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也。"是什麼 ... - 劇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文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首頁>Club>老樹A2021-02-0400:08 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也。

"是什麼意思? 250 回覆列表 1#老孔 這是歷史上讓儒家弟子非常糾結的一段話,讓孔子背上了“人治而非法治”的罵名。

有很多很多的解釋,來說明孔子說的都是對的。





很多是訓詁學上的東西,比如說什麼是隱,什麼是直,等等,都是試圖解釋,孔子考慮的,現在依舊是符合法律的。

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

一,讓我們看看原句,這個很有必要原句是孔子與葉公說話: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裡,有幾個詞,我們確認一下 攘羊,是順手牽羊,與盜竊不同; 證:是說兒子向羊的主人證明這羊是他爸爸牽的 隱:與可以是隱瞞,也可以是“不言”。

直:正直 這麼一來,上述的表達,是蠻有故事性的,就這個案例看,“老爸牽了別人的家的羊,在別人發現以後,兒子應該如何”,葉公的意思,是應該“去作證”,孔子卻說,不應該,而要隱,隱才是真正的“正直”。

二,我的理解:親親為大 儒家很重要的是家國一體,把家同構到了國,把血緣關係“泛化”。

這一點,是儒家的根基,而孝悌是基本關係,這個基本關係,一直一輪一輪的擴大,就變成了“王道----仁政”。

這個不去說對錯,孔子當時就是那麼認為的,當時也不為大家去認可,現在也不會。

但是這儒家思想,恰恰就是在這樣的“不認可”的狀態下,一直的滲入到中國數千年的延續血脈中,你看看我們的所有思維和語言: 父母官,愛民如子 兄弟城市,姐妹城市,兄弟院校 稱兄道弟,哥們,姐們 血濃於水 當時的春秋戰國,公德就是周禮,所以法律和家規是一體化的,所以守住家規就是法律。

在法律和家規衝突的時候,有兩個情況, 1)犯罪清晰,法律辦 2)可上可下,家規辦站在中間的是“正直”。

個人觀點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當下的環境下,法律的剛性線,有一個細的模糊地帶,這個地帶,用陪審團的綜合投票是一個模式,用親親為大的孝悌,也是一個模式。

他們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對錯。

直,很難。

尤其是直於“中庸”,恰恰正好的中間點。

2#蓋世神算 涉及的原文是: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在交談中,對孔子提起,他們鄉黨裡有身直影正的人,他父親牽藏竄到家宅旁的別人的羊,他立刻嚴厲制止。

孔子應聲答:我們鄉黨裡身正影直的人不同呀!做父親的不忍心強迫兒子做事,做兒子的從不強求父親做某事,互相為了對方而剋制隱忍自己的支配欲,那才叫父子雙直哪!直躬,直軀之意。

攘,順勢納入。

證,標記,作記號。

證之,制止羊入用力“證”於地。

隱,隱藏己欲。

父為子隱藏己欲,子為父隱藏己欲,不違拗對方意志。

孔子思想雖劣,有害民之憎,屢被我批判;但學術嚴謹,且解釋回答 3#史照根 “直”,人性,人本性。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是人性,人的本性,不應氓滅。

但又不能為私情氓滅了公理公義。

所以,現代文明沒有必要提倡大義滅親,沒有必要鼓勵“父子”互揭,但也反對“父子”相互包庇,而允許親人避開、沉默。

—個人,對至親都能出賣,對其它“主義”什麼的能有忠誠可言嗎! 4#契茶書舍 在今天看來,這其實是一個關於道德與法律的問題。

原文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今譯: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有一個直率坦白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父親。

”孔子說:“我的家鄉直率坦白的人與你所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

直率坦白就在這裡面了。

”葉公說的“直”,應從法律角度來理解。

父親偷了羊,兒子便去告發他,葉公認為這是正直的行為。

因為偷羊毫無疑問是犯法的事。

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維護社會公義,有人犯法,便應不理親疏。

孔子說的“直”,側應該從人倫關係去解釋。

他認為兒子不肯作證,是不忍心見到父親受到懲罰,指證父親偷羊是違背親情的行為,因此,隱瞞此事,是親情的流露,是合乎“直”的品德。

孔子不同意葉公的說法,是因為那位坦白的兒子太不近人情了。

其實,在西方的一些法律中就有規定:父子是不能相互作證的。

這樣規定的原因除了怕他們串通外,還有就是不希望父子之間的親情受到摧殘。

因為父子親情崩潰,人間溫暖消失,法制再嚴明也沒有意義。

儒家所推廣的人倫秩序,皆強調自覺、發自內心,而非外力強加。

儒家推廣人倫秩序的手段便是禮,以禮來調節法,強調個人內省,犯法者止於羞恥之心。

所以孔子以為,父子之間互相替對方隱滿,方才合於道義,這也不是完全沒道理。

孔子站在道德層面看問題和解決問題,境界遠遠高於法律。

但是,社會不能沒有法律,要人不犯法,全憑自覺和羞恥之心,顯然不現實,遇到不要臉的人腫麼辦?所以,儘管法律不能從真正意義上、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可除了法律,還有什麼手段能對付那些無恥之徒? 5#餘之言 這娑婆世界,一旦你解決了一個問題,它就會再生出一個問題,讓你在這不可能找到答案的地方,繼續尋找答案! 6#青衫褭褭 孔子的意思是說,父子應該互隱其過。

親親得相首匿,孔子的這一觀點與以禮法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法制思想是一致的,所以不必附會他說,孔子就是認為父子(最核心的親緣關係)應該互隱其過。

而近年來新的刑訴法中也免除了犯罪嫌疑人直系親屬的證罪義務,這也是對親親得相首匿這一傳統法制思想的繼承,也是符合了國情和人性的。

7#藍先生易學研究 儒家錯誤的意識,使社會不進步,沒是非!才使社會沒發展,儒家群體為什麼希望社會按儒家方式發展?因可胡胡塗塗的生活,胡胡塗塗的清閒過日子!不用動腦搞發明,不用創造!實是仙人的意境。

8#浮木盲龜 原文隱含了一個重要內容和外部條件:子為父隱、父為子隱將面臨非常嚴厲的懲罰。

不加上這一外部條件,理解不了孔子想要表達的思想。

“直”用現代的話講是【道德自覺】,即不因外部法令、懲罰等強制因素,個體的“道德”的自我覺醒。

“在其中”是說【道德自覺】的萌芽,和違反了現行法律理當接受處罰並不衝突,重要的是在【道德自覺】對人格完整和獨立起到的作用,最終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而不是因懼怕懲罰不逾矩。

9#南山陽 儒家的主張裡,有些地方的確容易有爭議,“攘羊”故事中孔子的言論就是其中一個。

若干年前,中國學術界就圍繞著這個故事中的“親親互隱”以及孟子論舜的故事,在信奉孔聖的與信奉自由主義倫理的人士當中有過一場頗有意思的激辨,後武漢大學教授郭齊勇主編了一本書,收入了相關的論文,名為集《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一觀。

我在這裡不引用誰的觀點了,因為我也有我的看法。

鄙人在有關“攘羊”的故事裡,完全認同孔子的觀點,子不應告父,尤其在東方社會形態內,子不能以犧牲父親來成就什麼正義、誠實之類的要求。

子不告父,後果是社會公義層面出現一種“缺位”,但是家庭的彼此關愛理解卻得到了加深,後果仍然不失為“正直”,因為這樣做保護了人性人倫中最核心的部分——至親之間的愛與周全,這是人可能有向善之心、之力、之感的溫床。

這個核心是法律代替不了的。

家庭是人一生的主要基地,家庭之愛沒有,試問還有地方還有東西可以替代補償嗎?子告父為“直”,而導致人倫根基受到如此大的傷害,“直”在哪裡? 當一個社會,“親情”都不能成為最基本最穩定的社群元素時,人性會發生什麼變化?變得更善嗎?別做夢了,這是不可能滴。

這樣的一個社會,每個人都處在被他人“監視”之下,你有安全感、幸福感嗎?即便有,能維持多久?主張子告父的社會和法律,只會使人內心毫無安全感。

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犯罪不犯錯?一旦有人看見你犯了,你被正義“戲弄”的日子就到來了,沒有人同情你,沒有你理解你,安慰你,此種情況恰好應了薩特在他著名的存在主義戲劇《禁閉》之中的那句存在主義金句了——“他人就是地獄”!法律當然應當追求公平公正,但父子之間不應以法律為核心,在這種關係中,法律和社會道義不應放在首位考慮,有些東西比這個更加根本。

子父之間的無條件庇護,比法律的懲誡,更有用,更本質。

是的,可能這個父永遠不會後悔,不知錯,不改;是的,鄰人受到損失了,社會公義被損害了,但是社會層面的損害自有社會來修復,而子告父帶來的親情傷害,不可能被社會之愛來修復,這完全是兩個領域,兩回事。

不理公德而成就私德,這做法正確! 子告父,兒子帶頭批鬥老子,這樣的事情其實離我們是很近的。

五十年前,中國大地上就發生過無數這樣的人倫慘劇:當紅衛兵的兒子,揭發老子是反動學術權威、資產階級的代言人、現行反革命,帶頭抄自己家,與一班同學、同齡人拉父親上街遊行,高喊“打倒”,人性何在啊!這是正常的社會景象嗎?不要說中國,世界目前所有發達國家的法律中,都沒有一條要求親屬要主動告發親人的。

這是很令人髮指的,冷血殘忍的無理之說。

《論語》寫這個故事,孔子的觀點最鮮明,而故事的細節,則《呂氏春秋》的版本,情節更豐富:直躬是楚國人,因見到父親攘羊,就把父樣告上官家。

當時的王叫荊王,荊王要依法處死直躬父,直躬提出由他本人代替父親受刑。

荊王聽聞直躬這樣決定,感慨地說:“好一個直躬,父親攘羊而告發他,真是個誠信的人,父親因此判死刑,又代父親死,真是盡孝道的人”,於是下令,不殺了;孔子聽聞之後,非常感嘆:“真奇怪了,直躬這種誠信也叫做誠信嗎?一味拿父親盜取名譽,這樣也叫做誠信,不如初當大家都沒有誠信還比現在要好一些吧!” 從文字看,我以為,直躬的事情只是一個寓言而已啦。

子為父隱,親親互隱,在人性層面上是對的,最終也是社會受惠的。

儘管它難保不會滋生惡,但沒有這一層,這個世界就絕對是惡!不管您信不信,我是信的。

10#繁星國學 這是《論語》子路篇中記錄的孔子和葉公的對話。

原文大意是說,葉公告訴孔子,他們那裡有一個人的父親偷了羊,兒子告發了父親,大家認為這個兒子很耿直。

孔子反對這種看法,他認為,父子之間無論誰犯了錯,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為父隱瞞,這才是正直的做法。

孔子認為,人世間沒有比父子親情更深更濃的感情了。

當道德或律法碰上了親情,還是要以親情為先。

為什麼呢?因為符合自己內心的、符合人之常情的才是真正的直。

父親偷了別人家的羊,作為兒子,心裡肯定是不願意把這件事張揚出去的,這是人之常情,是父子深情的體現,因為這種感情所做出的舉動,就是由自己內心的真實流露,這就是直,所謂正直,不是簡單的僅僅以道德、律法為標準來判斷,在道德、律法中還要加入情的因素。

父子相隱,就是順應了人之常情,不違背內心真情,自然就是一種正直的做法。

相反,父親偷了羊,兒子跑去告發他,這樣的人,連最濃的親情都可以拋棄,還有什麼拋棄不了的東西呢?這樣的人不是正直之人,而是無情之人,是為了名利可以拋棄一切的人,是一種虛偽的正直,孔子對這樣的行為嗤之以鼻。

真性情的流露、表達就是正直,每一個有此真情的人都可以具有正直這樣的美德的。

11#戚文君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是說,葉公認為正直的人能揭發父親的錯誤,孔子認為這算尼瑪哪門子的正直,於是委婉的說了一句,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其實孔子的意思是,連父親都能忍心出賣,還直個MB啊,腦殘吧 12#蘿崗中一 為什麼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因為中華民族講感情,重親情,以族群關係構成基本社會關係,以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元素,家庭親情至高無上。

印象中,前幾年,我國與包庇罪相關的法律條款也做了修改,大概內容是“直系親屬之間相互隱瞞犯罪行為,不構成包庇罪”。

(待查核)或許是實踐1700年前聖人的觀點。

13#有你真好1949634 孔子曰:這非直也,送還之,告曰:途揀之,這才謂直也。

試想如果兒子偷了人家羊,父親不打罵兒子,只是叫兒子把羊歸還人家,並告訴人家羊是自己在路上揀的,聽說你家少了只羊,我特意歸還,這才叫是非曲直,這樣做兒子父親同在曲中取直,冗孔子之言誤也。

我說一個真實故事,一天傍晚,一隻紅毛家雞滯留我家庭院,我們對左鄰右舍喊了一圈無人認領,又過了約一小時後,有一戶鄰家把雞認了回去,第二天又有較遠的一戶農家來我家認領,並描敍了雞的顏色與形狀與誤入我家的雞一個模樣,我叫他到原先認領去的那戶人家去辨認,結果那戶人家說這隻雞太會亂跑,當夜把它殺掉了,此事也就道不出一個是非曲直,但在第二家認領主婦的罵聲中,我的收益多多一一它從無知無覺中教育了我的孩子。

14#老慢 你把這句話理解成孔子認為情大於法,把“隱”理解成隱瞞,把“直”理解成正直,說明你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一知半解。

孔子時代,所用文字的字義,還都是古文字的本義,所以,根據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本義,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本義。

人家問,父親順手牽羊,兒子舉報並作證,這算不算“直”?所以,我們首先要清楚古文字中對“直”字的定義。

“直”,上“中”下“目”。

古文字中,中,動態匹配;目,從客觀角度看問題;故,“直”字的造字本義是:客觀上動態匹配了,即,處於恰到好處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直”。

引申才是,不走彎路的、正直的、直截了當的、真正的等等。

所以,人家問的問題是:如何恰到好處的處理父親順手牽羊這件事?按法律報官,算不算是恰到好處的辦法? 孔子的答案是:按法律公事公辦是很低階的辦法,那麼,怎麼才能恰到好處的處理這件事呢?孔子的答案是“隱”字。

“隱”字,阝+針對短處的上下其手+心。

古文字中,阝,常做困難重重的講;心,常做自己盡心盡力講;故,“隱”字的造字本義是:在麻煩當中,找出關鍵短處,竭盡全力的使之消除,即,消弭於無形。

引申才是:使之看不見,隱蔽,隱瞞,隱士等等含義。

所以,發現不匹配,在造成危機之前,自己想方設法化解掉,才是真正的“隱”。

因此,父子相隱,本義是:父子不管誰犯錯,另一方趕緊想方設法彌補,使之消弭於無形。

所以,這裡的“隱”,根本不是親親相隱、包庇縱容、隱瞞錯誤的意思。

比如發現父親順手牽羊這件事,你怎麼做才恰到好處呢?趕緊把羊給人家送回去,賠禮道歉,再送點禮,回家再跟父親說下不為例,這樣的結果對大家都好,這才是真正的“隱”,這才是真正的恰到好處,所以孔子說,“直在其中也”。

15#蘭闍藝文 蘭闍來答一下~~ 這話是孔子在楚國說的。

孔子入楚的時間,約在公元前489年夏。

他在楚國沒有得到入仕的機會,大概只停留了幾個月,就踏上了返途。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此年七月,楚昭王去世,孔子感到楚國政局不明,久留無益。

孔子沒能抵達楚國國都,他的腳步至於葉縣而止,這是他一生中到過的最靠南的地方。

葉公沈諸梁是楚國賢臣,對孔子很尊重,在孔子停留葉縣的那段時間,沈諸梁曾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答曰:近者悅,遠者來。

他希望沈諸梁能以禮治政,收聚人心。

沈諸梁還給孔子講了一個故事,說他的家鄉有個人偷了一隻羊,被其子揭發。

沈諸梁認為這個兒子的行為值得稱讚,孔子卻對這種作法很不滿意,他說,這種事如果發生在魯國,那麼兒子一定會為老子隱瞞,反過來,老子也會為兒子隱瞞。

孔子覺得,魯國人的作法符合人倫孝道,因此也合於禮,值得提倡。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也。

” 或許,在沈諸梁看來,從北方遠道而來的孔子,是一個難以理解的人,無論孔子的理念還是作法,都與楚國人大相徑庭。

沈諸梁曾向子路打聽,孔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回答。

後來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何不告訴他,我是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呢?孔子很謙虛,他不想誇耀自己有過什麼功勞,或者理想何其遠大,只說自己好學樂道,並無什麼特別之處。

只是他說自己不知老之將至,多少有些刻意,他已經六十三歲了,老了,不服老而已。

歸途令人惆悵,孔子帶著希望南下,卻帶著失望返回。

一晃八年過去,歲月蹉跎,鬢生華髮,勞勞碌碌,四方求索,天下卻沒有變得好起來,而是變得更壞。

16#哲問1 看了幾個人的回答及眾網友的議論,又查了《說文解字注》,我也插言說幾句外行話。

我以前看了幾本《論語》譯註,看得糊裡糊塗,感覺都沒把孔子的思想進行過系統梳理,使之理論化,然後用這這個理論審視《論語》所記載的具體言論及行為,使其得到合理解釋。

《論語》看似就事論事,實際上其背後都有一個系統的哲學理論作支撐。

這個哲學理論就是《易經》,就是曾子所說的夫子一以貫之。

“一″就是太極這個本體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易數一,就指代太極)。

孔子也說他的思想方法是叩其兩端。

叩其兩端就是叩問審視太極的陰陽兩個方面,這就是全面地、辯證池看問題。

另外,《禮記》是儒家的方法論,其理論依據也是太極本體論。

從易經的哲學理倫來審視《論語》中的具體言論,就較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具體到題主的提問,我的理解,這是葉公和孔子兩個人在討論禮義仁智信的價值觀如何踐行問題。

“直”,正見也。

即今天所謂的價值觀。

“隱”,蔽也。

掩蓋的意思。

“直躬”,古人釋為直身而行,即今天認真躬行禮義仁智信的價值觀的方法行為。

攘,是讓的本字,責讓之意,引申為推丶招致。

這個“攘"不是偷,是順勢順手牽回之意。

證,告也。

告官或告訴丟羊的人。

父親的行為是自私而不是道德本質問題,但仍不符合禮義仁智信的道德價值觀。

對這種違反社會價值觀的行為,葉公認為兒子的行為是對的,兒子認真踐行了價值觀,應該宏揚。

而孔子則認為父親的行為是內部批評教育問題,只要思想上認同這些價值觀,偶爾犯個錯,只要改正就不是本質問題;同時,禮義仁智信,仁(私德)義(公德)是核心內容,禮是仁義的外在形式,內容和形式密不可分,二者互相促進;智是指能深透理解太極哲學理論及其行為方法;信是真誠,誠心誠意踐行。

因此,禮作為仁義的外在形式和方法論,一直為孔子所強調。

在孔子眼中,兒子的行為是不合乎禮的,如果父子相互掩蓋一些缺點,就合乎禮了,仁義禮智信之價值觀也就自然而然地含在這一行為中了。

另外,從社會和諧大局著眼,也應臣為君隱,為大人隱,子為父隱。

17#好玩的國學 大意是說:葉公告訴孔子,說他的同鄉中有個號稱是正直的人,他父親牽走了別人的羊,兒子主動去告發父親。

孔子對這個兒子的態度不認同,說我認為真正的正直是,父親要為兒子隱瞞,兒子要為父親隱瞞。

這才是真正的正直。

這句話成為孔子不講法治的罪證,搞得孔子好像是個窩藏犯。

其實,這體現了孔子仁者愛人的良苦用心。

孔子認為,人之間最大最深沉的愛是孝,如果連父子之間都充滿懷疑,那社會將會陷入爾虞我詐的境地。

後來的孟子也就類似的問題,回答過。

有人問孟子,說舜的父親要是犯了罪,應該怎麼辦?孟子說,最好是舜放棄君主的地位,帶著父親遠走高飛。

這種因親而隱的法則,在世界法律史上,都有反映。

所以,不可以說孔子就是不講法治只講人治的思想家。

18#聞道齊魯 誤解這句話的人太多了,也因此誤解了孔子。

要正確理解孔子的話,需要先理解“直”的真正意涵。

“直”作為一種人性道德修養的品行,指的是以行仁之心待人,即只是從為他人好的角度考慮待人接物,這其中不存在個人私心雜念,沒有個人私利,亦沒自以為是的道理可講。

怎樣才是為他人好?自己父親犯了錯,為父親好,絕不是去告發他,而是隱瞞一下,以側面勸導父親從善,這就是“事父母以諫,見志不從,勞而無怨”的意思。

總之,為父親真正好才是“直”,切不可因一個“隱”字就誤解了聖人之意! 19#泥水勞人 儒家學說,人有三親“君親師”。

就是說我們一個人首先是為國家,其次才是為親人,再其次就是為老師或師傅。

所以這裡大家的回答都不正確,不正確的原因是沒有對“隱”字讀懂,所以就認為孔子是先講親情,再講社會,這是非常錯誤的解釋。

國學不可能這樣,孔子更不可能這樣,所以我們講國學,錯誤百出,應該特別要注意了。

敝人將其譯成現代話:孔子說:“父親為兒子所犯的錯誤感到非常的憂患;兒子感到父親為自己錯誤的憂愁更加憂患了,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正能量的發揮啊!”“隱”憂患。

直,正能量。

而不是父親偷了羊,兒子揭發與不揭發的那種象意,如果父親殺了人,或者偷盜了虎符,這樣嚴重的錯誤,還能活下去嗎?這是一則教育孩子的故事,懂了嗎? 20#建章君 先舉原文: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解釋如下: 葉公對孔子說道:我們這裡有個正直人士,他父親偷牽人家羊而(被人控告),他兒子親自作證其父醜行。

孔子答葉公道:我們那裡的正直者,與此不同。

父親會為兒子隱(惡),兒子也會為父親隱(惡),正直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一般情況下,令父子相告相揭發檢舉的所謂“大公無私”一定是偽道德,這是古今正常社會皆然的道理。

故孔子不贊同葉公之所謂“直”。

如果一個社會父子相檢舉,師生間相互揭發,將會破壞基本人倫,反而會最終破壞整個社會的道德基礎,因此不是應倡導的合理的基本社會價值觀。

發表回復 ∧大家知道“扣門無犬吠”的下句是什麼嗎?大家?∨埃爾多安出於何種目的侵略敘利亞,為何甚至不惜與普京反目? 熱門排行 農村父輩的人相繼離世,為什麼不能給他們同齡的朋友帶來警覺?落鴻雁李白詩句全文?為什麼有人覺得國外沒有誕生國內那樣的氪金手遊?如何看待counterpoint第一季度國內智慧手機市場下跌22%,僅華為正增長6%,小米大跌35%?為什麼有些人願意看國內小說,而不願意看國外小說?國內有才華的文藝片導演你認為是誰?順便介紹一下作品好嗎?有人說國內旅遊貴,五一帶女友去國外培養感情,花錢少還有面子,你怎麼看?什麼叫結婚?我想去日本生活,但是留在國內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我該怎麼辦?大家覺得現在哪位室內設計師比較知名,國內國外都可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