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紀錄無權取得行為之刑法規範 -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鑑於此,立法者決定擴張竊盜罪範園,使之能涵蓋電磁紀錄之無權取得行為,而在一 ... 英文摘要, The typical narrow interpretation of theft makes it difficult to ... 返回 /NclService/ 開啟查詢結果分析 查詢資訊 期刊論文索引(找篇目) 期刊指南(找期刊) 近代(1853-1979年)港澳華文期刊索引 漢學中心典藏大陸期刊論文索引 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 期刊瀏覽 檢索歷程 期刊授權 出版機構 公佈欄 常見問題 軟體工具下載 ::: 首頁>查詢資訊 >期刊論文索引查詢> 查詢結果> 詳目列表 查詢結果分析 來源資料 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 132003.10[民92.10] 頁97-196 商事法 > 竊盜罪 相關文獻 電磁紀錄無權取得行為之刑法規範 論竊取電磁紀錄 智慧聯網時代下數位監聽與第三方保密義務之衝突--以包裹式授權契約為中心 賦予當事人個人資料財產權地位之優勢與侷限:以美國法為中心 營業秘密與商業間諜 被遺忘的後門 認識智慧財產權法 論竊盜罪與侵占罪之區別,兼論其社會事實同一性之問題--評臺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易字第三六二四號判決 新一代的個人資料保護守則 知識經濟之發展與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第1筆/總和1筆 跳頁至 1 /1筆 回查詢結果 頁籤選單縮合 基本資料 引用格式 國圖館藏目錄 全國期刊聯合目錄 勘誤回報 我要授權 匯出書目 題名 電磁紀錄無權取得行為之刑法規範:AStudyofPenalProvisionsforObtainingUnauthorizedElectronicRecords 作者 蔡蕙芳; Tsai,Hui-fang; 期刊 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 出版日期 20031000 卷期 132003.10[民92.10] 頁次 頁97-196 分類號 587.541 語文 chi 關鍵詞 電磁紀錄; 電腦資料; 電腦資訊; 無體財產; 竊盜罪; 不法所有之意圖; 不法利益之意圖; 營業秘密; 電腦程式軟體; 個人資料; 敏感性資訊; 網路連線遊戲; 智慧財產權犯罪; 未獲授權之資料存取; Electronicrecords; Computerdata; Computerinformation; Intangibleproperty; Theftoffense; Intenttodeprivepossession; Intenttodeprivevalue; Tradesecret; Programsoftware; Personaldata; Sensitiveinformation; Webgames; Offensesagainstintellectualproperty; Unauthorizedaccess; 中文摘要 傳統上,由於對竊盜罪採取狹義解釋,使得無法對在未剝奪持有下取得無體性電磁紀錄之行為論以竊盜罪。

有鑑於此,立法者決定擴張竊盜罪範園,使之能涵蓋電磁紀錄之無權取得行為,而在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正式通過刑法第三百二十三條電磁紀錄竊盜罪。

然而,這項立法已經被今年六月剛通過的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條無故取得、更動電磁紀錄罪所取代。

從此可知,立法者希望能制定新的刑法來保護電磁紀錄,以防止被無權取得。

本文主要目的即是在研究與電磁紀錄無權取得有關新舊立法例之解釋與適用上問題,並試圖指出新舊立法例之變化軌跡。

本文之第二部分主要在檢討舊電磁紀錄竊盜罪之性質與功能,並討論在資訊時代有價值電磁紀錄與資訊如何受到妥善的保護。

接著,本文檢討竊盜罪中三個構成要件運用於電磁紀錄取得行為上所產生之困難,藉以說明電磁紀錄竊盜罪之立法由於構成要件結構上錯誤,使得電磁紀錄竊盜罪之立法並無法為電磁紀錄提供足夠之保護。

第三部分將介紹以電腦保護為出發點之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條。

除了說明本罪所保護之新法益之性質,還將從事構成要件之解釋典適用之討論。

至於本文第四部分則是在討論其他典電磁紀錄無權取得行為有關之刑罰規範。

最後,本文將簡略說明研究成果與一些在網際網路與刑法問題上個人思考。

英文摘要 Thetypicalnarrowinterpretationoftheftmakesitdifficulttoprosecutethepersonwhoobtainsintangibleelectronicrecordswithouttakingthemaway. Recognizingthisproblem,theLegislaturedecidedtobroadenthescopeoftheftoffensetoincludetheobtainingofelectronicrecords.Accordingly,the“theftofelectronicrecords"offenseunderArticle323cameintoforceinDecember1997.However,theenactmentwasreplacedbythe“unauthorizedacquisitionundmodification"offenseunderArticle359inJune2003.Congresshaschosentotreatacquisitionofcomputerdatacrimesasdistinctoffensesratherthansimplyamendexistinglawtoincorporatenewtechnologies.TheLegislatorshavealsorevealedastrongpolicyofprotectionthroughanewprovision.TheprimarypurposeofthisArticleistocontributetothediscussionsontheoldandnewlegislations. PartIIofthisArticleexploresthenatureandfunctionofthe“theftofelectronicrecords"offenseunderArticle323.Thispartpresentssignificantquestionsastohowvaluablecomputerdataandinformationcanbebestprotectedinaninformationage.Besides,threerequirementsoftheftoffensethatareparticularlyproblematicinthecontextoftheftofcomputerdataarediscussed.Thispartdemonstratesthe“theftofelectronicrecords"offenseisstructurallyflawed.Thispartalsoarguesthatthelegislationdoesnotprovidesufficientprotectionforcomputerdata.PartIIIofthisArticleintroducesthenewlegislationofArticle359whichispremisedsolelyoncomputer-specificconsideration.PartIVfocusesonothertypesofoffensesassociatedwithorinvolvingtheactofobtainingcomputerdata.Finally,theArticleconcludeswithasummeryoftheconclusionsandsomereflection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ternetandcriminallaw. 本系統之摘要資訊系依該期刊論文摘要之資訊為主。

頁籤選單縮合 推文 引用網址 引用嵌入語法 Line FB Googlebookmarks 本文的引用網址: 複製引用網址 本文的引用網址: 複製引用網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