶佛,可是火鬘说:「有必要见这个秃头道人吗?」就这样子恶言相向。
他第一次不答应,粗口恶言,然后再邀请第二次,还是这样子,第三次还是这样子。
可是最后,火鬘还是去见到迦叶佛了,一见迦叶佛,相好庄严,心生欢喜,就出家学道,最后还是跟祂出家。
可是,他这个三次恶言对迦叶佛的果报double,就换得六年的苦行,是这样子来的。
第九个,佛有一次进入婆罗门的聚落里面,就是到婆罗门的村庄里面去乞食,但是乞不到食物,空钵而回。
这是最后一个。
还有,有一次在冬至,我们知道冬至很冷,冬至前后的八个晚上,寒风非常凛冽,把竹子都吹破了,我们就知道有多冷,这个时候佛就要求三衣来避寒。
另外,又有一次,佛患热病,要阿难在祂的背后帮祂搧凉。
这说明什么?我们看上去,佛也会生病,祂也怕冷、又怕热,那我们就满脑子疑问,我们本来对释迦牟尼佛这么好的印象,现在听了祂九个罪报,我们好的印象都被打破了。
可是,是不是佛祂真的会生病呢?我们知道佛祂在成道的时候,祂不是已经断尽一切的恶了吗?祂不是一切功德都已经圆满了吗?那祂又怎么会受到罪报呢?这我们觉得很怀疑。
那不是说佛生生世世都在修布施,布施度都已经圆满了,那祂怎么可能乞不到食物,然后空钵而回呢?也是很奇怪,对不对?还有,像一些外道仙人,他都能够用药草或者是咒术来替人治病,那佛祂不是具备一切的功德跟智慧吗?难道祂连自己的病都不能够治吗?我们也觉得很疑惑,是不是?所以我们就要知道,佛祂作这样的示现是有目的的,祂是为了慈悲末世的众生,尤其是末世的出家人,所作的种种的示现。
因为我们知道佛有两种身:一个是法性身,一个是父母所生身。
法性身是不会生病的,因为法身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不是无常身;不生不灭的法性身,它是不会生病的,它是没有生灭。
法性身等于是我们的本体,好像虚空一样,无量无边,它是没有形像的,可是它可以做种种的展现,它可以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它可以依不同的因缘,以不同的名号,在不同的地方受生,然后度化众生,这个都是法性身的作用,就是说它可以示现报身、或者是应化身,都是从法身所起的作用。
可是父母所生身,它就是有生灭的,所以它就要示现什么时候受生、什么时候涅盘,这个是父母所生身。
现在所谓的九种罪报,就是展现在父母所生身的这个身上的一种罪报的展现,并不是佛真的会生病。
刚才讲的那一些往世的因缘,全部都是为了要教化众生,尤其是悲愍末世的众生,尤其是我们刚才讲的,为了将来世,我们末法的时代的出家众,而作的一种方便示现。
什么方便示现呢?因为到了我们末法的时候,出家众因为福薄,福德不够,为什么福比较薄?就是过去的布施度修得不好、不圆满,所以感得的福报非常的少,所以要去托钵或者是接受信众的供养,那个供养都非常非常的少,所以他常常有生活资具缺乏的情况出现,那常常托钵托不到食物,就是有时候缺少衣、有时候缺少饮食、有时候缺少医药、有时候缺少卧具,所以这时候就会受到在家众的讥嫌,说:「你们这些出家众,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办法过下去了,自己生病也没有办法医治,那你们怎么修行?你们怎么成道,然后度众生呢?你们好像生活都有问题嘛,生病也没办法自己医,你们凭什么来度众生?」就常常受到在家众的讥笑。
所以这个时候,出家众就可以说了:「你看嘛,佛陀祂也会生病,祂也会托钵托不到食物,祂也会怕冷、祂也会怕热……。
」所以这个时候,出家众就可以说:「我这一世的生活资具的缺乏,是因为我过去世的罪业的果报。
可是我这一世出家的修行的功德,可以感得我将来世越来越好。
我出家修行有功德,你看释迦牟尼佛祂也是会生病啊,祂也是托不到食物啊,那更何况是我们福报这么薄的众生?当然是一定会有这种现象产生,一点都不奇怪嘛!」所以这些在家众听了出家人的这些话之后,他就平息了他的愤怒、他的瞋恚心,然后很恭敬的来供养这些出家众,衣服、饮食、汤药、卧具,这个是四事供养,就不缺乏了。
这些出家众也因为得到身体上的安稳,就能够专心的修道证果。
所以佛是为了悲愍未来世的众生,而方便示现这种种的罪报,并不是真实的有这些罪报,那我们就明白佛为什么要作这样的示现了。
我们接着看原文:
尔时,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是时,首陀会天,梵世天,他化自在天,化自乐天,兜率陀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及三千大千世界,人与非人,以诸天华、天璎珞、天泽香、天末香、天青莲华、赤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天树叶香、持诣佛所。
这个时候,世尊以祂平常的身形,示现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的面前。
这个时候,首陀会天,就是指色界第四禅的净居天;梵世天,指的就是初禅三天,初禅天。
从他化自在天开始,他化自在天、化自乐天、兜率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这个是欲界六天,还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人与非人,都拿着天华、天璎珞、天泽香、天末香、天青莲华、赤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天树叶香,然后来到佛的处所。
前面我们知道佛显了六次的神通,又是放光、动地……什么的,现在为什么又要以常身来示现,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面前呢?这就是佛当初为了要说般若波罗蜜,因此就显了六次的神通。
第一次显神力,是进入三昧王三昧之中,从脚底一直到顶髻放光。
第二次现神力,是佛的一切毛孔举身微笑,一切的毛孔都微笑。
第三次现神力,是佛放出常光一丈,平常的光明,一丈的光明。
第四次现神力,是佛的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微笑。
第五次现神力,是佛进入师子游戏三昧之中,这时候三千大千世界起了六种震动。
第六次,就是现在,我们刚刚一开始的时候,佛坐在师子座上,现出最殊胜的光明色像威德,崇高伟大。
之前现了这六次的神力,是要用来感动众生,有信心的众生都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有信心的众生,在佛前面六次显神通的时候,都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那没有信心的人、还有疑惑的人,就是看到佛显现不可思议的神力,他没办法接受,可是现在佛祂现的是平常身,很亲切,跟你长得一样的身形,这样的身量,那个怀疑心比较重的、没有信心的,他就可以相信了,他认为这就是佛的真身,佛应该就是这样的身体啊,佛从初生、初成佛、初转法轮,都是这个身体,他就愿意相信,相信他就能够得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现在又要以平常的色身,来向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来示现,理由就是为了那个还有疑惑的人来示现。
我们解释什么是首陀会天,它是色界第四禅的净居天。
色界第四禅有八天,其中五天是三果圣人所居住的地方,称为净居天;另外有三天,是凡天跟圣人共住的。
这个八天之上,还有一个地方,是十住菩萨住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叫净居天,也就是大自在天王的住所。
所以现在所谓的首陀会天,指的就是色界第四禅的净居天来说的,就是色界第四禅。
这个梵世天,指的就是初禅天。
我们知道初禅有三天:有梵众天、梵辅天、跟大梵天,为什么会有这三天的差别呢?就是看你证得初禅那个禅定的功夫。
如果你证得是下品禅定的话,你就会生在梵众天当中;中品的禅定,就生在梵辅天当中;上品的禅定,就生在大梵天当中。
大梵天就等于是国王,梵辅天等于是大臣,梵众天等于是老百姓,是这样的差别。
另外,梵是清净的意思,所以如果说你有第一等的清净心的话,你就会生到大梵天。
还有,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说,如果你修得上等的慈心,也能够生在大梵天当中。
我们现在要问,为什么只提到初禅跟四禅,还有二禅、三禅,你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你要证得初禅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我们欲界的众生,五欲六尘,这个欲望,尤其是贪欲特别特别的重,所以要证得初禅有一点困难,除非你能够离欲,才能够证初禅,从欲界到达色界的初禅,所以初禅对欲界众生来讲,是非常难修到的。
那四禅就更难了,四禅还要经过二禅的大喜、还有三禅的大乐,这个喜、乐都是为我们欲界的众生所非常容易耽着在上面的,因为那个喜乐不是世间的喜乐能够比的。
你一入了二禅、三禅,那种喜乐你就不愿意再出定了,就耽着在里面,什么事都不想做,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因为它太喜乐了,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除非你证到,你就知道那个身心的舒畅,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轻安喜乐,除非证到才知道,那实在是很难舍弃的。
可是你要证到四禅舍念清净,你就一定要舍得放下二禅的大喜跟三禅的大乐,不然你就很难证入四禅的舍念清净,就是喜乐心都全完的止息了,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所以四禅也是很难证到的。
所以以难易来说,初禅跟四禅比较难,二禅跟三禅就比较容易,你只要能够入得初禅之后,很快就可以进入二禅跟三禅,可是要到达四禅就比较困难,所以这是以难易的程度来说,我们就只提到那个比较难证的初禅跟四禅,而没有提到二禅跟三禅。
另外的理由,就是说一般人都知道大梵天,像我们都常常听到大梵天这样的名称,可是其它的天就比较少听到,所以为什么只提大梵天。
还有,净居天的大自在天王常常怜愍众生,我们在佛经上常常看到他劝请佛说法,就是怜愍众生,所以他经常劝请佛为众生来说法,是大自在天天王来劝请佛说法,所以我们也要常常提到大自在天,他是居住在第四禅的净居天里面的。
这是为什么我们会提到大梵天跟大自在天的理由。
第三个理由,就是佛说法的声音可以到达大梵天,佛就是在人间,祂的音声可以到达大梵天。
另外,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我们人间不晓得发生什么事,可是天人他们知道,所以诸天传唱,互相来宣布这个好消息,这个消息一直传到净居天。
这是另外一个理由,为什么只谈到净居天。
还有,大梵天是最接近我们欲界的,因为初禅嘛,最接近我们欲界,所以我们会谈到大梵天。
净居天的大自在天王,他是色界天的天主,所以我们也应该要知道。
所以这是另外一个理由,为什么只提到初禅跟四禅的理由。
还有,就是二禅的大喜、三禅的大乐,都是住在放逸当中,我们就不提它了,因为它不值得我们效法。
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只提到色界的初禅跟四禅,而没有提到二禅、三禅的理由在这里。
接下来,我们就要稍微介绍一下六欲天,欲界的六天。
它为什么叫做他化自在天呢?他化,就是他人所化,我自己来自在享用,我来享用他人所化现的种种境界。
他人所化的,那我自在享用,叫做他化自在。
我拿他人所化的来自在享受,叫做他化自在。
所以这一天的天人,都是拿别人变化出来的种种的好的境界,拿来娱乐自己。
第二个,化自乐天就不是。
化自乐天就表示说,他是自己所变化的五尘,自己来娱乐自己;自己化现,自己来娱乐,所以叫做化自乐。
自己来娱乐自己所变化出来的五尘境界,所以叫做化自乐天。
第三个,兜率天,它又叫做知足天。
第四,夜摩天,又叫做善分天。
接下来是三十三天,最下面是四天王天。
所以它是从下面往上,我们欲界有一座须弥山,它高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的山顶有三十三天的天城,须弥山的半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住的处所,在哪里呢?就是须弥山的旁边有一座山,叫做揵陀罗,它高多高呢?既然是它的半山腰,须弥山的半山腰,所以它的高度也是它的一半,是四万两千由旬。
那这座山有四个山峰,每一个山峰有一座城,四天王就各居一城,所以叫做四天王天。
每一天有一个城市,在一个山峰,在这一座揵陀罗的这一座山上面。
所以第一层,是四天王天。
第二层,须弥山的山峰,是三十三天,这个是属于地居天,就是须弥山还属于地。
从夜摩天以上,就叫做空居天,就已经离开这一座须弥山了。
从夜摩天开始,第三天是夜摩天。
第一天是四天王天,第二天是三十三天,然后往上开始是空居天,第三天是夜摩天,第四天是兜率天,第五天是化自乐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这样一层一层高上去。
这个夜摩天以上都是七宝为地,我们不是说它空居天吗?就是居住在虚空吗?那它为什么会七宝为地呢?它还是一样,只是它是在虚空当中,由这个风力把它持住,每一天都是在虚空当中,都是以七宝为地,这样一直到色界的净居天都是这样。
所以从夜摩天以上,我们就称为空居天,一直到色界的净居天,就是第四天,都是七宝为地,都是在虚空当中而住,由风力把它把持住,所以我们称为空居天。
这些天人都拿着天华等等这些东西来供养佛,这边的天华就是属于天人才有的,它有长在陆地的、也有长在水里面的、也有长在树上的、也有长在蔓藤上面的,种种的天华,不同的颜色,非常非常漂亮的颜色,非常非常的香。
我们世间的华,是要顺风才闻得到那个香气,可是天上的华不一样,它逆风也一样很香,那我们就知道是香的不得了,香到不行,非常非常的香。
而且颜色非常的漂亮,而且它的华瓣是非常的柔软细滑,也跟我们人间的不一样。
这些天人除了拿天华以外,还有拿天璎珞,天璎珞是用在悬挂在佛的头顶上面;天泽香是用来涂在佛走的地上;天末香是用来洒在佛的头顶上;天莲华,我们知道有青莲华、红莲华、赤莲华、白莲华,为什么没有黄莲华?因为黄色属火,那火不适合水中的华,所以没有黄莲华。
这些莲华也是跟我们世间的莲华不一样,它的构造不一样,它的华茎是瑠璃做的,中间的莲华台是用金刚做的,它每一瓣的莲华瓣是阎浮那陀金,阎浮那陀金就是比我们人间的黄金还要殊胜不晓得多少倍、千万倍,那它是金色的,所以我们说它是千叶金色莲华,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它的叶子是阎浮那陀金所构成的,所以它整朵莲华看起来是金色的。
这个莲华也是非常的柔软,而且非常的芳香。
还有供养佛的就是天树叶香等等,来到佛的处所供养佛。
可是经文上面也提到说,不止是天人拿了这些天华等等,还有人与非人,人与非人也拿了天华,就有一点奇怪。
天人拿天华,理所当然,因为那个天华是长在他们天界上面的,可是为什么人与非人不是在天界,他也拿天华来供养佛呢?那就要讲到前面,前面不是佛用神足通放大光明,大地起了六种震动,这个时候诸天都洒下各种妙华,这个华徧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用来供佛的,当时天人拿来供佛,用天华来供佛,那不是已经洒了三千大千世界,徧地都是这些天华吗?所以现在人和非人就可以拿这些天华来供养佛,是这么来的。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说印度当时,就是把最殊胜、最殊胜、最好的东西就叫做天物,天上的东西,因为实在是太殊胜、太美好了,所以也可以拿人间最殊胜、最美好的那个华,叫做天华,这样也是可以说得通的,而不是捡地上的那些天人所洒的天华。
这两种说法都是可以的。
我们再看原文:
是诸天华乃至天树叶香,以散佛上。
就是把这些天华,一直到天树叶香,散在佛的身上。
那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要把华散在佛的身上呢?这是恭敬供养佛的缘故,佛是三界中的第一等福田,所以我们要把华散在佛的身上。
我们再看:
所散宝华,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上,在虚空中,化成大台。
所散出去的各种宝华,在三千大千世界上的虚空中,化成一座很大的华台。
我们又要问了,为什么要在虚空中,散华就散华嘛,为什么要在虚空中,把它化成这么大的一个华台呢?这个佛有祂的密意在里面,那就是众生所散的华比较少,那现在能够化成这么大的一个华台,表示众生种的因少,所结的果报非常殊胜、非常的多,你只要诚心的供养佛,你种的因虽然很少,但是到时候结出的果来是非常、非常的多,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含意在里面。
种的因少,结的果多,所以散的华少,可以化成一个很大的华台,表示它的果报是非常殊胜的。
奇怪!为什么这个大的华台能够在虚空中停住,不会掉下来呢?佛又用这个来说法,要告诉我们什么?佛是要以这个神通力来告诉众生,让众生知道佛是福田,所得到的果报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它一直停留在空中,一直到我们众生成佛,所得的福报都不会消灭,是要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讯息。
如果说佛有这么大的神通力,就自己变一个华台就好了嘛,那为什么要这些众生来散这个华,然后才把它化成一个大华台呢?这个是为了要使众生得到清净的信心,因为我们众生看到自己所供养的华变成了大华台,心里会非常的欢喜,心一欢喜就能够得到大福德。
所以佛祂不自己变现一个大华台,要众生来散华,然后祂才作这样的变现。
我们继续看:
是华台四边,垂诸璎珞,杂色华盖,五色缤纷。
是诸华盖,璎珞,徧满三千大千世界。
在这个大华台的四边,垂下来各种的璎珞,以及杂色的华盖,五彩缤纷。
那这些华盖及璎珞,徧满三千大千世界。
继续看:
以是华盖、璎珞严饰故,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因为这个华盖、还有璎珞的严饰,所以三千大千世界都变成了金色,还有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也都是如此,全部都变成金色。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众生,各各自念:佛独为我说法,不为余人。
这个时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十方众生,每一个都心里面想说,佛是单独为我说法,不为其它的人说法。
每一个众生都看到佛单独为他自己来说法,这又是很奇怪了,佛祂不是只有一个身体吗?佛是以祂一个身体,然后示现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十方世界,那众生为什么每一个都看到佛单独为他说法呢?这又是佛的神通力。
佛有两种神通力,祂说法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佛坐在一个地方说法,能够使很远的地方的众生,都能够看到祂,那也能够听闻佛说法,也可以听得到佛在为他说法,这是一种。
佛在一个地方说法,不管多远的众生都可以看到,而且可以听到佛说法。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现在的这种情况,佛在一个地方说法,但是能够使每一个众生,都各自见到佛单独为他说法。
这种情况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只有一个,但是你有千条江的水,每一条江都可以反映一个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好像看起来有一千个的月亮,有一千条江反映这一个月亮,可是月亮只有一个。
现在的情况也是,佛只有一个,可是影现在每个众生的面前,就是只看到佛为他说法。
为什么要这样子作不同的变现呢?也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不一样。
因为有的人见到佛身徧满三千大千世界,他就能够生起清净的信心;但是有的人,他又非要见到佛亲自在他面前为他说法,他才能够生起信心,所以佛才要作这样的变现。
继续看: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熙怡而笑,笑光徧照三千大千世界。
以此光故,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见东方如恒河沙诸佛及僧;彼间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皆见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这个时候,世尊坐在祂的师子座上,非常安乐怡然的微笑,微笑放光,徧照三千大千世界。
因为这个佛光的加持,所以在这里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能够看见东方如恒河沙诸佛及僧;那里的如恒河沙等世界的众生,也都能够看到这里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释迦牟尼佛,还有大众;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的众生,都是如此,大家互相都可以看见的,这样的意思。
佛前面已经放了很多次光了,那现在为什么又要放光呢?因为不同的因缘。
前面放光,各有各的因缘,前面已经说过了。
那现在放光,是为了要让十方参与大会的众生,彼此都能够看得见对方,所以这是这一次为什么要放光最主要的目的,众生可以互相看得见。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这些人又没有天眼通,凭什么可以看到对方?像阿罗汉,他如果随便观的话,他只能观见一个小千世界;他如果用心的观,就可以见到一个中千世界。
如果是辟支佛来说的话,他随便观,可以观见一个中千世界;用心观,可以观看整个大千世界。
可是我们现在这些人,也没有证到阿罗汉,也没有证到辟支佛,凭什么可以互相见到这么远方世界的众生呢?这当然是佛威神力的加持,才能够使众生彼此能够互相看见,并不是众生自己有天眼通,众生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即使是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也是要佛威神力的加持,才能够看到无量的世界,所以都是要靠佛神力的加持。
我们继续看:
是时,东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多宝,佛号宝积,今现在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这个时候,东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中最旁边的一个佛世界,叫做多宝世界,佛号叫做宝积佛,现在正为诸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说般若波罗蜜。
祂也在那边说般若波罗蜜,佛也准备在这里说般若波罗蜜。
为什么叫多宝世界呢?就是那个世界的不管是财宝还是法宝都非常的多,所以叫多宝世界。
佛号为什么叫宝积佛呢?宝就是法宝,积就是积聚,法宝所积聚的佛号叫做宝积佛,那就是这位佛,祂是由无漏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等法宝所积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做宝积佛。
我们再看原文:
尔时,彼世界有菩萨,名曰普明。
这个时候,多宝世界有一位菩萨,他的名字叫做普明菩萨。
为什么叫普明?因为他的光明普徧照耀一切世界,所以叫做普明。
我们再继续看:
见此大光,见地大动,又见佛身;到宝积佛所白佛言:「世尊!今何因缘有此光明照于世间,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这位菩萨,他就见到大光明,也见到大地震动,又见到佛的色身,于是他就到宝积佛的处所问佛说:「世尊!现在是什么因缘,有这个光明照耀世间,大地震动,又见到佛身呢?」
宝积佛报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
」
宝积佛就告诉普明菩萨说:「善男子啊!向西方过了如恒河沙等世界之后,有一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那这世界中有佛,叫做释迦牟尼佛,祂现在正要为诸大菩萨演说般若波罗蜜,那你所见到这种种的现象,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神通力。
是时,普明菩萨白宝积佛言:「世尊!我今当往见释迦牟尼佛,礼拜、供养;及见彼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于诸三昧中而得自在。
」
这时普明菩萨就向宝积佛说:「世尊!我现在想要去见释迦牟尼佛,向祂礼拜、供养;我也想见见那边已经一生补处的这位大菩萨(一生补处就是将来都要继承佛位的这些大菩萨),也想去见见他们,他们有什么样的境界?他们已经得到了陀罗尼,还有种种的三昧,而且在种种的三昧中也都已经得到自在了。
」
佛告普明:「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
生彼娑婆世界诸菩萨,难胜难及,汝当一心游彼世界!」
宝积佛就告诉普明菩萨说:「你想去的话,当然好啊!随你的意,你要去,就随你的意去吧!只是要知道时宜。
」这个时候,宝积佛就拿一朵千叶的金色莲华给普明菩萨,然后告诉他说:「善男子!你把这朵华散在释迦牟尼佛的身上。
生在娑婆世界的这些大菩萨,他们是很难去胜过他们,也很难比得上他们,所以你们应当要谨慎、小心的去游历那个世界!」这是宝积佛对普明菩萨的嘱咐。
我们又要问了,佛为什么说:「你想去就去吧!随你的意去吧!只是要知道适合时宜。
」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像我们,自己的弟子如果告诉师父说,我想去别人的道场,想去亲近别人的师父,不晓得这个师父的心里面会不会说:「好啊!你想去就去啊!」所以我们这边要说明的第一个,是说佛祂已经断除对弟子的贪爱跟执着了,所以祂才会说:「你想去你就去嘛!没有关系,我心里不会觉得怪怪的。
你去亲近别的师父,去跑别的道场也无所谓,没关系!」佛祂已经断除了对祂弟子的贪爱跟执着,所以祂就马上答应说:「你想去就去啊!没关系啊!」还有,因为菩萨他还没有破除四十一品的无明,他一共要破除四十二品的无明,那这些菩萨因为无明还没有完全的断尽,所以还没有得到佛的一切智,也还没有得到佛眼,所以他心中多多少少还有一点点的怀疑,因为释迦牟尼佛没有去亲近过祂,所以他心里会想说,释迦牟尼佛会不会祂功德比较大?那我如果去亲近祂,我会不会获得利益比较多?会不会比较殊胜?所以他心里面还是有一点点的怀疑,因为没有比较嘛。
所以宝积佛就会很大方说:没关系!你去啊!你可以去参观比较没关系,你尽量去,然后你看看那边的世界,那边的佛,还有那边的大菩萨,跟我们多宝世界有没有什么差别,你可以去比较没有关系。
就是因为他还有一点点的疑惑,所以宝积佛为了要消除他的疑惑,所以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去到那边,当然普明菩萨就会发现说,宝积佛的世界虽然离娑婆世界非常的遥远,但是他们所说的诸法实相是完全相同的。
他本来在宝积佛这边听般若波罗蜜,在说诸法实相的道理,然后之后他又到娑婆世界,听闻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蜜,讲的诸法实相的道理又是相同的,他就信心大增,那对求佛的心也就更加的坚固了,所以宝积佛才会希望他去参观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去参观。
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就是前世的因缘。
虽然这一世他是生在遥远的东方,但是因为跟释迦牟尼佛有前世的因缘,所以他今天就有这样的一个因缘前往娑婆世界,听释迦牟尼佛说法,这个也是要有缘才能够碰到。
另外还有一个含意,就是娑婆世界里面的菩萨,见到普明菩萨从那么遥远的地方来听法,他心里面就会想说:他都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听法,何况我就在这个世界,哪有不听法的道理呢?也会对闻法生起好乐心,想说:你那么远都来了,那我这么近,我当然更应该要听。
是有这层层的意思在里面。
现在我们要说到,佛祂为什么要供养,佛不是功德已经圆满了,祂为什么还要供养呢?难道祂是要求福报吗?祂当然不是为了要求福报,佛是为了恭敬功德才作供养的,这又要说到一个故事了。
当时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眼睛瞎的比丘,他正在缝衣服,然后不小心手中的针线掉在地上,他也看不见,他就喊啊:「谁爱福德啊?替我来穿针吧!」佛这个时候刚好从他身边经过,然后祂就过来说:「我是爱福德的人,我来替你穿针。
」这个盲眼比丘一听是佛的声音,赶快起来,很紧张的起来,向佛顶礼,然后就很奇怪的问佛说:「佛的功德不是已经圆满了吗?为什么还说爱福德呢?」那佛就回答说:「我的功德虽然已经圆满了,但是我深深地了解到,深深地知道功德它的恩德在哪里,功德果报在哪里,功德的力量有多么的殊胜!」佛祂说:「今天能够使我在一切众生当中,最为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福德的关系!」因为福德已经圆满了,可以在一切众生当中最为第一,就是因为福德,所以祂说:「我爱福德!」佛就为这位比丘赞叹了功德之后,就为他说法,当下证到了初果。
所以,这就说明什么?虽然佛已经功德圆满,再也不需要作功德,但是为了要教化弟子,所以佛祂自己还是要作供养,因为祂可以向弟子说:「我都还要作功德,你们为什么不作?我功德圆满的人都要作了,你们为什么不作?」所以祂是为了教化弟子,才作这样的示现。
如果说宝积佛一定要供养华的话,因为有神通力,祂为什么不直接把华从这么遥远的地方,用神通力直接散华在释迦牟尼佛的身上就好了?祂干嘛还要派普明菩萨去拿了这朵莲华,然后跑这么遥远的路途,然后到释迦牟尼佛那边,才散在祂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直接这样子抛过去就好了。
这是为了要让娑婆世界的菩萨们相信普明菩萨,因为他是宝积佛派来的使者,我们对使者要恭敬,要相信他。
另外一层的意思,就是佛要让祂派遣的使者平安到达,虽然路途这么遥远,中间可能会经过水、火、兵、或者是毒,种种百千种的灾害,可是要加持他、保护他,不让他受到伤害,所以要他拿着这一朵金色的千叶莲华,一路平安到达,它有加持跟保护的作用,带着这朵莲华一路平安到达,虽然路途非常的遥远,所以还有这一层意思,所以一定要让普明菩萨带着这朵莲华去。
我们又要问了,为什么要带莲华?供养的东西这么多,祂为什么不供养最殊胜的宝贝,最好的宝物,甚深的经典也很殊胜啊,佛宝也很殊胜啊,为什么要供养莲华,这看起来好像微不足道的东西呢?因为佛不需要任何的宝物,不管你是佛宝,还是天上的宝物,都不需要,何况是人间的宝物,佛都不需要,佛自己都有,你要供养祂什么,祂都有。
所以也不需要供养什么甚深的经典,因为「甚深」两个字是对凡夫说的,对佛来说没有所谓的甚深这个问题,祂看起来都是太简单了。
众生有疑惑的东西,祂都是完全通达无碍的。
凡夫觉得难的,对佛来说,那是太容易了,所以也没有所谓甚深经典这样的东西,对佛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
像我们人间送礼物,一定要送那个最殊胜的,所以宝积佛为什么要供养莲华呢?就是因为莲华是最殊胜的。
到底有什么殊胜?我们就来说一说。
一般供养佛,就是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华,第二个是香,第三个是旛盖,一般都是以这三种供养物来供养佛。
为什么供养华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香气,还有它的颜色。
可是其它的华也有香气,也有颜色,为什么一定是莲华呢?在华手经里面就说到:「十方佛都是以莲华来供养释迦牟尼佛。
」说了那么一句话,那就说明十方佛供养释迦牟尼佛,都是以莲华来作供养。
莲华一般来说,有三种莲华:一种是人间的莲华,我们大家都看过,它只有十几瓣的莲华瓣。
一种是天上的莲华,那我们就没看过,它有百瓣,就是百叶的莲华。
有一种是菩萨的华,就是千叶莲华。
宝积佛的世界当中,就有很多这种金色光明的千叶莲华。
我们娑婆世界中是没有,可是可以用神通变化出来千叶莲华,但是它不是生长在水中的金色千叶莲华;只有宝积佛那边的金色千叶莲华,是从水里面长出来的。
我们刚才讲过,为什么没有黄色的,就是因为在水中,没有办法长出属于火的黄莲华。
所以说明这个金色千叶莲华是长在水里面的,我们娑婆世界找不到这样的莲华,所以它非常非常的殊胜,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你要送礼物,一定要送那个比较特别的,别人没有的,所以这是为什么宝积佛要供养这个金色千叶莲华的原因。
宝积佛为什么叫普明菩萨把华散在释迦牟尼佛的身上呢?这是一种供养的方式。
旛盖呢?我们刚才讲供养佛有三种东西:华、香跟旛盖,旛盖一般是张挂在佛的头顶之上的。
香有很多种,干的香是用来烧的,湿的香是涂在地上,末香和华是散在佛的身上,这就是供养的方式,我们要弄清楚,不要搞错了,应该散在头上,结果我们铺在地上就错了,所以这个华一定是散在佛的身上。
为什么宝积佛说:「你应当要一心恭敬谨慎,娑婆世界的菩萨们,他们很难比得上,也很难胜过他们。
」为什么要说这个话?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说「你应当一心恭敬谨慎」?一心恭敬谨慎这么重要吗?非常重要!一切的成就都是靠一心来的。
像佛、辟支佛、阿罗汉、还有一切贤圣,他们之能够降伏内外的魔军,就是因为他们随时都是一心恭敬谨慎,所以能够降伏内外的魔军。
内在的魔军就是烦恼,外在就是种种的魔。
还有,我们想要持戒清净,也是要一心谨慎,要防护不犯,所以一心谨慎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也是收摄我们的心念,然后才能够证得禅定,所以也说明一心恭敬谨慎,能够证得禅定;证得禅定,就能够开发智慧;开发智慧,就能够解脱;解脱,就能够断尽一切的苦。
所以从持戒、得定、开慧、解脱、断苦,都是从一心得来的,所以一心恭敬谨慎非常、非常的重要。
在佛涅盘一百年后,有一位叫做忧波毱的比丘,他已经证得六种神通,已经证得六种神通的阿罗汉,是当时阎浮提的大导师。
那个时候,还有另外一位已经活了一百二十岁的比丘尼,听说她年轻的时候见过佛。
所以忧波毱就准备去这位比丘尼的处所请问,因为只有她见过佛,想请问她佛的容貌怎么样啊、佛的威仪怎么样啊……。
比丘尼就要试试看这位忧波毱比丘的威仪如何,你既然要问佛的威仪怎么样,那我先看看你的威仪怎么样。
所以她就偷偷地放一钵的油在那个门坎下面,他进门一定会经过那个门坎,看那个油会不会洒出来,如果会洒出来,表示他的威仪不怎么样,所以她就偷偷地放了一钵的油在门的下面。
忧波毱慢慢地推开门,虽然是慢慢地推开门走进来,可是那个油还是(她放了一钵的麻油),那个麻油还是洒出来了几滴。
那坐下来之后,他就问比丘尼说:「听说妳见过佛,那佛的容貌怎么样啊?可不可以说给我听听看啊?」那比丘尼就回答说:「我那个时候见佛的时候还很年轻,佛到我们的村庄,大家都说:佛来了!我就跟着大家一起去见佛。
因为我向佛顶礼(那个时候还是在家,所以她头上有插金钗),因为我向佛顶礼,这时候头上的金钗就掉到地上去,可是那时候是晚上,本来是一片黑暗的森林,可是由于佛的光明照耀,连那个最幽暗隐密的地方都看得见,所以我这样低头一找,马上就发现我的金钗。
见佛之后,我就出家当比丘尼了。
」所以她就表示说她见过佛。
那忧波毱就问说:「佛在世的时候,比丘的威仪怎么样啊?」比丘尼就回答说:「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有六羣比丘),六羣比丘就是当时最恶劣的比丘,最没有羞耻心的比丘,但是他们的威仪还胜过今天的你喔!」她说:「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她说:「当时六羣比丘进门的时候,不会把麻油洒出来一点点,虽然他们的行为是很恶劣的,但是行住坐卧,比丘的威仪,他们还是胜过今天的你,虽然你今天已经是证得六种神通的阿罗汉,可是你还不如当时的六羣比丘。
」忧波毱听了这番话,就起了大惭愧心。
这就说明什么?一心恭敬谨慎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是修,刚才我们讲的,持戒、还是禅定、还是智慧,都是从一心恭敬谨慎来的。
最后一个问题,一切的大菩萨不是都有大功德吗?都是智慧利根的吗?那为什么只说娑婆世界的菩萨是最难胜、难及的呢?很难比得上他们,很难胜过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大菩萨不是境界都差不多、都一样?应该都是很厉害的,对不对?这就要说到多宝世界跟娑婆世界有什么差别。
多宝世界它是七宝所成的,有种种的宝树,那边的人不用做工的,好好喔,他们一想要吃什么,饮食马上就现前。
那娑婆世界呢?我们就做工做得很苦嘛,然后有生老病死嘛,那这差别在哪里?他们世界是七宝所成,我们是怎么样?沙、石头,很恶劣的环境。
所以,宝积佛为什么要对普明菩萨说这一段话呢?就是怕普明菩萨一到娑婆世界来一看,你们的世界长得这个样子,跟我们那个七宝所成的世界实在是差很多。
他们的身形比较高大,一看到你们这边的「大」菩萨,身体这么小,难免就会生起轻视傲慢的心,认为说你们的世界都比不上我们。
为了要调伏他这个轻视傲慢的心,所以宝积佛说了这一段话。
另外,就是两边世界的人生活差很多嘛,一个很安乐,一个很辛苦、很操劳。
可是哪一边的智慧比较明利呢?越辛苦的智慧越高,对不对?要不然你拼不过别人,会被别人比下去嘛,然后很难生存嘛。
所以你在越难生存的环境,你就会有越多的智慧,对不对?因为这个也要胜过他,那个也要比得上他,所以你就会磨练出很多的善巧方便跟智慧来。
我们娑婆世界又是苦多乐少,所以很容易生起厌离心,有生老病死苦,还有工作很辛苦,都是苦比较多,所以比较容易生起厌离的心。
可是那个多宝世界不容易,那边不需要工作,所以就很难生起厌离心,他们的智慧也少,根器也没有我们娑婆世界这么好。
这种情况就好像一把很锐利的刀,可是你拿来切豆腐、切肉,它很快就生锈了。
可是你如果拿石头来磨,那个磨刀石来磨,然后用油脂、炭灰来洗、来涂的话,那个锈很快就去除,很快就变得很锋利,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所以菩萨也是这样,他如果生在比较浊恶的世界,像我们五浊恶世的话,他自然就会比较利根、有智慧,就好像年轻人,他年轻的时候如果比较勤奋、肯吃苦,他将来就会变得很能干,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娑婆世界的菩萨是有很多善巧方便,功德、智慧跟根性都是其它世界的菩萨所没有办法相比的,所以宝积佛才会说了这一段话。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十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经文(卷十)
尔时,普明菩萨从宝积佛受千叶金色莲华,与无数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俱共发引。
皆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东方诸佛。
持诸华香、璎珞、末香、泽香、烧香、涂香、衣服、幢盖,向释迦牟尼佛所。
到已,头面礼佛足,一面立。
白佛言:「宝积如来致问世尊: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又以此千叶金色莲华,供养世尊。
」
尔时,释迦牟尼佛受是千叶金色莲华已,散东方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佛。
所散莲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
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足,各以供养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释迦牟尼佛。
是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养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离一切忧,佛号无忧德,菩萨名离忧。
西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灭恶,佛号宝山,菩萨名义意。
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胜,佛号胜王,菩萨名得胜。
下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善,佛号善德,菩萨名华上。
上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喜,佛号喜德,菩萨名德喜。
如是一切,皆如东方。
尔时,是三千大千世界,皆成为宝,华徧覆地,悬缯旛盖,香树华树,皆悉庄严。
譬如华积世界,普华世界,妙德菩萨,善住意菩萨,及余大威神诸菩萨,皆在彼住。
尔时,佛知一切世界,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揵闼婆、人、阿修罗等,及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一切皆集。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看经文:
尔时,普明菩萨从宝积佛受千叶金色莲华,与无数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俱共发引。
这个时候,普明菩萨从宝积佛那里接受了千叶金色莲华,然后带领无数的出家、在家菩萨,以及童男、童女,一起出发前往娑婆世界。
大家一起前往娑婆世界,可是这么遥远的地方,他们是怎么到达的?所以我们要问,普明菩萨他是有大神通力,他能够到娑婆世界来,但是这些出家、在家的菩萨,还有童男、童女,他们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多宝世界在最东边,路途这么遥远,他们是用自己的能力来的?还是用宝积佛的力量来的?用普明菩萨的力量来的?还是用释迦牟尼佛的力量来的?他们怎么来的?这四种力量都有,就看他们有没有证到神足通,这些出家跟在家的菩萨,如果已经证得神足通的话,他们能够自己来,可是没有证到神足通的,他们就要靠宝积佛的力量、普明菩萨的力量、还有释迦牟尼佛的力量,神通力,他们就能够,尽管路途这么遥远,他们也都能够来到娑婆世界。
我们又要问了,普明菩萨他为什么不自己单独来就好了,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人来呢?这个就是好比我们世间那个护卫随从的道理,像我们世间国王出巡的话,一定会带很多的护卫随从,随顺世间法,世间是这样子,所以现在普明菩萨也带了这么多人一起来。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这些来的人,都是跟普明菩萨、还有释迦牟尼佛有因缘的人才会来,没有因缘的人,还是留在多宝世界,所以有缘的人就一起来。
普明菩萨为什么是带着这些在家、出家的菩萨,还有童男、童女一起来呢?为什么是带这些人呢?因为这些人就代表了佛弟子,所有的佛弟子就是七众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是属于在家众,其余五众就属于出家众。
在家跟出家当中,又有大人跟小孩,所以有童男、童女,所以普明菩萨就是和这些在家、出家的菩萨,还有童男、童女一起来,就是说明他带的是所有的七众弟子,这就是为什么要带这些人,就是代表了佛的七众弟子全部都在里面了。
我们又要问了,大人来是理所当然,可是为什么还有童男、童女这些小孩子也来呢?那就要说到,现在所谓的大、小,不是以年龄来分,而是以功德来分,如果没有什么善行功德的话,虽然很老了,我们也叫做小;如果有善行功德的话,虽然年纪很小,我们也叫做大,所以这边它是以善行的功德来说,而不是以年龄来说大小。
而且小孩子能够从这么远的地方来,一般人看见就会赞叹说,小孩都能够从这么远的地方来,说明什么呢?说明佛法它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能够奉行,不像外道,像婆罗门的话,婆罗门法只有婆罗门阶级可以学习,其它人都不能够学习,所以现在看到小孩子也来的话,就知道佛法它不但大人可以学、小孩可以学、佛弟子可以学、外道也可以学,所以它有这一层的意思在里面。
我们继续看原文:
皆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东方诸佛。
他们这一路上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东方各世界的诸佛,还没有到娑婆世界之前,他们就先供养这些东方诸佛。
如果这样一位、一位佛供养,不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吗?所以我们又要问了,如果都供养东方世界的诸佛,诸佛这么多,什么时候才能够供养完呢?才可以到娑婆世界呢?会不会这个时间拉得很长呢?不用担心,为什么?因为菩萨的供养法跟我们人天的供养法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在一剎那之间就全部供养完,怎么样供养呢?什么是菩萨供养法呢?就是入定,从身边化出无量身,变化出种种的供养物,充满整个诸佛世界,所以一剎那之间就所有的佛都供养完了,所以不会耽误很多时间。
我们又要问了,这些菩萨不是来拜见释迦牟尼佛的吗?为什么现在中间又去供养东方诸佛了呢?这个是有几个理由的。
因为这些菩萨知道供养诸佛是第一福田,能够得到大的果报,有那些大的果报呢?就是能够获得无量的名闻、福德、利益;还有,我们不顺心、不如意、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会消失,因为供养佛的功德;我们的善根能够增长;而且供养的果报就是我们将来也能够得到别人的供养,不管你是这一世、还是将来世,也能够常常受到别人供养的机会,这是因缘所生,因为你现在供养有这个功德,将来你也能够得到别人的供养。
最重要的,不久之后就能够作佛,为什么?因为你累积功德很快,累积成佛的资粮非常的快速,所以很快就能够成佛,这些菩萨知道供佛有这么殊胜的利益,所以他一路上都要先去供养东方一切诸佛。
而且,菩萨永远敬重佛——第二个理由,就好像我们人间是永远敬重我们的父母一样,所以他要供养佛,因为敬重佛的缘故。
第三个理由,菩萨他知道佛对他的恩德很大,就是因为听佛说法,菩萨才能够证到种种的三昧、陀罗尼、神通力,这个都是佛所教导出来的,他才能能够成就,所以他为了要报答佛的恩德,他就要供养佛。
像《法华经》里面就有说到药王菩萨,他是怎么样以身来供养佛的,药王菩萨他就是因为遵从佛的教导,因此证得了「一切变现色身三昧」,他成就了这个三昧之后,他就很想报答佛对他的大恩德,所以他就想:我应该怎么样来供养佛,才是最殊胜的呢?这个时候,他就入三昧,飞到天上,然后用三昧的力量降下七宝、华香、旛盖……种种的供养物来供养佛,可是他出了三昧之后,觉得这样好像还不够,那怎么办呢?就开始吃很多的香料、喝很多的香油,然后再拿白色的的细毛布,把自己的身体全部包起来,干什么?点然,然身供佛,他用了多长的时间来然身供佛呢?一千两百年,这个中间吃了种种的香料、喝了种种的香油,然后还发愿,发愿说什么呢?我身上所烧出的光明,要照到八十恒河沙这么多的佛世界,八十恒河沙,一条恒河沙的沙就已经数不完了,他是八十条的恒河沙这么多的诸佛世界,他的光明要全部遍照这么多的诸佛世界,果然如他的所愿,他的光明真的就是照满了八十恒河沙的世界,这些世界的诸佛,照到这个光明之后,知道是药王菩萨的供养,这时候都赞叹他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以身供养是最殊胜的、是最第一的,胜过以国家、财物、妻子、儿女来供养,比这个还超过百千万倍的殊胜。
所以,药王菩萨的身体就这样子燃烧了一千两百年都没有灭,这个就是以身来供养佛的一个例子。
所以,我们也要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报答佛对我们的恩德?你是要用修行报答呢?是证果报答呢?还是利益众生来报答呢?让我们生生世世学佛修行这么久,我们一定不是这一世才开始的,我们学佛修行这么久,承蒙佛的恩德这么长久的时间,我们这一世得暇满人身还能够继续的学佛修行,也还是承蒙佛的恩德,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报答呢?我们应该怎么发愿呢?这个我们就知道这些菩萨为什么要供养诸佛的原因,我们讲完了。
我们再继续看原文:
持诸华香、璎珞、末香、泽香、烧香、涂香、衣服、幢盖,向释迦牟尼佛所。
到已,头面礼佛足,一面立。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东方各世界的诸佛之后,就拿着华香、璎珞、末香、泽香、烧香、涂香、衣服、幢盖向释迦牟尼佛的处所出发,已经供养诸佛供养完了,那就要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地方,就拿了这些供养的东西来到了佛的处所。
到了之后,头面来顶礼佛的足,然后站在一旁。
它为什么要说用头来顶礼佛足呢?就说向佛顶礼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强调说是用这个姿势?用我们的头去顶礼佛的脚,因为这是最尊贵的一种,是上品的供养法,因为我们人体最尊贵的就是头,最下贱的是脚,我们现在居然用我们最尊贵的头去顶礼佛的脚,这就说明是用一种最贵重的方式来顶礼佛、来供养佛,所以一般礼敬我们就分为三品:下品就是用拱手,中品是跪下来,上品就是用顶礼的,尤其是用头面来顶礼佛足,这是最尊贵的一种顶礼方法,所以它是属于上品供养,所以这边为什么要这么说的原因在这里。
为什么又说站在一旁,他为什么不坐?所以我们又再找出他为什么不坐的原因到底在那里?因为我们身的威仪有行、住、坐、卧,为什么这些菩萨他是站在一旁?佛为什么没有请他坐呢?因为已经来到了,所以我们就不说他行,有行住坐卧,对不对?因为他已经来了,所以我们不会说他是行的。
因为是恭敬、供养佛,所以他也不会躺着,所以他也不是卧;坐着供养好像不够尊重,所以他就是站着供养。
可是,通常在佛法中,什么人应该站?什么人应该坐?它有一定的规矩,我们也要稍微了解一下。
像外道的出家人如果来见佛的话,他就是坐着,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祢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我的师父也很厉害,所以这些外道的出家人来见佛,他都是坐着,这个是轻视佛,所以他坐着。
我为什么要站着?我为什么要跪着?对不对?祢也没有比我厉害,所以他觉得他自己修行已经是最高的,世界上没有能够胜过他的,所以他非常轻视、傲慢佛,所以见佛的时候,他都是坐着。
还有,在家众来见佛的时候也是坐着,因为佛把在家众当作客人,所以来见佛的时候,顶礼完之后,就请他坐在一旁。
出家众呢?其它的出家五众,因为身心都供养给佛,出家了嘛,身心都属于佛的,所以就站着,所以一般出家五众见佛顶礼之后,都是站在一旁。
可是,有一种可以特别,就是证得阿罗汉的,已经证得道果的阿罗汉,像舍利弗、目揵连这些大弟子,佛也请他坐,因为该证的都证了,所以佛让他们坐着。
还有其它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呢?也没资格坐,也还是站着,为什么?因为他们生死未了、烦恼未断,所以佛不请他们坐,因为还没有证果,所以在佛法里面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规矩在。
现在来的这些菩萨中间,虽然也有在家众,因为特别从这么遥远的地方来供养佛,所以他们为了礼貌、为了尊重,所以也站着。
我们继续看原文:
白佛言:「宝积如来致问世尊: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又以此千叶金色莲华,供养世尊。
」
这时候,普明菩萨就向释迦牟尼佛说:宝积如来问候世尊,问候什么呢?你是不是少烦恼?是不是少病患?生活起居是不是轻松?一切是不是顺利呢?觉得气力是不是充足呢?心情是不是安乐呢?就说这朵千叶金色莲华是宝积佛供养世尊的,然后就供养给世尊。
像宝积佛这么有智能的,为什么祂只问候释迦牟尼佛:祢是不是少病啊?是不是少烦恼啊?生活起居是不是正常啊?身体有没有力气啊?心情好不好啊?这些内容好像是我们人世间碰面的一些问候的话,可是这么有智能的佛,为什么祂的问候语跟我们人间一样呢?还是恒顺世间,我们世间怎么问候,佛也这样问候,所以佛跟佛碰面,就是问候这些:少病少恼不?还加上一句:众生易度不?众生好不好度啊?大家都心里有数,知道很难度,可是还要精进地度众生,可是祂们的问候语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其实就是恒顺世间的人。
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候?就是有它的原因,第一个,是随顺世间法。
第二个理由,就是多宝世界,前面我们讲了,它是又清净、又庄严,而且宝积佛的色像光明,也非常的殊胜,宝积佛如果不问候释迦牟尼佛的话,我们一般人就会说祂一定是轻视、傲慢娑婆世界的佛,所以祂不问候释迦牟尼佛,所以祂就一定要问候释迦牟尼佛。
而且,同时也是为了要表示多宝世界的佛身色像光明,虽然是比较殊胜,比娑婆世界的佛殊胜,但是智慧、神通力却是相同的、是相等的,智慧跟神通力是相等的,所以也要问候。
为什么是问候这些内容呢?为什么要问少病呢?因为只要有色身,就一定会生病,外感风寒会生病,四大不调会生病,饮食不节制会生病,起居不正常会生病,所以要问是不是少病啊?众生不是身体有病、就是心生烦恼嘛,所以要问是不是少烦恼?那是指心里面的烦恼多不多。
为什么要兴居轻利呢?因为有时候我们人虽然病好了,但是还没有完全康复,行动不是那么的方便,所以他就要问是不是轻松顺利啊?生活起居是不是,行动方不方便?是不是很顺利?最主要就是指他的行动方不方便来说的。
为什么要问气力是不是充足呢?因为有的时候虽然病好了,也可以起来走动,行动也是很方便,但是就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力气,因为病刚刚好,元气还没有恢复,所以要问有没有力气啊?还要再问,你的心情好不好啊?那就是有的时候,我们虽然病好了,那也有力气了,但是心情不好,心不安乐,所以他要问心是不是安乐呢?因为人心有烦恼,所以他常常感觉不安乐,如果有生活的压力,他心一定不安乐,有忧愁、恐怖、牵挂、忧虑……种种的烦恼,都能够让我们的心不安乐,所以只要有烦恼,心就不安乐,所以才要问说是不是安乐?这就是为什么要问这些话的内容,就是听起来好像跟我们人世间,人们见面的问候话是相同的,我们就知道佛是明知故问,佛有神通,那里知道你的情况怎么样,当然是很清楚,可是祂为什么要明知故问?就是因为恒顺世间法的缘故。
我们继续看:
尔时,释迦牟尼佛受是千叶金色莲华已,散东方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佛。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接受了这朵千叶金色莲华之后,又把这个华散向如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来供养诸世界中的佛;祂接受了之后,再把它供养出去。
我们又觉得奇怪了,因为再没有比佛更殊胜的了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还要向东方世界的诸佛散华供养呢?我们要先知道,供养也有上、中、下三品,供养低于自己的,我们称为下品供养;供养胜过自己的,我们称为上品供养;供养和自己相等的,我们就称为中品供养。
现在佛供养佛,所以这个是属于中品供养,所以佛虽然已经是至高无上的,三世十方之中再也没有超过佛的,但是仍然要供养佛,为什么呢?第一个,因为其它的人不知道佛的功德,只有佛知道佛的功德,所以应该要供养。
我们供养佛,但是我们对佛的境界实在不是很了解,对佛的功德到底有多么殊胜,我们也不是真正的了解,除非你证到佛的境界,你才能够真正了解佛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它是无量无边、没有办法形容的,我们每天二六时中,不断不断地赞叹,尽未来际也赞叹不完佛的功德,那实在是没有办法形容的这么大,可是我们众生的心是小心小量,所以赞叹功德几句话就把它讲完了,可是是不只我们言语可以形容这么少的功德而已,所以只有佛才能够真正的了解佛到底有那些功德,佛的境界,除非你证到,所以最有资格供养佛的,就是佛了嘛,因为祂知道佛的境界,这是第一个理由,只有佛知道佛的功德,所以应该要供养佛。
第二个理由,就是十方的诸佛,世世都在劝勉、协助释迦牟尼佛,所以应该要供养佛。
所以就是说,现在释迦牟尼为什么要供养这些东方的世界诸佛呢?就是因为生生世世,释迦牟尼都受到十方佛的帮助、劝请、还有鼓励。
譬如说,在因地曾经作菩萨的时候,佛证到圆教的七住位,就是别教的七地的时候,我们知道证得七地是得什么?下品的无生法忍,下品的无生法忍他悟到什么呢?就是一切法无所有。
无生,就是他了悟了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生就无灭,所以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所以他就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所以他对一切法就不再执着了,一切法无所有,众生是一切法,众生无所有,你所说的佛法,一切佛法也是无所有,一切法空无所有、没有生灭,他证到这个境界之后,还想不想积极地度众生?证到这个境界会不会想度众生?众生无所有啊,众生是如幻的,一切法也是如幻的,要不要度?他就不想度了。
这个就好像我们在梦中,我们作梦,梦到自己在划船,要赶快渡过这条大河,拼命地划、用力地划、积极地划,划到一半,划得累的要命,结果突然醒过来说:「原来没有河啊!」那你划什么划啊?所以这个时候积极想要渡河的那个心念就止息了,所以证到七地菩萨的心境就是这样的心境,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众生本来没有生灭,那我还要不要这么精进地度呢?不要度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行啊!十方诸佛就放光加持,放光在他的身上,然后用右手摩他的顶,鼓励安慰说:你不可以啊!因为他想入涅盘嘛,不想度众生,就想入涅盘了,这个时候也有能力入涅盘,所以这个时候十方诸佛都来了,跟他说:善男子啊!你千万不要起这样的心念,你应该要忆念你曾经发过度众生的本愿,因为菩萨都曾经发愿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一定要众生度尽才要成佛嘛,你曾经发过的那个誓愿,你怎么现在就想要入涅盘了呢?你曾经发的誓愿就不算数了吗?所以诸佛一来,第一个就提醒他的,你曾经发的誓愿呢?你的本愿呢?你不可以忘记啊!你要度尽一切众生,尽未来际,不是吗?都要利乐有情,不是吗?你怎么可以入涅盘呢?而且,你虽然悟到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空了,可是众生不知道,无明愚痴的众生还以为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还是很苦啊!所以你怎么可以涅盘?你应该为他们说法,让他们也能够证到这样的境界。
更何况你也还没有圆满成佛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也还没有成就嘛,所以你不应该以少为足,你不应该证到这样的境界,你就觉得满足,就觉得这样够了,就生起大欢喜,不可以涅盘。
所以,这时候菩萨听了十方世界诸佛的劝请,好吧!就恢复他本来的发心,就不要入涅盘了,就继续来弘法利生,所以就曾经得到诸佛的帮助。
还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初成道的时候,祂也很想走那个时候,因为祂心里想,佛法这么深,众生这么笨,他怎么听得懂呢?五浊恶世的众生生性就愚痴、无明,愚痴这么重,又不肯修福报,福报又这么薄,这么甚深的佛法,他们怎么听得懂呢?所以就很想入灭了。
可是,这时候祂细心的思惟之后,祂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了,甚深的佛法,没关系,我分三乘来说,我先说声闻乘,因为他觉得苦嘛,你就告诉他怎么除苦的方法,就是解脱,为他说声闻乘、缘觉乘。
等他解脱说还有这么多众生没有解脱,那不行,要发个菩提心,所以这个时候再跟说他菩萨道,怎么开悟成佛的方法,所以把究竟圆满的一乘分三乘,权巧方便为众生宣说,他是怎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因缘,你就为他说那个部分,这样是不是善巧方便具足?每一种众生,不同根性的众生,有的是小乘根性的,他也可以得度,至少他可以解脱,大乘根性的可以让他成佛,他终于想到这个好办法。
这个时候,诸佛又来放光,又来赞叹祂说:善哉!善哉!我们也都是这么做的,在五浊恶世当中,我们也都是把究竟圆满的一乘分三乘来为众生宣说。
菩萨一听,就觉得说我的想法得到认同了,就非常的欢喜,所以世世都受到十方诸佛不断地劝请,不要入涅盘,鼓励、赞叹,他才可以有勇气的一直努力地精进地行菩萨道。
所以,现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供养诸佛的缘故,就是因为世世都受到祂们的眷顾,所以祂现在要报答十方诸佛对祂的恩德,所以祂要以这一朵金色的莲华来供养十方佛。
现在讲的是东方,等一下南、西、北、上、下十方都是同样像东方这样子来做的,所以祂供养的是十方佛。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比拿这朵莲华来供养诸佛有更大的福德了。
为什么这朵莲华这么殊胜呢?因为这朵莲华是宝积佛的功德力所生出来的,不是平常的水中所出生的莲华,所以它非常的殊胜,再加上带这朵莲华的普明菩萨也很殊胜,他不是凡夫来的,他是圆教十住位的,就是别教十地的法身大士,十地菩萨,这么一位十地菩萨带这朵莲华来,所以这朵莲华也是非常的殊胜,因为带来的人殊胜。
再加上佛亲自供养佛,所以就更殊胜了,因为释迦牟尼佛祂也知道,十方诸佛是第一福田,所以祂就拿这朵莲华来供养十方佛,所以这个福德就加倍的多了。
在佛法中有四种布施:第一种,是布施的人清净,但是接受布施的人不清净;第二种,是布施的人不清净,但是接受布施的人清净;第三种,是布施的人清净,接受布施的人也清净;第四种,是都不清净,布施的人不清净、接受布施的人也不清净。
现在释迦牟尼佛布施东方世界诸佛,这样的情况是布施跟接受布施的人都是清净的,所以我们才会说这个时候的福德是最大的。
我们又要问了,佛已经不执着福德了嘛,我们为什么要说佛布施佛的福德最大呢?这个情况就好像如果我们身上长疮,你一定要涂药,你如果没有疮,就不需要涂药了,对不对?就用这个来比喻,诸佛是把这个身体当作是疮,把它丢掉了,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大脓疮,祂把这个身体舍掉了,因为不再执着这个色身是我,所以祂把这个身体舍掉了,那需不需要涂药呢?不需要涂药。
所以佛虽然供养佛有很大的福德,但是祂不会去接受这个福报,祂不再执着这个福德,祂也不会去接受,我们说很大、很大,是世间人执着,要功德、福报大,所以我们就赞叹这样的情况之下,功德福报是最大的,就是佛供养佛这样的情况。
我们继续再看原文:
所散莲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散的莲华,徧满东方如恒河沙等的诸佛世界。
一朵莲华散出去居然能够徧满,好奇怪喔!所以我们要问,华这么少,世界这么多,它怎么可能徧满呢?当然没有问题,因为佛的神通力无量无边嘛,所以当然是可以徧满。
所以佛有神通力,所以能够以这么少的华,徧满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祂是用来显示众生未来的福报,就像这么少的华,却能够徧满整个东方世界,同时也劝勉东方世界来参访的这些菩萨说,你种植福在佛田当中所得的果报也像这朵莲华一样,充满无量世界,所以你们虽然从远方来,应当要欢喜,能够遇到这种大福田,你们所得的果报也是无量的,这就是为什么佛要这么做的原因。
继续看:
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
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就是说,充满东方无量世界的莲华中,每一朵莲华上都有菩萨结跏趺坐,演说六波罗蜜,听闻到法的众生,最后必定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足,各以供养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释迦牟尼佛。
是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养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就是普明菩萨供养完之后,接着这些出家、还有在家的菩萨,以及诸童男、童女也都用头面来顶礼释迦牟尼佛的足,各自以供养具,恭敬供养佛,并且尊重赞叹释迦牟尼佛。
这些出家和在家的菩萨,以及诸童男、童女也各自以他们的善根福德力,而得以供养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就是佛都有十个名号,所以下面这个翻译的字,就是佛的名号。
多陀阿伽度,就翻成「如来」,就是「乘真如之道,而来成佛」,所以称为如来。
阿罗诃,我们翻成「应供」,就是应受人、天一切供养,所以称为应供。
三藐三佛陀,翻成「正徧知」,因为能正徧了知一切法,所以就称为正徧知。
除了这三种名号,佛还可以称为「明行足」,就是已经获得微妙的三明,就是佛祂已经获得天眼明、宿命明、还有漏尽明,也具足清净的身口的行业,就说祂身业跟口业一切的行都已经清净了,所以就翻成明行足。
明,就是指三明;行,就是指祂清净的身、口行业;足,就是都圆满具足了。
佛还能够称为「善逝」,就是善了知一切法,自己证得妙道而逝,所以叫善逝,这个逝,就是涅盘的意思。
还有称为什么呢?称为「世间解」,因为佛祂能够了知众生、还有非众生两种世间,所以称为世间解,所以一切的世间不管你是怎么样分,两种世间、三种世间,因为有不同的分法,佛都完全能够了知,都能够了解、知解,所以叫做世间解。
又称为「无上士」,就是佛祂无论是禅定、戒律、智慧都没有人能够超过祂,更何况是超乎其上,不能及,何况是超过其上,所以我们就称为无上士,没有办法超过祂更上的意思。
又称为「调御丈夫」,因为佛祂都是以大悲心来度脱众生。
怎么来显示祂的大悲心呢?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看你是什么根性的众生,祂就用不同的方式,祂有时候是好言相劝,用柔软语来劝你,有时候用悲切语,有时候又用杂语,就是你适合用什么方法来为你说,祂就用什么方法,所以用各种的善巧方便来教化调御众生,所以就称为调御丈夫。
第九,称为「天人师」,因为智慧圆满,没有一切烦恼,宣说最上乘的解脱法,所以称为天人师。
最后一个,称为「佛」,完全证知三世一切诸法,所以称为佛,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叫做佛。
佛有十个名号。
我们接下来看,刚才是讲东方,其它都一样,所以:
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离一切忧,佛号无忧德,菩萨名离忧。
在南方(度,就是超过)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这个世界是在最南边,它的名称叫离一切忧,佛号叫做无忧德,菩萨名叫做离忧。
这是指南方,西方呢?
西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灭恶,佛号宝山,菩萨名义意。
就是西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这个世界是在最西边,世界的名叫做灭恶,佛号称为宝山,菩萨的名叫做义意。
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胜,佛号胜王,菩萨名得胜。
北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它的世界是在最北边,世界的名称叫做胜,佛号称为胜王,菩萨名叫做得胜。
下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善,佛号善德,菩萨名华上。
下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它的世界是在最下边,世界名称为善,佛号称善德,菩萨名华上。
上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喜,佛号喜德,菩萨名德喜。
如是一切,皆如东方。
上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它的世界在最上边,世界名叫做喜,佛号称喜德,菩萨名德喜。
如是一切,皆如东方。
所有一切的情形,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东方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
尔时,是三千大千世界,皆成为宝,华徧覆地,悬缯旛盖,香树华树,皆悉庄严。
所以这个时候,三千大千世界都变成宝了,满地都是华,到处都悬挂着丝绸、旛盖,四处都是香树、和开满华的树,非常的庄严。
这到底是谁的神通力,能够使大地变为宝呢?那当然是释迦牟尼佛的神通力,释迦牟尼佛有无量的神通力,所以祂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都变成宝。
那你说,有些人他也有咒术、也有幻法,也能够变,还有一些鬼神、龙王、或者是诸天,他们也有一些神通力,那也可以变化出一些东西来,但是能够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变为宝的,只有佛有这样的神通力,其它都办不到,就算是大梵天王他也做不到,因为刚才讲的这些众生里面,就是大梵天王的神通力最强,可是也没有办法把三千大千世界都变为宝,所以只有靠佛的神通力可以做到。
所以,佛现在就能够使三千大千世界的香树、华树,还有一切土地都变得非常庄严,还有也能够使一切的众生心转为和善,这就说明正报、依报都已经转变了,佛祂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佛庄严这个世界是为了要说般若波罗蜜,前面我们也曾经讲到,为什么要使众生的心变为柔软,同样的道理,你心不柔软,佛说般若波罗蜜没办法契入,所以现在佛先把这个世界变得非常的庄严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说般若波罗蜜,那也是为了十方世界的菩萨,这些大菩萨要来,还有诸天、还有世人也要来参加这个殊胜的法会,所以佛要庄严这个世界。
这种情况就好像,譬如说,我们家要请客,是不是要打扫打扫?把它弄整齐清洁,要布置一下,因为要款待客人,同样的情况,如果是一家请客,就庄严一家;一个国家请客,就庄严一个国家;转轮圣王如果要请客的话,就要庄严四天下;大梵天王如果要请客,他就要庄严三千大千世界;佛祂现在要请他方的这些大菩萨,还有诸天、世人来作客,所以祂要庄严这个世界,同时也是为了要使众生看到这个变化,突然把三千大千世界变为宝这么样的殊胜,变化得这么庄严,众生看了,他就会生起大菩提心,大菩提心一生起的话,他就开始发愿,我愿怎样、怎样……,就成就了很多菩萨的大事业,成就了菩萨的大事业,就能够得到大果报,等到他受这些大果报的时候,他又不断地再发大菩提心,就这样展转增上,一直增上,一直到你成佛的资粮圆满,你就成佛了。
这就是佛为什么要庄严世界为宝的另外一个用意在这里,希望众生见到这么殊胜、这么庄严的世界,他就开始发大菩提心,种下他将来成佛的种子。
佛所变化出来的宝,和人间的宝有什么不一样呢?当然佛现在庄严一切世界的宝,当然是最殊胜的,就算是诸天有再大的神通力,也没有办法变出同样的境界,为什么?诸天的神通力没有办法到达,就是因为现在这个神通力是从佛的大功德所出生出来的,这个就没有了,只有佛有这个大功德,其它天人没有这个大功德,所以没有办法变现出这样的一个境界出来。
我们继续看:
譬如华积世界,普华世界,妙德菩萨,善住意菩萨,及余大威神诸菩萨,皆在彼住。
就好像华积世界、普华世界,这些世界里面有妙德菩萨,就是指文殊师利,有文殊菩萨,还有善住意菩萨,以及其余有大威德、大神力的诸菩萨都在那里住,就是都在这些世界住,在华积世界、跟普华世界。
它说「譬如」,就是「好像」,为什么说「好像」华积世界、普华世界呢?它为什么不说其它的世界,不用其它的世界来比喻?而用这两个世界来比喻呢?那是因为这两个世界经常有清净的华,华积世界就是都积满了清净的华,所以经常都有清净的华,现在释迦牟尼佛把娑婆世界一下子就变成到处都是清净的华,所以这个境界很像华积世界、普华世界,所以它就用这两个世界来作比喻。
奇怪了!十方另外还有很多清净的世界,譬如说,我们最熟悉的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它为什么不用西方极乐世界来作比喻?刚才说过了,因为有清净的华嘛,可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阿弥陀佛的世界不如华积世界,完了!念佛的、修净土的抗议,我们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最殊胜的,你现在居然说不如华积世界,怎么可以这样说呢!这是为什么呢?它是有原因的。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所成就的,他的愿力所成就的,他发愿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之前,他是法藏比丘的时候,他曾经去参观各各净土,当时是世自在王佛带领法藏比丘去参观了十方的清净世界,一共参观了多少个呢?两百一十亿这么多个清净世界,十方的清净世界,一共参观了两百一十亿个佛剎土,参观然后回来就发愿,我要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应该是很殊胜,那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因为法藏比丘的功德力不够的关系,功德力薄弱的关系,所以没有办法见到上等美妙的清净世界,功德力不够,看不到,就是超过他功德力之上的那些上方的世界,非常清净美妙的世界,因为他功德力不够,见不到,所以他就见到那一些也很殊胜啦,所以他回来就发愿,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因为他见的不是最上妙的世界,现在讲的这个华积世界,就是上妙的世界之一,上等美妙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说这个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世界不如华积世界的缘故就在这里。
所以现在它不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来作比喻,而用华积世界来作比喻,除了它有清净的华徧满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是重点。
为什么说文殊师利、善住意菩萨,还有很多大菩萨,为什么不说?譬如说普贤菩萨,他是大菩萨来的,为什么不说普贤菩萨在里面住?要说文殊师利、还有善住意菩萨在这个世界里面住呢?因为普贤菩萨没有一定的住所,他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呢?普贤菩萨的每一个毛孔经常能够出现诸佛世界、还有诸佛菩萨,每一个毛孔都可以现出佛世界、还有诸佛菩萨,每一个毛孔经常都能够现出这样的境界来,现出这些诸佛世界、还有诸佛菩萨做什么呢?徧满十方来度化一切众生,所以没有一定的住所,因为他可以徧满十方,随时都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去度众生,所以我们不能说他住在那里,他没有一定的住处。
为什么提到文殊师利菩萨呢?它就是可以形容了嘛,因为文殊师利菩萨他就可以分身变化入五道,他有时候是变作声闻,有时候作缘觉,有时候作佛身来度化众生。
像《首楞严三昧经》里面就说到,文殊师利菩萨在过去世曾经作龙种尊佛,七十二亿世作辟支佛,那就是说都可以形容的,他在那边、那边……,都是可以用言语来述说的,可是普贤菩萨他的境界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述说的,他的境界是没有办法测量的,所以他没有一定的住处,如果你一定要说他住在那里的话,我们应该说他在十方一切世界中住,只能这样说了,因为他任何地方都可以去,所以一定要说他住在那里,就是住在十方一切世界中。
而且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经文上不是说「以及其余有大威势、大神力的诸菩萨」?有大威力、大神力,那也应该包含了普贤菩萨也在里面,因为普贤菩萨也一定是有大威势、有大神力,所以这句话也可能就是普贤菩萨也在里面住了,因为十方世界都可以去,有这句话也表示普贤菩萨也可以在这个世界住,只是他不是这一个地方,他可以徧满十方世界。
我们继续看:
尔时,佛知一切世界,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揵闼婆、人、阿修罗等,及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一切皆集。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知道一切世界中的天世界、魔世界、梵世界、沙门、婆罗门、天、揵闼婆、人、阿修罗等,还有大菩萨(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绍尊位者,就是将来要继承佛位的,就是一生补处的这些大菩萨们,一切都来这边会集,准备听佛说般若波罗蜜。
我们又要问了,佛的神通力无量,大家都来了,一切十方的众生如果全部都来参加这个殊胜的法会的话,那不是要闹空城计了吗?所有的世界都来会集了嘛,一切世界应该都空了,这个表示佛有无量的神通力,可是如果你现在说众生没有办法全部都来的话,好像又显得佛的神通力还是有不能够到达的,因为没有办法全部都来嘛,是不是这样子呢?十方的众生不会全部都来,为什么呢?因为诸佛的世界无量无边,如果全部来的话,就表示世界是有边的,所以不可能全部都来,因为诸佛世界无量无边,所以不可能全部都来,全部都来表示它有边,才全部都来,这是第一个理由,是不可能全部的十方世界的众生都来。
而且,十方世界有各自他们的佛,也都在说般若波罗蜜,所以有一些众生还是留在那个地方,听那边的佛在说般若波罗蜜,所以就可以不用到娑婆世界来听佛说般若波罗蜜,所以不可能十方的世界一切众生都来。
既然有十方诸佛都在说般若波罗蜜,那十方诸菩萨为什么要来娑婆世界呢?在他的世界听佛说法一样嘛,都是说般若波罗蜜,干嘛跑这么远来?还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刚才已经讲过了,说会来的都是过去和释迦牟尼佛有缘的,所以会来,因为有缘,所以会来。
第二个理由,就是一切菩萨的本愿,他们都曾经发愿,发什么样的愿?就是说只要有说般若波罗蜜的地方,我都要去听受、要去供养,这是他们过去曾经发的愿,所以现在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佛要说般若波罗蜜,他们依他的本愿力故,所以要来娑婆世界听佛说法,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还有他可以用这个来示现众生说,我们都从这么遥远的地方来供养法了,你们在这个世界,为什么不供养呢?还有这一层的意思,就是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来供养法,供养法的意思,就是刚才讲,他们去听受、去供养,所以这些菩萨从这么远的地方来,就是要亲身供养,要以这个亲身供养的力量来累积功德,成佛的资粮,所以他们这么远来供养法,在这边的众生就会觉得这么远都来了,那我也顺便供养一下好了,所以有这一层的意思在里面。
请十方的大菩萨都来,而且前面说了,佛现了七次的神通力,使众生都来会集,这样说的话,佛是不是对祂所要说的法有执着呢?因为祂执着般若波罗蜜这个法,因为执着这个法,所以希望大家都来听,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是这个意思,当然不是嘛,因为般若波罗蜜甚深、难知、难解、不可思议,所以要会集十方的大菩萨来作听法众,那些初发心的菩萨一看到十方的大菩萨都来了,马上就生起信心,好乐闻法的心马上就生起来了,因为看大菩萨都来了,那我这个初发心的菩萨也应该要好好地、很恭敬地来听闻,所以佛为什么要显神通力,让十方的大菩萨都来会集呢?就是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能够生起信心,还有好乐闻法的心。
我们看原文上面有说天世界,我们知道一般说天,就是包含了欲界天、色界天、跟无色界天,可是它为什么还要说魔世界、梵世界?为什么要另外说魔世界跟梵世界呢?因为说天世界,就应该已经包含了魔世界跟梵世界,这边的魔世界,就是指他化自在天,欲界天的第六天,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就是现在讲的魔世界;梵世界,指的是色界的初禅天,我们就知道欲界的第六天、还有色界的初禅天都是属于天界,所以天世界应该就包含在里面了,为什么要另外说魔世界跟梵世界呢?当然有它的理由。
为什么要另外说魔世界?因为魔王是一切欲界天的天主,所以要另外说,而且魔王经常来扰乱佛,现在他居然要来听佛说般若波罗蜜,这个平常都扰乱佛的,现在居然要来听法了,其它人看到了之后有什么反应?就更增加他的信心,魔王都来听了,这一定是不得了的殊胜的大法,所以可以增加其它众生的信心,所以要另外说,特别说,魔世界也来了,魔王也来了,也来听法。
为什么要另外说梵世界呢?因为我们知道色界天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什么它只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什么不说呢?我们知道要听佛说法必须要有眼识、耳识要都在,可是二禅、三禅、四禅,你们修过禅定的就知道,入二禅、三禅、四禅什么境界?眼识有没有作用?耳识有没有作用?你们证到的说一下,二禅以上,前五识都不起活动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暂时不起作用了,所以他可不可以见佛闻法?没办法。
初禅呢?初禅五识都有吗?你们证到初禅的再讲一下,初禅五识都有吗?是的举手,不是的举手,不确定,初禅,鼻识跟舌识暂时不起活动,还有眼识、耳识、身识、意识,鼻识、舌识暂时不起作用,所以他可以见佛闻法,所以为什么只说梵世界,没有说到其它二禅、三禅、四禅,只说到初禅天来参加会集到这个会场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初禅天可以听佛说法,而且他离欲界又近,所以我们说他也来参加法会。
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比较广义的解释这个「梵」的意思,梵,就是离欲清净的意思,所有的色界天都已经离欲清净了,所以说梵世界,其实就包含了所有的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在里面,这是另外一个梵的解释,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为什么只说沙门、婆罗门,不说国王、长者这些身分地位很高的?为什么要说沙门、婆罗门呢?因为人道当中最尊贵的就是国王了,还有长者也是受到众人的尊敬,为什么不说他们呢?我们当然是要推出那个最有智慧的人作代表,代表人道,人道当中最有智慧的就是沙门、婆罗门,沙门是出家人的代表,婆罗门是在家人的代表。
沙门因为他们都不执着一切了,一心追求道业;婆罗门呢?他们是多学问、多智慧,一心追求福业,在家众当中,如果说他七世都是清净,年满六岁就可以受戒成为婆罗门,所以现在讲的沙门和婆罗门都是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所以我们说他们来参加法会,其它的人因为心里面都是想着世间的快乐,每天都在想怎么追求世间的快乐,所以我们就不提他们了,这里就不提他们,只说沙门跟婆罗门的原因在这里。
前面也说过天世界了,可是后面为什么又来个天呢?前面说若天世界,后面又来一个若天,这样是不是重复了?没有,没有重复,前面的天世界,指的是四天王天、还有忉利天,就是欲界天的第一天跟第二天,是四天王天跟忉利天。
现在说的天,指的是欲界天的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还有爱身天。
夜摩天就是欲界的第三天,兜率天就是欲界天的第四天,化乐天是欲界天的第五天,还加上一个爱身天,爱身天我们平常比较没有听过这个名称,它是在六欲天还要在上面,六欲天之上。
为什么叫爱身天呢?因为它的身形色像绝妙、可爱,所以我们叫做爱身,就是可爱之身的意思,我们称为爱身天,因为它的身形、还有色像都绝妙的可爱,所以叫做爱身天,就是可爱之身。
为什么这里只说揵闼婆,没有说其它的鬼神、或者是龙王?为什么没有说呢?那是因为揵闼婆他是属于天道,鬼神是属于鬼神道,龙王属于畜生道,所以没有说。
揵闼婆,我们知道他是诸天的乐神,音乐,乐神,所以他都是跟着诸天走,诸天到那里,他就跟到那里,所以他是属于天道的众生,他们心地很柔软,但是福德力比天小,他的福德力比诸天的福德力要小,可是他的心地非常的柔软,他都是跟着天人一起的,所以他是属于天道的众生,所以这边就没有再另外提鬼神、还有龙王的原因在这里。
前面已经说了沙门、婆罗门,这边为什么又说人?这里所说的人指的是东胜神州、南赡部州、西牛货州、北俱卢州这四天下所出生的人,所以和刚才讲的沙门、婆罗门是不一样的内容。
那提阿修罗,阿修罗大家都很熟嘛,就是心地很凶暴的、很凶恶的,喜欢鬬诤的,跟天人打仗的,但是他也是有优点,他的优点是什么?他可以不破戒,这点我们就输他了,他喜欢修大布施、喜欢修福业,所以他的福报很大,可是瞋心很重,嫉妬心很强,心地很凶恶。
最后一个问题了。
为什么没有看到地狱、畜生、饿鬼道的人来听法呢?人道、天道这些大菩萨统统都来了,就是三恶道没有来,为什么呢?因为地狱道的众生太痛苦了,心乱,因为都在受苦,心非常的烦乱,根本没有办法听受佛法;畜生道的众生又太愚痴,所以也不能够接受教化;饿鬼道的众生,就是长时间都在饥饿、饥渴,又饿又渴,他长时为饥饿所苦,都在这个痛苦当中,不是很饿、就是很渴,所以也没有办法听受佛法,因此我们这边没有提三恶道的众生来参加法会。
其它的大众都已经会集到这边,准备听佛说般若波罗蜜了,佛还没开始说。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十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
经文(卷十一)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看原文:
佛告舍利弗:
就是佛告诉舍利弗说。
现在佛要开示的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属于大乘法。
我们知道,舍利弗是属于声闻小乘的弟子,为什么是对他说,而不是对菩萨说呢?因为舍利弗是所有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所以佛要告诉舍利弗。
像佛祂就曾经说过,在一切众生的智慧当中,除了佛以外,如果有人要比较舍利弗的智慧和多闻的话,不及他的十六分之一。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舍利弗他才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背诵十八部的外道经典,而且还通达明了里面的义理,才八岁。
怎么证明他这么厉害呢?那就是当时摩伽陀国,它有两条龙王兄弟,这两条龙王兄弟,他都是在适当的时候下雨,所以就使得国家五谷丰收,没有饥荒,所以人民在感念之余,就在每年的二月,到龙王住的地方去举办辩论大会,同时也在这一天,大家一起欢乐过一天。
到了这一天,就按照往常的规定,布置四个高座,这四个高座,一个给国王坐、一个给太子坐、一个给大臣坐,另外一个高座就是给辩论的人坐。
这个时候,舍利弗才八岁,他看到四个高座在那边,他就问旁边的人说:「这四个高座,是为谁设的呢?」旁边的人就回答他说:「这个就是替国王、太子、大臣、还有参加辩论的人设的。
」这个时候,舍利弗就观察坐在辩论高座台上的那些参加辩论的人,发觉他们的神情还有架势,好像都没有胜过自己的,所以他就走到高座上面,然后双腿一盘。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就用很疑惑的眼神看着他,大家心里都在想说,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年幼无知?搞不清楚状况就爬上来,觉得很好玩呢?要不然,就是他的智慧和胆量超过一般人?大家都觉得很疑惑,这个小朋友怎么就爬到高座上面去。
这些参加辩论的人,每一个都瞧不起他,认为他年纪太小,就懒得跟他辩论,就说我派我年轻的弟子辈的,跟他一较高下就可以了,不用师父自己出马。
可是没想到舍利弗的回答,不论是宗旨、还是意趣、还是言辞、还是义理,都非常的精采绝伦,超乎大家的想象,所以获得一切论师的赞赏。
不管他是愚痴的、还是有智慧的,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论师,全部都被他降伏。
这时候,国王也很高兴,所以立刻就传令下去,给他一个封赏,就是封一个聚落给他,就是一个村庄,把那个地封给他,而且国王还亲自坐上了大象的车,一路上摇铃告示当时的十六个大国、还有六个大城市这个消息,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的欢欣鼓舞。
这个就是舍利弗才八岁,就已经可以降伏那些外道的大论师了。
他慢慢长大,后来他就认识了一位专门帮人家占卜吉凶的大相师,他就是目揵连。
他们两个,一个是才智出众,一个是个性豪爽,如果要论他们的才能跟智慧,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如果是论道德品行,也是不相上下,所以他们两个就经常的形影不离,同进同出,结为生死之交。
他们后来也都是因为厌倦世间,出家学道,都作了外道梵志的弟子,所以他们之前是修学外道的。
可是他们不管是多么精进地求道修行,都是没有办法证道,所以他们就相约,互相约定说,只要谁先找到好老师,就一定要告诉对方。
有一天,阿说示(阿说示就是五比丘之一,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批度的五位比丘其中的一位,叫做阿说示)。
有一天,阿说示他披着袈裟、拿着钵,进入王舍城乞食,舍利弗就看到阿说示,觉得他的仪容跟服装很特别,而且他走路的时候,不是这样东张西望,非常有威仪,收摄六根,表情寂静安然,所以他就被他吸引了,就过去问他说:「你是谁的弟子啊?你的老师是什么人啊?」阿说示就回答说:「有一位释迦族的太子,因为厌恶老病死苦而出家学道,最后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他就是我的老师。
」舍利弗就说:「那你可不可以把你老师教你的,跟我说一说呢?」阿说示回答说:「我的年纪还小,学道的时间也很短,对于如来这么深广的法教,我又怎么能够说得清楚呢?」他不愿意说。
舍利弗就说:「也不是叫你讲得很深,对不对?你只要简单说重点就可以了。
」阿说示就说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我的老师就是这么说的。
」舍利弗听了之后,马上随文入观,就是听到这个内容,随文入观,马上契入那个境界,居然当下证得了初果。
证果之后很欢喜,想赶快回去报告目揵连。
可是,目揵连一看到他的神情就知道,你今天不一样!因为证果了嘛。
所以远远看到他,他的神情充满了祥和喜悦,所以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已经得到甘露法味了?赶快告诉我!」舍利弗就把刚才听到的内容说了一遍,目揵连听了之后,他就说:「你再说一遍!」然后舍利弗就再说一遍,目揵连当下也证得了初果。
之后,他们就带了两百五十位的弟子,随佛出家,最后都证得了阿罗汉。
我们知道这两位,一位是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一位是神通第一,所以像这一类的功德很多。
所以,舍利弗他虽然是阿罗汉,而佛现在要把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向他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众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
我们现在就要讲「舍利弗」这个名字的来源。
他为什么叫舍利弗呢?他的名字是父母帮他取的呢?还是说依他所行的功德来命名呢?这个是父母帮他取了一个名字,然后大众叫他舍利弗,我们现在来讲这个因缘。
当时在阎浮提当中,最安乐的国家就是摩伽陀国,国都叫做王舍城,国王叫频婆娑罗。
王舍城中,有一位婆罗门的论议师,名字叫做摩陀罗,因为他善于论议,所以国王就赐封给他一个县城,离王舍城不远,就封一块地给他,他就在那边成家。
结果他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儿,眼睛长得很像舍利鸟的眼睛,她的眼睛长得很像舍利鸟的眼睛,所以大家就叫她舍利。
后来,他的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膝盖骨特别大,所以就叫他拘絺罗。
拘絺罗,就是大膝盖的意思。
这位婆罗门有了家室以后,就专心在养儿育女上面,过去所学的这些经书就放在一边,也没有再学新的。
这个时候,南天竺有一位婆罗门大论议师,叫做提舍,也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他对于十八种吠陀大经也都能够通达明了。
所以他有一天,进入王舍城的时候,他的装扮很奇怪,他头上戴着火,用铁片包住肚子,人家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他就回答说:「我学的经书太多了,怕我的肚子被撑破,所以我要用铁片把它包起来。
」就是满腹经纶的意思。
大家又问他说:「那你头上为什么要戴着火呢?」他回答说:「没办法,因为太黑闇了!」现在明明太阳这么大,你怎么说太黑闇了呢?结果他就回答说:「黑闇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没有太阳照,所以黑闇;另外一种,是因为愚痴,所以黑闇。
现在虽然太阳很大,但是众生太愚痴,所以还是黑闇啊!还是太黑闇啊!」大家就说:「那个是因为你没有遇到婆罗门摩陀罗的关系,你如果遇到他的话,保证你肚子马上缩回去,头上的火也马上变得很闇淡。
」这个时候,提舍就走到鼓旁边去敲打论议的鼓,国王听到了之后就问说:「这个是谁在敲鼓啊?」大臣就回答说:「南天竺有一位婆罗门,叫做提舍的,他是大论议师,他现在想要找人论议,听说你们王舍城有一个厉害角色,要找他挑战一番,所以他现在就打鼓挑战。
」国王也很欢喜,有人来挑战了,有戏可以看了。
所以他就说:「王舍城谁最厉害?」那当然就是摩陀罗最厉害。
好,安排一个时间让他们较量、较量。
摩陀罗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就心里很怀疑自己说,我已经把所学的丢到一边这么久了,也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也不知道还有没有能力跟他论议。
所以到了论议的那一天,他就很勉强的去参加。
在半路上,他看到有两头公牛正在角力,在斗牛,他心里就在想说,假设这头牛是我,那头牛是对方,我现在占卜看看,是那一个胜?结果是代表他的那头牛斗输了,所以他心里就很懊恼,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预兆,心里也起了大忧愁。
正要进入会场的时候,他又看见有一个女人,挟着一瓶水,走到他的面前,跌了一跤,刚好走到他的面前跌倒,然后水瓶破掉了,他觉得说:这又真是太不吉利了!所以就很不开心。
等到进入会场之后,他看见那位论师,神采奕奕、意气风发,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他心里就想说:我是稳输的,我一定是不如对方。
结果论议的结果,果然是自己输了。
国王这个时候就很高兴,认为他有大智慧,又要封一块地给他,大臣就赶快劝,在旁边劝说:「不可以!不可以!国王不可以这样子,你看到一个聪明的人来,你就封给他一块地,那以后很多聪明的人来,你就一直封地。
可是你对你国家有功的大臣,你就从来没有封地。
」他说:「你这样只专门宠爱以言语论议的论师,恐怕不是治理国家之道。
」国王听了之后,觉得蛮有道理的。
那怎么办呢?不要再另外封一块地,那怎么办呢?因为现在摩陀罗他既然不如对方,他原来有封一块地,现在就把他的那一块地转让给这位胜利的人,那如果以后又有人胜过他的话,他就再把那个封地再转给那个胜利的人,永远就是那一块,看谁赢了,就把那一块地转让给他,这样就不用一直封地、一直封地。
国王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所以就把那一块地转让给提舍。
摩陀罗既然输了,他就想:好吧,我就万缘放下,我就去追求我的志向、追求我的理想吧!因为前面有家累,现在他怎么办呢?他就跟提舍说:「你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我决定把女儿嫁给你,我的儿子也托付给你,我要到遥远的国度去追求我本来的志向。
」就这样,提舍就娶了摩陀罗的女儿。
他的女儿就叫舍利,所以当舍利她怀孕的时候,她就作了一个梦。
她梦到有一个人,身上披着盔甲,手里拿着金刚,把一座山、一座山摧破,一群的山,很多的山,他用金刚一个、一个,把每一座山摧破,最后站在一座大山的旁边。
醒过来之后,她就告诉提舍,她作了这个梦。
提舍就跟她说:「妳将会生一个男孩,他能够摧伏一切的论师,只是不能够胜过一个人,最后还要作为他的弟子。
」舍利怀孕之后,也变得很聪明,非常会论议,所以她的弟弟叫做拘絺罗的,每次跟她辩论的时候,就输她。
他知道不是她姊姊的缘故,而是她姊姊肚子里面怀的那个小孩,他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现在还没有出生,就已经这样子,何况出生之后,那到时候一定是输他了。
所以他离开家到南天竺去求学问,终于读通了十八种经论,而且非常的通达明利,十八种经论都非常的通达明利。
因为精进到没有时间剪指甲,所以当时的人就叫他长爪梵志,指甲很长,长爪梵志。
他姊姊的儿子出生七天之后,就抱去给他的父亲看,那他的父亲就心里面想说:我叫做提舍,那就随我的名字,叫这个小孩子叫做忧波提舍。
忧波的意思,就是随逐的意思。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叫他忧波提舍,而要叫他舍利弗呢?因为当时的人,很尊重他的母亲,认为他的母亲是一切女人当中最聪明的,所以就叫他舍利弗。
弗,就是儿子的意思,舍利的儿子,所以叫舍利弗,这就是舍利弗名字的来源。
另外还有一个因缘,就是舍利弗的本愿,要当释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的弟子,叫做舍利弗,所以是他本愿因缘的名字,所以叫做舍利弗。
所以这个名字有两个因缘,我们知道他名字的来源。
我们再继续看原文:
「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
就是菩萨摩诃萨如果要以一切种智来了知一切法,就应当要熏习修行般若波罗蜜。
什么是一切种智呢?就是不但善了知一切法的空相,同时又善了知一切法的差别相,这种空有不二、空有双融的圆满智慧,我们就叫做一切种智。
像了知一切法的空相,这个我们称为一切智,这是声闻缘觉小乘,他们的智慧只有到达了知一切法的空相而已。
菩萨因为他要度众生,所以他要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所以他不但了知一切法的空相,还要了知一切法的差别相,了知一切法的差别相,他就有智慧、还有善巧方便来随缘度众生。
现在形容这个智慧,是佛圆满的智慧,就是不但了知一切法的空相,还有一切法的差别相,还要空有双融、空有不二,这才是佛圆满的智慧,这个我们就称为一切种智。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菩萨摩诃萨,如果要以一切种智来了知一切法,就应当要熏习、修行般若波罗蜜呢?」前面佛为了要说般若波罗蜜,所以示现了种种的神通变化,现在已经示现完了,就应该马上开始说了,为什么要等舍利弗问,然后祂才说呢?我们知道,佛法本来就应该这样,要先有人问,然后佛才回答。
因为舍利弗知道般若波罗蜜,是甚深、微妙、难知难解的法,以他的智慧,是没有办法完全的理解,所以他要问佛。
舍利弗虽然智慧第一,但是和佛的智慧相比的话,就好像幼儿园小朋友的程度。
怎么证明舍利弗的智慧不如佛呢?又要讲一个因缘故事。
譬如在《说阿婆檀那经》里面有说到:有一次,佛在祇桓精舍,傍晚四点左右的时候,佛在经行,舍利弗就跟着佛经行,佛走在前面,舍利弗跟在后面经行。
这个时候,突然有一只老鹰在追一只鸽子,这只鸽子就很惊恐的飞到了佛的旁边,这个时候,佛就从那边经过,佛的影子刚好盖覆到鸽子的身上,鸽子全身就安稳下来,恐惧立刻消除,不再发出很惊恐的声音。
佛的影子这样过去了,接下来就是舍利弗的影子,覆盖在鸽子身上的时候,鸽子立刻又全身颤抖,又开始发出惊叫声,就好像刚刚飞来的时候,非常惊恐,很害怕那个样子。
舍利弗就很奇怪,他就问佛说:「佛和我的身体,都已经没有贪瞋痴三毒了,可是为什么佛的影子遮住鸽子的时候,鸽子就不再惊叫,也不再恐怖了呢?而我的影子遮住鸽子的时候,鸽子就会惊叫,又全身颤抖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同样都已经没有贪瞋痴三毒了。
这时候,佛就回答说:「那个是因为你三毒的习气,还没有完全尽除,你虽然已经没有三毒了,但是你还有习气。
」像我们知道,证得阿罗汉,已经没有贪瞋痴,但是他还有习气未断,就是这个缘故,所以鸽子的恐怖不能够消除。
「好了,你现在就观观看,看这只鸽子宿世的因缘,看牠作鸽子已经几世了?」舍利弗就马上进入宿命智三昧当中,观看这只鸽子的前世,发觉牠上一世也是鸽子,再上一世还是鸽子,这样一世一世往前看,一直是鸽子,一直看到八万大劫,都是一只鸽子,超过八万大劫以前,就看不到了,因为他的宿命通只到这里,他的智慧的观照只能够到八万大劫。
舍利弗出了三昧之后,就向佛报告说:「这只鸽子在八万大劫之中,都是一只鸽子,八万大劫以前就不知道了。
」那佛就说:「你不能够完全知道过去世,那你就试试,看观牠的未来世看看,看牠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子身?」舍利弗又立刻进入愿智三昧当中,来观看这只鸽子,发觉牠下一世还是当鸽子,下一世、下一世还是鸽子,鸽子、鸽子……一直到八万大劫都是鸽子,超过八万大劫以后,他也是不知道了,能力只有到这边为止。
所以他从三昧出来之后,舍利弗又向佛报告说:「我看到这只鸽子下一世、下二世乃至八万大劫,都脱离不了鸽子身,八万大劫以后,我就不知道了。
」他说:「我不知道过去和未来的极限到那里?八万大劫以后,到底还有多长、多远?我实在是不知道了,所以我没有办法观察这只鸽子,什么时候才能够脱离鸽子身?」佛这个时候就告诉舍利弗说:「这只鸽子在超过了声闻、辟支佛所能够知道的八万大劫之后,又再如恒河沙等大劫当中作鸽子(那又是很长的一段时间)。
等到业报受完了以后,才能够脱离鸽子身,在五道当中继续地轮回,最后终于能够得人身了。
他在做人之后,做了五百世,他在做了五百世的人之后,就变成一个有利根的人,非常利根的人,当时刚好有佛出世,佛在度完了无量阿僧祇的众生之后,就入无余涅盘。
可是佛涅盘之后,佛法仍然在世间流传。
这个人受了五戒,成为优婆塞。
有一次,因为他听闻比丘说法,他赞叹佛的功德,他听到佛的功德之后,他就初发心,说我一定要成佛。
初发心之后,修了多久呢?三大阿僧祇劫,行波罗蜜,圆满十地之后,终于成佛了。
他在度了无量众生之后,也是最后入无余涅盘。
」佛就把牠所有的将来会发生什么,一直到牠成佛的这段因缘,全部把它讲出来了。
这个时候,舍利弗就向佛忏悔说:「我对于一只鸟都没有办法知道牠的本末,更何况是一切法?当然没有办法圆满了知一切法。
我如果知道佛的智慧是这么深广的话,我为了要成就佛的智慧,就算是进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的苦,我也不以为难。
」也不觉得说它很困难,就是说宁愿受这么多的苦,我也发愿要成就佛的智慧。
所以,以这个故事来说,就可以说明舍利弗的智慧不如佛,因为舍利弗对一切法不明了,所以要问佛。
我们再看原文: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
佛告诉舍利弗说:「菩萨摩诃萨,他是不住在法中,而是住在般若波罗蜜中,因为已经没有『布施』这个法了,因此能够圆满具足布施波罗蜜。
」「已经没有布施这个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知道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还有布施的财物,这三个都是不可得的,就是我们说的三轮体空。
所以,什么时候你圆满布施波罗蜜?就是你什么时候做到三轮体空,心里面已经没有布施的这个法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圆满具足布施波罗蜜。
这个「檀」,就是布施的意思。
有人问说: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啊?有六种说法。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第一种说法,有人说,无漏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可是我们知道,菩萨他还没有断尽一切的烦恼,那怎么能够行无漏的智慧呢?菩萨虽然没有断尽一切烦恼,但是他可以行相似的般若波罗蜜,相似的无漏般若波罗蜜,所以因此也可以说是行无漏的般若波罗蜜。
所以,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已经断尽烦恼,清净的菩萨;一种是没有断尽烦恼,不清净的菩萨。
像已经断尽烦恼,清净的菩萨,就可以行无漏的般若波罗蜜。
这是第一个说法,什么是般若波罗蜜?无漏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如果菩萨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又何必再修行般若波罗蜜呢?菩萨虽然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但是他的所知障还在,还没有证到十地,也还没有庄严佛土,也还没有教化众生,所以还是需要修行般若波罗蜜。
一般断烦恼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已经断除贪瞋痴三毒,心不染着人、天的五欲;第二种,是虽然已经不染着人、天中的五欲,但是对于菩萨的功德和果报的五欲,还是不能够舍离的,像这样的菩萨,就应该修行般若波罗蜜。
譬如,说一个没有办法抵挡五欲的例子。
有一次,长老阿泥卢豆,这位长老他在树林里面坐禅的时候,净爱天女来诱惑他,为什么叫净爱天女呢?净爱天的天女,清净可爱的天身,所以叫做净爱天,那边的天人都是非常清净可爱的天身,所以叫做净爱天。
净爱天的天女(他正在打坐)就来考验他、来诱惑他,看他会不会心动。
他虽然人在坐禅,心到底会不会动?这个时候,阿泥卢豆就把天女,美妙的天身,把它观成不净观,我们都修过,发毛爪齿皮……,就开始观,把这些美妙的天身观成不净的三十二个不净物的假合,不要受她的诱惑,可是办不到,天女的天身太可爱了,办不到。
再观,青黄赤白,它又是另外一个观修的方法,把她观成青色、黄色、红色、白色,观了半天,还是观不成。
没办法,最后阿泥卢豆只有把眼睛闭起来不要看,说:「各位姊妹!各位姊姊!请妳们离开吧!拜托妳们离开吧!」所以这个时候,天女就消失不见。
这个说明什么呢?就是天界福报的身形都是这么诱惑人了,那更何况是菩萨无量功德所成就的果报的五欲,即使是证果的阿罗汉,都没办法抵挡。
所以,我们就要讲一个例子了。
有一次,乐神甄陀罗王,这是乐神的名字,他叫做甄陀罗王,他率领了八万四千名的甄陀罗,来到佛的处所,这么多,八万四千这么多。
要供养佛,音乐供养,所以他们就弹琴、唱歌来供养佛。
这样子弹啊、唱啊,唱到整座须弥山王,还有山上的树木、人民、动物,大家都闻乐起舞,都很欢乐,大家都开始跳起舞来了。
这时候,佛身边的这些大弟子,也一个、一个都坐不住了,包含了大迦叶,座位上都坐不住。
所以,天须菩萨就问长老大迦叶说:「你长老不是行十二头陀法第一的吗?(苦行,行头陀法)你专门行苦行的,苦行第一的,头陀第一的,为什么你是没有办法很安静地坐在你的座位上呢?」大迦叶就回答说:「三界的五欲,它是不可能摇动我的心,但是现在甄陀罗王的音乐声,是菩萨的神通功德果报力量所发出来的音声,那我就没办法了。
我即使证得阿罗汉,也没有办法抵挡。
所以我才会坐不住,并不是我有心坐不住,我实在是我的定力不够抵挡。
」所以,像这一类对菩萨功德还有染着的情形,就应该要修行般若波罗蜜,他虽然对世间的五欲六尘都已经不动心了,可是对这个菩萨的神通功德所变化出来的五欲,他就是没办法抵挡的。
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有人说,般若波罗蜜是有漏的智慧。
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他到菩提树下才断了烦恼,在这个之前,虽然有大智慧,有无量的功德,但是烦恼没有断,所以,菩萨的般若波罗蜜,是有漏的智慧。
这又是一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呢?也有人说,从初发心,一直到坐到菩提树下成佛之前,这个中间所有的智慧,都叫做般若波罗蜜。
到了成佛的时候,这个般若波罗蜜,就会转为萨婆若。
我们常常看到经论上写萨婆若海,那个就是比喻佛果地上的圆满的智慧,叫做萨婆若,这个是以佛的果地的名称,叫做萨婆若。
这是第三种说法。
第四种说法,也有人说,菩萨有漏的智慧、和无漏的智慧,都可以叫做般若波罗蜜。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他是观照诸法空相,就是观照涅盘之相。
涅盘,就是不生不灭,叫做涅盘。
他是观照这个而修行佛道,所以菩萨的智慧,应该是无漏的,因为涅盘是无漏的,他观照涅盘的法来修行的话,他的智慧应该是无漏的,所以说,般若波罗蜜是无漏的。
但是,它同时也是有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没有断烦恼,没有了生死之前,菩萨的智慧应该都是有漏的智慧,所以这个时候的般若波罗蜜是有漏的智慧。
所以第四种说法,就是菩萨有漏的智慧、和无漏的智慧,都称为般若波罗蜜。
第五种说法,也有人说,菩萨的般若波罗蜜,是无漏无为的,不可见无对的。
无漏无为的,无漏,就是不跟烦恼相应(漏,就是烦恼的意思),没有渗漏的意思,不跟烦恼相应。
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有为,是生灭法;无为,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灭的。
所以就形容,什么是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呢?就是它不再跟烦恼相应了,也不是生灭法,它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是般若波罗蜜。
而且,它是不可见无对的。
不可见,就是我们眼识面对色尘,这个是可见、可对的;现在的般若波罗蜜,是不可见,是不可对的,意思就是说,般若波罗蜜,不能够用我们的五根、或者是五识去面对的境界,不是我们五根、五识可以去面对的境界,所以它不是用感官可以经验到的,所以你想要用你的五根、五识去了知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话,是做不到的,因为它不是我们的五根、五识可缘的境界,这个叫做不可见无对。
第六种说法,也有人说,般若波罗蜜是没有一定的相貌,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不能说它常,也不能说它无常;不能说够它空无,也不能够说它实有(不能说它空,也不能说它有),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
它没有一定的相貌,所以你没有办法形容它的,它也是超出你的思惟想象的,也没有办法用言说说清楚的。
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它不属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五阴),它不属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也不属于十二入,也不属于十八界;它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所以般若波罗蜜,我们不能说它是有为,也不能说它无为;不能说它是法,也不能说它是非法;它是无取无舍,没有取舍的;不生不灭的;超出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
总而言之,就是什么都不执着就对了,无所执着,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
这种情况,就好像有一堆火,你是没有办法去靠近,你不管从东南西北那一个方向,你都是没办法去触摸那个火的,就用这个来比喻。
这个般若波罗蜜也是一样,你没有办法去触着,这个触着,就是执着的意思,你不可以去执着它,因为你一执着、你一去触着的话,就会被邪见的火所烧。
所以它是「离四句,绝百非」,我们常常看到这一句话——离四句,绝百非,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
离那四句呢?我们刚才念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离开这四句。
因为一切法,我们都可以用这四句来形容,任何的状况,也没有离开这四个的内容。
有,无,譬如说:有钱、没钱,这个大家比较熟悉。
他是有钱?还是没钱?第一个,有啊,有钱就是有钱。
他没钱。
第一个有,第二个无。
第一个有钱,第二个没钱。
第三个,可以说他有钱,也可以说他没钱。
这怎么回事呢?可以说他有钱,他明明是很有钱,可是他没有现金,要用现金的时候他没有,这个时候,他是没有钱。
所以你也可以说他有钱,也可以说他没钱,要用的时候没有,他都是不动产,是没有办法周转的,可是他很多不动产之类的,就是没有办法马上转成现金,你现在马上叫他拿出多少现金,他可能都拿不出来,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说他没钱。
所以这种情况,就是说他有钱,也可以说他没钱,这个就是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呢?就是说你不可以说他有钱,也不可以说他没钱。
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说他有钱?因为他经常叫穷。
为什么不能说他没钱?因为他刚刚才买了一个新款的手机,所以你不能说他没钱,那个是最贵的那一型。
所以任何的状况,都不能够离开这四个。
你要形容一种状况,或者是一个法的话,就是有、没有,要不然也可说他有、也可以说他没有,就是这四种情况。
现在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离这四种状况,你就没有办法形容了,对不对?所以叫做离四句,一切的状况都说完了,就是没有办法形容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绝百非。
非,就是是非的非,一百个不是;绝,断绝的绝。
所以你能够说出来的都不是,就是不可心思言议,不可思议,没有办法用思惟想象的,也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超过了一切的能够说的、能够表达的,统统都不是,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
所以这只有用悟的,没有办法用说的,悟到了就是,因为你一说出来,那个就不是了。
我们现在一共说了六种说法,对不对?前面说的六种般若波罗蜜,那一种才是真的呢?这又有两种回答了。
第一种回答,就是有人说,每一种都有它的道理,所以都是真的。
譬如经中说:五百位比丘,每一位比丘都说出了他的义理,有的说两边,有的说中道,各自都有他表达的义理。
佛听了之后,都说每一个人讲的都有道理,所以现在也可以,同理可证,这六种说法,每一个人讲的都有道理,所以都是真的。
第二种说法,就不是这样子了。
前面五种说法都不究竟、不了义,只有第六种,第六种说法才是真的。
为什么它才是真的呢?因为它说出了般若波罗蜜的本质。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本质呢?就是不可破、不可坏,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本质,你只要说出来的,都是可以破、可以坏的。
你既然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亦有亦无,也不是非有非无,因为你说出来这四种情况都可以被破斥,可是我不是这四种,你就没办法破了,所以它是不可破、不可坏,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本质。
第六种,我们刚才讲了半天,它就说到了这个本质,所以它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
如果我们说般若波罗蜜是「有」的话,就算是只有微尘这么少的有,也会有过失,为什么?它是可以破的。
如果你说是「无」的话,它也是可以被破的。
所以在般若当中,「有」也无,「无」也无,「亦有亦无」也无,「非有非无」也无,它是远离一切的戏论,不可破、不可坏,这个就叫做真实的般若波罗蜜,这个才是真实的般若波罗蜜。
好像转轮圣王一样,转轮圣王他降伏了一切敌人,但是他不会觉得自高自大,我好了不起,全部都被我降伏了,不会。
现在般若波罗蜜也一样,它能够破除一切语言戏论,但是它好像什么都没有破,这就是它高明的地方。
我们最后要说,什么叫做「不住着在法中,而住在般若波罗蜜当中,就能够具足布施波罗蜜呢」?其实你只要能够不住在一切法中,而住在般若波罗蜜当中,你就可以圆满具足六波罗蜜。
就是说,六波罗蜜是怎么圆满具足的?就是你不住着在一切法当中,而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当中,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圆满具足六波罗蜜。
菩萨他就是安住在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当中,对一切法都不取着。
不住一切法的意思,就是他不会着在一切法上面,一切法都不取着,就连般若波罗蜜也不取着。
你不是一切法都已经不执着了,但是还紧紧抓着一个般若波罗蜜,这个也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所以连般若波罗蜜也不取着,这样就能够圆满具足六波罗蜜了。
可是,我们又要问了,如果对一切法都不取着的话,又怎么能够具足六波罗蜜呢?六波罗蜜也是一切法,那你说一切法都不取着了,可是我又同时可以圆满六波罗蜜,这也很奇怪。
你不是说都不要取着了吗?那六波罗蜜怎么去圆满它呢?所以就有人有这样的疑问。
在菩萨的眼中,或者他的思惟里面、他的心里面,是一切法都没有,连般若波罗蜜也是没有的,所以菩萨他是因为怜愍众生,所以他才会立下誓愿,说我要度尽一切的众生,所以菩萨虽然他了知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但是他仍然精进地修行一切功德来具足六波罗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因为他不住着于法,而住在般若波罗蜜当中,所以他能够圆满具足六波罗蜜。
所以在菩萨的心当中,他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这个智慧当中,一切法都不执着,这样子来圆满一切法。
他虽然度尽一切众生,但是无众生可度。
这就是不住着在一切法,但是他可以圆满的具足六波罗蜜的缘故。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十三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法师!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大智度论,还在布施波罗蜜的部分。
我们常常说要布施,布施到底有那些功德利益呢?我们现在就来看。
布施是宝藏,经常跟随着人。
世间的宝藏它是会失去的,但是布施这个宝藏,它却是生生世世都跟着你的,我们每天出门,也等于是带着这个宝藏出门,这个宝藏胜过世间任何的宝藏。
布施能够破除痛苦,给人快乐。
不但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快乐,因为布施的当下,你的内心是喜乐的,将来果报成熟的时候,也是快乐的果报,这个是对自己来说;布施是给众生他所需要的,他需要什么,你就布施什么,所以众生得到了你的布施之后,等于满足了他的所需,所以众生也是快乐的,这是对别人来说,所以布施不但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快乐。
布施是最好的向导,能引导我们入天道。
因为我们知道布施的果报是可以生天,所以布施等于是开示了一条生天的道路。
布施是最好的符咒,可以保护善人。
世间的任何一张符咒都没有布施这张符咒这么灵验有效,它可以永远保护乐善好施的人,像一般人他出门的时候都会求个平安符,或者求个平安符挂在车子上,或者随身携带,但是世间的符咒是有时效性的,有的是三个月有效、有的是半年有效、有的是每一年一定要换一次,它就是一年以后就没效了,所以世间的符咒不但它是有时效性,而且如果你违背业果的道理,你也一样没有办法得到保护,不像布施这个符咒,它是没有时效性的,生生世世你都永远能够得到好的果报,所以它可以永远保护善良的人,就是乐善好施的人。
布施使人活着的时候安稳,临命终的时候也不会感到恐惧害怕。
我们一般人活着的时候为什么身心不安稳呢?就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害怕我们的财物失去,一般我们也知道财物为五家所共有:国王、水、火、盗贼、败家子,其实财物不见得你自己用得到,有时候就是被五家把你的财物给消耗掉了,所以即使你现在得到什么财物,也不能保证说你一定永远属于你,或者是你一定可以享用到,不一定,一把火就烧了,淹个水也没了,可是能够布施的人,他懂得舍、放下,所以他也不怕被偷、被抢,也不怕水火,不怕夺走他的财物,而且他也没有造下偷盗的业,也不悭吝,所以悭贪的业也不会报在他身上,而且他的财富一定是愈来愈多,为什么?因为他一直布施,布施的果报就是愈来愈多,所以他不但不害怕失去,而且还愈来愈多,这就是布施的果报。
所以他为什么能够身心安稳呢?就是因为他平时就已经舍、放下,知道这些财物死的时候带不走,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他也不会感到恐惧害怕,所以他活着的时候很安稳,临命终的时候也不会恐惧害怕的原因在这里,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全部舍、放下了。
布施是慈心之相,能救济一切。
慈,就是给众生快乐,叫做慈,布施能够救济一切众生的所需,他需要什么,你就布施什么,所以当他的需求满足了,他就会感到快乐,所以布施是慈心之相,能救济一切,一切众生的所需,你都可以救济他。
布施所积集的快乐,能够破除痛苦的盗贼。
所以布施的快乐是最好的止痛剂,打什么止痛针都没有用,布施才是最好的,能够破除痛苦的盗贼,能够除一切苦,就是靠布施。
布施好比是一位勇猛的大将军,能够降伏悭贪的敌人。
我们想要降伏无始劫以来悭贪的习气,只有靠布施,练习舍,才能够除悭贪这个大敌人。
布施能够引生殊胜的果报,为人天所爱。
不论是人道还是天道,都喜爱布施所带来的善妙之果,也就是说一切可爱的果报,都是从布施来的。
布施是一条清净的道路,是圣贤之人所游走的地方。
圣贤,就是不管是三贤、还是十圣,叫做圣贤。
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就是十地,他们所经常游走的地方,就一定是布施这一条清净的道路,意思就是说经常行布施的意思,经常行走的地方,就是他经常行布施,不管是三贤还是十圣,他们还是一直布施,一直到成就还是,所以是经常游走的地方。
布施是积集善报福德之门。
就是说你想要积集善报和福德,就是靠布施,一切善报跟福德都是布施来的。
布施是建立事业,聚集大众的因缘。
就是说你想聚集众人的力量,来建立一番事业,这个事业不管是世间的事业还是出世间的事业,你想要聚集一群人来成就什么事业的话,这个因缘要怎么聚集?这个因缘要怎么成熟呢?就是靠布施,因为布施广结善缘,这个广结善缘就结了很多的人缘,所以等到你要用人的时候,要聚集人脉的时候,就很方便了,所以平常我们都是靠布施跟众生结缘,布施得越多,这个缘结得越广。
布施等于很巧妙地种下将来不管你是出生聪明、还是富贵这等等的果报的种子。
所以布施等于是在播种,这些都是将来会结出善妙之果的种子,所以布施等于是在种下这些善妙之果的种子。
布施是有福业的善人的相貌。
所以我们如果问,什么是有福报的善人,他长得样子呢?那就是能布施的人,也就是说能布施的人,他就是长得一副有福报、长得一副善人的模样。
布施能破除贫穷,不堕三恶道。
就是布施能够得富贵,所以他能够破除贫穷,布施的果报是生天,所以他不会堕在三恶道当中。
布施能完全或者是很安全获得幸福快乐的果报。
是安全,也是完全,就是说很稳当的一定能够得到这样的果报,因为世间的投资会失败、会赔本,可是布施这个投资一定是一本万利,永远不会赔本,一定能够得到幸福快乐的果报。
布施是证得涅盘最初的因缘。
就是说你想证得涅盘道果,最初的因缘,就是从布施来。
布施是要进入善人团体当中,最重要的方法。
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先布施广结善缘,你就很容易进入这个善人的团体当中。
布施是获得名誉赞叹的地方。
就是你想获得好的名声,让大家都赞叹你,也是从布施来的。
布施是进入大众中,没有障碍困难的功德。
就是你想人缘好,想和大众和合相处,也是从布施的功德来的。
布施使心中不生悔恨。
这个就是说,平时不布施的人,等到受苦报的时候,他才来悔恨,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经常布施的人,他就不会生这样的悔恨。
布施是修行善道的根本。
大乘的善道,就是六度、四摄,它都是从布施开始,布施是六度之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法也是从布施开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所以大乘善道的根本都是从布施开始的,所以它是一切善道的根本。
布施是种种欢乐的会聚地。
不管是世间的安乐、还是出世间的安乐,都是从布施来的,所以它是种种欢乐的会聚地。
布施是得富贵安稳的福田。
就是说你想得富贵、想得安稳,布施就是你的福田,它能够让你得富贵安稳。
布施是要度到涅盘彼岸的码头。
就是从布施这个码头上船,你就能够到达涅盘道果的彼岸。
布施是罗汉、菩萨、诸佛都会做的事情。
不管是小乘的圣人、还是大乘的菩萨、一直到佛,他们都是行布施。
小乘证阿罗汉,为什么是靠布施呢?就是他能够舍、放下,生起出离心,所以他才能够证得圣道,证得阿罗汉果或证到辟支佛果,所以小乘的圣果也是从舍、放下,舍离一切的世间,生起出离心,他才能够证到阿罗汉或者是辟支佛果;菩萨他是行布施波罗蜜来累积成佛的资粮,所以一切菩萨,他也是行布施波罗蜜;佛呢?你说成佛还要不要行布施波罗蜜?还是一样啊!佛祂是以布施波罗蜜来摄受众生,所以一切的圣人,从小乘的到大乘的佛菩萨,都是行布施。
布施是其它功德少、知识少的人所要效法的。
功德少的人,他要多行布施去累积功德;知识少的人,他也要多学习布施的内容,来增长他的正知正见。
这边它就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能布施跟不能布施,他们的差别,它就说房子着火了,房子着火了,你会怎么做?是赶快救火呢?还是赶快去把那个房子里面的东西赶快搬出来?懂得布施的人,他就是不会去救火,他是赶快把房子里面的财物全部搬出来,所以即使房子被烧光光也没关系,为什么?因为他还有钱,他可以再造一间很美丽的房子,可是不懂得布施的人,就好比房子着火了,他就赶快去救火,结果房子烧光光,里面的财物也烧光光,所以他后面的日子就很难过了,就是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我们看,譬如失火的时候,聪明的人就很清楚的知道所有的状况,所以在火还没有烧到房子之前,他就赶快把财物救出来,房子虽然烧光了,但是财物还在,所以可以再重新盖房子,喜欢布施的人也是这样,知道身体是脆弱的,财物是无常的,应该赶快修福,就好像在失火的时候,他是赶快把财物救出来,这样身体虽然死亡了,可是后世还可以享受快乐,就好像可以重新盖房子一样,它是做一个比喻,但是那个愚痴、迷惑、颠倒的人,他只知道爱惜房子,所以在着火的时候,他只知道匆匆忙忙地去救房子,没有智慧去观察那个火势,所以在猛烈的风、还有炽烈的火焰之下,房子在剎那之间就化为焦土,夷为平地,不但房子救不了,财物也被全部烧光了,接下来只有过着饥寒交迫、挨饿受冻的日子,忧愁痛苦过一辈子,这个就是愚痴的人,就是比喻那个不懂布施的人。
所以悭贪、不知道布施的人也是如此,不但不知道这个身体、生命是无常的,反而更加的爱惜,很殷勤地去聚集、守护财物,等到有一天死亡到来了,才发觉身体带不走,财物也必须丢弃,就好像愚痴的人,房子着火了,只知道去救房子,结果房子、财物都被烧光而产生忧愁痛苦,是一样的情况。
所以有智慧的人,活着时候,他就能够觉悟,知道四大如幻,财不可保,财物是不能够永远保持的,万物是无常的,这些都是不可靠的,只有福德最可靠,只有布施的福德这个才是最可靠的,其它都不可靠,它能够带领我们走出痛苦,而通往康庄大道。
所以,发大心的人,有大心量,能够行大布施利益别人,也能够利益自己;不发心的人,心量小,不但不能够利益别人,也不能够善待自己。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深深悟得布施的道理,就算悭贪的盗贼再顽强,也能够挫败它,就好比勇猛的将士见到敌人,一定要发誓把他消灭,一定能够如自己的意。
所以我们遇到好的福田,好的时节因缘,一定要能够行大布施。
就是说布施要应时,就是应该要布施的时候,你布施,这个叫做应时;应该要布施的时候,你不布施,叫做失时,就是说应时的布施也非常的重要,要找对时机,在最恰当的时候行布施。
好布施的人,是被人所尊敬,他有好的名声,每个人都景仰他、信任他。
好布施的人被尊贵的人所忆念,被卑贱的人所敬重;临终的时候心里也一点都不会害怕。
这些果报都是今世就能够得到的,就好像树上所开的花,至于无量的大果,就是后世能得的福报了。
所以众生在六道生死中轮转,没有亲人可以依靠,只有靠布施。
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转,我们都搞错了,以为亲人、朋友是我们最好的依靠,像一般人有的依靠事业,那个事业心强的,他觉得事业是他的依靠,已经成家的人,就觉得家庭是他的依靠,有了子女以后,觉得子女是将来的依靠,这个统统不可靠,只有布施的福德才是最可靠的。
布施的果报,就是可以生在天上、人间,如果是生在天上、人间得清净的果报,这个也是布施来的,就算你生在畜生道,像生在印度的大象、马匹,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豢养、很好的照顾,这个也是布施所得的果报,那就是现在的宠物,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的,这个也是布施的果报来的,只是牠修福不修慧,所以就很容易生在畜生道,但是牠的日子过得很好,甚至比我们人还好,这个果报都是布施来的。
布施的福德,是成就涅盘道的资粮。
为什么说布施的福德是成就涅盘道的资粮呢?因为布施的时候,你心里一定很欢喜,心里欢喜,就容易专注、容易得定,所以得定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说你身心安乐的时候,很容易得定,如果你心中有忧愁烦恼,身体也不轻安,四大不调,那你就很难得定。
常常布施的人,他心中总是充满着欢喜,整天都很开心,所以他如果要修定,很快就能够修定,因为人欢喜的时候,气脉通畅,身上阻塞的地方都打开了,因为一切唯心造,你心一欢喜,你身上的气脉都打开了,每个细胞都在微笑,所以这个时候要修定就很容易得定。
所以它这边说,因为布施,所以你心里欢喜,心里欢喜,就容易一心专注,一心专注,就是修定,因为一心专注,所以你就可以在定中来观一切法是生灭、是无常的,那你经常这样子来观,就能够得到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的道理,你观生灭,一切法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的,一直观下去,你就会发现一切法本来无生,本来无生就无灭,这个就是到达不生不灭的涅盘,所以它是靠布施生欢喜,容易得定,就容易在定中起观,观无常、无我、空性的道理,就很容易证得涅盘,所以我们才说布施的福德是成就涅盘道的资粮,它理由是从这边来的。
这种情况,就好比人为了要乘凉,所以他去种树,有的人种树是因为想要乘凉,有得人种树,会开花的树,他是为了要得到那个花,像我们常常去买茉莉花、白兰花,那个种树是为了要得到那个花,像那些水果可以吃的,所以有些人种那个果树是为了要得到那个果,所以有的人是为了要乘凉、有的人是为了得到那个花、有的人为了要得到那个果,用这个来比喻我们今世还有后世的快乐,就好像我们为了要乘凉,然后去种树是一样的,布施可以证得声闻、辟支佛的道果,就好像我们是为了要得到那个花,然后去种树一样,成就佛道,就好像我们是为了要得到那个果,成就佛果,然后去种树一样。
以上所说,就是布施的种种功德。
什么叫布施呢?布施给它下一个定义,什么叫布施?就是对布施有信心,这是一个因缘;有种福田的对象,这是第二个因缘;有财物可以布施,这是第三个因缘,所以这三种因缘具足的时候,重点来了,内心生起能舍的心,他有时候这三缘具足,但是他悭贪,他舍不得,为什么会悭贪、舍不得?就是他没有办法生起能舍的心,能够舍下他布施的财物或者布施的什么东西,它这边是讲财布施,所以即使他有财物,也不一定能够布施,所以不一定因缘具足就能布施,最主要就是要能够生起能舍的心,能舍的心就可以破除悭贪,这个叫做布施。
所以重点是你能够生起能舍的心,这个能舍的心可以破除悭贪,这个才叫做布施。
所以很多人布施为了要求得更好的果报,他不是用这个能舍的心,他也没有除去悭贪,他在增长他的贪欲,我希望好像投一点小资本,然后赚大钱,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他不明白这个道理,后面会讲到,这个是属于不清净的布施,如果你要求得种种好的果报,然后你才去布施的话,这个就好像做生意,希望一本万利,虽然布施有得到很好的果报,刚才讲一切善妙之果,世间、出世间的果报,好的果报都是从布施来的,没错,可是你布施的当下要反省,我有没有因为布施这件事情,去除我悭贪的心?我有没有生起那个能舍的心?还是我是为了有所求才布施的,那个你就没有去悭贪,那个是在增长你的悭贪,而且你也没有能舍的心,你是有所求的心,这个就不符合布施的定义。
所以布施一定要在三缘具足的时候,你内心生起能舍的心,这样就可以破除悭贪,才能够叫做财布施,所以重点在能舍的心。
能舍的心它就是属于心相应法,就是说修舍、修放下这样的心,能舍、放下的心,是在修这个心。
所以它是属于心相应法,它不是属于色法,也不是业,因为一般讲到布施就会跟财物联想在一起,所以就把它当作是色法,不是,它是属于心法,不属于色法。
它也不是业,因为一般讲到布施也会跟业果联想在一起,就是说你布施会有那些、那些好的业,你等于是在累积你的善业,所以这个都是错误的,它是属于心,就是我们刚才强调的,是一个能舍的心,这个才是布施,所以它不是属于色法,也不是属于业。
接下来就是讲,什么是清净的布施?什么是不清净的布施?我们过去不明白,现在明白了,希望从今天以后,从现在开始以后都是清净的布施。
什么是不清净的布施呢?就是布施的时候,胡里胡涂的就布施了,这个叫做愚痴的布施,没有智慧的分辨,弄不清楚状况,就胡里胡涂的乱布施,这个是没有智慧的分辨,愚痴的布施。
为了求财富的果报而布施,这个是不清净的布施,就是你有所求,是求福报、或者是求财富。
因为愧对他人而布施,就是你对某人心中有愧,为了弥补心中的亏欠,你就对他做一些布施的事情,这是愧对他人而布施。
有时候是怕被别人嫌弃、或者是责备,说你为什么都不布施,大家都布施,你多少要拿一点出来,然后你就不好意思,就拿一点,怕别人责备、或者是怕被别人嫌弃说你是小气鬼、铁公鸡,怕被人家嫌弃,不想跟你这么小气的人做朋友,所以你就好吧,忍痛就布施一点,所以这个也是不清净的布施,有一点被逼的。
因为害怕不敢不布施,这个有时候是为了遭到威胁或恐吓,有一种是为了还愿,听说在四面佛前面发下什么愿,回头如果你没有还愿的话,就会果报多悲惨,又是怎么样,听了很多,你就吓得就要赶快去还愿,所以这个时候的布施,也不是清净的布施,也是为了害怕遭到什么样的果报,不敢不布施。
有时候是为了讨好别人而布施,就是说你的心是谄曲的心,想要博得一些好的印象,或者是有什么目的,以后要做什么比较方便,就是为了讨好他、要巴结他,跟他拉关系,然后就送一点礼给他,这个就是不清净的布施。
或者因为怕死而布施,这个也很多,请法力高强的上师修个什么法,消灾延寿、还是除障法、什么法,求财法比较多,这个都是不清净的布施。
这个怕死,就是也许你是生重病,可能有某个家人或者是好朋友生重病,所以你希望能够来帮他修个法,请法师修个法,希望他能够消灾免难之类的,这个布施也是不清净的布施。
或者是哄骗,哄骗让他欢喜而布施。
或者自以为富贵应该不要布施(应该要布施),或者和别人竞争而布施,就是看你捐多少,我一定要比你多一点也好,跟人家竞争。
因为妬嫉或者瞋心而布施,因为憍慢自高自大而布施,或者是为了名誉而布施,为了要博取好的名声而布施的,或者是为了咒愿而布施,或者是为了消灾祈福而布施,就是点个光明灯,赞助个法会,就是希望达到消灾祈福的这样的功效,这个都是不清净的布施。
或者是为了争取大众的支持而布施的,或者布施的时候是轻视、不恭敬,就是譬如对穷人轻视他,虽然你布施给他,可是你的态度是轻慢,你的心是不恭敬的,瞧不起接受布施的人,以上这些都不清净的布施。
和上面相反的,就是清净的布施,所以接下来就讲,什么才是清净的布施呢?是为了得道而布施,是以清净心、没有任何烦恼的杂染,不求今世、也不求后世任何的果报,这样恭敬、怜愍的布施,这个就是清净的布施。
我们希望做到清净心、恭敬心,慈悲怜愍众生,这样子来行布施,才是清净的布施。
因为清净的布施是趣向涅盘道的资粮,所以我们才会说是为了得道而布施,如果不能够得涅盘道,这个布施只是种下人天果报的快乐之因。
所以如果你不想证圣果,不想成就佛果的话,你只是希望能够得一些人天果报,这个就是不清净的布施,所以清净的布施,一定是趣向涅盘道的资粮,就是为了得道而布施的,希望能够成就道果,否则你种下的只是人天果报的快乐之因。
所以佛说有两种人很难得,第一种,就是出家证得解脱的比丘,这个很难得;另外一种很难得,就是在家居士能够清净布施,就是在家能够清净布施的居士,这个也很难得,就说明一般是都有布施,可是清净、不清净的差别,所以在家的居士,他如果能够清净的布施,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就是说他一心一意就是为了要成就道果,这个才是清净的布施,不是为了得其它的今世或者是来世的种种好的果报,这个清净布施的果报可以一直到无量世,不是报完就没有了,它可以一直延续到无量世,因为它是清净的果报,所以每一世都不会失去,尽管你一世一世一直在轮回,可是这个布施的果报可以一直到无量世,只要因缘和合的时候,它就有,就好像我们种果树,时间到了,几月份就是产什么水果,它是一定的,所以时节到了,它就会开花结果,时节不到,它虽然不结果,但是有因,它有结果的因,不是那个时节,所以它不会结果,是那个时节,它会开花结果,这个就是说你因缘会际的时候,你清净布施的果报就成熟了,那就好比说那个果树会在当令的时候出那个水果,像几月份那个榴莲比较好吃,你们都很清楚,那个就是应时的水果,几月份榴莲没有榴莲味,所以那个不好吃,那就是不应时的水果,或者那一个月份没有产那个水果,虽然没有产,但是它有那个因,那个因还在,只是因缘没有成熟,所以它果报就没有现,虽然果报没有现,没有开花结果,没有那个果,但是有那个布施的因在,所以它碰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就能够开花结果,所以它是一世一世,只要因缘成熟,它都能够开花结果,所以它能够一直延续到无量世。
为什么说清净的布施是趣向涅盘道的资粮呢?就是说只要你想求涅盘道就能够得涅盘道,什么是涅盘呢?所有的烦恼都灭除了叫涅盘,因为清净的布施能够使烦恼变薄,就是说你各种烦恼愈来愈轻,愈来愈轻,因为布施能舍、放下的关系,所以你的烦恼愈来愈少、愈来愈轻,所以我们才会说它是趣向涅盘道的资粮,就是说它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涅盘果,因为清净的布施,最后可以得到涅盘果。
它是怎么样让我们的烦恼变薄呢?就是说我们那些烦恼会愈来愈薄,因为你清净布施的关系,那些烦恼会愈来愈少呢?它接下来就解释,由于对所布施的东西不吝惜,所以可以除悭贪,所以悭贪的烦恼会愈来愈薄,因为你经常布施,就可以除悭贪,你布施的时候因为是清净的布施,清净的布施你一定是真正的,不会舍不得,然后你才去布施的,所以它就可以除去我们的贪爱心。
由于对于接受布施的人心存敬重,就是你很尊敬那个接受你布施的人,而且很感念他,所以可以除嫉妬,为什么要感念他?感念他成就我们布施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不是他感谢我们,他也要感谢我们啦,可是我们同时也要感念他,因为他让我们有成就布施功德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但不会瞧不起他,而且会对他非常的尊敬。
因为是以正直心来布施,所以可以除谄曲,就是说因为你是清净的布施,所以你就不是为了要讨好别人,或者是为了要达到某种目的,这就是谄曲心,有目的的,要故意讨好他,然后才布施,因为不是这样,你是以正直心来布施,所以就能够除谄曲这个烦恼。
布施的时候是一心专注,所以可以除掉举,掉举,就是细的散乱叫掉举。
因为是经过深深地思惟之后才行布施的,就不是我们刚才讲那个胡里胡涂的布施,是愚痴的布施,没有智慧的分辨,不是,你是经过深深思惟,就是说你明白布施的所有的内容还有道理,你才知道应该要行清净的布施,所以你就是这样子来做,所以你是经过思惟以后才行布施的,所以就可以除懊悔,就不会像有些人他布施出去,他马上回去就后悔了,所以我今天就是一时的冲动,所以回来就会后悔,或者是回来讲给人家听,人家说:「哎啊!你好笨喔!」你就开始后悔了,「我今天做了一件很笨、很错误的事情!」马上就后悔,所以,这样的布施是不能够除懊悔的。
观察接受布施者的功德,所以可以除不恭敬,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就是说不但会对他尊敬,而且还要感念他,所以你不会对他不恭敬。
对接受布施的人恭敬,所以可以除憍慢,不会瞧不起他,自以为了不起,我可以布施。
慈悲怜愍接受布施的人,可以除瞋恚,所以你布施的时候,心中是充满了慈悲还有怜愍众生的心,所以这样的心是不会有瞋恚在里面的,所以你用这样的心来布施,就可以除瞋恚心。
自己收摄心念来布施,所以可以除无惭,这是因为尊重布施这件事情,就是你很慎重、很尊重布施这件事情,所以你在布施的时候,是收摄六根来行布施的,不是很散乱心随便就布施一下,不是这样的一个心态,所以它可以除无惭。
什么是无惭呢?有些人他不认为应该布施,就是说他对布施这件事情不尊重,当别人布施的时候他也不会欢喜赞叹,甚至冷言冷语,在旁边讽刺,像这种情况就是属于无惭,没有惭心的人,不但不尊重布施这件事情,看别人布施他也不欢喜,这是没有惭心的人。
知道布施对人是最好的功德,所以可以除无愧。
什么是无愧呢?就是当自己不能够布施的时候,也不会觉得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对别人批评的眼光也不在乎、也无所谓,这个就是无愧。
这个惭跟愧,「无惭」、「无愧」在百法就有讲到,它是属于随烦恼,所以无惭、无愧是属于烦恼,它是比较小的烦恼。
一般我们说什么是「惭」呢?就是崇重贤善,就是内心推崇尊重贤善的人,内心推崇尊重贤善的事,不管是人还是事,他内心就是非常的尊重,这个是有惭心的人,所以一个有惭心的人,他内心会非常恭敬而且赞叹能布施的人,还有所布施的事情,而且希望自己也能够这样做,这个是有惭心的人,应该是这样子才是正确的。
什么是有愧心的人?愧,就是我们内心会轻视、会拒绝去做那个不好的事情,那个表示说你是一个有愧心的人,所以一个有愧心的人,当自己不能够布施的时候,他会觉得很羞愧,这个就是有愧心的人,现在经常能够行布施的话,这个清净的布施就是具足一个惭、愧的人,就不会有无惭、无愧这个烦恼现起。
也是因为有智慧,了知布施是在行善法,所以可以除无明,因为你有智慧,能够分辨了知布施它对我们的真实利益,就是刚才讲能舍的心,它有智慧能够了知、能够观察,所以它可以除无明。
相信有布施的果报,所以可以除邪见,能够除去不相信因果的邪见。
知道布施一定有它的果报,所以可以除怀疑,他不会一面布施、一面怀疑:「是真的吗?」所以,以上这些烦恼都是在清净布施的时候,都会变得愈来愈薄弱,所以经常行布施,他的烦恼是自然愈来愈少。
所以不但如此,在布施的时候,也能够成就种种的善法。
那些善法呢?因为布施的时候六根清净,所以善心容易生起,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刚才讲清净的布施,你的六根一定是清净的,你用六根清净来布施,就是说你布施的时候,六根清净,所以善心就很容易生起,善心生起,内心就变得很清净,内心清净就能够观察到果报的功德而生出信心来,信心生起的话,身心会变得非常的柔软,身心柔软,所以能生出喜乐的觉受,喜乐的觉受生起,就能够得定、容易得一心,我们刚才讲过身心喜乐容易得定,这个一心就是讲得定,得一心,就容易生出真实的智慧,由定而开发真实的智慧,所以这些都是清净的布施所成就的善法,就是六根清净,善心生起,内心清净,信心生起,身心柔软,喜乐觉受生起,得定、开智慧,这就是所成就的善法。
布施的时候,心中也能够生起相似的八正道,相信布施的果报,所以能够得相似的正见;在相似的正见当中不散乱的思惟,所以可以得相似的正思惟;清净说布施的功德果报,所以能够得相似的正语,所以你说的都是清净的布施的功德果报,你向别人宣说都是说这些内容,所以它是属于正语,所以从今以后你都不会跟人家说:「你想要求什么,你就去布施,布施就可以求这个、求这个……」,这个不是清净的布施,所以你说的不算是现在讲的相似的正语,所以,以后我们会说的就是属于清净的布施的内容,这个才是真实的功德,这个才是属于正语的范围;以清净的身行布施,所得的是相似的正业;不求布施的果报,所以得的是相似的正命;用精勤的心来行布施,所以得相似的正精进;念念不忘布施,所以得相似的正念,念就是明记不忘,就是你每个念头里面都有清净的布施,就是随时你的心念都没有离开清净的布施,就是随时你都能够舍、放下;心安住在布施中,不散乱,所以能够得相似的正定,就是刚才讲的,你是收摄六根来行布施的,你是一心专注来行布施的,所以它能够得正定。
这就是能够得相似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就包含这些,从四念处开始,所以相似的三十七道品也是同样的能够生起,生起相似的三十七道品的善法。
布施也能够种下佛三十二相的因缘。
所以,佛三十二相的因缘是怎么得的呢?布施也是一个很重要,能够种下佛三十二相的因缘。
因为布施的时候,是给与对方的心很坚固,就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没有犹豫、没有考虑,因为你念念都能够舍、放下,所以看到有机会,你就布施了,毫不犹豫、毫不考虑,就是有坚固,布施的时候,心非常坚固,所以能够得足下安立相,就是脚下能够很安稳的站立,佛的脚底是平的、平直的,跟地面是非常密合的,没有空隙,这个就是足下安立相。
因为布施的时候,同时具足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五种眷属,所以可以感得广大眷属的因缘,能得足下轮相,就是佛的脚掌心能够现出一千幅轮宝的肉纹相,千幅轮相。
因为很勇猛地精勤来修布施,所以能够得足跟广平相,就是脚后跟很圆满,脚后跟广大而平坦,这个就是足跟广平相。
用布施来摄受人,就能够得手足缦网相,就是手指跟脚趾每一指之间都有缦网相连接,就是祂都是用布施来摄受众生,经常行布施来摄受众生,祂的每一个手指,指头跟指头中间有好像那个蹼,那个鸭掌的蹼,你把鸭掌打开,它会有很薄薄的膜相连接,那个叫做缦网。
因为布施美味的饮食,所以能得手足柔软、七处满相,布施的时候,都是布施好的东西,不是吃剩下的、自己不要吃的拿去布施,不是,都是上好美味的东西,它就能够得这样的果报,就是手脚非常的柔软,你握他的手、握他的脚,就是很丰满,就是肉肉的、软软的,七处,就是我们两个肩膀、脖子、两个手、两个脚这七个地方,也是非常的丰满的,都是肉肉的,看不到骨头,这个就是七处平满相。
布施能够利益众生的生命,所以能够得长指、身不曲、大直相,长指,就是两个手、还有两个脚的指头都非常的纤长端直,不会这样往里面歪、往外面歪,很纤长,而且很端直,身体也不会弯曲,而且身体又大又直,所以一切人中,佛身是最大、最直的,佛的身体就能够得到这个身不曲、大直相,这个是利益众生的生命所得的果报。
你越布施、越欢喜,就越喜欢布施,所以布施的心就愈来愈强,所以每一念,心心念念都是在想说我要舍、我要舍,我要给众生这个、我要众生那个,所以他每天都在观察众生他需要什么,他能够布施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放过机会,所以他心心念念都是在想怎么样给众生什么,他需要什么,每天都是在想这个事情,就是他布施的心愈来愈强,所以能够得足趺高、毛上向相,足趺高,就是脚背高起,脚背是高起来的,全身的毛都是向上伸长,而且右旋,你看到每根毛都是往右旋,它是往右旋,一根一根向上长,不会向下长,每一根毛都是这样子,全身的毛都是向上长,而且右旋转。
布施的时候,很仔细地听受施者的要求,就是说有人来希望得到什么东西,他有什么要求,你很仔细听他的要求,很有耐心,有些人他没有耐心,跟他讲一大堆,他可能从他小时候开始讲起他的生活很困苦,讲了一大堆,就觉得没有耐心了,所以你不但要布施,要给他,而且还要很有耐心听他讲完,他为什么今天需要这个,他可能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给你听,是怎么样破产的、怎么样婚姻失败、怎么样被子女抛弃的身家故事,所以要很仔细地听受施者的要求,而且要殷勤地吩咐,让他很快可以得到,你可能要吩咐下去,叫他们赶快打理、赶快办,他到底需要什么,可能需要别人去赶快把它完成他的要求,所以就是很快地就吩咐下去,让他很快就能够得到,所以就能够得伊泥延膞相,伊泥延,就是鹿王的名字,膞,就是小腿,所以就很像伊泥延鹿王的小腿,鹿的腿很纤长、很圆润,就是线条很美的意思,我们就说他那个小腿长得很好看,不会像萝菠腿、还是鸟仔脚,不会太细、也不会太粗,就是很匀称的意思,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来乞求的人不瞋恨、不轻视,所以能够得臂长过膝相,就是手臂他一放下来,超过他的膝盖,这个就是对有来求的人,他不会对他起瞋恚或瞧不起他,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就能够得这样的果报。
来乞求的人,不等他说出来,就能够知道他的意思,马上就布施给他,就是看他那个样子,大概就知道他需要什么,没有等他开口你就已经知道了,然后马上给他,这个就能够得阴藏相,就是不见私处的马阴藏相。
布施好的衣服、卧具、金银、珍宝,所以能得金色身相、薄皮相,就是身体是金色的,而且皮肤非常的细薄润滑有光泽,那个灰尘都沾不上去,佛的身体皮肤很细、很光滑,滑到灰尘没有办法沾上去,因为灰尘一掉上去就滑掉了,就是说明佛的皮肤是非常的细薄润滑有光泽,所以灰尘都沾不上去,一切尘垢不染,就是这个意思。
布施的时候,让来乞求的人能够满意的自在受用,他求什么,你可以马上给他,而且他非常的满意,就可以自在的受用他所需要的这些东西,就能得一一孔一毛生、眉间白毫相,就是每一个毛孔只生一根毛,不会杂乱,每一个毛孔都会发出微妙的香气,所以佛的身上没有人的气味,是散发一股香气,两眉之间有白毫,这个白毫非常的柔软,好像兜罗棉这样的柔软,你把它拉开的时候,是一丈五尺长,平常是右旋卷起来,收到里面去,所以平常是看不到它有这么长,因为这个地方经常放光,所以我们就称为毫光,或者称为眉间光。
只要来求,立刻就答应给,不会拖拖拉拉,说:「我考虑一下,你下个月再来看看……」,就在那边一直拖时间,不会这样子,马上就答应,马上就给,所以就能够得到上身如师子肩圆相,就是佛的上半身非常的广大,行住坐卧,威仪端严,就好像狮子王一样的威仪端严,上身好像狮子的圆肩相,就是肩膀这边也是非常丰满圆润的。
生病的,我们就布施医药,饥渴的,就布施饮食,使他减少生病的因缘,所以就能够得两腋下满相、最上味相,佛的两个腋下的骨肉非常的圆满,吃什么味道都是最好的。
布施的时候,也劝人布施,还安慰来乞求的人,由于开示布施的道理,所以就能够得肉髻相、身圆如尼拘卢相,因为祂平常经常在劝人布施,最好是行清净的布施,劝人是行清净的布施,来求的人,祂也会安慰他,为他开示一些布施的道理,就是说你这一世为什么会贫穷,就是因为怎么样,告诉他布施的道理,如果你想要脱离贫穷,你就应该有机会就要行布施,就讲这个布施的道理给他听,所以就能够得肉髻相,肉髻相,就是头顶上有肉髻,身体圆满就像尼拘卢树,这是一种树,这个树上下左右都是非常的平均,就用这个来说明佛身体的比例非常的平均,我们说的黄金比例,应该上身多少、下身多少,手脚伸出来是多少,手臂应该多少长,脚应该多少长,就是最美的、最适合的比例,就是用这个树,因为这个树就是长得非常的均匀,上下左右都是非常的平均,用这个来比喻佛的身体。
有人来求,你有意要给的时候,说的是柔软语、真实语,而且一定会给他,就是答应了绝不食言,就能够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如迦陵毗伽鸟声相。
广长舌相,就是舌头又广、又长、又薄、又软,伸出来的时候可以一直覆盖到发际这么长,这个叫广长舌相,一伸出来一盖到发际,就是整张脸不见了,就盖起来了;梵音声相,就是佛清净的梵音声音宏大圆满,就好像在敲天鼓,好像天鼓响一样,这个就是非常清净的梵音声;也像迦陵毗伽鸟的音声,非常的悦耳,这种鸟叫出来的声音非常悦耳。
布施的时候讲真话,讲利益他人的话,所以能够得到师子颊相,就是两边的脸颊隆起圆满像狮子的脸颊,就是这边有两坨肉,这个就是师子颊相。
布施的时候,心清净,所以能够得牙白齿齐相,就是牙齿非常洁白,非常的整齐,就是他布施的时候心非常的清净,所以牙齿就很白,就长得很整齐,没有暴牙之类的。
布施的时候说真实语、和合语,所以能够得齿密相、四十齿相,就是牙齿紧密,有四十颗,这就是说真话、还有和合语,布施的时候说真实语和合语。
布施的时候,对来乞求的人不瞋恨也不贪着,以平等心来看待,就是你没有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喜欢就生贪,不喜欢生瞋,都没有,你的心是平等的,今天不管谁来,你的能力到那里,你就是怎么布施,跟对象没有关系,不会因为喜欢这个人就多给他一点,讨厌那个人就少给他一点,不会这样子,所以就能够得青眼相、眼睫如牛王相,佛的眼是甘青色,好像青莲花一样,眼睫毛也是长得非常整齐、不杂乱,就好像牛王相,就是眼睫毛长得非常整齐、不杂乱。
以上就是布施所种下三十二相的因缘。
转轮圣王,他为什么能够七宝具足呢?也是布施的功德来的。
他布施了那些东西呢?就是拿七宝、人民、车乘、金银、灯烛、房舍、香华这七个来布施,所以他在做转轮圣王的时候,能够七宝具足,它的因缘就是布施来的。
有的时候,我们布施的果报就会有增多的情况,就是那些情况你布施你的果报能够增多呢?下面就是在讲这个,如果布施的时候得时,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最恰当的时机,及时来布施,果报就会增加,就是你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来布施,你的果报就能够增加。
什么叫做及时的布施呢?什么是最恰当的时候?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有那一些情况呢?第一个,就是你布施给要远行的人,譬如说,他要出国或者他要去留学,他最需要什么?看他最需要什么,他需要钱,你就布施给他钱,他在国外那边很冷、下雪,你就布施一个雪衣给他,还是看他需要什么,所以给那个要远行的人,看他最需要什么,你这时候布施,你的果报就会增加,这个布施叫做及时,很恰当,他最需要的时候,你就布施给他这个,所以第一种情况,是给那个要远行的人;第二种情况,是布施给从远处来的人,像古时候都是用走路的,所以他可能已经爬山涉水走到这边,已经筋疲力尽,可能这个时候又累、又渴、又饿、又没地方住,可能这个地方很冷、又冻得要命,所以这个时候,从远方来的人可能已经很累,又累、又渴,这个时候,你可能就是先请他喝杯茶、休息一下,再请他吃一顿饭、再休息一下、再洗个澡,再问他:你晚上有没有地方住啊?给他安排一个住的地方,他就感动得痛哭流涕,所以对于从远处来的人,我们也是要观察他需要什么,这个也是及时施;还有第三个,就是布施给生病的人,看他是什么样的病,我们能够做什么样的帮忙,医药上的帮忙、还是信息的帮忙,帮他打听他这种病那边有最好的医生,或者是最适当的药物,尽心尽力地帮助那个生病的人,这个也是及时施、还有布施给看护生病的人,就是帮他加油打气,因为看护长期照顾病人,他的身心是非常疲累的,很需要别人的关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对他行一些布施的话,他也会非常的感恩的,他也需要,尤其是精神上的加油、打气、鼓励,因为他每天面对病人,可能要帮他解小便、大便,要帮他擦身体、还是什么,就是这样照顾病人,他的心情一定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些让他开心的事情;还有在寒冷的季节、或者是遭受灾难的时候布施,这个我们都很会,寒冷的季节,就看他需要什么,古时候就是看他缺衣服、还是缺柴火烧、缺木炭、还是缺什么,一些灾难,就是那时候的海啸、地震、台风、飓风、龙卷风,就是遭受灾难那些地区,我们就想办法去救灾、救难,看那个灾区、或者难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布施什么,这些都是及时的布施,所以果报会增多的情况,第一个,就是及时的布施,果报会增多。
第二个,就是随当地的需要布施,果报也会增多。
当地需要什么,我们就布施什么,这个果报也会增多。
在空旷的道路中布施,福报也会增多。
这个是指荒郊野地,物资比较缺乏,贫穷落后,物资比较缺乏的那种空旷的地区,就是物资运送不方便,所以它一定缺很多东西,所以这个时候,看它缺什么,我们就布施什么。
第四种,就是经常布施、不懈怠,果报就会增加。
要很精进地来行布施,不要懈怠。
第五,就是如所求的人需要来布施,福报就会增多。
他需要什么,我们就布施什么。
第六,是布施贵重的东西,福报就会增多。
贵重的东西,我们会比较舍不得,你如果能够常常都布施贵重的东西,表示你那个能舍的心是真正的生起来了,是真的看破、放下了,所以福报就会增多。
那什么是贵重的东西呢?那个时候,佛陀在的时候,就是供养佛陀精舍、还有园林,我们就知道祇树给孤独园、还有祇垣精舍、或者是浴池,这些就是属于贵重的东西。
第七,就是布施给善人,果报就会增多。
第八,布施给出家人,果报就会增多。
第九,如果布施的人,还有接受布施的人,都是有德的人,果报也会增多。
布施和接受布施的人都是有德行的人。
第十,对种种送往迎来,照顾得很周到、态度很恭敬,福报就会增多。
所谓送往迎来,去送他、去接他,这个就是属于送往迎来的礼仪,我们社交礼仪就是平常人跟人之间就是接接送送的,接的时候是洗尘,送的时候就为他饯行一下,这一类的送往迎来。
第十一,就是布施难得稀有的东西,福报就会增多,越稀有难得、越珍贵的,你越舍得,这个果报就会增加。
第十二,就是随自己所有的,能够完全的布施,福报就会增多。
把你所有的,你就是这么多了,你全部把它布施掉,这个就很难得,因为你只有这么多,那你统统都给了。
下面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他把他所有的都给了,结果被老婆抓去报官,要告他一状,这样的一个故事。
所以它举一个例子,就说他是怎么样把自己所有的都完全的布施,然后当下就得到非常殊胜的果报,就表示说果报马上就增加的一个故事,一个例子,我们看。
就譬如在大月氏弗迦罗城中,有一位画家,他叫做千那,这一位画家,他到东方的多利陀罗国,在那里卖画十二年,因为他是画家,所以他就在那里卖画卖了十二年,得了多少钱呢?黄金三十两,所以他就带着黄金三十两就回国了。
回到弗迦罗城的时候,他突然听到有在打鼓的声音,就是以前没有广播电视,那边要举办大法会,他就打鼓,所以他就听到要做大法会的打鼓声,他正要回去,结果就碰到这样的一件事情,他就去看那个法会,就去参加法会,当他看到出家众的时候,就生起了清净的信心,所以他就问那个维那说:「如果我想要供养这些僧众一天的饮食,需要多少钱?」维那就回答说:「只要三十两黄金就够了。
」供养这些出家人一天的饮食需要黄金三十两,这位千那画家,他就把他所有的黄金三十两就交给维那,跟他说:「那就请你替我斋僧一天,我明天会来参加供养。
」就把三十两黄金交给他了,他就空手回家了。
这下惨了,他老婆就问说:「你离家十二年,赚了多少钱回来啊?」他就回答说:「我赚了黄金三十两。
」老婆就问:「三十两黄金在那里?拿来啊!」他就回答说:「我已经种在福田里面了!」老婆就问:「什么样的福田啊?」他就回答说:「我布施给出家僧众了!」他老婆一气之下,就把他绑了,送到官府,要治他的罪。
所以法官就审问:「什么事情要告官啊?」千那的老婆就说:「我的丈夫,他简直是疯了嘛!他是个白痴!他在异乡工作十二年,赚了三十两黄金,可是他完全不顾及、不怜愍他的妻子儿女,所以他现在把这三十两黄金,全部的钱都送给别人了!所以我现在要依照法律治他的罪,所以我就把他绑过来了!」法官就问他的丈夫说:「你为什么不把赚来的钱,来养你的妻子儿女?却拿去送给别人呢?」千那就回答说:「我过去世就是因为没有修功德,所以这一世才这么贫穷,日子过得这么辛苦,我现在好不容易遇到了福田,如果不及时来种福田的话,恐怕我的后世还是依然贫穷,这样生生世世一直贫穷下去,那我要到那一辈子才会脱离贫穷呢?所以为了要马上舍掉贫穷,我就把所有的金子都布施给那些僧众了。
」这位法官,他是受过五戒的优婆塞,他刚好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在听完千那的话以后,就非常赞叹他说:「真是难得!你这么辛苦工作,才赚得这么少的钱,却能够全部拿去布施给僧众,你真是一位大善人!」就赞叹他,于是就把身上的璎珞脱下来送给他,又把自己骑的马送给他,他觉得这样还不够,再送他一块地,然后告诉他说:「你才刚刚开始布施僧众,僧众还没有吃到你的供养,可是你的果报已经现前了,就好比谷子还没有种下去,可是芽已经发出来了,将来的大果还在后头。
」将来的果报,不是现在送他这些东西,果报就受完了,没有,我们刚才讲无量世,将来生生世世还是继续地开花结果,只要因缘成熟,所以如果能够把辛苦才得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完全的布施出去,所得的福报是最多的,它就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问]法师:我工作不顺利,请法师开示,要如何才能找到工作呢?阿弥陀佛!
[答]先行清净的布施,果报就现前了,刚才那个故事很好啊!
[问]请师父上人慈悲开示,修什么布施才能中马票或中多多?
[答]你前两天一定没有来,对不对?没有来听那个福尽而死、寿尽而死,你有没有来?一定没有来,对不对?我们那天才说,你这一世的福报多少是固定的,因为过去生修了多少福报,你这世就是多少是固定,你赶快中马票、中多多,把这一世的福报提前拿来用用完了,你后面就很凄惨了,那你要不要考虑一下,不要中多多?拍手的都是没有买马票的,不然他不会那么欢喜。
所以你问说:修什么布施才能够中马票、或中多多?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那就是有所求嘛,对不对?你希望借着财布施、法布施、或无畏布施,能够中马票,然后中多多,是不是清净的布施啊?不清净的布施。
[问]要是家里的风水不好,行布施能够把风水改好吗?
[答]有所求喔?不清净的布施,为了求家里风水好才布施。
会啊,还是会变好,因为有福报,布施有很殊胜的福报,这一世、还有将来世,世间、出世间所有的善妙之果都是布施来的,何况是一个小小的风水,你家小小的风水一定没问题。
[问]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以法施众生,是不是说法布施比放生更殊胜?
[答]那没错啊,一定是法布施最殊胜,我们后面会讲,现在是讲财布施,后面会讲法布施,法布施一定是比财布施殊胜,这是没错的。
[问]怎么样才能够让我们今生所修的布施的种子,在今生起现行?
[答]怎么样喔?你迫不及待,现在就马上……。
刚才讲了,你只要是清净的布施,果报不是很快就现前了吗?看你那么多所求,要清净的布施好像有一点困难。
[问]因为菩萨不能太穷,太穷的话,就很难去行菩萨道?
[答]谁说的?难道没有穷菩萨吗?发菩提心免费的,好不好!发菩提心,它不用一毛钱的,你可以念念都发菩提心,这个才是最殊胜的,所以不一定要很多钱才能够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大前提就是发菩提心,你有多少能力、你有多少福报,你就会有多少钱,或者是财物,你福报越大,你可以布施给众生的财物就越多,这样当然是很好,可是如果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就是先发菩提心也是一样,你不是说还有无畏施吗?无畏施也不用钱的,是不是?法布施也不用钱,法布施跟无畏施都比财布施殊胜,你自己写的嘛,无畏施不用钱,发菩提心不用钱,O.K.?
[问]一个人的命盘分为先天命及后天命,是不是说先天命是以我们前世所做的善恶业主导,而后天命是由我们今生一到四十岁所做的善恶业主导?
[答]可以这么说,可是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从我们现在开始都修善业、种善根,后面一定是好的果报,命一定很好。
[问]法师,请问要念什么咒才会有钱?
[答]那一定是财神咒嘛,所有的财神咒,会的全部都把它念出来。
[问]有了钱才会悟空?
[答]谁说的?你天天想钱,就没有办法证悟空性。
[问]没钱悟什么空?
[答]谁说证悟空性需要钱的?佛经没有这么说,佛经说:舍、放下,你就容易证得空性,不是要钱多多才能够证得空性,好不好!刚好背道而驰。
[问]所以请师父教导,要如何才能发财?发财了才悟空,没钱悟不了空,那不是很要命?因为乐中苦,苦中有乐,有了钱才想护法,有了钱,佛法才会旺,然后才学悟空性。
[答]你看,不敢写名字吧,是谁?这个是胡说,不是有了钱才能够悟空性,要能够破无明,明白无明的道理,明白无我的道理,就能够证悟空性,跟有钱、没钱没关系,你越能舍、放下,你越能够舍下我执,就越容易证得空性。
[问]师父,要受菩萨戒,是不是要修到脾气没那么坏,才能够受呢?因为有朋友说,等老一点才受,(你有把握可以活到很老吗?)会比较容易,因为脾气不会一下子就发出来,对吗?
[答]当然不对嘛!你有把握你到老,脾气能够好一点吗?如果现在脾气很坏,你有把握到老的时候,脾气就变好吗?然后那个时候才去受菩萨戒吗?不是喔,不是。
[问]我想应该不是这样,因为老了没时间修了,对吗?再说也没力气发脾气了。
[答]因为太老没力气发脾气,也没力气修行了。
也对啦,所以老了虽然也可以修行,但是能够趁年轻一点,早一点修,那当然是最稳当的,也要勇敢的去受戒,你借着修行,自然脾气就能够慢慢被调伏了,所以不用担心脾气坏,就不能够受戒。
[问]是不是要受戒,才会更容易行菩萨愿?也就是说很自然地去修,也不觉得难?
[答]没错,是这样子,所以要发愿去受戒,受了菩萨戒,你要修菩提心,要发菩提心、要发菩提愿就比较容易,因为有三宝、护法、佛菩萨的加持,所以你就更容易发菩提愿。
[问]在佛桌上能不能供一个螺就好,没有八供,就供一个螺?
[答]也可以啊,其实我们想供养三宝,你想诚心、清净心,想供养任何一个都可以,螺也可以,这就是音乐供养。
[问]净莲师父,请问如果一个人在向我们乞讨时,我们布施钱给他,但是第二次,同一个人又向我们乞讨,而这时我们知道他是个骗子,虽然是区区几角钱或几块钱,请问师父是不是应该给?
[答]就看你啰,你给了会不会后悔,然后心里在那边犯嘀咕,嘀嘀咕咕的说:骗子又来了!,如果你清净的布施的话,还是可以得到清净的果报,不管他是不是骗子,你就是以清净心布施,我们刚才讲,对来乞讨的人没有瞧不起他,心里面觉得说他是骗子、还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布施的时候心不清净,你即使给他几角钱、几块钱,但是你的心不清净的话,那个布施还是不圆满,所以你可以考虑要不要给,如果要给的话,就是清净的布施,这个果报才会殊胜,你觉得你没有办法做到清净的布施,那你就不要给,也是O.K.的。
[问]听说修菩提心,我们还是要给,因为要平等的布施,有人说这也许是上辈子与他结下的缘,只要三轮体空,他是空的、我们也是空的,空性、空性,还是要给他。
[答]这样很好啊!三轮体空,就是我们讲清净的布施,也是三轮体空。
[问]无论是谁来向我们乞讨,我们都要平等的施舍,这就是菩提心。
[答]这是练习菩提心,练习菩提心的一个方法,就是没有对象的差别,平等施受,平等的施予,这个也是菩提心的一种练习。
[问]学生不认同,且举一个例子分享。
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男子说:有一位老婆婆,在路上跌伤了,他打手机给救护车,也陪同老婆婆上救护车进医院,现在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不懂得回,身上也没有带什么钱。
我就给这名男子几块钱,并指引他路线回家,几天后又遇到他用同一个借口行骗,且在路上一路走,一路寻找行人骗钱。
师父,学生我的看法是:我不会再给此人,看到他的话,也会阻止别人给他,我觉得不应该放纵他人造业,这是共业,也更深的害他造下下辈子行骗的业因。
师父,佛陀教我们要慈悲、要发菩提心,我想应该要运用智慧,福慧双修才对吧?请教正确发菩提心。
[答]你的看法就是一般人的看法,那是骗子,就不要给他,那你觉得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会再继续给他吗?还是把他抓去警察局,告诉警察说:他是骗子呢?一个菩萨他会怎么做?发菩提心的菩萨,清净心的菩萨,对众生充满慈悲,对骗子充满慈悲的菩萨,他会怎么做?正确发菩提心还是请你上网看「发菩提心」的部分,因为它很长。
发菩提心有一个方法,就是代众生受苦、受业,所以你可以在布施的时候,可以跟他结下这个缘,然后功德回向什么呢?希望他一切欺骗众生的业,全部在我身上成熟,希望一切众生都远离欺骗,世界上今后不再有骗子,所以现在他行骗的一切业都在我身上成熟,然后一切的众生都能够远离欺骗,这就是发菩提心的方法,一个发心的菩萨他会这么做,仅供参考,你也可以不用接受。
[问]请师父慈悲解答以下问题,修观音法门的人,可以往生弥勒净土内院吗?一定要念弥勒佛号吗?只念观音圣号行吗?谢谢师父。
[答]这个就有关于我们昨天才讲的中阴境界的时候,你是怎么发愿,不是随念往生吗?我们昨天讲,你在中阴身的时候,能够随念往生,那个念就是说你当下那一念,你是希望往生到那一个佛净土,或者是希望能够再得暇满的人身,那个时候是可以做选择的,所以它也许跟你平常修的法门没有关系,像那个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那个经论也是这么说的,你平常如果诵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或者是其它菩萨的圣号、或者其它的佛号,或者是你生前修的不同的法门,都没关系,只要你临终那一念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你就能去得了,有没有这样的话?你们修净土的都知道,所以也是同样的,如果你最后临终的那一念、或者是中阴身的那一念,你是希望到弥勒内院的话,你还是可以去得了,跟你生前修什么法门、持什么佛号、持什么咒语是没有关系,就是说你生前虽然不是诵弥陀的圣号,但是你还是可以发愿去,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佛的自性是平等的,法性是平等的,所以你诵一句佛号,有没有包含其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里面啊?有,所以其实是相通的,只是我们凡夫众生分别、执着,要分说这一个是那一个,好像就变成很多了,很多的佛菩萨,说穿了,一切的佛菩萨,不管他是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其实也没有离开我们自性当下的这一念,都没有离开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能够遍一切虚空、遍一切法界,不是吗?所以一切法界都没有离开我们的自性,所以我们从自性里面念出任何的一句佛号、或者是任何一句圣号,其实就已经遍满十法界了,所以全部都包含在里面,只是你要选择要去十法界的那一个法界、或者是那一处的净土,就是随念都可以往生成就,所以没有问题,一定去得了。
回答完了,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十四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我们「大智度论」还在布施度,布施波罗密。
我们今天介绍布施的种类。
布施的种类有世间的布施、出世间的布施;圣人所称赞的布施、圣人所不称赞的布施;有声闻的布施、佛菩萨的布施;外布施、内布施;法布施、财布施,这些都是布施的种类。
什么是世间的布施和出世间的布施呢?凡夫的布施,叫做世间的布施。
我们凡夫因为有烦恼,带着执着,所以我们带着我执、烦恼这样来布施,就是世间的布施。
圣人因为已经断烦恼了,就算他是以有漏心来行布施,还是属于出世间的布施,所以什么是出世间的布施呢?就是圣人的布施是出世间的布施。
另外就是在布施的时候,如果认为有布施的人、所布施的东西、和接受布施的人这三件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就是世间的布施,因为世间才有我、有你、还有布施这件东西这三件事,世间才有。
我布施给你,实际上我或者是你,都不是实有的,我称为「我」,我叫我自己为「我」;称你,你叫做「你」,可是你不会叫做「我」,你不会叫「我」你叫「你」,我叫自己叫「我」,可是你不会叫我「我」,懂吗?我称你就是「你」,所以我也不会叫你「我」,可是你自己说自己是「我」,可见这个「我」、「你」都不是实有的,它没有一定的说法,我说自己的时候说「我」,我说你的时候就说「你」;可是你称自己就称「我」,你说我的时候就说「你」,所以所谓的「你」,我布施给你,这个我跟你实际上没有一定的说法,所以它不是实有的。
再说那个布施的东西,布施的东西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是因缘所生,只要是生灭无常,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不管你布施什么,那个也是因缘所生法,就好像一块布一样,一块布是由经线跟纬线织成的,对不对?你一条一条把它抽出来,说这是一块布,我抽出一条说这个是布吗?这条丝缕是布吗?不是啊!是一条缕线啊,我再抽一条这条呢?是不是布?不是,是缕线,O.K.全部抽完,布在那里?没有布啊!布了不可得,一切所布施的东西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是因缘所生的,它都不是实有的。
认为有一个布施的我、有一个布施的对象(接受我布施的人)、还有我布施的东西,如果认为这三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属于世间的布施;如果心里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东西、还有接受布施的人,这三件事情都没有的话,就是出世间的布施。
这个是世间跟出世间布施的差别。
第二大类,什么又是圣人所称赞的布施、和圣人所不称赞的布施呢?当然出世间的布施,就是圣人所称赞的布施;刚才讲那个世间的布施,就不是圣人所称赞的布施。
还有,清净的布施,是圣人所称赞的;不清净的布施,就不是圣人所称赞的,因为一个是带着烦恼,一个是没有烦恼。
还有,就是布施的时候,是和空性的智慧相应的,这个就是圣人所称赞的布施;布施的时候,如果跟愚痴相应,又颠倒、又执着,这个就是圣人所不称赞的布施。
第三类,什么是声闻的布施、和佛菩萨的布施呢?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要了脱生老病死苦,为了这个布施的,我们就称为声闻的布施;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为了希望能够了悟诸法的实相而布施的话,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为了这个来布施的话,那个就称为诸佛菩萨的布施。
还有,如果只是求少许的功德的布施,我们就称为声闻的布施;如果求所有的功德圆满具足的布施,这个就叫做诸佛菩萨的布施。
如果因为害怕老病死而布施,这个是声闻的布施;如果为了帮助成就佛道、为了度化众生,不怕老病死而布施,这个就是诸佛菩萨的布施。
这是第三类。
第四类,什么是外布施?什么是内布施呢?
什么是外布施呢?我们先说一个故事,就知道什么是外布施。
在《说阿婆陀那经》里面有提到,从前在阎浮提有一个国王,他的名字叫做婆罗婆,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的菩萨叫做韦罗摩,名字很难记,我就说有一位国王、有一位菩萨,这样子做代表就好了。
这位菩萨是国王的老师,是专门教导国王怎么做转轮圣王的方法。
这位菩萨他非常非常的有钱,所以他有一天就想:「我既然那么有钱,就应该要用布施来利益一切众生。
富贵虽然能够使人快乐,但是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这些财富也不是真正属于我的(我们知道财富是属五家所共有),虽然是我的财富,可是它是属于国王、盗贼、还有火、水、败家子(因为都可能因为这五个原因家财散尽,所以我们就说财富为五家所共有,你不要以为那个存款上是你的名字,它就是你的,或什么关系企业都挂你的名、房子也挂你的名、什么都挂你的名,那个就是你的,很难说,你不一定享受得到,只有你自己亲自把它用掉的,那个算你的,还没有用到的,都很难讲)。
」这位菩萨就想开了,说:「我虽然这么富有,但是这个财富并不是属于我的,不是真正属于我的;而且拥有财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很害怕嘛,不晓得人家要对我怎么样,所以我的心就会变得很散乱,每天忧虑、恐惧、害怕,为了要守护这个财富非常的辛苦,想要去获得财物也很辛苦,获得之后又怕失去,要守护也是非常非常辛苦;然后再想想,生命这么短暂,而且这个身体也不能久住在世间,而且还会为了这个身体受种种的苦,所以我应该要厌离这个财富、厌离这个身体,我应该趁我有钱的时候,大大的行布施才对!」
于是,他就亲手写了一份通告,昭告天下所有阎浮提中的婆罗门和一切的出家众说:「我准备要设下大布施,希望各位能屈尊光临寒舍,来接受我的布施。
」他就这样做了十二年,他就这样行了十二年的大布施,所以他所布施的饭菜汁,多得可以在上面划船,所布施的像cheese、奶酪这些东西,就像池水一样这么多,布施的米还有面,堆得像山一样高,酥油像河水一样这么多,还有供养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都是最上妙的。
他就这样布施了十二年之后,他觉得还不够,他又再布施八万四千头的白象、八万四千匹的马、八万四天辆的车子、八万四千张床、八万四千个金钵、八万四千头乳牛……,这只是大概的描述,实际上还有更多。
其它的国王、还有那些小国王、还有大臣看到他布施这样的情况,也就随喜也行了一些布施。
所以这个时候,国王、还有八万四千位的小国王、还有大臣、地方上的豪杰、长者,也各自出了十万的金钱来共襄盛举。
有一天,忉利天的天主(就是帝释天),他就来对这个菩萨说:「天地之间最难得的,能够使一切人都欢喜的供养,你现在全部都拿出来供养了,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为了能够求得佛道,这个是布施的目的。
」另外,净居天的天人也都现身来赞叹这个菩萨说:「你今天大开布施之门,都是为了怜愍众生,希望能够求得佛道。
」
这个时候,净居天的天人,看到那些要接受供养的婆罗门还有出家众,觉得说他们不是真正的福田,就想动个手脚,怎么样动手脚呢?那个金瓶里面都装满了水,要供养这些婆罗门还有出家人,他就用他的神通力,把装满水的金瓶的口把它封起来,让水没办法流下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他觉得现在有清净布施的人,但是却没有真正的福田,他这样认为,所以就把水瓶的口封起来,等一下在供养的时候就倒不出来。
魔王听到他的话,就觉得很奇怪,所以就问净居天的天人说:「这些婆罗门都是出家而且持戒清净的修行人,你为什么说没有真正的福田,可以接受这个供养呢?」净居天的天人就说:「这位菩萨,他是为了求佛道而布施,而这些接受布施的人,却都是邪见的人,所以我才说没有真正的福田。
」魔王就问说:「你怎么知道这位菩萨是为了求佛道而布施的呢?」净居天的天人就说:「那很简单,就试探他看看。
」试试看。
所以,这个净居天他就变化,他们有神通可以化现,他就变化成一个婆罗门的样子,化现成一位婆罗门,拿着金瓶还有金手杖来到菩萨的面前,向他说:「你作这样大的布施,把难舍的东西都舍了,到底是想求什么呢?难道你是想作转轮圣王吗?转轮圣王可以拥有七宝、还有一千个儿子,而且还能够统领四天下,难道你是为了求这个,才行布施的吗?」菩萨就回答说:「我不是求这个,不是求作转轮圣王。
」他就继续问:「那么你就是想当帝释天啰?(想当忉利天的天主,就是玉皇大帝,你就是想当玉皇大帝?)作八十那由他天女的主人?(就是帝释天,他可以拥有很多的天女。
)」菩萨说:「也不是!我也不是求这个。
」「那么你就是想当六欲天的天主啰?」菩萨说:「我也不想!」「那你就是想当大梵天王,对不对?」大梵天王可以主宰三千大千世界,作众生的祖父,因为在婆罗门教,他们说大梵天是什么?天主教、基督教也是说他们的天主是造天地、造万物的真主宰,在婆罗门他们也是认为大梵天就是造天地的主人,所以他就问说:「你就是想当大梵天,对不对?」菩萨回答说:「也不是!」「那么你到底要求什么呢?」这个时候,菩萨就说:「我求真正的无欲处(无欲就是没有欲,那就是清净的涅盘),我求的是清净的涅盘,在清净的涅盘里面可以能够远离生老病死,能够度脱一切众生,我要求的就是这样的佛道,这就是我真正布施的目的在这里。
」这位化生的婆罗门就说:「施主呀!你想求佛道,那个多难啊!那个要费尽千辛万苦,那个非常非常的难得到的,佛道很难成,我看你心又这么软,又只会贪图享受,我看你是一定没有办法办到的,不可能办到的,我看你还是按照我刚才讲的,就当一位转轮圣王也不错,或者帝释天、或者六欲天的天主、或者是大梵天王,这些是比较容易可以得到的,你不如就求这些就好了。
」这时候菩萨就回答说:「你就听听我曾经所发的誓言好了!」他就告诉他曾经所发的誓言是什么呢?「就算炽热的铁轮在我的头上打转,我也一心只求佛道,始终不怀悔恨的心(就是永远不后悔,就是发这样的誓愿),即使堕落到三恶道、或者是生在人道当中受无量的苦,我也一心只求佛道,始终不转变我的心意。
」这就是他曾经所发的誓愿,不管受多少苦,我就是一心只为求佛道。
这个时候,化生的婆罗门就说:「施主呀!你能够以这样的心来求佛道,那真是太好了!」于是就称赞他说:「你有大精进力,又能够慈悲怜愍一切众生,再加上无碍的智慧,你一定不久将来就能够成佛。
」这个时候,因为赞叹他,所以经典上都记载,这时候空中就会纷纷落下天华来供养这位菩萨,净居天也隐身不见了,因为这个化身的婆罗门是净居天变化的,既然已经赞叹他完了,所以他就隐身不见,消失不见。
这时候,菩萨还不知道净居天动了手脚,所以他这个时候就走到婆罗门的上座面前,用金瓶来倒水,结果水倒不出来。
大家也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所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布施的东西样样具足,行大布施,该布施的都有了,圆满具足,布施的这位菩萨,这位主人,他的功德也很大,为什么瓶子的水倒不出来?大家都觉得好奇怪。
菩萨心里也在想:「是不是我有什么过失?」他心里想说:「这一定不是别人的问题,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是布施的心不清净吗?还是说我布施的东西不够圆满具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所以他就查,查他们婆罗门有十六种祭祀经典的书,每一本都去翻,发觉没有问题啊,我的布施都是清净无暇的。
这个时候,诸天就现身来告诉菩萨说:「你不要怀疑,你应该办的都全部办了,实在是因为这些婆罗门邪恶不清净的缘故。
」所以,这些天人说:「这些人充满了种种的邪见,只会增长烦恼,破坏真正智慧,所持的戒律不是清净的戒律,不但白白受苦,还堕到外道当中,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我才把水封起来,不让它流下来。
」说完这些话,这些天人也消失不见了。
这时候,六欲天的天人又放出种种的光明,照耀参加法会的大众,然后对菩萨说:「这些接受布施的人,他们是走在邪恶的大海中,完全不顺从你走的正道,这些接受布施的人当中,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发心。
」说完,也消失不见了,就来交代几句就不见了。
这个时候,菩萨心里就在想说:「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在这么多参加的大法会当中,真的是因为没有一个人和我有同样的发心,这个水才会倒不出来吗?真的是这样吗?」那就试试看了。
面对一切的大众、还有国王,大家的面前就说了:「如果在十方天地当中,有乐善好施而又清净的人,我就向他归依顶礼,如果现在有这样的人的话,我马上跟他归依顶礼。
可是,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能够接受这个大布施的话,我现在(右手不是拿那个金瓶吗?拿这个水瓶),如果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有资格接受这个大布施的话,我右手瓶子里面的水就会来灌我的手。
」才刚讲完,这个瓶子里面的水就自动涌向天空,然后就掉下来,落到菩萨的手里面。
国王看到吓一跳,国王看到这种感应就心生恭敬,就生起恭敬心,还真的是这样,目前在大会当中要准备接受布施的人,没有一个像菩萨这样的发心,也只有菩萨有资格接受这个大布施,所以现在他所做的布施这些,都应该来布施他自己,变成只有他一个人有这样的资格。
所以,国王就非常恭敬的对他说:「你是我们大婆罗门的主人,你的心,就清净得像瑠璃一样,所以现在这个水才会从空中往下,落到你的手中。
」其它的这些大婆罗门,也都生起了恭敬心,向菩萨合掌、顶礼、归依。
所以,这时候菩萨就说:「我今天所做的布施,不是为了求三界的福报,而是为了众生的缘故,才用布施来求佛道。
」说完这些话,大地、山川、树木都起了六种震动,就是天地感应。
所以,菩萨本来以为这些婆罗门应该受到供养,所以才布施给他们,现在才知道,没有人有资格来接受这个供养,所有供养只有资格供养自己,但是他为了怜愍这些人,就把自己所接受的这些布施的东西,再布施给他们。
像这种情况,就是属于外布施。
外布施讲完了。
那什么是内布施呢?就是不吝惜自己的色身和性命,把它们全部都布施给众生,就是内布施。
就是不吝惜自己的色身还有性命。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讲到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本生故事当中就有讲到祂怎么样舍身、还有舍性命的两个故事,来说明什么是内布施。
在《本生因缘经》里面,就说到释迦牟尼佛如何舍身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是大国王,他虽然是大国王,但是他心情很郁闷,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是没有佛法的,所以他觉得非常的遗憾,当时没有佛、没有法、没有出家的比丘僧,就是没有三宝住世,国王虽然四处都去寻找,但是都没有办法找到。
这个时候,就有一位婆罗门跟国王说:「我知道有一首佛法的偈颂,如果你愿意供养我的话,我就把它告诉你。
」国王一听,很高兴,就说:「那你要什么样的供养呢?」婆罗门就回答说:「如果你能够把身上的肉割下来,把它做灯心来烧,来供养我的话,我就把这首佛法的偈颂告诉你。
」国王心里就想说:「我这一世的身体实际上是非常脆弱、而且不清净的,而且我生生世世都为这个身体受了很多的苦,可是从来就没有为它,是因为佛法,现在我有机会了,可以用我这个身体来求佛法,所以我是绝对不会有丝毫的舍不得,好不容易才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可以用我的身体来供养。
」
所以,他就命令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四种种姓的下贱种姓,就是贱民,他就命令这个贱民,把他全身的肉都割下来,用白色的细毛布把它包起来,做为灯心,然后灌上酥油,点火燃烧。
所以当国王的全身都烧起来的时候,婆罗门这个时候就把这一首佛法的偈颂告诉他,他就很满意的,就这样舍弃了他的生命,非常知足的就舍身。
这是一个故事。
另外,在《本生因缘经》当中,还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如何舍命的故事,这个大家都有听过,就是鸽子。
有一世,释迦牟尼佛做鸽子,住在雪山当中。
一天,正下着大雪,有一个人在山中迷了路,他又累、又饿、又渴,再加上天气又冷,眼看着他就要饿死了,要不然就是冻死了,这只鸽子马上就用嘴去叼一些可以燃烧的柴火,一根一根的把它堆起来,点火让他取暖。
可是牠一想:他现在可以不冻死了,可是他肚子还是饿的,他迟早还会饿死,怎么办呢?那只有我给他吃了,所以牠就跳进火堆里面自焚,把自己布施给他当食物,所以他这样子又不会冻死、又不会饿死,救了那个人的生命。
所以像这一类的布施,不管是布施你的头、目、髓、脑,菩萨都是布施给众生一切,看众生需要什么,他就布施什么,像这一类的就是属于内布施,就是舍你的身或者是性命的,这个都属于内布施的范围。
什么是法布施呢?
有人说:如果能常常好话来利益众生,这个就是法布施。
这个我们都很会,讲好话,利益众生的好话。
也有人说:把诸佛所说的善妙之法,说给别人听,这个就是法布施。
这个我们也可以做到,听经闻法的这些内容,再讲给别人听,让他们也能够受到佛法的利益,这个也是属于法布施。
又有人说:如果以经律论三藏教导别人,就是法布施。
所以不管你是讲经藏、律藏、还是论藏,这些内容来教导别人,就是法布施。
总而言之,凡是以声闻法、还有大乘法(就是菩萨法),不论你是讲声闻小乘法、还是大乘的菩萨法,用这个来教导众生,都是属于法布施。
那就有人问了:像提婆达多、还有诃多,像他们这些人,也是以经、律、论三藏,还有声闻法、大乘菩萨法来教导人,为什么他们反而堕地狱呢?有人怀疑,他们也是法布施,为什么法布施的果报是下地狱呢?答案是: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求佛道而行清净的法布施,他们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恭敬才行法布施的,所以提婆达多最后因为邪见的严重罪业,活生生的就堕到地狱去了,活生生的就这样陷到地狱去;另外一位诃多,他是因为妄语的严重罪业,死后才堕恶道,他们都是因为恶心罪业的缘故,虽然行法布施,却得到堕恶道的果报。
所以重点来了,如果你的心不清净,不是慈悲,为了利益众生,而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恭敬,你虽然行的是法布施,但是是堕恶道的果报。
所以,所谓的法布施,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还要以清净心、善心来教导一切众生,这个才是真正的法布施。
如果说法的人,能够以清净心、善心去赞叹三宝,或者开示罪业、福业的原因,或者是说明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来教化众生的话,使他们都能够进入佛道,这个就是真正清净的法布施。
你平常为众生宣说的一些内容,有时候是赞叹三宝的功德,让他们对三宝生起了信心,愿意归依三宝,做一位合格的佛弟子。
归依三宝之后怎么办呢?就要断恶修善,所以要为他们说因缘果报的内容,让他们深信业果。
深信业果、断恶修善,还在人天当中不能解脱,所以进一步要为他们宣说苦集灭道或十二缘起,如何解脱的方法,这是小乘的部分;如果愿意发菩提心、行六度,来行菩萨道,达到最后的开悟解脱成佛的话,这个是属于大乘菩萨法。
所以不论是声闻小乘、还是大乘,还是从最前面的人天果报,人天乘,宣说这些内容,而且是以清净心、善心来宣说的话,这个才是真正清净的法布施。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在大众中,以慈悲、怜愍的心来宣说声闻法、菩萨法,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恭敬,就是清净佛道的法布施。
我们都知道阿育王,他曾经在一天之中就造了八万座的佛塔,虽然当时没有证果,但是他对佛法已经有少分的信心还有好乐心,很好乐来学佛,很好乐听闻佛法,所以他在他的王宫当中,每天都要请比丘去接受供养,每天都要请比丘到王宫中接受供养。
每天比丘要按到次第,今天轮到你说法、明天轮到你……一天一天,每天都有轮流、按照次第,大家轮,请法师说法。
有一次,就轮到很年轻、帅气的三藏法师,他不但长得聪明而且又端正,他当时是坐在国王的旁边,他口中发出特殊的香气,国王就觉得很奇怪,就怀疑他,是不是品行不端正,想要用香气来引诱宫中的宫女啊?所以他就问比丘说:「你嘴巴里有什么东西?嘴巴张开让我看一看!」比丘就张开嘴巴,什么也没有啊。
国王又说,拿一杯水来让他漱口,比丘就漱口,潄完口,嘴巴还是很香,真奇怪!国王就问他说:「大德!你这个香气是最近才有的呢?还是以前就有了呢?」比丘就回答说:「很早以前就有了,不是现在才有的。
」国王又问:「那是多久以前呢?」那真的是很久,比丘回答说:「在迦叶佛的时候,我就已经有这个香气了,在这么长久的时间以来,这个香气永远都好像新发出来的一样,永远都有这个香气。
」国王就很好奇,就说:「大德!你这样解释太简单了,我听不明白,怎么会从迦叶佛开始就有香气呢?你一定要详细地来跟我说清楚。
」比丘就回答说:「我在迦叶佛的时候,是一位说法的比丘,我因为经常在大众之中,欢喜赞叹迦叶佛的无量功德,也经常演说像诸法实相还有无量的法门,来教诲一切的众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嘴巴里面就经常有微妙的香气,而且每一世都是如此,一直到现在。
(从迦叶佛那个时候,每一世、每一世一直到现在,我口中都一直有这个香气。
)而且我口中的香气,胜过各种花草树木的香味,能够使一切众生的心喜悦,众生只要闻到我口中的香气,就心生喜悦,而且我这个香气是生生世世永远都不会消失的。
」国王听了之后,他就觉得很惭愧、不好意思,因为刚才还怀疑他,原来他有这么大个功德。
所以他又惭愧,可是又很高兴、又惊喜,就向比丘说:「真是稀有难得!说法的功德居然这么大。
」比丘说:「这还只是开花的果报,还不是结果的果报,就已经有这么大的功德了。
」国王问:「结果的果报是什么呢?请你赶快告诉我!」比丘回答说:「结果的果报,简单地说有十种,所以国王你一定要仔细的听清楚!第一个是有大名闻;第二个是相貌端正;第三个是能够获得安乐;第四个是能获得恭敬;第五是威德的光明如日明(就像太阳的光明一样);第六就是能够被一切人所敬爱;第七是辩才无碍;第八是有大智慧;第九是能够断尽一切烦恼;第十是能息灭一切苦,证得涅盘,这个就是法布施的十种功德果报。
」
国王就说:「大德!赞叹佛的功德,为什么能够获得这样的果报呢?」问他原因,比丘就回答说,回答就是解释他为什么会有这十种功德果报的原因,到底是出在那里呢?
第一个就是有大名闻。
因为赞叹佛的功德,能够使一切人普遍听闻,就是让一切人都能够普遍听闻到佛的功德,由于这样的果报,所以就能够得到大名闻。
就是因为让佛的名声普闻,因此自己的名声也能够普闻,所以这个大名闻是这样子来的,原因是出在这里。
第二个是相貌端正。
为什么可以得到相貌端正呢?因为赞叹佛真实的功德,能够使一切人欢喜,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生生世世相貌都长得很端正,这是因为让众生欢喜,所以相貌就能够长得端正。
第三,为什么能够常得安乐呢?因为为人解说罪业和福业的因缘果报,众生听了这个因缘果报,就知道要断恶修善,因为害怕恶的果报,你不想得到恶的果报,你就要行善,于是他很快就断恶修善,行善就能够使人得到安乐,所以由于这样的功德,自己也能够常得安乐,因为使众生能够常得安乐,因此自己就有这样的果报,常得安乐。
所以这个常得安乐是从行善来的,行善就有善的果报,所以他能够常得安乐。
第四个,为什么能够常被人恭敬呢?因为赞叹佛的功德力,使一切人的慢心调伏,慢心调伏就能够生起恭敬心,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能够获得常被人恭敬的果报。
因为一般人听到佛的功德,就觉得自己也没什么好贡高我慢的,相对佛的功德来讲,自己实在是不足挂齿,所以马上慢心就调伏,恭敬心就生起,就是因为这样的恭敬心生起,所以我们也能够常得别人的恭敬,所以就能够得常被人恭敬的果报。
第五个,是为什么我们威德的光明能够像日光一样的照耀呢?这是因为说法时的智慧,就像灯光照破众生的愚痴黑暗,用佛法的智慧照破众生的无明、愚痴黑暗,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所感得的果报就是威德的光明就像日光一样。
第六个,是常为一切人所敬爱。
因为赞叹佛种种的功德,能够使一切人喜悦,因此对佛生起敬爱的心,由于这样的功德,就能常为一切人所敬爱。
第七,是为什么能够得辩才无碍呢?辩才不可穷尽呢?就是因为用各种巧妙的言语,无穷尽地赞叹佛的功德,所以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能够获得辩才不可穷尽,因为我们称赞佛没有穷尽,因此辩才也没有穷尽,就是辩才无碍。
第八,为什么能够得清净的大智慧?因为赞叹佛不可思议、微妙、智慧的法,而且没有任何的过失,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能得清净的大智慧。
因为称赞佛的智慧之法,所以能得智慧;称赞佛的法没有任何的过失,所以能得清净。
清净是由没有过失来的,你称赞佛的智慧的法,所以自己就能够得智慧,所以这个清净的大智慧是这样子来的。
由于赞叹佛的功德的时候,我们赞叹佛的时候,我们的心一定是非常清净的,你经常赞叹佛,你的心经常清净,你的烦恼就愈来愈减弱,所以由于赞叹佛的功德的时候,能够使人烦恼转薄,贪瞋痴慢疑愈来愈薄、愈来愈少,因此以这样的功德,所有的烦恼也渐渐地灭尽,经常赞叹,心经常清净,那个烦恼愈来愈少、愈来愈少,一直到完全的灭尽,一切的烦恼都能够完全的灭尽,灭尽以后就证得涅盘。
所以,第十个,当所有的烦恼灭尽的时候,就能够证得涅盘。
所以,比丘说完了这十种法布施的功德,就向国王说:「你现在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我,我可以用智慧的剑来破除你的疑惑。
」国王这时候就回答法师说:「我现在心里面充满了喜悦,什么都明白了,再也没有任何的疑惑了。
」
所以,如果我们以上面所说的种种情况来说法度众生,就叫做法布施。
说完了法布施,我们要问:财布施跟法布施,那一个比较殊胜啊?当然是法布施比较殊胜!佛也是这么说的。
所以正如佛陀所说:「法布施比较殊胜。
」可是要讲原因啊,你不能说法布施比较殊胜,就完了,众生要问,追追追,为什么?那你要说出原因,为什么法布施比较殊胜?
第一,因为财布施的果报只能够在欲界;法布施的果报有时候在三界之中,有时候能够超出三界,所以它比较殊胜。
财布施的果报只能在欲界,而且没办法在欲界天的最高,最高只能到忉利天。
我们知道六欲天(欲界天就是六欲天),欲界有六天,第一个是四天王天,第二个是忉利天,所以财布施最好最好的果报,就是生忉利天,而且还要加上你生前有行十善业,才可以死后生在忉利天。
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个就要有欲界定,你才能够去得了,你光是靠财布施这个福报是没有办法生到夜摩天以上的四天,是没有办法,他一定还要得欲界定,就是你生前还要有修禅定,已经得到欲界定,你死后才能够生到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或他化自在天,这个是财布施最好最好的果报生天,也是欲界的第二天忉利天。
可是,法布施的果报就不只是这样了,它也许是在三界当中,为什么只在三界当中呢?就是因为你在行法布施的时候,你是以心生烦恼、有执着,就是刚才讲的,可能为了名闻、利养、恭敬来行法布施,同时你在行法布施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一个说法的我、还有闻法的众生、还有所说的法,这三件事情都没有空掉,都很执着的放在心里面,所以只能够有三界的果报,果报只在三界,没有办法超出三界的原因就在这里,没有三轮体空的行法布施,而且是以有漏心,就是以烦恼、执着的心来行法布施,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恭敬来行法布施,所以它的果报只在三界。
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可以超出三界之外呢?那还是有两种不同的发心,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来行法布施的话,这个是声闻小乘的发心;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开悟成佛而行法布施,这个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这些果报就都能够出三界,不但自己解脱,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解脱。
第二个理由(刚才是第一个理由),财布施是有限量的;:法布施没有限量。
第三个理由,财布施有穷尽;法布施没有穷尽。
第四个理由,财布施的果报清净的比较少,染污的比较多;法布施的果报相反,污垢的比较少,清净的比较多。
第五个理由,如果想作大布施的时候,你必须要等待因缘,就是结合众人的力量,你才可以行大布施;法布施只要你自己有那个心,自己以清净心、慈心来为众生宣说,不管是声闻乘的、小乘的声闻法还是大乘的菩萨法,这个只要你自己就能够完成了,不需要结合众人的力量,所以它很方便就能够完成,不需要等待因缘,因缘不具足还没有办法行大布施。
第六个理由,财布施能够让我们的地水火风四大,就是这个色身、还有六根愈来愈殊胜,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不断不断增长的意思,就是不但我们的色身是愈来愈殊胜,还有我们的六根也愈来愈明利,这是财布施的果报;可是法布施就不是这个色身、六根,它能够使人得到无漏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们知道它是属于三十七菩提分或者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内容,就是它是可以开悟成佛,或者是小乘来说,三十七菩提道品是可以证果的,大乘的是可以开悟成佛的,所以它是比较殊胜的,不是让我们这个色身更增长、果报更殊胜,不是这样而已,而是能够证果的。
第七个理由,财布施不论有佛、无佛,世间常有;法布施只有佛法在世的时候才有,所以它比较殊胜。
财布施是世间的那些慈善机关就可以作,不一定要学佛修行才作,所以它就跟有佛、无佛没有关系,不管是有佛在世、还是无佛在世,它都能够常常来行财布施;可是法布施它就是非常稀有难得,没有佛住世、或者是没有四众游行、或者是没有佛法久住世间的话,就没有办法行法布施,所以它比较稀有珍贵。
第八个理由,法布施能够使人分别了知一切法,不论是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还是常法、无常法……等等,你为什么能够明白一切法的内容?就是因为听闻说法,有人行法布施,你才能够分别了知一切法,所以它是法布施的功德,使一切众生能够了知一切法。
第九,法布施不但能够产生财布施,还能够产生声闻、辟支佛、菩萨、以及佛等等的圣人来。
就是说它还可以证果,让我们证声闻小乘的声闻辟支佛果、或者是菩萨、一直到成佛,都是靠法布施来的,就是因为听闻佛法,我们才知道怎么样证小乘的果、还有菩萨、乃至成佛,这个修行所有的内容都是靠法布施,我们才能够学习,听闻学习,闻思修,戒定慧、闻思修,所以法布施不但能够产生财布施,还能够产生声闻、辟支佛、菩萨、还有佛等等的圣人来;可是财布施就没有办法产生法布施的功德,就没有办法。
可是法布施能够产生财布施,为什么?法布施的时候,说财布施的殊胜功德,大家就能够行财布施,所以财布施是包含在法布施里面,但是财布施没有办法包含法布施,但是法布施可以包含财布施在内,所以法布施比较殊胜。
所以结论就是:法布施比财布施殊胜。
财布施和法布施这两个加起来,就称为「檀」。
檀,就是布施的意思。
所以布施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财布施、法布施,另外我们还说有一个无畏布施,这些都是布施的内容。
我们如果修行这种种的布施,发愿成佛的话,就能够使人证成佛果,都能够成佛了,更何况是其它的小果,像声闻缘觉乘,你想证声闻缘觉乘的果位,当然就更没有问题,因为它最后可以成佛,所以其它的小果当然就更没有问题,不但能够证得声闻缘觉的小果,还可以成就最后的佛果,如果你布施功德圆满的时候,就能够究竟圆满成佛。
这个就是今天所说「布施」的内容。
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大智度论
第十五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我们还在布施波罗蜜的部分。
有关什么是布施?布施有什么利益?以及布施有那些种类?那种布施最殊胜?这些内容我们都已经介绍过了。
今天要谈谈:第一个,什么是波罗蜜?第二个,什么时候布施波罗蜜才算圆满?第三个,为什么菩萨在行布施波罗蜜的时候,能够同时生出六波罗蜜?就是说菩萨在行布施波罗蜜的时候,他同时也能够生出持戒、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六度是相摄的,在大智度论里面,它不是次第,它可以互相含摄,所以你圆满布施波罗蜜,同时圆满其它的波罗蜜,它到底是什么原因,能够同时互相摄持呢?我们今天也来作一个介绍。
首先说什么是「波罗蜜」?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是「到」的意思,所以,波罗蜜,就是「到彼岸」。
以布施来说,就是渡过布施的河流,可以到达成佛的彼岸,所以,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什么样的情况叫「不到彼岸」呢?什么样的情况又叫「到彼岸」呢?我们接下来解释。
如果我们渡一条河,还没有到达对岸,我们中途就折返,这个就叫做不到彼岸。
譬如:舍利弗,他在六十劫当中都行菩萨道,就是想渡过布施的河流,到达成佛的彼岸,可是,他却在其中的一次布施当中退心,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做「不到彼岸」。
他是怎么退心的呢?有一次,有一个人跟他说:「你把你的眼睛布施给我吧!」舍利弗就问他:「你要我的眼睛干什么呢?」他说:「没有要干什么,你就是给我就对了!」舍利弗就说:「你要我的眼睛既然没什么用,你就看要不要我用身体来为你服务?或者是用财物来布施给你?这些都没有问题。
你既然要我的眼睛没有用,我不用给你啊!」那个人就回答说:「我不需要你的身体来为我服务,也不需要你的财物,这些我都不缺,我只要你的眼睛,如果你是真正在行布施的话,你就把眼睛给我吧!」这个时候,舍利弗就想一想:「好吧!我既然是已经发愿要行布施,我就挖一个眼睛给你。
」他就挖一个眼睛给他。
那个人拿到舍利弗的眼睛,鼻子闻一闻,嫌它太臭,然后就丢到地上,丢到地上还不打紧,还用脚去踩它,去把它踩碎,这一踩,就把舍利弗的心给踩碎了。
所以,舍利弗心里就在想:「这个人真的是很难度,明明眼睛对他没有用,他就硬要,硬要,又把它丢到地上,还用脚去踩,真是恶劣到了极点!这种人不度也罢,我还是先度我自己好了,做个自了汉,众生太难度了!」就是他这一念退心,前面六十劫的发心都白费了,就在这一剎那退失,所以就是这一念,让舍利弗从菩萨道退堕到了小乘,这种情况就叫做「不到彼岸」。
如果当时舍利弗能够前进不退,一直到达最后成就佛果的话,这种情况就叫做「到彼岸」。
「此岸」跟「彼岸」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如果是以布施来说,此岸就是悭贪,我们知道布施是度悭贪,此岸叫做悭贪,布施在河流的中间,彼岸就叫做佛道,所以布施波罗蜜圆满,就是六度圆满或十波罗蜜圆满,就能够成就佛道,所以这个时候的彼岸,就是佛道,成就佛道叫做「彼岸」。
以各种不同的知见来说,如果没有正知正见的话,我们就会堕在种种的边见当中,一般不是落在空边、就是落在有边,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边见,这种种的边见,就叫做「此岸」;我们能够舍、放下种种错误的边见,布施种种的边见,这个是在河的中央;能够破除各种边见的这个智慧,叫做「彼岸」,所以这个时候,智慧就叫「彼岸」,种种的边见叫做「此岸」。
又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我们布施如果不如法,就是魔的布施,这个叫此岸;佛的布施,叫做到彼岸。
什么是魔的布施呢?就是如果我们布施的时候,烦烦恼恼的,布施完又要后悔,又带着贪、瞋、痴、慢、疑……种种的烦恼来布施,又要求种种的回报等等的,所以我们布施的时候,是带着烦恼、忧愁、苦恼、恐怖、忧惧……种种的烦恼,因为这些特质就是魔的特质,所以你在布施的时候,带着这种种的烦恼,这个就是魔的布施,叫做「此岸」;如果我们能够行清净的布施,不带忧愁、烦恼,没有任何怖畏的心,一直到成就佛道,这个就是佛的布施,叫做「到彼岸」。
所以,什么是波罗蜜呢?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我们再举个例子,什么叫做「到彼岸」的例子。
在佛说毒蛇喻经当中,就有一个到彼岸的比喻。
有一个人因为得罪了国王,国王就命令他保护一个小的箱子,说:「你要好好保护这个箱子。
」这箱子里面装什么呢?就装了四条毒蛇,可是因为他得罪国王,国王要刁难他,就说:「你好好地保护这个箱子,还有把箱子里面的四条毒蛇好好地抚养长大」。
就是好好地养育牠,可是这个人想:「四条毒蛇耶!随便咬一口,其中任何一条随便被牠咬一口,我就没命了。
一条都已经很可怕了,更何况是四条!」所以他就吓得把这个箱子一丢,赶快逃命要紧啊!反正迟早都是被这毒蛇咬死的,那还不如赶快逃命,因为你要喂这个毒蛇的时候,牠就很可能咬你一口,毒蛇咬一口就没命了,所以他越想越恐怖,就算了吧,赶快逃命吧!所以,他就丢下这个箱子,逃走了。
国王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派了五个盗贼在后面拿刀要追赶他。
在逃跑的过程当中,他碰到一个人,这个人是口善心恶的人,就是说表面话,讲得很好听,会安慰你的、会劝导你的,可是他的心很坏,不怀好意的、想要害你的,可是他嘴巴说得很好听,所以他就劝他,好心相劝,劝告这个人说:「其实也没有这么恐怖嘛,就是毒蛇,如果你懂得方法,你养得恰当,你知道养的方法,知道怎么靠近牠,知道怎么安抚牠,其实也没有这么可怕、没有这么恐怖的。
」就是要劝他:你好好地回去,不要被国王追杀,好好地回去把那个箱子保护在身边,把那四条毒蛇好好地,你只要知道方法,就能够好好地把牠抚养长大。
可是,他没有听他的话,这个人没有听他的话,还是继续地逃命。
然后逃到一个空的村庄,那个村庄没有半个人,是一个空的村庄,这个时候来了一位善人,他是真正的好人,刚才是坏人假装好人,现在是碰到一个真正的好人,这个善人就很善巧的告诉他说:「这个村庄,虽然你看起来是空无一人,但却是贼窝(就是盗贼的巢穴),所以非常的危险,你千万不要住在这里,住在这里一定会被盗贼所伤害。
你就往前一直走,你一直走、一直走,你就会看见有一条大河,大河的对岸是另外一个国家,那个国家就非常的安乐清净,没有这些灾难。
」所以这个人就听了他的劝告,要过河,怎么办呢?他就去捡了一些干木头,绑啊、绑啊,做成一条船,也没有船桨,他就用尽了手脚的力气,拼命地划到对岸,那当然从此以后就获得安乐,不再有种种的灾难。
这就是「到彼岸」的一个比喻,它是比喻什么呢?这个国王比喻魔王;小箱子比喻我们人身;四条毒蛇比喻我们地、水、火、风四大;有五个盗贼在后面拿刀追赶,五个盗贼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阴。
所以,魔王总是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人身是由四大所组成的,就算我们很想抛下这个四大,可是五阴不放过我们,紧紧在后面追随,就好像五个盗贼,在后面拿着刀要追杀我们一样,它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那个口善心恶的人,是比喻我们的染着,他就劝说:「没有关系啊!你可以好好长养你的贪,维护你的瞋」,所以我们的贪染、执着总是劝说我们自己要好好地珍惜这个人身,你要好好地爱护它、好好地保护它,让它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生活过得很优渥,这个都是我们的执着,贪爱执着,要我们好好地珍惜这个四大所假合的人身,而且要和它和平相处,就好比说要跟四条蛇和平相处,他劝我们说,只要懂得方法就可以好好地跟那四条毒蛇相处,就好比我们的贪爱,劝我们跟我们的烦恼好好地相处。
空的村庄,比喻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空的村庄,是贼窝;盗贼,比喻六尘境界,我们六根,都是要贪着在六尘境界;善人,就比喻善知识,他是教导我们,所以他劝告我们六根千万不要耽着在六尘境界当中;大河,是比喻贪爱;船,是比喻八正道;手脚拼命地划,比喻精进;此岸,比喻这个世间;彼岸,比喻涅盘。
所以,能够度过这条大河的人,到达彼岸,他就是能够证得阿罗汉果,所以用这个比喻。
所以,我们如果耽着六根,就会被六尘境界所伤害。
善知识告诉我们:六根要远离六尘境界,才能够精进地以八正道,从世间的此岸,渡过贪爱的大河,到达涅盘的彼岸,证得阿罗汉。
就是这个例子,这个就是小乘到彼岸的例子。
以大乘的菩萨道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大乘菩萨布施的时候,有三种障碍,这三种障碍就是以为布施的我、接受我布施的人、还有我布施的财物,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布施的时候的三种障碍,这三种障碍就会让我们堕在魔境界当中,不能够远离种种的灾难。
如果布施的时候,能够做到三轮体空,知道布施的我、接受我布施的人、还有布施的财物都是不可得的,能够做到三轮体空,清净无碍,这个就是诸佛所赞叹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到彼岸,这是大乘的到彼岸。
大乘的到彼岸,就是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一直到智慧波罗蜜。
我们知道布施是度悭贪,持戒是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动乱,智慧度愚痴,所以,这个六波罗蜜,能够使我们度过悭贪、毁犯、瞋恚、懈怠、动乱、愚痴这些烦恼染着的大海,到达成佛的彼岸,所以都能够称为「波罗蜜」——到彼岸。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小乘也是到彼岸,大乘也是到彼岸。
小乘的到彼岸,能不能叫做波罗蜜呢?还是只有大乘的到彼岸,能够称为波罗蜜?
小乘的到彼岸,是不能够叫做波罗蜜,同样的都是到彼岸,到达不同的彼岸。
我们刚才也解释,此岸跟彼岸有很多不同的内涵,小乘的到彼岸跟大乘的到彼岸是不同的,所以只有大乘的到彼岸,能够叫波罗蜜;小乘的,不能够叫波罗蜜。
为什么呢?为什么像阿罗汉、辟支佛,也能够到彼岸,但是不能够称为波罗蜜呢?虽然到彼岸的名称都是相同的,但是却是有差别,名称相同,内容有差别。
小乘是以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但是小乘布施,不能够度悭贪,不能够渡过悭贪的河流,而到达成佛的彼岸,所以它不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小乘的布施,不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因为它不能够到达度悭贪彼岸。
为什么小乘的布施,不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呢?因为小乘人,他不能够做到在一切时,就是任何的时间都布施,他没有办法做到;一切物都来行布施,他没有办法做到,他还有不能够布施的东西。
就算小乘他能够布施,他也没有大菩提心,他是以什么心来布施呢?他可能是无记心来布施,可能是有漏的善心,就算他是无漏的心来布施,也不能够以大悲心来布施,所以小乘因为他没有菩提心、也没有大悲心,所以不能够叫做波罗蜜。
而且,他也不能够做到对一切的众生来布施,他有对象的差别,所以他不能够圆满布施,所以不能够叫做波罗蜜。
菩萨的布施就不一样了,菩萨已经见到诸法的实相,已经破一品无明,小乘只有破见思惑,尘沙、无明都还在。
大乘的菩萨就不一样,只要破一品无明,他就证一分的法身,法身就是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明白一切法无生,就是所谓的无生法忍,只要破一品无明,就能够明白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生就没有灭,所以就能够明白不生不灭,法身的境界,诸法实相的道理,他是契入在境界当中,不生不灭的境界当中来行布施的,当然是三轮体空,所以他有般若智慧的摄持,空性的般若波罗蜜的摄持,所以他是以三轮体空,然后又安住在诸法实相当中来圆满一切的布施,所以这个时候的布施,才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
但是小乘没有办法,他有时间的限制,有对象的限制,还有布施的东西的限制,所以他没有办法圆满布施,所以不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
所以,能够以一切物,一切不论是内身、还是外财,完全布施给众生,而不要求任何的回报,这个时候就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
因为这样的布施,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
没有穷尽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由于知道所布施的东西是毕竟空,我们刚才说三轮体空,没有一个布施的我、也没有我接受布施的对象、布施的这个东西也是不可得的,这三个都是不可得,所以他是以这样的心来布施给众生,因此他的布施的果报也不可穷尽,只要你是以三轮体空的心来行布施,这个布施的果报就没有穷尽的时候。
菩萨是为了一切众生来行布施,众生的数量没有穷尽,所以布施也没有穷尽。
菩萨是为了佛法来行布施,由于佛法无量无边,所以布施也无量无边。
这个就是没有穷尽的意思。
没有穷尽的布施,才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
所以基于这种种的理由,我们才说阿罗汉、辟支佛,虽然都到达了涅盘的彼岸,却不能够叫做波罗蜜,所以只有大乘才能够称为波罗蜜。
这是第一个,什么叫「波罗蜜」,我们介绍完了。
第二个,什么时候布施波罗蜜才算圆满呢?就是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一切完全的布施,行一切的布施,心中没有任何的舍不得,而且是以平等心来布施给一切的众生,没有对象的差别,这个时候就圆满布施波罗蜜。
所以,什么时候圆满,就什么时候做到这样的条件,就是布施波罗蜜圆满的时候。
行一切的布施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内身,就是这个身体,就可以布施了,看众生要什么,要眼睛,我就给你眼睛,你要我的内脏,捐赠器官,O.K.,没问题,我活着的时候,只要能割的,肝可以割几分之几,肾脏可以割一个,都O.K.的,都给你,所以不论是内身、还是外财,身外之财也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宝贝,这个宝贝我收藏了一辈子,是我最珍爱的东西,其它的都可以给,就是这个不能给,没有这种事情的。
所以不论内身、外财,不论是大的、小的、多的、少的、粗的、细的,自己喜欢、不喜欢的、用得着、用不着的,统统都可以舍,心中没有任何的吝惜,没有舍不得的念头,没有的。
不是说我不喜欢的才可以舍,我喜欢的要留给自己用,用不着的,可以舍,我自己用得着的,我为什么不自己用?就不能舍,就是没有这样的差别,全部都能够舍得干干净净,包含这个身体,死的时候就要分散的,本来就带不走,那为什么不活着的时候,就布施给人?有人需要,我就布施给他,所以没有任何一样不能够布施的,全部都能够布施。
而且没有对象的差别,可以以平等心来布施给一切众生,不会认为说那个是我尊敬的人,所以我应该给,那个我很讨厌,我心中根本就瞧不起他,那样的人,我就不想布施给他,这就是有差别,有对象的差别,所以不管是我们尊敬的人、还是瞧不起的人,没有这样的差别;也没有听说布施供养给出家人功德比较大,所以出家人我可以布施,在家人我不能布施,这个也是有对象的差别;或者是给人可以,但是动物不可以,畜生不可以,也是有对象的差别。
所以,所谓的圆满布施波罗蜜,就是没有一切对象的差别,随缘,遇到什么样的因缘,他就布施出去了,不管他是六道众生的那一道,统统都可以布施,如果能够做到像这样,对一切众生,以一切物,平等心来布施,不求任何的回报,又能够了知布施的实相:就是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还有布施这三件事情是不可得的,做到这三者清净,就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圆满」,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刚才是说以一切物,就是没有什么不能够布施的东西,第二个是讲不管任何时间,没有白天、晚上的差别,你说助念,白天可以,晚上不可以,晚上不要call我,晚上要睡觉,他半夜往生怎么办?谁帮他助念?所以你想要行布施,但是有时间的限制,几点到几点O.K.,几点到几点就不行了,那就是有白天、晚上,或者是几点到几点,时间的限制,或者是春夏秋冬,冬天可以,春天不可以,或者是好日子可以,坏日子不可以,所以先要看黄历,看农民历,那个吉祥的日子,还有佛法里面所谓很多吉祥的日子,藏密里面更多,西藏的藏历,西藏也有他们的月历,上面都有标出来,什么吉祥日、什么吉祥日,这一天做功德是平常的不晓得几倍,所以他就专门找这几天来布施,因为这几天布施功德超过平常布施的千万倍,这一天做一个大礼拜等于一万遍,譬如说,我也搞不清楚那个数字,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做,所以他就找今天来做大礼拜,今天供养功德等于平常的多少倍,所以今天就专程来供养,还有平常八关斋,什么几斋日,六斋日,就是选特别的时间,特别来行善累积功德的事情,觉得这个时候作功德比较大,这个就是有时间的差别。
所以,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如果有时间的差别,这个就不能够说布施圆满,布施波罗蜜就不能够说它圆满,因为他有时间的差别,不能够以一切时来行布施。
所以能够做到不管任何时间,都能够以平等心来行布施,心中没有舍不得,也没有布施完会后悔,都没有,有些人布施完回去会后悔,就算是布施刚才讲的身体上任何的器官,还是他要眼睛,就给他眼睛,还是要头的,头目髓脑,不管要什么,他都可以布施,这个时候才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圆满」。
有一种说法,是说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为止,这中间,因为他最后成佛了,所以他这中间都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圆满」,这是第三种说法。
第四种说法,就是说七地以上的菩萨所行的布施,也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圆满」。
为什么是七地以上的菩萨,布施波罗蜜都能够说它圆满呢?就是七地、八地、九地、十地,都是布施波罗蜜圆满,因为七地的菩萨,他就能够做到庄严佛土,教化众生。
他是怎么庄严佛土的呢?就是七地菩萨,他有这样的神通力,他可以把一个身体化作无数个身体,每一个身体都能够降下七宝、华香、旛盖,或者是化成好像须弥山这么大的大灯来供养十方菩萨;又能够以种种的妙音来赞叹佛的功德,还有礼拜供养,恭敬迎请诸佛,七地菩萨都能够做得到,这个就是庄严佛土。
他是怎么教化众生的呢?他可以化生到任何一道去,所以菩萨他能够到十方无量的饿鬼道当中,降下种种饮食、衣被,看饿鬼它需要什么,他就降下那个东西,充满整个虚空,饿鬼在得到满足了以后,看他需要什么,它得到心就觉得满足,这个时候它就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以他可以到地狱国(饿鬼国)里面,去度地狱(饿鬼)的众生,还让它们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也可以到畜生道当中,让他们自己生起善心,不再有互相伤害的意念。
动物都是弱肉强食,互相伤害、互相吞噉,可是菩萨可以化现到畜生道当中,让牠们生起善心,不再互相伤害,而且除去牠们怖畏的心,因为小动物会怕大动物,可以除去牠害怕被伤害,怕被大的动物吃掉、吞掉的恐怖的心,可以除去畏惧的心,也能够随牠们各自的所需,看畜生道需要什么,菩萨就化现,都能够让牠们得到满足,最后在满足之后,也都能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度化畜生道。
也可以到地狱道当中,菩萨一到地狱道当中,地狱的火就灭掉了,本来是猛火燃烧,菩萨一到那边,就变成清凉池,所以菩萨能够使地狱的火灭,油锅里面的汤冷,把它冷却掉,想要炸油锅,炸不起来,因为温度太低,也能够息灭罪恶,让地狱道的众生息灭他们的罪恶,生起善心,除去种种的饥渴,然后生在天上、或者是人间,最后也都能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如果菩萨是化现到十方世界的人道当中,就能够给贫穷的人财物,看缺什么,都能够满足他。
富贵的人,他希望更好,希望吃得更好,就给他上妙的饮食,还有他喜欢收集珍奇宝贝,所以就满足他各种的奇珍异宝,让他欢喜,心一欢喜,最后都能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七地以上的菩萨,也可以化现到六欲天当中,六欲天当中都在做什么?都耽着在五欲之乐当中,色、声、香、味、触,整天就满足五欲之乐,所以菩萨去干什么呢?除去他天上的五欲之乐,让他得到微妙珍贵的法乐,用法乐来代替五欲之乐,因此六欲天的天人就能够生起欢喜心,也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如果是到色界天的话,就能够去除对禅定的乐着之心,初禅以上,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们都耽着禅悦,喜欢入定,不喜欢出定,因为在禅定当中的喜悦,不是我们世间的快乐可以比喻的,所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禅定当中,而且非常的耽着难舍,所以菩萨去,就是要去除他们对禅定的执着,那种贪爱,那种乐着的心,以什么来代替呢?就是以菩萨的禅法来代替,所以这些色界天的天人,就不会耽着在禅定当中,而以菩萨的禅法自娱,自己娱乐自己,是用菩萨的禅法,而不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禅定的喜悦,最后也都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这是七地菩萨来作个比喻,同样的,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也都是能这样子来行布施,就是庄严佛土、教化众生,所以都能够称为「布施波罗蜜圆满」。
这个是讲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他们都是已经证到法身的菩萨。
像我们凡夫,我们这是业报身,不是法身,怎么办呢?怎么来圆满这个布施波罗蜜呢?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谈一谈,像我们凡夫怎么借着这个业报身来圆满布施波罗蜜,而证得法身呢?
那就是要练习,有步骤、有次第,慢慢练习,先从自己可以做到的、舍得的,可能前面都是自己不喜欢的、自己用不到的、多的、粗糙的,先布施,O.K.啦,没有关系,至少愿意布施了,等这个可以了时候,再进一步布施你喜欢的宝贝,你最珍爱的,开始也能够慢慢地布施。
从身外的,因为还不要我的身体,还不要挖我的眼睛、割我的器官还O.K.,身外之财都可以布施了,然后再看看可不可用我们这个身体来布施,所以它是可以一步一步来完成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以一切的宝物、头、目、髓、脑,国王可以布施国家,整个国库捐出来,个人的话,就是自己的妻子、儿子,反正所有内、外,全部都布施,心没有一点点的舍不得,也不会后悔,布施完以后也绝对不会后悔,这样就能够以我们这个业报身,来圆满布施波罗蜜,而证得法身。
可以举几个例子:
当时就是一位须提犂拏太子,他就先把他两个儿子布施给婆罗门,再把自己的妻子布施出去,心没有舍不得,也没有后悔。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印度有一位萨婆达国王,他的国家被敌人消灭了以后,他就一个人逃命,一个人逃到树林里面去躲起来,因为新的王要抓他,所以他就自己躲到树林里面去,怕被抓去。
他躲在这个树林里面的时候,有一天,就碰到一位从很遥远的地方来的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因为长途跋涉,就已经走得精疲力尽,而且身无分文,身上都没有钱可以买食物,所以他就向这一位国王行乞,看你有什么可以给我,吃的也好、钱也好,都可以。
国王他自己就已经很凄惨了,可是那位婆罗门不知道,不知道他是国王,不知道他自己都自身难保。
可是这位国王,他自己虽然已经国破家亡,也一个人逃亡,偷偷地藏在树林里面,但是他还是生起怜悯心,想说:「他从那么遥远的国度来,费尽了千辛万苦,现在想要跟我行乞,可是却一无所得,要怎么帮他呢?」有办法!于是他就告诉婆罗门说:「我就是萨婆达国王,现在的新王正在通缉我,现在正重金悬赏要捉拿我,你可以把我送去,拿那个赏金!」他就把自己绑起来,交给那个婆罗门,婆罗门就真的把国王拿去领赏金,所以他也得到一笔大财富。
有另位一位月光太子,他有一次驾车出去玩,坐着马车,还有很多随从、医生,都跟着他一起出游,准备要去玩乐。
在这个途中,走在路上,就被一个人拦下车,把他车子拦下了,好大胆!居然敢拦太子的车!他是一位生病生得很重的人,就是得了癞疮,就有点像我们讲的痲疯病,身上一块肉、一块肉会溃烂掉下来的那个癞疮,这样的一个病人,拦车子,他就对太子说:「我的身体得了重病,非常的辛苦,整天就是懊恼得不得了,可是你太子每天都在吃喝玩乐,你这样一个人快乐吗?这样一个人玩快乐吗?要不要可怜可怜、悲悯悲悯我?救救我?」太子听了他的话之后,就问旁边的随从,里面有医生,他就问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应该要怎么样治疗他呢?」医生就说:「这有点困难喔!必须要从出生,一直到长大,从来都没有动过一念瞋恚心的人,完全没有瞋心的人,从小到长大,看他长到多大,从来没有瞋心的人,这样的人,要他的血、还有他的骨髓,所以拿了他的血跟骨髓,涂在生癞疮的地方,再把它喝下去,他的病就会好了。
」这下很困难,太子就想说:要到那里去找这样的一个人呢?从小到大都没有瞋心的人,就算有的话,找到他,他也可能还不想死,还可能爱惜生命,不愿意把他自己的身体布施出来,我看就是除了我自己以外,可能就没有别人了,太子就是那个从小到大没有瞋心的人,所以他马上就命令旁边的首陀罗,就是奴隶,割开他身上的肉,然后挤出血,敲破骨头,取出骨髓,涂在病人的癞疮上面,再给他喝他的血。
以上三个例子,都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妻子、儿子布施,完全不后悔,也没有任何的舍不得,看要布施什么都可以,布施的心,就是他丢弃自己的身体,就好像丢掉一根草、一根干木柴,就好像丢弃草木一样的轻松自在,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子?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肉身已经没有丝毫的执着了,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就能够以业报身来圆满布施波罗蜜。
为什么以业报身圆满布施波罗蜜,就可以证得法身呢?我们刚才讲,法身就是不生不灭,因为他在布施的时候,他去观察:布施的我、接受布施的人、还有布施这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是本来没有生灭的,去观察它都是因缘而有,你想要追求它的真实性,却了无可得,因此了悟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不生不灭就是法身,因此他可以证得法身,就是他在布施的时候,借着智慧的观察,了悟了这个道理,空性的智慧的道理,知道一切法本来无生,本来没有生灭,所以他就没有什么舍不得,你要我的身体,可以,我的身体也是因缘所生,无自性空,所以他就可以把他的身体好像丢一根稻草一样,很轻易地就丢掉了,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因此他可以以业报身圆满布施波罗蜜,而证得法身的道理,就在这里。
菩萨一旦证得法身之后,他又如何来圆满布施波罗蜜呢?证得法身之后,就能够同时成就化身,我们知道有法、报、化三身,你只要证得法身,法身是本体,你就可以随缘化现,到十方六道当中去化现各种不同的身分,来度化众生。
所以这个时候,不但能够以种种的珍宝、衣服、饮食,一切的一切布施给众生,也能够以头、目、髓、脑、国家、财产、妻子,种种的内身、外财,所有都能够完全的布施。
我们也可以再举几个例子。
譬如:释迦牟尼佛,祂曾经是一头六牙白象,这个大家都知道,祂曾经有一世是有六颗牙的白象。
有一天,有一位猎人就想用毒箭来射杀牠,在旁边等待机会的时候,其它的象,知道猎人要来伤害这一只六牙白象,所以统统都扑过来,想要踩死,用大象的脚来踩死这个猎人。
这个时候,这头白象,牠就用身体保护这个猎人,不让他受到群象的攻击,就好像保护自己的小孩一样,然后就把这群象赶走。
在赶走这群象之后,牠就问猎人说:「你为什么要射杀我呢?」猎人就回答说:「很简单,我要你的牙!象牙很值钱的啊!我要你的牙!」好吧!你要我的牙,就给你啰!所以这个时候,白象马上就用牠的六根牙齿,戳进石孔里面,再拔出来,鲜血淋漓,连血带肉的把它拔出来,再用鼻子把那六颗象牙举起来,交给那个猎人。
所以,虽然是象的身体,却有这样的用心,我们就知道这只象,牠绝对不是业报身来的,牠一定是法身菩萨的化现,因为连证得阿罗汉,他都做不到这样的用心,这样的悲悯心,所以一定是法身菩萨,只有法身菩萨才会有这种行径出来。
这个就是第一个例子,菩萨在证得法身之后,怎么来圆满布施波罗蜜,身为象的时候,猎人要象牙,就给他,还自动拔出来给他,不用猎人来动手,自动献上。
还有一个例子,在很久以前,阎浮提的人都不知道要敬老尊贤,可是这个时候如果用讲的,得不到那个效果,大家都不爱听,把耳朵遮起来,所以没办法,法身菩萨就化身做一只鸟。
这只鸟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大象,一个是猕猴,他们因为是好朋友,大家都住在一棵很大的菩提树下,好朋友大家住在一起。
有一天,他们就好奇,到底是谁比较老呢?他们就互相问说:「我们之间,不知道谁的年纪最大?」大象就说:「我记得我过去看到这棵树的时候,它还在我的腹部下面(就是那棵树牠看到的时候,还没有超过大象的肚子这么高),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大了,以这个来推算时间,我应该是年纪最大的。
」猕猴就接着说:「我曾经蹲在地上,用我的手挽着那个树头(很矮嘛!那棵树比牠刚才讲的还矮,因为牠是蹲在地上,用手就可以挽住那个树的头,表示那个树很矮),以这个来推算时间,我应该是年纪最大。
」这个时候,鸟就说:「我记得我当时是在菩提树的树林里面,吃了这个树的果实,然后这颗种子随着我的粪便排出来,然后才有这棵菩提树的(所以,可见牠最老,对不对?),所以,以这个来推算时间,我才是年纪最大的。
」
O.K.啰,要敬老尊贤,大象就说:「先出生的年长者,应该受到恭敬供养!」那就排啰,谁最老?鸟最老,猕猴第二,最小的就是大象,那怎么敬老尊贤?你爬到我的背上,猕猴爬到大象的背上,鸟再停到猕猴的头上,这样子来敬老尊贤。
所以牠们就这样子,大象背着猕猴,猕猴的头上再站着小鸟,这样子在森林里面到处游行。
其它的动物看了,奇怪!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走呢?为什么不各走各的呢?很奇怪,就问了。
牠们就回答说:「为了要恭敬供养长老!」要敬老尊贤的一个示现,不用说的,我就这样子来示现,你们应该敬老尊贤这样子。
所以,这样子时间久了,动物看了也耳濡目染,动物都受到了牠们的感化,也都互相礼敬,从此也不再去侵扰民众的田地,本来会去偷农作物来吃,现在都不会了,也不会再伤害其它的动物,本来会互相伤害的,现在也不会了,整个森林都和平相处。
老百姓就觉得很奇怪,以前农作物常常被偷吃,为什么现在都长得好好的,就觉得很奇怪,这些动物为什么也都不会互相伤害了呢?就派猎人,你到森林里面去看看,到底森林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所以猎人就走进森林里面观察,察看的结果,就看到大象背着猕猴,猕猴的头上又带着鸟,用这种恭敬供养长老的行为来感化动物,使得动物也变得慈善起来。
他就回去报告,猎人回去就告诉老百姓说:「很奇怪喔!看到大象背着猕猴,猕猴头上又带着鸟,牠们是在感化,就是用这种行为来感化其它的动物,所以动物都变得很和善。
」这些老百姓听了以后,大家就好高兴,互相庆贺说:「太平的日子到了,连鸟兽都做到仁慈。
」动物都做到,那我们人是不是也要效法一下?好!效法一下,所以人们也效法禽兽,都开始行礼敬,之后,这个礼敬之教,就一直从古流传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万世,就是一代一代,到现在已经非常非常久远的时间了。
我们要知道,这个也是法身菩萨的化现,法身菩萨就是用种种化现,在六道当中来教化众生,这样来圆满布施波罗蜜的。
法身菩萨也可以在剎那之间,化身无量,去供养十方诸佛;也能够在剎那之间,变化出无量的财宝,满足一切的众生;也能够发出不同的音声,既然众生有上根、中根、下根,他就可以随着一切上、中、下的音声,在同一个时间,普徧的为上根、中根、下根的众生说法;乃至坐在菩提树下成佛。
法身菩萨,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圆满布施波罗蜜的。
还有,如果菩萨在行布施波罗蜜的时候,能够生出六波罗蜜,这个时候就称为「布施波罗蜜圆满」。
这是另外一个布施波罗蜜什么时候圆满的解释,就是你在布施波罗蜜的时候,可以同时生出其它的波罗蜜,这个时候也能够说你布施波罗蜜圆满。
所以,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第三个主题,就是菩萨在行布施波罗蜜的时候,也能够同时生出六波罗蜜。
为什么?我们一个一个来说明。
为什么布施能生布施波罗蜜呢?
因为布施有上、中、下三种布施。
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布施要循序渐进,先从那个舍得的开始,然后慢慢地增上,所以它分成下、中、上三种布施,先从下,慢慢转成中的,再由中的,再转上的,你说一下就做到完全布施,不可能嘛,因为我们还有悭贪的心,所以要慢慢地一步一步的练习,所以它才分下、中、上,从下转中,再由中转上,这个时候就能够生出布施波罗蜜。
当你能够做到上品的布施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到布施波罗蜜,就能够生出布施波罗蜜来,所以布施也可以经由练习,一步一步地提升境界。
如果我们能够以饮食等等比较粗糙的东西来布施的话,这个称为下等的布施,就是布施一些很容易的,一般我们看到的,那个就是属于下的,供养一点钱、或者东西,吃的、喝的、用的这些。
接下来,当这个没有问题了,都可以轻易的做到,我们就要慢慢地拿出那个我们比较喜欢的、比较贵重的、比较难得的这个来布施,这个就是属于中等的布施,由下转中。
最后就是能做到头目髓脑,刚才讲的,整个国家也可以给人家,妻子、儿子,亲情最难舍,他都能够舍,没有什么不能够布施的,这个时候就能够转到上等的布施,当你能够做到一切物都能够布施的时候,就是从中转生上。
就是因为能够完全弃舍对肉身的执着,因此才能够成就法身,而圆满布施波罗蜜。
这个就是为什么布施能生布施波罗蜜主要的原因,就是只要你做到上等的布施的时候,就是能够生出布施波罗蜜来了。
为什么布施能生持戒波罗蜜呢?
那要先知道,众生他为什么会犯戒?为什么会杀盗淫妄酒?为什么会犯戒?可能就是因为贫穷的关系,因为贫穷,他才饥寒起盗心,所以众生如果不知道要布施,就会有贫穷的果报,因为贫穷,就容易生起盗心,可能真的没有东西吃了,真的生活有问题,逼着他没有办法,只有去偷、去抢,这个就犯了偷盗。
可是在偷、在抢的时候,可能又怕被对方发现,怕他之后去报案,就把他杀害,所以在偷、在抢的时候,又免不了有杀害众生的机会,因为要保命,如果我不把他杀掉,他可能就去报官了,我可能就会被抓,或者我可能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所以没有办法,逼得不得已就要把他杀掉,所以在偷、在抢的时候,又免不了有这样的机会,杀生的机会,所以又犯了杀生罪。
因为贫穷,没有钱讨老婆,可是当他淫欲心起来的时候,又免不了去邪淫,所以又犯了邪淫。
也是因为贫穷,生在下贱的种姓,因此受不到尊重,可是他又害怕得罪权贵,在逼不得已的时候,他可能要讲骗话,所以又打了妄语。
所以,就是因为贫穷,就容易造下杀盗淫妄等等的十恶业,可能贫穷的关系,为什么会贫穷?又因为过去世不知道布施,所以才有贫穷的果报。
如果能够修布施,他生下来,就是要什么,有什么,有种种的财物,什么都不缺,有财物,就不会去做违反戒律的事,因为他财物充足,没有什么缺乏的,他就能够持戒,因为他自己都有了,就不用去偷了,不用偷,那也不会有杀生的机会,也不会有杀人的机会,所以变成说你天生下来就有财物,就比较容易持戒,所以我们才会说,布施能够生持戒波罗蜜。
为什么能够天生下来就有财物?就是因为能够修布施,所以种种财物是布施的果报,能布施,所以就有种种的财物,有种种的财物,就容易持戒不犯,所以我们才会说「布施能生持戒波罗蜜」。
而且,在布施的时候,也能够使我们烦恼的力量愈来愈弱;同时,也能够增加坚固持戒的心,所以说,布施对持戒有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说布施的时候,能够使我们烦恼的力量愈来愈弱呢?就是因为在布施的时候,能够放下心中的贪爱,所以能够舍悭贪,这是贪;布施的时候,能够以欢喜心来布施,这个就能够除瞋恚;明白布施的果报,因此能够除愚痴,这就是贪、瞋、痴;布施的时候,是以感恩的心来布施,因此他能够降伏憍慢,就是贪、瞋、痴、慢,就是举一些例子。
这样经常来布施,以这样的心来布施,我们的烦恼自然就愈来愈薄弱,这个就是为什么布施的时候,会让我们的烦恼的力量愈来愈薄弱的原因,就在这里。
布施的时候,能够同时降伏我们的烦恼,贪、瞋、痴、慢……等等的烦恼。
为什么说布施的时候,能够更增加坚固持戒的心呢?因为布施的时候,不贪着自己的财物,一个不贪着自己财物的人,他可不可能去偷盗呢?自己都不要,要给了,他不可能去偷啊。
所以布施的时候,对接受布施的人能够生起慈悲心,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会不会去杀害他人呢?也不会,所以他也不可能去杀生,因为他有慈悲心,所以他不可能杀生、也不可能偷盗。
而且布施的果报,不但能够得饮食、衣服、医药等等,而且还能够生在好的国家、遇到好的善知识……,这一切都不缺乏,因此他能够持戒。
布施的果报,也能够使我们的心调柔,心调柔,也容易持戒,容易持戒,对一切的恶法自然就能够克制,不去造恶,所以说,「布施能够生持戒波罗蜜」,它的原因在这里。
为什么说布施能生忍辱波罗蜜呢?
因为在布施的时候,都能够不生瞋恚,所以能够生出忍辱波罗蜜。
他是为什么能够做到不生瞋恚心呢?因为他有正思惟,就是说他有正确的思惟,如果布施的时候,有人来辱骂他,说你怎样、怎样……,一般听了都会很生气;或者有的人一直要,你给他,他要的愈来愈多,好像无底洞,填都填不满,也会很生气,对不对?或者有一些根本就是没有道理,做无理的要求,我们也会很生气,可是他为什么,不管任何情况,布施遇到任何的境界,他都能够不生瞋恚心,是为什么呢?就是他有正思惟,他是怎么思惟的?我今天布施是为了求佛道,也没有人强迫我布施,对不对?既然我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所以有什么理由要生瞋恚心呢?他会这么想。
而且种种辱骂他的声音、或者有什么批评,他尽心尽力的布施,可是人家还是有意见,还是有种种的恶言,他心中也是正思惟:「我今天统统都可以布施了,不管内身、外财,还有一切难舍的,我都能够舍了,那个空无自性的音声,有什么不能舍的,对不对?我都能够舍了,那么难的,我都舍了,这个音声无自性,所以种种辱骂声是空无自性的,因缘所生,空无自性,何况是空无自性的声音,又有什么不能够忍的呢?我如果不能忍,而生瞋恚的话,我今天所有的布施都不清净了!」就是夹杂着烦恼,所以我的布施都不清净了。
他能够这样子正思惟,所以对一切的音声,不好的批评毁谤,他都不会生瞋恚心,就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惟。
所以,由于布施的时候,都能够安然忍受,因此能生忍辱波罗蜜。
这个就是为什么「布施能生忍辱波罗蜜」的原因。
为什么布施能生精进波罗蜜呢?
因为菩萨布施的时候,常行精进,所以布施能生精进波罗蜜。
他是怎么样精进的情况呢?菩萨他在初发心的时候,说:「我要帮助一切众生,我要满众生愿」,可是因为他功德还不够大,因为初发心的菩萨,他还没累积功德,所以他想要行财布施,自己也不太有钱;要行法布施,佛法也还不是搞得太懂,说也说不清楚,他才刚初发心,财布施、法布施都没有办法作得很圆满,也没有办法满一切众生的愿,那怎么办呢?要赶快精进呀!想要行财布施的话,要赶快精进,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想要法布施,要赶快精进呀!闻思修,好好地听闻佛法、思惟佛法、修行佛法,成就一切的法,才能够教化众生,为众生说法,行法布施,所以不管是要求财、还是求法,都必须要精进,所以他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想要布施,布施财、布施法,因此行精进,所以说,布施能够生精进波罗蜜的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再说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祂有一世是做大医王,是一个很好的医生,不求名、不求利,一心一意只想医好一切众生的病,就是这样的一个心愿,要医一切众生的病,但是可不可能?不可能,对不对?因为病人实在太多了,他一个人那有办法全部救呢?他就每天想:怎么办?怎么办?然后就忧虑过度,懊恼就死了,就这样死掉,死掉马上就生在忉利天。
因为他善心的关系,慈悲心,所以死后生忉利天,生在忉利天之后,他就想:「我现在生天,只是享受福报,对众生也实在没有什么帮助,我只是把自己的福报享完而已。
」怎么办呢?他就自己舍天寿,我要离开忉利天了,他就自己舍天寿,然后降生到龙宫中间,在龙宫为龙太子。
他在龙宫里面慢慢长大,虽然父母都非常疼爱他,但是他也不想活了,我在龙宫当太子,也是享福,我也没有办法利益众生,那要怎么死呢?大鹏金翅鸟是专门吃龙的,我就送去给大鹏金翅鸟,就把我吞掉,所以他就死了,自动献给金翅鸟,给牠当食物。
所以龙子死了之后,他就生在阎浮提当中,作大国王的太子,还是当太子,名字叫做「能施」,能够布施。
能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他一出生就会讲话,讲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国家里面有什么财物,统统拿来给我布施!」把旁边的人都吓坏了,这个小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讲,然后讲这个话,一生下来就要布施,所以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做能施。
旁边的人都吓跑了,留下他的母亲,他就问母亲说:「我又不是罗剎鬼,不是妖怪,为什么大家都跑光光了?我只是因为过去世喜好布施,过去世都是一切众生的大施主,只是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一生下来就会讲话,都是过去世的果报,然后还是很喜欢布施,就是因为我过去生生世世都是当大施主,喜欢布施,没办法,就是这样的习气。
」母亲听了他的话,就回头告诉大众,刚才跑光的,说他只是如是这般,所以大众以后就不会害怕他了。
小王子慢慢长大,他总是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拿来布施,布施完了以后,就跟他的父王拿,父王给他,他又马上布施完了。
他看到阎浮提的人,这么贫穷辛苦,他再怎么布施还是不够,他就很着急,一着急就哭起来了,他就问别人说:「我有什么方法,能够让一切的众生都有财物呢?」有一些长辈知道有什么地方可以拿到什么宝贝,就可以让阎浮提的人都能够得到富足,所以这些长辈就告诉他说:「我们听说龙王头上有一颗如意宝珠,如果能够得到这颗宝珠的话,就能够随心所欲,想要有什么,就有什么。
」
王子听了以后,就跟父母商量说:「我想要入大海,去求龙王头上的那颗如意宝珠。
」父母一听,不得了!他的宝贝儿子,独生子要入大海,也不晓得能不能平安回来,就非常难过,就想阻止他说:「我只有你这个儿子,现在想要进入大海,那个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万一失去了你的话,我们也活不下去了!你根本不用去,我们国库里面还有很多宝藏,那些宝藏全部都归你!你可以拿去布施!」
太子就说:「这些宝藏有限,我布施的心却是无量的,我要让这个财物充满,使所有阎浮提的人都充足不虞匮乏,希望你们能够答应我,让我了了这个心愿!」他的父母也知道他的志愿很大,也不再制止他,就答应让他去。
这个时候,有五百位商人,一听说要到海上去找宝贝,统统都说:「我们也要去!」所以他就跟着五百位商贾,就是商人,一起出发到大海去。
这个时候,太子就问大众说:「有谁知道通往龙宫的水路要怎么走?」有一位盲人,眼睛瞎掉的盲人,他的名字叫做陀舍,他曾经七次往返大海,所以他知道怎么样往龙宫的水路要怎么去。
于是太子就命令他:「你一定要随船出发,一定要跟我们一起去,到时候告诉我怎么样到龙宫去。
」可是因为他眼睛瞎了,年纪也大了,所以他就回答太子说:「我的年纪很老了,又两眼失明,看不到。
虽然我过去曾经往返大海很多次,但是我现在没办法去!」眼睛瞎了,年纪又老。
太子说:「我这次去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我是希望能够拿到如意宝珠之后,先使众生的财物没有缺乏,然后再进一步用佛法来教化他们,像你这么年长,是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这其中的轻重,你又怎么能够推辞呢?我的愿望如果能够达成的话,难道不是你的功劳吗?」
陀舍听了之后,就好吧,就欣然同意,但是他告诉太子说:「我这一次去,一定不能安全回来,到时候你就把我的尸体,放在大海里面的金沙洲上面就可以了。
」
一切准备就绪,船很快就开到有宝藏的,我们叫做金银岛,就是里面充满了金、银、各种的宝贝。
到了那个岛上之后,这五百位商人就赶快抢,看太子动都不动,什么都不拿,就问太子说:「你为什么都不拿呢?」太子就说:「我所求的是如意宝珠,这个有穷尽的宝物,我不需要。
你们注意了!拿够了就好,不要让船过重,到时候大家都活不成!」船一沉,大家都活不成,所以你们要甸量甸量,应该拿多少,绝对不要超重。
当船装满了宝物之后,这些商人就向太子告辞,因为他们要回国了,太子要继续到龙宫,所以他们就要saygoodbye了。
所以,他们就向太子告辞说:「愿大德为我们祝福,一路平安到达!」
这个时候,陀舍就告诉太子说:「我们要换另外一条船走,要走别的水路。
」要从另外一条水路出发,这个过程先告诉他:风会连续刮七天,把我们的船会刮到一个海的南岸,到达那个南岸之后,那边有一个绝崖、悬崖,长满了枣树,枣树的树枝会覆盖整个水面,当我们的船到了那边,会卡到树枝,船就会翻,瞎子就会被淹死,所以他说:「当船卡到绝崖,翻船的时候,你就抓住枣枝,枣的树枝,然后向上攀爬,这样你就可以自己救自己,我到时候就会被淹死。
等过了这个狭隘的岸边之后,就会看到金沙洲,你就把我的尸体放在金沙里面,因为这个金沙非常的清净,所以我希望我能够长眠于此,长眠在这个金沙里面。
」
这样交代完了之后,果然不错,就像这个陀舍所说的,有这样一个过程,风刮了七天,在那边翻船,然后他就淹死了,所以太子就把他的尸体安置在金沙里面之后,他后面还讲了一段话,就说:「接着你会在深水里面漂七天,很深的水里面漂浮七天以后,那个水就比较浅了,就跟你的喉咙齐,在这个齐你的咽喉的水中间再走七天;然后水又更浅了,到你的腰,所以你会继续在跟你腰齐的水中再走七天;然后跟你的膝盖齐,在齐你膝盖的水中再走七天;接下来就会有烂泥巴,在烂泥巴里面再走七天,你就会看到莲花池」。
要怎么越过这个莲花池呢?这个莲花虽然美丽,但是非常的柔软脆弱,你不可能踩在莲花上,因为它很软,那个花很柔软、很脆弱,禁不起践踏,那应该怎么办呢?他这个时候就先入定,入虚空三昧,让自己的身体变轻,身体变轻之后,他就踩在莲花上走了七天,就越过莲花池;接下来就看到充满毒蛇的深潭,那个潭里面全部都是毒蛇,怎么过这个潭呢?再入三昧,这次入的是慈心三昧,入了慈心三昧,这些毒蛇都充满慈心了,所以他就在毒蛇的头上走了七天,蛇也很配合,全部都举起头,然后形成一座桥,他就踩在毒蛇的头所形成的那座桥,这样走了七天。
过了这些难关之后,他就看到了七重宝城,宝城之间有七重的深渊,里面也都是充满毒蛇的。
有两条大龙守在门口,这个大龙看到太子,长得相貌端严,心里也在想,能够从那边度过种种的难关到这里,他一定不是凡夫,必定是菩萨,有大功德的人,所以也没有为难他,就允许他进入龙宫。
话说那个龙王夫妇,前面丧失龙子还悲伤不已,那个龙王夫妇就是他往世的父母,因为儿子才死了不久,所以他还在哀伤之中,现在看到太子来,知道他就是他死去的龙子,就非常的欢喜,所以等他坐下来,就问他说:「你是我的儿子(因为他们都有神通,有宿命通),命终之后,你生到那里去呢?」太子也有宿命通,就知道是他往世的父母,他就回答说:「我生在阎浮提,作为大国王的太子,因为怜悯贫穷的人饥寒劳苦,所以才到这里,希望能得到如意宝珠!」原来是打父王的主意。
龙王就说:「我头上也只有这么一颗宝珠,我是拿来作装饰的,拿来作我的头饰、首饰,阎浮提的人,他们福薄又下贱,根本就没有福报可以见到这个如意宝珠。
这样好了,我这里有各种的宝藏,随便你拿,你看要什么。
」龙宫的宝藏,当然比他阎浮提的父王的宝藏还要多,已经很多了,他就说:「看你要什么,统统给你!」你想要那一个,我就全部送给你。
太子就说:「我从这么远来,一路上千辛万苦,还冒着生命的危险,我就是要你这一颗如意宝珠,其它我都不要。
也正是因为阎浮提的人福薄又下贱,才需要用如意宝珠来先满足他们的愿之后,再以佛法来教化他们。
」
龙王一听,好吧!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应该要满他的愿,但是有条件,所以龙王也怜悯太子这样远途跋涉,非常艰辛才来到这里,因此就把这颗宝珠交给他,然后交代说:「我现在暂时把这个宝珠交给你,等到你去世的时候,就要把它还给我。
」就是你活着的时候让你用,你去世的时候就还给我。
太子就回答说:「那就如龙王你所说的,到时候一定归还。
」
所以,太子拿了宝珠之后,咻!飞腾虚空,很快就回到阎浮提。
这个国王父母看到儿子回来就非常高兴,就抱着他,就问说:「你得到了什么?」太子就说:「我得到了如意宝珠!」父母就问:「现在在那里呢?」太子就说:「在我的衣角里面。
」听起来很小,所以父母说:「怎么这么小啊!」太子就回答说:「宝珠在它的神奇功德,不在它的大小。
」他的父母就说:「现在应该要赶快命令全城内外,要洒扫干净,然后焚香,悬挂缯旛,持斋受戒。
」全城都要这样子,赶快做好。
到第二天清晨,他就把这颗如意宝珠挂在一条长木条上面,太子就把如意宝珠挂好,接着就立下誓愿,他说:「如果我应当成就佛道,度脱一切众生,这个宝珠就如我所愿,生出一切宝物,随各人所需,一切具备!」
这个时候,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降下各种的宝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随个人的所需,一切都能够圆满具足。
这种情况,一直到太子命终都不间断,所以他的愿望是达成了。
这个就是布施如何生精进波罗蜜的一个例子,他是因为要布施,所以就生出精进波罗蜜。
最后我们看,为何布施能生禅定波罗蜜呢?
因为在布施的时候,能够除去悭贪,除去悭贪,就容易降伏五盖,证初禅。
初禅是根本定,你证了初禅-根本定,就很容易就成就四禅八定,所以,我们说布施能生禅定波罗蜜,因为布施能除悭贪,除悭贪就容易降伏五盖,证初禅,就得禅定,所以,我们说「布施能生禅定波罗蜜」。
有一种情况,是他不会修禅,但是他布施给修禅定的人,他常常这样布施,他心里就想说:「我是因为这个人修禅定,我才以清净心供养他的,那我为什么自己不修禅定呢?」于是他就收摄自己的身心,修习禅定,所以说,有时候布施也能生禅定波罗蜜,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因缘。
有时候是布施给贫穷的人,心里也会想说:「这个人,就是因为过去世造不善业,不修禅定、不修福业,这一世才会贫穷,我才布施给他,我就是不要像他一样。
」所以我自己就勉励自己,要造善业、要修禅定、要修福业,所以布施能生禅定波罗蜜,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因缘,让他修习禅定,因为布施的这样一个因缘,所以说「布施能生禅定波罗蜜」。
为什么布施能生般若波罗蜜呢?
因为布施的时候,能够知道布施必定有它的果报,心中没有丝毫的疑惑,因此能破邪见无明,所以说「布施能生般若波罗蜜」。
破邪见无明,生出智慧,所以能生般若波罗蜜。
而且,在布施的时候,也能够分别了知其中果报的差别,所以说「布施能生般若波罗蜜」。
那是如何分别了知不同的布施,有不同的果报?
那就要知道,如果是以鞭打、用刑所得到的财物来布施的话,有人掳人勒索、绑票拿到赎金,心里过不去,良心不安,他就拿一部分去布施,会有什么果报呢?就会生在大象、马、或者是牛当中,要背负很重的东西,而且也是要被鞭打,当初鞭打别人,现在要被鞭打,被关、被骑、被绑,但是因为他布施的功德,所以牠还是有好的住处、好的饮食,被人看重,有的还有专人照料,看是牠生在王宫、还是那边的大象,是野象、还是王宫的,王宫的大象就不得了,所以种种好的果报,就是他当初布施来的,但是他是以造恶业来布施,所以他也是有恶业的果报。
如果是以瞋恚心、邪曲心来行布施的话,就会堕在龙当中。
龙也是有福报,因为他有七宝宫殿,而且还有好的饮食、好的配偶,这是生在龙中的果报。
如果是以憍慢心来布施的话,就会堕在金翅鸟当中,大鹏金翅鸟。
大鹏金翅鸟常得自在,就是说牠也是有一颗如意宝珠作为璎珞,一切的所需都能够随自己的心意得到。
如果是当官的时候贪赃枉法,不遵守法律,贪污人民的财物拿来布施的话,他就会堕在鬼神当中,能够变化种种五尘境界来娱乐自己。
如果是脾气坏、心狠毒、有暴戾之气、又喜欢喝酒吃肉的人,他来布施的话,会有什么果报呢?他就会堕在地行夜叉鬼当中,能够常常得到欢乐、音乐、饮食,这是他的福报。
如果有刚愎自用、横行霸道的人,譬如说黑道大哥之类的,可是他懂得布施,布施车子、马匹等等这些代步的工具,就是交通工具,他就会堕在虚空夜叉鬼当中,有大力,而且能够飞行,像风一样的快速。
如果是嫉妒心强、又好争辩的人,布施好的房舍,他布施屋子、卧具、衣服、饮食等等,就会堕在飞行夜叉鬼当中,有种种娱乐,还有便身之物,就是随身之物,他都不会缺乏。
以上所说的果报是布施,却堕在三恶道的情况。
如果是在人道当中,行布施,果报又有什么差别呢?它也是有差别的。
生在人道当中,如果布施饮食的话,就能够得到好体力、好气色、长寿、安乐、而且受人赡养等等的果报。
受人赡养的意思,就是说有人每个月给你生活费,你都不用去赚钱,就是会有这样的果报,就是他当初布施饮食所得的果报。
如果布施衣服的话,就是天生就有惭愧心,有威德,而且相貌端正、身心安乐。
如果布施房舍,布施屋子的话,他就能够获得种种的七宝宫殿、楼阁,常常有五欲之乐可以来娱乐自己。
如果是布施水井、水池、泉水、还有种种好的饮料,就能够感得没有饥渴的果报,而且也是色、声、香、味、触具足。
如果是布施船、桥、或者是鞋子,这个天生就有种种车马具足,就是说他到那里,不是有人带他,就是他自己有交通工具,一辈子都是有这样的果报。
如果布施园林的话,就能够得到豪富尊贵,为一切人所依止,而且天生长得端正,心中快乐没有忧愁,每天都活得很开心,就是布施园林,就是一个很美丽的花园树林,这样的果报就能够生在豪富尊贵之家,相貌端正,每天很开心的过日子。
这是说在人道当中。
如果人布施修福德的时候,他是不喜欢世俗的各种谋生工作,就是他不喜欢三百六十行,红尘俗世的什么工作他都不喜欢,他死后就会生在四天王天,就是说他布施的时候,他在修福德的时候,他心中不是说:「我布施,我希望以后能够有好的工作,赚大钱」,他都不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死后就会生在四天王天。
当中如果人布施,又同时供养他的父母、还有长辈、叔叔、伯伯、自己的兄长、或者是自己的姊姊,能够供养这些长辈,包括父母等等,心中没有委屈,为什么大家都不管,就是我在管,也不会生瞋恚心,自己也不喜欢跟人家argue,也不喜欢看到人家争辩,这样的话,死后会生在忉利天、夜摩天、化乐天、跟他化自在天上,有生天的果报。
如果人布施,心不染着、厌患世间、求涅盘乐,我们就知道这个是属于阿罗汉、辟支佛的布施。
如果人布施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就是菩萨的布施。
由此可知,一切的智慧、功德的果报,都是从布施来的,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为止,都是先以肉身来行财布施、法布施,才能够成就法身,而且在布施的同时,又能够了知种种差别果报,最后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所以说「布施能生般若波罗蜜」。
这个就是为什么行布施,能同时生出六波罗蜜的所有内容。
以上布施波罗蜜,我们就介绍完了。
从下次开始,就是介绍持戒波罗蜜。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首頁][上師略傳][菩提道次第廣論][圓覺經][大智度論][弘法講座][電子法寶][學佛心得][菩提學會座談會][訊息/法寶流通][簡體字資料庫]
延伸文章資訊
- 1《大智度論》選講後感Lavina
之後,上厚下觀法師進入六波羅蜜修行的講解:. 布施,分財施和法施。就財施方面,法師提醒弟子,施者,乃破 ...
- 2從知至行的聖道真諦佛法Q & A 《大智度論》值得探討的課題從 ...
《大智度論》被讚譽為佛教百科全書,除了廣泛地註解《摩訶般若波 ... 另外,加藤純章教授還認為:《大智度論》〈初品〉對「如是我聞,一時」講解.
- 3大智度論大意【第17集】-數位圖書館
《大智度論》第十七卷,「釋初品中禪波羅蜜」:. 經【不亂不味故。應具足禪波羅蜜。】 經文是很簡單,龍樹菩薩給我們講解這一句 ...
- 4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佛教論典/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說過“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ad.php?tid=14062. 《大智度 ...
- 5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 共8個檔案. 大智度論講義科判表0313.pdf 大智度論講義-六度四攝抽印本ver-c.pdf 大智度論與大小般若之比對0412.pdf 修行道次地及果位20180512.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