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通常簡稱為俄國或沙俄。14世紀中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俄羅斯帝國通常簡稱為俄國或沙俄。

14世紀中期,從蒙古帝國之金帳汗國獨立出來的諸羅斯公國之一的莫斯科公國日漸強大,兼併周圍小國。

1546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 ... 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通常簡稱為俄國或沙俄。

14世紀中期,從蒙古帝國之金帳汗國獨立出來的諸羅斯公國之一的莫斯科公國日漸強大,兼併周圍小國。

1546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俄羅斯帝國誕生。

1721年彼得大帝與瑞典進行的北方戰爭勝利後,使俄羅斯元老院授予他“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國成為正式意義上的帝國。

19世紀末領土面積達到2240萬平方千米,人口1億多。

首都莫斯科,1712年後遷至聖彼得堡直到1917年。

1917年二月革命後,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簽署退位聲明,帝國滅亡。

基本信息中文名:俄羅斯帝國英文名:TheRussianEmpire國歌:《俄羅斯人的祈禱》貨幣:盧布所屬洲:歐洲政體:君主專制政體現任領導人:彼得大帝,尼古拉一世等面積:21,799,825人口:128,200,000主要民族:俄羅斯族主要宗教:俄羅斯東正教常用語言:俄語官方語言:俄語首都:聖彼得堡主要城市:莫斯科,基輔,阿拉木圖國家代碼:SOV時區:UTC+2至+12人口數量:1.657億人口密度:5.9每平方公里國土面積:2300萬平方公里立法機構:國家杜馬首任沙皇:伊凡四世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農業制度:封建農奴制國徽:雙頭鷹國家標誌國名俄羅斯帝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империя),簡稱為俄國、帝俄。

是1721年至1917年間俄羅斯國家的名稱。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俄羅斯帝國按俄羅斯及世界主流學派觀點,沙皇俄國(簡稱沙俄)是1547~1721年間俄羅斯的國號,而1721年彼得大帝在與瑞典的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正式稱皇帝,從此以後的俄羅斯正式國號為“俄羅斯帝國”(簡稱“帝俄”,而非“沙俄”,但中文中仍習慣將“沙俄”這個名稱用於俄國,並相應地將俄羅斯皇帝稱為“沙皇”,但也有人認為雖然彼得大帝稱皇帝,卻並未廢除“凱撒”——即所謂“沙皇”稱號,所以這種稱呼不為錯誤)。

總體來看,廣義上的“沙俄”指1547~1917的俄國,狹義上的“沙俄”指1547~1721的俄國,而“帝俄”即為1721~1917的俄國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自留里克王朝起首都為莫斯科,1712年後遷至聖彼得堡(彼得格勒)直到1917年。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沙皇俄國滅亡。

國旗1721年彼得大帝登基後,俄羅斯帝國的國旗曾長期是羅曼諾夫皇室的皇帝私人御旗——金底黑色雙頭鷹,19世紀末,尼古拉二世才將國旗更改為我們知道的樣式,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

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

俄羅斯幅員遼闊,國土跨寒帶、亞寒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用三色橫長方形平行相連,表示了俄羅斯地理位置上的這一特點。

白色代表寒帶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觀;藍色既代表亞寒帶氣候區,又象徵俄羅斯豐富的地下礦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紅色是溫帶的標誌,也象徵俄羅斯歷史的悠久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白、藍、紅三色旗來自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間採用的紅、白、藍三色旗,紅、白、藍三色被稱為泛斯拉夫顏色。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取消三色旗。

1920年蘇維埃政府採用新國旗,由紅、藍兩色構成,左邊為垂直的藍條,右邊的紅色旗面上有一顆五角星和交叉著的鐵錘和鐮刀。

此旗後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國旗圖案作了修改,為一面紅旗,左上角有金色的五角星、鐮刀和鐵錘圖案。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稱為俄羅斯聯邦,隨後採用白、藍、紅三色旗為國旗。

國徽在拜占庭帝國日趨滅亡的過程中,歐洲兩個大國將雙頭鷹圖案引入自己的國徽,以顯示自己是古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地位。

一個是俄羅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1473年娶了拜占廷帝國的索非亞公主後,將雙頭鷹圖案放進俄羅斯國徽中,以示莫斯科是第三個羅馬。

而另外一個就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後,也把雙頭鷹便成王徽的主體,顯示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地位。

一些德意志地區的諸侯王室都引用了雙頭鷹標誌,顯示自己和哈布斯堡王室的親密關係。

俄羅斯帝國俄羅斯聯邦國徽為盾徽。

1993年11月30日,俄決定採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時代的、以雙頭鷹為圖案的國徽:紅色盾面上有一隻金色的雙頭鷹,鷹頭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頂皇冠,鷹爪抓著象徵君權的權杖和金球。

鷹胸前是一個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騎士和一匹白馬。

雙頭鷹由來可追溯到公元15世紀。

雙頭鷹原是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記。

拜占庭帝國曾橫跨歐亞兩個大陸,它一頭望著西方,另一頭望著東方,象徵著兩塊大陸間的統一以及各民族的聯合。

1453年,曾輝煌一時的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滅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戰死。

他的兩個弟弟,一個臣服於奧斯曼帝國,另一個帶著兩個兒子和女兒索菲亞·帕列奧洛格逃到羅馬。

後來,這兩兒一女在其父死後被羅馬教皇撫養成人。

當時的羅馬政治家們為了藉助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抵禦土耳其人,便用聯姻的方式將索菲亞許配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索菲婭由此佩戴著拜占庭帝國威嚴的雙頭鷹徽記來到了俄羅斯。

索菲婭協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羅斯的土地基本上聯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國家。

1497年,雙頭鷹作為國家徽記首次出現在俄羅斯的國璽上,直至1918年。

1993年11月30日,這隻象徵俄羅斯國家團結和統一的雙頭鷹又“飛”回到俄羅斯的國徽上。

二十世紀末,國家杜馬從法律上確定了雙頭鷹是俄羅斯的國家象徵。

歷史階段簡介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

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莫斯科大公國。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其國號稱俄國。

16—17世紀,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各族先後加入俄羅斯,使它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

17世紀中期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併為統一的國家。

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

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俄羅斯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

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

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

1812年俄羅斯消滅了入侵的拿破崙軍隊。

1861年廢除農奴制。

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十二月黨人起義),被鎮壓。

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併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與中國清朝發生衝突,俄國先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與後來的《塔城界約》(同治三年,1864年)、五年後的《塔城界約續約》(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不平等條約,分別割占中國大西北以及“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現分屬蒙古、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總計70多萬平方公里,《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羅斯。

1914年俄羅斯帝國的疆域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沙皇俄國滅亡。

基輔羅斯古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

862年,留里克統治諾夫格羅德。

882年,留里克的親屬、諾夫格羅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取得基輔大公稱號。

伊戈爾(912~945);奧麗加(伊戈爾之妻945~962);斯維亞托斯拉夫(965~973);弗拉基米爾(978~1015在位)。

從專制統治(862~1132)到采邑統治貴族時期。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封建制度與諸侯分立。

金帳汗國1237年,蒙古大軍入侵東北羅斯,攻占梁贊,1240年攻占基輔。

諸侯割據與莫斯科公國的崛起。

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達(1325~1340)取得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稱號,史稱“伊凡一世”。

伊凡二世(1341~1359在位)。

1380年,德米特里大公(1359~1389在位)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隊,被尊稱為德米特里·頓斯科伊(亦即“頓河的德米特里”)。

莫斯科的王公還有:瓦西里一世(1389~1425)、瓦西里二世(1425~1462在位),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在位)的歷史作用:1472年,娶東羅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亞·巴列奧略格為妻,以雙頭鷹為國徽,開始自稱沙皇。

開始恢復君主制。

於1478年吞併諾夫戈羅德共和國。

1480年,莫斯科公國為首推翻了金帳汗(欽察汗)的主要繼承者吉什特欽察汗(大帳汗)的異族統治,結束了俄羅斯各國自14世紀末以來的臣服、隸屬的地位,贏得了民族獨立。

1521年,莫斯科完成了統一。

從此結束了長達二百四十年的異族統治,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獨立的俄羅斯國家。

開始逐步建立農奴制度。

1462~1533年的俄羅斯伊凡雷帝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1533年至1547年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為沙皇。

伊凡四世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於大貴族們的橫暴。

當時各集團激烈爭權、傾軋和謀殺,對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

1547年加冕稱沙皇。

在俄羅斯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關於伊凡雷帝的神話傳說在俄羅斯多得不勝枚舉,至今還在廣為流傳。

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國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個瘋子。

彼得大帝俄國開始只是一個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國,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歐洲承認。

1696年,年輕的彼得一世成為沙彼得大帝皇,一開始他為了保護南方的國界而開始對抗信奉伊斯蘭教的韃靼和奧斯曼帝國。

為了繼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彼得開始到歐洲尋找盟友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拜訪了布蘭登堡(普魯士)、荷蘭、英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等。

俄羅斯帝國為了增加與西方交流的機會和尋找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歐洲最強國家之一的瑞典宣戰。

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俄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

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

在這喘息的時間,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軍隊;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俄國擊敗了瑞典,1712年彼得遷都到了他新造的聖彼得堡,致力於俄國的西方化。

北方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721年,瑞典簽署了《尼斯塔得條約》,俄國終於得到了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與西方交流的視窗。

俄羅斯的葉卡德琳娜葉卡德琳娜二世(一譯”葉卡特琳娜二世”)時代可以說是俄羅斯帝國的第二個強盛期,帝國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當大的新版圖。

1768年,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

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的韃靼則從奧斯曼帝國獨立,而葉卡德琳娜在1783年吞併了克里米亞汗國。

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後,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巴爾幹半島;雖然奧斯曼帝國的勢力沒有被俄國完全趕出地處歐洲東南部地區的巴爾幹半島,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了。

在西方,俄國則趁著波蘭國勢日虛之際,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

拿破崙戰爭身為一個歐洲的主要國家,俄國也無法避免的參與了與拿破崙法國的戰爭。

1812年6月,拿破崙率領了60萬大軍侵略俄國,比俄國正規軍大兩倍以上,而且裝備更加精良。

但在拿破崙推進的同時,也同時面臨了過度擴張的問題。

俄國使用了焦土戰爭的策略,而拿破崙又遇上俄國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崙遭遇了災難性的慘敗:不到3萬人能回到他們的祖國。

在法國軍撤退之際,俄國軍則推進到中歐和西歐,最後到了巴黎的城門邊。

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向遠東擴張早羅曼諾夫皇朝旗1858年-1914年於17世紀,俄國已積極向遠東擴張,並與中國清朝發生衝突。

中俄分別於1689年和1727年簽署《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確立邊界,但這並未阻止俄國的野心。

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俄國以武力威脅清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

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沙皇俄國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併,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

另一方面,俄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

1875年5月7日,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國把千島群島北部給予日本,換取庫頁島的主權。

19世紀末期,俄國向清廷租借大連,成立關東州。

俄國亦藉得到了東清鐵路的建築權對內滿洲進一步侵略,意圖建立“黃俄羅斯”。

俄羅斯在北美洲亦曾經於1787年占有土地,但在1867年將其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占領中亞俄羅斯最早向中亞的活動,是彼得大帝時代,當時已向希瓦汗國擴張。

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

在伊格納契夫慫恿下,向中亞擴張。

由鹹海出發。

前往希瓦與布哈拉。

這二國成為附屬國。

1864年,攻打浩罕與塔什乾。

1877年,占有全中亞。

改革與革命16世紀中期俄國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盛行農奴制。

由於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後於西方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農奴境況十分悲慘,暴動頻繁。

亞歷山大二世面對嚴重危機,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因為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俄羅斯帝國主義的發展,使俄國發展成近代資本主義強國,成為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但是這次改革不夠徹底,保留了一部分封建殘餘。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戰後期,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它與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同時存在。

因此它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臨時政府掌握著主要政權。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顧人十月革命民死活,繼續進行世界大戰,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並且大肆逮捕和殺害布爾什維克黨人。

布爾什維克黨被迫轉入地下狀態。

由於形勢發生了變化,布爾什維克黨在8月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秘密來到彼得格勒的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

1917年11月7日晚9時45分,隨著停泊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附近的軍艦“阿芙樂爾”號的幾聲炮響,起義軍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最後據點——冬宮發起了總攻。

最終,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俄國“十月革命”。

行政區劃1914年俄羅斯的行政區劃全盛時期領土面積達到2300萬平方千米,是歷史上領土第三大的帝國,僅次於大英帝國(1920年)和蒙古帝國(蒙哥時期)。

最東曾擁有阿拉斯加(後賣給美國),勢力範圍廣大。

為了更好地管理,俄羅斯被分成了81個省(guberniyas),20個區,和1個(自治區)。

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和保護國,比如布哈拉酋長國,希瓦汗國和1914年後的圖瓦(烏梁海)等則在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占了11個省,17個區和一個自治區(薩哈林)。

而除俄羅斯本土外,還有另外8個在芬蘭,10個在波蘭。

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因此擁有了59個省和一個區(頓河區),而戰爭部長對頓河區擁有管轄權;其他的也都有自己的省長和副省長,後者主要是管理當地政府。

此外,通常在幾個省的省長之上還設有一個秘書長,秘書長一般擁有調動自己管轄範圍內軍隊的特權。

1906年,俄羅斯帝國已經在芬蘭、華沙、維爾紐斯、基輔、莫斯科和里加設有秘書長。

較大的城市(聖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刻赤、尼古拉耶夫、羅斯托夫)還有獨立於省的,它們自己的管理系統;在這些城市中總警監相當於省長。

政治制度概述根據歐洲王族家譜年鑑的記載,俄羅斯在1910年時實施的是普魯士式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

這個政體建立於1905年10月,並且作為過渡期和自成一格的政體。

然而在這天以前,俄羅斯皇帝的權利是專制而且無限的。

在十月宣言修法和第一帝國杜馬開始後(1906/04/27),專制這個字就被謹慎地保存著,但是權力已轉為有限的程度。

然而這種政權並沒有辦法成為有意義的憲法,因為還缺少了議會單位。

但是無限專制卻給了自我限制專制體系一個空間,無論將會永久專制,或是只按獨裁者的意見統治及行事,都只會增加各黨間的衝突而已。

那么,目前看來,俄羅斯的政府系統最好定義為專制皇帝下的君主權力有限體制。

國家元首彼得大帝在1721年時改稱自己為皇帝,並且宣布自己為全俄羅斯的皇帝。

之後的統治者也一直延用這個名稱,一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被推翻為止。

俄羅斯的皇帝在1547–1721年間一直使用沙皇這個稱號,但之後都是使用皇帝這個名稱,只是在中文半音半意的譯法下,還是稱其為沙皇。

皇帝的權力在十月宣言之前被兩項規定所限制,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現有的體制。

教宗保羅一世認為,皇帝和其配偶都必須是希臘正教教會的成員之一,而且必須要遵守繼承權法(PaulineLaws)的規定。

但是到了1905年10月17日,情況就改變了,皇帝自願限制他的立法權力。

他認為在沒有經過杜馬帝國(一個自由選舉產生的國民議會)的同意下,任何提案皆無法通過成為法律。

雖然在1906年4月28日時出現了與上述道德責任相關的法律,並且和組織法一起擴增,但同時皇帝仍然握有解散杜馬的權利,並且他也行使了這項權利。

英制議會根據1906年2月20日制定的法律,帝國議會和杜馬帝國合併成為立法的上議院,並且皇帝的立法權從這個時候開始只有和兩議院合作才能正常運作。

帝國議會,或稱為英制議會,因為上述的原因而重組,並且產生了196個席位,其中有98個由皇帝題名,剩下的98人則是由選舉產生,而且總理也是其成員之一。

關於這些當選議員,其中有3人是希臘正教的僧侶神父,另外3人是負責掌管教區或世俗職務的白神父,剩下的18人是貴族,6人是大學或科學學院的成員,以及6人來自商會,6人來自工業局,18人來自有地方自治局的政府,其餘16人則無,並且有6位來自波蘭。

然而當立法單位和杜馬合作後,該組織的提案卻確很少被實行。

內閣根據1905年10月18日起的法律規定,用作支持沙皇的最高議會被建立,並在政府首腦的名義下,設立了俄羅斯首相。

俄國政府由其所有的政府部門和它們的部長組成,各部長並列在下:皇家法庭法官;外交部長;戰爭部長;海軍司令經濟部長;工商業部長(1905年創立);國務部長(包括保全,醫療,審查及出版,郵政及通訊,涉外領土事務,事務統計);農業部長;交通部長;法務部長;教育部長。

參議院建立於彼得一世改革的俄羅斯參議院(PravitelstvuyushchiSenat,i.e.directingorgoverningsenate)的成凱薩琳宮外景員全部由沙皇任命。

而它巨大的功能是由其分開的部門的職務組成的。

它是擁有否決權的最高機構;是帝國的會計部,也是政治犯的最高法庭;而且它還有一個部門起著同英國紋章院類似的功效。

它還對帝國所有機關發生的爭論擁有裁判權,特別是對中央代表和地方選舉出的機構之間的矛盾。

最後,它還頒布新的法律,一個理論上的功能賦予了它同美國最高法院相同的權力:拒絕實施與基本法律相牴觸的措施。

選舉制度帝國杜馬或是英制杜馬(杜馬帝國)組成了俄羅斯國會的下議院,共有442個席位,並且擁有極度複雜的選舉方式。

這些會員的工作是爭取占了其中壓倒性多數的富裕人家支持,尤其是地主階級,並且代表俄羅斯人民發聲。

除了中亞之外的每一個省,都會推舉出幾個成員,並且他們大多來自大城市。

然而這還不表示他們能成為正式議員,他們還必須通過由農民、公民和地主階級的決選才能正式出任。

然而當代表團代表較弱勢的業主出席時,那些富有的業主們將會親自上陣,公民(都會人士)則是依照課稅財產被分成兩類,並且被選為省代表團的成員,農民則是由小行政區的代表團所代表。

工人階級則是以特別的方法對待,如果不是每個工廠任用50個員工,則是選出一個或以上的代表參加代表團。

在代表團里他們進行了秘密的過半數獲勝選舉,優勝者可以代表其參加國家杜馬會議杜馬英制議會。

自從這些人形成了保守勢力(下議院和公民),改革派的人得已擁有從各階層政府推選出一個人參加代表團的權力。

因此如果杜馬擁有一些激進份子,那是因為他們享有了七個大城市的特殊專營權,分別是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敖德薩、里加和波蘭的華沙和羅茲。

然而地方會直接選出杜馬的成員,雖說他們的選舉是依照應稅財產而有所區別的,並且如此一來會給有錢人家一些優勢,以及選出相同數量的代表。

主教會議最神聖的主教會議(1721年成立)是俄羅斯正教會的最高政府機關。

這是一個由世俗檢察官主持,代表著沙皇,以及莫斯科,聖彼得堡,基輔三個大城市和喬治亞的大主教,另外還有輪流任職的主教。

成長1866年,深綠:正式領土;淡綠:勢力範圍一、莫斯科公國成為俄羅斯諸公國首領達尼埃爾尤里·達尼洛維奇、伊凡一世、謝苗一世(高傲王)、伊凡二世,這些莫斯科大公想方設法使莫斯科公國的王公在蒙古人那兒取得大公的稱號。

二、莫斯科公國打破了蒙古不可戰勝的神話,莫斯科取得了短暫國家獨立1359年~1389年在位的季米特里·頓斯科伊大公,第一次率領俄羅斯諸公國打敗了蒙古金帳汗國,取得了暫時的獨立,但不久,獨立被取消。

三、1389年~1425年的瓦西里一世和1425年~1462年的瓦西里二世(瞎子王)時期與金帳汗國關係時好時壞,不時發生衝突。

此時莫斯科公國兼併周邊的其他俄羅斯公國,不斷地積蓄實力,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具備了國家獨立的實力。

四、伊凡三世取得莫斯科公國獨立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維奇(1440年~1505年),иванiiiвасильевич,莫斯科大公,在位時間1462年~1505年。

伊凡三世是莫斯科大公,是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大公之一。

伊凡三世時期,莫斯科統一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特維爾、彼爾姆這幾個俄羅斯公國。

伊凡三世是個運氣非常好的莫斯科大公。

1480年,與阿赫馬德汗的戰鬥中,貪生怕死的伊凡三世臨陣逃跑,但俄羅斯的軍隊仍然堅持不後退,由於天氣寒冷,阿赫馬德汗不戰而退,伊凡三世聽說蒙古韃靼的軍隊退走了,才在身邊的人的勸說下返回前線,撿來個勝利,於是停止對金帳汗國(goldenhorde)的納貢,結束了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治,莫斯科大公國獨立。

15世紀後期,莫斯科漸漸流傳一種說法,認為莫斯科公國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者,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

伊凡三世在檔案中偶爾有兩次也把自己冠以“царь”的頭銜,但始終不敢對外公開正式稱沙皇。

真正正式加冕為沙皇並對外公開稱沙皇的是伊凡四世(1547年)。

俄羅斯帝國1497年,伊凡三世頒布了法典(sudebnik),初步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的政府機構。

在這部法典中,規定了拜占廷的雙頭鷹國徽為俄羅斯國徽。

同年,一面鍍金的雙頭鷹徽記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宮的斯巴斯基塔樓(spasskayachamber)上。

俄羅斯獲得了象徵自己國家的標誌。

同樣在這部法典中,他還限制了農民的流動,規定只有在聖尤里節(俄歷11月26日)前後兩周期間,農民才可離開土地四處走動,開闢了莫斯科公國的農奴化進程。

1503年娶拜占廷帝國的索非亞公主。

五、瓦西里三世完成了俄羅斯的統一瓦西里三世伊萬諾維奇(василиiiiиванович,1479年~1533年)1505年至1533年的莫斯科大公。

伊凡三世和索非亞之子。

莫斯科大公。

繼承父親政策,努力統一俄羅斯。

1510年兼併普斯科夫公國,1521年兼併梁贊公國,大致完成了東北俄羅斯各公國的統一。

於是宣稱“我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不使貴族和諸大公參與政治,一切問題均以專制方式解決。

這個時期,有人(僧侶菲洛費)做讚辭給大公,稱“莫斯科是第三個羅馬,將永遠繁榮”,歌頌這種專制統治。

對大公政治的反對者加以嚴厲的處罰。

因此造難的有尼爾·叔伊斯基、馬克西姆·格勒克等。

在對外政策方面,與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的交往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對立陶宛的戰爭也時斷時續。

六、伊凡四世建立沙皇俄國,成為第一個沙皇,並開始對外擴張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維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沙皇,又被稱為伊凡雷帝(ивангрозный)。

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

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於大貴族們的橫暴。

1547年加冕稱沙皇,俄羅斯從此開始了對外的擴張政策。

得到封建領主階級的支持,1549年設立了特別會議,編纂新法典,改革地方和中央的政治、行政、經濟、軍事,尤其是軍事改革,使俄羅斯走向強大;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權力很小,受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領主政體,建立沙皇專制政體,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俄羅斯;軍事強大後,開始對外擴張。

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併。

到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

然後使大諾蓋汗國臣服於俄羅斯。

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開始成為多民族國家。

1572年粉碎克里木汗國。

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誌著從此以後俄羅斯力量強於蒙古韃靼人的力量,攻滅喀山改變了俄羅斯人與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對比;粉碎克里木意義重大,克里木汗國當時是奧斯曼土耳其之鞭,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前進侵略的陰影籠罩著整個東歐大陸,而粉碎克里木汗國使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俄羅斯及東歐再也不可能;打開了通往西伯利亞的道路。

以英國船開闢北方航路為契機,伊凡開始探索通往西歐的近道。

1558年發動立窩尼亞戰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

由於鄰近國家的介入和貴族的反對而受阻,使戰爭長期化,打了二十五年。

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向歐洲展示了俄羅斯的國力。

“沙皇”,即“царь”(“愷撒”的俄語發音)稱號來自伊凡四世(在俄羅斯又被尊稱為伊凡大帝)。

早期羅斯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是宇宙的中心。

俄羅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

強盛的蒙古帝國之金帳汗國的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為皇后,但隨著蒙古人的衰落,羅斯人不樂意再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了,但始終不敢正式自稱沙皇。

1547年,伊凡大帝發表了重要講話,要親政並正式自稱沙皇。

伊凡大帝的講話令領主們聽得目瞪口呆,他們發現伊凡四世的講話是那么深思熟慮,與他16歲的年齡是不相稱的,伊凡四世很早熟。

於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國改為沙皇俄國,又稱俄羅斯。

在伊凡四世之前,莫斯科的大公權力很小,受到領主們很多限制。

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領主政體改為沙皇專制政體。

這時期沙皇特轄領地制度的建立,給貴族勢力很大的打擊,對沙皇專制體系的建立有很大的意義。

俄國的農民們,因1550年的法典和80年代公布的一系列法令,被進一步束縛在土地上。

伊凡雖然是個富有才智、英明能幹的君主,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在性格上有很強的猜忌心理,好激動,殘忍,對貴族們嚴厲鎮壓。

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長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別驚駭和恐怖。

“雷帝”的外號由此而來。

伊凡雷帝是史達林和彼得一世的偶像。

彼得一世改革時困難重重,太子兒子是改革的阻力之一,他決定以伊凡雷帝為榜樣,於是,彼得大帝處死了自己的兒子。

七、費多爾,留里克王朝最後一個沙皇,俄羅斯第二位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1557年~1598年)1584年~1598年的俄羅斯沙皇。

彼得三世伊凡四世之子。

母親為安娜斯塔西亞·羅曼諾夫娜。

娶伊琳娜·戈東諾娃。

無子,有一女費奧多西亞·費奧多羅夫娜女大公。

費多爾死後,尤里克王朝絕嗣。

八、戈東諾夫沙皇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борисфедоровичгодунов,1552年~1605年)1598年~1605年間的俄羅斯沙皇。

韃靼貴族出身。

曾經侍奉過伊凡雷帝。

他妹妹伊琳娜嫁給伊凡雷帝的幼子費多爾。

費多爾身體有病,智力不健全,因此大權被戈東諾夫所掌握。

1598年費多爾去世,無子嗣。

尤里克王朝滅亡。

全俄縉紳會議推舉戈東諾夫為俄羅斯沙皇。

他繼承伊凡雷帝遺志,停止與波蘭的戰爭,在北方向瑞典發動戰爭,擴大了波羅的海出海口。

向東繼續侵略西伯利亞汗國,南方與克里米亞汗國交戰,修建了一系列要塞城市。

他推進俄羅斯農奴化進程,規定如果一個自由人為他人工作滿六個月以上,就淪為這個人的奴僕。

還公布逃亡農奴的追捕期限為五年。

在位末期俄羅斯不斷發生農奴起義。

1605年去世。

兒子費多爾即位,不久被起義者殺死。

九、空位時期,導致羅曼諾夫王朝的開始空位時期是俄羅斯歷史上1605年~1613年這一段時期。

1591年,俄羅斯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的同父異母兄弟、有王位繼承權的季米特里被鮑里斯·戈東諾夫秘密殺害。

1604年,一個自稱是季米特里的人出現,並且得到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

1605年,戈東諾夫的兒子費多爾二世被殺,季米特里即位,史稱“偽沙皇季米特里”或“偽季米特里”。

由於採取親波蘭的政策,偽季米特里觸怒了俄羅斯大貴族。

在大貴族瓦西里·舒伊斯基的率領下,季米特里被殺,舒伊斯基即位,號稱瓦西里四世(1606—1610)。

1607年,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讓自己的兒子瓦迪斯拉夫繼承俄羅斯王位,後來又改變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羅斯沙皇。

但是波蘭入侵者在1612年偽季米特里出現了,再次得到波蘭的支持。

1610年,波蘭軍隊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殺。

被以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為首俄羅斯貴族們召集的軍隊驅逐。

1613年,全俄羅斯縉紳會議(zemskysobor)宣布立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

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帝國社會俄羅斯帝國的俄羅斯人被分為四個等級:貴族、商人、哥薩克和農民。

而高加索人,韃靼人等少數民族則被稱為外籍人。

在俄羅斯人中81.6%的人是農民,9.3%的人是商人,6.2%的人是軍人,只有0.9%的人是貴族(0.6%)和神職人員(0.3%)。

在8800多萬農民中,有一多半是農奴,剩下的則是被限制在土地上的農民(絕大多數)和自由的農民(少數)。

俄國農奴制創立於16世紀,在17世紀中期(1647年)成為了法律條文.在1861年的改革後,俄羅斯帝國廢除了農奴制。

從農奴變成的農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

但這些土地只是被分給了農村公社,一個管理這些耕地所有權和稅款的組織。

如果想切實的擁有耕地,農民需要交付附有稅率的“贖金”。

而在那時候,沒有土地的農民只能去給別人乾短工來賺取“贖回”土地的錢。

不過在向沙皇交了這筆錢之後,新生的農民也就正式的成為了農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

但是這筆錢很高,因為是先由沙皇付給地主贖金,所以農民直接把錢還給沙皇,而後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

另外,對地主經濟上的補償理由並不是土地,而是他們損失了應該為其義務勞動的農奴。

不僅如此,很多地主還盤算著如何減少以前自己地上的農奴可以分得的已經少得可憐的土地,比如剝奪他們最需要的部分:農奴小屋周邊的牧草地。

其結果就是自由身的農民依然需要為以前的主人幹活,藉此來償還贖回土地的費用。

皇帝世系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雷帝)俄羅斯帝國皇帝(14張)1584年~1598年費多爾·伊萬諾維奇1598年~1605年鮑里斯·戈東諾夫1605年~1606年季米特里1605年~1613年空位時期1613年~1645年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1645年~1676年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1676年~1682年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1682年~1689年伊凡五世1689年~1721年彼得一世(由母后及索菲婭攝政)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725年~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1730年~1740年安娜·伊萬諾夫娜·羅曼諾夫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1741年~1761年葉麗扎維塔·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夫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1762年~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1796年~1801年保羅一世1801年~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1855年~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1881年~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皇帝頭銜尼古拉二世一家至1907年,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的頭銜全稱為:奉天承運,全俄羅斯的皇帝;莫斯科、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的沙皇和獨裁者;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蘭沙皇,西伯利亞沙皇,克里米亞(Tauric)和南克里米亞(Chersonesos)沙皇,喬治亞沙皇;普斯科夫領主;斯摩棱斯克大公,立陶宛大公,沃里尼亞(西烏克蘭)大公,波多利亞(中烏克蘭)大公,芬蘭大公;愛沙尼亞親王,立窩尼亞親王,庫爾蘭和塞米加利亞(拉脫維亞)親王,薩莫吉提亞(東立陶宛)親王,比亞韋斯托克親王,卡累利阿親王,特維爾親王,尤格拉親王,彼爾姆親王,弗拉特卡親王,保加利亞以及其他領地的親王;下諾夫哥羅德、切爾尼戈夫、梁贊、波羅茨克、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別洛熱爾斯克、烏多爾、奧勃多爾、康迪亞、維捷布斯克、姆斯季斯拉夫和所有北方地區的領主和大公;伊弗里亞(南喬治亞)、卡提里亞(東喬治亞)、卡巴爾達和亞美尼亞所有省份的領主和君主;切爾克斯人和山地高加索人的領主;土耳其斯坦領主;挪威王位繼承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斯托爾曼因、迪特馬申和奧爾登堡公爵,等等。

歷史意義俄羅斯帝國是俄羅斯人(主要是彼得大帝)莫斯科的總督府(1778-1782)為了挽救落後民族,喚醒俄羅斯新思想、新文化所建立國家。

俄羅斯帝國存在僅僅不到200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俄羅斯從一個落後窮困國家發展成強大軍事帝國,但帝國未能真正解決俄羅斯人窮困潦倒生活狀況,另外,農奴制在帝國統治時期內也未能真正被廢除,儘管1862年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為俄國農奴自由奠定法律基礎,但保存過多封建殘餘使俄國愈發落後,幾百年來歧視農奴傳統也未能被改變。

作為俄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國家,俄羅斯帝國未能完成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任務。

因此,最終摧毀俄羅斯帝國並非俄國資產階級,而是平民。

但是,俄羅斯帝國建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國國際地位和政治軍事實力變化。

自1721年俄羅斯帝國成立開始,歐洲任何國際政治問題,沒有俄國的干涉,都無法解決。

俄羅斯帝國也被稱為“歐洲憲兵”。

相關詞條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Федерация),簡稱俄羅斯、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 國家標誌   歷史   地理    行政區劃   政治 彼得一世[俄羅斯帝國皇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俄語:ПётрI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史稱彼得一世(英語:PeterI),後世...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相關軼事   家族成員   人物評價 尼古拉二世[俄羅斯帝國末代皇帝] 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德羅維奇(俄語:НиколайII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68年5月18日—1918年7月17日),史稱尼古拉二世(英語:... 人物生平   家庭成員   皇帝頭銜 伊莉莎白一世[俄羅斯帝國女皇] 伊莉莎白一世·彼得羅芙娜(俄語:Елизаве́таIПетро́вна;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史稱伊莉莎白一世(英語:El...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獲獎記錄 《帝國》 帝國是對領土非常遼闊,統治或支配民族眾多,擁有極大的國際影響力的強大國家的通稱。

帝國一詞並沒有非常精準的科學定義,使用十分混亂。

根據使用的場合與習慣大致... 帝國   狹義的帝國   世界史上主要的帝國   廣義的帝國   君主國的通稱 俄羅斯帝國思想初探 《俄羅斯帝國思想初探》是2012年1月1日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昊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俄羅斯帝國世界帝國興衰叢書》 俄羅斯帝國世界帝國興衰叢書內容簡介在迄今為止綿延數千年的世界文明...所要介紹的便是其中之一――俄羅斯帝國。

本書突破了傳統的歷史編寫體例和寫作方法,按照俄羅斯帝國的產生、發展和衰亡的內在邏輯與進程編寫。

系統展現... 葉卡捷琳娜[俄羅斯帝國女皇] 葉卡特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俄語:ЕкатеринаIАлексеевна),史稱葉卡捷琳娜一世(英語:CatherineI),港澳台地區... 人物生平   人物軼事   子女 相關搜尋肖蒙條約沙皇俄國凱薩琳大帝俄羅斯帝國思想初探俄羅斯帝國車臣共和國熱門詞條bigtitsmoderatetobeTuesday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仙境幻想以你為名的青春吳綺莉張睿強姦2心雜音想念你的夜李泰銘權寵悍妻水果酵素永和三美人相片紙眼鏡王蛇矮仙丹窮神美圖貼貼蒜苗炒臘肉藥膳馬年紀念幣ANFAOCMicrosoftOffice2013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今晚誰當家哈拉影城天赦日布法羅快雪時晴搗蛋豬柳巖樹幹蛋糕水煮玉米海角七號環球小姐短裙義守大學範可欽賀詞郭妃麗jungle烏龜怪方蟹樂到家恭喜恭喜楊茗茗老鼠膽囊息肉苗栗火旁龍俄羅斯帝國@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