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你的筋骨,簡介中醫骨傷科(by王凱平醫師) | 好痛痛醫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醫骨傷科細分的話,傷科偏向治療軟組織,也就是肌肉、肌腱、韌帶等等,而骨科偏向治療骨骼的問題。
但實務上幾乎都是混著做,畢竟軟組織、硬組織是互相有 ...
Skiptocontent
台灣的醫療除了西醫體系外,中醫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醫療選項。
喜愛運動的朋友們,對中醫專治跌打損傷的骨傷科應該不陌生,今天請中西醫雙專科執照、運動醫學專長的王凱平醫師來和大家介紹一下中醫骨傷科。
中醫骨傷科細分的話,傷科偏向治療軟組織,也就是肌肉、肌腱、韌帶等等,而骨科偏向治療骨骼的問題。
但實務上幾乎都是混著做,畢竟軟組織、硬組織是互相有關聯的。
所以骨傷科醫師主要專長於「各種因為筋骨錯位、失衡而造成的急性、慢性疼痛」。
什麼是筋骨錯位?
筋骨錯位並不一定如字面上那麼可怕,他有時候只是骨頭、韌帶一點點的位置偏差,但這就有可能造成疼痛、活動限制。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很接近「功能障礙(dysfunction)」,而中醫的說法是「筋出槽、骨錯縫」。
舉我以前遇過的一個例子,有位患者曾經打網球滑倒手撐地板,之後一年的時間都有反覆疼痛、活動受限的困擾。
一開始以為只是受傷後肌肉持續痙孿造成的問題,但是放鬆後只解決七成問題。
進一步評估發現他的手在上次撐地後,腕骨的位置有點跑掉,因此活動時會卡住,而且連接那塊腕骨的肌肉也長期被拉緊、跑離原有的位置。
這就是所謂的「筋出槽、骨錯縫」同時發生的案例。
我曾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中醫對於肌肉骨骼的目標是達到「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的平衡狀態。
為此中醫的在肌肉骨骼的手法上可以分為「軟手法」和「硬手法」,我們接下來會仔細介紹這兩種手法。
把骨頭喬回去的硬手法
硬手法的意思是使用瞬間的力道或是穩定且較大的力道,來讓關節、骨骼回到原本該有的位置上。
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骨傷科手法,用力抖一下、扭一下、拉一下、或是把你的骨頭推回去。
硬手法在關節脫臼、骨折這類的骨頭問題上是必要的。
但是在一些筋骨同時出問題的狀況中也用得上,事實上這反而是目前最常見的用途。
為什麼有時候會需要那麼大力呢?因為當你的關節脫臼、骨折的時候,附近的肌肉會緊縮起來,甚至異常痙攣。
所以會需要較大的力量來把骨頭、關節橋回去。
在一些嚴重的狀況,甚至需要兩、三個人一起操作硬手法。
我曾經看過中醫骨科醫師把手腕複雜性骨折,也就是裂成三塊以上的骨折,徒手拼回去!而且在X光下顯示拼得很平順。
理論上這是需要開刀處理的一種骨折。
雖然說在骨科水準頗高的台灣,這麼做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一些醫療資源缺乏的地方,這簡直是一種神技!
許多民眾喜歡硬式手法,因為快速、有感覺,如果操作者的經驗豐富,搭配上「小夾板固定」的技術,可以減少一部分骨折、脫臼需要開刀的機率。
但是!骨傷科硬手法並不是沒有風險的,由於硬手法會使用較大的力道,如果沒有良好的診斷為前提,有可能讓你受到二次傷害或是神經壓迫。
而且這並不是一件太罕見的事情,請各位讀者務必要注意。
我會建議如果讀者想要找中醫做這類治療時,至少要找合格、有執照的中醫師。
因為合格的中醫師會瞭解各種治療的禁忌症,也就是什麼情況下能做什麼治療,什麼情況下會有危險。
處理失調的軟式手法
軟手法比較沒有劇烈的力道和動作,主要透過擺放肢體的位置、牽引、推揉等方式,來讓肌肉、肌腱、筋膜等軟組織回到適當的位置,或是調整張力、進一步讓關節回到平衡的狀態。
軟手法認為軟組織的力量失去平衡會影響到骨架的位置。
肌肉的不平衡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拮抗肌的不平衡,例如手臂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長期不平衡的話,有可能讓肌腱受傷,或是肩關節、肘關節疼痛。
因此軟式手法的目標是讓他們不要一邊太鬆一邊太緊。
另一種是單一肌肉的緊繃失衡,例如大家可以試著摸摸自己的小腿肚,那裏有一塊很大的肌肉「腓腸肌」。
如果你仔細地按揉可能發現內外側之間、上半段和下半段之間的肌肉緊繃程度不同。
有時候我們能摸到一小塊硬塊或一小束肌束,也可能是肌肉內張力不平衡所產生的狀況。
軟式手法的優點是比較輕柔,比較容易被大眾接受,而且不容易因為力道過大產生二次傷害。
但是這個優點也衍伸出軟式手法常見的問題:患者容易無感,不曉得自己接受了怎樣的處置。
這是因為要感受到身體軟組織的張力變化,以及變化後的反應,需要對自己身體較敏感、本體感覺較好,但不是每個患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力。
而且,並非調整完軟組織的張力就沒事了,既然張力常常是因為肌力不平衡、不良生活習慣、不良運動習慣來的,當然要從源頭去改變。
以西醫的角度來看,那就是物理治療的運動治療、運動處方、衛教運動等等,而在中醫,傳統上稱做「練功」。
軟式手法比較吃手感,需要花很多時間培養,因此精通軟式手法的醫師是比較少的。
但是硬式手法中專門處理骨折的中醫師才是在台灣最稀缺的人才。
諸多原因之中,技術傳承不易是個問題,最大的原因是西醫骨科的普及。
軟式手法、硬式手法沒有優劣之分,是依照不同的時機來運用。
筋、骨本來就會互相影響,有時甚至互為因果。
這與現代醫學觀念是很一致的:長期緊繃、肌力失衡會導致疼痛,以及而進一步的人體結構異常,反過來說骨架的失衡也會造成軟組織的張力異常。
因此,軟、硬手法其實是可以交互應用的。
最終就是恢復筋骨的平衡,達到「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的目的。
其實,我不太建議沒事就去給人「喬一下脖子」,除了風險的考量外,你應該是有疼痛、活動受限、明顯的病症時才去找專業的醫療人員,無論是中西醫。
而因為生活習慣產生的痠痛,最主要還是要做運動訓練以及矯正姿勢。
此外,對於熱愛運動、甚至是選手的讀者們,我的建議是當有傷害發生時,找「懂運動」的醫生,會比拘泥於中西醫、是否是骨傷科專業更重要。
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無論中西醫、骨傷科或針灸科醫師都可以將自己的治療模式,和貼紮、護具、運動訓練一起搭配使用。
重點是診斷的準確性、對傷害的認識,以及是否能理解運動的特殊性及需求。
祝大家都能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醫師!
合作撰寫:
好痛痛(粉絲頁)、王凱平醫師(專欄頁面)(粉絲頁)(部落格)
疼痛時找醫療單位、想運動時找教練的搜尋器
好痛痛的運動傷害書籍,集結2位醫師、6位物理治療師、2位運動教練一起教你如何預防/處理運動傷害(博客來連結)(誠品連結)
相關
Postnavigation
PreviousPost:跑者如何訓練核心肌群?(by丁政豪運動防護員/教練)NextPost:你醒著的時間竟然有71%都坐著!(by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快來留言唷~ 取消回覆
搜尋好痛痛-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的文章
搜尋:
Email訂閱好痛痛的文章
輸入Email即可不錯過好痛痛的每篇文章唷~
電子郵件位址
好痛痛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醫療資訊の臉書粉絲頁
好痛痛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醫療資訊の臉書粉絲頁
專欄作者們(復健科總醫師、物理治療師)
ATX徒手治療研究專欄(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李安物理治療研究室(李冠頡、楊庭安)
熱愛Redcord的郭仕政物理治療師
蔡育霖醫師的復健與針灸專欄
林暐閎物理治療專欄
羅一強物理治療師專欄
黃冠維物理治療師
丁政豪運動防護員
王凱平醫師專欄
尤稚凱復健科醫師
王元慶物理治療師的專欄
陳嘉仁物理治療師
侯鐘堡醫師&吳孟潔職能治療師
鄭融物理治療師-足醫專家
謝小強教練專欄
陳俊宇物理治療師腦中風專欄
好痛痛再創作
李尚澤物理治療師
廖怡琇物理治療師
槓鈴骨科-悍草醫師談訓練
董怡辰物理治療師
林妍汝物理治療師專欄
曾鳳菊語言治療師
賴冠帆物理治療師
劉伊珊物理治療師專欄
辛依玲物理治療師
許文彥復健科醫師專欄
陳哲國職能治療師
陳曉謙-運動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專欄
柔術醫師(林杏青復健科醫師)
好痛痛
依照時間找好痛痛的文章 依照時間找好痛痛的文章
選取月份
2021年十一月 (3)
2021年十月 (3)
2021年九月 (7)
2020年七月 (2)
2020年三月 (2)
2019年十月 (2)
2019年八月 (2)
2019年七月 (2)
2019年六月 (3)
2019年五月 (8)
2019年四月 (5)
2019年三月 (10)
2019年二月 (5)
2019年一月 (12)
2018年十二月 (7)
2018年十一月 (11)
2018年十月 (10)
2018年九月 (8)
2018年八月 (8)
2018年七月 (9)
2018年六月 (10)
2018年五月 (11)
2018年四月 (10)
2018年三月 (8)
依照標籤(tag)找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文章Redcord紅繩懸吊
上肢
下肢
中樞神經
中醫
使用守則
儀器治療
公告
周邊神經
增生療法(prp、葡萄糖)
好痛痛自辦課程
姿勢
慢性疼痛
懷孕(孕婦)
手腕手指
手麻腳麻
核心肌群
物理治療
生理知識
疼痛科學
睡眠
神經系統
肌肉
肌肉酸痛(痠痛)
肌腱
肩膀
脊椎
腳踝
膝蓋
自律神經
讀書心得感想
貼紮
跑步
軀幹
運動傷害
運動與訓練
運動醫學
醫療觀念
針灸
關節
韌帶
顱薦椎療法(CST)
顱薦系統
骨盆
髖
延伸文章資訊
- 1習武養心練巧勁傷科接骨第一人 - 康健雜誌
目前國內中醫傷科處理的絕大多數症狀都是筋骨痠痛,至於真正有在接骨、而且接得好的中醫少之又少。 「傷科不只是推拿按摩,其實我的診所有點類似急診室 ...
- 2中醫骨傷科|內科部|醫師介紹|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全球資訊網
- 3喬你的筋骨,簡介中醫骨傷科(by王凱平醫師) | 好痛痛醫療
中醫骨傷科細分的話,傷科偏向治療軟組織,也就是肌肉、肌腱、韌帶等等,而骨科偏向治療骨骼的問題。但實務上幾乎都是混著做,畢竟軟組織、硬組織是互相有 ...
- 4中醫傷科看什麼? - 台視樂活
其實中醫傷科即類似西醫骨科、復健科、疼痛科的綜合科,任何肌肉、關節、神經的疼痛,中醫傷科均可治療,而不侷限於外力所造成的傷害。 醫生,我的腰又痛了!天氣一變化 ...
- 5中醫傷科介紹【林森、中醫中心】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本院中醫傷科是利用整脊整骨的手法,調整人體脊椎或關節的微小錯位,來治療各種疼痛症,並配合各種推拿按摩理筋手法,作用於人體穴位,刺激和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達到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