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極性疾患 -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一:雙極性疾患(Bipolar disorder, BD)依情緒表現的程度而分為不同亞型,雖說二型都會出現重度憂鬱期,但其躁性症狀的程度卻有高低之分,例如第一型 ... ::: 衛教專欄 憂鬱症 難治型憂鬱症 失智症十大警訊 失智症介紹 雙極性疾患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及治療 失眠 淺談自律神經失調與失眠 藥酒癮簡介 大腦當機了!精神疾病的真相 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常見問答 ::: 首頁 > 衛教專欄 > 雙極性疾患 雙極性疾患 A- A A+    雙極性疾患                                                               主治醫師李正達 雙極性疾患,也就是過去俗稱的躁鬱症,是一種情緒起伏過當的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可能有情緒過高(輕躁或躁期)或情緒過低(憂鬱期)。

大家常誤解的是躁鬱症中的”躁”,其實煩躁、容易不耐煩、生氣並非就是躁鬱症,許多狀況下,如:壓力過大、焦慮、憂鬱、長期睡不好…等,都有機會出現煩躁的症狀,但雙極疾患中的躁期,指的是相對於情緒低落之情緒高亢狀態,此狀態下常會有異常且持續的情緒興奮、誇大,以及剛所提到的煩躁但會是異常且持續的存在,且必需伴隨許多其他高張狂妄的症狀,如:過度有自信、充滿能量、話多、思緒飛躍、許多計畫…等,這樣子一來才是雙極疾患。

許多可能民眾無法清楚的部份,得請教專業的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以為澄清。

雙極性疾患的盛行率非常高,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根據症狀表現強度的不同,雙極性疾患有不同亞型(如:第一型、第二型)(圖一),而第一型雙極性疾患的盛行率約1%,若將所有亞型都一起算,在一般人口中雙極性疾患的盛行率更高達5-10%,若在憂鬱症的族群中做調查,雙極性疾患的盛行率更高達30%。

雙極性疾患是慢性且反覆發作的重大精神疾病,伴隨高自殺率及罹病率,目前治療的原則建議以藥物持續治療為主,藥物持續的治療能有效減少急性期的復發。

但是,目前雖然有許多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雙極性疾患的情緒症狀,病人社會功能的下降卻仍無法控制,認知功能的缺損及服藥的順從性(病識感不足)可能都是重要的原因;事實上,還有哪些因子能預測患者的長期預後在國人仍不可知,仍需進一步研究去了解,了解這些因子能幫助臨床醫師更積極的針對高危險復發族群來治療。

  圖一:雙極性疾患(Bipolardisorder,BD)依情緒表現的程度而分為不同亞型,雖說二型都會出現重度憂鬱期,但其躁性症狀的程度卻有高低之分,例如第一型的雙極性疾患(BD1)的躁期(manicepisode)明顯的較第二型(hypomanicepisode)的來得輕微。

  認知功能的缺損於雙極性疾患 有關雙極性疾患認知功能的缺損,一開始被認為是因為情緒的不穩定所造成,例如:情緒高昂的躁期及情緒低落的憂鬱期的視覺空間處理能力過高或過低,將造成個案的認知功能受到影響,近來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即便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雙極性疾患個案的認知功能缺損仍然明顯,而跟已知認知功能嚴重退化的思覺失調症相比,其缺損竟有類似的表現,這結果暗示情緒問題可能不是雙極性疾患的核心問題,其核心問題可能是認知功能的缺損;過去我們的研究已發現雙極性疾患患者的注意力、記憶力或是執行功能,在情緒症狀得到控制後依然明顯表現的正常人來得差,除了證實認知功能下降是雙極性疾患的一個核心問題(endophenotype),也暗示了認知功能的缺損(特別是執行功能):是分別雙極性疾患與一般單極性憂鬱與正常人的關鍵,可惜認知功能的範圍很廣,要單純利用認知功能來區分其是否罹病,必須得更仔細的去找出更特定於雙極性疾患的認知功能缺損,這部份仍須進一步研究去了解,我們過去利用功能性腦影像造影發現,腦部迴路(如:前額葉-視丘-邊緣系統-枕葉)功能失調能解釋雙極性疾患的認知功能下降,也初步發現結合兩種以上客觀的實驗室檢查,可能對於疾病的診斷能更準確;雖然雙極性疾患非單一基因問題所造成,但不可否認的遺傳因素也佔了一定比例,因為家人若有雙極性疾患,本身罹病的可能性增加十倍以上。

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雙極疾患的治療反應大多非常好,倒是長期拖延,藥物及治療的反應就會差了許多,影響預後。

最後更新: 2016/02/2211:43: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