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

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 ... 《人的文學》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

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

在《平民文學》中,周作人進一步闡述"人的文學"的主張,強調文學須套用於人生上,提出"普遍"與"真摯"的原則,並申明"以真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學觀念,這對五四時期尤其是為人生派的創作影響很大。

中文名稱人的文學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作者夏志清著出版時間: 2010-1-1圖書信息人的文學作者:夏志清著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10-1-1開本:16開ISBN:9787533452933定價:26.00內容簡介著名學者夏志清教授是當代海外研究中國文學的重量級人物,也是中外著名的文學評論家。

本書收錄他十二篇重要的文學論評,主要論及明清小說和小說理論,評介了當代著名作家錢錘書、余光中、琦君等人的重要作品,如《談藝錄》、《蒲公英的歲月》等,另有《人的文學》等經典論述。

全書語淺意深,言近旨遠,對於了解近現代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諸問題,不無裨益。

目錄自序《隋史遺文》重刊序文人小說家和中國文化——《鏡花緣》新論新小說的提倡者:嚴復與梁啓超寫在《濟安日記》前面教育小說家金溟若《師友·文章》序琦君的散文(《書簡》節錄)余光中:懷國與鄉愁的延續《林以亮詩話》序追念錢鍾書先生——兼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新趨向勸學篇——專復顏元叔教授人的文學的影射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

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

這深深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

在《平民文學》中,周作人進一步闡述"人的文學"的主張,強調文學須套用於人生上,提出"普遍"與"真摯"的原則,並申明"以真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學觀念,這對五四時期尤其是為人生派的創作影響很大。

原文人的文學周作人我們現在應該提倡的新文學,簡單的說一句,是“人的文學”。

應該排斥的,便是反對的非人的文學。

新舊這名稱,本來很不妥當,其實“太陽底下何嘗有新的東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並無新舊。

要說是新,也單是新發見的新,不是新發明的新。

“新大陸”是在十五世紀中,被哥侖布發見,但這地面是古來早已存在。

電是在十八世紀中,被弗蘭克林發見,但這物事也是古來早已存在。

無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見哥侖布與弗蘭克林才把他看出罷了。

真理的發見,也是如此。

真理永遠存在,並無時間的限制,只因我們自己愚昧,聞道太遲,離發見的時候尚近,所以稱他新。

其實他原是極古的東西,正如新大陸同電一般,早在這宇宙之內,倘若將他當作新鮮果子、時式衣裳一樣看待,那便大錯了。

譬如現在說“人的文學”,這一句話,豈不也像時髦。

卻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時生了人道。

無奈世人無知,偏不肯體人類的意志,走這正路,卻迷入獸道鬼道里去,旁皇了多年,才得出來。

正如人在白晝時候,閉著眼亂闖,末後睜開眼睛,才曉得世上有這樣好陽光;其實太陽照臨,早已如此,已有了許多年代了。

歐洲關於這“人”的真理的發見,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紀,於是出了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兩個結果。

第二次成了法國大革命,第三次大約便是歐戰以後將來的未知事件了。

女人與小兒的發見,卻遲至十九世紀,才有萌芽。

古來女人的位置,不過是男子的器具與奴隸。

中古時代,教會裡還曾討論女子有無靈魂,算不算得一個人呢。

小兒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認他是一個未長成的人,卻當他作具體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與教育的悲劇。

自從茀羅培爾(Froebel)與戈特文(Godwin)夫人以後,才有光明出現。

到了現在,造成兒童學與女子問題這兩大研究,可望長出極好的結果來。

中國講到這類問題,卻須從頭做起,人的問題,從來未經解決,女人小兒更不必說了。

如今第一步先從人說起生了四千餘年,現在卻還講人的意義,從新要發見“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

但老了再學,總比不學該勝一籌罷。

我們希望從文學上起首,提倡一點人道主義思想,便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說人的文學,須得先將這個人字,略加說明。

我們所說的人,不是世間所謂“天地之性最貴”,或“圓顱方趾”的人。

乃是說,“從動物進化的人類”。

其中有兩個要點,(一)“從動物”進化的,(二)從動物“進化”的。

我們承認人是一種生物。

他的生活現象,與別的動物並無不同,所以我們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應得完全滿足。

凡有違反人性不自然的習慣制度,都應該排斥改正。

但我們又承認人是一種從動物進化的生物。

他的內面生活,比別的動物更為複雜高深,而且逐漸向上,有能夠改造生活的力量。

所以我們相信人類以動物的生活為生存的基礎,而其內面生活,卻漸與動物相遠,終能達到高上和平的境地。

凡獸性的餘留,與古代禮法可以阻礙人性向上的發展者,也都應該排斥改正。

這兩個要點,換一句話說,便是人的靈肉二重的生活。

古人的思想,以為人性有靈肉二元,同時並存,永相衝突。

肉的一面,是獸性的遺傳;靈的一面,是神性的發端。

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發展這神性;其手段,便在滅了體質以救靈魂。

所以古來宗教,大都厲行禁慾主義,有種種苦行,抵制人類的本能。

一方面卻別有不顧靈魂的快樂派,只願“死便埋我”。

其實兩者都是趨於極端,不能說是人的正當生活。

到了近世,才有人看出這靈肉本是一物的兩面,並非對抗的二元。

獸性與神性,合起來便只是人性。

英國十八世紀詩人勃萊克(Blake)在《天國與地獄的結婚》一篇中,說得最好:(一)人並無與靈魂分離的身體。

因這所謂身體者,原止是五官所能見的一部分的靈魂。

(二)力是唯一的生命,是從身體發生的。

理就是力的外面的界。

(三)力是永久的悅樂。

他這話雖然略含神秘的氣味,但很能說出靈肉一致的要義。

我們所信的人類正當生活,便是這靈肉一致的生活。

所謂從動物進化的人,也便是指這靈肉一致的人,無非用別一說法罷了。

這樣“人”的理想生活,應該怎樣呢?首先便是改良人類的關係。

彼此都是人類,卻又各是人類的一個。

所以須營一種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

第一,關於物質的生活,應該各盡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

換一句話,便是各人以心力的勞作,換得適當的衣食住與醫藥,能保持健康的生存。

第二,關於道德的生活,應該以愛智信勇四事為基本道德,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襲的禮法,使人人能享自由真實的幸福生活。

這種“人的”理想生活,實行起來,實於世上的人無一不利。

富貴的人雖然覺得不免失去了他的所謂尊嚴,但他們因此得從非人的生活里救出,成為完全的人,豈不是絕大的幸福么?這真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福音了。

只可惜知道的人還少,不能立地實行。

所以我們的在文學上略略提倡,也稍盡我們家人類的意思。

但現在還須說明,我所說的人道主義,並非世間所謂“悲天憫人”或“博施濟眾”的慈善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

這理由是,第一,人在人類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樹木。

森林盛了,各樹也都茂盛。

但要森林盛,去仍非靠各樹各自茂盛不可。

第二,個人愛人類,就只為人類中有了我,與我相關的緣故。

墨子說,“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便是最透徹的話。

上文所謂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正是這個意思,所以我說的人道主義,是從個人做起。

要講人道,愛人類,便須先使自己有人的資格,占得人的位置。

耶穌說,“愛鄰如己”。

如不先知自愛,怎能“如己”的愛別人呢?至於無我的愛,純粹的利他,我以為是不可能的。

人為了所愛的人,或所信的主義,能夠有獻身的行為。

若是割肉飼鷹,投身給餓虎吃,那是超人間的道德,不是人所能為的了。

其它詞條coverCUTEIAA中華芳香精油全球發展協會JudgeLabVIEWStore內特·麥克米蘭夢入神機氣泡水海猿1漁父美肌相機鬍子小雞范可欽西碧·柯綺莉豫章金三順金榮通非禮勿視黑棗《人的文學》@華人百科《人的文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