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為主 - 關懷生命協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西方「動物解放」理論評介——以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為主 · 一、以「平等」原則,做為考量動物利益的道德前提. (一)「平等」是一個道德理念 · 二、以 ...
SkiptoContentSkiptoNavigation
English | 加入網站會員|登入
RSS
Facebook
訂閱電子報
搜尋本站:
首頁»專題
西方「動物解放」理論評介——以PeterSinger的《動物解放》為主
由lca-editor在週二,2002/01/01-00:00發佈
作者:
釋性廣
專題分類:
綜合
專題分類:
動物解放
壹、前言
人類對待動物的倫理思維,屬於環境倫理學討論和關懷的議題之一。
本文所介述的「動物倫理」理論,以PeterSinger主張的「動物解放」理論為主。
(註1)
針對PeterSinger所提出的看法,西方哲學界的討論相當熱烈。
唯無論是贊同者或反對者,都無法不重視他的觀點。
文末並舉HolmesRolstonIII從環境整體論觀點對PeterSinger的主張所提出的若干質疑,並以筆者的評議作總結。
HolmesRolstonIII可說是「環境倫理學」的拓荒者。
他的名著EnvironmentalEthics:ValuesinandDutiestotheNaturalWorld中,即主張應以非人類的「生態中心」觀點,重新建構對(人類之外的)動物的道德考量內容。
(註2)兩人同樣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但對動物倫理的看法卻顯著不同,這是值得探索玩味的。
筆者重視此一論題的因緣,應追溯自個人參與護生社團的理念,「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是臺灣第一個草根性的保護動物組織,於1993年元月創會之初,筆者即襄助創會理事長昭慧法師推動協會事務;2000年,筆者更接任理事長一職。
在實際投入動物關懷乃至為動物福利爭取立法的社會運動中,我們會發現:即使是東、西方保護動物組織所依憑的理論有其差異,雙方仍然可以共同合作,來為苦難蒼生謀取福利。
有關佛家「護生」與「動物權」觀念的不同,昭慧法師]已有兩篇論文作過分析。
(註3)在此基礎之上,筆者更希望多多涉獵東、西方哲學界看待動物的各種理論,故選擇此一動物保護界的經典名著:《動物解放》,作為研究並評論「動物倫理」諸家學說的第一步。
貳、《動物解放》理論訴求重點
作者關懷動物遭受人類侵害所導致的痛苦與不幸,並致力於防止類似事情的惡化,而《動物解放》一書,其主旨即在討論人類對待非人類動物的暴行,並進一步徹底而深入地提出「人類應該如何對待非人類動物」的具體建議。
此中「動物」的定義,原應涵蓋人類與非人類在內,但作者常用此名詞以指謂「非人類的動物」。
儘管作者仁厚之心躍然紙上,但全書的寫作卻不是訴諸感性的呼喚,而是訴諸綿密的論證與事實俱在的如山鐵證。
在一九七五年本書初版的序文中,作者就指出:他關懷動物的苦難,並不是訴諸感情;而是以理性為論說的支柱,以建立人類合理對待動物的道德原則。
他並於前後兩篇序文中透露其寫作意旨,即:任何解放運動,都意在結束某種不平等與歧視,例如種族歧視或兩性不平等。
故作者談「動物解放」,意在改變人類累積千百年對於動物的歧視與偏見,而將人類的道德關懷推向一個更廣闊的族群:非人類的動物。
本書開頭第一章就先為「動物解放」的主張,展開無比犀利的綿密論證。
作者先談物種歧視之理由及其後果,並將此諸理由逐一予以反駁,進一步證成其「一切動物均為平等」的結論,以此作為其他章節列舉殘虐動物的現實情狀,並加以指控的理論基礎。
作者首先提到「動物解放」在實行上的三點困難:
一、被迫害者不能組織起來以對抗迫害。
此為最明顯而又最重要的困難,故吾人必須組織起來,為這些不能言說、行動的動物爭取其生存權益。
二、所有壓迫階級的成員,皆因壓迫動物而受益--如攫取動物毛皮血肉,與利用動物從事各種殘忍的實驗等。
要說服他們,要求其放棄從動物身上所獲取的利益,顯然非常困難。
三、人類侵凌動物的習慣很難打破--這不僅是飲食的習慣,還包括思想及語言的習慣。
即使是如此困難,作者仍然展開了以下有關「動物解放」的精彩辯證:
一、以「平等」原則,做為考量動物利益的道德前提
(一)「平等」是一個道德理念
首先,作者以「平等」觀念做為倫理學系統中的基本原則,並從效益的角度來評斷道德的行為;亦即:一個行為所影響到的每個對象的利益,都應該受到考慮;不但如此,對於賦予他們的利益的重要程度,應該與其他對象的利益等同考量。
而且,這「平等原則」,不是對於實然現象所作的描述,相反的,這是一項「有關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者(包含人類與其它動物)」的應然命題。
此中,作者引述了幾位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哲學家的觀點,以佐證他的看法;(註4)顯然作者的道德觀是基於效益主義的立場立論。
作者同時也申明,所謂「平等」的基本原則所要求的,並不是平等的或同樣的待遇,而是平等的考量;也就是說,運用平等考量對待所有生物時,可能因生物對象的不同,其待遇方式以及權利(福利)內容可能並不一樣。
(二)從人權到動物權
作者提出質疑:以人類社會為例,如果我們不認為應犧牲智力較低者的權益,以成就智力較高者;則在生物世界中,我們又豈能賦予人類為了同樣目的而利用非人類(動物)?而且,根據平等原則,吾人「考量他者利益」(無論此利益內容為何)的根本原則,必須施用於每一個對象,而不應衡量對方是人還是其它生物,或者它們有什麼能力。
作者認為,假如我們追求黑人、婦女以及其他受壓迫人類群體的平等,卻拒絕對非人類的動物給予平等的考量,則我們的立場會站不住腳。
因為縱使是人類,也有各種智力、體能等的差異性,故「平等」是一個道德理念,當我們的論斷,超越了所考慮對象的現實差異,就可將之推展而擴及到非人類的動物,也給予他們一個平等的考量。
亦即:平等原則的自然引申,將打破「物種歧視」(speciesism)的謬論。
(三)「平等」理念在動物方面的實際運用
作者提醒:運用「平等」理念於不同生物時,所產生的待遇方式及權利內容,並不需要相同。
所以他設定了兩項原則,作為「平等」理念實際運用於動物方面時的判準:
1.「不妨礙」原則--人與動物雖然有別,然而並不妨礙「把平等之基本原則延伸到人以外的動物身上」的主張。
2.「不相同」原則--把平等的基本原則從一個群體延伸推廣到另一群體,並不表示就是用完全相同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亦不表示將賦予相同的權利內容,這必須視其個體差異而定。
(四)有關「權利」的說明--回答「動物是否有權利」的質疑
作者特別強調,雖然Bentham使用了right(權利)的字眼,但這只是一個求取方便的簡稱,實際上,他的論證所涉及的是「平等」而非「權利」;他真正重視的是人和動物在道德上應該獲得的保障。
故作者認為:可以用Bentham的論證方式,而證明「動物也應該享受平等」,卻無須陷入有關「權利」之終極性質的哲學爭議中。
(註5)
二、以「感受痛苦的能力」(註6),做為動物應受到平等考量的關鍵特質
說到動物對於痛苦的感受能力,現在一般都不再懷疑,然而作者為了求得論證的完整性,仍然從主張「動物只是機器,沒有感受痛苦的能力」(註7)的最極端觀點開始討論,針對不同程度的「動物無痛苦,或縱然有痛苦,吾人也無法確知」等的說法,提出反駁意見;他指出:要否認動物能感受到疼痛,無論在科學上、哲學上都沒有堅強的理由。
只要我們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只要我們不懷疑其他人會感到疼痛,便不應該懷疑其他動物會感受疼痛。
再者,由於「痛苦」雖有導致痛苦的客觀因素,卻牽涉到強烈的主觀感受,然則痛苦的輕重應該如何判定?由於物種的結構不同,同一物種的個體亦難免有個別差異,感受痛苦的內容與程度自亦有所差別;故作者在此提出「等量痛苦」(thesameamountofpain)的判準:若不同的痛苦承受者,雖承受不同強度的刺激,卻可引致等量痛苦的感覺,此時應依承受者的感覺為判準。
作者也意會到:當人類與動物的利益有衝突時,平等原則無法告訴我們該如何做;而不同物種成員的痛苦,也或許無法做精密準確的比較。
但是作者強調:精密準確並不重要;縱然以人類的利益為先,我們也必須改變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
亦即:無論在飲食習慣、動物實驗、狩獵捕捉、穿戴皮毛,以及對待野生、飼養動物等的方式上,我們都必須立即改變態度,以防止對動物造成痛苦。
三、以「尊重動物的生命」,打破物種歧視--「人類生命神聖觀」的迷思
本段之中,作者連帶討論到有關「殺死動物」的問題。
(註8)
作者認為,高舉「人類生命神聖不可侵犯」,而卻不反對殺害動物,這種心態,基本上都是物種歧視;而要避免物種歧視,唯有承認在一切相干方面均相似的生物,便有相似的生命權利--這是突破人類物種界線的觀點。
也就是說:我人必須將動物列入道德關懷的範圍之內;然而作者也指出:拒絕物種歧視,並不涵蘊一切生命都具有同等的價值。
(註9)話說回來,即使人與動物在某些方面的價值不相等,但是殺死動物依然是錯誤的行為。
(就此,作者在此並沒有提出證成的理由)
就對待動物的態度而言,在「造成痛苦」與「殺死生命」二者之中,作者所著重的是前者的討論,「解放動物」的重點也在於此。
他強調的是,唯有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改變政府的政策,才能停止實驗動物與養殖動物所遭受到的苦難。
作者說:「如果這兩種(按,即經濟動物與實驗動物的解放)由官方提倡,並且跡近普世接受的物種歧視做法能夠廢除,則廢除其他的物種歧視的做法,也就不會太遠了。
」(原著p.23)
參、建構理論,回應質疑
一、不同範疇的相同基礎:感知能力
本章首先以「種族主義、性別歧視與物種歧視」三個不同範疇,剖析人、女人與動物具備相同的感知能力(sentience),故同樣應受到平等對待。
作者依目前普世反種族主義、反性別歧視之共識,進一步推論:同理,人們亦應反對物種歧視。
作者以為:反物種歧視最重要的具體表現是「不讓動物受到痛苦」。
為了證成此一結論,本文依邊沁所主張的效益論,循「人與動物平等」之思維脈絡,展開「三種情況,一個模式」的辯證。
種族主義、性別主義與物種主義,都因偏袒自己利益,而違反平等法則。
原來效益論的「平等」原則,認為對每個個體的利益,應作平等的考量。
此一原則施用於一切對象(包括人類與非人類),以感知能力(sentience)的極限來構成界線,而非膚色、性別、智力或理性等之判準。
易言之,平等是道德理念而非事實論斷;感受痛苦的能力,為一個生物是否有權利受到平等考量的關鍵(充分必要條件)。
作者附帶針對「動物權」一語之哲學爭議,表明其看法:論證涉及的是「平等」而非「權利」。
「權利」乃圖求方便而簡化的政治語言而已;「權利的存在」仍靠「感受痛苦與快樂的可能性」(感知能力:sentience)來證明,故無需陷入「有關權利之終極性質」的哲學爭議。
二、動物感知能力之證成
此一平等原則若於動物可以有效使用,首先必須面對「動物不會受到痛苦」的觀念而作澄清,是故作者歸納三種質疑而作邏輯嚴密的反駁,以證成「動物亦會受到痛苦,亦應適用於平等原則」。
反方:
笛卡兒(Descartes)的主張:動物只是沒有意識的機械,沒有思想、沒有感覺、沒有任何形態的心靈生活。
作者:
動物有感知能力。
對人而言如此,動物亦然。
推論:
設身處地觀察:動物處在我們也會感到疼痛的情境之中,有何行為徵候?
有完全理由相信以下事實:動物與我們一樣是生物,長著一樣的神經系統,運作方式一樣,同樣情境會產生同樣感覺。
反方:
人與動物不同:人有行為表現方式(語言)。
作者:
黑猩猩亦可學會一套語言。
人與動物的界線已模糊。
語言能力與感受痛苦的能力沒有關聯性。
推論:
疼痛之情狀較為原始,與語言無關。
表達疼痛的訊號不祇語言,且語言可以撒謊,並非最好的證據。
嬰、幼兒亦不會語言,卻不可否認其會感到疼痛。
反方:
人與動物不同:正常成人具有之心智能力,會使其在某些狀況感受到痛苦。
故動物實驗不用正常成年人而用動物有其非關物種主義之理由。
作者:
依然有物種歧視。
推論:
同樣的論證使我們有理由用在幼兒、智障人身上。
若將此三(動物、幼兒與智障人)之同一範疇而作區別,就是物種歧視。
有些情境,動物比人更會承受「不明狀況」的恐怖,如戰俘知其將會被釋放,野生動物則不明被捕後之命運。
三、利益衝突時的抉擇
作者質疑人類本位論時,他依效益論所建構的平等原則,依然會受到質疑。
例如:這種平等原則,將如何運用於利益衝突之時?
縱使同意動物也有感知疼痛的能力,質疑者依然會辯稱:當二者利益衝突時,效益論的平等原則無法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在這方面,作者並未直接辯證「人與動物之利益孰為優先」的難題,但他依然強調:即使將人類利益置於優位,才同意防止對動物造成痛苦,吾人都應劇烈改變對待動物的方式。
四、殺害生命的複雜課題
平等原則是否可用於殺害生命的情境中?
這是另一個複雜的課題。
作者不直接談殺生問題,因為作者最大的期望是「不讓動物受到痛苦」,而前述「對疼痛與快樂做平等考量」之單純原則,已足以指出並抗議人類對動物的一切主要虐待行為。
但作者依然譴責兩種「殺生正當論」的理由:一、人類生命神聖觀:殺害無辜人命在一切情況下都是錯的。
智障、重殘、老衰老癡呆都不例外。
作者認為:這種唯獨人命神聖的觀念,顯係物種歧視的主張。
二、人類智能優越觀:人類擁有自覺能力、人際關係……等等與動物不同,並較之為優越。
作者認為這也是錯的,因為:無論判準為何,均不足以與人類物種之界線完全吻合;因其判準(如自覺能力)可據以證明某些高等動物較某些智障、殘障人類的生命更有價值。
但面對殺生問題時,作者提出的是「價值」論。
他認為:拒絕物種歧視,不等於一切生命都具有同等的價值。
他所主張的平等原則,與感受疼痛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無關,殺死生命則與能力有關;對動物生命,應如同對在心智能力上居於同等層次的人之生命一樣尊重。
而殺死一個已在展望、計畫、追求某個未來目標的生物,不啻剝奪了他實現一切努力的機會。
由於作者認為:「即使無痛殺死動物,亦屬過錯」之想法,對「依疼痛與快樂做平等考量之單純原則」的結論,嚴格而言並非必要,所以作者顯然不會強烈反對基於仁慈心,不忍動物受到無意義之痛苦的安樂死。
五、虐待實例之選擇
基本上,本書並非資料大全,故未蒐羅一切動物受苦之實例。
然則為何本書只選實驗動物與經濟動物的兩種虐待實例?茲簡要歸納作者意見如下:
面對物種歧視的偏見而有的醫療科技、集約農業等制度化的運作,我們生活於社群共生結構中,理應無法卸責。
遭荼毒動物之數目與痛苦程度,已達到令人震驚與髮指的程度。
我們必須改變政府的政策,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
倘二者能廢除,則其他物種歧視做法的廢除,也就不遠了。
第六章辯證諸如植物有否疼痛之類疑難雜問,係延伸以上議題的補充論述。
茲不贅述。
肆、HolmesRolstonIII的質疑
PeterSinger的主張,在西方哲學界產生了廣大的迴響,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大部份都針對人類與動物間的互動關係立論。
而HolmesRolstonIII(1932~)卻另從整體環境倫理的觀點提出討論,故相當有另類角度的討論價值,故本文只列舉RolstonIII生態中心的立場,對Singer所作的一些批評反對意見。
茲綜合其對應觀點如下:
一、Rolston認為PeterSinger既主張「平等考量動物利益」,卻又可以贊同有差異地對待牠們,這是文字遊戲。
利益不應該脫離該生物的生態整體而加以分析。
由於生物各有其價值(內在的、工具性的、生態系的),其價值多元而互異,這種價值的尊重、珍視,遂從未兌現成平等權利,或福利上的平等考量。
(註10)
二、PeterSinger只護衛感覺敏銳而有意識的高等動物,卻將低等動物與昆蟲、植物排除於道德考量之外,這樣會忽略了:問題不祇是「牠們會受苦嗎?」而是:它們是活生生的嗎?是否有任何價值?在倫理考量中的角色如何?(註11)
三、Rolston希望保衛一種客觀的道德,以客觀事物為著眼點。
因為環境倫理學不祇是心理的事,也是生物的事。
更且PeterSinger將道德局限在痛感與快感上,暗示了一種享樂主義的價值論。
彷彿痛感是自然唯一的反價值,而快感是唯一的價值。
而Rolston的環境倫理學卻是全面的,痛感與快感只是一個較大圖像的一部分,是來自(也有助於)生態系層次上更多的價值。
即使痛感與快感在較高的生命形式,是一個主要的演化成就,然而在生態系的層次,自然發展出了一個繁茂的社群,它有點不在乎個體的痛感與快感。
(註12)
四、PeterSinger主張:物種本身不是有意識的實體,因此超出個體動物之利益外,物種是沒有利益可言的。
然而Rolston卻認為,物種是一條生命的延續線,沒有一個個體的生命可以逃過死滅的結局,然而物種卻可以。
它藉著個體生死的替換,而維持其整體的長久存在。
保護整體的生命形式,是比保護個體的完整性,來得更為重要的。
(註13)
很顯然的,Rolston是依生物體之內在價值與生態系之系統價值,以論人類對彼等所應盡之義務。
他當然不能滿意只由「痛感或快感」來決定倫理行為的答案,認為這樣既無法給予生物體與生態系一個更寬廣的道德視野,而且也會因為只重視個體的感覺,而忽略了個體是在物種的延生或生態系的創生下,方才得以存活或延續的事實。
然而筆者認為,這樣對PeterSinger的指責,也是有欠公允的。
第一、人類的道德感,豈不是源自於異地而處的同理心嗎?如果不那麼在意客體的痛感與快感,那就不啻是去除了這一層最素樸也最堅強的道德感情。
然則道德感還剩下什麼?是某種被宣稱具足「價值」的意識形態,無條件就可以指揮得動的忠僕嗎?
第二、Rolston所稱生物體或物種的「內在價值」論,既然是自存於客體之中,無法透過人的主觀心來加以衡量,然則主觀的道德感情,又要如何投射到一個與主觀心毫無交集的客觀價值上呢?
第三、Rolston認為,在生態系的層次,有點不在乎個體的痛感與快感,這是他主觀心的認定,還是完全無關乎主觀心的客觀事實呢?如果是後者,他如何可能透過主觀心以認知:生態系的層次會「真的」不在乎個體的痛感與快感?這變成只是他個人對那與主觀心毫無交集的客體之猜測而已。
如果是前者,那諸如生物體「是活生生的嗎?是否有任何價值?在倫理考量中的角色如何?」這些他所認為重要的問題,又與PeterSinger認為個體痛感與快感的認定最關重要,有什麼不同?它們同樣只是主觀心的認定罷了。
同樣站在行為主體(人)主觀心理投射的立場,Rolston重視的是「整體的生存」,PeterSinger重視的卻是「個體的感覺」。
筆者以為,Rolston對生態環境總體價值的寬闊視野,確實是對人類沙文主義的當頭棒喝。
但是PeterSinger的主張,卻可能更符合人類道德感情自然流露的原理。
最起碼,道德感情的萌發,也還是要從有痛感與快感之「個體」的同理心開始,才能漸次擴大到對其他生物體的關懷吧!
伍、結論
本書以「感知能力」此一中介概念,嵌結「種族、性別、物種」三個不同脈絡,以證成三者的「平等原則」:在「免於痛苦的待遇」方面,(非人類)動物應受到平等的對待。
即便是「無痛殺死生命」,作者依然不依物種主義,採用兩套判準來看待人與動物,而同樣是採取「感知能力」此一中介概念,來看待人與動物無痛死亡的問題。
但其「殺死生命與能力有關」之理論,則未建立如同「感知能力」這般經過綿密辯證,強而有力的中介結構。
顯然作者只是附帶一提,認為這部分對本書的主體結構,沒有太大的影響。
經過作者的反覆辯證,確實具有強烈的說服力,足以證明效益論的「平等原則」,其判準在於「感知能力」,而不在於其他能力。
但是對於「效益論的平等原則如何用於利益衝突時」此一尖銳的質疑,則作者未曾直接作答。
筆者認為:單以「感知能力」作為中介概念,至此已不足以解決此一質疑,還須加入道德能動者方面當前生命境界的因素,而作多元性的考量。
由於佛家重視個別差異,因此配合著道德主體的生命境界,提供了多元方案的自他互動之道:一、凡夫境界:在正當自衛原則下,對他者施以不得已的傷損或殺害,其業力較故意殺害者為輕;而在利益衝突還可以忍受的原則下,亦不妨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利益他者,這將可感得美好的果報。
二、聲聞聖者境界:即使利益衝突已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依然會放捨自我利益之欲求,最起碼要做到「無損他者」的程度。
三、菩薩境界:除了消極的「無損他者」之外,尚要積極地滿足他者之利益,即使利益衝突已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也不例外。
甚至可以在悲心充溢的心境中,為動物的福利而犧牲自己,此亦即「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境界。
我們可以說,佛家的道德理論根源,是從「緣起」正見而有的「護生」行動,在具體的道德規範--共世間法上,亦符應一般世間的道德要求;而大乘不共法中,菩薩為人而忘己,利他而捨生的偉大心行,則是超道德的自我完成。
佛家這種斟酌道德主體的生命境界,所提出的多元倫理判準,似可補充其不足。
(註14)
(本文原刊載於91.10.15.《弘誓雙月刊》第59期)
見Singer所著之"AnimalLiberation",尤其是第一章'AllAnimalsAreEqual(一切動物均為平等)'(NewYork:AvonBook,1990,pp.1~23。
)本書有孟祥森、錢永祥譯之中譯本:《動物解放》(臺北:關懷生命協會出版,1996年,頁35~72)。
2有關HolmesRolstonIII的主張,詳見筆者著〈Rolston論大自然中的價值--一個整全生態系統的環境倫理觀點〉,《弘誓雙月刊》第55期,2002年2月,頁15~26。
1.昭慧法師著,〈動物權與護生〉,《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3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2000年,頁26~28。
2.〈環境權與動物權--「人權」觀念的延展與「護生」信念的回應〉,《玄奘學報》第4期,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頁17~34。
如引JeremyBentham(邊沁)所說:「Eachtocountforoneandnoneformorethanone.(每個[人]都算一個,沒有[人]多於一個)」。
又如HenrySidgwick說:「Thegoodofanyoneindividualisofnomoreimportance,fromthepointofview(ifIamsayso)oftheUniverse,thenthegoodofanyother.任何一個個體的價值,從(如果容我這麼說的話)宇宙的觀點來看,都不高於另外一個個體的價值。
」
不過作者也指出:以「權利」為核心字彙的一套語言方式,是一種圖求方便的簡化政治的語言,雖然這在主張「我們需要徹底改變對待動物的態度」的論證裏完全多餘,然而它有快速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優點。
有關於對「動物權利」的看法,HolmesRolstonIII亦檢討了幾個有關於動物倫理概念的觀點,並提出自己的看法:亦即是以「正確(right)對待動物的行為」來取代動物「權利(right)」的觀念。
(見EnvironmentalEthics:ValuesinandDutiestotheNaturalWorld(TempleUniversityPress,1988,pp.45~78。
)
昭慧業師在佛教動物倫理的相關討論中,亦不採用「權利」觀點,而是依於「緣起」--眾生平等的正見思維,建構「護生」--同體大悲的行動綱領。
Bentham指出:問題不在於「牠們能推理嗎?」也不是「牠們能說話嗎?」,而是「牠們會感受到痛苦嗎?」
此中以哲學家Descartes(笛卡兒)的觀點為典型代表。
然而書中並不直接探討殺生,因為光是針對人類對動物的殘虐施暴,只要提出「疼痛與快樂」做為平等考量的單純原則,已經足以讓我們指出並且抗議人類對待動物的殘暴行為。
作者澄清:在此既不把智障、衰老、癡呆者的生命貶到像目前豬、狗的生命一樣低廉,也不把豬狗的生命視為神聖不可侵犯,連用安樂死讓他們解脫痛苦都不可以。
HolmesRolstonIII,EnvironmentalEthics:ValuesinandDutiestotheNaturalWorld(TempleUniversityPress,1988,p.94。
)其中引用文意,參酌王瑞香譯: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
同上pp.119~122。
同上pp.136~137。
同上pp.185~186。
以上三類境界,是依昭慧法師所說「佛教倫理要求的三種層次」所作的分析,詳見昭慧法師著《佛教倫理學》第四章。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或註冊。
回上頁 回首頁
專題分類
動物倫理
野生動物
同伴動物
經濟動物
實驗動物
展演動物
主題倡議
綜合
專題單元最新回應
想請問一個問題
byjoycat403
hello
bywalid3959
學佛的人讀起來應更能理解,但是否還有下文啊?怎麼讀到最後覺
[email protected](未確認)
「動物化的人」還有奴隸和文化程度較低的人
by小蜜蜂先生
filmreklamowy
byuzonegusy
woodpeckermp.pl
byenibehav
鴿子避孕藥劑
byeyenet11
想請問~
byJoyLife
re:2013年第一季公立收容所的總收容隻數
bylcawjc
2013年第一季公立收容所的總收容隻數
bycastleilive
關懷生命協會
AllRightsReserved
劃撥帳號:16874551銀行帳號:(012)302-221-91708-8台北富邦瑞湖分行|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10467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2段120號3樓|電話:(02)2542-0959|傳真:(02)2562-0686|版權聲明|聯絡我們
請升級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
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延伸文章資訊
- 1辛格(Peter Singer)論動物的道德地位- 月旦知識庫
人們對於非人額的動物,在觀念上和實踐上所表現的歧視,辛格( Singer )稱為「物種歧視」( speciesism)。他認為?物種歧視和人們曾經抱持的種族歧視racism )及性別 ...
- 2彼得辛格:和社會過不去的哲學家 - 獨立評論
辛格(Peter Singer),現代最有名的哲學家之一。 ... 在《真實世界的倫理課》當中,辛格指出鯨魚的特殊狀況:鯨魚是大腦發達的社會性動物,能感受 ...
- 3以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為主 - 關懷生命協會
西方「動物解放」理論評介——以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為主 · 一、以「平等」原則,做為考量動物利益的道德前提. (一)「平等」是一個道德理念 · 二、以 ...
- 4辛格(Peter Singer)論動物的道德地位
辛格(Peter Singer)論動物的道德地位. 李常井. 人們對於非人類的動物,在觀念上和實踐上所表現的歧視,辛格. (Singer) 稱為「物種歧視」 (speciesism)。
- 5動物解放哲學大師:彼德辛格 - CUP
要談論這一波思潮,就不能不提一位20 世紀哲學大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彼得辛格在1946 年於澳洲墨爾本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