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與動物:應如何思考對待動物的標準?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辛格(Peter Singer)和湯姆.雷根(Tom Regan)的理論,以人類某派哲學思想「賦予」平等對待動物的利益(interests) / 權利(rights)。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6/06/03,教育PhotoCredit:VasilyFedosenko/Reuters/達志影像王陽翎一位真正的自由主義者,生活小事也盡量在不同意願之間平衡,不介意與親人開會討論,大原則受衝擊才堅決捍衛。

不知好不好運,總之碰上了許多恩師前輩。

傳播事務、閱讀、寫作、科普交流佔據了生活。

《泛科學》專欄作者、《經濟日報》特約作者、《謎米香港》節目主持人;鍾情心理學、神經科學,不失人文藝術濃情,無懼世道喧囂煩雜,走自己的路。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動物天堂or地獄?對待動物的標準真要如此極端嗎?人類如何對待動物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由公共議論乃至學術研究數十年來不絕,可以這樣說:只要人類一天仍與動物「相處」,一天也會有諸如此類的價值爭論。

每年6月桂林狗肉節、9月日本太地町「海豚屠殺」如常,2016年有簡稚澄醫生為貓狗議題服毒自殺,辛辛提那動物園槍殺大猩猩救四歲男童事件,還有包括香港一再熱議葉劉淑儀「穿皮草」,全球各地的虐待動物事件,爭取動物權益的呼聲。

可見,從生活似是小事的「食肉」反思,乃至社會文化和法律如何看待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不僅是哲學和科學糾纏不清的價值討論,都可以是日常很「貼身」的課題(葉劉強調若同意吃乳鴿,不能反對她穿皮草)。

筆者早於2014年8月撰寫〈我們就愛吃豬吃魚不吃狗?〉(下稱〈我〉)一文,提出坊間較少考慮「有等差善待動物」的觀念,隨時代演進,人類應一步步、合情理地擴展善待動物的範圍,猶如人類討論相處上「等差愛」和「平等愛」的不同方向。

可是大部分對動物議題的評論,都偏向兩極化,認為按等差地對待動物就是錯誤,就是「物種主義」(speciesism),就是偽善。

慶幸,筆者在2015年11月碰巧遇見〈開放吃狗肉,並不會保護我們的毛小孩。

〉一文,作者以社會學和國際視野主張可有「等差」地對待動物,儘管那篇文章主要討論「吃狗肉」的爭議,以反駁台灣哲學作家與哲媒搞手—朱家安刻意引起爭議的文章—〈要保護我們的毛小孩,就開放吃狗肉吧!〉,但分析的方向筆者頗為贊同。

就所謂「平等/一致」的思考方向,以食肉為例,不少人主張:要麼就所有動物通通都「可吃」,要麼就所有動物通通都「不可吃」;或是,要麼所有動物都「具有」道德地位,要麼所有動物都「不具有」道德地位。

好像一旦賦予動物道德地位和權利,就須「等同」人類所擁有的一樣,否則就不一致,就有問題。

又好像只要在善待動物上不夠「平等」,就相當於人類正在殘害動物。

然而,你會否這樣說:由於你沒有像愛親人一般去愛你的朋友,所以你正在傷害那些朋友? 不錯,這想法很古怪,一看就知不妥,有等差其實不表示有問題,正如你成不了耶穌愛世人,並不表示你是惡魔要遺禍人間。

可是不論香港、台灣,我們社會很多討論動物議題時,大致上在這種思維框架之下進行,年復一年地爭論著。

(筆者並不排除人類社會在N年以後,「有可能」實現美好的平等世界,凡事「有可能」)過往愛護動物的哲學「聖經」屢遭挑戰我們身處的時代,一切問題不在於簡化談論動物「有/無」道德地位和權利,也不在於「每一種」動物都要有平等對待,卻是即使承認「有」必要賦予動物道德價值,箇中的程度與分寸在那裡?另外,真是要「每一種」動物都平等對待嗎?還是按不同種類的動物有「妥善的」差別對待呢?就這樣的思考,筆者認為德國思想家普列希特(RichardDavidPrecht)在著作《我是誰?》(WerBinIch?undwennja,wieviele?)之中,寫關於動物的討論,非常值得我們好好深思,以下反思也可視為〈我〉文的延續。

首先,站在極端愛護動物的一派,大都援引彼得.辛格(PeterSinger)和湯姆.雷根(TomRegan)的理論,以人類某派哲學思想「賦予」平等對待動物的利益(interests)/權利(rights)。

筆者傾向詳述辛格的思考,而不是雷根,主要是雷根的思考在於要人們「相信」動物存在「本有價值」(inherentvalue)、「生命主體」(the-subject-of-a-life),可以是比較漫長的概念糾纏。

而辛格就《動物解放》(AnimalLiberation)的思考相對明確一點,是對是錯則屬後話了。

談起辛格,我們先看他一段浪漫的故事,那一次經歷啟發他不再吃肉,而且寫下《動物解放》的經典著述。

1970年,辛格正在牛津大學食堂享用那美味的牛排餐,那時他仍未嚴肅思考吃肉乃至人與動物的價值問題。

辛格滿心歡喜進食牛排之際,看見同枱的學生把肉撥開,向來熱衷討論是非對錯,甚麼都納入思考的辛格對這動作萬般好奇,這學生為何好像很討厭肉類呢?這位學生叫理查.科申(RichardKeshen),後來當上加拿大布列頓角大學(CapeBretonUniversity)的哲學教授。

當辛格詢問他吃肉問題時,科申斬釘截鐵地強調自己永不吃肉,因為吃動物在道德上站不住腳,並歡迎辛格提出他不同意見。

怎料,這次以後,辛格認真地反思人類吃動物的問題,他認為動物的外觀形態和理性思考能力,並不是人類可以吃動物的理由,因為他認同邊泌(JeremyBentham)的說法:「有一天人們將會明白,腿的數目、體毛的多寡都不足以構成如此對待一個有感受的生物的原因。

但是,什麼會是不能逾越的界限呢?是說話的能力嗎?可是一匹長成的馬,或一隻成年的狗比一個剛出生一天、一個星期或甚至一個月的嬰兒,都要來得聰明,社會能力也更好;而且就算不是如此,那又能改變什麼呢?『問題並不是他們是否會思考或說話,而是他們會不會感到痛苦。

』("Thequestionisnot,cantheyreason?nor,cantheytalk?but,cantheysuffer?")」由此,辛格得出一種強烈的價值判斷:人類無論外形乃至有思考能力,這些條件也不成為可以吃動物的道德優越性,即使剛出生嬰兒知性低於一頭豬,還是不能吃他,至基本他「有感受快樂和痛苦的能力」。

如果講求最極端嚴格的善待動物,難道要禁絕吃昆蟲?筆者絕對明白,且別論世界每一處地方,要生存下來是否都「能夠」不吃肉,至少在先進的文明城市應該可以,只要做好素食的教育、文化、制度配套,吃肉不是人類生存必須的,實踐只是時間問題,是「應然」。

可是,我們討論的是「現在、此刻」,在未能完全實踐的時候,我們事實上是在有等差地對待動物,尤其更好地對待貓狗和瀕臨絕種動物,甚至,上星期在慘劇中遭槍殺的大猩猩,人們為牠設置悼念活動,這根本不值得批評。

且別論我們基於甚麼原因不吃貓、狗、豬、牛、馬、羊、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大概,吃掉上述動物,部分人的反感相當強烈。

可是若說吃雞,大家還是會有點掙扎,吃老鼠掙扎可能又再少一點,吃田雞的掙扎就更少了;但是,魚是否一定不能吃呢?好了,那昆蟲又如何?最近《立場新聞》報導澳洲認知科學家AndrewB.Barron和哲學家ColinKlein的研究指:「昆蟲既然擁有處理資訊的能力,而類似的能力又和脊椎動物的中腦結構相似。

由此或可推論出昆蟲也可能擁有一定程度知覺。

」假如保守起見,是否「應該」立法禁止捕捉和進食昆蟲? 12»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最新發展:如果「吃狗」問題也沒有共識,何談日後停吃更多動物?4年前如果「吃狗」問題也沒有共識,何談日後停吃更多動物?假設:有個吃黑猩猩的島國4年前如何一句KO吃狗肉詭辯:你吃肉嗎?狗跟雞鴨還不都是一樣4年前如何一句KO吃狗肉詭辯:你吃肉嗎?狗跟雞鴨都是一樣——保護動物而不被恥笑篇4年前【喝喝聊聊】回應張婉雯:現代人是不是特別殘忍?應悲觀還是樂觀?5年前【喝喝聊聊】張婉雯:如果被迫選擇,你要做「鬥雞」還是「工廠肉食雞」?5年前【非常隨筆】開放才可開竅:原以為浪費人生的事,其實是在充實人生5年前Tags:動物權益哲學家義務論功利主義彼德.辛格湯姆.雷根PeterSingerTomRegan自主權靈魂生物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價值道德人類普列希特松澤哲郎善待愛護利益權利More... Sponsored2022/05/27,生活廣編企劃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

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國內疫情再度升溫,民眾再度回到居家隔離的生活。

談到落實防疫,確實的整潔打掃絕對是必要;然而,如何才能有效率的掃除空間中的灰塵?且層出不窮的灰塵究竟從何而來?為了進一步探索台灣民眾對灰塵的認知,並且找出最有效的除塵掃具,知名科技品牌Dyson在全球灰塵研究中首次納入台灣市場調查,並委託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教授,透過實驗找出除塵效果最好家用秘器。

Dyson最新灰塵研究報告:64%台灣愛用吸塵器高於全球平均為了暸解全球消費者對於灰塵的認知,並從中洞察出消費者打掃習慣、提供居家清潔最佳解方,今年2月Dyson於全球33個國家展開「灰塵研究」,收集超過三萬份有效問卷,統計出全球民眾對灰塵的認知程度。

本研究更首次納入台灣,針對台灣民眾對灰塵的認知、打掃行為以及打掃工具等展開調查。

本次灰塵研究,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調查結果: 灰塵認知:調查發現逾七成民眾知道居家灰塵量與健康有強烈關係,但多數不清楚灰塵的組成。

有三成的台灣民眾認為灰塵的主要成分是沙子與土壤,但事實上,灰塵是由多種潛在過敏原的混合物,其中最主要來自塵蟎的分泌物、排泄物、蟲卵或屍體等。

此外,近七成台灣民眾認知塵蟎會引起過敏及其他疾病,然而,民眾並不清楚「塵蟎排泄物」才是引起過敏的主因而非「塵蟎」本身。

在調查結果中,民眾不止對「塵蟎排泄物」才是灰塵的主要成分感到驚訝,且僅有三成民眾知道「塵蟎排泄物」會引發過敏(32%)或氣喘(33%)。

打掃工具:依據台灣灰塵研究數據,以抹布(濕/乾)為打掃工具者最多(77%及66%);接續為掃把(65%)與吸塵器(64%)。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市場有64%的家庭使用吸塵器作為主要打掃工具,高過全球的統計數據(59%)。

打掃習慣/行為:有過半數(56%)台灣民眾的日常打掃頻率為每週至少打掃1次。

疫情影響下,32%的台灣民眾增加打掃頻率,顯示人們意識到疫情間保持健康環境的重要性,也有助於提升居家的舒適度。

最新實驗證明,吸塵器的除塵效果大於濕抹布、乾抹布、掃把為瞭解不同打掃工具的除塵效果,Dyson進一步委託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教授執行實驗,針對居家常見的打掃方式,如使用濕抹布、乾抹布、掃把、吸塵器等工具,觀察不同打掃方式能有效清除的灰塵與細菌數量。

詳細說明實驗方式如下: 取樣環境:某戶親子家庭的客廳/臥室 實驗流程:分別採用 只用濕抹布擦拭 乾抹布+濕抹布各擦拭1次 掃把+濕抹布掃1次再擦拭1次 吸塵器+濕抹布吸1次再擦拭1次 只用吸塵器清潔 針對不同打掃工具蒐集打掃前與打掃後的地板細菌,並運用「ATP冷光即時細菌檢測儀」進行細菌量分析,進行Before/After比較,找出清潔效果最好的清潔方式。

實驗結果如下表: 招名威教授也補充:「實驗結果發現,臥室相對而言較為密閉且少開窗,濕度較高,因此含有740CFU/mL的細菌量,比客廳的411CFU/mL高出一倍。

」進一步觀察清潔效果,則可發現:「效果最好的是吸塵器,能去除75~90%的細菌量;若只單純使用濕抹布,只能消除35~40%的細菌。

」另外,招名威教授也強調:「實驗結果發現,使用吸塵器、又再用濕抹布擦拭後,清潔效果竟然只剩下57~73%;若選擇使用濕抹布進行打掃,可在清掃前先確定抹布和水是乾淨無菌的,才能避免又把髒污帶回到地板上。

」由此可見,在無嚴重的污漬情況下,單只針對灰塵,使用吸塵器打掃環境就能提供最潔淨的清潔效果,無需讓手碰觸灰塵,也不用擔心揚塵與灰塵透過濕抹布擴散到其他區域,完成居家整潔,事半功倍。

毒理醫學專家推薦:DysonV12、V15無線吸塵器招名威教授說明,台灣氣候容易孳生「塵蟎」、積累「塵蟎排泄物」,加上疫情影響,居家時間變長,應選擇強力打掃工具,並提升打掃頻率,才能有效改善環境品質。

例如「DysonV12DetectSlim™輕量智慧無線吸塵器」及「V15Detect™智慧無線吸塵器」皆具備智慧雷射軟質碳纖維滾筒吸頭,綠色雷射光能清楚照射吸頭前方區域,讓灰塵陰影與地板形成明顯對比,讓平時看不見的微塵也能瞬間現形。

此外,DysonV12及V15吸塵器還搭載「壓電式聲學感應技術」,每秒可測量高達15,000次通過入氣口的塵粒數量,並將顆粒震動轉換為接收訊號,測量吸入灰塵的體積與數量,在自動模式下,能根據偵測到的灰塵數量與濃度自動調整吸力,維持長效續航力。

不只能偵測灰塵濃度,還可透過「視覺化分類統計功能」,計算並偵測吸入灰塵的數量及大小,並將統計數據直接顯示於LCD螢幕之中,幫助消費者理解居家灰塵處成,包括:過敏原和花粉、微細灰塵、塵蟎和細砂、跳蚤及糖粉等,進而決定最適合的清潔頻率與需要加強清掃的重點區域,讓清潔的過程更加科學化與系統化。

更棒的是,讓消費者感到頭痛的頭髮纏繞問題,Dyson也提供有效解法。

DysonV12及V15吸塵器採用無纏結科技,可輕鬆將毛髮甩入集塵筒內,避免纏繞的情況發生,減輕打掃負擔。

招名威教授也建議,不只要追求有效除塵,最好還能選購預防「二次汙染」的掃具用品,讓灰塵無所遁形、還原居家健康舒適環境。

Dyson吸塵器皆配有全機密封與多重過濾系統,「DysonV15Detect™AbsoluteExtra無線吸塵器」,不只配備上述功能,更進階加強「全機密封HEPA過濾系統及HEPA濾網」,可捕捉99.97%小至PM0.1的超細懸浮微粒、花粉和過敏原,將吸入機器與集塵桶內的汙染物牢牢鎖住並過濾,最終只排出潔淨的空氣,避免含汙染物的廢氣在清潔過程中造成室內空氣的二次汙染。

讓灰塵無所遁形的打掃利器!專家推薦: DysonV12DetectSlim™輕量智慧無線吸塵器 DysonV15Detect™AbsoluteExtra無線吸塵器 猜你喜歡Tags:無線吸塵器吸塵器Dyson灰塵研究塵蟎灰塵招名威清潔用具DysonV15Detect™AbsoluteExtra無線吸塵器DysonV12DetectSlim™輕量智慧無線吸塵器居家清潔過敏毒理學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美國最高法院對女權與槍枝的奇異解讀,要從保守派看待憲法的角度說起3則觀點獲「官方認可」翻譯泰劇不搶快,看台灣25人團隊的「地瓜字幕組」如何力抗「中國字幕組」1則觀點同呼同吸的異鄉人,香港原來有烏克蘭菜——東歐餐廳1則觀點國民黨中常會提名蔣萬安參選台北市長:有信心讓藍天再現,組成疫情後的「台北隊」走向國際1則觀點最新數據:總勞動人口跌幅創40年最高2則觀點《娛樂已死未?》:香港關鍵詞「古天樂」2則觀點行政院會通過刪除《礦業法》霸王條款,為何原民和環團認為「一次性同意」可能有問題?1則觀點為什麼小馬可仕叫「邦邦」?關於菲律賓取「名字」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慣例4則觀點中職開季洋砲表現回顧:貴卻不好用,大洋砲時代即將夭折?2則觀點石沉大海的中歐投資協定(下):中國、歐洲、美國的利益,彼此之間有什麼衝突?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