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25-2) 思惟別苦 - 喇嘛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思惟別苦有六種,也就是思惟苦諦的時候,有說到總苦以及別苦。

總苦的意思,就是講到一般整個輪迴,無論是任何一道,一般都會得到的這種痛苦,所以有說 ... 菩提道次第廣論(25-2)思惟別苦 格魯 大師有約 人氣:14690 更新日期:2010/06/0320:59:38 學習次第:進階  日期:2010/06/0320:58:22 喇嘛網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5-2講) 子二、思惟別苦 思惟別苦有六種,也就是思惟苦諦的時候,有說到總苦以及別苦。

總苦的意思,就是講到一般整個輪迴,無論是任何一道,一般都會得到的這種痛苦,所以有說到六苦、八苦、三苦。

現在講到個別六道輪迴眾生的這種痛苦了,至於三惡趣的部分,是之前已經說過了,現在先講人的部分。

現在可以看到宗大師在本文有說到: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三惡趣苦已如前說。

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復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當知。

又如資糧論云:「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

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 (168頁)現在講阿修羅,也就是非天的苦。

非天苦者,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見聖諦。

」此由不忍,嫉天富樂,令意熱惱,由此因緣,與天鬥諍,受割裂等傷身眾苦。

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障故,於彼身中不堪見諦。

因為時常嫉妒天道的緣故,有時候會跟天人發生戰爭,雖然有智慧,可是因為業障的緣故,所以這一世是沒有辦法得到見道位,以現量看到空性,所以叫不堪見諦。

念住經說此為旁生,瑜伽師地論說為天趣。

丑四、思惟天苦(分二)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寅一、欲天三苦 今講初者,欲界天人的痛苦,初死墮苦中有二,第一死歿苦,第二墮下處苦。

死歿苦又可以分,快死亡時候的五種死相,在此有說到:初死墮苦中有二:死歿苦者,如云:「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於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

」謂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歿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於彼。

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變為不可愛,不樂本座,華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於先時所不出。

天趣報死五死相,起於住天界諸天,等同地上諸人中,傳報當死諸死相。

」這以上是屬於死歿苦的部分。

接下來墮下處苦者,如云:「從天世間死歿已,設若全無少餘善,彼無自在往旁生,餓鬼地獄隨一處。

」因為在天道的時候,福報用盡了,大部分。

所以天壽一盡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三者之一。

悚慄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

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諍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殞歿,傷身斷節,續還如故。

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又如資糧論云:「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

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非於無散心,剎那能自在。

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又云:「如病癒未久,食所不宜食」。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色界和無色諸天雖然沒有苦受,他已經是暫時遠離苦苦了,可是最終還是會墮落於惡趣的。

因為煩惱的根本,還沒有斷除的緣故,  (169頁)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於死於住悉無自在,故彼亦由粗重為苦。

又如資糧論云:「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

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

如久燃諸燈,剎那剎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便當觀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為因?透過上述所說的總苦和別苦之後,我們應該了解到苦相之後,來尋求其因緣。

上述說完了四聖諦裡面的苦諦之後,如是了解苦諦的過患,現在我們要去尋求苦諦的因緣。

生死因緣從那裡來?所以為此必須去了解四聖諦裡面的第二諦,集諦的緣故,所以在此說到: 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次第(分三)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癸二、彼集業之理 癸三、死沒及結生之理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170頁)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惑就是煩惱,雖然要輪轉,必須透過煩惱和業兩者,可是煩惱和業裡面,那一者為主,那一者為次呢?以煩惱為主,業為次。

為什麼呢?宗大師在此說到:然以煩惱而為上首。

為什麼呢?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雖然有種子,可是沒有因緣,也不會感果的。

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這是第一個理由,也就是有業無煩惱的話,業不會感果,因為這個苦業,必須由煩惱去滋潤才有辦法。

所以縱使有業,可是沒有滋潤的因緣,也不會感果的,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縱使我們以前沒有任何的業了,可是一但有煩惱的話,在煩惱相應的情況下,任何的動作又會變成了新業,又會感得痛苦了。

所以在此說到,「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

此復賴於先知煩惱,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要對治煩惱的話,我們必須去認知煩惱,因為不認識煩惱,對治煩惱就非常困難了。

就像我們為了要戰勝他人,必須去了解他人的軍情如何,所以才說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同樣的道理,為了要對治煩惱,所以我們必須去認知煩惱。

所以宗大師在此說到了,煩惱的性相,煩惱的因相等的內涵。

其實我們要認知的最主要的仇敵,不應該是外相的仇敵,最主要仇敵絕對是內相的仇敵,那也就是煩惱了。

外相的仇敵,之前可能是敵人,可是之後我們認識了,互相了解了,就會變成好朋友的例子,這種的實例到處都是。

而且縱使沒有變成好朋友,可是我們可以透過思惟,可以借由仇敵的因緣,來讓自己培訓忍辱,讓自己的忍辱力增上,讓自己修學忍辱,增長資糧,這也是可以作到的。

因為借由外相的仇敵,我們還是可以累積很多的福報資糧的,可是唯獨煩惱不是。

我們無論透過任何的角度,都沒有辦法從煩惱當中,獲得絲毫的利益,完全沒有。

所以煩惱所帶來的百分之百,完全是壞的,都是負面的。

既然無論任何的角度,從煩惱當中都不能獲得利益,那就要完全的對治了。

因為他沒有絲毫正面的殊勝功德,所以在此宗大師說,煩惱的解釋。

我們現在可以看本文裡面有說到: 此中分四 子一、正明煩惱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子三、煩惱之因 子四、煩惱過患 子一、正明煩惱 煩惱總相者。

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

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

」當我們的內心上生起了某種意樂,或某一種的想法、感受、情緒的時候,平靜的心產生了無法寂靜,這個就是煩惱,讓自己的內心起伏變大,而且無法歡喜,這個就是煩惱。

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這就是煩惱的定義。

煩惱的分法有很多種,在此宗大師最主要是以非見的五種煩惱,以及見煩惱,共十種的方式而來作解釋。

首先先講到非見煩惱,五種。

那五種呢?就是貪、瞋、慢、癡、疑,就說到這五者。

現在看本文裡面有說到: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就是非見的五種煩惱,以及見的五種煩惱。

非見和見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非見最主要是靠情緒的力量,並非是理性,最主要是情緒的部分,情緒而產生的煩惱。

見煩惱它不是靠情緒的,他是靠理性,可是這種的理性是思惟錯誤的,或者顛倒思惟,而產生的錯誤,所以我們也稱為邪慧,是屬於邪慧的這種煩惱。

見煩惱和非見煩惱兩者比較下,那個力量比較大?絕對見煩惱的力量,強大於非見煩惱。

因為一旦思想錯誤的話,他的情緒也會跟著錯了,但是如果一個人,他的思想是正確的,縱使之前有一些不好的惡性習慣,會隨著思想的正確,慢慢的改變過來,所以我們的情緒可以隨著理性而改變。

以見煩惱和非見煩惱兩者比較起來,見煩惱是絕對強過於非見煩惱。

先講非見煩惱這五者,宗大師在此說到: 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

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貪者就是緣可愛境,讓自己的心,完全的附著在這個境上,如同布泡浸在油裡面,這個油跟布就無法分開一樣,所以使心、還有這個境無法分離,這是屬於貪心的作用。

貪心是一種心所,這個心所的作用,就是貪戀於自己的所緣境,所以沒有辦法使心和這個境分離,這是貪心。

所以貪心強烈的話,也會使我們寂靜的心,變為不寂靜相。

就像是因為一直想要貪著得到某一個東西,所以變成飯也吃不下去,睡也睡不覺,平常很平靜的心,依由這種強烈的貪著,好像完全變個人似的,這是貪心。

第二瞋心,如宗大師在本文有說到: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瞋心的意思就是排斥所緣境,想要作一些沒有意義的,像是傷害別人的行為,傷害的動機是由一種非常粗暴的心態,而想要去傷害。

有時候排斥或者是傷害所緣境,這就是瞋恚心。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也就是由我執,薩迦耶見也稱為壞聚見,接下來我們會看到壞聚見,也就是薩迦耶見,再講比較直接一點,就是平常所謂的我執,就是緣自己和我所的這種執著。

由我執而產生一種輕視他人,自己為上的作用者的一種心,這叫做我慢。

所以一個人他真的慢心很高傲的時候,我們從他的表情,幾乎也可以感覺得到。

而且高慢心的一種表態,他的眼神,他的頸部,從這些細微的,很不尋常的這種表情,我們大既都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慢心真的很強烈。

所以慢心強烈,對心的寂靜,有很大的傷害了。

最主要的阻礙是他沒有辦法上進,因為慢心強烈的緣故。

在經典裡面有說到七種慢相等。

現在看第四者無明,在此的無明就是貪瞋癡慢疑的癡,不一定是煩惱的根本無明的意思。

在此的無明,是屬於非見煩惱的無明,也就是非見煩惱裡面癡的部分。

癡的部分,對於四聖諦、業果、三寶的內涵不了解,並不是顛倒執著,而是不了解。

所以在此說到: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這是屬於癡的部分。

非見煩惱裡面的疑是什麼呢?一般的疑不一定是煩惱疑,疑和煩惱疑有不同的。

怎麼樣的不同法呢?如果為了尋求事實,為得知真相而產生的疑惑,這就不是煩惱疑了。

可是不經由思慮,以非理作意所產生的疑惑,就是煩惱疑了,這跟追求實相沒有關係。

就像完全不經過思慮,於是就隨便說,有集諦嗎?有滅諦嗎?有道諦嗎?一種像是不經考慮,後來就產生疑惑的,或者不為了尋求實際,以非理作意所產生的疑惑,就是屬於煩惱疑的部分。

所以在此說到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因為苦諦是可以看得到的,它就不會產生疑惑,可是對於集諦、滅諦、道諦,因為看不到的緣故,所以會產生疑惑。

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在以上是屬於五種的非見煩惱。

接下來是屬於見煩惱的部分。

見煩惱,第一壞聚見者,壞聚見也就是薩迦耶見。

壞聚見最主要意思就是緣我,還有我所,所產生的自性執著,或真實執著,這個叫做壞聚見。

為什麼要取名為壞聚的意思,因為我和我所,是壞、也是聚,為什麼稱為壞呢?因為無常的緣故,而說了壞。

為什麼稱為聚呢?因為眾多所聚的緣故,而說了聚,故稱壞聚。

緣壞聚的我和我所,所產生的真實執著的緣故,而稱為壞聚見。

而且多加上壞聚兩個字,也有另外一種功德,也就是當我們了解到「我」的時候,因為壞聚二字可以自然了解,原來「我」也是無常法,因為壞故;我並非一、獨立自主,因為聚故。

所以由壞聚二字,也可以讓我們間接去了解,「我」並非常一自主的補特伽羅,所以說了壞聚。

現在我們看壞聚見,薩迦耶見的解釋。

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

它所緣的蘊法是什麼呢?就是我或者我所,這是它的所緣境,「染慧」看是智慧,實際上它是一種邪慧。

為什麼它具有慧的作用呢?因為它具有觀察,可是這種的觀察,因為顛倒觀察,或者是觀察錯誤了,觀察顛倒了,所以故成染慧,它的性質是一種染慧,邪慧,這種稱為薩迦耶見。

它最主要緣我和我所。

所以緣他人自性有的這種執著,就不是薩迦耶見,因為薩迦耶見所緣境一定是我和我所了,緣他人的自性執著,或真實執著,我們稱為人我執,這跟薩迦耶見又有一點不同。

薩迦耶見一定是我執,可是我執不一定是薩迦耶見。

好像是緣他人,或緣他人所擁有的東西,所產生的這種自性執著的。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這是第六者,也就是見煩惱裡面的第一者。

見煩惱裡面的第二者,是什麼呢?邊見,也稱為邊執見,邊見就是緣「我」執取為常法,或者是完全的消失,完全的沒有的這種邪見,稱為邊見。

所以宗大師在此有說到: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緣取薩迦耶見,所緣的這個我,也就是我的意思。

執取為常,或者是完全的沒有,所以計為常恆,計為就是執取為常恒,緣我之後,把它執取為常,或見斷滅,或者是斷滅,完全的沒有。

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沒有帶來後世,不會再有後世的這種染慧為性。

它的性質是一種邪慧,這稱為邊見。

這是見煩惱裡面的第二者。

見煩惱裡面的第三者,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把錯誤的見解,像是薩迦耶見、邊見、邪見,執取為是最正確的見解,這個叫見取見。

戒禁取者,也就是見煩惱裡面的第四者,像錯誤的戒行,或錯誤的儀軌,或認為這些邪惡的儀軌修法,把它執取為是最殊勝的戒體,最殊勝的修法,所以有戒取見和禁取見兩者,這此是戒、禁兩者,都把它視為是最殊勝的緣故,所以叫戒禁取見。

禁就是行為,不應做的這種行為,不應做的這種修法。

像是由一般的禁行,有分正禁行和邪禁行兩者,可是如果把邪禁行,視為正禁行的話,那又是一種邪見。

所以在此就說到了,第四種的見煩惱。

說到了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這種戒禁取見,這是第四者。

第五者,就是邪見者,在此的邪見,如宗大師所說,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這裡的邪見,就不一定是十惡業裡面減損的邪見,還有增益的邪見,不一定是把有視為無,把無視為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就是造物主的這種染慧為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所以這以上所說的十種煩惱,是上下部,共同的煩惱相來做解釋的。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171頁)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煩惱是如何產生的呢?在這個解釋上,因為之前說到了,十相煩惱,這是上部和下部,共同主張的情況下,來作十項煩惱的解釋。

所以在此宗大師根據兩派不同的說法,來作兩派不同的生起次第的解說,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認為這是見煩惱的第一個壞聚見,也稱為薩迦耶見,也就是十煩惱裡面的第六個。

十煩惱裡面的第六者,以及十煩惱裡面的第十者無明者,它是分開的話,它的生起次第是什麼呢?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

例如從遠遠的地方,看到遠處,因為又加上光線不夠,所以從遠處看繩的時候,會誤以為是蛇,所以把繩執取為蛇的這種錯誤的顛倒執,是怎麼產生的呢?先要有看不清楚的無明,先要有看不清楚的黑暗,才會取執繩為蛇。

同樣的道理,先要對於實相狀況的不了解,先要有無明,才會產生薩迦耶見。

所以在此說到,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

所以先有無明,之後薩迦耶見,之後才會產生其他十種的煩惱。

這是把薩迦耶見、無明,視為分開的一個宗義論師的說法。

另一者的說法是什麼呢?如果認為薩迦耶見是煩惱的根本,跟無明並非為一體,是同一者的話,這此我們可以從宗大師的本文裡面可以看到,如許彼二為一,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

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

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

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為有?為無?是耶?非耶?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 這一派就是認為,薩迦耶見就是煩惱的根本,所以煩惱的根本,不是說對於實相的不認知,最主要是對於實相的顛倒執著。

對於自性或無自性的不認知,這並非是煩惱的根本,煩惱根本是對於,把無自性的東西視為有自性的,這種的執著才是煩惱的根本,由此而發起其他的種種煩惱,這是第二種的說法。

雖然達賴喇嘛在此沒有作補充說明,在此因為有講到兩派的關係,所以那一派的說法才是正確的呢?是第二者,應成派的說法才是正確的。

第一派來講,像是自續派以下,他們都一致認為人我執,是煩惱的根本;可是法我執,卻是人我執的根本。

所以為了斷除煩惱的根本,只需要斷除人我執就夠了,不需要斷除法我執,所以為了獲得解脫,不需要斷除法我執,這是自續派以下的共同說法。

所以有了法我執的話,就像是無明一樣,我們看不清楚,這是由法我執去作祟的。

由法我執而來生起人我執,由人我執而帶來這些種種的痛苦,所以法我執為煩惱的究竟根本,並非是煩惱的根本,他沒有作出這種的差異。

以應成派的角度去看,煩惱的究竟根本不斷除的話,煩惱怎麼斷除?於是自續派以下回答,只要斷除煩惱根本就可以,不須斷除煩惱的究竟根本,曾經有作此區別。

但是應成派不認為是如此,於是應成派就引經據論的來說三乘的智慧無二的道理,而來說無論是人我執和法我執,都是煩惱的根本。

為了要斷除煩惱的根本,必須斷除人我執,也必須斷除法我執,這是應成派的說法。

所以若以究竟的意趣來講,是以應成派為主的緣故,所以第二派的說法是正確的,這是我個人多作的一個補充說明。

      備註: 碩博學位審議評鑑申請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25-1)思惟六苦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26-1)煩惱之因思業思已業 延伸閱讀:【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政治大學圖書館NCCU】【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論文全文系統】 相關文章 ♤1.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前言、道前基礎-歸敬頌(緣氣:12195) ♤2.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造者殊勝(緣氣:8425) ♤3.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教授殊勝(緣氣:8386) ♤4.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聽聞軌理(緣氣:8841) ♤5.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說法軌理(緣氣:10843) ♤6.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完結軌理(緣氣:7318) ♤7.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2-親近善士(緣氣:12317) ♤8.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2-修習軌理(緣氣:14354) ♤9.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2-暇滿(緣氣:9535) ♤10.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道前基礎2-道次引導(緣氣:9914)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下士道-念死無常(緣氣:15939)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下士道-三惡趣苦(緣氣:16083) ♤皈依三寶-《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下士道(緣氣:11639) ♤深信業果-《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下士道(緣氣:20145) ♤希求解脫-《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中士道(緣氣:15041) ♤思惟苦諦-《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中士道(緣氣:24881) ♤思惟集諦-《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中士道(緣氣:18310) ♤十二緣起《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中士道(緣氣:13395) ♤解脫正道《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中士道(緣氣:15259) ♤上士道-入大乘門《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三)(緣氣:13594) ♤上士道-菩提心次第《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三)(緣氣:9833) ♤上士道-儀軌受法《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三)(緣氣:12599) ♤上士道-學菩薩行《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三)(緣氣:31222) ♤上士道-布施波羅蜜《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四)(緣氣:23364) ♤《菩提道次第廣論》《1》丹增嘉措喇嘛講授(緣氣:9498) ♤《菩提道次第廣論》《2》丹增嘉措喇嘛講授(緣氣:10416) ♤上士道-靜慮波羅蜜《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五)(緣氣:15659) ♤上士道-般若波羅蜜《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五)(緣氣:16109) ♤上士道-四攝法《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五)(緣氣:13855) ♤上士道-略論(止觀)《菩提道次第廣論附錄》淺釋(緣氣:12838) ♤上士道-附錄《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五)(緣氣:10293) ♤《菩提道次第廣論》《3》(緣氣:8850) ♤《菩提道次第廣論》《4》(緣氣:12150) ♤菩提道次第廣論(緣氣:13486) ♤宗喀巴三士道生死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緣氣:10308) ♤止觀修學方法之研究-大乘法門.菩提道次略論觀點(緣氣:7595) ♤阿底峽《菩提道燈》研究(緣氣:6212)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緣氣:6709)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緣氣:5340) ♤掌中解脫--菩提道次第科判表(緣氣:12536) ♤掌中解脫--附錄三《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緣氣:5845) ♤《菩提道次第廣論》引用文獻之研究(緣氣:7798)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趣一切智坦途(緣氣:4934)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禪修手冊(緣氣:5369)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一講造者殊勝(緣氣:8166)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二講教授殊勝及聽聞軌理(緣氣:8575)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三講親近善知識(緣氣:8614)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四講修習軌理(緣氣:8235)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五講六加行(緣氣:8289)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六講依師之理(緣氣:10811)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七講暇滿人身(緣氣:7286)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八講念死無常(緣氣:6904)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九講三途苦(緣氣:7402)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十講皈依三寶(緣氣:8171)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十一講業果(緣氣:9083)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第十二講懺悔與對治(緣氣:5696)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十三講思惟苦諦(緣氣:11609)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十四講思惟集諦(緣氣:8258)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十五講十二因緣(緣氣:10950)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十六講入大乘門(緣氣:6137)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十七講修菩提心次第(緣氣:7144)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十八講因果七教誡(緣氣:6874)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緣氣:9060)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緣氣:6537)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二十一講發菩提心(緣氣:8477)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二十二講菩薩學處與佈施(緣氣:16029)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二十三講忍辱度、精進度(緣氣:16458)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二十四講奢摩他(止)(緣氣:7143)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第二十五講勝觀(緣氣:6816)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論》(緣氣:8573)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緣氣:6364) ♤菩提道次第略論一(緣氣:6816)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緣氣:5856)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緣氣:5588) ♤菩提道次第略論四(緣氣:5462) ♤菩提道次第略論五(緣氣:5649) ♤菩提道次第略論六(緣氣:4370) ♤菩提道次第略論下載(緣氣:23168) ♤菩提道次第略論(1)(緣氣:18575) ♤菩提道次第略論(2)(緣氣:7023) ♤菩提道次第略論(3)(緣氣:6470) ♤菩提道次第略論(4)(緣氣:8182) ♤菩提道次第略論(5)(緣氣:6153) ♤菩提道次第略論(6)(緣氣:8408) ♤菩提道次第略論(7)(緣氣:6770) ♤菩提道次第略論(8)(緣氣:5777) ♤菩提道次第略論(9)(緣氣:5802) ♤菩提道次第廣論(緣氣:34886) ♤菩提道次第廣論MP3(緣氣:16436) ♤為什麼顯密各宗行者都應學習菩提道次第論(緣氣:5062) ♤《菩提道次第廣論》探源(緣氣:11637) ♤《成佛之道》與《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比觀(緣氣:14667) ♤菩提道次第略論(1-2)(緣氣:10218) ♤菩提道次第略論(3)(緣氣:6802) ♤菩提道次第略論(4)(緣氣:6425) ♤菩提道次第略論(5)(緣氣:5691) ♤菩提道次第略論(6)(緣氣:5992) ♤菩提道次第略論(7)(緣氣:6050) ♤菩提道次第略論(8)(緣氣:5534) ♤菩提道次第略論(9)(緣氣:5813) ♤菩提道次第略論(10)(緣氣:6497) ♤菩提道次第略論(11)(緣氣:5993) ♤菩提道次第略論(12)(緣氣:6757) ♤菩提道次第略論(13)(緣氣:6423) ♤菩提道次第略論(14)(緣氣:6233) ♤菩提道次第略論(15)(緣氣:6424) ♤菩提道次第略論(16)(緣氣:6641) ♤菩提道次第略論(17)(緣氣:6787) ♤菩提道次第略論(18)(緣氣:6227) ♤菩提道次第略論(19)(緣氣:6527) ♤菩提道次第略論(20)(緣氣:6165) ♤菩提道次第略論(21)(緣氣:6074) ♤菩提道次第略論(22)(緣氣:5605) ♤菩提道次第略論(23)(緣氣:7231) ♤菩提道次第略論(24)(緣氣:6622) ♤菩提道次第略論(25)(緣氣:6523) ♤菩提道次第略論(26)(緣氣:10236) ♤菩提道次第略論(27)(緣氣:7125) ♤菩提道次第略論(28)(緣氣:6724) ♤菩提道次第略論(29)(緣氣:6438) ♤菩提道次第略論(30)(緣氣:6685) ♤菩提道次第略論(31)(緣氣:8514) ♤菩提道次第略論(32)(緣氣:5625) ♤菩提道次第略論(33)(緣氣:5397) ♤菩提道次第略論(34)(緣氣:5976) ♤菩提道次第略論(35)(緣氣:5818) ♤菩提道次第略論(36)(緣氣:6151) ♤菩提道次第略論(37)(緣氣:5621) ♤菩提道次第略論(38)(緣氣:5653) ♤菩提道次第略論(39)(緣氣:5850) ♤菩提道次第略論隨聞記(緣氣:6343) ♤菩提道次第略論(一)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緣氣:10466)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緣氣:5654)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緣氣:5847) ♤菩提道次第略論(四)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緣氣:5335) ♤菩提道次第略論(五)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緣氣:5814) ♤菩提道次第略論(六)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緣氣:7867) ♤菩提道次第略論(七)(緣氣:7133) ♤菩提道次第略論(八)(緣氣:5050) ♤菩提道次第略論(九)(緣氣:5154)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緣氣:5387)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一)(緣氣:5400)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二)(緣氣:5714)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三)(緣氣:5499)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四)(緣氣:5718)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五)(緣氣:6274)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六)(緣氣:5344)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七)(緣氣:5865)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八)(緣氣:5244)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九)(緣氣:5614)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緣氣:7344)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一)(緣氣:5642)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二)(緣氣:4878)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三)(緣氣:6800)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四)(緣氣:5290)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五)(緣氣:5320)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六)(緣氣:4821)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七)(緣氣:6390) ♤菩提道次第廣論(1)(緣氣:17941) ♤菩提道次第廣論(2)(緣氣:6844) ♤菩提道次第廣論(3)(緣氣:6279) ♤菩提道次第廣論(4)(緣氣:15841) ♤菩提道次第廣論(5)(緣氣:8272) ♤菩提道次第廣論(6)(緣氣:9436) ♤菩提道次第廣論(7-1)(緣氣:8717) ♤菩提道次第廣論(7-2)(緣氣:6916) ♤菩提道次第廣論(8-1)(緣氣:7642) ♤菩提道次第廣論(8-2)(緣氣:7165) ♤菩提道次第廣論(9-1)(緣氣:8557) ♤菩提道次第廣論(9-2)(緣氣:10188) ♤菩提道次第廣論(10-1)(緣氣:10220) ♤菩提道次第廣論(10-2)(緣氣:9219) ♤菩提道次第廣論(11-1)(緣氣:15272) ♤菩提道次第廣論(11-2)(緣氣:7027) ♤菩提道次第廣論(12-1)(緣氣:9540) ♤菩提道次第廣論(12-2)(緣氣:19289) ♤菩提道次第廣論(13-1)(緣氣:19196) ♤菩提道次第廣論(13-2)(緣氣:8770) ♤菩提道次第廣論(14)(緣氣:7382) ♤菩提道次第廣論(15)(緣氣:13781) ♤菩提道次第廣論(16-1)(緣氣:6965) ♤菩提道次第廣論(16-2)(緣氣:8530) ♤菩提道次第廣論(17-1)(緣氣:8020) ♤菩提道次第廣論(17-2)(緣氣:8025) ♤菩提道次第廣論(18-1)《歸依三寶》(緣氣:8748) ♤菩提道次第廣論(18-2)(緣氣:9009) ♤菩提道次第廣論(19-1)修行應學(緣氣:18324) ♤菩提道次第廣論(19-2)(緣氣:9847) ♤菩提道次第廣論(20-1)下士道《深信業果》(緣氣:14968) ♤菩提道次第廣論(20-2)(緣氣:12991) ♤菩提道次第廣論(21-1)(緣氣:21175) ♤菩提道次第廣論(21-2)十業道輕重(緣氣:21106) ♤菩提道次第廣論(22)(緣氣:16472) ♤菩提道次第廣論(23-1)下士道8-8(緣氣:11741) ♤菩提道次第廣論(23-2)卷五終(緣氣:11680) ♤菩提道次第廣論(24-1)卷六中士道5-1(緣氣:7494) ♤菩提道次第廣論(24-2)正修苦諦(緣氣:12349) ♤菩提道次第廣論(25-1)思惟六苦(緣氣:23372) ♤菩提道次第廣論(26-1)煩惱之因思業思已業(緣氣:17764) ♤菩提道次第廣論(26-2)死歿及結生之理卷六終(緣氣:19224) ♤菩提道次第廣論(27)卷七十二緣起(緣氣:20210) ♤菩提道次第廣論(28)卷七終(緣氣:15589) ♤菩提道次第廣論(29)上士道6-1上士道次修心(緣氣:16313) ♤菩提道次第廣論(30-1)(緣氣:12923) ♤菩提道次第廣論(30-2)卷八終修增上意樂(緣氣:8970) ♤菩提道次第廣論(31-1)卷九依寂天教典而修(緣氣:7470) ♤菩提道次第廣論(31-2)正明修法(緣氣:8125) ♤菩提道次第廣論(32-1)上士道6-4(緣氣:18620) ♤菩提道次第廣論(32-2)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緣氣:24555) ♤菩提道次第廣論(33)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緣氣:29226) ♤菩提道次第廣論(34)學習學處次第(緣氣:36784) ♤菩提道次第廣論(35-1)學習六度熟自佛法(緣氣:17255) ♤菩提道次第廣論(35-2)施何等物(緣氣:14688) ♤菩提道次第廣論(36-1)六度四攝(緣氣:17387) ♤菩提道次第廣論(36-2)忍差別(緣氣:15631) ♤菩提道次第廣論(37-1)引發安受苦忍(緣氣:16576) ♤菩提道次第廣論(37-2)(緣氣:10928) ♤菩提道次第廣論(38)(緣氣:16444) ♤菩提道次第廣論(39)(緣氣:15762) ♤菩提道次第廣論(40-1)奢摩他(緣氣:17727) ♤菩提道次第廣論(40-2)理須雙修(緣氣:8922) ♤菩提道次第廣論(41-1)學奢摩他法(緣氣:11922) ♤菩提道次第廣論(41-2)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緣氣:6835) ♤菩提道次第廣論(42-1)心於彼所緣如何安住(緣氣:7861) ♤菩提道次第廣論(42-2)示修時量沈掉時應如修(緣氣:7170) ♤菩提道次第廣論(43-1)奢摩他離沈掉時應如何修(緣氣:6909) ♤菩提道次第廣論(43-2)修成辦奢摩他量(緣氣:6403) ♤菩提道次第廣論(44)奢摩他靜慮自性如何學法(緣氣:7293) ♤菩提道次第廣論(45-1)毗缽舍那之法(緣氣:9054) ♤菩提道次第廣論(45-2)如何解釋龍猛意趣(緣氣:6634) ♤菩提道次第廣論(46-1)毗缽舍那正決擇真實義(緣氣:7783) ♤菩提道次第廣論(46-2)生死槃涅無有自性空性(緣氣:7612) ♤菩提道次第廣論(47-1)諸中觀師如何答覆呢?(緣氣:5940) ♤菩提道次第廣論(47-2)色法生滅不應被理智所破除(緣氣:5978) ♤菩提道次第廣論(48-1)唯識自續應成不同點(緣氣:6350) ♤菩提道次第廣論(48-2)分別熾然論世俗諦勝義諦(緣氣:8204) ♤菩提道次第廣論(49-1)名言相言識共許(緣氣:8117) ♤菩提道次第廣論(49-2)分別心義共相俱生心(緣氣:7346) ♤菩提道次第廣論(50-1)破除自性無二寂靜門(緣氣:6487) ♤菩提道次第廣論(51-1)明自宗所破(緣氣:7730) ♤菩提道次第廣論(51-2)補特伽羅勝義無之義?(緣氣:9040) ♤菩提道次第廣論(52-1)破所破時應成自續誰而破(緣氣:6456) ♤菩提道次第廣論(52-2)生無生法何得證無生法(緣氣:5562) ♤菩提道次第廣論(53-1)正破自續不同破之理(緣氣:6057) ♤菩提道次第廣論(53-2)自相無正量證明(緣氣:5730) ♤菩提道次第廣論(54-1)毗缽舍那自不同破之理(緣氣:6481) ♤菩提道次第廣論(54-2)能破於相續中生見之理(緣氣:6546) ♤菩提道次第廣論(55-1)合無自性義破我蘊性(緣氣:6378) ♤菩提道次第廣論(55-2)破我蘊性異品有什麼過失(緣氣:6181) ♤菩提道次第廣論(56-1)毗缽舍那12(緣氣:7082) ♤菩提道次第廣論(56-2)(緣氣:6165) ♤菩提道次第廣論(57-1)毗缽舍那所有差別(緣氣:6884) ♤菩提道次第廣論(57-2)(緣氣:6453) ♤菩提道次第廣論(58-1)毗缽舍那雙修止觀之理(緣氣:7750) ♤菩提道次第廣論(58-2)修習故毗缽舍那成就之量(緣氣:8704)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頌(1)《積聚加持頌》(緣氣:9191)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頌(2)(緣氣:6833)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頌(3)(緣氣:10040) ♤《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緣氣:6455)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論》(緣氣:6336)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髓十三講﹝日常法師(緣氣:13627)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緣氣:6423) ♤菩提大道--菩提道炬論,菩提道次第攝(緣氣:8920) ♤菩提道次第修學分別與執著(緣氣:5655) ♤菩提道次第修學分別與無分別(緣氣:5067) ♤菩提道次第修學止觀的實質(緣氣:4837) ♤菩提道次第修學大乘的慈悲和聲聞乘的四無量心(緣氣:5345) ♤菩提道次第修學菩薩道的修行(緣氣:5400) ♤菩提道次第修學自他相換(緣氣:4987) ♤菩提道次第修學受持菩提心的要領(緣氣:5687) ♤菩提道次第修學如何信受並發起菩提心(緣氣:5729) ♤菩提道次第修學道次第的核心內容(緣氣:4893) ♤菩提道次第修學解脫道和菩薩道(緣氣:5095) ♤菩提道次第修學我見為一切煩惱之本(緣氣:5398) ♤菩提道次第修學從認識苦到解脫苦(緣氣:5145) ♤菩提道次第修學以觀苦鞏固出離心(緣氣:5002) ♤菩提道次第修學承前啟後的中士道(緣氣:4719) ♤菩提道次第修學煩惱、業、果報(緣氣:4864) ♤菩提道次第修學無生懺和心的本質(緣氣:4433) ♤菩提道次第修學業力與懺悔(緣氣:5071) ♤菩提道次第修學業的認識(緣氣:5170) ♤菩提道次第修學業的造作與積聚(緣氣:4448) ♤菩提道次第修學皈依三寶的意義(緣氣:5687) ♤菩提道次第修學如何念死無常(緣氣:9587) ♤菩提道次第修學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緣氣:5369) ♤菩提道次第修學辯證看“無暇”(緣氣:5140) ♤菩提道次第修學暇滿、義大、難得(緣氣:8671) ♤菩提道次第修學下士道的修學(緣氣:4580) ♤菩提道次第修學如何成為具格弟子(緣氣:5150) ♤菩提道次第修學關於依止法(緣氣:6916) ♤菩提道次第修學道次第的思想淵源(緣氣:4908) ♤菩提道次第修學記(緣氣:4627) ♤修法儀軌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易行儀軌(緣氣:6196)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藏傳菩薩戒本(緣氣:14235)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六加行略記(緣氣:6199)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資糧田(緣氣:16724)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緣氣:5104)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四攝(緣氣:5649)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緣起性空之理(緣氣:8487)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智慧度(緣氣:5264)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靜慮度(緣氣:5426)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精進度(緣氣:7733)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忍辱度(緣氣:8067)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持戒度(緣氣:5616)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佈施度(緣氣:6951)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受戒儀軌(緣氣:5697)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不退菩提心之因(緣氣:5355)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依因果七教誡與自他相換二法(緣氣:4604)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自他相換發心法(緣氣:5360)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因果七教誡發心法(緣氣:5096)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自他平等(緣氣:4964)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大悲心(緣氣:5552)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共中士道(緣氣:5046)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解脫道增上三學(緣氣:5881)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十二因緣(緣氣:6971)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死歿結生之理(緣氣:10704)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四諦(緣氣:6433)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集諦(緣氣:5385)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修習苦諦(緣氣:5497)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修習共下士道(緣氣:6234)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修習深信業果(緣氣:6335)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真實皈依(緣氣:6189)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三惡道苦(緣氣:6486)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念死無常(緣氣:7701)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暇滿(緣氣:6376)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修習依師之理(緣氣:8141)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菩提道次第(緣氣:7429) ♤附錄三菩提道次地內修法簡授速修次第科判(緣氣:4408) ♤附錄二菩提道次第探玄念誦初階易修便讀有緣項嚴論(緣氣:4552)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二十攝道之總義(緣氣:4764)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九(緣氣:3478) ♤《菩提道次第廣論》聽聞軌理Ⅲ(緣氣:9937) ♤《菩提道次第廣論》聽聞軌理Ⅱ(緣氣:12083) ♤《菩提道次第廣論》聽聞軌理Ⅰ(緣氣:12108)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之歸敬頌(三)(緣氣:7343)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之歸敬頌(二)(緣氣:6680)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之歸敬頌(一)(緣氣:5126) ♤菩提道次第略論第39講(緣氣:4666) ♤菩提道次第略論第38講(緣氣:5213) ♤菩提道次第略論第37講(緣氣:4489)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八(緣氣:3857)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七(緣氣:3835)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六(緣氣:3556)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五(緣氣:3498)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四(緣氣:3621)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三(緣氣:4131)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二(緣氣:4658)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一(緣氣:3605)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緣氣:4305)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九(緣氣:4774)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八(緣氣:4550)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七(緣氣:3656)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六(緣氣:4188)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五(緣氣:5307)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四(緣氣:4046)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三(緣氣:4394)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二(緣氣:3754)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一(緣氣:3962)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緣起(緣氣:5496)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目錄(緣氣:5643)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回向下座後之修持(緣氣:5360)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勝觀(毗婆舍那)(緣氣:7095)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止(舍摩他)(緣氣:5718)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菩提心(緣氣:5809)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施(緣氣:4793)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慈(緣氣:5164)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受(緣氣:4557)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大悲(緣氣:4687)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自他相換(緣氣:4984)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愛他的義利(緣氣:4933)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我愛執之過患(緣氣:5050)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自他平等(緣氣:4615)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念恩(緣氣:5737)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知母(緣氣:5378)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平等舍心(緣氣:5719)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生起出離心(緣氣:5289)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業和業果(緣氣:4814)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皈依(緣氣:5043)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惡道苦(緣氣:5104)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死無常(緣氣:5175)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我們的寶貴人生(緣氣:4685)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依止善知識(緣氣:4910)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前行儀軌(緣氣:5583)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前行(緣氣:5310)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入門初基如何禪修(緣氣:5387)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入門初基禪修背景知識(緣氣:5227)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入門初基禪修的目的(緣氣:5338)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入門初基發起禪修的願望(緣氣:4994)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入門初基所緣境(緣氣:6313)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入門初基初識禪修(緣氣:5466)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雙運法(緣氣:754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修習成就之量(緣氣:595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修習之法(緣氣:599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所有差別(緣氣:682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依止資糧一(緣氣:643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依止資糧二(緣氣:6693)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依止資糧三(緣氣:596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依止資糧四(緣氣:6088)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依止資糧五(緣氣:5328)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依止資糧六(緣氣:642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依止資糧七(緣氣:5373)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依止資糧八(緣氣:526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依止資糧九(緣氣:617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奢摩他法修已成就奢摩他量(緣氣:5922)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奢摩他法依止資糧修奢摩他(緣氣:640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奢摩他法修止資糧(緣氣:951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各別學法(緣氣:4586)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次第決定(緣氣:604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理須雙修(緣氣:629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止觀自性(緣氣:730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顯示此二攝一切定(緣氣:5367)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修習止觀之利益(緣氣:7075)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別學後二波羅密多(緣氣:788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習四攝(緣氣:879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習般若(緣氣:8965)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習靜慮(緣氣:6755)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習精進(緣氣:11117)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習安忍(緣氣:1119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習持戒(緣氣:9368)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習佈施(緣氣:1071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菩薩行(緣氣:2998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儀軌受法(緣氣:10798)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發心之量(緣氣:7613)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修菩提心(緣氣:9353)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發菩提心(緣氣:8348)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入大乘門(緣氣:11087)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解脫正道(緣氣:11910)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除邪分別(緣氣:656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意樂之量(緣氣:5766)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十二緣起(緣氣:1037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思維集諦(緣氣:12675)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思維苦諦(緣氣:1045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中士道希求解脫(緣氣:8585)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下士道意樂之量(緣氣:7210)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下士道深信業果(緣氣:1042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下士道皈依三寶(緣氣:1023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下士道三惡趣苦(緣氣:611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下士道念死無常(緣氣:9476)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暇滿(緣氣:9247)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修習軌理(緣氣:9668)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親近善士(緣氣:1172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完結軌理(緣氣:6355)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講說軌理(緣氣:8036)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聽聞軌理(緣氣:7239)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正宗分教授殊勝(緣氣:6871)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正宗分造者殊勝(緣氣:731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序分(緣氣:10840)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前言(緣氣:8952) ♤菩提道燈論(緣氣:8520) ♤菩提道次第實修(緣氣:5769)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髓十三講文字整理一(緣氣:5874)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髓十三講文字整理二(緣氣:5741)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髓十三講文字整理三(緣氣:4706)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髓十三講文字整理四(緣氣:5637) ♤智慧的能量運化困難為菩提道利用問題來消除驕慢(緣氣:4752) ♤智慧的能量運化困難為菩提道利用問題來訓練皈依心(緣氣:4619) ♤智慧的能量運化困難為菩提道運用困難來訓練(緣氣:4474) ♤智慧的能量運化困難為菩提道(緣氣:4710)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附錄三菩提道次地內修法科判(緣氣:5426)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附錄二菩提道次第探玄念誦嚴論(緣氣:4625)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附錄一昂旺朗吉堪布來川因緣略集(緣氣:4989)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二十攝道之總義下(緣氣:4410)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二十攝道之總義上(緣氣:5245)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九下(緣氣:4711)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九中(緣氣:4295)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十九上(緣氣:4627) ♤修心日光八菩提道攝頌什麼方式念死2011年(緣氣:6655) ♤菩提道次第略論一之一暇身勝如意寶2010年(緣氣:6673) ♤菩提道次第略論一之二皈依三寶略論科判2010年(緣氣:7208)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59)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632)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218)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04) ♤菩提道次第略論四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495) ♤菩提道次第略論四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851) ♤菩提道次第略論五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81) ♤菩提道次第略論五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69) ♤菩提道次第略論六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272) ♤菩提道次第略論六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400) ♤菩提道次第略論七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669) ♤菩提道次第略論七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7044) ♤菩提道次第略論八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209) ♤菩提道次第略論九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033) ♤菩提道次第略論九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4924)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261)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286)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一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29)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一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4976)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二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554)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二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601)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三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540)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三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512)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四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858)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四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639)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五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629)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五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166)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六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4805)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六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31)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七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68)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七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039)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八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424)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八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176)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九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169)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570)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31)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199)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二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023)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二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204)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三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257)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四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703)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五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8067)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六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517)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七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10886) ♤菩提道次第略論請法《提問》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637)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八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915)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十九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755)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6206)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一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38)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二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152)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三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077)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四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39)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五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6034)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六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4889)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七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332)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八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4679)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十九 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864) ♤菩提道次第略論 皈依發心甘丹赤巴2010年(緣氣:5262) ♤菩提道次第略論一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6162) ♤菩提道次第略論二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13942) ♤菩提道次第略論三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5458) ♤菩提道次第略論四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5882) ♤菩提道次第略論五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5857) ♤菩提道次第略論六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5634) ♤菩提道次第略論七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4944) ♤菩提道次第略論八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5106) ♤菩提道次第略論九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5405)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5372)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一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4849)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二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5291)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三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5737)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四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4939)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五 甘丹赤巴2011年(緣氣:8103)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授中釋線上視頻(緣氣:5587) ♤菩提心論述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前言(緣氣:6134) ♤菩提心論述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上士道菩提心次第(緣氣:6629) ♤菩提心論述菩提道次第綱要修菩提心次第(緣氣:5908) ♤菩提心論述菩提道次第綱要發菩提心(緣氣:7342) ♤經續論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論》(緣氣:4877) ♤菩提道次第廣論班初級班中士道班四部宗義(緣氣:6280) ♤菩提道次第論學員答問(緣氣:5234) ♤菩提道次第略論課程錄音檔案(緣氣:5338) ♤菩提道次第修持攝頌第一講(緣氣:5567) ♤菩提道次第修持攝頌第二講(緣氣:4815) ♤菩提道次第修持攝頌第三講(緣氣:5075) ♤菩提道次第修持攝頌第四講(緣氣:4950) ♤菩提道次第廣論-維基百科(緣氣:5560) ♤菩提心論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發菩提心(緣氣:8402) ♤菩提道次第攝頌論(第1講)(緣氣:10381) ♤菩提道次第攝頌(第2-1講)(緣氣:6005) ♤菩提道次第攝頌(第2-2講)(緣氣:6323)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傳承來源(緣氣:11359) ♤菩提道次第廣論佛學思想探微(緣氣:5743) ♤菩提道燈難處釋探微(緣氣:5490) ♤緣起詮釋的比較以菩提道次與成佛之道為中心(緣氣:3980) ♤菩提道次第攝頌(第1講)(緣氣:8861) ♤菩提道次第攝頌(第2-1講)(緣氣:6254) ♤菩提道次第攝頌(第2-2講)(緣氣:5449)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座(緣氣:6213)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座(緣氣:5544) ♤菩提道次第略論1-YouTube(緣氣:5493) ♤菩提道次第略論2-YouTube(緣氣:4363) ♤菩提道次第略論3-YouTube(緣氣:4376) ♤菩提道次第略論4-YouTube(緣氣:4356) ♤菩提道次第略論5-YouTube(緣氣:4345) ♤菩提道次第略論6-YouTube(緣氣:4538) ♤菩提道次第略論7-YouTube(緣氣:4156) ♤菩提道次第略論8-YouTube(緣氣:5007) ♤菩提道次第略論9-YouTube(緣氣:4383) ♤菩提道次第略論10-YouTube(緣氣:4700) ♤菩提道次第略論11-YouTube(緣氣:4585) ♤菩提道次第略論12-YouTube(緣氣:4298) ♤菩提道次第略論13-YouTube(緣氣:4333) ♤菩提道次第略論14-YouTube(緣氣:4477) ♤菩提道次第略論15-YouTube(緣氣:4365) ♤菩提道次第略論16-YouTube(緣氣:4970) ♤2012尊者講授“菩提道次第”十八本(現場直播)(緣氣:5064)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士道教學研究(緣氣:6168) ♤宗喀巴顯密圓融思想之研究-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緣氣:5572) ♤菩提道燈論(緣氣:4561)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速道前行唸誦次第易行儀軌(緣氣:5003) ♤菩提道次第攝頌(緣氣:7879) ♤《清淨道論》與《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修持比較(緣氣:4102) ♤菩提道次第廣論思考題(緣氣:15029)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1(緣氣:4434)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2(緣氣:4307)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3(緣氣:4256)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4(緣氣:4460)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5(緣氣:4235)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6上士道修法(緣氣:4293)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7上士道修法(緣氣:3906) ♤菩提道次第科頌思考題解答(緣氣:5017)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1(緣氣:6357)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2(緣氣:9301)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3(緣氣:9193)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4(緣氣:10085)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5(緣氣:15935)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1(緣氣:5236)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2(緣氣:5073) ♤菩提道次第略論「不依師過患」的研討(緣氣:6502) ♤菩提道次第略論六加行法之四到六(緣氣:4673) ♤菩提道次第略論研討(緣氣:4637) ♤菩提道次第略論六加行法之一到三(緣氣:5062) ♤菩提道次第略論(39-1)(緣氣:5077) ♤菩提道次第略論(39-2)(緣氣:4554) ♤菩提道次第略論(40)2011年(緣氣:5161) ♤菩提道次第略論(41-1)(緣氣:7512) ♤菩提道次第略論(41-2)(緣氣:4282) ♤菩提道次第略論(42)(緣氣:4247) ♤菩提道次第略論(43)(緣氣:4551) ♤菩提道次第略論(44)(緣氣:4879) ♤菩提道次第略論(45)(緣氣:4163) ♤菩提道次第略論(46)(緣氣:4516) ♤菩提道次第略論(47-1)(緣氣:4137) ♤菩提道次第略論(47-2)(緣氣:4435) ♤菩提道次第略論(48-1)(緣氣:3798) ♤菩提道次第略論(48-2)(緣氣:3934) ♤菩提道次第略論(49-1)(緣氣:4008) ♤菩提道次第略論(49-2)(緣氣:4608) ♤菩提道次第略論(50-1)(緣氣:4318) ♤菩提道次第略論(50-2)(緣氣:4561) ♤菩提道次第略論(51-1)(緣氣:4217) ♤菩提道次第略論(51-2)(緣氣:4281) ♤菩提道次第略論(52-1)(緣氣:4248) ♤菩提道次第略論(52-2)(緣氣:4090) ♤菩提道次第略論(53-1)(緣氣:4509) ♤菩提道次第略論(53-2)(緣氣:4407) ♤菩提道次第略論(54-1)(緣氣:5026) ♤菩提道次第略論(54-2)(緣氣:6100) ♤菩提道炬論釋(第1講)2012年(緣氣:10440) ♤菩提道炬論釋(第2講)2012年(緣氣:6102) ♤菩提道炬論釋(第3講)2012年(緣氣:6796) ♤菩提道炬論釋(第4講)2012年(緣氣:5674) ♤菩提道炬論釋(第5講)2012年(緣氣:5357) ♤菩提道炬論釋(第6講)2012年(緣氣:4833) ♤菩提道炬論釋(第7講-1)2012年(緣氣:5573) ♤菩提道炬論釋(第7講-2)2012年(緣氣:5944) ♤觀察修菩提道次第的特有修法(緣氣:7464) ♤菩提道燈論第一堂課(緣氣:4972) ♤菩提道燈論第二堂課(緣氣:4719) ♤菩提道燈論第三堂課(緣氣:4273) ♤菩提道燈論第四堂課(緣氣:4194) ♤菩提道燈論第五堂課(緣氣:4100) ♤菩提道燈論第六堂課(緣氣:4296)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緣氣:4501)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緣起(緣氣:4075)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一(緣氣:4915)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二(緣氣:4327)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卷之三(緣氣:4465)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部分說法前行(緣氣:10299)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部分道前基礎歸敬頌(緣氣:636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部分道前基礎造者殊勝(緣氣:5343)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部分道前基礎教授殊勝(緣氣:759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部分道前基礎聞說軌理(緣氣:802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部分道前基礎親近善士(緣氣:10985)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部分道前基礎修習軌理(緣氣:10649)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部分道前基礎暇滿(緣氣:9762)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部分道前基礎道次引導(緣氣:12189)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三部分共下士道念死無常 (緣氣:10261)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三部分共下士道三惡趣苦(緣氣:8366)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三部分共下士道皈依三寶(緣氣:1310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三部分共下士道深信業果(緣氣:14049)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四部分共中士道希求解脫(緣氣:573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四部分共中士道思惟苦諦(緣氣:7869)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四部分共中士道思惟集諦(緣氣:1651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四部分共中士道十二緣起(緣氣:1344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四部分共中士道除邪分別(緣氣:6020)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四部分共中士道解脫正道(緣氣:12711)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入大乘門(緣氣:8716)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菩提心次第(緣氣:14719)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儀軌受法(緣氣:14880)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學菩薩行(緣氣:32722)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佈施波羅蜜(緣氣:25804)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持戒波羅蜜(緣氣:11256)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忍辱波羅蜜(緣氣:26104)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精進波羅蜜(緣氣:28783)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靜慮波羅蜜(緣氣:6157)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般若波羅蜜(緣氣:2005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四攝法(緣氣:7524)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奢摩他(緣氣:10369)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緣氣:7907)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2(緣氣:539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3(緣氣:5114)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4(緣氣:4987)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5(緣氣:5632)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6(緣氣:9487)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7(緣氣:4823)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8(緣氣:4573)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9(緣氣:5131)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0(緣氣:5212)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1(緣氣:4970)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2(緣氣:4734)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3(緣氣:4682)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4(緣氣:5176)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5(緣氣:5018)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6(緣氣:5650)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7(緣氣:8356)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8(緣氣:5377)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19(緣氣:5051)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20(緣氣:5586)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21(緣氣:5982)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22(緣氣:5817)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23(緣氣:6080)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24(緣氣:6507)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五部分上士道毗缽舍那25(緣氣:7191) ♤菩提道上以出離心的盔甲保護自己(緣氣:4583) ♤菩提道次第顯密法義總匯解-喇嘛網成立十五年專輯(緣氣:9065) ♤《菩提道次第略論》.日宗仁波切講授-35部影片(緣氣:5458)   全球慈智部落格 ♤98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編輯檯下-udn部落格 ♤主席天地-PChome新聞台Blog ♤宗喀巴大師基礎課程~入菩薩行論 ♤敬邀護法-恭印瑪哈嘎拉、嘎里法相集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益西彭措堪布   精選顯密資訊 ♤台灣蘇曼噶舉官方中文網 ♤覺囊達丹林佛學會 ♤緣起法輪佛學會官網 ♤尊貴的安陽仁波切官網 ♤慧命成長學院 ♤生命和平多元空間 ♤緣起法輪佛學會社團 ♤緣起法輪佛學會官網 ♤緣起法輪佛學會社團   贊助網站 ♤我們的仁波切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   數位佛學院搜尋 &nbsp 網路數位佛學院-以教派查詢 寧瑪(617) 噶舉(587) 格魯(1814) 薩迦(70) 覺囊(2) 利美(2540) 顯教(2401) 南傳(46) 密教(10) 佛子(3) 編輯部(248) 其它(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